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历史文化
关中文化资料
关中文化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历史上曾是许多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渊源关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划,周围群山环绕、河流纵贯,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关中文化起源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关中文化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关中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繁荣。
艺术文学关中地区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传统的关中绘画风格简洁明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
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如秦腔、秦腔、秦腔等。
而关中地区的戏曲表演更是充满了古韵古韵,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方面,关中地区孕育出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牧、白居易、岳飞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建筑艺术关中地区的建筑多以宫殿、陵墓等为主,如秦始皇陵、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和精湛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风貌。
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秦汉建筑的古朴大气,又有唐代建筑的华丽恢弘,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
文化传承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仅在历史上有所体现,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关中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结语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繁荣。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关中文化,才能让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平原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
关中平原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关中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平原上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关中平原拥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两个方面着手,探讨关中平原的旅游开发。
历史文化关中平原位于中国中部,始于黄河流域,南达秦岭,东接陕西渭河与山西吕梁山间的黄河沿岸区域。
这里是中原文化、西北文化和西南文化的交汇地带,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古代,关中平原曾是东周的都城,秦朝的都城,汉朝的都城,三国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唐朝的都城。
在这里,留下了汉中郡、洛阳、长安、杨凌、华山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名胜古迹,如秦始皇陵、华清池、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还有关汉博物馆、秦岭野生动物园、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自然景观。
现代,随着旅游行业的兴起,关中平原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游客可以体验到华夏文化的源头,感受到平原的浓厚历史气息。
走在关中平原的古城墙上,游人可以欣赏到宏伟的古建筑,感受到千年文化的沉淀;漫步在秦岭山脉之间,游人可以近距离接触山间美景,领略到壮丽的自然风光。
通过旅游的方式,游客可以在关中平原中领略到一个极具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变迁。
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关中平原的旅游潜力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
但是,旅游开发也需要遵循可持续性的原则,不能仅仅从短期的利益出发,更要从长远的发展来考虑。
首先,在景区规划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自然保护和生态旅游,保证旅游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在旅游服务方面,要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使游客在旅行中享受到便捷和安全的服务。
再次,在文化传承上,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利用,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保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最后,在旅游管理方面,应该加强规范化管理,维护景区的市容环境和旅游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关中平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关中历史文化
关中历史文化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原创实用版)目录1.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2.关中文化的特点3.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4.关中文化的未来发展正文关中文化概论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特点、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关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历史的演变,关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辉煌文化。
尤其是周、秦、汉、唐四个朝代,都曾在关中建立都城,使关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关中文化的特点关中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悠久: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为关中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底蕴。
2.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在古代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如周、秦、汉、唐等朝代,使关中文化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
3.民族融合: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关中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4.礼仪之邦:关中地区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关中文化讲究礼义仁信,注重道德修养。
三、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政治方面:关中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周朝的礼乐制度、秦朝的法制等,都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经济方面: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尤其是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
关中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化方面:关中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关中文化中的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关中文化的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中部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七大古都之一。
关中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地形地貌:关中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有渭河、泾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地势开阔,气候适宜。
3. 自然资源:关中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
渭河、泾河等河流的水资源丰富,适宜进行农业生产。
4. 经济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为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二、历史知识点1.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在西周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文王、周武王等在这一地区开始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 秦朝时期:关中地区在秦朝时期成为中国统一的帝国的中心,秦始皇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和文化,并开始了长城的修建等工程。
3. 古代文化:关中地区在古代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学问和文化名人诸如孔子、孟子等在这一地区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4. 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七雄争霸的战场,诸如秦国、赵国、魏国等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夺。
5. 帝陵:关中地区著名的帝陵有秦始皇陵、汉武帝陵等,这些均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名将:关中地区著名的名将有李牧、白起、王翦等,这些名将在古代的战争中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战斗力。
三、文化知识点1. 艺术文化:关中地区有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壁画、彩塑、木雕等,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顶峰水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秦汉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非常活跃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入手,探讨其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代,这里就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汇处,东启灵武山,西达嘉峪关,南自秦岭,北与黄河流域相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立了县官,标志着关中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非常活跃。
后来,在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更是历经了数百年的辉煌和繁荣。
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中心,汉代的铜器、瓷器、纺织品、冶金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方面,关中的长安成为海内外之间的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前来。
在文化方面,汉朝时期陕西涌现出了很多著名文人墨客,代表有司马迁、班固、班昭、蔡伦、张衡等。
二、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逐渐失去保护和价值。
目前,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
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迎合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一些景区倾向于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智慧、时尚和艺术元素,这样做的后果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正在失去原本的样貌和魅力。
另外,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管理部门的能力和精力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为了保护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对待其保护工作抱有足够的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思路是进行系统化经营。
这就意味着,对文物、景观、氛围等多重因素开展保护和经营,优化人流、车流的动线,清理服务设备等等,让景区有序、便捷地为游客提供服务、整合社会力量。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1.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4.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正文:关中文化概论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对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起源与发展、代表性元素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进行概述。
一、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关中文化是指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民间风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多个方面。
关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悠久: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关中文化伴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和传承。
2.地域特色鲜明:关中文化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3.多元融合:关中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中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在商周时期,关中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周礼、儒家学说等。
秦汉时期,关中文化开始向全国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关中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绘画、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明清时期,关中文化逐渐融入全国文化体系,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仍然得以保留。
三、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包括:1.关中民间风俗:如关中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等。
2.关中历史文化:如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3.关中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在关中的传播与发展。
4.关中建筑风格:如关中民居、城墙、城楼等。
四、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在现代社会,关中文化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关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中的名词解释
关中的名词解释关中,是指中国古代地理区域中的一个区域,位于陕西省中部。
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被誉为中国的“中原腹地”。
关中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特点而闻名于世。
关中地区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它位于“腹地”之中,被著名的太行山、华山、黄河等山脉与河流环绕,形成了一座自然屏障,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中心。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区域,关中地区在古代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关中地区是古代政治中心的重要所在。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选择在关中建都咸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都”。
秦朝统一后,封建时代的王朝接踵而至,都选择在关中地区建立政权。
例如,西汉刘邦定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这些都表明了关中地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其次,关中地区以其丰富的经济资源而受到关注。
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地带之一,其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水源,使得这里成为了农业的宝地。
关中地区盛产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各种水果和蔬菜,被称为“天下粮仓”。
此外,关中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这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关中地区还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享有盛誉。
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学者、文化名人。
长安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艺术家和文人前往。
关中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思想,如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历史学家司马迁等,这些人物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历史文化之外,现代的关中地区也是旅游胜地。
黄河、华山等自然景观以及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遗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同时,关中地区还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著名,如陕北梆子、秧歌等,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与欣赏的场所。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地理风貌的地方。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的重要中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地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是指以中国陕西省关中平原为中心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关中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关中地区是周天子的都城,也是商代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逐渐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关中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包容性。
它吸收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代表性艺术形式有秦腔、陕北民歌、关中皮影等。
关中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曾多次成为政治中心,如西周、秦朝、汉朝、唐朝等。
这些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都对关中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关中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重要的政治文化地位以及代表性的建筑和艺术形式,都使得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关中是指哪里
关中是指哪里关中是指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的一个地区。
它位于陕西省境内,东临黄河,西临秦岭,北界黄河、洛河与豫西平原相对,南迄巴山。
关中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来都是经济、交通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本文将从关中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文化风貌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中的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交汇处。
其范围大约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的一些地区。
陕西省是中国的中部地区,东临黄河,西靠神秘而壮丽的秦岭山脉。
这个地区的地势起伏,山川纵横,有秦岭、巴山、绵山等一系列屏风山相连。
而关中平原是这个地区的核心,是华夏文明的孕育地。
关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关中地区的文明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物展示了这一地区古老而繁荣的文化。
关中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商、周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中也是一片战乱之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关中成为了第一个皇帝的都城,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中的文化风貌丰富多样。
这个地区的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关中的农业非常发达,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
而在养殖业方面,关中人民擅长饲养蚕桑、养马等。
此外,这个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关中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西安市作为关中的中心城市,拥有着世界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城墙,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宫殿和防御工事之一。
同时,西安市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带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除此之外,关中地区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和名胜古镇,如华山、灞桥、茂陵等。
这些古迹和名胜都展示了关中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总而言之,关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
它位于中国陕西省境内,历来都是经济、交通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关中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农业。
关中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为这个地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关中民俗文化
(4)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 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 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 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 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 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 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 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而且具有独到的挖掘、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 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将 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与经济有机结 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视野下焕发新的 生机,寻找文化与产业的生长点,可以借助文 化创意增加其价值,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 资源与民族根基,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此推动 陕西文化与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
再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它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诸多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特点。 其囊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俗、传统戏剧、 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 等类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极具特色的木版年 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服饰、鼓乐、地方剧 种、社火、庙会、面花等等,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现代 化的推进而消亡殆尽,而且,它们以浓厚的亲情和生 动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在 社会中广泛地传承与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 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 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化既有历 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 文化的绚丽多彩。她的根脉性、多元性、多样 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的巨大魅力。陕 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历经千年而不衰。
作为中国北方的中心地带,关中地区不仅是开展农业、工业、商业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的文化成果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集聚地。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独特的发展特色。
一、历史文化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名人。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武帝陵、大雁塔、华清宫等历史陈迹,以及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文人墨客。
在古代,关中地区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
这里的历史文化也是多元,兼收并蓄。
秦汉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焚书坑儒”的铁腕政策,把大量的书籍和士人都集中在了关中地区。
这一事件导致了关中地区文化界人才济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经营和治理也离不开对关中这一中心地带的投资与发展。
唐代是关中地区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达到了丰富多彩的高潮,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例如:李白、王维、张九龄、王之涣、王昌龄等。
他们的文学成就使得唐代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以至于后来的古文复兴时期,也对唐代作品进行了大力的模仿与传承。
二、发展特色关中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发展特色也是独具特色。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旅游业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关中地区具有许多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例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汉武帝陵、大雁塔、华清宫,以及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的关中文化遗产。
因此,关中地区的文化旅游业十分繁荣,许多旅游基地和景区都在这里营造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2.农业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
这里有“陆上盆地”和“三秦大地”等重要的农业耕地区,这一区域打造了很多绿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园区,发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史记——关中故事
史记——关中故事在古代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带,存在着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就是关中地区。
由于位于黄河两岸,又处于诸侯国之间,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荒马乱之地,在多次动荡中留下了许多的故事和传说。
今天,笔者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中地区的故事。
关中地区的名字来源于它的位置,这个地方位于陕西省中部,南北有太行山和秦岭,东边有黄河,向西则通往青海、甘肃和新疆等地区。
相传早在夏朝时期,商汤就派遣太原由盈来到此地屯田,以作为西北边陲的防御。
后来,周朝定都洛阳,这里成为了天下关隘之一。
因为关中地势诸侯国家多有在那里设城。
多个皇朝都在这里设有诸多重要的行宫和陵墓。
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等不少皇帝也在这里修筑陵墓。
公元前246年,这里发生了一件互相谋害的故事。
当时,秦国的当权者赵高想要杀掉赵盾,因怕被人揭发,便起草了一份文件,假意让魏国联合秦国和晋国,诱使赵盾前去商议。
赵盾一路行来,路过寿阳县时遇到卫青和霍去病兄弟。
在卫青的多次劝说下,赵盾立即返回长安,请求朝廷将赵高调查清楚。
朝廷知道后,便將赵高诛杀,治理成为一个文治区域,在接二连三的屠杀和战争中逐渐恢复了它的繁荣。
另一段发生在关中地区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极聪明的将领——魏武挥出兵力,在潼关处迎战敌人董卓部队的士卒,凭借兵器齐全、士气高昂取得了胜利。
魏武义不容辞地去全面战利品,这其中包括一个名为貂蝉的美女,魏武不过就将她当做一个帮助他训练士兵的神秘人物。
可是,后来貂蝉在一次宴会上以舞蹈为手段,使魏武深深着迷。
这段故事不但成为了中国文艺作品的主题,也被视为222年汉朝的性革命源头之一。
再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李白是唐朝时期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因戏谑和嗜酒而得到了"诗仙"的称谓。
他现在被视为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以他的关中之行而闻名。
唐玄宗在位时,把他调到韩城作县官。
当时,韩城有一个著名的历阳国公府,李白与一个年轻雅致的历阳公主相遇。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一、关中文化的概述1.地理位置及特点2.历史背景3.文化影响二、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文学2.关中艺术3.关中民俗三、关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现代关中文化的发展3.关中文化对我国的贡献四、关中文化的展望1.未来关中文化的发展趋势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关中文化正文:关中文化,是指位于我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文化进行概述,并探讨其代表、传承与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关中文化的概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南倚秦岭,北濒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独特。
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农业发展。
关中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孕育而生的。
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关中文化融合了多种民族、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中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自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13 个朝代在此建都,关中地区成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使得关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二、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文学关中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等作品,描绘了当时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后来,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杜牧、王之涣等文学巨匠先后在此创作,为关中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关中艺术关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形式。
其中,秦腔、眉户戏、关中道情等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受群众喜爱。
此外,关中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泥塑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关中民俗关中民俗丰富多彩,融合了多种民族、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西民间艺术中的“秦俑”,展示了关中地区古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关中八景冒来的好事
关中八景冒来的好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关中八景的概述
2.关中八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3.关中八景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4.关中八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关中八景,是指我国陕西省关中地区著名的八个景点,它们分别是:长安八水、太白积雪、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桥风雪、草堂烟雾、曲江池馆和雁塔晨钟。
这些景点不仅具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关中地区的瑰宝。
关中八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文人墨客们便开始赞美这八个景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八景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景观。
在古人眼中,关中八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寓意着美好的愿景。
例如,长安八水象征着源远流长,太白积雪代表着圣洁无瑕,华岳仙掌意味着神灵庇佑等。
这些美好寓意使得关中八景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
关中八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关中地区的繁荣与变迁。
如今,关中八景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同时,关中八景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世代相传。
其次,关中八景的美好寓意可以启发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关中八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和价值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第1页共1页。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关中民俗文化的描绘和研究,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关中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本文将从关中民俗的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人的生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作品。
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厚的民俗文化。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婚俗、祭祀、节庆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关中地区的婚俗文化。
在小说中,陈忠实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婚礼场景,从媒婆“撮合”到游街喜嫁的过程,展示了人们对传统婚姻的执着追求。
关中的婚俗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维系,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尊重。
这种婚俗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体现了人们对家族、亲情的依恋和尊重。
其次是关中地区的祭祀文化。
陈忠实通过小说中的祭祀描写,展示了关中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传统祭祀礼仪的重视。
比如,在《白鹿原》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对祖先的尊崇,以及对祖坟的供奉与守护。
这种祭祀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族血脉的认同和尊重。
最后是关中地区的节庆文化。
陈忠实在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元宵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传承。
通过这些节庆活动,人们能够减轻生活的艰辛,感受到团结、喜悦和希望,增进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总而言之,关中民俗文化是《白鹿原》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和研究,陈忠实不仅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关中地区的历史和传统,也向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在当代社会,关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一、关中文化的概述1.关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关中文化的概念及特点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关中文化的起源2.历史时期的关中文化发展3.现代关中文化的演变三、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2.关中地区的艺术形式3.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四、关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关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关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五、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关中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正文:关中文化,是指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此,关中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概述、起源与发展、代表、传承与创新以及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中文化的概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东临黄河,西靠陇山,南邻秦岭,北濒内蒙古高原。
这里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中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它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关中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兼容并蓄、创新求变等特点。
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关中文化的起源: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夏商周时期,关中地区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2.历史时期的关中文化发展: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期的关中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关中地区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文化继续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3.现代关中文化的演变: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中地区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同时,关中文化也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等,这些文化遗产展示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中历史名镇
关中历史名镇----武功镇武功镇是陕西咸阳武功县老县城所在地,地处关中西腹部,东距西安84公里,西距宝鸡92公里,紧邻杨凌农科城,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交通便利,贸易繁荣,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为陕西历史重点名镇之一。
一,古镇历史文化武功原为古有邰国,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地。
四千多年前,我国农业始祖的后稷就在这里诞生,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新的辉煌,这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自古武功镇地处关中交通要扼,形势险要,攻防兼备,常为军事重镇,兵家必踞之地,史料载“平原控其东,凤岗翼其西,长川揖其北,沮水带其南,盖古形之圣地也,强武之国也”。
武功镇作为武功县(郡)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自古就是有邰圣地,王者封土,隋唐辅京,不仅风景优美,物华天宝,且人杰地灵,圣哲辈出。
尧封后稷于邰,其历史可追朔到七千年前先民“聚族而居”的远古时期,是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最早所置41县之一。
古镇之城始建于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七月,自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到公元1958年12月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一”时,一直为武功县城所在地,故称“武功古镇”,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姜塬圣母,农业始祖后稷,汉代民族楷模苏武,东晋才女苏若兰,唐代圣君李世民,父子同朝宰相苏瑰,苏颋,明代状元康海,送到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等都诞生在这里。
诗书曾赞誉古镇“山川孕灵,笃生贤胜,人上礼让,习好农耕”,亦称其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之摇篮。
千年古镇,历史辉煌,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这些历史名人不仅为华夏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给这里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
如人们常说的《武功八景》:“姜塬古墓小华山,教稼立台漆水畔,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钟声闻九天,客山晚照晒晒书卷,二水塔影两河湾,东桥花柳碧波显,报本胡燕呈奇观”。
八景之外,还有康对山祠堂,宋代大儒张载讲学的绿野亭,杨虎城将军亲自修筑的卫星城(人称将军台)郑家坡先周遗址,明清古建筑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等。
关中平原与关中文化
关中平原与关中文化关中是指什么地区这里的关一般指长城的各个关隘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主要是东北三省关西:1.指玉门关、嘉峪关以西地区,即我国的甘肃一带2.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关中:一般是指西安周边地区。
这里的关是潼关关内:指的是我国长城以南地区,这里的关是山海关关外: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
特指东北三省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
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
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
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
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
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
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三秦地名大有来头半坡:华夏文明源头陕西的中国之最华夏文明最早发祥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
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
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
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
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
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
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
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
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
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1] 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
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
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
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
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
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13]
3. 关中长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割据政权及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在关中建都,所以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称誉,本文通过四个方面论述,说明优越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建都关中的原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因素
1、地形
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平原西起宝鸡,东抵黄河,处渭河中下游地区,西窄东宽。
秦岭山脉,山峦叠障,雄伟壮观,构成关中南部天然屏障。
关中平原北临渭北山系,北山(崤山陇山)为黄土高原南缘受流水冲击,地形支离破碎崎岖。
2、河流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绝大多数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黄河流域占全区面积的90%以上,其中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中部。
由于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河网较密,加上地势西高东低,为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有利条件,为数众多的河流和水利工程提供了古代解决都城内生活用水,宫苑环境用水,漕粮运输用水,等方面用水问题。
众多的河流为水路交通提供了方便。
3、物产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利灌溉工程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农业产品丰富;关中西北外围,畜牧业比较发达,加上地质构造运动,使秦岭山地出产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玉石、金、钼、银、铜、铁等为都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
1、人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多少是都城建设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2、农业、手工业
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平原广阔,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又为这里经济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加之关中西北外围牲畜发达,周围山中矿产资源丰富,为政府和民间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原料,另外关中处于东西交流大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上,因而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为古都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
1、山河四塞,百二秦关
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从关中自身军事地理环境来看,关中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
在古代有曰“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隘要的说法。
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2、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斗争中的有利地位
秦、汉、隋、唐,定都关中,不仅满足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而且在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政权的斗争中已占据有利地位,先后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匈奴、突厥厥军事政权,曾严重威胁上述王朝的安危,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大路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原的门户。
四、形成古都的政治因素
1、关陇集困
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了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
自西魏至唐初关陇集团一直控制关中地区,
2、社会基础
关中地区开发,人口稠密。
自周人营关中以来,其民皆有周人遗风,好稼,务本业。
关中地区风俗劲肋,民皆习战。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经济、坚固的军事地理形势、重农尚武的民风、强大的地方势力构成了古代社会前期建立政权的主要条件,也是古代统治者在关中建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