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单元活动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课后知能检测 必修6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课后知能检测 必修6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6一、选择题《健康报》2011年6月7日报道,近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严重,长江、黄河、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182个城市的地下水检测显示水质为较差以下的占57.2%。

对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检测表明,城市取水总量中有23.5%的水质不达标。

据此完成下题。

1.造成我国水污染的污染源有(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②生活垃圾、家庭炉灶③水土流失④酸雨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2.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是(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A.人口的压力过大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大搞农田水利建设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4.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C.规模的全球性D.治理的不可行性5.读下面漫画,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人口B.乙表示环境C.丙表示资源D.丁表示经济系统7.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①生产过程中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②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③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④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归纳提升 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归纳提升 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归纳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5备选答案①表现 ②内容 ③可持续发展观 ④环境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附近重点开发的能源是__________。

(2)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3)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______。

造成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务院曾下发通知,禁止在A 地挖发菜、甘草、黄麻草。

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观点正确的是(双选)( ) A .环境问题和实质是人类生存问题B .环境问题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中解决C .当今环境问题已从局部的地域性走向全球性D .要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就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分布及危害的了解。

以中国区域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西南、东南、东北、西北、长三角等地区的环境问题。

【答案】(1)水能(2)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湿地破坏(3)酸雨①对水体:使江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对土壤: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

③对植物: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④对石材、钢材:腐蚀,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课件第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节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课件第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节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第二十二页,共46页。
【解析】 第(1)题,由图表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大。第(2)题,不同社会阶段,人类对能源利用的状况 不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农业社会人们砍伐森林作为主要的生活能 源,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第十一页,共46页。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页,共46页。
正误判断:
(1)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
(2)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时期,人们重视对海洋环境的利用。
()
(3)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件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件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

下一页
[核心点击]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 区域产业结构
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 内部经济差异 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区域发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3)区域发展状态 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九页,共40页。
下一页
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正误判断: (1)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落后产业。 (2)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3)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主导力量是政策。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十页,共40页。
下一页
() () ()




(j
(j


d
d
u
u
à
à
n) 一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n) 三

段 (j iē d u à
学 业 分 层 测 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一页,共40页。
下一页
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重点)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难点)
(2)经济特点 表现出典型的 自给自足 特征。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七页,共40页。
下一页
(3)区域发展状态 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1)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dì èr chǎ比n 重yè)迅速上第升三,产业(dì sān chǎ表n y现è)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经济特点 区域内部的集聚(jíjù)作大用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增长态势。 (3)区域发展状态 处于不平衡的 加速发展 状态。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归纳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归纳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归纳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备选答案①遥感(RS) ②地理信息技术(GIS) ③地理位置④矿产资源区域差异导致不同区域发展的水平、方向、人们的生活特点等都有差异,在分析区域差异时一般按成因、表现的思路进行,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并对区域发展的条件进行评价。

1.成因不同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之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方面的差异。

2.表现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经济、社会、城市、文化、人口。

3.分析方法在考查区域有关的内容时,一般会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而且是突出了这几项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位置—特征—评价—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1)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判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训练相关的能力,如对区域空间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准确描述等。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等。

(3)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4.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分析根据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发展,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基本内容包括: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建设等国土整治内容。

图甲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简图,图乙是中国东北地区简图,请你比较这两个地区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1)自然环境特征相似性方面的比较:①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矿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章 第2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知能检测 中图版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章 第2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知能检测 中图版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知能检测中图版必修3一、选择题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C.人类的生息比较活跃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解析】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等基本活动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可提供大量食物的地区,人类生息才比较活跃。

【答案】 A2.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C.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解析】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亚洲和非洲的大河流域是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祥地。

A、C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特点。

【答案】 B3.有关日本工业发展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本国丰富的资源,发展钢铁工业B.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本国工业C.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D.在环境质量较好、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新兴工业区【解析】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而发展起来的。

【答案】 A地理环境对民居产生重要的影响,世界许多地方的民居对地理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据此完成4~5题。

4.日本传统的民居,多是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筑的,原因是( )A.日本资源贫乏,缺少水泥B.日本多木材,且质地优良C.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D.日本气温较低,便于防寒5.我国台湾兰屿岛上居民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解读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展示一个区域图,巧妙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区域”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步骤1:导入新课→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研析知识“区域的特征”步骤9: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问题导思】1、2、3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3图1.2的解读,讲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1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10:教师通过【例3】讲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步骤11: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5题,检查理解情况→步骤12: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时作业(一)】(见学生用书第1页)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综合检测 鲁教版必修2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综合检测 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2·南昌高一检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底中国大陆人口133 972万人,自然增长率0.5%。

读图完成1~3题。

1.若纵坐标表示人口总量,表示10万年来人口增长的是( )A.甲B.乙C.丙 D.丁2.若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四图中能大致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变化趋势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3.我国由1970年年增加人口 2 100多万,到现在年增加人口不到700万的主要原因是( )A.出国人员增多B.人口基数变小C.老龄化社会呈现 D.控制出生率【解析】第1题,人口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差,死亡率高,故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只有B项符合。

第2题,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起初不断增长,到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又趋于下降,故选A。

第3题,1970年时我国还未实施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出生率较高,而现在由于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已较低,使得每年新增的人口有所减少。

【答案】 1.B 2.A 3.D(2012·泰安高一检测)2011年3月以来,俄罗斯拟恢复征收无子女税,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

读俄罗斯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俄罗斯这样做是为了解决( )A.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B.就业率低问题C.移民迁入过多问题 D.人口负增长问题5.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降水B.气温C.资源D.河流【解析】根据该项政策的内容“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可以看出其目的是惩罚不生育,因而主要解决的是人口负增长问题;从图中看出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南部(河谷地带),所以气温是影响其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答案】 4.D 5.B6.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示意两个国家近年的人口构成,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德国②日本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解析】由图示可知:①出生率高,为发展中国家;②出生率低,老龄人口多,为发达国家。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章 第3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知能检测 中图版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章 第3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知能检测 中图版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3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知能检测中图版选修5一、选择题塔里木河,一条流进沙漠的河。

“河水汪洋东逝,两岸旷邈弥望。

”“一望草湖,村舍不断,缩芦为舍,水鸟群飞,一派江南景色。

”自西汉开始,人们在塔河两岸多处推行屯田;至清末,绿洲灌溉网已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盆地的耕地面积达到246.25万公顷。

1972年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断流,裸露出320千米的河道,湖泊变成碱壳,树木大片死亡。

据此完成1~3题。

1.塔里木河断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A.强烈的太阳辐射造成河水大量蒸发B.沙漠地区河水大量下渗C.农田灌溉用水量过大D.畜牧基地牲畜饮用水过多2.楼兰古城、米兰古城,造成这一座座曾经辉煌的废墟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樵采③退耕还林还草④退耕还湖⑤过度农垦⑥水资源利用不当⑦水土流失⑧暴风雪等灾害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②③⑦⑧D.③④⑥⑦3.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是( )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C.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D.干旱缺水→过采地下水→地面沉降【解析】第1题,塔里木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第2题,楼兰古城、米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荒漠化,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过度利用水资源。

第3题,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过采地下水一般发生在需水量大的大城市地区,而西北地区一般也不会发生地面沉降。

【答案】 1.C 2.B 3.C(2013·高新一中高二月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C.海水入侵D.大水漫灌5.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C.海水入侵D.过度开采地下水【解析】从漫画中可以形象地看出,导致该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课件第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活动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课件第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活动

教材整理 2 遥感技术的应用
阅读教材 P96 最后一自然段和表 4-4-1 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应用领域资:源(zīyuán)普、查灾害监环测境监、测(huán jìnɡ j、iān工cè程) 建设及规划、 军事(jūnshì)侦察、海上交通、 海洋渔业 等。 2.作用:推动 经济建设 、环境改善和国防建设。 3 发展趋势: 实用化 、商业化和 国际化 。
环境监测 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 化,使环境

得到保护和
改善
工程建设及 大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核电站、路网、城市
规划 规划等
其他 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
第十五页,共30页。
[体验评价]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 回答(1)~(3)题。
【答案】 3.D 4.A
第二十八页,共30页。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三) 点击(diǎn jī)图标进入…
第二十九页,共30页。
阶段(jiēduàn)一
内容(nèiróng)总结
No
Image
第三十页,共30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第十八页,共30页。
(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
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导学号:63380159】
①判断水体污染 ②判断人口分布 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④估算工业生
产总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第十九页,共30页。
【解析】 第(1)题,从图中重度病害和健康植物反射率曲线可以看出,符 合题意的波段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线范围。第(2)题,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 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图中很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生长状 况的植物反射率不同,由生长状况可推断粮食作物产量。第(3)题,不同地物和 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污染水体和未污染水体反射率不同,城市大 气污染严重和较轻反射率也不同,据此,能用遥感技术来判断水体污染和城市 大气污染程度。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课件第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节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课件第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节
(2)× 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重要性与区域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区 域重要性的标准不同,其重要性也就不同。例如:从区域发展角度上来说,城 镇地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区域发展、重要性比乡村地域大,从环境效益 上说,乡村地域的环境污染小,要比城镇地域重要性大。
(3)× 从总体上看,上海市包括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由于乡村地域是城 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因此上海市今后的发展不应忽略乡村地域。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三十一页,共43页。
下一页
3.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 【导学号:12720001】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快速上升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增长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三十二页,共43页。
()
(3)第二产业比重越大,则经济越发达。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十三页,共43页。
下一页
【提示】 (1)×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 和相关地区。
(2)× 产业结构一般代表比例关系和产业地位,并不代表发达程度。 (3)× 一般情况下,第一产业比重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说明该区域正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迅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
(4)区域空间分布形式(连线)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九页,共43页。
下一页
2.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产业
内容
第一产业农指业(nón,gy包è) 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工指业(gōngy和è) 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课件第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章末分层突破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课件第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章末分层突破

区;Ⅱ区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应为农产品主产区。
第 3 题,安徽省当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主
要由Ⅱ区迁往Ⅰ区,故 A 项正确;一般来说,铁路建设成本平原小于山区,Ⅱ
区成本小于Ⅲ区,故 B 项错误;商业网点的密度城市大于乡村,平原大于山区,
Ⅲ区密度小于Ⅰ区,故 C 项错误;安徽省承接的省外转移产业主要为第二产业,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九页,共18页。
下一页
4.M 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
5.M 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十五页,共18页。
下一页
【解析】 第 7 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 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 误,排除 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 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故选 D。第 8 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 其调水水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使得长江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江水携 带泥沙能力降低,不可能促使泥沙向海洋输送;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水位降 低,海水倒灌的可能性升高;潮汐规律主要与天体间的引力有关,与调水无关。 故选 A。


(
g
ǒ

n

g

g

ù) 层
章末分层突破
(z ō

n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课件第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节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课件第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节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解析】 气候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人类居住,因此,世界上的城市绝大多 数分布在具有适宜的温度和降水的中低纬度地带。我国西北也有大城市分布,如 乌鲁木齐、兰州等,只不过密度远小于东部地区。
【答案】 A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合作探讨]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里的山歌排对排,这里的山歌 串对串……”《山路十八弯》经李琼唱响大江南北,让人们从音乐中领略到了山 路形象。
【答案】 (1)B (2)D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第三十二页,共47页。
第十二页,共47页。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合作探讨] 重庆市是我国有名的山城,得名迄今已有八百余年。重庆境内多河流,主要 的通航河流就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7 条河流。在对重 庆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在 40 个古镇中,就有 18 个分布在这 7 条大河旁边,其中 14 个位于河的右岸。
(2)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 )
【导学号:32980138】
A.①—干旱与洪涝
B.②—海潮与海冰
C.③—冻雨与风沙
D.④—冻土与生态脆弱
第三十页,共47页。
【解析】 第(1)题,京沪高铁“以桥代路”主要是减小铁路对地面交通的影 响,少占耕地;杭州湾大桥则是为了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因而 B 项正确;贵 州清水河大桥的目的是减少复杂地质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青藏北部清水河大 桥则是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题,京沪高铁的不利因素是河湖众多; 杭州湾大桥面临海潮和海水侵蚀;贵州清水河大桥是地质条件复杂和崎岖的地形; 青藏地区则是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以及冻土广布。

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课件第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张

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课件第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张
第十二页,共28页。
XJ ·地理 必修Ⅲ
【答案】 (1)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形 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丰富,以④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为主
江苏省
以平原为主 ②温带、亚热带季 风气候 ③河网密集,水量 大
较少
第十三页,共28页。
发展中 国家
接受发达国家产 业转移,加快本 国或地区经济结 构调整,缩短产 业升级时间,加 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改变区域地 资源密集型产业,理景观,接 发展处于成熟期 受产业转移 和衰退期阶段的 的同时也接 产业,组织产品 受了环境污 的生产与制造 染
大量吸收国际产 业转移,有助于 缓解就业压力
、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 调整方向等。__③__。丰富,以__④__为主
Image
第二十八页,共28页。
【答案】 (1)A (2)B
第十七页,共28页。
XJ ·地理 必修Ⅲ
1.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 移到次发达国家和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 (2)国际产业转移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 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 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转移;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压缩 或淘汰产业,发展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业。
工与合作
理环境
空间分布
发达 国家
原主导产业向国 发展高技术产业,改变区域地
外转移,使国内 发展处于开发期 理景观,将
生产要素集中到 和增长期阶段的 环境污染向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4节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4节

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多狂风暴 雨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二十六页,共46页。
下一页
图示
(2)夏季风的强弱与我国的旱涝灾害 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南 方受单一气团控制,降水少,形成旱灾。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期控制 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北方受单一气团控制,形成旱灾。
下一页
(1)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4、5 月份
华南一带
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 本区,多暴雨天气
6、7 月份
江淮地区
准静止锋影响,锋面雨带徘徊, 形成梅雨
锋面雨带移来并控制本地,出现
7、8
华北、东北地区 盛夏暴雨
月份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暴雨时有发生
8、9 月份
东南沿海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十四页,共46页。
下一页
[核心点击]
自然灾害特征
特征
含义
典例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方式。
灾害发生之前都有长短不一的 当内部能量积存到一定程度时,就
潜在性 孕育期,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会在地壳的薄弱处释放出来,因此
以打破原有的平衡和稳定性 地壳的断裂处具有发生地震的潜
在威胁
上一页




(j
(j


d
d
u
u
à
à
n) 一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n) 三

段 (j
学 业


d

u

à

n)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活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鲁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研究环境条件对作物始花期的影响,他们通过上网、查阅报纸、杂志等获得如下资料。

据此回答1~3题。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时间和产量与原地区相比分别是( )
A.提前,减少B.提前,增加
C.延迟,减少D.延迟,增加
2.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土壤条件
C.光热条件 D.降水条件
3.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C.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解析】第1、2题,分析材料可知,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在低纬度地区从播种到开花比在原地区所需要的天数少,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植物开花的主要因素,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优越,产量比高纬度地区高。

第3题,由于该地理兴趣小组主要利用上网、查阅报纸、杂志获取资料,对区域内大豆始花期用数字进行量化研究,所以是间接收集法和定量的方法。

【答案】 1.B 2.C 3.B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据此完成4~5题。

4.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
A.玉米 B.小麦
C.大豆 D.高粱
5.“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 )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解析】陕西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位于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以西北风为主。

【答案】 4.B 5.D
读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图。

每个气候资源类型的3个数字,左边的一位为水资源,中间一位为热量资源,右边一位为光照资源,数字1~4表示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

完成6~8题。

6.水分资源并不太差但缺水严重的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内陆
C.四川盆地D.华北平原
7.数字为431的区域和323的区域都大面积种植水稻,但是前者的市场上却大量销售后者所产的大米,据图分析主要原因是( )
A.前者稻米产量不足,需从外地调入
B.后者人均土地多,稻米商品率高
C.前者光照不足,所产稻米品质比后者低
D.后者稻米单产水平高,价格竞争力强
8.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资源代号应为( )
A.313 B.214
C.224 D.233
【解析】本组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理解图中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是关键。

华北地区水分条件并不太差,但降水变率较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成为我国缺水严重的区域。

数字为431的区域和323的区域分别为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前者是盆地地形,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多雨雾天气,降水较多,光照不足,稻米的品质不如东北。

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空气洁净,光照强,但是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水资源条件并不太好。

【答案】 6.D 7.C 8.B
读大兴安岭及两侧自然地理环境示意图,完成9~10题。

9.甲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 )
A.水源条件 B.地形条件
C.热量条件 D.土壤条件
10.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畜牧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图中大兴安岭两侧的气候类型不同,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乙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甲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东北土壤肥沃,面积广大,森林资源丰富,将建成我国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答案】9.C 10.D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
A.广东 B.江苏
C.江西 D.云南
12.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潜力最大的是广东。

第12题,甲地位于东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纬度高,热量相对不足,农业生产潜力较小。

【答案】11.A 12.C
二、综合题
13.某校地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

研究课题:区域和发展规划
研究思路:
阶段Ⅰ阶段Ⅱ阶段Ⅲ
确定研究区域→
收集图文资料分析
该区域的自然特征

研究该区域优势、
不足,扬长避短,
发展优势经济
研究结论:
阶段Ⅱ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

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大漠孤烟,黄沙漫漫。

阶段Ⅲ成果:………………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1)依据研究阶段Ⅱ成果,推断该区域为图中所示区域中的________(填代号)。

(2)请你推断该地理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名称。

(至少答出四种图)
(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研究阶段Ⅲ成果:
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省级行政区。

第(2)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所必须使用的地图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

第(3)题,阶段Ⅲ研究成果应该是该区域地理条件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发展优势经济。

【答案】(1)甲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

(3)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条件好沙漠化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沙漠化,发展特色农业(答出3点即可)
14.(2012·泰安高二期中)阅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部,用“⇒”符号(“⇒”画成3厘米左右长),表示该区域年降水量递减变化的总趋势。

(2)小冬作文中写道:“……烈日当空,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惊呆了,眺望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使人心颤汗冒。

下午,更神奇了。

下山途中,突然,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

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又露出了笑脸……”小冬所登的山是图中我国著名的旅游名山,它的名称是________;作文中描述的降水,按成因划分属________雨,这种类型的降水在图示区域的时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

(3)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________。

(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解析】首先根据图中的经纬网或重要的地理物象来判断图示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省。

第(1)题,考查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第(2)题,出现了“上午烈日当空,下午浓云密布,雷电交加,不
一会儿,雨过天晴”这样短时间的强天气现象,说明是典型的对流雨。

对流雨在我国多出现在夏秋季节的午后。

第(3)题,根据位置可判断出甲山脉是南岭,受降水多的影响,该山流水侵蚀强烈,多低谷、山口。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岩浆侵入,说明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该地可能会出现岩浆岩、花岗岩、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第(4)题,要对比分析长江、黄河的“地上河”成因及治理措施。

荆江弯曲,流水不畅,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增,到达下游,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根据成因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长江的荆江河段应裁弯取直,上游建防护林;在黄土高原地区要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答案】(1)箭头指向左,在图内大致呈水平状。

(2)庐山对流多发生在夏秋季午后
(3)流水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4)成因不同: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下游“地上河”: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