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风格word精品
(完整word版)秦汉时期建筑赏析

秦汉时期的建筑特点罗庆伟(四川民办天一学院建筑工程系12级12班学号:12159417)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其秦汉时期建筑风格不但别树一格,而且对当时的亚洲建筑风格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秦汉时期建筑的发展、建造特色等方面作介绍,以表现出秦汉时期建筑的超凡特色.关键词:秦汉时期、建筑特色、结构引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
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一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
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
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
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
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
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汉唐建筑风格

汉唐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汉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时期,建筑风格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深受宗教、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汉唐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主要以宫殿、广场和陵墓为主。
汉代的宫殿建筑以郊祀的长羊殿、太学的师仪殿以及皇帝的宫殿为代表。
其中,长羊殿是一个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采用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建筑技术,展示了汉代建筑师的巧妙设计和施工技巧。
而唐代建筑风格则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充满了浓厚的宗教和文化气息。
唐代的佛教寺庙是当时建筑风格的重要代表,如法门寺和大报恩寺。
法门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建筑庄严肃穆,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大报恩寺则以金刚殿为主体,充满了唐代建筑的壮丽和繁盛。
除了寺庙,唐代的宗教建筑还包括道观,如青城山的黄庭观和蜀中青城的天师府。
这些道观建筑采用了山水的自然环境,将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之中,与山水相映成趣。
在庙宇之外,唐代的宫殿建筑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代的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均衡,每个建筑都充满了艺术和文化的气息。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明宫。
大明宫是唐朝的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
除了宫殿和庙宇,汉唐建筑风格还充满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些重要的寺庙和宫殿都有独特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文关怀。
唐朝盛行诗歌和音乐,所以建筑也经常被用作诗人和音乐家的创作场所,从而使建筑与文化紧密相连。
此外,汉唐建筑风格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唐代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合的建筑技术,使建筑更能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而一些重要的建筑群,如洛阳白马寺,更是将建筑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总结起来,汉唐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代建筑风格注重宫殿和陵墓,唐代建筑风格则更加多样化,充满了宗教和文化元素。
汉唐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汉代建筑追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例如汉长安
城的规模就非常大,气势恢宏。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通过不同高度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效果。
2.建筑造型俊美,庄重大方。
汉代建筑的造型非常注重美学的表现,建筑的轮
廓线和比例都非常协调,俊美而庄重。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营造出更加优美和谐的整体效果。
3.建筑装饰华丽,雕刻精巧。
汉代建筑的装饰非常华丽,雕刻技艺精湛,各种
图案和纹样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4.建筑结构创新,技术精湛。
汉代建筑在结构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例
如汉代的木构架建筑结构,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梁柱和斗拱,使得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更强的地震力。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内部的通风和采光,使得建筑更加舒适宜人。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雄伟壮观、华丽精致、结构创新和技术精湛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汉代建筑风格被认为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影响力的一段历史。
汉代建筑风格以其简洁、典雅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汉代建筑的特点汉代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中的优雅和独特之处在于其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首先,汉代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汉代建筑师更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和黄土,以适应地方气候和资源的特点。
其次,汉代建筑追求简洁、稳定的结构,以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耐久性。
同时,建筑师还注重以纪念和纪念陈列的方式来展示历史和文化。
二、宫殿建筑汉代宫殿建筑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以洛阳宫为例,这座宫殿建筑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复杂的构造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洛阳宫主体建筑群呈“函”字型布局,中轴线上设有多个重要建筑,如景宗殿、华盖殿和望恒殿等。
各个建筑之间以回廊连接,形成了宫殿群的整体风貌。
汉代的宫殿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夯土墙和木构结构的应用,使整个建筑更具汉代特色。
三、寺庙建筑汉代寺庙建筑也是当时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汉代寺庙建筑在设计上注重塑造宏伟而雄浑的氛围,通过锦绣楼、山门和塔庙等建筑元素的组合来营造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例如,白马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佛教寺庙,其建筑风格简洁、大气,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元素。
寺庙的大雄宝殿是汉代建筑风格中的重要代表,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和精美细致的雕塑装饰显示了汉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
四、宅院建筑汉代宅院建筑是一种以庭院为核心的传统建筑形式。
宅院建筑以宁静、舒适的氛围为特点,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装饰来营造居住环境。
典型的例子是双拱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突出了对中轴线的重视,以及对对称和平衡的追求。
另外,汉代宅院还注重绿化和花园的设计。
如王莽故居就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而闻名,其中种植了各类名贵花卉,使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风格。
总结:汉代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汉代建筑特色

汉代建筑特色2017-11-21 14:17:26摘要:汉代建筑风格之特征:古拙粗犷、结构简单、风格大气。
汉代建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汉朝分为两个时期:东汉、西汉。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使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首先是开始运用中轴线的手法对宫殿建筑群、礼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间的组合进行布局,这种手法由于可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一直被其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直至明清两代以北京城为代表达到颠峰。
下面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汉代建筑特色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一、阙汉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阙,汉代阙广泛运用在宫殿建筑、园林及陵墓建筑中。
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檐三部分。
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
有时在两阙之间联以短檐,以强调其出入口的效果。
文献中有关阙的记载颇多,汉宫中有关长乐、未央、建章诸宫阙之叙述更是早已为人所尽知。
另外在画像砖、画像石、建筑明器中的形象也有不少。
未央宫便是代表作。
二、木构楼阁木构楼阁是木构建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层的方形阁楼(如绿釉三层陶望楼),每层有斗拱承托的挑檐,其上置平坐阳台,满足遮阳、避雨和远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虚实相生,成为一种特殊建筑风格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联,门阙是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庙前,现存东汉石阙30座,以四川的高颐墓阙最精美,也是仿木构建成的,雕刻楼面也有平坐木枋与挑檐斗拱。
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
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
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古建筑结构(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结构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上图是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
山或歇山的出际部分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摘要】汉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一环,具有独特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在设计思想方面,汉代建筑注重实用性,追求稳重大气的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包括结构简洁稳固、装饰精美、布局合理。
汉代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包括屋顶多采用歇山式,建筑结构多为木质。
汉代宫殿建筑规划合理,重视建筑层次和排列顺序;寺庙建筑则注重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民居建筑则体现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地位。
汉代建筑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思想和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汉代建筑艺术、设计思想、风格、地位、特点、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规划、布局、影响、意义。
1. 引言1.1 介绍汉代建筑艺术的背景汉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
汉代建筑艺术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当时社会繁荣的影响。
汉代是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经济发展迅速,对建筑艺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汉代建筑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
汉代建筑艺术受到了前代建筑传统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之前,中国已经有了悠久的建筑历史,包括殷商、周、秦等各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汉代建筑艺术在吸收前代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代政治稳定,社会繁荣,这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代皇帝兴建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增加了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需求,同时也为建筑师和工匠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
1.2 探讨汉代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汉代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建筑艺术在设计思想、风格和技术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对后世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筑风格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以实用性和实用性为主导,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一定的艺术元素。
本文将介绍汉代民居建筑风格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建筑结构简单而稳固。
一般来说,汉代民居建筑采用木结构,以梁柱相承的形式搭建。
屋顶多采用歇山式,即两侧坡度相对较大,中间有一个平坦的部分。
这种屋顶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排水,还能够抵御风雨的侵袭。
汉代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是四合院式,即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的院落。
院落中心通常有一个天井,用于采光和通风。
四合院式的布局使得整个建筑空间合理利用,同时也方便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汉代民居建筑注重室内外的连通性。
建筑内部常常有多个门窗,使得室内与室外的交流更加便利。
此外,汉代民居建筑还常常设置有庭院和花园,用于休闲和观赏。
庭院和花园的布置注重自然和谐,常常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汉代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简洁而精致。
建筑外墙常常采用灰色或白色的涂料,给人一种朴素而雅致的感觉。
室内的装饰主要以木质家具和壁画为主,木质家具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壁画则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故事,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汉代民居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是汉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风格简洁而庄重。
寺庙的主体建筑为木结构,屋顶采用歇山式,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寺内的壁画和雕塑也是汉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展现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以实用性和实用性为主导,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一定的艺术元素。
其建筑结构简单而稳固,平面布局合理,室内外连通,装饰风格简洁而精致。
洛阳白马寺是汉代民居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汉代建筑风格(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汉代建筑风格浅谈汉代建筑浅谈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关键词:城市建设汉代木构建筑组合式建筑楼阁陵墓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
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
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
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
但这些“准实例”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或内部构造。
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
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
(明器,即冥器。
活着的人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的东西仿制出来埋在墓里。
汉代建筑简析·

垂花门也就是带有垂柱装饰的门。一般的大门, 如有檐柱,则柱体都是上撑门檐、下达门前的台基 或地面的,具有承重的实际作用。而垂花门的门前 檐柱下两侧,形成垂势。在这下垂的柱头部分,做 成花瓣状或吊瓜状。因此被称为“垂花”。
棂星门:
棂星门又称乌头门,乌头门其名优 三:一曰乌头大门,而曰表碣,三曰 阀阅,今称为棂星门。棂星门是由乌 头门演变而来,但是明清以后就很少 有乌头门这种称呼,而多称为棂星门 了。棂星门也就是天田星,也称灵星, 汉高祖时开始祭灵星。后来凡是祭天 前必须先祭灵星。棂星门多用于坛庙 建筑和陵墓的前面,天坛、地坛等坛 庙和明十三陵等皇帝的陵墓前面都设 有棂星门。
破子棂窗:
破子棂窗是直棂窗的一种,其特点 就是在“破”字上,它的窗棂是将方 形断面的木料沿对角线斜破而成,即 一根方形棂条破分成两根三角形棂条。 安置时,将三角形断面的尖端朝外, 将平的一面朝内,以便于在窗内糊纸, 用来遮挡风沙、冷气等。
中国汉代建筑风格简析
一马三箭窗:
一马三箭窗也是直棂窗的一种,它的窗棂为方形断 面,这是它与破子棂窗的不同点。但是它的特点还 不在此,而在于直棂上、下部位各置的三根横木条, 也就是在一般竖向直棂条的上中下部位再垂直钉上 横向的棂条,使之比只有竖向的直棂条的窗户更有 变化。
沂南汉墓博物馆南北长66.4米,东西 宽67.5米,占地面积4017.2平方米。馆
内设墓室保护房、文物陈列室等。所
有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
体,均仿照东汉时期的建筑,给人们 一种身处其时,身临其境的体验。
中国汉代建筑风格简析
沂南汉墓博物馆
中国汉代建筑风格简析
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建,是屋顶与屋身里面的过 渡,也是中国古代木构或仿木构建筑中最有特点的部分。 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 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 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 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 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 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 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弯作 两相对顶之S 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 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 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 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 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 简单弯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拱形制较为相近。
汉代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谁晓得?

汉代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谁晓得?汉代建筑现在已经只剩下“遗迹”了,要了解它的建筑特点只能透过一些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去探究和分析,好在汉代建筑的遗存资料比较多,同时在一些汉代墓穴的壁画上也能窥探出这个时期建筑的特点。
“汉代建筑大多有这个东西!”提起汉代建筑,尤其是皇家的宫殿或者陵墓,都会有这么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叫“阙楼”。
最早它就是作为宫殿的大门使用,同时这楼上可供人瞭望,故有防御性的作用。
而到了汉代,阙楼的防御性功能减弱,倒是礼仪和等级性增强了,常用在宫殿、陵墓、祠堂的大门两端,一般为对称的建两个。
“阙”,意思就是“缺”,即两个楼之间的空缺,这空缺就是通道,供人行走。
像未央宫、建章宫里都建有阙楼:有的阙楼之间还用走廊相接,作为行走的通道。
“故宫的建设是不是模仿汉代建筑呢?”汉代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开始采用中轴线的模式,以此来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最明显的就是未央宫的设计:它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它的中轴线就是前、中、后三大殿,而这样的布局影响了后世的皇宫建筑,北京的故宫就是按着太和、中和、保和殿这样的中轴线来建立。
“这样的建筑开始在汉代兴起”在汉代,还兴起了这样的建筑:它正中是一座宫殿式建筑,四面环绕水。
粗看起来,稍微有点“奇葩”,可它是有很深寓意的。
它的名字叫“明堂辟雍”。
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
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上面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辟雍,简单来说,明堂是古代皇帝颁布政令、祭祀祖先的礼仪性场所。
而辟雍就是这场所周围环绕的水,取寓意——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而自从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会建辟雍,比如现在国子监里就留下了清朝时的辟雍,乾隆皇帝还在里面讲过学呢!(如下图)(国子监辟雍)“汉代都喜欢高高的建筑”汉代建筑大多承袭秦的风格,也非常喜欢高高的台基,不知道是不是皇帝都喜欢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一文读懂我国汉代的建筑风格及特色

一文读懂我国汉代的建筑风格及特色我国汉朝的建筑到现在,都成了残存的“遗址”了,不过好在我国有修史的传统,再加上今天通过汉代古墓的壁画,以及大量的汉代石画像,就不难总结出汉朝建筑的特点了。
汉代石画像上图是四川省博物院馆藏的一块汉代石画像,石画像两侧的建筑物叫做——“阙楼”。
汉代建筑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阙楼”,多出现在皇宫、宫殿、陵墓、庙宇等建筑物前,左右对称。
“阙楼”外观高大,最早是用于防御、瞭望使用的。
汉代开国后,逐渐安定,故而其防御功能退化,礼仪属性增强。
阙楼“阙”通“缺”,说白了就是两个楼中间有缺口,充当大门使用。
汉代的未央宫、建章宫等,都是修建有阙楼的。
另外,汉承秦制,汉朝皇宫,极为讲究对称,显得大方而庄严,兼顾美观,比如赫赫有名的未央宫就是如此。
宫殿四周围墙高大,呈长方形布局,沿着中轴线前进,前、中、后三大殿庄严肃穆,极富皇家威严。
今天我看北京的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也是如此。
不要觉得大汉建筑都是这么严肃,我们接着看下面。
明堂辟雍上图的建筑物处于水中央,夏天住进去想必极为舒适,它的名字有点怪,叫作“明堂辟雍”。
说白了,这个地方就是皇上颁发政令、祭祀等搞礼仪的专用场地,是绝对不能住宿的。
环水为雍,无非就是象征着圆满无缺罢了,辟就是璧,是玉璧,为皇家礼器,象征着天道圆满,国祚不绝。
玉璧,辟雍这种建筑传承最好,从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会修建,今天北京的国子监里还可以看到清代修的辟雍。
国子监辟雍大殿我们上面提到了“汉承秦制”和阿房宫一样,汉代的建筑也都有着高大台基,以印证皇权神圣,使帝王居高临下。
史料记载未央宫:台基高达几十米,体力不好,爬一次都吃不消。
阿房宫复原图台基此外,所谓秦砖汉瓦,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
我们看看汉代的宫殿屋顶:未央宫复原图有没有发现,未央宫屋顶大而平缓,这个也是汉代建筑特色之一。
瓦当上图是“瓦当”,汉代建筑的瓦当多使用圆形的瓦当,图案多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纹饰。
汉朝古都建筑风格

汉朝古都建筑风格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王朝,它的建筑风格代表了当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典型形式,并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建筑风格的特点之一是以木结构为主。
在汉朝时期,木材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
木材的使用不仅源于当时对木材资源的丰富,也与当时的建筑技术有关。
汉朝的木结构建筑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也就是采用凸榫和凹槽将构件连接起来,结构牢固稳定。
同时,汉朝还独创了券门结构,即悬空出现的门楣,这一创新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汉朝建筑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坡屋顶为主。
坡屋顶型的建筑在汉朝得到广泛应用,是用于屋顶的一种形状,通常有一个倾斜的面,可以使雨水顺利流下。
坡屋顶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建筑对木材的需求,还提高了建筑的抗风能力。
此外,坡屋顶还有利于保护建筑内部不受湿气和腐蚀的影响。
汉朝建筑中的坡屋顶通常由瓦片或木板覆盖,使建筑更加耐久和美观。
汉朝建筑风格还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汉朝的建筑多数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兴建,例如山间、水边或园林内部。
此外,建筑还经常配有庭院、花园和假山等景观元素,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观赏性。
同时,汉朝建筑也注重通过布局和装饰使建筑和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汉朝建筑风格还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汉朝时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内部通常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分区,例如前殿、中殿和后殿,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建筑内部还设置了曲廊和楼榭等功能区域,以增加空间的可利用性和灵活性。
此外,建筑的装饰和雕刻也体现了实用性和功能性,如门楣上的雕刻和壁画的设计,通常都与建筑的用途和主题相关。
汉朝古都建筑风格不仅在当时广泛流行,而且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建筑风格的特点和创新为后世的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汉朝建筑风格的特点和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壮丽之美

汉朝的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壮丽之美汉朝的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壮丽之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建筑艺术也是当时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汉朝的建筑以宏大、壮丽、精细而著称,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汉朝建筑的特点,从城市规划、宫殿建筑、陵墓和道观等方面阐述汉朝建筑的壮丽之美。
一、城市规划汉朝时期,沿用了前朝的城市规划理念,并加以改进。
在城市布局上,注重均衡、整齐而又有层次感。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安(今天的西安),它以皇宫为中心,城市沿着中轴线向四面扩展,形成了发散状的道路布局,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
二、宫殿建筑汉朝在宫殿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汉代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上精益求精,以黄土坯子砖石建造,使得宫殿建筑更加耐久。
汉宫主要分为内宫和外宫两个部分。
内宫是皇帝的居住区域,包括御殿、后宫和寝宫等。
外宫是朝臣、官员的工作区域,包括议事堂、文华殿等。
三、陵墓汉朝的陵墓是中国历史上最壮丽的陵墓之一。
最著名的当属西汉著名的陵墓——汉昭帝陵。
汉昭帝陵规模宏大,建筑精湛,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陪葬的兵马俑。
这些真实再现了汉代士兵和车马的陶俑,以其细腻逼真的雕刻工艺而闻名于世。
四、道观汉朝也发展了宗教建筑,特别是道教的代表——道观。
道观以亭台楼阁为主要建筑形式,注重山水相融,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其中著名的道观有白云观、青城山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简约、淡雅为主,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凸显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汉朝的建筑艺术在古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壮丽的气势引人注目。
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汉代文化的繁荣,也成为后世建筑的重要源泉和艺术的灵感之源。
汉朝建筑的壮丽之美,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汉代古建赏析

汉代古建赏析
本文来源:景原
汉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29帝,历时四百零五年。
汉代建筑以宏伟壮丽的气势给人以崇高之美,主要以木结构为主,表达占有天下、统治天下、威慑天下的思想。
宫室多为台榭形制,需要以阁道相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跨城筑有飞阁”。
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划分,包括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台基多为夯土夯实,外包花纹砖。
历经千年风云变幻,依然可以感受到汉代建设的原初之美。
图明堂——王世仁、杨鸿勋绘制。
两汉时期的建筑艺术

两汉时期的建筑艺术标签:汉华南阳白酒文化历史 2008-03-14 16:23 根据史籍记载和汉墓出土的随葬物品、画像砖石等资料,我们把汉代南阳的建筑艺术分为住宅建筑、园林建筑、桥梁建筑以及相关的装饰和附属设施等部分论述,以补地面汉代建筑已荡然无存之不足。
从中可以管窥汉代南阳辉煌的建筑艺术风貌。
新野出土的汉代石画像《建筑画像》一、住宅建筑住宅建筑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两汉时期,农业和商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统治阶级一贯将建筑视为“威四海”的精神统治工具,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苑囿及祭祀活动等有关建筑,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一种表率和推动的作用。
继西汉之后,东汉时南阳因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凭借天时、地利和“帝乡多近臣”等优越条件,很快便成为全国比较富庶的地区。
地主、富裕商人等纷纷效仿,着眼于豪华住宅的修造,以炫耀自己的财力和势力,威震乡邻。
发掘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结构本身及作为建筑材料的砖石上的部分图像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时南阳上层统治阶级住宅“坊宇显敞,高门纳驷”的博大气势。
(一) 单檐四阿式单檐四阿式是南阳出土西汉中后期画像石砖中表现较多的一种屋顶式样,它外观构造上又存在着4种不同的变化。
主体建筑前置双阙。
唐河县湖阳辛店出土一块画像石,石中部为一单檐四阿式厅堂,檐柱立于石柱础上,柱上下粗细相同,无卷杀或收分,柱头承托栌斗。
屋顶两侧坡度稍缓,檐口平直,瓦垄规整,正脊左端微残。
脊身厚度约为三层筒瓦叠砌而成。
厅堂两侧的前方立双阙,基石部分低矮,阙身粗高,重檐四注顶。
阙式门或厅堂。
唐河县石灰窑场发现两块画像石,画像内容基本上一样,分上下两部分,下刻铺首衔环,寓意大门所在。
上为单檐四阿式厅堂,檐柱下有柱础,上承栌斗,屋顶两侧坡面加长、变缓,正脊相应缩短,脊中间起矮台,台上立一凤鸟,两坡靠下部各有一座重檐阙形望亭。
这种亭高高耸立,整体造型同厅堂规格并不协调,看来它仍然与宅前双阙用于望远的实用性相似。
汉朝建筑特点

汉朝建筑特点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汉朝建筑的那些特点呀!汉朝的建筑啊,那可真是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呢。
你瞧那宫殿,高高矗立,宏伟壮观得很呐!那气势,就好像是一群威武的大将军站在那儿,让人忍不住惊叹。
屋顶的形状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那叫一个飘逸潇洒。
这要是放在现在,那绝对是超级吸睛的存在呀!再看看那建筑的结构,多结实呀!就跟咱老祖宗的脊梁骨似的,硬气得很。
柱子又粗又壮,仿佛能撑起整个天空。
墙壁厚实得很,给人一种稳稳当当的安全感。
这可不是随便糊弄的,那都是工匠们用心血和汗水打造出来的呀。
还有那装饰,精致得让人咋舌。
各种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从上面跳下来跟你打招呼。
那色彩也是鲜艳夺目,红的红,绿的绿,黄的黄,就跟一幅绚丽的画卷似的。
这要是放到现在,那些个艺术家们不得佩服得五体投地呀?汉朝的建筑还特别讲究对称呢。
左右两边一模一样,就跟照镜子似的。
这多整齐呀,看着就舒服。
不像有些地方,乱七八糟的,让人看了心里堵得慌。
而且啊,汉朝的建筑跟当时的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
那时候的人们追求大气、庄重,所以建筑也都带着这种气质。
你想想,在这样的建筑里生活、办公,那得多有范儿呀!这就好比你穿着一身华丽的汉服走在大街上,那回头率肯定超高,对吧?咱再说说那园林。
汉朝的园林那也是别有洞天。
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就跟一个世外桃源似的。
在里面逛逛,心情都能变得格外好。
这要是累了,找个亭子坐下来,吹吹风,看看景,多惬意呀!这可不就是咱现代人追求的那种慢生活嘛。
汉朝建筑的这些特点,不正是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嘛。
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也让我们后人感受到了老祖宗的智慧和创造力。
咱可不能把这些宝贝给丢了呀,得好好传承下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朝建筑,了解咱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汉代建筑-歇山式

歇山式歇山式建筑歇山式-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
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
建筑形式歇山式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即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建筑特点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歇山式,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
无论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
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
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
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建筑功能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
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建筑分类可分十字歇山式即两个歇山顶正交所形成的屋顶和单檐歇山式。
戗脊戗脊qiàng jǐ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
又称岔脊,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
重檐屋顶的下层檐(如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也是戗脊,称重檐戗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建筑风格浅谈汉代建筑浅谈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一一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关键词:城市建设汉代木构建筑组合式建筑楼阁陵墓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一一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
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
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 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来民族建筑的发展。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 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 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 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 些构造细节。
但这些“准实例” 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 或内部构造。
但大量的汉代画像 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 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 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 补充。
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
(明 器,即冥器。
活着的人相信死去 的人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 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 的东西仿制出来埋在墓里。
)西汉仍盛行高台建筑,很少发现西汉时期的陶楼,故西汉时期时期的高层建筑还未大量兴起。
东汉时 期各地建高楼,中国木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汉代城市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 城西北约5公里。
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 35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 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 市。
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
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 建未央宫,立东Idj~HR―札制建测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
惠帝三年、五年筑长安城墙,六年建西市。
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门外建太学。
元鼎二年修柏梁台。
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宫,其东修凤阙,高20余丈;其北开凿太液地,中有蓬莱、方丈、流洲、壶梁,并建神明台、井于楼,高50余丈。
太初四年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
至此,西汉长安城规模初定。
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南修建明堂、辟雍,从而结束了西汉王朝对其都城的营建。
王莽篡位后下令拆除汉上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官等10余处建筑,将所得材料在城南营建新朝九庙,耗资数百万,卒徒死亡近万人。
光武帝灭莽后东汉建立,刘秀祭把高庙和西汉11陵,并修长安宫室。
汉长安城三大宫之一的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
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
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
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汉代以后,虽还有几个小王朝建都于此,但长安城永远失去了盛汉时的光彩。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后,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修筑扩建起一座更大规模的都城,自此这座城市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30多年之久,学术界将它概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二.汉代木构建筑吕至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
战国以来,大规模营建台榭宫殿促进了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迹象表明己逐渐应用横架。
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和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到一种层层叠垒的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
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
文献所记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国内某“影视城”中的仿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汉建筑群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
楼阁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
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
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立俑1个,四阿 式楼顶正中立一朱雀绿釉陶望楼红陶绿釉。
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游。
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台上各有吹奏俑2个、执弩俑2个、这件陶戏楼 分四层,上层是鼓 楼,第二层是舞台。
舞台又分前台和后 台,有上、下场门 前台有五个伎乐俑 正作表演或伴奏。
红陶绿釉。
下为圆 形水池,埂上有羊、鹿、 鹅、鸡和武士俑二人、 吹奏俑三人,池内有 鹅、鸭、龟、鱼和梭形 小舟,舟内置篙和桨。
池中矗立由四根扁柱 支撑的四阿重层亭榭, 其正门外架一小桥通 向池岸,桥边有二人恭 立,亭内有一人袖手端 坐。
不详 绿釉陶戏楼 绿釉陶水榭门楼图阙这首词想必您一定看过。
但其中的“阙”到底是什么东西?您未必清楚。
这里就要讲讲“阙”。
阙音确,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
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 的。
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阙。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汉碑村,是我国现存30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
它建于东汉,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
东西两阙相距13.6米,东阙现仅存阙身,西阙即高颐阙保存完好。
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建筑,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十分紧密。
阙顶部为瓦当状,脊正中雕刻一只展翅欲飞、口含组绶(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丝带)的雄鹰;阙身置于石基之上,表面刻有柱子和额枋,柱上置有两层斗拱,支撑着檐壁。
檐壁上刻着人物车马、飞禽走兽。
高颐阙造型雄伟,轮廓曲折变化,古朴浑厚,雕刻精湛,充分表现了汉代建筑的端庄秀美。
它经历17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仍巍然屹立,亦反映出汉时精湛的工艺水平。
高颐阙全景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形象冯焕阙位于四川渠县赵家坪,建于东汉,是四川现存诸阙中时代最早者。
现仅存左阙主阙。
通高4.6米,由台基、阙身、楼部及顶盖四部分构成,用灰黄砂石五层垒砌,形似楼阁式木建筑。
阙身正面柱间有隶书铭文两行:“故尚书侍郎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
此阙造型典雅,雕刻精炼。
冯焕于公元121年遭陷害入狱,卒后始平反。
此阙当建于平反之后。
组合式建筑下面是一个汉代组合形体建筑的例子。
图中有二层楼阁一座,楼两边子母阙各一。
中部的建筑为庑殿顶,正脊平直,立柱粗硕,上施一斗三升拱,檐下似乎还有一条斗拱带。
楼的两层都设有卧棂栏杆,栏杆后有坐有人物,好象正进行着一场宴会。
在主建筑两旁的阙上也有层层的斗拱,阙身上还雕刻着动物的图案。
整个建筑立面丰富,富于变化,气氛庄重而热烈,也许正反映了汉代地主阶层奢华的生活场面。
重楼并双阕(画像砖)I说道这里,我门不得不提一提汉代的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西汉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
明堂方位正南北,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
围墙外绕圆形水沟,就是所谓的辟雍。
四阙门轴线正中为明堂,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面。
根据遗址结构和一些间接资料,可以推测出它原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
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中层每面3 室,是为明堂(南)、玄堂(北)、青阳(东)、总章(西)四“堂”。
八“个” 即“四向十二室”;底层是附属用房。
至于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有可能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
中心建筑(即明堂)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约合28步(每步o& JBla* hpj,细让 丿左時吐匚〜右廓。
断伽!幅飞—f yig 驚■■M6尺,每汉尺0.23米),恰与《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即春秋 战国时的理想方案相同院落•组群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试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 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 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 地主宅院画像石(1)这是一座小庭深院,进深二重,另有回廊 和别的院子分开。
前院堂屋外有伎人表演,后 院廊下有人抚琴,表现了一般地主的家庭娱乐 活动。
这幅图中很有特点的就是房屋屋檐下巨 大的颅斗和颅斗下粗硕的立柱。
地主宅院画像石(2)这也是一座小型庭院。
主人好象正 和客人在正堂内谈天,堂前有两只翩翩起舞的仙鹤。
在右边的院子里 高耸着望楼,其实这就是一种“单 阙”,既“观”(瞭望之所)。
院中还有一名仆人在打扫卫生,他身 旁栓着一只护院的狗。
其实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十分严重,封建主和农民的武装冲突不断,因此他们才建 起有高墙深院的庄园,有的还配有类似的望楼西汉早期住房经考古发掘得知,汉代的民居规模均不甚大。
如洛阳西部之西汉早期住房,平面方形,每面长13.3米,围以厚1.15米之土墙。
南墙西及西墙北端各开一扇宽 2 米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