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PPT

②王如知此 如果
③夫如是,则远人不服…… 像
④则何如
跟”何”连用,怎么样
⑤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去、往
“然”
①河东凶亦然
这样
②然而不王者
这样
③填然鼓之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于”
1、寡人之于国

2、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到
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在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和
这样 却
名作动,统一天下
代词,这种事
◆要使“王道之成”,应该怎么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养民
谨庠序,申孝悌
教民
不王者 未之有
●发展农业生产——百姓衣帛、食肉、无饥无寒 ●兴办学校教育——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约束 通“途”, 开仓赈济 道路
4、然而不王者 名—动 统一天下
5、王无罪岁
名—动 归咎,归罪
6、谨庠序之教 形—动 认真从事
7、养生丧死无憾 形—名 生者,死者
“是”
四、一词多义
1、是社稷之臣也 这
2、是谁之过与

3、夫如是
这样
4、是亦走也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这
“如”
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比得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介绍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人称 “亚圣”。孟
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新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

新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养生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丧(sā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是;这样 养:供养
生/死: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动作 名)
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 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 上都是没有尽心。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直:只是、不过,耳:罢了,语气助词
• 直……耳,:只是……罢了
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
吧。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战鼓咚咚敲响,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开始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 请:请允许我。 • 以:用 • 喻:比喻。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 之:音节助词。
移:迁移 于:到、往 粟:谷子,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亦:也,然:代词,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了解 之:助词,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义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自己 一个什么
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议论性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集中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孟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论证,指出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并提出了一系列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如合理划分田宅、重视农业生产、加强教育等。

这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此外,学生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其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

(2)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论证过程。

2、教学难点(1)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议论性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主要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孟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论证,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他高超的论辩艺术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经过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入理解。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论证和排比论证的说理方法,提高论说文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数”“直”“发”“谨”等实词,“于”“之”等虚词,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 ,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 (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 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而不王者, →动,为王,统一
未之有也。 天下
• 未之有也:宾
语前置句
翻译第七段
“狗彘食人 • 食:第一个为动
食而不知检,
词,吃;第二个 名词,食物
涂有饿殍而 • 检:束缚;
不知发。人 • 涂:通“途”,
• 违:违背,耽误。 • 胜:尽,完。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 洿(wū)池:池塘。 • 生:活着的人。 • 丧(sāng) :埋葬,办
丧事。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 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
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 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 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 关内容。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 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 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 ,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 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 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孟子概述】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 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 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 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 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 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 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 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 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 》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 圣而作”。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jí,子 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 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 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 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精品课件

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儿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
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华宁一中 张永平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识记重点文言知识点 3、翻译重点句子 4、理解本文孟子“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背景介绍:
战国时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 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 天道,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文章梳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名做动,种植 介宾后置 名做动,穿
通毋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此穿丝绸了。 蓄养鸡猪狗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 跑了五十步的人凭借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文章梳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 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几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从事 反复陈述 介宾后置
介宾后置
排比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颁通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9.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认真地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孟子又是怎样因势利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想一想: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2.人常说文如其人,阅读这篇文章,想像一下,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文章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3.“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

想一想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你觉得这样说比起直接讲好在哪里?【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了解的重点是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的重点是①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②掌握“数”、“直”、“发”、“胜”、“兵”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

③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学习掌握一定的论辩技巧。

④按教材要求背诵全文。

3.应用的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用于阅读文言文。

训练突破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训练1 你知道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点拨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亦终不见用。

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

孟子死后,他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优质课件
(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 通“毋”,不要 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斯: 则、那么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五亩住宅的场地,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那么,) 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这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状语后置 句、省略句)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的文言 句式。 2.理解文意,理解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 充沛的论辩方法。 3. 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 式。 2.理解文意,理解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 沛的论辩方法。
一、导入新课
解析:A 项,“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 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错,本部分只是引出下文的“仁 政”思想。
答案:A
3.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5 自然段中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
不滥捕鱼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
材木有余。
B.第 6 自然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
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 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 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 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卑 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 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借机宣 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译注

人教版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译注


同“与”,跟,和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

连词,表结果结果,不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

代词,代“人”)



怪罪,归罪

年成

同“则”,那么

结构助词,的


兼词,“于是”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把河东的粮食输送到河内。河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把河东的粮食输送到河内。河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把河东的粮食输送到河内。河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 呢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 呢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 呢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 呢 孟子回答说:魏王您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作个 比方 孟子回答说:魏王您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作个 比方 孟子回答说:魏王您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作个 比方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3、孟子是怎么回答他的问题的呢?
以“战”设喻,认为梁惠王为政是“以五十步笑 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 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 人。
运用比喻说明梁惠王的做法与邻 国之政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从而点出 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5—7段重点字词。
1、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的渔网
以时:按照季节。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 书”。
孟子所处的时代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 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大国以 “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 大梁。
未之有也
(4)固定句式
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
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③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4)使动用法
•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5)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以…为罪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 ②非我也,兵也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介词结构后置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树之以桑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宾语前置
8、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凭。) 文本探究
1、梁惠王在与孟子交谈时提到了他的什么疑惑? 2、梁惠王为何对“民1、梁惠王在与孟子交谈时提到了他的 什么疑惑? 民不加多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

⼈教版新课标⾼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寡⼈之于国也》是《孟⼦·梁惠王上》中的⼀章,表现孟⼦“仁政”思想的⽂章之⼀,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教版新课标⾼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梁惠王①⽈:“寡⼈②之于国也,尽⼼焉⽿矣③。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思啦。

①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称梁惠王。

②寡⼈:寡德之⼈.是古代国君对⾃⼰的谦称。

③焉⽿矣:焉、⽿、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加重语⽓。

)河内①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④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⑤。

(如果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转移到河内;如果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①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

古⼈以中原地区为中⼼,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②凶:⾕物收成不好.荒年。

③河东:黄河以东的地⽅。

在今⼭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西省境,⾃北⽽南,故称⼭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④粟:⾕⼦,脱壳后称为⼩⽶,也泛指⾕类。

⑤亦然:也是这样。

)察邻国之政,⽆如①寡⼈之⽤⼼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寡⼈之民不加多,何也?"(考察邻国施政,没有像我这样⽤⼼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①⽆如:没有像……。

②加少:更少。

下⽂“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再。

) 这是课⽂第⼀部分,提出中⼼议题:民怎样才能加多?古代以⼟地宽⼴,⼈⼝众多作为国家强⼤的标志,因此,梁惠王迫切希望“民加多”,国⼒强盛,称霸诸侯,但国内多灾荒,于是他⽤尽⼼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是仍然“民不加多”;⽽邻国没有这么劳神耗⼒,却也“民不加少”。

对此,梁惠王⼤惑不解,于是向孟⼦提出了这样⼀个问题。

⾼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孟⼦对⽈:“王好战①,请以战喻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shèng) 食也; 数(cù)罟(gǔ)不入洿( 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 sàng )死无憾也。 养生丧( sàng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孟子简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祭拜之事, 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孟子乃嬉戏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 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 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 问其故。孟母 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 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 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 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 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 天下 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 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 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 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 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 《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 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 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 部头最重的一本 ,有三万五千多字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 并长于论辩 ,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 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piǎo ( ) (3)鸡豚( )狗彘( )之畜( ) (4)数( )罟( )不入wū ( )池 (5)无( )失其时 (6)谨庠( )序之教 (7)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 )之义



孟 子
于 国 也
? 孟子(前 372年-前 289年),名轲,字子 舆(待考,一说字子车 或子居)。战国时期鲁 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 代表人物。著有《孟子》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 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背景点拨提示: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 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 (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按 提一问定:的怎季节样入才山能伐木做,到木“材就王会道用之不完始。”? 粮 找食出和并水画产吃出不三完组,木排材比用句不完。,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 (zhì)之畜(xù)(畜xù养),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xiáng )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 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期, 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 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 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 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 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 有挨饿受冻,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 有过。
五 孟 “十子不步通可笑过,百设直步 喻 不百—作 的步—战 人耳设时 。,圈后 比是套退 喻亦,了自走诱五己也使十跟。对步别”方的人这在人有正不讥同好知笑样走不后的进觉退缺“中了点圈说百错套出步误”:,, 所 回 政以答策,了比孟“邻子民国说 不 都: 加 好只 讥“ 多 ,是笑王 ” 但程别如 的 孟度人知 原 子上。此 因 却轻, 。 指一则梁出些惠无,,王望魏却认民国毫为之的无自多政自己于策知对邻虽之待国好明百也一地姓”些去的, , 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 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明确:“民不如多。”
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涂tú通假字,同“途” 。 无wú通假字,同“毋”。 颁 bān 通假字,同“斑”
三谷不收
梁惠谓王之凶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