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学科。
其中,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心理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从众心理进行详细分析。
一、心理学原理1.1 社会认同从众行为往往源于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认同。
人们常常希望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因此会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取社会认同感。
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1.2 信息不确定性当个体面临新情境或缺乏信息时,他们倾向于参考群体的行为来解决信息不确定性。
群体中的成员可能具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个体会选择相信并跟随群体的决策,以便减少自身的认知负担。
1.3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个体常常感受到社会规范的压力,而追求社会认同和避免被孤立。
为了符合社会规范,个体会在行为和态度上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
二、个体动机个体从众行为的出发点是个体自身的动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个体动机:2.1 情感性动机个体希望被认同和接纳,因此会追随群体以获得和他人的情感共鸣。
从众行为可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强化他们与群体的情感联系。
2.2 认知动机个体可能出于认知需求而进行从众行为。
在缺乏信息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追随群体是为了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
2.3 社会动机个体有时候追随群体的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
个体希望通过从众行为来表达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支持,同时也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
三、影响因素3.1 群体特征群体的特征会对个体的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同质性群体或具有共识的群体更容易引发个体的从众行为,因为这些群体能够提供更具统一性和权威性的信息。
3.2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也会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
大规模的群体可能会导致个体感到无力和被动,因此更容易从众。
相反,小规模的群体更容易激发个体的个性和自我表达。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全文)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体在群体情境中,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
由从众的概念可以看出,产生从众心理现象的前提条件是群体的存在。
大学生处于校园群体中,其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往往受到群体影响,这种影响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无论群体观点对错与否,都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赞同群体的观点。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进行过从众的经典研究,关于让被试比较线段长短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是34%,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发生。
由此可见,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1.学习从众进入大学后,由于上课时间、地点的原因,大学生倾向于以宿舍为单位来进行比较。
例如:一个宿舍的大多数成员学习上进,积极考取证书,那么,其余少数成员也会像大多数成员一样学习上进,他们的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
但是也有的宿舍成员普遍认为大学考试只要及格就行,那么这个宿舍成员的成绩就都集中在及格线周围。
2.考研从众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研来进一步深造,提升素养,锻炼能力,这些决定考研的大学生也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
据统计,本科生考研人数占本科生总人数的一半还要多,这就导致一些没有学术研究兴趣,且适合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他们也投入到考研队伍中来。
3.消费从众进入大学后,部分大学生有虚荣心理,不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盲目和同学攀比,穿流行服饰,用名牌电子产品等。
最近,大学校园里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手机的变化,自从智能手机流行后,大学生的手机也紧跟着发生变化,这其中不乏一些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1.自信心不足,渴望相信他人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进展尚未成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大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都是很有限的,他人就往往会成为个体所需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分类、成因分析等方面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1前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社会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就是从众心理.从众(conformity)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人类生活的社会高度相互作用,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来自群体的“无形的压力”的影响,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面临着重要的学习和就业的挑战,也肩负者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使命.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建议策略等方面进行文献述评.通过从“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平台”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大学生从众”进行篇名搜索,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效应"的研究,最早的文献记录的是1988年的《试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及其教育》,从此至1999年,该领域的相关文献都非常少。
中国知网中,2001年至今(2015年)共129篇相关文献记录,根据不同年份的篇数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总体呈攀升趋势。
(图1)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及分类,成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文献述评。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与分类2.1具体表现2.1.1消费从众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年龄相近,朝夕相处,其显著特点是共性强,群体相思度高,群体成员对个体影响相对较大.所以,大学生渴望同龄群体的认同,常常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与周围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大学生从众现象分析
大学生从众现象分析摘要:由于客观环境与主观个人特征所引起的大学生从众现象在现在的高校中十分普遍,这种心理现象既有利又有弊,只有清楚的分析出其中的利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为大学生的成才创造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从众、社会规范、心理“跟风”、“赶潮流”、“随大流”,这些名词在社会中都很常见,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中也并不陌生。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上的这些名词都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点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自我的反应、适应社会的一种重要机制。
在大学生活中,从众行为和从众现象比比皆是。
王宝金、赵静华在《大学生从众心理探析》中将大学生从众现象分为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作弊从众等几类②,由此可以看出,从众现象遍布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探析大学生从众现象、研究其形成的原因以更好的利用其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起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分为客观环境因素与主观个人因素两类。
通常来讲,社会规范代表团体中大家所认可的标准;某种行为标准一经众人认可,即成为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建立后,对团体中的成员在行为上即具有约束作用;个人在团体中如按照社会规范形式,行为表现符合众人所认可的标准,就称为从众。
社会团体中形成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就是引起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客观环境因素。
社会规范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大学生的从众现象也有有益从众和无益从众之分,关于这点,在之后的内容中将近一步讨论。
除了客观的外部环境因素,大学生主观的个人特征也是不能忽略的。
社会心理学家基斯勒认为,从个体看从众的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行为参照,即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形成群体的目标;偏离恐惧,为取得群体其他成员的好感;人际适应,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④。
在大学生的从众现象中,大学生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成为了引起大学生从众现象的重要原因。
首先,中国的基础教育指的是高度集体化的,从这样的教育制度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大学生刚刚进入自由的大学,难免会生出孤独感和无归属感,为了找到归属感而产生强烈的从众心理。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摘要]通过从众心理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利弊、调控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了分析,以其有效利用从众,使其有利于学生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是指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1]。
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即是从众的鲜明写照。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从众现象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积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学习从众。
大学新生入校时随机安排的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段时间后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
有些大学生为了攀比,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过分地讲究高档消费,抛弃自己原有的审美观念去随从。
这不仅造成学生自身生活的压力,而且也给其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3.恋爱从众。
有的寝室本无一人谈恋爱,而只要有一位,不消几日其他的就会被彻底“点化”。
效仿别人可以说是恋爱从众的原因之一。
4.择业从众。
在大学招生、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利性。
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益,看到别人找什么工作,或者干哪一行挣钱多便盲目随潮流。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形成的原因个体是从众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是内因;客观存在的群体环境是客观原因,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造成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原因加以分析,以便于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本质。
(一)内部因素1.情感归属的需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青少年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特别重视群体评价。
因此为确保所采取行为的安全性,不被排斥惩罚,很多大学生在同宿舍或同班级的大多数人的意见面前通常会选择“随大流”。
2.由于大学生思想单纯,在行动上缺乏深思熟虑,因而具有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心理学家说:“青年时期是疾风怒涛的时期。
”他们遇事易激动,好动感情且情感强烈,往往只凭直觉的心理体验而不顾一切地从众。
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论文
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论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也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中的重要群体。
然而,许多大学生具有从众消费的倾向,即在消费决策中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因此,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从众消费行为是大学生易受外部环境和社会评价的影响。
大学生往往会受到同龄人、媒体和广告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消费行为出现偏差。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大量的精心策划的营销推广活动也促进了复制和从众消费的行为,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次,从众消费行为还与购买风险的感知有关。
大学生普遍拥有有限的经济收入,因此在购买商品时需要进行仔细权衡和考虑。
然而,由于对产品缺乏了解或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的购买风险的感知,此时,他们倾向于采取从众消费的行为来避免可能的风险和遵循更加安全的选择。
此外,从众消费行为还存在着社交认同的影响。
在大学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个性和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借助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大学生会考虑其所处的社交环境,如果周围的人都倾向于购买某个商品或者服务,那么他们可能会跟随他人的行为来取得认同感。
上述因素导致大学生偏向从众消费行为,但从众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怎样的呢?首先,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可能导致其在消费决策过程中失去自我定位能力。
当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时,他们很难根据个人需求和经济状况做出合适的购买决策。
这将导致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失去自我识别和自我认知的能力,被动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可能让他们跌入虚荣心的陷阱。
从众消费的大学生往往不会考虑相关商品的实际性价比和个人需求,而是追求流行度和他人的认可,这种消费模式会激发他们购买一些没有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白白浪费他们有限的金钱和时间。
第三,从众消费行为可能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同质化的结果,缺乏丰富性和个性化的特色。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本文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了具体阐述并详细的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从众心理;群体规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着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选就餐地点,哪儿人多去哪儿。
网上买东西,同样的物品,看哪家店销售量大就去哪家购买。
选旅游景点时,依据是哪儿人多去哪。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就属于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爱扎堆”。
一些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之下放弃自己原本所坚持的意见,改变自己的意见,去采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去做什么,即使所做的事毫无益处。
我们总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团体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就是个人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相一致。
1.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1.1 从众近年来,大学的校园里攀比、奢华之风盛行。
各种各样的消费,无论大件的手机、电脑,还是小件的衣服,亦或是许多在校园里盛极一时的消费品,比如新百伦NB(New Balance)跑鞋等,都能在学生中找到从中消费的迹象。
大学生攀比之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许多同学穿名牌服饰,不是名牌的衣服不能入人之法眼,而且在各种节日时总是讲排场,邀请众多的同学、朋友吃吃喝喝,即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乐观,但还是以小充大。
其实一些同学本不是十分乐于大手大脚的消费,但随着学校的风气的变化只好随波逐流。
1.2 学习从众学习从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宿舍或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勉励,集体的进行学习,集体考研或者考一些国家承认的证书,虽然这是积极地学习从众的表现。
每个人的人生计划不同,所要走的路也不同,这种跟风虽然是积极的,但不是理智的,学生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去选择考证,这样才会集中精力术业专攻。
另一种情况是消极的、懈怠的学习从众表现,平时上课时,看别人玩手机,自己也跟着玩,看别人不看书学习,自己也不去碰书本。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1、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从众现象摘要:文章通过很多案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和普通人们的从众现象,并用老师上课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去加以解释。
从而抑制大家的从众心理,真正引导大家去坚持自己的意见,多做亲社会化的事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关键词:从众、集体无意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羊群效应“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在心理学上“羊群效应”说的就是从众。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还可以分类为:真从众,权益的从众,假不从众,真不从众。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大家从众的原因。
比如前段时间H7N9流感病毒肆意泛滥时,一位甚至多位所谓的“专家”说了: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流感。
这家伙,话一说完,大家挤爆了全国各家药店,板蓝根顿时价格堪比黄金,很多药店一大早就得挂出:“板蓝根已售罄”的标示,这场风波席卷了中国各地,还引发了微博的各种段子。
记得看过一个段子是这样写的:三个屌丝向一个女神表白,甲说:我有宝马别墅,乙说:我有切糕,丙说:我家有很多板蓝根。
此时甲乙默默离去。
笑话反映了当时大家的盲目购买板蓝根的行为。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规范影响的因素和信息影响的调节因素。
规范影响的因素。
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群体凝聚力,即一个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强烈程度。
群体凝聚力越强——即群体成员越是相互依赖——从众行为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最大化这种相互依存感和群体凝聚力。
例子中,大家的目标就是大量储备板蓝根,以预防H7N9。
影响从众水平的第二个因素是群体规模。
从众水平看起来与同谋的数量成正比。
但是在同谋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从众水平就会稳定下来。
大学生从众心理
大学生从众心理摘要: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从众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利有弊,不可一概而论。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关键词:从众、大学生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心理”。
一、从众的原因: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二、引起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一为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
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
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
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
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三、从实况分析大学生的从众心理:1、学习从众: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别人上自习,自己也上自己,被人学什么,自己也学什么,其他人报辅导班,自己也跟着去,看到别人报二专,自己也报二专等,我们一直在模仿别人。
2、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
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逐渐掌握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有关从众现象的学习与剖析。
从众现象是指: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
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
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人们更可能从众的几种情况:一、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这是最关键的变量,决定着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以别人作为信息的来源。
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
二、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
危急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
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
三、当别人是权威人士时。
一般地,一个人在他人眼里越有权威,则在模糊情境下别人越可能跟从于他。
例如,一名乘客看到飞机的引擎正在冒烟,他可能会去观察飞机乘务员的反应,而不是他身边乘客的反应。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从众的现象,而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分析:案例:某大学一个班有几名爱好长跑的同学,男生健壮、女生苗条以及运动会上的风光引得同学喷喷称羡,不知不觉大部分同学成了他们的追随者,去年冬季全校越野赛前10名中,竟有5位是该班同学。
某大学2012级6名学生,大学四年一直同室而卧,早晨6时起床,晚11时入睡,该室同学能弹会拉,运动会上“屡建奇功”,演讲比赛叱咤风云,毕业分配前5人报考研究生全被录取。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南阳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成绩:社会心理学论文论述大学生群体从众现象姓名:普阳学号:1215115192学院:软件学院论述大学生群体从众现象【摘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随大流”成为了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的最迅速的事,并且横跨学习生活涉及多种方面。
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学习、恋爱、消费、入党和择业方面。
【关键词】从众群体日常生活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一年,曾流行着这样一则笑话:一日去世博会的会场,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能够进入其中主要展馆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便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随大流”成为了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的最迅速的事,并且横跨学习生活涉及多种方面。
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学习、恋爱、消费、入党和择业方面。
学习从众。
在大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入校时学生的班级宿舍都是随意安排的,并且大学的学生通常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大家习惯各不相同,通常需要一定的磨合时期,大概一个学期左右时间,不同的班级乃至宿舍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好的班级越来越好,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但同时差的班级却越来越差,宿舍集体逃课、挂科、网游成为了家常便饭,更变成了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恋爱从众。
大学的校风与纪律的侧重点比较中学时期自是宽松不少,中学时期恋爱时偷偷牵小手,课后偷偷约会的行为也越来越少,大学的恋爱大多表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有要把中学时受到的压制全都爆发出来的趋势。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
浅析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摘要: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属于管理心理学和社会性理学的范畴。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本文从大学生课堂活动和择业就业方面对从众心理进行浅析。
关键词:从众心理课堂生活择业就业“所谓从众,乃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和自身冲突间寻找到的一种解除方式,获取自身安全感的手段。
现今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足,独立性不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尚未定性,这些都是致使从众行为过分普遍的原因,更是从众心理中消极影响产生的主要源头。
1、大学生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所说:“从众的一般动机,是由或强或弱的对不从众感到难堪和不便的感觉构成的”。
②罗杰斯也曾指出:“青年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留其个性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
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是他们同时也感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③1.1课堂活动从众心理发生的原因1)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一,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凝聚力越强,学生的从众心理越强。
有的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方法,影响很大。
教学方法活泼生动也有利于减轻学生从众心理。
三,文化因素。
个体融入到所在文化环境的程度越深,从众心理越弱。
被访者一因为汉语不是其母语,因此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
2)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一,学生的学习成绩。
根据了解,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较其他程度的学生从众心理较弱。
二,自我意识。
访谈中只有被访者二和被访者三提到每个人都有“随大流“的心理,认为这种心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二者表现出了较弱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分析
从众心理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分析“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从众心理有时是个人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与群体发生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
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心理最好的例证。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如果一个企业在同行业中有过分独特之举,必然引起其他企业群起而攻,因此有时从众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就比如说现在国内家电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就是明显的例子。
率先挑起价格战的厂家,必然遭到同行业其他厂家的一致谴责,随后进行的就是激烈的价格战,每一家企业都会迫不得已而从众降价,否则就会因产品售不出去而破产。
这种从众心理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但也是一种消极的行为。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最终都会纷纷落马。
倘若不受群体左右,独树一帜,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不会被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所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och)设计了一个典型实验,证明在群体的压力下会产生顺从或从众的行为。
他以大学生为测验对象,编成若干个试验组,每组9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被试验者,其他人则是事前布置好故意做出错误判断的“陪衬者”。
让他们同时看两张卡片,左边的一张只画一条线段,右边的一张则画有A、B、C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其中有一条线的长度与左边卡片所画的长度相等,让大家比较三条直线的卡片上,哪一条与左边卡片画的直线长短相等。
阿希曾组织了多次这样的实验,统计分析表明,有37%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
在多次的实验中发现:在不设“圈套”的条件下,进行单人一组的测验,判断错误小于1%;当个人遇到群体内一个成员做出不准确的回答时,他能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当组内出现两个成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就产生了群体影响,这时被试者接受错误回答的人次就达13.6%;在群体压力来自三个人做出错误回答时,被试者错误回答珠比率就达到31.8%。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
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
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标签]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行为这就是从众现象,也称从众行为。
以往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中,通常把这种现象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而很少从更深层面去认真分析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思想、心理、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利与弊。
2007年10月至12月,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
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群体问题,其中多项问题涉及到的大学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大学生的从众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恋爱从众。
在大学期间,同学之间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同,男女比例适当,时间和环境稳定,接触的频率高,便于异性同学的接触和了解,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创造了比较好的恋爱环境。
所以,不少学生认为大学是恋爱的最佳场所。
虽然学校和家庭都不提倡大学生恋爱,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大学生对恋爱的向往和行动,而且逐渐呈现出低年级化的趋势,表现出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
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谈恋爱的最初动机这一问题时,仅有36%的学生选择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
而选择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的占12%,因为觉得大学生活单调,寻求精神寄托而谈恋爱的占32%。
当问及为什么用恋爱的方式充实生活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坦言,很多同学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选择了这种方式。
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较高,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的恋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就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关于从众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从众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从众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对中国从众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关于从众的界定、相关研究、原因、影响因素和意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从众实验原因影响因素意义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形成了许多成果,本文试图对其进行综述。
一.从众的界定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有很多界定,但基本上强调的是在群体压力下做出的行为,如周晓虹的经典定义:“在强大的群体压力前,很多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再知觉判断、信仰及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大多定义在承认“受群体影响”基础上,强调从众是“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行为”,如:“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时蓉华)。
而另一些学者则是强调“表现与大多数人一致”,而不是强调“改变原有的态度”,如周晓虹、乐国安、沙莲香等。
乐国安和沙莲香认为从众是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群体压力可能是“真实的或想象的”(路海东),又有一些人不仅有群体的“压力”,还应有“群体的导引”(屠文淑)。
对从众的定义,宋官东(1997)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从众是正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景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以地人确定行为为准则作出的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反应倾向。
”“传统观点更强调从众行为的被动、盲目性(不由自主)和外部归因的情境模糊性和他人确定行为的明确性。
”(宋官东)二.从众行为的相关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很多。
一些经典研究主要有谢里夫(Sherif,1935)利用“游动错觉”现象设计的一个研究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的实验;阿希(Asch,1951)做的被称为经典性的从众行为实验;克瑞奇菲尔德(Crutch field,1955)做的从众的补充实验。
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魏静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一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是以班级、宿舍为单位的群体生活。
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现象“从众现象”。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跟从,社会实践活动和对事物的判断认知能力。
因此,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也有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一、大学生从众的常见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学习、消费、恋爱、就业等方面。
(一)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从众走进大学校门,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来说,一切都变得不同,所有的感觉都很新鲜。
他们会不同程度上的学习宿舍甚至班里的其他同学,他们不但保持自己固有的学习习惯,并且与其他的同学保持一致。
而且在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以及作息也容易从众和趋同。
如果自己不从众的话,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认为孤僻,与众不同,甚至不合群。
大学校园中常常存在着一种现象,刚进校门时,大家的程度都差不多,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大多数同学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进步与退步。
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证书考试以及培训、考取各类证书,所谓技多不压人。
不管是宿舍,还是班级的同学无不努力的学习,为以后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心理趋同,正是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二)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从众现如今的众多消费群体众,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备受关注。
大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处的群体又十分特殊,所以他们的消费理念和心理都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不同。
现在的大学生愿意追求时尚,容易攀比,消费出手阔绰,从众心理也十分明显。
尽管家里不是富裕,但是他们为了不被其他同学看不起,不愿意让人说自己穷,他们更愿意在消费上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
(三)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从众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都不再似以往埋头苦学,他们放下考入大学的思想包袱,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征途。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从众论文
浅谈(qiǎn tán)从众“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通俗(tōnɡ sú)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百度上告诉(ɡào sù)我们,所谓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一种现象(xiànxiàng)。
”从众现象的主要特点是它对集团压力的服从性和服从的盲目性以及服从的去个性。
”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小孩子的模仿攀比到青年人的追赶“流行”,从社会管理的遵纪守法到消费中的“喜新厌旧”,乃至婚姻中的“赶潮流”等等都是从众心理的外现。
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
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shāngchǎng)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
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针对传统从众定义的局限,宋官东于2005年再次对从众进行了如下界定:从众分为狭义从众和广义从众两个层面。
狭义从众,即字面上的含义(hányì),它是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狭义从众只是广义从众的一种特殊形式。
广义从众,是主体因客体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主体即从众个体;而客体则是可能引起“从”之行为的各种外在的或内在的因素,可以是个体、群体、组织及代表个体、群体、组织意愿的政策、法律、规章、条例、规则等,也可以是主体本身的经验或本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
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分类、成因分析等方面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1前言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社会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 conformity)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人类生活的社会高度相互作用,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来自群体的“无形的压力”的影响,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面临着重要的学习和就业的挑战,也肩负者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使命。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主要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建议策略等方面进行文献述评。
通过从“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平台”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大学生从众”进行篇名搜索,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效应”的研究,最早的文献记录的是1988年的《试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及其教育》,从此至1999年,该领域的相关文献都非常少。
中国知网中,2001年至今(2015年)共129篇相关文献记录,根据不同年份的篇数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总体呈攀升趋势。
(图1)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及分类,成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文献述评。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与分类
2.1具体表现
2.1.1消费从众
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年龄相近,朝夕相处,其显著特点是共性强,群体相思度高,群体成员对个体影响相对较大。
所以,大学生渴望同龄群体的认同,常常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与周围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2]
2.1.2学习从众
学习上的从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之间互相鞭策、互相鼓励,集体考研或集体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集体英语过级等积极的学习从众。
一种是对消极懒散的学习态度、急功近利的学习目的的从众,如考试作弊。
[3]
2.1.3恋爱与性观念从众
主要表现为尝试约会、认同未婚同居、使用避孕套、选择恋爱对象等方面。
2.1.4道德从众
一方面,从众心理还影响着青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选择,如参加献爱心募捐、青年志愿者等,表现为大学生道德行为上存在着普遍的从众现象,又可称为公益从众。
另一方面,大学生集团旷课、选择考试作弊,或者对周围人的违规行为置之不理,这类道德从众属于“道德的负面从众”。
2.1.5时尚与流行从众
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急于模仿社会上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他们的竞相创新与随从,又加速了时尚的流行。
[3]
2.1.6择业从众
部分大学生看到别人找什么工作,或者干哪一行挣钱多便盲目随潮流。
在没有弄清自己的能力和目标的情况下便选择热门职业或拒绝另一些职业的现象
2.1.7入党从众
受周围人的影响和社会评价的压力,不参照自身意愿而盲目选择入党。
2.2从众表现分布情况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和恋爱从众的比率最高,分别占83.65%和63.89%;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4.21%。
最后是择业和入党从众,分别占43.98%和39.25%.[4]
2.3从众表现分类
2.3.1消极的从众行为
主要形式有消费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不良行为从众。
而消极从众心理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倾向一致的压力,使学生压抑自己的思想和窒息独创精神,影响个
人潜力的发挥,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大学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盲从,也会导致个人行为扭曲。
2.3.2积极的从众行为
主要形式为学习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公益从众等。
大学生积极从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社会的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5]目前对于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和分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一致。
尤其是对于大学从众心理的表现,多篇文献都做出来相近的总结。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七种表现比较明显、明确,为之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这些表现中,大学生消费从众现象最为突出,有不少文献专门对大学生消费从众现象进行了研究,如陈文涛、桑青松等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性别、年龄、生源地(农村或城市)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从众的影响做了分析。
[6]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从众表现研究相对较少。
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环境,从众现象在其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分析
从众心理效应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关于其成因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群体因素
群体凝聚力程度。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越大。
[7]在大学里,大学内小团体成因之间影响会相对更大,如宿舍、社团、老乡会等。
人们往往会选择与群体内成员保持一致,或者更在意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内其他人的看法。
群体内同伴的选择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群体内一致性程度。
大学生群体不是简单一群人的自由组合,而是一些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校背景完全相同、生理年龄相近、心理发展阶段相似,受教育程度相同,知识结构均衡的青年人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个体要与群体中的其他人共同生活、学习、选择参与各种活动,他们往往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8]这就会使人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3.2社会因素
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影响巨大,中国在对外开放后,各种思想及文化理念纷至沓来。
而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茫然而无所适从,因此从众成为最佳选择。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使得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5] 我国速来强调集体利益,重视社会舆论,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入乡随俗”、“遇事随和”、“不要标新立异”、“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形成以群体为先的道德观念,集体主义社会比个人主义社会的成员更容易从众。
3.3个体因素
大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这也是其从众的影响因素之一。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
友谊,与异性朋友恋爱。
若情感无所归属,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就会处在痛苦的孤独之中。
大学生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特别重视群体评价,对群体舆论敏感,这种心理需要导致个体面临较强的从众压力。
[3]
4小结
对于大学生从众心理这个问题的研究,得到了比较一致的对于从众表现的表述,而对于成因、影响因素及应对建议的研究还相对不够成熟,但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消费从众问题,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
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生从众心理这个研究领域,有很多有意义的方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如“比较视角下,东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优缺点及建议”、“人格因素对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的影响作用”、“如何利用大学生学习从众心理进行教育引导”等等。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的相关心理效应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最后,大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剖析和探索,寻求身心双重发展。
5参考文献
[1] 何佳.网络购物中大学生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探析———以淘宝“双十一”活动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 第七辑),171-181.
[2] 张世琴.大学生消费决策的独特性与从众性[D].浙江:浙江大学,2013-5.
[3] 梁瑛楠.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10,4:230-231.
[4] 齐原.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分析[J].出国与就业:137-138.
[5] 朱鸿健.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调节[J].青春岁月:102.
[6] 陈文涛.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差异性调查研究[J], 心理研究, 2009,2(1):86-89
[7] David G.Myers. 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169.
[8] 王志广.通过“周围”效应浅谈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的分析教育与引导[J]. 科技信息,2014,3: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