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
2023年《野草》读后感(9篇)_2
![2023年《野草》读后感(9篇)_2](https://img.taocdn.com/s3/m/6ae6473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4.png)
2023年《野草》读后感(9篇)《野草》读后感1如果想借《野草》分析鲁迅,就必须清楚“野草”所指何物,必须了解野草恣意生长的这片土地。
这片土地的造物主,是一个怯懦者。
他暗暗使天地变异,却不敢毁灭一个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浓;暗暗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一言蔽之,这是一篇充溢着绝望的土地。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麻木而逆来顺受。
最擅长的便是淡忘苦难,遗忘苦难,自我欺骗。
直面痛苦的尝试如抉心自食,欲知本味。
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
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能知?这便是为何,当苦难被太平的呼声遮掩,会有人自信地站出来说:“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鲁迅。
”这一群人不会想到,他们冥冥中应验了鲁迅的担心。
而在这一群人里又有两类:一类是观众,即看客,一类是慈善家。
在鲁迅的文字里,这两类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看客在鲁迅的散文、小说里不断出现。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们是面对同胞被枪毙无动于衷的围观者。
他们只是以看热闹的、事不关己的态度对待眼前的悲剧。
为了唤醒他们,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而在《铸剑》中,他们以围观的方式将复仇的神圣感破坏了,最终沦为闹剧。
这一批人没有自己的看法,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感。
他们使对中国怀有热情与使命感的鲁迅感到无奈,因此,鲁迅认为,想要让中国强大,必然要唤醒麻木不仁的人们,造物者的“良民”。
而慈善家是一类较为聪明的观众。
他们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聪明人,他们扬言他们的内心都在胸膛中央。
在慈善家的世界里,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框外的眼泪。
这些笑容与眼泪,不过是他们获取名利的手段,打压异己的手段。
往往是他们被看客支持,最终战胜朴实的傻子——那些不知包装自己却在暗地里默默做事的人。
这是一群麻木的人,这是一个枯竭的世界。
这个世界需要鲁迅,让鲁迅去做那拿一柄投枪的战士,做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的叛逆的猛士,最终带领更多的青年在太平里举起投枪——笔就是他的投枪。
《野草》读后感范文5篇精选
![《野草》读后感范文5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60865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4.png)
《野草》读后感范文5篇精选《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其中收入了1924年到1926年所做的23篇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野草》读后感范文5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野草》读后感范文5篇精选【一】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暂,芦苇般脆弱,与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而已。
人世的辛酸,国家的不幸,终归只是一个梦,而在那战火连年的时代,人们总习惯在梦中生活。
鲁迅先生审视了生命的本体,并且无情的剖析,最终看到了生命本质的阴郁而冰冷的面目。
《野草》中处处弥漫着神秘的情趣,鬼怪的气氛,整个儿好似一个变形梦魇的世界。
欢乐,恐怖,青春,死亡……一切都使人透不过气.那阴阳两极的沟通,人鬼之间的交流,让我们听出了生命的悲歌,对于常人来说,这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以忍受!鲁迅先生是那旧时代的先行者。
他孤高,他苦闷,他时时忍受着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他目睹着人变兽,兽变人的残酷现实.他是用带血的头颅,一次次去撞击那地狱之门,最终让那生命之树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我们是明日,虽然我们现在安逸,但须知居安思危。
我要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为鉴,要如地狱中运行的火,一俟溢出必会复苏,燃烧,成为通红的彗星,成为炎炎升腾的火柱,从而夷尽一切黑暗,让世界变得通明透彻。
鲁迅在《野草》中说过:“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一般;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鲁迅先生说的白描,简单质朴而又轻捷传神,只需稍笔带勾,便会显得生动形象。
如今,这却与当今文学相反,乍一看,整篇文章看起来色彩艳丽,再一看,满眼都是新鲜词,细一嚼,却没有深层次。
这些最终都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将它们淹没了。
其实,只有简单自然的才会有最长久的生命力。
这就好比人生,白描才是人生的真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黑暗,有的人选择了沉默,只有他,对!只有他,选择了剑眉一挺,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野草》中有这样一段话:“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4247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c.png)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由鲁迅先生所著。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而闻名,让人们
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遭遇,表现
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各种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迷信、封建礼教、官僚腐败等,都让
人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无奈。
同时,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
鲁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丑陋面。
他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却也
让人们对人性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内心矛盾等都让人感到震撼和思考。
读完《野草》,让人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让人们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值得一读。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38c4f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3.png)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是鲁迅。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中国农
村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多舛,生活在贫困和
压迫之中。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苦难。
他们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在贫困和艰辛之中,却依然坚强地生活着。
他们的命运让人心痛,让人感到无力。
《野草》还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农
民受到地主和官员的压迫和剥削,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小说中
的农村社会充满了欺骗和虚伪,人们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作者通过
对这些现实的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读完《野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和痛苦。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思考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让我更加关注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尊重和尊严。
《野草》读书笔记
![《野草》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e2c05e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5.png)
《野草》读书笔记野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
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野草》读书笔记,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野草》读书笔记篇1鲁迅先生也许是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特别是还有点思想的中国人,只要中国人的丑恶还没有消失,他曾经的猛烈抨击就永远有他无可替代的价值。
鲁迅先生出在生与死的边缘,如同一个影子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或者被黑暗吞噬,或者被光明消灭,但是鲁迅就在这样的时候写下了《野草》。
读着《野草》,我失去了自我,我完全沉醉在先生的笔墨中。
先生说:“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于是我便真真地想要仰天大笑,想要放声歌唱。
然而“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眼前是淡淡的血痕,先生有着渺茫的悲苦,而我的心却在痛。
那是无声的深沉的刺骨的痛,因为这个民族正在滴血,正在受苦,正在堕落,正在等待,正在复苏……我并没有哭,也没有为这个民族默哀,因为叛徒的勇士已经出于人间,天地在他的眼中已经变色。
鲁迅先生不该诞生在那样的年代。
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到处都弥漫着血,那是战友的血,敌人的血,无辜者的血,奋起者的血……似乎天地间已交织出了一片淡红的微腥的氤氲,掩去了前途光明的微茫。
如果他诞生在别时,他或许就是天马行空、落拓不羁的李白;或许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或许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可以成为另一种人,不必在紧锁的眉头中透着无法治愈、无法掩饰的忧愁与悲苦。
然而,他还是诞生了,周树人成了独一无二的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将满腔热血荐给了轩辕,献给了这方值得眷恋的华夏大地。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一直在儒、释、道三家中进退维谷,先生却已摆脱了这层束缚,只是他对这个拥有劣根性的民族爱的太深,读着太透,连自己也卷入了时代的旋涡,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
时代需要鲁迅。
于是他举起了手中的笔,将矛头对准了反动政府,快意恩仇,唤醒了国人的理智与勇气。
鲁迅《野草》读后感5篇
![鲁迅《野草》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ced1d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0.png)
鲁迅《野草》读后感5篇《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
学了《野草》这篇文章后,我也受到了强大的鼓舞。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鲁迅《野草》读后感5篇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鲁迅《野草》读后感1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
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应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温室里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丽,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却更为人赞赏。
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
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样。
野草代表着强盛的生命力,我赞美它。
鲁迅《野草》读后感2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
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靠,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
他们复仇的方式十分奇特。
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
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想象中拥抱和杀戮的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并没有到来,然而,“看”的对象却已经发生反转,由路人看杀戮者,变为杀戮者看路人:杀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5b745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2.png)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书中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读完这部
小说集,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或悲惨或幸福,或坚强或软弱,或善良或邪恶,各自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作者通过这
些人物,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和黑暗,让人深感心痛和愤慨。
同时,他也通过这些人物,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让人感
到温暖和感动。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他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残酷,揭示了人民的疾苦和不幸。
他用
鲜明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爱护。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对社会
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野草》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集不仅让我
感受到了作家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
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本珍贵的书。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84df3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5.png)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一部由鲁迅所著的小说集,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揭示而闻名。
这部小说集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对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落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同时,他也对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了人的自私、贪婪和残忍。
这些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我们必须正视并努力改变。
除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在《野草》中也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好的向往。
他通过对一些普通人的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让我感受到,即使在困难和黑暗中,人性中依然存在着温暖和美好,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对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
通过阅读《野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受到了他对美好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关怀的感染。
这
部小说集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改变社会的决心。
我相信,《野草》将会继续影响着人们,让更多的人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为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精选十篇)
![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精选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540cc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6.png)
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精选十篇)
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鲁迅原名是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的贡献。
这本书的内容简介是:这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佳作,以及“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所著的《回忆鲁迅先生》。
其中回忆散文诗集《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颇具影响力的散文诗集《野草》,描述出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故事新编》是以远古神话的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则为读者重现出了一个极具魅力文化的鲁迅。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觉得鲁迅的文章里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的写作方法,使我意犹未尽,这时候我才感受到鲁迅的童年原来是那么美好,有那么多的新鲜事。
还有老舍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评价: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对于这句话,我似懂非懂。
我觉得这句话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看过了“鲁迅全集”的目录,就没有人敢说鲁迅先生不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而“渊博”两字不能够表现出鲁迅高超的文笔技术,只能是在夸奖鲁迅的词中算是沧海一粟的了。
叶圣陶也说过: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撒到大众的心里。
一代文豪回忆难以忘怀的年少往事的不朽名作,以浓郁的情感写就了充满深刻寓意的散文诗集,多角度的刻画出了这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600字作文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6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998422be1e650e52ea99fb.png)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600字作文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这里给大家分享几篇《野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草》鲁迅心得1今天,我看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集《野草》。
我一看这本书就入迷了,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这篇*与众不同,写得十分优美,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强烈。
《雪》这篇*我觉得很有特色,与我们写的有很大不同。
我们写雪的着重点一般都是写它的形状,颜色飘落的样子等,而鲁迅写的这篇雪的着重点却是孩子分了如何塑罗汉。
依我个人认为这是学这篇*的闪光之处。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立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
”这一段话里蕴藏着一个道理;看似强大的物体却经不住一点点小小的考验,就已经完全变了样,认输了,低头了。
在我们身边也存生着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去克服它,消灭它,不使他成为他生活中的累赘。
《雪》这篇*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将*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读了以后,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个情景,如:“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这一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飞来飞去写作了忙碌,蜜蜂一边飞一边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却把它们写成是吵闹,这更加突出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闭眼,眼前就会出现书中所写的这一幕。
《雪》在我脑海里是很美的,但在作者笔下的《雪》中觉得更加美丽,我想鲁迅能写出这样美的雪景,他肯定是注入了自己不少的感情在里面,不然是不可能将《雪》写得如此美丽,我从中发现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要用真情实感去写。
我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野草》鲁迅心得2鲁迅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后,一共发表了数千万字的*。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69e0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3.png)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展现了中国旧
社会的黑暗和悲惨的作品。
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
国人民的疾苦和磨难。
读完《野草》,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和压抑。
在
这个时代,人民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他们受尽了压迫和剥削。
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遭遇让人心痛不已。
作者通过对
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疾苦和不幸,让人们对旧社会的黑
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和勇敢。
即使在逆境中,人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生活。
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人感到
敬佩,也让人对中国人民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野草》,我对中国旧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
中国人民的顽强和勇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作品让我对中国
的历史和人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希望我们能够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f6c9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d.png)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而闻名。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震撼和触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让人感到无比心酸。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挣扎和痛苦。
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小说中的语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他用一种坚定而悲壮的笔调,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篇优秀的作品。
总的来说,《野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揭示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伟大
作品。
阅读完《野草》,我深深地为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才华所折服,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5089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2.png)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思考。
通过对各种社会阶层和人物的刻画,鲁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和不公,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怀。
在《野草》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底层人物,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不公。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动描写,读者不禁感叹于这些普通人所承受的苦难和艰辛,同时也对社会的不公和道德沦丧感到愤慨和不安。
然而,《野草》并非只是一部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它更多地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各种人物的塑造和对人性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他呼吁人们要关爱弱者,要关注社会的不公,要追求人类的尊严和平等。
总的来说,《野草》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社会关怀的作品,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和人
性的深刻思考。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想之作,它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野草》,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心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命运。
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鲁迅《野草》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鲁迅《野草》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19ea5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1.png)
鲁迅《野草》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第一篇:人性的探索与呐喊《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其中以其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而闻名。
这一系列的散文作品展示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次深刻洞察。
在《野草》中,鲁迅以激烈的语言和铿锵的笔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愤怒和不满。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用尖锐的笔触刻画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物,既有对抗封建道德和传统观念的呐喊,也有对虚伪和残酷现实的控诉。
在《野草》中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他通过揭露传统文化中的虚假和愚昧,探索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以深沉的思考和辛辣的嘲讽,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造成的问题和对个人自由的压制。
通过揭示传统文化中的弊端,鲁迅呼吁人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放的意识,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野草》还展示了鲁迅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类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所受的压迫和剥削。
他通过真实而细致的描写,探索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沉,表达了对人性的无尽怀疑和对人的悲悯之情。
在《野草》中可以看到鲁迅对个人自由和人性解放的呼唤,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追问。
总之,鲁迅的《野草》集中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探索。
这些文集不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也呼唤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野草》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第二篇: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与反思《野草》是鲁迅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展示了他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文化中的虚伪和愚昧,呼吁人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放的意识。
在《野草》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颠覆。
他用尖锐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虚假和愚昧,呼吁人们要摆脱传统束缚,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de0dc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6.png)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的一些散文和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文字风格而闻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封建思想的束缚、民族危机、道德沦丧等。
他以犀利的文字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阅读《野草》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民的深厚情感。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他的作品让人思考,让人感动,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伟大作家的力量和情怀。
总的来说,阅读《野草》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让我对于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于文学和社会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野
草》,感受其中的力量和情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327bd25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5.png)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鲁迅杂文选集》中的《野草》是鲁迅先生一系列散文的集合,而其中的《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思。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野草》反思和感悟进行阐述。
首先,鲁迅通过《野草》中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揭露。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病态的狂人形象,讽刺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以一个区区杂草的视角,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了封建文化的腐败和虚伪。
这些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险恶,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思考,促使社会进步和变革。
其次,鲁迅在《野草》中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悟。
在《一个孩子的故事》中,他写道:“我们既被这些迫害过,现在难道又要这样迫害人吗?”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人性的痛恨和对现实的无奈。
他通过对种种痛苦和苦难的揭示,表达了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对自身的悲惨遭遇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悟,使他更加坚定了改造社会的信念和决心。
最后,鲁迅在《野草》中的作品中还对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感悟。
他在《谈艺录序》中写道:“只有抓住了神韵,写出了特点,才算活的文艺。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文化的重视和对文化独立性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从民族独立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
同时,在《文艺的审查》一文中,他也提出了对历史的反思,指出了历史对于人民的痛苦和屈辱,表达了对历史的愤恨和反抗。
这些反思和感悟使他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杰出作品,其中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人性和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感悟。
通过《野草》,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荒诞,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改造社会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下面是本人给大家带来的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供大家欣赏。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一) 我记得在读鲁迅这篇"颓败线的颤动"的时候,读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读下去。
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通过一个梦,两个梦境,寥寥几句的对话,寥寥几句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把一个感人至深悲苦无助隐忍的伟大母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发自内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间的忘恩负义,给予读者的是回味无穷的暇想。
在这两个梦境中,这个母亲有过两次“颤动”,这两次不同的颤动,浓缩了这个母亲几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颤动,是在多年前,她为了要养活两岁的女儿,被迫去身赚钱,“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
”
她对饿着的两岁女儿说,“我们今天有吃的了。
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妈就买给你。
”她欣慰地更加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声音低微、悲凉地发抖,默默地抬眼看着破旧屋顶
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颤动,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个垂老的女人,她的两岁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结了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在那个小屋内,可是,他们都怨恨鄙夷地看着她。
因为他们认为是她让他们没脸见人,还以为是养大了女儿,其实是害苦了她,让她委屈一世,还要带累了他们的孩子。
她听到这一切,她一怔,接着便平静,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
在深夜中,在无边的荒野,在没有虫鸟飞过的高天,她想着她这几十年的人生,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
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
这颤动点点如鱼鳞,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这个女人,这个母亲,一辈子的人生,就浓缩在这颤动中,无比地凄凉绝决,从而更让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义的焰火越烧越烈。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二) 在小学时冲着先生大名才买来的《野草》,也以为读大先生的书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就不分囫囵的通读过一遍,很为半懂不懂,我也不求甚解,轻松并愉快的合上书,感叹自己又是读了本名著。
那时也只会留意《雪》,《风
筝》---也只因为这两篇会常常出现在语文考卷的阅读题上,因为一直受的的这些应试教育的影响反正先生的书都是和革命有关的,所有的文章都应该和革命搭上边际,也恰逢能给那时的自己不懂先生文章的一个合适的解释--革命的这东西,自己还小所以不懂。
这次回家因家中有客需长居便又睡回自己的小房间,在小房间的书橱无意又翻出了《野草》,也是在半夜这时候,在人最静的时候,思维感觉越停不下来,我喜欢书发黄还有随着的味道,第一篇的《秋叶》---‘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看到文首,我一阵窃喜,我前段时间一直在疑惑为什么吸引我的都是那些外国的书,而这些书也都只是又那些翻译过来了,书的发挥还是得看翻译者是否很了解原作家,原作家的文化背景,很多在国外评论上很出彩的书经过国内的翻译变得索然无味,也常想我们现代的作家,就没能游刃有余的去写出让我们值得深思的东西,不过说真的,现在还没碰到有哪个健在作者文字风格,思路吸引到我,也可能是自己的书读得不够多,所看的面不够广,又说这年代的文字属于韩寒,郭敬明这风格,有看过点,有点娘,太小,不是给我看的。
中学时代的纸条我常常写起来很随自己的意识,阅者也常说看不懂,导致作文也是常常这样,也正是这原因,我看
到先生这本野草感觉很是有逢知己的感觉,看着先生的文字感觉就是随着先生的思路,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很喜欢这种能让自己沉浸的文字。
这种感觉那些翻译书是不会有的,能有这种力道的文字也只有我们自己人才能写出《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还有《死火》这些文章都很有感觉,特别是《死火》,看完几遍后也不禁为先生的文字特别是思路感慨万千,先生的思想境界和那种文字的信手拈来。
我在这不想对这些文章一一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方向,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到别人的想法可能自己的主观想法会被削弱层,也有很多感觉是一写一说就消逝的,就让他们在脑里一直存在,一直伴随在对先生文字的喜爱中吧,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喜爱的文字其实很不容易,我也是在高考后的第一次文章。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三) 当我们面对镜子,看到的是一个相反的自己;当我们面对哈哈镜,看到的是一个扭曲的自己。
此情此景,大抵会让我们在小小的惊讶过后发出开心的一笑,之后风轻云淡,一切依旧。
可是他在看到这一幕时,惊讶之余竟开始凝视那个陌生变形的自己,继而紧锁眉头显出更大的诧异,默默地,他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在心里轻轻地说着,“我将大笑,我将歌唱”!终于,他开始提笔写下一则我们将永远吟唱的寓言----《野草》。
1924年的鲁迅,已经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呐喊,却陷
入了难以言状的彷徨。
新文化运动的战友们因为各自不同的理想而分道扬镳,有些投身政治,有些埋头整理国故,有些继续着艰难的启蒙事业。
此时的鲁迅是北洋zheng府教育部的一个公务员,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刚刚走完了她第一个小小的十二年轮回,可他却没有看到中华民国的勃勃生机,映入眼眶的只有华夏大地的一片暮气。
回望身后,也曾振臂一呼,却空留冷清的呐喊;环顾四周,口号连连,主义种种,蚕食与自我蚕食却犹甚往昔;举目远望,无尽的混沌之后潜伏着无底的黑洞。
他只能留愤懑于心,身靠书椅,取一面镜,借一双眼,期许在镜中观察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先生看着镜中相反的世界和自己,想着熟悉的一切竟在另一个空间呈现迥异的一面,不禁赞叹造物者的神奇。
可他的脑中忽然意识到这个颠倒的世界经镜子的倒映反显出它的真面目----镜中的乃是真正的世界!他竟至于狂喜,可轻轻一瞥镜子,又陷入长久的沉思----镜中的自己岂不也是真正的自己? 莫名的慌乱让他站起身来,想要点一根纸烟清理一下心绪,余光扫过楼下的大街却又看到一群看客伸长着鸭脖子围观奇景,“轰”的一声散了,看客们转过身望到对面店铺摆着的哈哈镜中奇形怪状的自己,禁不住个个大笑,手舞足蹈。
先生突然皱起眉头而又缓缓舒开,深深地吸一口纸烟,在悠悠的烟雾中慢慢坐下,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他已明白,镜中扭曲变形.荒诞不经
的自己才是我们无比真实的自己。
先生的笔幻化成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刀锋过处,如利刃断发,将一个伪饰的世界的多余尽皆除去,惟一留下的是一块遮羞布,替人类保留最后的尊严;面对自己,他更是毫不留情,庖丁解牛般地剔除所有标签着"崇高"或"卑鄙"的价值,展现给我们一个赤条条却真诚的"人",我们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和闪烁着理想光芒的人性*.他变身一个影,不惮为先驱的猛士,以自己的虚无之身独自远行,最后不无悲壮地为自己唱一曲挽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他穿越时空用颤抖的手托起多年之前的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 然而他的血肉之躯终究倒在光明来临前的深度黑暗,只有星空依然记住他的忠告: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愿意做一个匆匆过客,在芸芸众生的不解中,留着自己黯然的泪水,但依然不曾停住脚步,纵使前方即是一片坟地,他知道,重要有人穿越死亡来唤醒沉睡的良知.他甚至化身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忍,自啮其身,以自我肉体的毁灭来求得精神的永恒,因为他坚信:"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