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mser认为,针对“僵化“ 现象,有效的教学能 够预防或推迟其出现。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1、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Selinker认为95%的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 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 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但通过激活这种结构获得 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其中,只有5%的成 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 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偏误分析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仅用观察到得偏误去推测学习者 的整个语言系统难免以偏概全。
Selinker(1972), Corder(1967,1971)以及Nemser(1971)几乎在同一时间提 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这三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知识回顾:
①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 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旧行为主义代表— —华生(创始人);新行为主义代表——斯金纳。

中: S,C和N都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
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将

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偏: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是片面的语言系统
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

对:建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
上,试图从学习者外部寻找描写和解释学习者内部
学习 过程的方法。
研 中: ①不排斥对比,只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 的框架上;②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
(4)teach——teacher cook——cooker
(三)由于教材不完善、教师对目的语语言 现象讲解有误或训练方法不当所造成的 迁移也是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1)英语的一些发音。 (2)一篇文章大意说,一个人没有职业,
也会感到无聊。老师解词时说:“‘无 聊’就是苦闷不乐的意思。”过了不久, 有一个留学生给老师写信说:“这次考 试没考好,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请老师 不要无聊!”
坐车,坐公交,坐飞机,坐火车,坐自行车……
汉语“年”、“天”、“分钟”等被称作“准量词” 或“带有量词 性的名词” 。也就是说,“年”这类词具有量词属性,因而不能在前面 加量词。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3.“内在大纲”
4.“输入”和“吸纳”
它是指学习者具有
“输入”指的是外
一种控制信息目的语规 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
(1)去年我常常游泳了。(去年我常常游泳)
(2)昨天我没来了。(昨天我没来。)
在上面几个句子中,(1)句学生认为这是去 年的事,所以用“了”,其实,经常性的动 作和规律性的动作即使完成了也不应该用 “了”。(2)句中,虽然是昨天的事,但是 “没来”,即动作没完成,不用动态助词 “了” 。
(3)对三声的泛化。
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
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
• 什么是早期中介语理论?
由 Selinker, Corder 和 Nemser 的理论主张构成。把学习者的语言 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 语的、 独立的、 完整的语言系统, 并将其置于研究 的核心地位。
如何看待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 三者之间的关系?
(1)我们都中国菜喜欢。(我们都喜 欢中国菜。)
(2)今天早上我很多东西吃。(今天 早上我吃了很多东西。)
又如,欧美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出 现下列病句。
(1)她是美丽和大方。 (2)她和王先生是朋友们。 (3)明天我想请她跳舞一次。 (4)我一点也没听到消息从我的
姐姐三个星期了。
(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是出现中介 语的另一个根源。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1.“近似系统“ 含义: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1)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的。 (2)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 (3)近似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2本质: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 性,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Nemser认为,学习者的言语是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 其表现有:
We opened the TV set and began to watch. I entered the kitchen, trying to find some eating things.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4.“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
1语言迁移。 例:个人主义和individualism
核心观点: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 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以20世纪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 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 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核心观点: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
(1)留学生称中国人只用姓。
(2)中国人对待称赞所表现出的谦虚。 (3)问:请问您贵姓?
答:我贵姓金。 (4)(一位外国学生的父母家人来中国,学
生向老师介绍他的家人) 学生:这是我的爸爸、妈妈,这是我的哥
哥、我哥哥的妻子和他们的孩子。你还要问 什么吗?
24
第三节早期中介语的理论假设及后续研究
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说 Sharwood Smith认为Corder,Nemser,Slinker的理论有三个 基本共同特征:
第一,学习者内部存在一个复杂、创造性的 学习机制;
第二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具有内部连续性;
第三,学习者的语言具有独立性;
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
• 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特征。 • 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 6关于学习者策略。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3、“僵化“
它是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 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 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回退“现象,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又重 复出现。 发生僵化的可以是一个语言项目,一条语言规则,一个次系统。 其产生的原因,Selinker认为是因为大部分学习者在习得第 二语言时激活的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而非”潜在的语言 结构“。 如: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学英语的讲话的一个表现。
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中介语理论提出与发展的必然性
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兴盛,语言教学和研 究上对比分析一统天下
6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 都面临严重挑战【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
1967年,Corder发表《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与Selinker于1972年发表的 《中介语》被视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开端、学科建立的标志——P17】, 将研究对象转到学习者身上
(四)本民族或外民族文化因素的干扰 在语言交际中,文化因素是渗入
其中并经常随着言语的表达无意识地 流露出来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 社会习惯以及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是 造成偏误的原因之一。外国学生用本 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或用母语 的表达方式比照目的语来表达一种意 念,或对所学的目的语不了解其内在 的文化语境含意,而运用在不恰当的 语境中,都会造成语言──语用上的 失误。
主讲:赵鑫 成员:董艳玲
黄亚铭 赵广平 乔男
本章结构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
三个关于中介语的基本假设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王建勤对基本内容的概括
与早期研究的关系 后续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语用研究
主要内容:
中介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早期中介语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中介语语用研究
③系统性
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 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说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 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我们认为, 其主要含义如下: 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关的言 语行为系统; 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不 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究 析的工具,但不仅限于此。
方 偏:其对比建立在学习者的偏误和目的语之间。
法 对: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两者的差异即学习中 的问题。
第二节 早期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在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从很本上改 变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奠定了第二 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做出重要贡献的主 要人物有Corder , Nemser,Selinker, 其中,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移民语言 个体方言 学习者的洋泾浜 自主结构:一个年,吃饭在食堂
独立性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3. 稳定的中介系统 又称“永久的中介系统和次系统”这种系统即是 Selinker提出的“僵化“现象。
主要表现: 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 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这种带有固定 模式的错误构成了学习者的“洋腔洋调”。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1.“过渡能力”与“过渡方言” 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与“过渡方 言”。 “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且这种系统是 处于逐渐变化和逐步更新之中的。因其肉眼不可见,需要对学习 者的偏误进行观察来推测其内在的心理规则系统。 “过渡方言”又称“特异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 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它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的动态性。 例:
我吃饭在饭馆。 他上课在508教室。 我来到北京上个月。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2.“假设检验” Corder认为,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内部有一个 “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 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触到信的语言材料,而“系统生成 器”将新的语言材料和原有的“假设”进行比较,党两者不 一致时,“系统生成器”便会对“过渡系统”做出相应的调 整,从而引导其不断更新。 需注意,“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旦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 规则系统进行调整,这还要涉及“内在大纲”问题。 如:一个月,一个星期,一个年……
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 习者的语言材料。
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
“吸纳”指的是有
习过程。学习者在什么 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
时候学会哪一项规则是 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
由其“内在大纲”决定 真正“吸收的东西”。
的。只有在教学大纲和
只有在“输入”吻
“内在大纲”相吻合的 合学习者“内在大纲”
情况下,教学才会有效。 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
①独立性
• Corder-学习者存在一个内在的大纲 • Nemser-学习者的语言是一种内部结构
化的系统 • Slinker-把中介语及目的语放在同一个
平台进行比较,反映出他对中介语系统 独立性的立场 共同点:都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独立 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②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 Corder-通过考察观察学习者的 系统偏误从而窥视其内在大纲。 • Nemser-近似系统是学习者在试 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时偏离 的语言系统。 • Slinker-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 • 语言输出
2由训练造成的迁移。 例:老师发音不准。
3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 例:一个椅子;他昨天没有来了。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例:印第安学习者学习英语动词。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例:有人在交际时不顾时态。
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一)语言迁移是中介语出现的重要 根源。 如日本留学生受日语影响,把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
纳”。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5.“失误”和“偏误” 相同:都是偏离目地语的形式。 区别: 1“失误”与乔姆斯基的“语言表现”相关,“偏误”与 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相关。 2“失误”是偶然产生的,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 能力”;“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相 同的外在表现。 不足: Corder的中介语假设是建立在其偏误 分析的基础上的,因而带有强的偏误 分析色彩。学习者不可能对自己的系 统产生“偏误”。偏误这样的提法还 是没有能真正的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 一个独立的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