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4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4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4.1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1.资本的含义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指能用于物质生产的社会资源,是指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或收益预期而在目前所要付出的代价。

2.资本的形态(1)物力资本物力资本指所使用的体现在物质资料上的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

其基本特征在于以下几方面:①人力资本是体现、凝结和贮存在特定的人身上,与作为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的个人不可分离,并经由这个人形成、支配和使用才能发挥效能。

其他任何个人、组织或政府在人力资本中获得收益,都不能无视或超越它的载体、归属体或直接所有者——个人而为之。

其基本规定性把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等非人力资本区别开来。

a.物力资本物力资本是体现在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料上的资本。

包括机器设备、建筑物等固定资本,以及原材料、半成品等形成存货的流动资本。

b.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借助于外在化形态而存在的,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知识、技能等精神性存量。

知识资本是由人利用其大脑机能或人体特殊机制反映、再现和认识对象世界而创造出来的,但作为一种“外在化”了的知识存量,它可以独立于人体之外而存在。

c.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以上各种异质的实体资本的货币表现或金融形态。

②人力资本是为在未来获得预期收益而在目前投资所形成的人力是资本化的人力资产,是可以进行货币计量、会计核算的,并作为获得手段使用的人力资源。

a.“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第一,“人力资源”Ⅰ.在人口经济学中指的是全体人口或社会劳动者人数;Ⅱ在劳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的全体人口或劳动力;Ⅲ在管理学中指企业劳动人事关系。

它们是侧重于表达人力的实体形态或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强调其稀缺性和有用性以及人力作为一种既存的或外生的资源应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投资及其负担(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投资及其负担(圣才出品)

第7章教育投资及其负担1.谈谈你对教育投资性质的认识。

答:教育投资,作为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投资,属于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二重性质的投资。

(1)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来看教育是一种有形的消费,是潜在的生产。

①从个人方面来看学生及其家庭因就学而花钱,损失了许多就业的收入等。

但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未来生产所得的增加,是一种长期的投资。

②从社会方面来看国家为发展教育事业需要支出大笔经费,是教育有形的消费现象。

它换取的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投资。

教育消费的结束。

就是未来个人收入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2)从教育的经济效益来看教育投资是必要的消费,又是“扩大”了的生产。

生产和培养一个劳动力,要消耗一定的生活抚养费和教育经费。

但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教育经费,工业发达的国家教育投资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

(3)从教育收益的周期看教育投资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投资要在较长时间之后才能见效。

教育虽然花费一定的财政收入,但教育可以提高生产率,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力手段。

在社会再生产中,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为了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把相当数量的国民收入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增加生产资料与增加劳动力。

②要将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其中包括教育经费。

(4)从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来看教育投资是人力与物力的消费,是生产过程的必要准备。

教育提供了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2.教育投资具有哪些特点?答:(1)教育投资的非营利性①教育投资通过物质生产领域表现出来的,自身并不能回收投资,创造利润。

②教育有经济效益、巨大的非经济效益。

虽然受教育者会给国家带来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但从根本上说,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③教育投资的非营利性并不等于不收费,私人和团体提供经费举办学校,可以适当收取学费,补偿教育成本。

但也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当作营利性事业。

(NEW)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NEW)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⑨ 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就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a.教育成本是政府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 等有关各方都非常关心的重要信息; b.教育成本是政府制订学费标准,对学校拨款的重要依据; c.教育成本是居民、学校和政府进行教育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d.教育成本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学校管理的有效工 具; e.教育成本是研究人员必需的基础资料。 ⑩ 教育的经济效益 教育过程的结果,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后备劳动力和专门 人才,当他们投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同时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包括社会的,私人的。教育
4.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答:(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经济现象具有质和量的特征,认识教育经济现象需要从质和量 两方面出发来揭示其本质特征。用必要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把定性分析 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① 定性分析法 a.概念
定性分析是从事物的大量现象出发,大量占有材料,经过分析和综 合,找出其规律的方法。
(5)我国大陆学者 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研 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研究首先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②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 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的系统化,其研究必须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教育经济学 形成和发展的情况。 ③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探讨教育经济 学其他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把揭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运动规律作为本门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 ④ 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在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如何解决好人力 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教育 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⑤ 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的供求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现实问题,影响到个 体、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供求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课题。 ⑥ 教育与就业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经济功能的大小有赖 于教育培养的熟练劳动力或专门人才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教育在解决就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第5章教育供给与需求一、选择题1.教育供求的矛盾有()A.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B.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矛盾C.扩大招生与就业紧张的矛盾D.提高教育质量与师资队伍现状的矛盾【答案】A【解析】教育供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为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等。

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个人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因而在需求的质量上、教育需求的层次和类别结构上必然会出现差异和冲突。

2.不属于教育供求矛盾的主要调节方式的是()A.市场调节B.政府调节C.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D.个人调节【答案】D【解析】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从而产生供求之间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教育经费短缺而导致教育需求与供给总量上失衡。

因此,需要对教育的供求矛盾进行调节。

调节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政府调节、市场调节以及政府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

3.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是()A.个人天赋能力B.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C.学杂费的高低D.个人教育未来收益【答案】B【解析】受教育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家庭要支付教育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即使免费的义务教育,家庭也要支付部分教育费用。

儿童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家庭还要因为子女受教育而必须支付间接费用。

家庭能够为子女付出多少教育费用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

因此,家庭经济状况成为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中,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看很难解决的是()A.公民个人要求接受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在扩大与提高B.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C.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D.教育供给与教育结构需求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目前,我国教育供求关系中有两个主要矛盾。

其中一个矛盾就是,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教育需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绝对数的增加,大约每年新增新生两千五百万人;二是公民个人要求接受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在扩大与提高。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益(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益(圣才出品)

第11章教育经济效益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教育经济效益描述中有误的是()。

A.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B.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从投入端开始C.具有直接和最终两种表现形式D.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条件性【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有以下特征:①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另一种为最终表现形式。

②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

③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从投入端开始,应该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各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花费的教育经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为计量的出发点。

④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以上特征,必然导致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即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

2.教育纯收益是指()。

A.在同样的教育投资情况下,个人教育收益的差额B.不同时期教育收益的差额C.个人由于接受教育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总和D.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答案】D【解析】教育纯收益是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间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教育成本总额,就是教育的纯经济收益。

3.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

A.B.C.D.【答案】A【解析】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式中P e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百分比),△K n为一定时期内教育投资增量,△Y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增量,r n为一定时期内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

4.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不包括()。

A.教育收益率B.教育纯收益C.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D.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答案】D【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教育纯收益、教育收益率、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以及教育对个人收入的贡献。

5.用个人教育费用(成本)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的计算方法是()。

A.劳动简化法B.余数分析法C.现值折算法D.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答案】C【解析】美国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也称现值折算法。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3.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答:从宏观上看,影响劳动力总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 ①人口总量过少,可能造成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总量过多,可能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 ②适龄劳动人口越多,劳动力供给就越多。 (2)人力的流动 人力的流动包括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流动两种类型。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生活水平与 工资报酬的差别,人才必然大量地流动,结果是流入地的劳动力供给增加,流出地的劳动力 供给减少。
②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泛应用导致一些新行业不断兴起,一些传统行来看,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劳动力需求。
(4)其他影响因素
社会人口增长、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变动趋势,消费水平变化,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
价值观念变化等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长期需求。
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状况、公众舆论,以及劳资政策等影响劳动力的短期需求。
2/9
圣才电子书

(3)劳动力参与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某类劳动力中具有工作能力与意愿、实际就业和积极谋求就业的人数
与该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劳动力参与率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多。
(4)在校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
①在一国劳动力人口既定的情况下,在校生人数越多,现实的劳动力供给就越少;
要手段。
5.教育供给、教育需求的含义。 答:(1)教育供给 教育供给的形成是指教育机会的现实构成。从社会劳动总量和国民收入中分割出来的教 育投资,是形成教育供给的财力、物力保证,现有教育机构是形成教育供给的基地。 (2)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需求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答:(1)教育需求的类型 ①个人对教育的需求 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指个人出于投资进行教育,以此增进知识和技能,进而在未来取得较 高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收入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表现形式: a.谋求职业和收入的需要; b.个人的学业成绩;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答: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

2.经济发展答: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其实质是指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2)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其实质是指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4.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特质。

答: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种新旧结构的大转换,在发展时期一般就表现为如下特点:(1)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新的技术体系取代旧的技术体系意味着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

新一代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所取代传统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并从某一个地域或部门开始,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和地域。

(2)集中大量的投资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需要有集中的投资。

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理论。

该理论合理的部分是提出了在发展阶段必须有较集中的投资和较高的储蓄率。

(3)惯性的突破惯性的突破是指在旧的结构转向新的结构过程中,原来在旧结构下所形成的某种习惯势力受到强烈的冲击。

这种惯性,包括行为的惯性、观念的惯性、组织的惯性和生活的惯性,等等。

(4)动荡的可能性在结构转换过程中,旧的经济不会立即被打破,新的经济也不会立即建立,旧的习惯势力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因此,经济生活容易出现波动,社会乃至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衡,这就增加了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5.研究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研究教育与哪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答:(1)教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教育、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教育、现代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5)教育、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预测与规划(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预测与规划(圣才出品)

第14章教育预测与规划一、名词解释1.教育计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研,河北大学2012研]答:教育计划,也称教育规划,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为满足国家培养建设人才和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的需要,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指标、规格和采取相应措施等拟定的计划或纲领。

教育规划一般是由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国家关于教育的重大决策,根据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它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行性、连续性等特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纲领和共同奋斗目标。

制定教育计划的三种方法有:人力需求法,社会需要法,教育投资收益法。

其中人力需求法影响最大。

2.教育预测答:教育预测,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等多种社会因素过去与现在的相互关系,对未来教育的规模、结构、内容、方式等发展趋势作出推算,为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活动。

教育预测的内容丰富,既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模式、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预测,也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等各个方面。

教育预测具有复杂性。

这是因为人才需求预测是教育预测中的重要部分,而培养人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学校、社会和家庭等的影响,加上教育对象是具有丰富思想情感、个体有差异的人。

因此,加剧了教育预测的复杂性。

3.定性预测方法答:定性预测方法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预测,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预测。

定性预测是指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特点、过去和现实等状况,凭借逻辑思维方法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以预计未来的发展情况。

4.定量预测方法答:定量预测方法是一种数理统计的预测方法,是根据历史资料或调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对未来演变趋势的模拟。

常用的定量预测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回归预测法等。

5.专家评价法答:专家评价法以专家为获取信息的对象,请专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预测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综合,从中找出客观规律,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得出预测结论。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选择题1.《教育经济学选读》(Ⅱ)、《教育经济学注》(新版)、《教育经济学导论》的作者是()。

A.希恩B.科斯塔年C.布劳格D.韦锥【答案】C【解析】以上的几篇著作都是布劳格完成的,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著作体系的考核,具有代表性的应进行记忆。

2.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A.教育与社会B.教育与经济C.经济与社会D.经济与政治【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答: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立并计算出具体数理模式和数量指标。

三、简答题1.简述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教授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2003研]答:布劳格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学教授,也是著名的教育经济学专家。

他研究成果众多,在较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布劳格的一大批著作对教育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主要著作有《教育经济学著作选注书目》(1966)、《教育经济学选读》(I)(II)(1968,1970)、《教育经济学导论》(1970)。

其中,他的《教育经济学导论》被西方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

全书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投资、教育对经济成长的贡献、教育设计的目的、人力需求设计法、成本—效益分析:私人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应用、教育的个体分析、教育融资问题等内容。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与就业(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与就业(圣才出品)

第6章教育与就业一、选择题总的来说,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劳动力的知识结构B.劳动力的水平结构C.劳动力的年龄结构D.劳动力的智力结构【答案】B【解析】总的来说,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水平结构。

劳动力水平结构可分为普通水平劳动力、中等水平劳动力和高等水平劳动力。

若细分,还可以从劳动力一般文化水平来划分,从劳动力技术水平来划分,从劳动力劳动复杂程度和熟练程度来划分。

由于过去我国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造成目前劳动力水平不能适应结构性就业的要求。

二、名词解释1.就业答: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2.一般性就业答: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

其基本特征是:“人找事”,即个体要努力村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形成的基本因素一是人口众多的原因。

二是经济落后的原因。

3.结构性就业答: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相称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所产生的就业问题。

其基本特征有:“人找事”,即个体要努力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事找人”,即存在空余的工作岗位等待合适的人群就业。

4.职业选择性就业答:个人职业选择性的就业问题是指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而未能就业。

其基本特征有:“人找事”,即个体要努力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事找人”,即存在空余的工作岗位等待合适的人群就业。

三、简答题1.教育与个人就业的一般关系。

答:(1)通过教育可以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教育在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方面的作用:①通过教育能够改变特定的社会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步改变传统的职业等级观,树立职业平等观;②通过教育能够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从而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③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国民参政议政的水平,有利于有关职业政策的改革。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成本(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成本(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成本1.什么是教育成本?答:教育经济学界对教育成本的本质内涵有着基本的共识,即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关于教育成本的主要观点有:(1)曾满超我国学者曾满超认为教育的成本是指用在教育上的投入的经济价值。

一种教育投入的成本或经济价值被定义为它的机会成本,并且以该投入最佳使用的价值来测定。

(2)盖浙生我国台湾教育经济学者盖浙生认为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费者的成本。

教育生产者是公私立教育机构,教育的消费者是学生。

教育成本=教育生产者的成本+教育消费者的成本。

(3)王善迈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以货币形态表现,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4)靳希斌靳希斌教授也认为,教育成本是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2.教育成本可分为哪些类别?答:教育成本依据其支出的目的不同、支出的主体不同、支出的性质不同等,可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

具体包括:(1)教育的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①教育的货币成本是直接用于教育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折合成货币表示的货币总额。

②机会成本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价值。

狭义的机会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损失的价值。

(2)教育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①教育的社会成本指国家和社会培养每名学生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社会间接成本。

②教育的私人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

(3)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①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分为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

②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一、选择题1.教育过程中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被称为()。

A.教育资源利用率B.教育资源效益C.教育资源占用D.教育资源消耗【答案】C【解析】教育资源占用是指教育过程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教育资源消耗是指教育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量,既包括活劳动消耗量,也包括物化劳动的消耗量。

2.从宏观上讲,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是指()。

A.教育资源利用效率B.教育投资收益C.教育资源占用D.教育资源消耗【答案】C【解析】从宏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所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得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得越多,其效率就越低。

3.下列各项中,潜在的投资利用效率是()。

A.毕业生发展潜力B.知识更新率C.专业改变率D.专业人员缺员率【答案】A【解析】毕业生发展潜力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投资利用效率。

毕业生发展潜力是指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和做出较大成绩的可能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毕业生发展潜力越大,其教育投资利用效率越高,特别在毕业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反映得更为明显。

二、名词解释教育经济效率答:宏观上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微观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确定这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一般是在假定教育质量相同条件下考察的,如年生均教育费用、年万元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教育成本等。

教育经济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三、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效率?考察教育效率的指标有哪些?[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答:(1)教育效率的含义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将教育视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范畴,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简言之,就是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师的劳动与报酬(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师的劳动与报酬(圣才出品)

第12章教师的劳动与报酬一、选择题1.从成本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工资属于()。

A.教育物质成本B.教育人员成本C.教育的单项成本D.教育的精神成本【答案】B【解析】教育人员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参与教育活动消耗的部分,主要包括教育人员工资、补助工资、奖金、福利费、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其它人员经费开支。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B.迟效性和长效性C.独立性和自主性D.创造性【答案】B【解析】教师劳动是见效缓慢而效用长久的劳动,具有迟效性和长效性的特点。

教师劳动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的劳动。

其实际经济效果,一般要在学生离开学校,在其工作岗位上实践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说教师劳动具有迟效性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成果,即由教育所形成的劳动者的思想信念、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在劳动者的一生中都会发挥作用,并且随着其实践经验的增长将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效性特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师劳动迟效性和长效性的体现。

3.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复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简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理论;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是确定()的理论依据。

A.教师流动B.师资结构C.教师劳动报酬D.教师劳动组织【答案】C【解析】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根据主要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复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简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理论;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确定。

4.当前我国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是()。

A.宏观调控B.政府分配C.政策引导D.市场配置【答案】D【解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是市场。

这是由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宏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首先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其次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不仅包括生产领域,而且包括非生产领域,所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必须包括教师劳动力。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人力资本答: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若从个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于个体人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若从群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的综合。

2.基尼系数答: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3.恩格尔系数答: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

反之,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

4.非排他性答: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种属性,是指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

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

2.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答:弹性是经济学中用得很广泛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经济函数中,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更具体一点说,弹性是自变量变化1%引起因变量变化百分之几。

写成公式就是:弹性等于因变量变化百分比除以引起这一数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百分比。

需求弹性则是说明在一个需求函数中,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在需求函数中,需求量是因变量,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是自变量(包括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广告费等)。

所以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影响这一数量的某一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变化1%,会引起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从以上定义出发,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即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

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3.二元经济答: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 教育成本(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 教育成本(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成本一、选择题1.从成本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工资属于()。

A.教育物质成本B.教育人员成本C.教育的单项成本D.教育的精神成本【答案】B【解析】教育人员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参与教育活动消耗的部分,主要包括教育人员工资、补助工资、奖金、福利费、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其它人员经费开支。

2.国外教育个人间接成本计算方法中,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从()开始计算。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答案】A【解析】美国的费希洛认为,对于农业地区的学生来说,从事农业劳动的年龄应下降到10岁,即从10岁起就有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

3.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属于()。

A.教育直接成本B.教育间接成本C.教育社会成本D.教育人员成本【答案】B【解析】教育间接成本分为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间接成本。

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包括: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和其他设备等,如不用于教育而可能获得收入或因用于教育而免征的税收;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如不上学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

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

4.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属于教育成本计量中的()。

A.教育教学经常性成本B.教育教学经常性成本C.教育部门成本D.教育单项成本【答案】A【解析】教育成本计量内容包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经常性成本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非经常性成本。

教育教学经常性成本主要包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等。

教育教学非经常性成本主要包括科研成本、校办产业成本、社会服务成本、人员住宅成本和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等。

5.下列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是()。

A.退休人员的工资B.科研活动经费C.科研设备经费D.教学辅助人员的工资【答案】D【解析】在计量教育成本时,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包括:①教育单位人员经费中直接用于与从事教育教学有关的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费用,包括他们的工资、补助工资、生活福利费等;②教学费用应全部列入;③办公费除用于科研、校办工厂和其他与培养学生无关的专项开支外,一般也应计入;④图书资料除专项科研所需要而购置的之外,其他均应列入;⑤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也应列入。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思想。

答: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注意到了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关系,依据劳动价值的理论,对教育思想作了论述。

主要教育思想有:(1)威廉·配第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认为由于人的素质的差异,他们所提供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

(2)魁奈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魁奈则认为人本身就是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

因而人的习惯、性格等对生产力状况和经济社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3)亚当·斯密他对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两点:①他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②他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资本。

分析了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其教育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①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科学地揭示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

②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科学地揭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①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

a.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10章 教育成本【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10章 教育成本【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成本10.1复习笔记一、教育成本概念(一)教育成本的含义教育经济学界对教育成本的本质内涵有着基本的共识,即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关于教育成本的主要观点:1.曾满超我国学者曾满超认为教育的成本是指用在教育上的投入的经济价值。

一种教育投入的成本或经济价值被定义为它的机会成本,并且以该投入最佳使用的价值来测定。

2.盖浙生我国台湾教育经济学者盖浙生认为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费者的成本。

教育生产者是公私立教育机构,教育的消费者是学生。

教育成本=教育生产者的成本(直接成本)+教育消费者的成本(间接成本)。

3.王善迈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以货币形态表现,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4.靳希斌靳希斌教授认为,教育成本是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二)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教育支出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生产性投资的特征,即通过教育投资可以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要保证宏观领域或微观领域中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在确保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教育成本,增加教育产出。

1.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1)教育成本是有关学校教育活动中资源耗费的综合反映,反映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也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2)一所学校如果能用同样多的成本投入,产生出比另一所学校多得多的效益,应该说这所学校有较好的管理水平和较高的办学效益。

(3)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等都能通过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反映。

(4)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有助于减少教育资源消耗,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3.1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学家看法不同。

我国经济学家谭崇台提出:“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特征1.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增加了,人们就可以把它看做经济增长。

2.经济发展的定义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其实质是指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主要有:(1)从生产力方面说,是从旧的技术体系向新的技术体系飞跃,即意味着技术结构的革命;(2)从生产关系方面说,是经济体制的大调整乃至发生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3)从上层建筑方面说,是社会、政治、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为适应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3.经济发展时期的特点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种新旧结构的大转换,在发展时期一般就表现为如下特点:(1)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新的技术体系取代旧的技术体系意味着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

新一代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所取代传统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并从某一个地域或部门开始,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和地域。

(2)集中大量的投资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需要有集中的投资。

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理论。

该理论合理的部分是提出了在发展阶段必须有较集中的投资和较高的储蓄率。

(3)惯性的突破惯性的突破是指在旧的结构转向新的结构过程中,原来在旧结构下所形成的某种习惯势力受到强烈的冲击。

这种惯性,包括行为的惯性、观念的惯性、组织的惯性和生活的惯性,等等。

(4)动荡的可能性在结构转换过程中,旧的经济不会立即被打破,新的经济也不会立即建立,旧的习惯势力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因此,经济生活容易出现波动,社会乃至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衡,这就增加了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一、选择题
1.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含义的一种资本概念。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沃尔什
D.韦锥
【答案】A
【解析】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美国沃尔什首先提出的,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的含义。

它与物力资本相对应,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2.()把教育看作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A.筛选假设理论
B.社会化理论
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答案】A
【解析】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怎样挑选工人,
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信息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②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

教育的作用直接反映在雇主对劳动力的筛选上。

3.()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A.社会化理论
B.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答案】A
【解析】社会化理论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所谓社会化,即着重培养和训练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力的个性特征;②教育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经济效益上说,教育、培养和训练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力,能顺利地做好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作,起到岗位职责对口、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上说,教育不但没有促进社会平等,而且还会再产生社会不平等。

4.()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第二代理论。

A.筛选假设理论
B.社会化理论
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答案】D
【解析】人力资本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过度教育的问题。

鉴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弱点,西方学者又提出了新的理论和主张,主要有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教育经济学第二代理论。

5.买卖文凭的现象可用()来解释。

A.筛选假设理论
B.社会化理论
C.劳动力市场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答案】A
【解析】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信息,认为教育的作用直接反映在雇主对劳动力的筛选上。

教育的经济效益就是教育的筛选作用,即把不同能力的劳动力经过筛选,输送到不同等级的工作岗位上去。

这一筛选的过程主要是通过雇主对劳动力文凭的选择来实现的,文凭膨胀、文凭主义、买卖文凭等问题都可以用这一理论进行解释。

6.()认为“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A.丹尼森
B.舒尔茨
C.贝克尔
D.希恩
【答案】A
【解析】丹尼森在人力资本数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是西方人力资本计量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

二、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
答: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沃尔什提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

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不随产品的出卖而转移,其形成和效能的发挥与人的生命周期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的年龄及其变化对人力资本具有决定性影响。

此外,人力资本还受到人的体力、精力、和生命年限等自然条件以及承载者个人爱好的约束,是一种含义广泛的社会资源。

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主要包括:①用于教育的支出;②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③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④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教育支出形成教育资本。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筛选假设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06研]
答:筛选假设理论是指把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

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

它是由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其创始人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教育程度高,工资水平相应高。

这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同的地方。

②筛选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

③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雇主事先不能直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而进行专业培训需要承担相当的投资。

但是,学校教育终究在入口(入学)和出口(毕业)进行过两次筛选,所以,雇主把教育的证书──文凭作为劳动力筛选的一种信号、一种标准来利用。

④对一个寻找工作的人来说,受教育程度是表示他的能力的信号,对雇主来说,则是根据受教育程度信号挑选工人。

某些西方学者认为,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
答:(1)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含义的一种资本概念。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全资本的概念应当包括人、物两个方面,即
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从个体角度分析,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个体人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从群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的综合。

(2)人力资本的形成
构成人力资本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资本、知识与技术资本、健康资本、迁移与流动资本以及培训等。

①教育资本。

教育资本是指用于教育的费用,以培养和提高在职和未来劳动者的能力,因此可称之能力资本。

它是人力资本构成的最基本要素。

通过教育形式而获得人力资本,尤其是要素教育,其资本性更强。

②技术与知识资本。

技术与知识资本是指用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费用,包括大学里的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专业和技术培训等。

这种资本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因此,可以说它是人力资本构成的核心要素。

③健康资本。

健康资本是指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包括医疗、保健、营养以及体育锻炼等。

它是其他人力资本形成、积累和发挥效能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

④迁移与流动资本。

迁移与流动资本也称国内外人才吸流资本,是指用于国内劳动者流动和国际人才吸流、智力引进的费用,以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加效率。

其实质是一种资源配置资本,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所有者职业和位置的变化带来收入的增加。

这种流动具有临时性,一旦迁移和流动结束,其资本存在形式也就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