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3db343fd7fd5360cba1adb9a.png)
间的年龄比较早。小学一年级时发音水准
与二年级的男孩相似。
在作文方面,在中小学女孩也占优势。
女性语言优势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研究
发现,女孩的语言优势不在于对语言的理
202解0/5/5,而在于语言的流利方面。
11
2、女性语言优势的原因
– ①男女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机 能说明男女的两性差异。
– ②强调后天教养和经验对女性 语言能力优势的决定作用。
变性人
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2020/5/5
4
•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 能力来区分男女。
•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 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 识。
•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 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020/5/5
5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
2020/5/5 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2
解释概念:
• 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 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 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 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 性征等。
2020/5/5
–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 、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2020/5/5
7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1童5择玩-36具个的月选的择儿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男孩
女孩
男孩玩具 中性玩具 女孩玩具
2020/5/5
8
性别定型观念模型中的成分
外表形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bf1d68b20029bd64783e2cda.png)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
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
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
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
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
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
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
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
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
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
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
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
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a39efe0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7.png)
性别的认同(理解性别)
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稳定性、理解性别坚定性和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儿童先理解自我的性别坚定性和理解性别发生学基础。儿童先理解自我的性别坚定性,然后是同性他人,最后是异性他人。一版到5-7岁儿童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性别角色的认同
2.5岁儿童就有一定关于性别角色的标准认识,2。5岁就有性别角色的偏爱,6岁就有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化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精神分析理论。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3.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结果。
4.认知理论。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的分类任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容易谈感受、注意、记忆哪些与自己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的分类任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容易谈感受注意记忆哪些与自己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
2016考研心理学பைடு நூலகம்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2016考研备考中,对考点进行清晰整理,有助于提高备考效率,提升做题正确率。那么,幼儿从何时对性别有一定的认同感?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有何作用?下面小编就带各位考生来学习一下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及同伴关系这一重要知识点。
5.Ben提出了双性化理论模型,把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等四种。双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
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A。满足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
B。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映的机会
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3639b2232f60ddccda38a06c.png)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指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性别同一: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的 性别。 性别。 性别角色同一: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 确认自己。 确认自己。(gender role
identity)
二、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偏爱
男孩喜欢男子气的活动 女孩并不一定喜欢女子气的活动 IT量表 IT量表
性别角色行为采择
Brien, Haston, 1985 玩具选择实验
三、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米德 柯尔伯格
四、性别定型化的影响因素
生物学因素 社会性因素
父母和教师 性刻板印象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只因怕惹“ 校园舞不愿手拉手 只因怕惹“绯 闻”
跳舞时,一支铅笔,或一把尺子, 跳舞时,一支铅笔,或一把尺子,男女学生各拉一 跳完舞,有的还要洗手,以示“清白” 否则, 头;跳完舞,有的还要洗手,以示“清白”。否则, 同学会“笑话” 小学生们的性别意识觉醒了, 同学会“笑话”。小学生们的性别意识觉醒了,学 校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校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校园集体舞在我市推广已经有段时间了。 校园集体舞在我市推广已经有段时间了。近日 记者走访小学校园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记者走访小学校园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时, 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时,有些小学生竟用尺子 或书本当连接道具。 专家认为, 或书本当连接道具。 专家认为,由于社会环境的影 小学生的性别意识萌醒较早, 响,小学生的性别意识萌醒较早,在小学开设适当 的两性交往心理课成了当务之急。 的两性交往心理课成了当务之急。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e4b3b68f33d4b14e8524689d.png)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 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 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 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性别度、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 的重要的因子; 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 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 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 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 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 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 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 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 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 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 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 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 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 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 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 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 性别图式的影响。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95a755c3a58da0116c1749a7.png)
03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04 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1、父母的影响 2、教师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媒体的影响
05 概念
女 子 气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高
双性化
女子气的 性别类型
男子气和女子气是指男女在个性方面的 差异,有时称为第三性征。 第三性征的男女差异,早在儿童早期就 已经显现,直到青少年期才为个体所意识, 内化并趋于明朗。
02 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1、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
2、父母性别行为的影响
3、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4、同伴影响
02 心理人类学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研究方法:强调心理实验研究同人类学的自然主义的 调查与现场研究相结合。
米德指出: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人格特性或角色扮演 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定型的。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b.认知
男孩 强 感知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逻辑思维 女孩 早
表现 年龄倾向 创造能力 智力差异擅长方面 记忆 思维
语言 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思维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c.社交情感
表现 兴趣 攻击行为 合作方法 交往 男孩 事、物 肢体攻击 与竞争关系 同性 女孩 人 语言攻击 表示关心与帮助 同性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
TEAM OF 无敌是多么寂寞
主讲人 资料搜集 PPT制作 王雁羽 张妤杭 屈 琦 张紫欣
李千惠 伍艺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儿童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72a4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c.png)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 三大方面。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包括对男女不同行为、外貌、能力和职业等方面的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限制儿童的发展潜力,导致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促进儿童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树立性别平等观念,避免传递性 别刻板印象。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应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消除性别 歧视和偏见。
学校教育的作用
04
忽视型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缺乏关注和照顾, 较少给予关爱和支持。这种关 系下,儿童可能表现出孤独、 自卑、攻击性行为和学业困难
。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01
家庭励)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态
度和行为,而消极的家庭氛围(如冲突、冷漠、忽视)可能导致儿童出
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1 2
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
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过程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互动等方式逐渐形成 性别角色认同。
3
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阶段
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等阶段 。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固定看法和预期。
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 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自我中心 倾向;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孤独感和行为问题。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ppt课件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3298de58fafab069dc02d9.png)
桀骜不驯、过分追求个性、做事不计后果的 行为等都↑↑;野蛮女友; 柔弱的男生喜欢彪 悍的女生,尤其是傲慢的女孩
❖ d.同辈群体:eg.“超女现象” →“长发女
孩成了稀世珍品”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三、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角色发展指儿童从出生时混沌不清、 男女不分的状态,在遗传、家庭教养、社 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学会扮演其身处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 成长过程。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男女两性的社会行为模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 的?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性别化教育or去性别化教育?
❖ “去性别化”教育强调避免性别特征的极 端化发展,即男孩女孩的性别特点都要 向中间靠拢,男孩要学习女孩的细腻、 恬静、有耐力、善社交,女孩要学习男 孩的勇敢、豁达、敢于创造等,获得双 性人格(≠性别的中性化)更有利于人 格发展。
儿发心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
![儿发心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https://img.taocdn.com/s3/m/bf923b23647d27284b735127.png)
解决问题的能力
男性擅长突破原有的定势、抑制原有的
行为。
女性擅长完成简单、重复、机械的任务。
2013-6-18
7
韩宏莉 教授
沧州师范学院教育系
“小男子汉”拒绝温总理的粉书 包20210601湖南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根据人的性生理特征而划分的“男性” 或“女性”两大类别。 性别既是生物学意义,也是心理学意义和 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 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 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思考与练习题:
1、了解下面几个概念: 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的认同。 2、简述男女性别的认知差异。 3、谈谈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意义。
2、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
的社会行为模式。它体现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 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 服饰;言行;爱好;性格;分工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 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 为的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正视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孙云晓《拯救男孩》:男孩四大危机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三、形成儿童性别差异诸因素 的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二)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爱缺失和母亲溺爱对男孩性别定型不利
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男身女相
湖北荆门 25岁美女教师十余年无例假,经检 查实为男性 2012年10月,小张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B超 检查结果让她大吃一惊,她居然没有子宫, 且腹部有两个球状阴影,考虑为隐睾。 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从生物学上说, “她”就是一名男是女人 医学上称为两性畸形
10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性
![10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性](https://img.taocdn.com/s3/m/507b603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c.png)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1362b0b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0.png)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性别角色指的是男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儿童时期开始,社会环境和人们周围的文化影响着男性和女性形成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交方式、语言使用、理解方式、工作职责、家庭职责等多个方面。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密切相关。
1. 社会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接受到来自家庭、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多种信息。
在家庭中,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待遇和期望是不同的。
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对孩子施加不同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他们会对男孩子更加强调让他们成为强壮的、勇敢的、聪明的、有野心的;而对于女孩子,则更加强调让她们温柔、善良、敏感、优雅。
教育机构中也存在着有利于男性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在校园内,学校鼓励男生参加体育比赛、竞选学生会、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女生参加文艺比赛、写作比赛等等。
这些鼓励不仅在教育机构中存在,也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媒体也有着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广告和电视节目中,男性通常扮演更为积极、有野心的角色,女性则扮演更为温柔、体贴的角色。
这样的角色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2. 社会化对成人性别角色的影响除了儿童时期,成年人的性别角色形成也是受到社会化影响的。
在职场上,男性常常被视为有能力、有野心、有无限潜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女性则被期望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工作,在职场中常常受到歧视和性别差异待遇。
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社会化也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互动等方面的表达方式。
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常常被教育成为不应该表达情感、不应该流露感情的形象;而女性则更为受鼓励去表达、分享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总之,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家庭、教育机构、媒体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65a9c8472e3f5727a5e962ae.png)
气的增长期,4~10岁偏爱男子气,10岁后又偏爱
女子七。日本的研究也类似。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身体动作方面:身体、神经系统发展的速度;对 疾病的敏感性和期望寿命 思维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女孩对人更感兴趣;男孩 对物更感兴趣;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女孩合作 活动比男孩多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认同阶段(2~3岁) •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伊顿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沿着先
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认识与其同性的儿童
的性别恒常性,再是认识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 线路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测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性对智力的影响:性染色体畸变对 男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女性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母亲的特征对女儿的女子气发展有影响 Nhomakorabea男孩的 男子气主要受父亲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母亲比较强势,男孩的性别同一性就
会受到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奖励、惩罚、观察模仿
• 心理人类学理论:米德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现 代原始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男女都表现出主流 社会女性的行为,另一个表现出主流社会男性的 行为,而第三个部落则表现出与传统主流社会性 别角色行为相反的行为特点。 • 性别角色行为不是由生物性决定的,而是由文化
模式影响的。
•没有父亲或母亲对男孩的影响要大于女孩,年龄
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教师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五、双性化和无性教育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8页文档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8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6640d33964bcf84b9d57b50.png)
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 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 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 关的特质。
•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 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 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 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 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于鉴别性别刻板化者和双性气质的个体。贝姆先
后进行的试验有:对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
对非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性别不适宜行为
的回避与性别图式加工、对其他人性别图式的加
工、对身体魅力的性别图式加工。她的实验证明
了是社会文化因素促使许多个体按照性别去组织
普通的信息和他们特有的自我概念。试验也证明
了性别刻板者具有一定的性别图式;双性气质和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宫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 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
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
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06.09.2019
4
•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 能力来区分男女。
未分化气质具有较少的性别图式。
06.09.2019
23
图式就是认知结构,图式的作用就像一个先 行的结构。图式的加工就是按照一些特殊的 维度把信息划分到不同范畴中的思维活动。 性别图式理论是在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知觉理解为 一个建构过程,性别图式加工自动把人、特 质和行为划分成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范畴。如 温柔、夜莺归入女性范畴,自信、鹰归入男 性范畴。性别图式形成的过程是儿童学习利 用性别这一维度进行认知的过程。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共38页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共38页](https://img.taocdn.com/s3/m/1c5169425f0e7cd184253690.png)
小计 -0.06 -0.07 +0.29 +0.44 +0.56
4、空间和机械操作能力
• 男女的空间能力差异是在入学后 出现的。
• 在机械操作和机械理解方面男性 占优势。
空间认知能力的性别比较
空间知觉 心理旋转 空间视觉判断
1986
+0.44 +0.73 +0.13
2019
0.56 +0.44 +0.19
•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 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 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文学和 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格指标,是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 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双性化,形 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 传统的性别图式的影响。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发展是经验积累的 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人
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
惩罚性别不适宜行为,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 待来形成儿童的性别行为。
•
27.07.2019
27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 曾是儿童社会化的主流理论,
揭示了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学习。简要地说,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 观点是性别角色是后天获得的,是被社会 各方面教成的。这个理论认为,家长和其 他养育者在儿童早期生活开始就对男女儿 童区别对待了,他们对男女儿童同样的行 为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惩罚。这个理论虽然 没有把儿童当作要被社会化过程写上不同 经历的白板,但在这个理论中儿童是相对 被动的。
–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1、女性的言语优势 在婴儿期,女性说话要比男性早一个月左 右,学字也较快。 在发音方面,女孩达到完全清晰发音的时 间的年龄比较早。小学一年级时发音水准 与二年级的男孩相似。 在作文方面,在中小学女孩也占优势。 女性语言优势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研究 发现,女孩的语言优势不在于对语言的理 解,而在于语言的流利方面。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f9e5da1aa8114431b90dd8ef.png)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 性别偏爱 儿童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 动和角色,但不总是如此 但不总是如此。 动和角色 但不总是如此。 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 动感兴趣, 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女子气的 活动或对所谓的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 活动或对所谓的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概念 1.性别 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 是根据生 性别: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 性别 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是根据生 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2.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 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 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 会化
学习内容和要求
了解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理解男女儿童存在的性别差异 明确形成这些差异的各种原因 对双性化人格引发的讨论有所了解 将本章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 作中, 作中,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对 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3.性别同一: 3.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 性别同一 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 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就是性别 认同。 认同。 4.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 4.性别角色认同:根据社会对性别 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也即 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 影响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课件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26215c52d380eb62946d9f.png)
三、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角色发展指儿童从出生时混沌不清、
男女不分的状态,在遗传、家庭教养、社 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学会扮演其身处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 成长过程。
包括 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观的发 展、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
1.性别概念及其发展
❖ 性别概念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 常性。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人们对男性或女性 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 要求和笼统看法 。
(四)“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提出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 “心理双性化”)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 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 既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 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
社会发展——人们性别角色的变化
❖ 作家王安忆写下的下面这段文字 :
❖ “以往,我是很崇拜高仓健这样的男性的,高大、坚毅、从 来不笑,似乎承担着一世界的苦难与责任。可是渐渐的,我 对男性的理想越来越平凡了,我希望他能够体谅女人,为女 人承担那怕是洗一只碗的渺小的劳动。需男人到虎穴龙潭抢 救女人的机会似乎很少,生活越来越被渺小的琐事充 满。……男人的责任如将只扮演成一个雄壮的男子汉,让负 重的女人欣赏爱戴,那么,男人则是正式堕落了。”(王安 忆:《总是难忘》,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与性别:性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发展 •刚柔相济的性别角色教育
一、性与性别:性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一)性(sexuality)的生物属性:生理性别 (sex )
(二)性(sexuality)的社会属性:社会性别 (gender) 社会性别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判 断的性别,它表达了由语言、交流、符号和 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 会标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性别角色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被社会标准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 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上和态度 上期望的总称。
(三)性别同一、性别角色同一、性别定型
(二)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 1 ) 3 岁的儿童懂得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与兴 趣。比较刻板。如男孩玩枪,女孩玩布娃娃,过家 家游戏。 ( 2 ) 5 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 成分。男孩要胆子大,不能哭泣;女孩子要文静, 不能粗野。 (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性别的刻板思考降低, 认识到可以把男子气与女子气结合起来,能够接受 与规定的性别角色不同的行为。
出生时女孩子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 孩子快些。走路、长牙、青春期的到来,女孩子 都先于男孩子。 男孩子出生时身体比女孩子要长,有成熟的肌肉, 比较大的心脏和肺,对痛的敏感性要低一些。 男孩子身体比较脆弱。自然流产的大多数是男性。 男孩子易感染疾病。
(二)认知方面
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
男孩往往因为得不到同一的对象而影响男子气的 发展
没有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小一些,主要反映在青 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上
(二)教师的影响
(三) 同伴的影响
(四)媒体的影响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思考:
1. 性别定型的基本概念
2.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3.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 4.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5.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1.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和女性。 2.性别角色同一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 别角色的认同。
3. 性别定型
性别定型描述的是男孩与女孩学习男性化或女性 化角色的过程。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一)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1.性别认同(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 2.性别稳定性(4—5岁)性别不会随年龄而变化。 3.性别一致性(6—7岁)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 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儿童通过观察父母、教师、邻居、兄弟姐妹和电 视角色以及遇到的其他人,吸取有关男子和女子 行为的信息。
(二)性别图试理论
儿童获得了性别角色图式,就会按照这种图式来 解释世界上的事情,凡背离性别规范的事情,儿 童很少注意它或记住它。 性别同一是性别定性化的中心任务。
获得性别同一,也就获得了性别角色图式——一 套系统化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待。
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电视中的人物有明显的性别规范
女子总是做洗衣机广告、化妆品的广告 男子手捧妻子递过来的咖啡说‚味道好极了‛
(四)心理人类学理论
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影响
部落里没有性别角色的差异
结论:
儿童的性别定型化与儿童的认识发展、儿童对成 人的性别行为观察模仿有关,与成人对儿童的强 化有关,与社会文化制约有关,与生物因素有关。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雄性激素,男性荷尔蒙。 雌激素和孕激素是女性荷尔蒙。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
(二)学校的影响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
父亲的作用更重要
(三)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化行为是通过与其他形式的行为一样的 过程学会的。 儿童从很早开始就因为不同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或 惩罚。
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 为。
性别偏爱和适应性别角色的行为主要就是通过奖 励与惩罚、观察与模仿获得的。
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也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母亲认为父亲参与家务劳动与男子气是一致 的,儿童的性别角色图式中也会结合进父亲的非 传统性别角色行为。
2.男女智力的不同优势
语言、思维、感知觉、记忆 男性擅长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记忆 女性擅长形象思维、机械记忆
(三)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1.兴趣:男孩,物体和事物;女孩,人。
2.攻击行为:男孩比女孩多。
女孩,谩骂。男孩,拳头和脚。 3.合作: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合作性活动。 4.女孩,找年龄小的,表示关心与帮助。 男孩,找年龄大的,尝试参与大孩子的比赛。
解释:
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同一、双性化教 育
讨论
1.你喜欢的男生(女生)特点
2.你不喜欢的男生(女生)特点 Nhomakorabea5.成人和儿童都倾向于与自己同性的人交往。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性别图试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心理人类学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儿童建立了性别认同,就会主动地寻找区别男孩 和女孩的活动、行为和价值观等有关的信息。
他们无需得到成人直接的鼓励和指导,自发地构 建在他们周围的每种性别角色的知识,然后又自 然地去评价这些与他们的性别有关的模式。 ‚我是一个男孩,所以我要做‘男孩’的事情。‛
(三)性别偏爱
男孩偏向男孩的活动和角色;
女孩子喜欢女孩子的活动,同时也喜欢男孩的活 动。
一些女孩不喜欢所谓女子气的活动。
(四)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儿童喜欢和自己同性别的人玩。
对游戏盒玩具的选择也越来越符合自己的性别。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身体和动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