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中国哲学教研室-道学笔记-修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学·理学

流派

理学中有不同学派,各个学派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互相区别,使理学思潮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或称王学)。这些不同的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或特点,但是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看,主要有三大派别:

1.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

2.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是理学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他们第一次把理作为最高范畴,提出了理本论哲学。特别是程颐,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把理说成是形而上者,把阴阳说成是形而下者,认为理不是阴阳,而是“所以阴阳者”。这就把形而上之理说成世界本原。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理所派生的。朱熹进一步发展了二程思想,完成了理学体系。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理气关系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理有气,但理是“本”,众理之全体,便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太极散在万物,如月亮印在万川。他建

立了理学各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理学集大成者。一般把朱熹和二程、特别是和程颐联系起来,合称程朱学派。

3.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是理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他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提倡自作主宰,建立了初步

的心学体系,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学派。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以吾心之良知为天理,完成了心学体系,称为陆王学派。程朱理学同陆王心学,是理学中的两个主要唯心主义派别。

5与理学有联系的,还有北宋时的王安石。他推行新法,作《三经新义》,曾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并对老子的道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学说被称为“新学”。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道学之所以兴起,实质上就是一场儒学复兴的思想运动,即儒家思想正对佛道二教挑战的所做出的一个创造性的回应。

道学的主要任务是:就外而言,就是攘斥佛道两教,恢复儒学原有的的“独尊”地位,承接先秦儒家的传统——他们所谓的道统,站在哲学的高度论证儒家仁义礼乐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起一个取代佛道特别是佛教的新的儒家哲学形态。

就内而言,抛弃汉唐传统儒家粗疏的理论,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材料,并以之为出发点,对佛道中有用的思想资料进行整合,把儒教经学引向义理之学,进而建立起以伦理道德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儒家哲学。

道学思潮的任务决定了道学思潮的主题。胡瑗在创立其教育宗旨时,无意间揭示了道学的主题,那就是“明体用之学”。胡瑗把道家的思潮所追求的“道”——儒家的“圣人之道”——规定为“体、用、文”三个方面,这是一个十分全面的论述。所谓“体”,属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范

畴,那是根本原则,按他的解释即支配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原则,它是不变的;所谓“文”,属于代表文化价值传统的范畴,那是以儒家经典为代表各种文献、叶包含经史辞章的文与史,他们是传递“圣贤”的思想载体;所谓“用”,属于现实政治的范畴,那就是如何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来建立社会政治秩序,即经世致用。

从胡瑗的宗旨可以看出,道学思潮在其源头时的气象是宏大的,而思想的兴起于展开也确实是在哲学思辨、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多个层面上展开的。当然,就这一宗旨而言,虽然“体”、“文”“用”三者并举,但实质咋是以“体”“用”为本,即所谓的“明体用之学”。因而,“明体用”三字可以看作道学思潮星期时的主题和纲领。

胡瑗引入“体用”范畴,标志着儒学真正开始向本体论方向的发展。即儒学不再仅限于人伦道德的实践及宇宙始源生化和“天人相副”的目的论解释,而是首先努力建立起人伦道德之所以存在的最终依据,然后再从中引伸出各种“修己”的道德践履工夫,以及“安人”的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略。其中的“体”呢?这是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所谓体用,按中国哲学最一般的理解,“体”有本质、本体的意思;“用”又作用、现象的意思。按佛家的观点运动变化着的世界只是现象,而现象只是人心生灭妄想所变之境,其本身是虚幻不实的,因此可以称为“假有”;而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某种不变的、静止的、唯一的东西,那才是“体”。也就是说,现象是虚幻的、不实在的,只有超越现象的本体才是真实的存在。易言之,现象是“现而不实”的,本体是“实而不现”的。

佛家的理论从宇宙本体出发,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来论证

自己的学说,亦即从讨论现实世界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儒家为了响应挑战,就必须对最高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和说明。另一方面,儒家要肯定现实生活中的秩序,就必须首先肯定这个感性的现实世界自身,从而也就必须探讨和肯定这个世界的实在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对抗佛教以存在为空幻、否定感性现实世界、追求寂灭的理论,重建其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主题。

为什么说“体用”就是道学的思潮的主题呢?尤其是为什么还要“明”

“明体用”这一道学思潮主题的理论发展,到了程颐那,终于形成起完整的表述,那就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之确立。这一命题重大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否定了佛教本体、现象截然相分的观点,强调了“体”、“用”都是实在的,两者的关系是相即而不离的。

总之,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明体用”这一主题构成了道学思潮的基本特点,规定了时代精神的风貌,并从总体上影响了当时思想家个人思路的选择,因此其宏观意义决不可低估。

(作为形而上之“体”的心性之学和主要作为形而下之“用”的经世之学。)

演变

北宋中期是理学形成时期,各学派已初步建立各自的体系。不久,二程理学占了主导地位。程颐提出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及“性即理”等命题,成为理学的重要思想,而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及心即天的思想,则开了心学一派的先河。

南宋是理学发展和成熟时期。朱熹哲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理学

的完成。与朱熹理学相并立的是陆九渊心学。陆九渊之学也来自二程,特别是程颢,发展出“心即理”的心学学说。陆九渊提倡“简易”之学,批评朱熹“支离”,而朱熹批评陆九渊太简。他们的争论,反映了理学内部的分化。

南宋后期,朱陆两派互相攻讦。

明代初年,朱熹理学占统治地位

二,知行为二,把人们引向烦琐道路。他提出了以“良知说”为核心的心学学说,认为心之本体即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更不可向心外

求理。

明末清初,是理学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即自我批判时期。到清中期以后,理学日益没落。

历史地位和影响

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它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理学中有不同学派,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和相互影响,其理论贡献也不一样。理学发展了中国先秦以来的传统哲学,又吸收融合了佛教哲学,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理学家对哲学问题的探讨,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