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浅析我国水利科技发展现状及现代化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水利科技发展现状及现代化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af1716bcaaedd3383c4d384.png)
先 , 年 来一 直保 持 了这 种领 先 态势 , 现 在 实体模 型 相似 理 论 、 质 近 表 轻
模型沙特性和试验技术 、 沙运动的统计理论、 泥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 良好 的 资 源功 能 、 境 功 能和 生态 功 能 。 为 此 , 文首 先对 我 国水 利 的发 展 环 本 床演 变 、 高含 沙水 流运 动 规律 、 高含 沙 水流 泥沙 的 数学模 拟 等方面 。 历 程 作 了 简 单 的探 讨 , 重 论 述 了 我 国水 利 科 技 的最 新 进 展 , 后 又 指 出 了 着 最 1 水 土 保 持 目前 中 国水 土 流 失 面 积 3 6万 平 方 公里 , 占 国 . 6 5 我 国水利发展的未来趋势。 土面 积 3 % . 年 流 失 的 土壤 总量 达 5 7 每 0亿 吨 。严 重 的 水 土流 失 , 导 关 键 词 : 利 科 技 发展 现状 未 来 展 望 水 致 土地 退 化 、 草场 沙 化 、 态 恶 化 , 成 河 道 、 泊 泥 沙淤 积 , 生 造 湖 加剧 了 O 引言 江河 下游 地 区 的洪 涝 灾害 。 在社会经济 的不 同发展阶段 , 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 也有 2 我 国 水 利现 代 化 趋 势 所 不 同。欧 、 、 美 日等发 达 国家 在 防洪 、 水 能 力达 到 一 定 水平 后 , 供 在 从水 利 五 阶段 来 看 , 目前许 多国 家 已进 入 第 五 阶段 , 我 国 从 总 但 7 0年 代 重 点 进 行 水 资 源 保 护 ,O年 代 抓 水 系景 观 建 设 ,O年 代 抓 8 9 体 来 看 应 当是 处 于 第 二 ~第 三 阶 段 之 间 , 实 现 水 利 现 代 化 , 务 要 任 水系生态修 复, 水利发展 的阶段性表现 比较清楚 。 新中国成 立后 , 特 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将有以下特点 别 是 改 革开 放 以来 , 由于 经 济 发 展 十 分迅 速 , 前 一 时 期 由于 水 利 是很艰 巨的。根据我国的特点 , 而 21 长 期 性 目前 我 国水 利 行 业 的落 后 状 态是 由于 国 家 长期 对 . 建设投 资不足 , 问题积累较 多, 在现阶段表现 的发展阶段性 不十分 水利投入 不足所造成的。 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 , 需要极大的投入。 我 清楚 。 在 防洪 方面 城 市 防 洪 标 准较 高 , 江 大 河 可 防 中 、 洪 水 , 大 小 在 们 已可 以 估 计 到 我 国 水 利 现 代 化 的过 程 是 需 要 贯 穿 整 个 2 1世 纪 供 水能 力 方面 北 方缺 水 严 重 , 河 断流 , 江 但地 下水 开 采 能 力较 强 , 造 的 。 果 我 们 作 一 个较 为 乐观 的 估计 , 京 、 海 、 东 、 圳 等 经济 如 北 上 广 深 成 地 下 水严 重超 采 水 域 污 染 已十 分严 重 , 经 城 市 的水 系普 遍 呈 流 发达的大城市可用 2 0年左右时间率 先实现水利现代化 ,全国可用 严 重 污 染 , 大 污 染 事 故 时 有 发 生 一 些 大城 市 水 系 已开 始 景 观 重 在 4 ~ O年 左 右 时 间 在 防洪 、 水 、 资 源 保 护 、 域 空 间 景 观 建 设 等 05 供 水 水 建 设 , 水 质 普 遍较 差 ; 系 的生 态 修 复 问题 尚没 有 引 起 足够 重 视 。 但 水 方 面 基 本 接近 国际 先 进 水平 ,然 后 再 用 几 十 年 时 间 在 2 1世 纪 末 使 1 我 国水 利 科技 最 新 进 展 全 国 的 水 生态 环 境 得 到 初步 恢 复 。 在 充 分 总结 历史 上 治 水 经 验 教 t『 基础 上 , 照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 的 按 22 差 异性 由于 我 国 地域 广 阔 , 候 、 文 条件 差 异 极 大 , 会 _ 气 水 社 思路 , 中国水利围绕传统水利 向现代 水利、 可持续发展水利 转变这 经 济 发展 状 况 也极 其 不 同 ,所 面 临 的水 问题 及水 利 基础 设 施 的 状 况 历史 性任 务 , 织 科 技 力 量 对水 资 源 可持 续 利 用 问题 进 行 了积 极 组 也 差 异悬 殊 。 此各 地 方 的 水利 现 代 化进 程 也 必然 是 极 不相 同 的 , 因 应 深 入 的探 索 和研 究 , 对水 问题 的 认 识 不 断深 化 。 根据各 自的特点制定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 ,认真分析本地区 1 水资 源开 发利 用 及合 理 配 置 水 资 源是 人 类社 会 赖 以 生存 的 . 1 条 件 , 定 当前 及 长远 任 务 。 如 有些 城 市 尚未 设 防 或 防洪 标 ;很 低 , 确 隹 最 重要 的 自然 资 源 , 国是 个 水资 源 相 对短 缺 的国 家 国 的水 资 源 中 全 应 当首 先抓 紧 防洪 排 涝 建 设 。 些 地 方长 期缺 水干 旱 , 量 开采 地 下 有 大 总量为 2 亿 m。人 均 水 资源 占有 量 只 有 2 2 m。约 为 世 界 人 均 8万 , 20 , 水 应 首 先解 决 节水 和 开 辟 新水 源 。 于水 域 污 染十 分 严 重 的地 区 , 对 如 占有 量 的 14 与 国际上 公认 的人均 1 0 m。 /, 0 用水 紧 张 的标准 相 接 近 。 7 上 海 市提 出 “ 境 水 利 ” 目标 , 环 的 重点 解决 排 污 处 理和 水 资 源保 护 。 水 资源 短缺 与 人 口增 长 、 济 社会 发 展 、 态环 境 需 求 的 矛 盾 日益突 经 生 23 阶 段 性 上 述 防 洪 一供 水 一水 资 源 保 护 一景 观 一生 态 等 . 出 , 危机 深刻 影 响着 社会 生活 的各个 方 面 。水 文工 作 是水 利 的基 础 水 水 利 发 展 的 五 阶段 是对 世 界 各 国水 利 发 展 过 程 的 正 确 总 结 , 是 水 也 工作 。 文 自动 测 报技 术 日 成 熟 , 水 趋 自动 化程 度和 观测 精 度有 所提 高 。 利 为满 足 社 会 在 不 同 发展 阶段 所 提 出要 求 的必 经 之 路 。 因 此 , 过 其 在水 文 分析 、 文基 本 数据 库 建设 等 方面 取得 了重 大进 展 。在 水 文 内 水 程是不 能随意倒 置的 , 利发展具有极其 明确 的阶段性 , 水 每一阶段 循环 研 究中开 拓 了联 系水 圈和 大气 圈研 究 的新 领域 。 水文 要素 常 规监 耍 完 成 一 项 主 要 内容 , 可 能 设 想 一 个 地 区 在 防洪 或 供 水 问题 还 没 不 测 仪器设 备 已实 现本地 化 、 隹化 , 标; 测验精 度 达 到国 际先 进水 平 。 有 很 好 解 决 之前 , 花 大 力气 搞 景 观 或 生 态建 设 。 去 1 防洪 减 灾 防洪 策 略调 整 上 的重 大 突 破 , 在 建 设 方面 强调 _ 2 是 24社会性 水利 建设是 为社会服务 , . 保障社会 的发展 , 同时它 在 流域 生 态 系统 重 建 的大 框 架下 部 署 防洪 工 程 建设 。 在 管理 方面 运 又 受 社 会 发展 的影 响和 制 约 , 社会 需 求 及 国 家经 济 实 力所 支 配 , 为 表 用系统论理论和风险管理方法, 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防洪战 现 出极强的社会性。所 以水利建设~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 略 的转 变 为抵 御 今年 夏 天 淮河 特 大 洪 水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 法 防 洪 、 依 制 定 相 应 的发 展计 划 , 同时 也要 关 注 社 会发 展 过程 中所 出 现 的各 种 科 学调 度 和政 府 应 急机 制 的 有效 运 用 为战 胜 洪 水提 供 了保证 。
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历史
![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e3623b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4.png)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技术进步与创新 水利工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水利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添加章节标题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的 起源和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的 主要类型和特点
古代水利工程的 技术水平和成就
古代水利工程对 后世的影响和启 示
水利工程技术进步与创新
传统水利工程技术
古代水利工程: 如都江堰、郑国 渠等,体现了古 人的智慧和创造 力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的特点: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 注重生态保护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的局限性:受 自然条件限制, 难以大规模推广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对现代水利工 程的启示:注重 生态保护、可持 续发展
正常运行和安全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环境影响:水利工程可能对生态环 境、水资源、水质等产生影响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水利工程对环 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对措施:采取环保措施,如生态 修复、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等
发展趋势:探讨未来水利工程在环 保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未来水利工程
发展趋势:智能化、 数字化、信息化
技术进步:新材料、 新技术、新工艺
环境保护:生态保 护、水资源管理、
水污染防治
国际合作:跨国水 资源管理、国际水
利工程合作项目
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防洪抗旱
水利工程在抗旱中的作用: 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生 产
水利工程在防洪中的作用: 减少洪水灾害,保护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享水利工程的技术 和经验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https://img.taocdn.com/s3/m/2f137f3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7.png)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古代中国农田水利1、简介1.1 背景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保障农作物灌溉、排水和防洪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概况,包括水利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的水利工程和技术,以及水利制度和管理等方面。
2、水利发展的历史背景2.1 历史演变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早期的人工灌溉到后来出现的水车、水轮、风车等机械设施,水利工程逐渐得到改进和发展。
2.2 重要事件和人物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如白水南迎、杨广修渠等,他们为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主要的水利工程和技术3.1 水渠系统古代中国水利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水渠系统的建设。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使用的水渠类型、设计原则和施工技术等内容。
3.2 水车和水轮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常常利用水车和水轮等机械设施来提高灌溉和排水效率。
介绍水车和水轮的种类、原理以及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
3.3 防洪工程古代中国经常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因此防洪工程在农田水利中占据重要地位。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的一些防洪工程,如堤坝、河道疏浚等。
4、水利制度和管理4.1 水利法规和政策古代中国有一系列涉及农田水利的法规和政策,旨在保护水利设施,规范水利管理。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制度和管理中的一些重要法规和政策。
4.2 水利管理组织古代中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组织,包括水利灌区、水工队等。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的管理组织和他们的职责。
5、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查看附件文件。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是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法律基础文件。
该法规定了农田水利的管理原则、重点工程建设等内容。
6.2 水渠管理规定水渠管理规定是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具体实施细则。
该规定包括水渠建设、维护、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6.3 防洪法防洪法是古代中国防洪工程的法律依据。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cd09712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8.png)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演变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第一篇:水利工程的意义和类型水利工程的意义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水利工程可以解决水源短缺、农田浸润、洪涝灾害等问题,提高耕作面积和农业产量。
在经济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以解决交通和治理水质等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还推动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
水利工程的类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类型繁多,以人工水利工程为主。
主要有灌溉和水利工程、水运工程、防洪工程和水文测验等四类。
灌溉和水利工程主要是指人工调节水文环境,使农田得到充分浸润滋养,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和有序进行。
中国古代星罗棋布的灌溉系统为古人所称“水利洲”,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人工水渠,将山上的清泉、沃土中的地下水汇聚,形成水源源不断的灌溉系统,助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水运工程是指为了解决水上运输问题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水路繁多,通过人工建设的运河交通枢纽,将各个地区的物资送到宫廷和民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样,运河沿岸形成的沿街商铺、码头等,也是古代交流和商贸的重要场所。
防洪工程是为了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洪涝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古代人们为了应对洪灾,大量修建堤防、水闸、洪峰控制等工程设施。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以李冰为代表的治水名官,利用水力学原理,开凿河道,录取河床,到宋代的黄河图上万三千多条弯曲河道,开创数千年长治久安的文明史。
水文测验则是为了了解和控制水文要素(如水位、流量、水质等)而进行的工程测量和监测。
中国古代就启动了水文测验工作,最为著名的要数测量黄河水位的“河图”,它记录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500年的波动状况,因其记录详实,被誉为“测绘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供水发展史
![中国供水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2b2db6df5335a8102d220ac.png)
中国供水水利的发展历史姓名:崔叔阳学号:02130075班级:13级研究生摘要:城市水利是指与城市正常运作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水事活动,而城市自古以来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城市水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以时间的顺序对古代城市水利进行回顾、对现代城市水利进行剖析、对未来城市水利进行展望,其意义在于:古代城市水利就像一面镜子,对它进行总结可以为现在和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未来城市水利是在现代城市水利的基础上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展望,是现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努力方向;当前的工作是在吸收古代城市水利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当前条件下水利工作的科学内涵,为城市水利迈向未来、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准备。
关键词:城市水利;古代;现代;未来;历程;趋势一前言1.1城市水利的提出城市水利是指开展一系列与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有关的水事活动,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管理等有关城市与水之间和谐运作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城市水利的建设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陆路不发达,同时军事防御能力有限,人们从事城市水利建设的初衷是发展交通运输、保卫城池,也有一些城市是出于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与财富日益向城市集中,城市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水的多重属性利用的水事活动如供水、防洪、生态、景观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城市水利逐渐被人们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现有城市672个,建制镇19216个,城市常住人口达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109%。
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化人口将达到60%。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城市水问题越来越突显。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280b892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8.png)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都江堰,这座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是全球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对世界水利工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带大家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演进过程,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谈论都江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
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这里地势险要,河流湍急。
为了解决水患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都江堰水利工程应运而生。
从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时期开始,都江堰的建设就从未停止过,这一伟大的工程不仅解决了水患,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古代,都江堰的建造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李冰父子在此地修建了湃缺工程,使岷江的水得以顺利引入成都平原。
随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行不断的修缮和改进,使其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
其中,唐朝时期对都江堰的治理成效显著,使其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到了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扩建,使其灌溉面积从原来的200万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多万亩。
同时,都江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使其能够继续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效益和管理水平,例如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以确保高效、安全的水资源利用。
未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演进历程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在历经沧桑岁月后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成为了全球水利工程领域的瑰宝。
大运河:承载中国水利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
![大运河:承载中国水利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e3676ce97cd184254a353552.png)
大运河:承载中国水利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中国封建社会兴衰的历史见证中国运河工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初创期、大发展期、完善期和维持期。
这一进程正好紧扣着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巩固、发展兴盛和逐渐衰落的全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运河工程的初创期。
这一时期的运河工程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各诸侯国。
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兴起,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纷纷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相互间征战杀伐,攻城略地。
开凿人工运河,发展水上交通,成为大江大河下游各诸侯国兴图霸业的战略举措。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主持开凿今扬州至淮安的邗沟,连通了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这是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
夫差同时还开凿了今江南运河中的无锡古运河段。
公元前361年,魏国又在今开封附近开凿了鸿沟,把黄河与淮河支流颍水相连,从而使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可以通航。
齐国为了沟通都城临淄与中原水路联系,也开凿了连通淄水与济水的济淄运河。
其他局部地方的人工运河还有很多,但当时开凿的人工运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规模都不太大,多是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水系进行疏浚、拓展、沟通连接而成的。
秦汉时期,是运河工程的南北向大发展期,也正是大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帝国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为了征服岭南,在公元前219年开凿了广西兴安的灵渠工程,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通起来。
秦同时还拓展了江南运河工程。
西汉为了改善京都长安与中原地区的运输,于公元前129年开凿了关中漕渠,后又重整鸿沟水系,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一支入淮河支流颍水,一支入淮河支流涡水,入涡水一支后称为汴渠。
这样,就在黄淮间形成扇形漕运水系。
东汉定都洛阳,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和东南,王景治河时,对汴渠工程进行了系统整治,为隋代开凿通济渠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三国时期,从202年到213年的12年中,曹操为了扩大和巩固对北方的统治,又连续在华北平原黄河以北开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利漕渠、新河等5条人工运河,把黄河水系与海河、滦河水系连成一体,同时又开凿睢阳渠,进一步改善了汴河航道。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c445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c.png)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关注和探索。
本文将从古代的水利工程、森林保护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古代的水利工程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实践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古代的农业社会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调配非常重要,因此修建和维护水利工程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这些水利工程包括修建水库、挖掘渠道等,旨在调节水流,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为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古代农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灾的发生等。
这些努力为古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森林保护与生态平衡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意识到森林对维护水土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森林资源。
例如,古代人们鼓励树木的种植和保护,通过限制砍伐和火灾来维护森林的完整性。
此外,古代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森林保护的文献和理论,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森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三、农业生产与土地保护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与土地保护密切相关。
古代农民在耕作过程中注重土壤的保护与改良,采取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和沙化。
例如,采用轮作制度,避免过度耕种同一块土地,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和恢复。
古代农民还运用有机肥料和绿肥等方法,提高土地的肥力和耕作效率。
这种注重土地保护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工业化进程与环境挑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新挑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厂和建筑涌现。
这些工业和城市化活动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产生。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推动工业和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未来展望在中国,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未来水利发展的10大趋势
![未来水利发展的10大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b418b3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a.png)
未来水利发展的10大趋势水利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防洪保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健康的基础性作用。
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现代化,未来较长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总量和结构也必将并行调整、优化和完善。
及时、准确认识这一发展趋势,对包括行政部门、投资公司、施工企业和项目单位的决策层和执行人,都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
一、城乡水务一体化我国当前正处于从农村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中期阶段后期,大量人口尽管在户口上还没有取消城乡差别,名义上的乡村人口并不算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59.58%,距发达国家及格线还差15个百分点。
但实质上,农村居民中有不少已经实现了城市居民转移,城市化比例要大于目前统计数字,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甚至在我国西部地区,空心村、老年村已比比皆是,特别是经过国家脱贫攻坚战以后,这种情况将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城市化导致人口密集居住,城市边界迅猛扩大,城市原有水源短缺,地理位置上的农村水库城市化等现象出现,新进的城市人口必然逐步享受到城市自来水的红利。
而原有管理农村水源的水利部门,将会实现从管理农村农业水源过渡到管理城市水源,从而逐步将城市与农村供用水链条实现完整闭环,最终达到城乡水务建设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
二、供水和排水的统筹发展供水和排水都是水资源在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完整循环链条中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是在不同地区和时期表现形式不一。
长期以来,不可否认供水在整个供用水活动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供水已经得到基本保障的条件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周边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排水设施和管理显得也越来越重要,在很多发达省份的农村,排水设施、设备和管理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应当看到,由于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布局和人口聚集度明显不同,城市排水和农村排水的要求和标准差异较大。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https://img.taocdn.com/s3/m/b94b2c43a417866fb84a8e99.png)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那些不满足于既定结论的研究者,往往能够蹊径独辟,别具只眼,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绎出新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人们从往昔所熟视无睹的史料中,获得新的历史识见。
冀朝鼎同志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就是这样一部富于独到见解的历史著作。
冀朝鼎同志是早在二十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党员,生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不少贡献。
他出生在山西省一位教育家的家庭里,早年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学,后回国在旧中国的财政界工作,并从事过一些国际金融业务活动。
解放后,他曾一度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负责过计划工作。
自一九五二年起,他与南汉宸同志一起,负责国际贸易促进会的工作,直至七十年代因病逝世。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在三十年代用英文写成的,原为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时的论文。
作者因此而获得博士学位,并受到了奖励。
这本书一九三六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后,很快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赞扬。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高度评价此书说:这一著作,也许是迄今为止任何西文书籍中有关中国历史发展方面的最卓越的著作。
最近,此书已由朱诗鳌同志译成中文出版,这是令人感到欣幸的。
一作者在写作本书时,除了中国史籍以外,特别是充分利用了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中外图书资料,应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的考察,确立了基本经济区这一重要概念,并以此来统领全书,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启发性的见解。
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主要是以经济纽带联结起来的整体。
新式的工业、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以及先进的经济组织,提供了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但在封建时代的中国,这样的基础并不存在。
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
![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4f22adfcce2f0066f5332241.png)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Each of them has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The contents of the two types
are described. Discussions are also made on the types of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evaluation
为摸清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遗 存现状,2010 年水利部在我国第一次
收 稿 日 期 :2012-10-12 作者简介:谭徐明,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水利部前期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规划;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古代水利工程发明创造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研究试点。
1水
古代水利工程如果以工程效益 作顶层的划分,应该基本包括:灌溉 工程、防洪工程、城市水利、运河工 程、园林工程等。 但是,古代水利工程 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例如北京城市河 湖水系源于元代,为通惠河供水而建 设的西山引泉工程及供水工程体系, 同时具有城市供排水、园林景观等多 方面的效益。 都江堰灌区从来就不仅 是农田水利工程,历史上水运、行洪 都是它重要的效益。
建筑或遗址,人工水道或遗迹,水利 纪事碑,水神实物及其建筑;从属于 工程的管理规章制度、本土特有的水 利知识与技术体系,水(河)工工具、 水管理制度及其文书档案,与工程维 护相关的仪式或民俗活动(如都江堰 开水节)、水崇拜仪式等。
非工程类遗产有特定的主体,外 延则包括主体遗产的多方面文化影 响力。 自东汉以来国家订立了水神的 石刻和画像,以及供奉祠庙、寺殿的 规制,祭祀仪式和节日,这一传统延 续至 20 世纪 前 ,因 此 水 文 化 遗 产 中 , 水神及其崇拜建筑占有较大比重。 水 神有两种:人神和自然神。 人神最普 遍的崇拜是治水先祖大禹。 大禹代表 了华夏民族部族社会与农耕文明的 历史转折,也折射了史前大洪水与文 明的关系,大禹治水还成为历代王朝 尊崇的道德楷模。 大禹石刻、画像以 及供奉祠庙建筑, 遍及中华大地,官 方祭祀活动延续至今。 自然神中最常 见的是龙、牛崇拜,供奉这些水神的 龙王庙、河神庙或镇水宝塔,既是官 方和民间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场所, 也是与水有关的民俗活动场所。 还有 一类非工程遗产是区域或国家的 “水”管理机构建筑或遗址,如水利同 知衙门、 都水监遗址以及相关碑刻、 档案、文书等。 总之非工程水文化遗 产是体现水利与社会、政治、文化、民 俗等密切关联的真实见证。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ddd532d5bbfd0a78567309.png)
对于人类来说,水像空气和食物一样重要。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一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
第一部中国水利史则始创于公元前100年前后。
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名著《史记》中专门安排了一章,记述从公元前22世纪的大禹治水到他生活的年代的重大水利事件,命名为《河渠书》。
在《河渠书》中,司马迁还详细记述了公元前109年跟随汉武帝参加惊心动魄的黄河堵口的施工场面。
尔后,他感慨万分地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①”强调指出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提出了以防洪、灌溉、排水、航运、城镇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概念。
②司马迁的感慨不无道理,的确,水利事业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
继司马迁之后,编写水利的历史,总结历史治水经验以为后世借鉴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一部水利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掌握水的运动规律,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其中,水利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本书的绪论中,作为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与展望,我们将从轮廓上介绍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不足;分析水利活动与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进而从历史体验和哲学思考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人们的水利活动的成败得失,不能只是从其是否符合水本身的规律来考察,而应该把它放在自然与社会共同构成的大系统中来评价;引申出兴利除害的水利活动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规律性认识;以及水利科学技术史研究今后的主要方向等。
第一节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传统水利。
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建设
![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6345e3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5.png)
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之一,其丰富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这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民的生活、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开始利用水与土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
这种围绕水的农业方式对于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人们通过挖掘沟渠、开挖湖泊、修筑水坝等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土地的排水系统,并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在古代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创新。
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纷纷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燕国修筑了数百公里的运河,使黄河分支更好地灌溉农田。
齐国则修建了“筑山治水”的水利工程,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灾害。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构建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时期。
在汉代,人们开始广泛修建水坝、沟渠和灌溉系统。
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和漕渠等,至今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限于灌溉系统和水坝,还包括了其他各种形式的工程。
例如,唐代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这条运河连接了中国北部和南部的主要河流,为商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另外,元代的挖掘和疏浚工程促进了水运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实现了巨大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水利工程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和长江干支流治理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农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cef0c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2.png)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重要支持。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类型及其贡献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利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们掌握了石器制作技术,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为了解决农田灌溉和蓄水的需求,人们开始研究和建造简单的水利工程,如挖掘渠道和水坝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水利工程逐渐得到了重视,并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水利工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筑运河,以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水运问题。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水利工程的建设不断推进,包括挖掘渠道、修建水坝、开凿灌溉渠等多种形式。
这些水利工程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及其贡献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包括运河、水坝、堤防、灌溉渠道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运河,它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运河作为一种水利工程形式,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早的运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用于水运的运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在中国的发展日益壮大。
特别是自隋唐以来,运河在水利工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贯穿北方和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农田灌溉的重要支撑。
运河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修建运河,农产品可以方便地运输到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运河的存在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景观。
除了运河,水坝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形式之一。
水坝的建设可以解决农田的蓄水问题,为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
东汉到现在的石塘类型
![东汉到现在的石塘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5eee57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c.png)
东汉到现在的石塘类型1. 介绍石塘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建筑形式,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东汉时期开始,探讨东汉到现代的石塘类型及其特点。
2. 东汉时期的石塘在东汉时期,石塘主要用于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溉。
当时最常见的石塘类型是堰坝式石塘。
这种石塘通常由多层次的坝体组成,通过调节坝高和水流速度来控制水位和灌溉量。
堰坝式石塘在山区和平原地区都有广泛使用。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型的城市水利设施,其中包括了一些新型的石塘。
例如,蓄水池式石塘成为当时城市中重要的水源供应设施之一。
这种石塘通常由多个蓄水池组成,用于收集并储存雨水,以供城市居民使用。
4. 唐宋时期的石塘唐宋时期,石塘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除了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外,石塘还被广泛用于园林建设和景观设计。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以石塘为基础的园林景区,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古典园林。
这些园林利用石塘的特点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水景效果,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明清时期的石塘明清时期,石塘在水利工程和园林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在水利方面,明清时期兴起了许多大型灌溉工程项目,如南方农田水利系统和北方运河系统。
这些工程中广泛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石塘来调节水位和控制灌溉。
同时,在园林建设中,明清时期继续推崇以石塘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并发展出更加精致和复杂的技术。
例如,在西湖等地建造了许多以石塘为核心的园林,通过巧妙地利用水流和石块的排列,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6. 现代的石塘类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石塘在功能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石塘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公园景观和环境改造等方面。
例如,在城市中心建设了许多人工湖泊和喷泉,这些水景设计往往涉及到石塘的建造。
此外,现代的石塘还广泛应用于环境改造项目中。
例如,在河流治理和湿地恢复工程中,常常需要利用石塘来修建防护堤坝、调节水位和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灌区发展史
![中国灌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f4bc9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3.png)
中国灌区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灌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灌溉技术非常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灌溉设施的运用。
古代灌溉技术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粮食的丰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灌区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唐宋时期,灌区的规模逐渐扩大,灌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灌区建设逐渐规范化,成为了社会生产的支柱。
尤其是宋代,通过大规模的灌溉工程,灌区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中国的灌区建设出现了新的突破。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灌区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加,各地政府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进行灌区的规划与建设。
著名的水利工程如江苏扬州的大运河等在这个时期得以修建,对灌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灌区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
灌区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灌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和节约利用,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灌区建设的投入,推动了中国灌区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灌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灌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灌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灌区的科技含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目前,中国的灌区已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灌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古代,灌区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灌区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基础设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信中国的灌区在未来一定会继续发展壮大,为我国农业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第二篇示例:中国灌区发展史古代的中国灌区主要依赖于人工灌溉和天然水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民就开始进行简单的灌溉活动,使用木桶、竹筏等器具进行水的引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人类来说,水像空气和食物一样重要。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一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
第一部中国水利史则始创于公元前100年前后。
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名著《史记》中专门安排了一章,记述从公元前22世纪的大禹治水到他生活的年代的重大水利事件,命名为《河渠书》。
在《河渠书》中,司马迁还详细记述了公元前109年跟随汉武帝参加惊心动魄的黄河堵口的施工场面。
尔后,他感慨万分地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①”强调指出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提出了以防洪、灌溉、排水、航运、城镇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概念。
②司马迁的感慨不无道理,的确,水利事业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
继司马迁之后,编写水利的历史,总结历史治水经验以为后世借鉴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一部水利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掌握水的运动规律,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其中,水利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本书的绪论中,作为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与展望,我们将从轮廓上介绍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不足;分析水利活动与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进而从历史体验和哲学思考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人们的水利活动的成败得失,不能只是从其是否符合水本身的规律来考察,而应该把它放在自然与社会共同构成的大系统中来评价;引申出兴利除害的水利活动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规律性认识;以及水利科学技术史研究今后的主要方向等。
第一节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传统水利。
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史记·河渠书》,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
①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
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方交相辉映的局面。
中国传统水利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水利科学技术高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历程。
(一)防洪治河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更加依赖。
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由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了,不能再任黄河在广袤的平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了,筑堤防洪应运而生。
堤防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
此外,当年在黄河上还有护岸和挑水坝等河工建筑物,也曾在游荡性河段上进行裁弯取直的尝试。
然而大量的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里,又不断抬高河床,恶化防洪条件。
自汉武帝开始,黄河下游频繁决溢。
筑堤和堵口是当时经常性的治河工作。
这期间,元封二年(前109)由汉武帝主持的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堵口,采用的是平堵法;建始四年(前29)由王延世主持的堵口采用的是立堵法,都是成功的堵口工程的范例。
但由于河床高耸,防洪条件恶化,单纯依靠筑堤堵口已经无济于事,必须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至西汉末年,由朝廷倡导开展了关于治河理论的辩论,治河方略林林总总,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疏导、筑堤、改道、水力刷沙、滞洪等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贾让提出的后代屡有争议的治河三策。
他认为完全靠堤防约束洪水的做法是下策;将防洪与灌溉、航运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是中策;治河上策是留足洪水需要的空间,有计划地避开洪水泛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周魁一、谭徐明,水利学,国学通览,群众出版社,1995年。
区去安置生产和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行的非工程措施防洪理论,也包含着躲避洪水的措施在内。
这种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努力谋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认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东汉初年的王景治河,也是这一时期中值得称道的防洪努力。
在王景治河后的800年里,历史文献记载中黄河决溢的次数显著减少,一般都把这一业绩归功于王景。
但是由于记载疏略,王景治河的关键技术措施比较令人费解,至今仍是人们有兴趣探讨的历史悬案。
(二)多种类型的大型灌区兴建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著地理书《周礼·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要自然水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
在当年全国的“九州”中,都分布有适于水生物生长的“泽薮”,适于船只航行的“川”和有灌溉效益的“浸”。
而人工灌溉系统,则由有蓄水、输水、分水、灌水、排水等不同功用的各级渠道所组成,称作“井田沟洫”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兴建的灌溉工程气魄宏大,无坝引水的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有坝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蓄水工程芍陂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名大型灌区。
在今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今泾惠渠的前身)都是秦统一六国前为了增加统一战争的战略物资储备而兴建的灌溉工程。
都江堰是岷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运行了2250年,灌溉面积也增加到1086万亩。
它是无坝取水枢纽,渠首主要依靠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种效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
在世界上如此规模又有数千年历史的水利工程,恐无出其右者。
晚于都江堰10年,公元前246年秦国又兴建了郑国渠。
郑国渠在泾水上,最初是无坝取水,后因河床不断下切,引水口逐渐上移,至民国年间,由李仪祉先生主持,改为有坝取水,即今之泾惠渠。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称:“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在此后150年左右,在郑国渠灌区里又兴建了与郑国渠齐名的白渠。
元鼎六年(前111)又兴建六辅渠,还同时制定了“水令”,我国第一个灌溉管理制度由此诞生。
稍晚一些,在今陕西还兴建了引洛水灌溉的龙首渠。
龙首渠的干渠以数千米长的隧洞和独特的施工方式而驰名。
可见水利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灌区建设主要是在黄河以及江、淮流域。
随着汉疆域的扩展,灌区建设还远及今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地。
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也创始于西汉。
(三)运河和水运的开创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开通了著名的邗沟。
邗沟自扬州北上,借助天然水道,直抵淮阴,首次沟通了长江和淮河。
此外还有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和沟通长江支流湘江与珠江水系漓江的灵渠。
灵渠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
灵渠巧妙地利用了湘漓上源相接近的地形特点,修建铧嘴,将湘江一分为二,又劈开分水岭,将南流的一支导入漓江,再配合修建溢流天平和调节航深的斗门等设施,达到了跨流域引水通航的目的。
灵渠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大业和促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汉建都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为保证首都物资供应和避开渭水多沙迂曲的困难,元光六年(前129)开始在渭水之南修建一条西自长安东至潼关的长达300多里的漕渠。
漕渠历时3年建成,最多时每年运粮600多万石,对于维护政权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区域性的运河建设,为日后全国内河航运网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近海海运也有相当成绩,可以东通日本,南达印度和斯里兰卡。
(四)水利科学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的学术空气也表现在水利基础科学理论的蓬勃兴起。
秦汉水利建设的高潮,为水利学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首先赋予“水利”一词专业含义,水利成为有关治河防洪、灌溉、航运等事业的科学技术学科,而将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称作“水工”,主管官员称作“水官”。
水利学作为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学科由此诞生。
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以《周礼》、《尚书·禹贡》、《管子》、《尔雅》涉及水利科学技术的内容较多。
基础性的理论纷纷提出,主要反映在水土资源规划、水流动力学、河流泥沙理论、水循环理论等方面。
水土资源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资源。
《管子·度地》把河流分为五种。
《管子·地员》根据相应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质及适宜农作物对土壤进行了分类。
《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氏》对当时九州行政区的土地和河流湖泊有全面的描述,为自然资源分类统计之始。
《管子·度地》首先提出明渠水流和有压管流运动规律及水跃现象。
在水利科学基础理论方面,两干多年前就建立起了明渠水流水力坡降量的概念,对有压管流、水跃等水流现象进行了正确的阐述,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管子·地员》记载不同的土质和地下水埋深与水质的关系,这里的息徒、赤垆、黄唐、斥埴、黑埴分别是石灰岩、冲积土、黄壤、盐碱土和黑黏土,土质不同而水质不同。
晋张华的《博物志》载:“凡水源有硫黄,其泉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