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高考地理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地理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更多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地理真题、高考地理答案、高考地理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地理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两基础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课件

北
南
阳坡
南半球
南
北
阳坡
北半球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垂直自然带分布 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 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 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图 所示: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2)降水: 负相关 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背风坡
迎风坡
冰川
雪线低 降雪多
山体迎风坡与背风坡雪线示意图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3)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积雪易下滑,雪线越高; 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喜马拉雅山脉冈仁波齐锋冰川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 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自然带 现实自然带
成因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 亚热带常绿阔
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叶林带
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 热带雨
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 林带
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地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与当地水平自 高山植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
形 青藏高原地区
然地带一致 物区 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一、典题示例“巍巍祁连百丈雪,悠悠走廊千里春”。
这把映了热量与水分等因素对地处西北内陆的祁连山自然景观的深刻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1.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不同,祁连山北麓呈现出的是温带自然景观。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种差异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4分)2.祁连山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巨大差异,东段以森林为主、中段以草原居多、西段则多为荒漠。
这种差异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简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6分)3.祁连山中段,山麓水草丰美,低坡林木葱茏,高坡草甸茵茵,山顶白雪皑皑,这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简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分)4.简释祁连山冰川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关系,并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祁连山冰川及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6分)答案:1.因素:纬度或热量(2分);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2分)2.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2分);原因: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由东向西逐渐变弱(2分),降水量逐渐降低(2分)。
3.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2分);原因: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热量和水分都发生变化,自然景观也随之变化。
(2分)4.关系: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农业发展的水资源紧缺,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的主要水源。
(2分);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淡水量趋于减少(2分),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面临的水源危机将逐渐加重(2分)。
5.能源资源储量大,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较充沛。
(任答两点,每点2 分,共4分)二、知识梳理一.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三、跟踪训练下图为局部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e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形C.土壤地形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形大气水文土壤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判断。
高中地理 最易错系列 0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10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含义概念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更替方向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中纬度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低纬→高纬)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低纬→高纬)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低纬→高纬)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高纬)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概念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形成基础水分变化根本因素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景观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自然带更替方向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1)~(2)题.(1)图中②为(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答案】(1)A (2)D【易错剖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目前,科研人员可基于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可全面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
据此完成1~2题。
1.分析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 )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B.森林火险等级增加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2.该山地自然保护区中有可能生长成片的阔叶树应为( )A.桦树林B.胡杨林C.樟树林D.桑树林【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该时间段内,气温均值降低,蒸发量减少,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对。
降水增加,气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B错。
降水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C错。
由于年均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D错。
故选A。
第2题,读图可知,该地年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代表植被为桦树,A对。
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B错。
樟树及桑树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CD错。
故选A。
【答案】:1.A 2.A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处于持续退缩状态。
下面图甲示意1978年和2015年喀喇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不同坡向冰川分布面积,图乙示意1978—2015年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
据此完成3~5题。
3.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冰川面积退缩率最大的坡向是( )A.东北坡B.东南坡C.西南坡D.南向坡4.与北向冰川相比,喀喇昆仑山南向冰川变率更大,主要原因是南向冰川( )A.冰川规模小B.受西南季风影响大C.位于向阳坡D.受人类活动影响大5.造成喀喇昆仑山西北坡冰川退缩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B.气温C.光照D.坡度【解析】第3题,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处于持续退缩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冰川面积退缩率最大的坡向是东南坡,所以B正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一、典题示例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1.海南岛西部的惹到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
(4分)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
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6分)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南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
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二、知识讲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1.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
但是,某些地区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不符合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律,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特点:(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一、典例引领“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
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D.海拔2.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北回归线上,按照理想大陆自然带(图1)分布来看,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非洲东岸北回归线沿线(图2)形成热带荒漠带,主要是非洲东部地区海域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故而没有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少,主要因素为海陆分布,故选C。
第2题,读图可知,图2中,甲位于非洲最南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②,故选B。
答案:1.C 2.B二、考点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 (太阳辐射) 水分 (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沿海→内陆→沿海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若试题中不涉及山体、海拔等,一般体现的是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东西方向。
③看主导因素:热量。
④看植被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⑤看热量带变化: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一、典例引领1.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2)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1)B (2)B [从图甲到图丙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森林变为荒漠,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在中纬度地带最明显。
]2.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1)~(2)题。
甲乙(1)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乙图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疏林草原带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D.可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A (2)B [第(1)题,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2)题,从图中可见D的积温在4 000℃左右,④地区的降水在600 mm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在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二、考点透析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2.图示法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点提升专练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PPT幻灯片

C.土壤因富含有机质而肥沃 D.植物种类单一
第23页
解析 第 13 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山顶是常绿植被,说明海拔较 低且相对高度较小;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顶平的特点,故 坡度从山麓到山顶并不是渐增。我国东南部没有高原。第 14 题,该区 域地处亚热带,缓坡沟谷气候湿热,发育季雨林,体现的是非地带性 规律,植被叶面宽大;缓坡沟谷水热丰富,有机质分解、淋溶作用强 烈,土壤较为贫瘠;季雨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第18页
(2020·临沂二模)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是指持续 2 年或 2 年以 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下图示意我国主要山地多年冻土下界分布。据 此完成 11、12 题。
11.影响东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
A.热量
B.水分
C.风速
D.光照
第19页
12.西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较同纬度的东部山地高,主要原因是
考点18 考点18
水 水平平地地9域域.分分异异甲规规地律律和和典非非地地型带带性性自然植被类型是(
B
)
考点18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
考点18 水平地A域.分异落规律叶和非阔地叶带性林
考点18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
B.常绿阔叶林
考点18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
C.常绿硬叶林
D.针阔混交林
考点18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 考点18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
考点18 于水乌平地拉域分尔异规山律脉和非的地带东性 侧,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所以降水少,④正
考点18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
考考点点1188确水 水。平平地地第域域分分异异2规规题律律和和,非非地地苔带带原性性 带位于北冰洋沿岸地区,这里温度、水分条件都很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地域分异课件

(2022·浙江6月选考)如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 成9~10题。 9.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 地域分异规律是(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 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0.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A.
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其 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
读阿尔金山—祁连山方向基带多年平均温度 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东部地区降水量变化特点出现的原因是( )
A.温度降低,蒸发减弱 B.受季风影响增强C.高山
冰雪融水增多
D.地形抬升作用12.说明阿尔金山
图示
典型地区
典型案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 带性)规律
热量(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即以热量为基础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或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水分(海陆位置)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即以水分为基础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14.B 根据图信息可推测出,④为热带荒漠,⑧为温带荒漠,热带荒漠主要是受大气环 流的影响,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温带荒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量小,蒸发量大,B对; ④和⑧两地植被类型的形成都与人类活动相关,但人类活动不是主导因素,A错;④地 植被类型的形成与洋流性质也有关联,但不是主导因素,C错;荒漠决定土壤性质,而 不是土壤性质决定荒漠的形成,D错。选B。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与水平地域分异

学生应掌握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理解地域差异与水平地域分异 的形成机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与结构
内容
包括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水平地域 分异的概念、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及 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结构
按照“概念解析-形成机制-表现形式影响分析”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注 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水文差异
不同地域的水文特征也有所不同。例如,河流的流量、水位、水质等都会因地域而异。这 些水文差异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对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等产生了重 要影响。
实践应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水文等 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也需要考虑水平地域分异的影响,如原料产地、能源供应地 、市场分布等。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和路线的选择也受到水平地域分异的影响,如地形、气 候等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限制和影响。
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发展也需要考虑水平地域分异的影响,不同水平地域分异带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有所不同,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
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
类型
根据差异的性质和范围,地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其中 自然地理差异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人文地理差 异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差异。
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比较
地域差异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
不同区域的地域差异导致人们在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进而影响到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社会交往和 文化交流等。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两种类型和形成基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两种类型和形成基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是在地域尺度上影响空间规律的主要因素,可以影响地理格局,进而影响地表水、地貌、植被、人口等地理要素的分布。
水平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宏观地域分异和微观地域分异。
宏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的地理要素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的趋势性变化,比如地表水的分布、地貌的分布以及植被的分布;微观地域分异通常则是指地球表层空间分布上的局部可视化变化,比如某种植物或动物在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宏观地域分异和微观地域分异均能反映出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
宏观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是自然因素所决定的,主要是气候、地形和土壤三大要素。
在气候条件上,太阳辐射在地球表层有着明显的南北温度分布差异以及季节性变化,温度差异在南北极地内外很大,在向宁朗温带到极温带这几个方向转变,温差还有着明显的多少及季节性变化。
在地形条件上,由于地球表层地貌类型的差异、海拔高度的差异以及受山脉、海洋、湖泊、峡谷的分布的影响,海洋面积越大,空气湿度就越大,给定的地形高度越高,气温就越低,气流动力也就比较弱,影响到宏观地域分异。
在土壤条件上,地表水以及矿物质及有机质等对水分来源有着积极的贡献,因而土壤类型差异也就决定了宏观地域分异背景的形成。
微观地域分异的形成和宏观地域分异的形成有着不尽相同之处,其形成基础主要是地表水及植被的分布。
湿润的地区就会发生大量的植物出现,给植物群落的演变和衔接提供条件,宏观地域分异不是由这种动态发展的平缓而来的,而是受环境背景条件和各种要素共同作用而发展出来的;植物群落会随着宏观地域分异而不断演变,随机事件则会赋予植物群落新的变化,形成出独特的植物群落,从而形成出微观地域分异。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原理及应用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原理及应用(2020·秦皇岛市六校检测)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1.有驴友从成都出发,沿宝鸡、兰州至酒泉旅行,途中观察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依次是() A.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甸、草原C.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读图完成2~3题。
2.从图甲地区—图乙地区—图丙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3.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2020·江苏南通模拟)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春天一到,便离开越冬地往北迁往繁育地。
下图为“加拿大驯鹿迁徙路线图”。
读图,回答4~5题。
4.驯鹿的越冬地和繁育地主要植被类型分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C.苔原、冰原D.亚寒带针叶林、苔原5.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洋流分布D.地面状况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
结合下图,完成下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D.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7.读“北美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一、知识讲解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二、经典高考题1.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解析第(1)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岛屿为爪哇岛。
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
第(2)题,据材料可知,K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
答案(1)A(2)C2.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答案C3.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解析成都位于秦岭以南的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宝鸡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从宝鸡向西北到兰州再到酒泉,景观由森林向草原再向荒漠过渡。
答案D4.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为()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解析第(1)题,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故选A项。
第(2)题,东部森林植被分布南宽北窄,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
因为夏季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势力逐渐减弱,所以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植被的覆盖范围也逐渐减小。
故选D项。
答案(1)A(2)D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解析P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地域分异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分水岭东侧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整体从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三、跟踪训练1.关于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亚马孙平原处处呈现出热带草原风光B.西伯利亚生长着大面积的温带落叶阔叶林C.在非洲大草原分布着善于奔跑的大型食草、食肉动物D.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着一望无际的荒漠[来源:学科网]1、C解析:亚马孙平原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西伯利亚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一望无际的荒漠,非洲草原分布有大型动物且多善于奔跑。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2~3题。
2.影响稀树草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 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B.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C. 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D. 受洋流的影响2、A解析:图中稀树草原位于大陆内部,由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所致。
3.图中南北方向的植被变化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3、A解析:南北方向植被的变化与纬度高低(热量因素)息息相关,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5.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A.垂直地带性——气候B.纬度地带性——热量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D.经度地带性——水分4.C5.D【解析4.读图,谷岳从北京出发,则出发地点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西进入蒙古和哈萨克斯坦,则从温带草原带过渡到温带荒漠带,进入土耳其则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故选C。
5.读图,谷岳的旅游方向是从亚洲大陆东部向西部,沿途经过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森林带,所以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或者干湿地带性,是由于水分不同形成的。
故选D。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从②到①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7.影响图中从③到④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地形C.地质D.水分6.A7.D解析:第6题,图中从②到①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纬度方向上的变化,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7题,图中从③到④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的是经度方向上的变化,变化的基础是水分。
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要素分布范围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年均温分布范围最大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草原C.阔叶林D.针叶林9.图中植被分布能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A.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B.热带雨林、阔叶林、草原C.阔叶林、草原、荒漠D.阔叶林、针叶林、苔原答案:8.B9.C解析:第8题,年均温分布范围大的植被南北跨越范围大,读图可知,草原年均温分布范围最大。
第9题,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水分,体现这一规律变化的是阔叶林(降水量较大)、草原(降水量较少)、荒漠(降水量最少)。
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区图,回答10~11题。
10.世界局部地区图中的点与景观图能正确匹配的是()A.a—①B.b—②C.c—③D.d—④11.从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10.D11.D解析:第10题,左图中①表示热带雨林景观,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②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分布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③表示荒漠景观,分布于沙漠气候区;④图所示为企鹅,为生活在冰原气候条件下的动物。
右图中d位于南极洲的冰原气候区,与左图中④匹配。
第11题,从c—b—a—d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2.读“北美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B是___________________带,E是__________________带。
(2)E自然带所在的地区,其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4)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答案】(1)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3)从沿海向内陆水分(4)由赤道到两极热量【解析】整体分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性风带地貌,包括流水侵蚀或侵入地壳上部的现是猎的食物多,甲是劳动,该气候类型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自然带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B位于大陆内部,距海洋远,是温带草原带,E位于美国南部沿海,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E自然带所在的地区,其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性风带地貌,包括流水侵蚀或侵入地壳上部的现是猎的食物多,甲是劳动,该气候类型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3)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是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4)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是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热量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13.下图中A—F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带E—G—F的变化是以何种因素的变化为基础产生的?分析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2)E、C分别表示何种自然带?对应何种气候?分析所对应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2016年元旦时A、C两自然带所在地区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答案:(1)水分。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2)E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E自然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是终年受西风的影响而形成的。
C自然带对应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形成的。
(3)相同点:都盛行偏西风。
不同点:A自然带所在地区温和多雨;C自然带所在地区寒冷干燥。
解析:第(1)问,自然带E—G—F表现为同一纬度距海远近的不同,因而其变化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2)问,E、C表示相同的自然带,但因分别处于大陆的西岸和东岸而对应不同的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应从大气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方面分析。
第(3)问,2016年元旦时,为北半球冬季,分析此时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