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分类、成因分析等方面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1前言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社会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就是从众心理。从众( conformity)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人类生活的社会高度相互作用,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来自群体的“无形的压力”的影响,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面临着重要的学习和就业的挑战,也肩负者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使命。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建议策略等方面进行文献述评。

通过从“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平台”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大学生从众”进行篇名搜索,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效应”的研究,最早的文献记录的是1988年的《试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及其教育》,从此至1999年,该领域的相关文献都非常少。中国知网中,2001年至今(2015年)共129篇相关文献记录,根据不同年份的篇数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总体呈攀升趋势。(图1)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及分类,成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文献述评。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与分类

2.1具体表现

2.1.1消费从众

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年龄相近,朝夕相处,其显著特点是共性强,群体相思度高,群体成员对个体影响相对较大。所以,大学生渴望同龄群体的认同,常常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与周围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2]

2.1.2学习从众

学习上的从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之间互相鞭策、互相鼓励,集体考研或集体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集体英语过级等积极的学习从众。一种是对消极懒散的学习态度、急功近利的学习目的的从众,如考试作弊。[3]

2.1.3恋爱与性观念从众

主要表现为尝试约会、认同未婚同居、使用避孕套、选择恋爱对象等方面。

2.1.4道德从众

一方面,从众心理还影响着青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选择,如参加献爱心募捐、青年志愿者等,表现为大学生道德行为上存在着普遍的从众现象,又可称为公益从众。另一方面,大学生集团旷课、选择考试作弊,或者对周围人的违规行为置之不理,这类道德从众属于“道德的负面从众”。

2.1.5时尚与流行从众

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急于模仿社会上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他们的竞相创新与随从,又加速了时尚的流行。[3]

2.1.6择业从众

部分大学生看到别人找什么工作,或者干哪一行挣钱多便盲目随潮流。在没有弄清自己的能力和目标的情况下便选择热门职业或拒绝另一些职业的现象

2.1.7入党从众

受周围人的影响和社会评价的压力,不参照自身意愿而盲目选择入党。

2.2从众表现分布情况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和恋爱从众的比率最高,分别占83.65%和63.89%;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4.21%。最后是择业和入党从众,分别占43.98%和39.25%.[4]

2.3从众表现分类

2.3.1消极的从众行为

主要形式有消费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不良行为从众。而消极从众心理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倾向一致的压力,使学生压抑自己的思想和窒息独创精神,影响个

人潜力的发挥,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大学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盲从,也会导致个人行为扭曲。

2.3.2积极的从众行为

主要形式为学习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公益从众等。大学生积极从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社会的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5]目前对于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和分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一致。尤其是对于大学从众心理的表现,多篇文献都做出来相近的总结。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七种表现比较明显、明确,为之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这些表现中,大学生消费从众现象最为突出,有不少文献专门对大学生消费从众现象进行了研究,如陈文涛、桑青松等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性别、年龄、生源地(农村或城市)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从众的影响做了分析。[6]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从众表现研究相对较少。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环境,从众现象在其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分析

从众心理效应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关于其成因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群体因素

群体凝聚力程度。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越大。[7]在大学里,大学内小团体成因之间影响会相对更大,如宿舍、社团、老乡会等。人们往往会选择与群体内成员保持一致,或者更在意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内其他人的看法。群体内同伴的选择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群体内一致性程度。大学生群体不是简单一群人的自由组合,而是一些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校背景完全相同、生理年龄相近、心理发展阶段相似,受教育程度相同,知识结构均衡的青年人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个体要与群体中的其他人共同生活、学习、选择参与各种活动,他们往往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8]这就会使人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3.2社会因素

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影响巨大,中国在对外开放后,各种思想及文化理念纷至沓来。而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茫然而无所适从,因此从众成为最佳选择。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使得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5] 我国速来强调集体利益,重视社会舆论,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入乡随俗”、“遇事随和”、“不要标新立异”、“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形成以群体为先的道德观念,集体主义社会比个人主义社会的成员更容易从众。

3.3个体因素

大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这也是其从众的影响因素之一。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