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廷城市经济学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学1
城市经济学1城市经济学概况课时:本学期第1~8周,每周一次课3学时,共24学时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城市经济学》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内容及安排周次日期大纲主要内容12-21概论城市与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3-14城市化相关问题城市化进程及相关规律32-28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产业机构划分体系43-07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增长机制及发展战略选择53-21城市人口经济城市人口的经济关系,包括城市人口就业、贫困等问题63-28城市土地经济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城市土地的区位选择、土地价格特征及土地制度等74-07城市住宅经济住宅的特征与属性,住宅的需求与供给,住宅的流通等84-14新城市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相辅相成考核形式:学期中一篇课程论文,期末课程考试,各占50%[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英文版,中文版)中信出版社,2003,ISBN:780073619[美]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本,1990[美]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本,1984[美]马尔科姆·吉利斯等著:《发展经济学》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德]奥古斯特·勒施著:《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贸与地理间的关系》,王守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日]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中译本,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苏]N.A伊利英:《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译本,1987饶会林著:《城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饶会林著:《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饶会林、郭鸿懋主编:《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王雅莉著:《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4.11蔡孝箴主编:《城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郭鸿懋主编:《城市宏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谢文蕙、邓卫编著:《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Chicago Press,Chicago 1988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与政府组织机构》,中译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萨谬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16版,中译本,北京,张曾芳、张龙平著《运行与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李其荣著《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辜胜阻著:《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2 张文忠著:《经济区位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于志熙著:《城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日]研究组:《城市开发与证券化》,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崔功豪主编:《中国城镇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沈建法著:《城市化与人口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柴彦威著:《城市空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魏后凯编著:《区位决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陈建军著:《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夏书章主编:《市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陈建军著:《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王辑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冯云廷著:《城市集聚经济》,大连,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wt Pawl Bairoch,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The Zniversity of概论城市与城市经济学城市城市的产生、界定及特征城市系统的构成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资源利用生产污染消费需求经济收入生活污染生态需求价值流物质流、能源流城市的基本经济特征经济功能主体性经济活动密集性非农产业化功能多元化城市的经济地位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物质财富最主要的创造地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中心作用、起主导地位作用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社会生产发展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住房困难交通混乱环境破坏……经验工业化城市化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学诞生《城市经济学导言》威尔伯?R?汤普森,1965时间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观点1776年Adam Smit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有关城市商业、金融及城乡关系的精彩观点1826年Von Thunen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通融、城市增长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及商业活动对地租及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土地类型划分等内容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1868年W.Roscher关于自然规律的研究:工业部门区位何处提出的“区位”概念:即为了“生产上的利益”而选择空间场所,它受原料、劳动力、资本等制约1909年 A.Weber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提出“工业区位论”,其核心是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1924年 F.A.费特市场区域的经济规律论述了城市区位,加深了城市经济的研究时间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观点1924年R.M.Hurd提出“楔形理论”,又称“扇形地带理论”。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城市经济学第一章-2
文化的密集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中 型医疗机构
美国《福布斯》选出20个全球人口最稠 密的城市,中国5个人口最稠密的城市 包括深圳(第5位)、台北(第7位)、 上海(第10位)、北京(第12位)及天 津(第18位)。
2. 高效性—— 高效率与高效益
高效率
完善的市政设施、便捷的通讯手段、发达的
以行政区划作为标准容易扩大城市的实际规
模、混淆城乡之间的现实差别。
如我国1983
年实行以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以后, 很多城市管辖范围急剧膨胀。如重庆市, 市 区人口230 多万, 此外还带了川东地区的12 个县, 总人口高达1 500 多万, 这显然与城 市的实际规模相去甚远
4. 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 长的岁月里,城市与其所依附的社会经济大背景 一样,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而体现出 迥然相异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形态。
一、前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
1. 城市是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 2. 城市是农产品的集散地 3. 城市的规模较小、数量很少 4. 城市的消费性与城乡分离
信息公路;数字城市;第四产业的兴起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
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病
地价昂贵、能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供
水不足、环境恶化、失业上升、犯罪猖獗、贫富 悬殊、阶级矛盾尖锐……
最先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 是本世纪20 年代对城市 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 其佼佼者有美国经济 学家伯吉斯、黑格、霍伊特等。他们把对城市问题 的探讨从单纯的工程技术领域的“治标”之术, 拓 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 探求“治本”之良策。 1965 年, 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 (Wilbur ·Thmpson) 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 问世。这是第一本有别于一般经济研究的城市经济 专著。它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从广义的经济学中分离 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
价值活动
1。偏态的产业发展模式 片面的“做大做强”,刚性的大工业、大项目、大企业。
产业结构的偏态均衡: 国有与民营;传统重化工业与新型制造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制造业
与生产服务业;城市产业与农村工业 2。产业成长与区域经济增长
三种产业成长和区域成长模式:一是一家独大的企业支撑;二是百年老店 支撑;三是由小而大的新企业成长。
1.新产业区概念及其特征 (1)定义
新产业区是基于合理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厂商在地域上集结成网,并与 本地劳动力市场密切相连的产业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Scott,1992) (2)特征
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集群) 比较容易的劳动力获得 弹性专精的合作网络 新产业区是一个学习型区域
新产业区及其相关理论和概念见下图:
26
4.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转换
由政府主导向注重培育民营经济方向转变 由项目牵动向打造特色品牌经济方向转变 由单纯扩容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方向转变 由专注生产环节向建设市场体系方向转变 由强化支柱产业向完善配套产业方向转变
三、飞地经济与飞地型产业园区 1.飞地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飞地经济: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 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 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 条件:
▪ 首先,核心城市自身要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
▪ 其次,核心城市是区域内由广泛联系组成的网络之上的重要结点。
▪ 此外,核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起以市场力量为主要推动力 的城区互动机制。
▪ 标志:
▪
总部经济与经济总部所在地
▪
金融中心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
新兴产业的生产基地
冯云廷城市经济学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课件
近邻效应
含义: 内容: 共享经济利益 劳动力市场经济利益 信息经济利益
分工利益
含义: 原因: 生产的专业化与工业集中有关 劳动力转移 地区专业化
结构效应
含义: 内容: 结构关联效应 结构成长效应 结构开放效应
规模效应
含义: 原理: 最优经济原理:经济活动的广义代价趋于最
第九章 城市环境经济 第一节 城市环境构成与城市生态危机 第二节 城市环境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生态城市建设
第十章 城市交通经济 第一节 拥挤的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城市公共交通 第三节 城市交通模式 第四节 城市交通规制
第十一章 城市物流经济 第一节 物流与城市物流 第二节 城市物流系统与物流规划 第三节 城市物流政策体系 第四节 城市物流合理化
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简介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一、城市的内涵 二、城市的本质 三、城市的功能
一、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要素 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经济、 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对于城市 的概念,我们着重从以下几点把握:
Scale
也称作规模经济。
内在经济:厂商由自
身内部规模扩大所引
起是假相的定同多的经种,要济就素是效投规入益模量报的增酬加问提的题高比例。
其他情况不变,产量增加 倍数>成本增加倍数
内在经济的原因: 第一,使用更先进技术; 第二,实行专业化生产; 第三,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第五,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
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 第一节 城市经济增长的含义与测度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第三节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城市经济学-第1章
济。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一)地方化经济 类型:工业群集型经济(吸引相关部门或原有部门生产规 模进一步火大)、购物外在经济(引起交易公司的聚集,从而
导致以市场为基础的聚集体的形成)。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 的发展通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
规模经济的三个层次:单个工厂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单
个公司的规模决定的经济;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集聚规模决 定的经济。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二、集聚经济的性质
(二)集聚经济与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在同时经营多种事业时所产生的一种 效果,也有内部范围经济(指同一企业内部生产或经营多样化
产品而带来的成本节约)与外部范围经济(指企业因事业领域
四、城市集聚经济效应
(四)规模效应
概念:规模经济是城市集聚经济的一个主要源泉。 (五)洼地效应 概念: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作用力呈现出距离衰减规 律,即距离城市愈近,场效应愈强;反之亦然。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思考题: 结合你所熟悉的城市,分析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二、集聚经济的性质
总结:集聚经济是由集聚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集聚范 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 济。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一)地方化经济 概念:主要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产业, 由于聚集在一个特定区域,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
③ 城市的职能趋于多样化;
④ 城市内部的分工和协作进一步加强; ⑤ 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⑥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经济学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
• • • • • • • •
郑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石家庄(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苏州(经济强市、中国地级市经济最强市) 佛山(经济强市) 东莞(经济强市) 无锡(经济强市) 烟台(经济强市) 太原(经济强市、地级市省会)
25
• • • • • • • •
二线发展较弱城市: 合肥 (地级市省会) 南昌 (地级市省会) 南宁 (地级市省会) 昆明(地级市省会) 温州(重要的经济城市) 淄博 (重要的工业城市) 唐山(河北经济强市)
三线城市:
潍坊(山东经济强市) 常州(江苏经济强市) 鄂尔多斯(内蒙古经济第一 强市) 绍兴(浙江经济强市) 济宁(山东经济强市) 盐城(江苏经济强市) 邯郸(河北经济第三强市) 临沂(山东经济强市) 洛阳(河南经济强市、古都) 东营(山东经济强市) 扬州(江苏经济强市) 27
• 东莞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2011年, 人口超过1200万,其中常驻人口825.48万, 包括户籍人口为184.77万人。另有暂住人 口为413.62万人。其中,港澳同胞约100万 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 乡。
• 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 形成
– 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
30
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原
始 社 会 房城墙遗址
安 阳 殷 墟
32
唐代长安城全景
唐 代 长 安 大 明 宫
33
深圳全景
果郑 图州 市 郑 东 新 区 局 部 效
34
未来城市
35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7
社会学,如:城市是特定的生活区域,是人类聚 落的形式之一,是社会政治、法律、文化、教育、 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制定和实施的 最重要区域,是人类各种力量聚集的焦点;城市 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 来的居民点;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和非 农产业的聚集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 会组织形式。 文化学,如:城市是有力的社会化环境,是各种 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的 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 整体;城市是文化的归集。 历史学,如:城市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文明进 步的产物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具体体现, 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具体体现;城市是独特的 历史进程。 8
《城市经济学》教案
2
•
• • • • •
•
•
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 区 域性和综合性; 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 和结合点。 建筑学者认为,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 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 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生态学者认为,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 态系统。 统计学者认为,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 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政治学,如:城市是一个团体的人构成一个在政治上有组织的共同体;城市是 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经济学,如:城市是商业、工业、金融、信息、旅游文化和各种服务业等非农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是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生产、消费等经济中心和经 济发展的龙头, 在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是人口集中、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城市是物质生产的分配空间;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增长极和龙头;城市是一片经济空间;城市是与高密度和经济行为专业化及其 统一制度的条件为特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活动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密集性——物质和文化的密集,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 – 人口密集 – 物质和资产密集 – 文化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 高效率:采购、运输、流通、人才、获取信息等便捷 – 高效益: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 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 – 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辐射力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城市的本质
《城市经济学》教案
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目标要求:懂得城市的内涵与功能,理解城市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城市的内涵、 城市的基本类型、城市的作用等;了解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状况,掌握 城市形成机制。 理解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经济机制及其他制约因素, 了解城市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掌握何为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特征、 本质、外部环境等。通过学习具备对当地城市的发展现状等进行调查 或分析等能力,能对当地城市的基本模式。 核心概念:城市、城市形成、城市经济、集聚经济 内容提要: 1.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3.城市经济 4.城市集聚经济 本章重点:掌握城市的内涵,城市的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难点:理解城市经济及集聚经济。 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引言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聚居形态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是城市内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以及城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解析城市经济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的定义和特点城市经济是指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通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配置的一系列现象和过程。
城市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经济效应: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实现了高效的生产和交换。
这种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城市在创造财富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分工与协作:城市内的经济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分工和协作特征。
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企业和个人通过相互合作和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增值。
3.人力资本密集: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工作者,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结构。
这些人力资源的集聚促进了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非均衡性:城市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地域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些特定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和创新枢纽,形成“城市群”或“大都市区”,与其他地区形成明显的差距。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城市发展是指城市规模、功能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和演变过程。
城市化则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关注城市化的速度、规模和空间格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城市产业结构和区位选择城市的产业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和分布。
城市的区位选择是指企业在城市内选择生产和办公的地理位置。
研究城市产业结构和区位选择可以揭示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
3. 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人口流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城市内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状况。
研究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人口流动对于了解城市就业结构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
• 与“城”相对应的是“市”,则是指进行交易 的场所。 • 如《管子· 小匡》曰:“处商必有市井”; • 《孟子· 公孙丑》中说:“古之市也,以其所 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 • 《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 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 是“中市”,以一般的消费者为主;另外还有 “朝市”,“朝市”清晨进行,以商贾间的买 卖为主;“夕市”傍晚进行,以小贩间的买卖 为主 “朝市”、 “中市”、 “夕市”总称 “三市”。 • “市”的影响范围,约方圆五十华里。因此 “市”是古时候商品流通中心。在生产力发展 的驱动下,商品生产日渐发达,商品交换日趋 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 客观上要求为这种交换提供一个安全、通达、 固定的环境,于是“城”与“市”互相结合,
五,城市的经济地位与作用[13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 我国共有城市622个,其中:
• 城市的类型:美国地理学家哈里在《美国的城 市职能分类》一文中将城市分为:工业城市、 综合城市、批发商业城市、运输业城市、矿业 城市、大学城市、游览疗养城市。日本的经济 学家也把城市分为7类:工业城市、商业城市、 矿山城市、水产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其它产 业城市。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但互相之间大 同小异. • 城市功能:指的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是城 市生命力之所系。城市的主导功能决定了城市 的性质,城市的类型是一个历史概念,而非固 定模式,它将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变化而变化。 • 如抚顺市就曾提出“油头、化身、轻纺尾”的 城市发展思路。煤炭已经淡出主要地位.
3、设立建制镇的标准
• 我国设镇的标准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化。 按1984年民政部公布的调整后的设镇标 准为: (1)凡县政府所在地均可设镇 (2)总人口在2万左右的乡,其乡政府驻地非 农业人口比重占10%以上,即非农业人 口不低于2000人可设镇。 (3)对非农业人口不足2千人,确有必要的 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区,边境口岸,少 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可适当放宽.截止到 1994年低,我国共有建制镇16210个(市辖 建制镇5809个,县辖建制镇10401个)
区域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冯云廷.pptx
主讲人:冯云廷
目录
▪ ▪ 专题一 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的变革 ▪ 专题二 城-区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专题三 新产业分工与城区产业发展 专题四 新产业区与飞地经济 专题五 大都市区与区域资源整合
专题一 区域经济关系变革 一、区域改革主线
1.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区域改革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
地方封锁是一种自我保护政策,与地方政府行为密切相关
发动者\调控者
地方封锁
地方政府行为
收益和风险的承担者
地区开放的主要标志:区域统一市场逐步形成;行政手段弱化;城区经 济联系密切;产业结构突破城市边界.
地区开放的必然性: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只有在与其他经济体互动中才 能得到快速发展;通过专业化协作带来的利益大于各自生产所得利益.
需要指出,场效应与外部效应是等价的,研究的是距离衰减规律。
(三)城区经济场域范围 城市场效应或场力影响所及的范围可称之为城市的影响范围。而这
个范围其实就是城市市场范围。
A
O
B
城-区经济场域范围的形成是区域内各级城市空间交互 作用力量平衡的结果。
三、实证分析:大连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 1。核心城市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标志
销售 售后服务
组装
上游
下游 业务工序
新的产业分工,是产业链分工,也就是产业内部以价值活动为单位 的企业间的分工。从刚性生产方式到柔性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分工不断 发展结果。
新产业分工条件下的产业升级是从附加值低的活动(如简单的装配业)向附 加值高的活动(如R&D)转移的过程。
附加值
三、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1)对内的地方分权 改革带来的双重结果:一方面,地方利益得到强化,积极性提高,地方政 府担当起经济增长重任;另一方面,地区本位,地方保护,市场封锁. (2)对外的引进外资 地区经济开放的关键组成部分. 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经济高速发展 2.全球化,对上述两项改革有点石成金作用 跨国资本流动—寻找最佳投资区位---更多区域成为其实际或潜力目 的地---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城市经济学城市环境经济
第二节 城市环境的经济分析
一、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城市的经济活动对城市环境造成 的影响,以及这种城市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城市环境 的变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另一类是由于人 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 环境污染的次生环境问题,即环境经济问题。
也具有与宇宙或地球相关的连续性。 再次,环境既具有共同性,又有非排他性。 最后,城市环境具有耐久性 。
三、城市生态环境危机
城市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加剧,酸雨危害严重。 2)城市垃圾处理利用率低。 3)大江、大河城市段水质恶化。 4)噪音污染大,人均绿地少。
原因:除工业化速度加快外,政府的政策失效 乃是其深层次的原因。
狭义的环境容量是指菜一环境单元对污 染物的允许容纳量。广义的环境容量包 括土地容量、淡水保证量、起码的绿地 面积、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等自然环境 条件,和房屋、基础设施等人工环境条 件,即一定地域的环境对人类活动的负 载能力。
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 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 中的各项活动强度提出的容许限度。
外部经济性 外部不经济性
图9-1 外部不经济
2.城市环境的外部性分析
表现在两个方面: 城市环境的改善促进当地的投资环境和旅游业等
行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增长,并使城市居民的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正面) 城市在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环境外 部性,特别是环境污染会造成外部不经济。(负 面)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2)生态城市的运行方式是高效的循环经济 3)生态城市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4) 生态城市的根本目标是社会的整体效益 5)生态城市的未来趋势是区域生态平衡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县级市:
标准 县域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县政府所在镇从事非农人数/万人 其中:具有非农户口人数/万人 全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人口比例/% 全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人口数量/万人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产值比/%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1990价格)/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价格)/亿元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人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元 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总收入/万元 地区自来水普及率/% 地区道路铺装率/% 一类市 >400 12 8 30 15 80 15 10 20 100 6000 65 60 二类市 100-400 10 7 25 12 70 12 8 20 80 5000 60 55 三类市 <100 8 6 20 10 60 8 6 20 60 4000 55 50
城市经济学
教材: 邓卫. 城市经济学(第二版) 教材:谢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邓卫 城市经济学(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讲:王薛平 主讲: 2010-2011学年第 学期 学年第1学期 学年第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及其产生 第二节 城市的界定及其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
三 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
城市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区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城乡融合、差别缩小
四 走向信息时代的城市
智能城市 超级城市的裂解:传统大城市的地理、气候等限制条件对现代 信息城市的影响弱化 城市功能的重组:信息技术对传统劳动的解放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
一 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城市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1、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原始的游离——农业、村庄的诞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 品生产、货币、商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 马克思: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 城乡的分离。 2、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城市孕育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形成于奴隶制时 代,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发端而产生。 私有制是城市诞生的经济基础。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1章-城市与城市经济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 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 出的经济现象。
➢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选址接近 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 动中的成本节约。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1.早期城市
早期城市产生和存在的年代大处 于奴隶社会,因此城市的兴衰同 奴隶主的统治密切相关。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工业化率
70
城市化率
50
1800
1850
1900
1950
年份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继动力 ❖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 ❖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四、城市化的实现机制
产业结构转换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 但是只有农业剩余能够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地区流动和集聚,城市化才 有可能变为现实,在工业化初始阶 段尤为如此。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 会经济基础。
➢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 的进一步发展。
➢ 城市的产生是城乡的分离和对立 的运动过程。
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比较利益
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 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 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如果各国(人)专门生产和出口其 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会从贸 易中获利。”
2.中世纪城市
中世纪是指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年代大约从公元476-1640年,前 后约11个世纪,1100多年。这一时 期的城市称为中世纪城市或中古城 市。
3.近代城市 城市是伴随工业的发展、工业人口
的增长而大量兴起的,社会生产力 和社会物质财富高度集中
工厂的规模面积、城市的集聚经济 与先进的生产手段和集约化的经营 方式的结合,使城市产生出前所未 有的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
1、主要功能: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能够 反映城市个性和特征的并具有区分性的功能
2、城市的辅助功能:主要功能以外的功能 作用 并非不重要或可有可无
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趋势
简单到复杂 一种到多种 低功能到多功能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三、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企业生产面包的净价格 家庭生产面包的成本 1
1/3
a
0
b
企业的市场范围
工业城镇体系
1 家庭生产面包的成本
1/3 ab
企业生产面包的净价格
(三)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 靠近而使成本降低的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
具体内容见资料: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城市经济增长的机理
规模经济 大量生产 人口集中
Scale
也称作规模经济。
内在经济:厂商由自
身内部规模扩大所引
起是假相的定同多的经种,要济就素是效投规入益模量报的增酬加问提的题高比例。
其他情况不变,产量增加 倍数>成本增加倍数
内在经济的原因: 第一,使用更先进技术; 第二,实行专业化生产; 第三,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第五,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
2、城市化经济
定义:由于城市地区总产量的提高而带来的单个企业生产成
本降低的经济现象。
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规模; 城市化经济独立于某一固定产业。
城市化经济形成机制
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
不同产业的企业分享共同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促进了商务 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
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边 界
城市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关系 包含关系 理论来源关系
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第二章 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化机制 第二节 城市化规律 第三节 城市化模式 第四节 城市化战略
一、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一)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 基础
(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 步发展
(三)城市的产生是城乡的分离和对立的运动 过程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一)比较利益 (二)规模经济 (三)集聚经济
(一)比较利益
贸易前
A城市 棉布 小麦
B城市 棉布 小麦
第九章 城市环境经济 第一节 城市环境构成与城市生态危机 第二节 城市环境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生态城市建设
第十章 城市交通经济 第一节 拥挤的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城市公共交通 第三节 城市交通模式 第四节 城市交通规制
第十一章 城市物流经济 第一节 物流与城市物流 第二节 城市物流系统与物流规划 第三节 城市物流政策体系 第四节 城市物流合理化
三、城市的功能
城市功能的含义: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 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 作用,以及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 能
城市功能具有综合性 城市功能具有客观性 城市功能具有多样性
城市的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
1、基本功能: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 包括: 载体功能(实质、有限性) 经济功能(核心) 社会功能 2、特殊功能
内在不经济
内在不经济:随着厂商规模扩 张到一定程度,由于本身规模过 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的下降。
原因:
也称作规模不经济。
其他情况不变,产量增加倍数< 成本增加倍数
(1)企业内部合理分工被破坏,生产难以
协调;
(2)管理阶层的增加;
(3)产品销售规模庞大、环节加长;
外在(部)性:
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正 负
城市经济学
张永 主讲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简介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一、城市的内涵 二、城市的本质 三、城市的功能
一、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要素 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经济、 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对于城市 的概念,我们着重从以下几点把握:
增大。
地方化经济形成机制
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
同产业厂商的集聚带来中间投入品需求的增加,促进了中间 投入品生产厂商的规模经济,从而更廉价的为该产业厂商服务。 (中间投入品是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因此包括公共部门服务)
同产业企业集聚的原因:
单个企业的投入品需求不足,例如服装行业中的纽扣生产以 及各类公司总部对广告、法律等的需求;
二、城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重心由空间分析转移到部门和政策分 析上来
2、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边界已经而且正在被打 破
3、利用实证研究而完成的实证研究大量出现 4、大量借鉴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5、城市经济的模拟模型有望增加
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边 界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空间选择行为
第十二章 城市区域经济 第一节 城市经济区域的内涵与边界 第二节 城市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都市圈的生成机理
第十三章 城市财政与社会融资 第一节 城市财政的经济职能 第二节 城市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第三节 城市社会融资
第十四章 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 第一节 城市现代化的意蕴 第二节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 第三节 国际性城市 第四节 21世纪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小可能值 社会福利原理:经济系统的社会福利水平趋
于最小可能值 持续发展原理: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指标和
耦合度不减
洼地效应
含义: 原因: 源于城市的市场功能 城市具有高度密集的能量 城市拥有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
教材绪论部分
一、城市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二、城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边界 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实现了 高度的分工。
二、城市的本质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 设的人工环境
人是城市的主体 城市的不断发展、演化过程也是人的需要不
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改变人
三、城市的功能
城市的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 城市的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 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趋势
首先,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次,城市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
有机体。 第三,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
育发展的中心。
二、城市的本质
城市就其本质来说,应该是一种特殊形态的 生产力,即集聚和系统形态的生产力。
城市是大规模的人口集聚而形成的。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在现代城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
中间投入品运输成本相对高(体积大、易损坏等); 供需双方对中间投入品在设计和制造上相互影响大。
劳动力市场共享
企业群带来劳动力较低的搜寻和流动成本 经济学上集聚产生的净收益来源于:群落能使企业在旺季以同样 的工资雇佣到更多的工人,而且也缓冲了在淡季雇佣较少工人给 企业带来的影响。
知识溢出
企业的集聚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扩散
第六章 城市基础设施 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与特点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第三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化
第七章 城市产业经济 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 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 第三节 城市产业集群 第四节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
第八章 城市劳动经济 第一节 劳动力的迁移 第二节 城市劳动力市场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弹性就业 第四节 城市劳动就业与失业治理
“城市现象”的理解 “空间选择行为”的理解
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边 界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别: 空间的限定 学术分科
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边 界
城市经济学与地理经济学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关注城市空间与现象 地理经济学从自然——技术——经济联系中
研究地域生产系统的
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 第一节 城市经济增长的含义与测度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第三节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第四章 城市规模 第一节 城市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 第二节 城市成长与规模边界 第三节 城市规模分布
第五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土地概述 第二节 土地竞租与城市土地利用 第三节 市郊化与土地利用 第四节 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
一、城市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一般以1965年 威乐柏·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论》发表为 标志
区位理论可视为西方城市经济学的重要先导 (杜能和韦伯的理论,1826年,1909年)
土地经济学可视为西方城市经济学的又一重 要先导
二战后,西方学者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形成 一个高潮(专业化、研究化、系统化)
2米布 2/3公斤小麦 1米布 1公斤小麦
贸易前 2米布 1公斤小麦 2米布 1公斤小麦
比较利益 0 增加额
1/3公斤小麦 1米布
(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 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 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具体内容见资料: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企业的市场范围
劳动力市场共享
城市就业机会多,信息广泛,搜寻成本和流动成本较低; 城市范围内的劳动力共享,不同产业中工种的取代 。
知识溢出
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居住条件和文 化活动,吸引不同背景的人才,不同行业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增多。
四、城市集聚经济效应
近邻效应 分工效应 结构效应 规模效应 洼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