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新课标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教学方法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弹簧秤、牛顿第三定律传感器、绳子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一:用手拉弹簧称(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实验二:用左手掌心压迫右手食指,用右手掌心压迫左手食指。

(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观看:两个带磁铁的小车倒退的图片观看:两弹簧秤互拉图片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1.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

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拉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2 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

你得到了那些结论?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

21 第 O 0 0年 9期
总第 15 期 8
实验方案 : 拉动木块在木板 上滑动 , ① 读出弹簧秤 的示 数; ②保持接 触面不变 , 变压力 , 拉动木 块在木 板上滑 改 再
教 学设 计
其 中 叫做动摩擦 因数 ,无单位 ,跟接触面 的性质有
关。
动 , 出弹簧秤 的示数 ; 读 ③保持 压力不变 , 用毛 巾包住木 板 , 拉动木板在毛 巾上滑动 , 出弹簧秤的示数 。 读
师: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必须 同时满足才会产生摩擦力。
那么 , 产生的摩擦力沿什么方向呢?能举例说明吗?
( 生 回答 ,接触面 , 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的方 向相反。
生: 接触 面上 的压力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接触面积 的大
板 书 : 个 相 互 接 触 的物 体 , 它 们 发 生 相 对 运 动 或 具 两 当
数有什么变化 。) 师: 为了方便 读数 , 可以采用图 l 装置 , 固定弹簧秤 , 用 手 向外缓慢地拉木板 , 使木块随木板一起移 动。 问 : 请 ①木块 和木板之 间有相对运动吗? 此时木块受不受摩擦力作用? ②
新 校 罔理 沦版
XfiYII【la . a li.tB l o b1. r X i ii I " l
教 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 摩擦力》 的教学案例
郝 宗姝
( 烟台市第 四中学 , 山东 烟台 240 ) 6 00
【 课题引入 】
实验 : 两本 书一页一 页交叉 、 将 压好 , 提起一本 书的书
( ) 究摩 擦 力的 大 小 二 探
师: 我们主要研究 前两种 , 两种摩擦力的大小跟什 么 这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前言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引导中学学科教学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们组织编写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

这套丛书按新课程结构编排共分15册,本册为物理分册。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主要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科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第二部分为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汇集了17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设计与案例,这些“设计”都是根据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设计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

每个“设计”有“课标要求”、“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还有“专家点评”。

第三部分为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选配了4个典型课例,其中包括“概念课”、“规律课”、“探究课”和“活动课”,并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与点评,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

本书把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用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优秀课堂教学范例,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这套丛书主编吴惟粤,副主编李文郁、吕伟泉。

本书主编姚跃涌,编写人员张军朋、刘雄硕、宁革、洪丹、何晋中、胡志坚、刘同胜、陈拱忠、李镇滔、陈旭、苏剑青、黎炬、张增慧、黄重创、刘志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缺点和不足,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2005年2月目录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目录第一部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1)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2)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20)三、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28)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46)第二部分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47)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8)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55)三、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62)四、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73)五、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1)六、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9)七、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95)八、研究摩擦力(101)九、力的等效与替代(109)十、力的合成与分解(116)十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25)十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34)十三、牛顿第三定律(143)十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51)十五、超重和失重(158)十六、测物体运动加速度(168)十七、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178)第三部分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186)一、超重和失重(概念课)(187)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课)(188)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课)(189)四、测物体运动加速度(活动课)(190)“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动身,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

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同学力量的提高和对学问的迁移、灵敏运用赐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一起看看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欢送查阅!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动身,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

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同学力量的提高和对学问的迁移、灵敏运用赐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同学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学问,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根底学问,但不够深化,仍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育和提高。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同学的终身进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进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规律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同学的学习根底(学问构造、思维构造和认知构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问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娴熟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展相关计q算。

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A??B,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同学已经把握的学问进展类比、概括,讲解并描述新学问,培育同学对新学问的自学力量,以及抽象思维力量。

通过与前面学问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课题:《内能》姓名:***科目:物理学校:富源县第一中学《内能》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背景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不感兴趣,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学生建立学习知识兴趣的一课,也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能、势能与内能关系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知识提供铺垫。

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内能现象的了解。

故本节课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内能有关的现象。

分子动能、势能与内能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分子物理也是我们物理学科的重要板块,本章节的安排恰当地将物理相关的研究方法浅显易懂的传授给学生。

该班为一个理科普通班,学生的基础较差。

在设计本章的教学时,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尽量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内容来讲解理论知识,课件中的图片,视频课件演示等帮助我达到目标。

学生可根据提示在课前预习,把握自己的得失点,课堂上跟随老师的课件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再辅以相应联系。

我相信,学生对于此节关于内能的理解会很准确。

课题:内能教学设计思想一、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内能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内能知识的生活体验。

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二、在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动画演示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应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调查、准备教师提出问题:1、宏观上物体存在着动能,那么分子是否存在呢?2、宏观物体存在着势能,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势能?3、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与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不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各种渠道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引入新课教师: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都学过那几种形式的能?学生:动能、势能、化学能……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在初中曾学过物体的内能,今天我们来更加深入的学习物体的内能。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光的折射》【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

本小节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因为vcn,所以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大于1。

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光的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反而小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4.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目标: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案例针对的是高中物理课程,以“力学”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任务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通过实验、案例、问题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对象为我国优秀的高中生,他们在学术上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团队合作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为开展复杂且有深度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物理概念及其公式。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4)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问题求解的能力,如运用代数、几何、微积分等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物理原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道德,严谨治学,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进人际交往。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中**大的力中,对力的相关习题中的解释起很大作用。

【学情分析】同学们学习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摩擦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更简单一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掌握摩擦力的公式运算,掌握各符号的意义,学会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3、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题目,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减少和应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感知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与思维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摩擦力概念的确立和静摩擦动摩擦的区分2、掌握摩擦力公式和摩擦力影响因素。

3、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确立和用摩擦力知识准确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探索精神。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讲授法: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要带领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此实验包括静动和在同种接触面下的控制变量,研究压力大小跟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那么根据大家之前学到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那么在弹簧测力计产生拉力的相反方向会不会也受到一个力呢?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个力是哪产生的呢?师:摩擦力没错!摩擦力就是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高一物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高一物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物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案例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主题,设计了一堂高一物理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力的作用效果?2. 学生举例:物体的运动、物体的变形等。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4.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木板等。

-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

-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通过改变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木板等。

-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改变力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二、新课教学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

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概述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初步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
究途径。

教学重点:物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物理学科:通过介绍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等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物理学的定义:讲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物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运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
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三、实践(15分钟)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探究性,培养他们独立
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总结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课堂小结: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培养了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
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2.思考判断(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2.思考判断(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2(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3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一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案例分析——以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案例分析——以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案例分析——以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广西百色高级中学(533000) 吴高年[摘 要]当前,在“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已经整合到课程之中。

物理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人教版(2019年)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就作业设计进行探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中图分类号] G 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8-0059-04[基金项目]本文系百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2106)和百色高级中学2022年度课题“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Gzd202206)的阶段研究成果。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物理学科素养要求,要符合校情和学情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作业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首先,高中物理作业设计必须体现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各个水平层级的要求都要了如指掌,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研究作业设计。

其次,高中物理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

最后,高中物理作业设计要依据校情和学情,教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作业,让作业连接教材与学生、连接生产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提高物理素养。

二、作业设计案例分析下面以人教版(2019年)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谈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作业设计。

2023年最新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通用5篇)

2023年最新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通用5篇)

2023年最新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通用5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

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1.2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 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 p-V 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

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流程:(略)6.教学过程6.l课题引入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1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1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情景二:远洋航行的轮船,确定它在海洋中的位置.情景三:沿斜面滑下的木块情景四:火车在从青岛开往北京的途中情景一研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情景二研究轮船的位置坐标;情景三研究木块的运动;情景四研究火车全程所用的时间.在以上四种情景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影响?结论:在以上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可以忽略.点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那么,对实际物体运动的描述,就转化为对质点运动的描述.素、突出主要因素”,体会科学抽象的物理思想方法的精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大局意识.)【归纳总结】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2.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3.质点是一种理想的物理模型.巩固练习]在研究下列运动时,能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是()A.研究跳水运动员在空中的跳水动作B.研究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最佳运行轨道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并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是朝上还是朝下D.研究汽车在上坡时有无翻倒的危险【案例分析二】汽车在公路上向左匀速行驶,如图甲,经过一棵果树附近时,恰有一颗果子从树上自由落下,图乙是其运动的轨迹.地面上静止的人看到果子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_到果子的运动轨迹却是__不计阻力).同样的果子落地,为什么会观察到不同的轨迹?.分析总结:因为观察的角度即所选参考系不同点评: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又具有相对性.中学物理中,我们只研究运动的相对性.因此,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归纳总结】1.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参考系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是要使运动描述尽可能简单,【巩固练习】如图所示,飞行员跳伞后飞机上的其他飞行员甲和地面上的人乙观察跳伞飞行员的运动后,引发了对跳伞飞行员运动状况的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B.他们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C.研究物体运动时不一定要选择参考系D.参考系的选择只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案例分析三】如图所示,某人从学校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100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m到达D处,则A、B、C、D 各点的位置如何表示?结论:一般说来,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归纳总结】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2.坐标系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巩固练习】如图所示,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 点再返回B点静止.若AC=100m,BC=30m,以B点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则出发点的位置为__m,B点的位置是_____m,C点的位置为_m,A到B的位置变化是_m,方向__B的位置变化为________m,方向____.1、质点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

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

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

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

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

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

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实施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

2、演示“磁悬浮”小实验
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
学生非常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磁知识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