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古代)01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二里头的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看出更为 规整的庭院式建筑群,在夏代至商代早期,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 定型。
商代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程度,手工业 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 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西周时期,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 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 之一,小的九分之一。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原始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 段。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缓慢的,我们的 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 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 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 求。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B.阴阳五行等学说在汉代建筑中的反映 • 阴阳家邹衍的阴阳五行说 五种方位:东南西北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季:春夏秋冬 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东 春 青龙 木 西 秋 白虎 金 南 夏 朱雀 火 北 冬 玄武 水 中
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 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
中国建筑发展史
河姆渡遗址中的 大房子 用木柱将建筑 架空,面积有 160平方米,它 是靠隼卯连接木 结构,以梁柱承 重,用芦席充当 墙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木构件
隼卯(榫卯) 靠构件相互之间
的阴阳咬合来连接构 件的方法。河姆渡遗 址中发现的隼卯有燕 尾隼和企口等形式。 隼卯技术是日后成熟 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 筑体系的技术关键, 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 古代建筑体系的重要 特点所在。
1、穴居与巢居:
穴居平面图
半地穴建筑 地穴以上周 围为“木骨泥 墙”。屋顶和墙 壁的结合类似后 来的歇山式屋顶。 房屋平面布局以 火塘为中心。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仰韶文化 )
中国建筑发展史
半坡遗址复原图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地面建筑 家庭私有财产的产生, 出现了双室套间
中国建筑发展史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战国的历史概况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 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 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 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 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 (或称台榭)的出现。
中国建筑发展史
• 阿房宫前殿遗址,东西长1300多米,南 北宽500多米,高出地面十米。
• 咸阳的一号宫殿复原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Free template from
27
1、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平面 为宫室型,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 有廊连接,两侧各有前后相连的厢房各八间,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是 一座相当严整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被誉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Free template from
17
1.3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 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西周而达奴 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 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Free template from
Free template from
14
三、父系氏族社会
(一)概况
约据今5千年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农业和饲养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出现了私有制。
(二)龙山文化 (三)聚落布局特点
聚落布局有了变化,已经没有仰韶文化时期那种居住与制陶窑场的 明显分区,也没有中心广场。多数房屋面积变小,并出现了吕字形的双 室平面。
Free template from
3
一、概述
1.2 原始社会建筑
(一)穴居与巢居
原始人群成群地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天然岩洞里,距今约50万年前的 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处。还有些是构木为巢以应付 风雪和猛兽虫蛇的危害。 1、两种原始的构筑方式
(1)巢居:地势低下而潮湿的地区 (2)穴居:地势高上而寒冷干燥的地区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 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 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 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 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 交流的一个中心。唐长安城的规划布 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 大影响。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位于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整齐。由于是 陪都,规模比长安城略小。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分为外 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 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 共辟有8座城门,且位置互不对称。城 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 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宫城位 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 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围绕 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 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外,在城址的 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 林区。 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 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 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 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 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 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 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 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 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 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 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 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下)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下)
◆ 硬山,山墙面 用砖砌至屋顶,民居 多见。
◆ 无梁殿,南京 灵谷寺,北京故宫皇 史宬。
石灰用煤来烧,产 量大增,从进了其在 砌筑胶泥和墙面粉砂 的应用。
◆ 长城,最大的砖 石建筑
五台山显通寺无樑殿
第二、 琉璃瓦、 砖普及。
◆ 南京大报恩寺塔 ◆ 山西大同九龙壁 ◆ 山西广胜寺飞虹塔
代表著作:
◆ 计成著 《园冶》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所谓“远借”,主要是借园外之景。 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借园内之景。

235
幅 。
3
1631

年 ) 成 稿 , 崇 祯 七 年 刊 行 。 全 书 共 卷 , 附 图
艺 术 理 论 的 专 著 。 明 末 造 园 家 计 成 著 , 崇 祯 四 年 ( 公
《 园 冶 》 , 中 国 古 代 造 园 专 著 , 也 是 中 国 第 一 本 园 林
第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如门窗、 福扇、天花等都已基本定型。
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但其花纹构图仍较清代活泼。砖石雕刻也吸取 了宋以来的手法,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于图案化、程式化。 明式家具闻名于世。 风水(Geomancy)盛行。

乾阳殿高170尺,太和殿高
殿
26.92m。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出现了专门从 事建筑设计、施工 的阶层 ——”都料匠“
专门掌握用绳 墨绘制图样并在施 工的人,建筑师。
代表人物:[隋] 宇文恺,是隋大兴 的规划者。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的发展(
塔 阁楼式
密檐式 单层式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
宋代城市规划注重布局和整体美感,街道和巷弄规划得 有条不紊。同时,园林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 了以山水园林和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建筑与文化融合
宋代建筑更注重与文化的融合,许多建筑都融入了诗词 、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文 化的载体。
元明清建筑艺术特色
古代建筑对后世影响
01 02
建筑技艺传承
古代建筑的技艺和工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技艺、砖石结构及施工技艺等。这些技艺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仍有着 广泛的应用。
文化符号
古代建筑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许多古建筑成为国家级或世 界级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唐代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布局,还注重与园林的和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 建筑风格。
唐代建筑传承发展
01
传承方式
唐代建筑的传承主要依靠工匠传承和文献资料,其中工匠传承是最为
主要的方式。
02
文献资料
唐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文献资料,如《营造法式》、《木经》等,这
些文献对后世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古代建筑起源与发展 • 秦汉建筑成就与特色 • 隋唐建筑辉煌与传承 • 宋元明清建筑演变与影响 • 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价值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历史悠久,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建筑风格特点
汉代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结构严谨、稳定 ,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造方式 ,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课件

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的七个方面:
1. 翼展的屋顶造型; “如鸟斯革,如翚[huī] 斯飞”《诗·小雅·斯干》 、 “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周礼·考工记》 ;
中 国 建 筑 特 征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0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0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 况
中国建筑的特征
7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历 相当于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直至古典主义到近代、现代的过程。元明清时期覆盖了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



米兰大教堂 公元1386年
元代永乐宫壁画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类型
宫殿、宗庙、祭祀建筑、居住建筑等
建筑特点
木构架、单体建筑、庭院式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统一、大型化、砖石结构
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防御建筑等
建筑成就
统一度量衡、砖石结构的出现
建筑特点
大型木架构、建筑群组、装饰精美
隋唐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辉煌、国际化、技术高峰
建筑成就
大运河、都城建设、佛教建筑
南方水乡
南方水乡的建筑风格注重防潮、通风和充分利 用水资源,如水乡民居。
3
北方宫殿
北方宫殿则注重体现皇权神圣、庄严宏伟的气 势,如故宫。
文化传承与建筑思想
儒家文化与建筑伦理
古代建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建筑的功能和社会伦理,如孔庙。
道家文化与建筑意境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意境和天人合一,对园林和山水建筑的营造有着深远影响,如 苏州园林。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建筑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数字档案,为今 后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
针对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功能性问题,采用结构加固和功能 改善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其耐久性和使用性能。
文化传承与教育推广
文化传承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文物建筑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 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注重环境协调
古代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依山傍水,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合理 规划设计。
建筑群体组合
古代建筑多以群体组合形式出现,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空间组合,体现 建筑的功能和意义。
装饰精美
古代建筑注重装饰,采用木雕、石 雕、砖雕等技艺,使建筑更加精美 绝伦。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9—1911年)
2.明代的建筑(1368一1644年) 由于金、元时期北方遭到的严重破坏和南宋以来南方经济发展相 对比较稳定,使明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呈现南北不平衡。随着经济 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进步,主要表现为:
(l)砖己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
②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③出现了装修用的砖,当时制砖技术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④棺椁的样卯制作精确,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木工技术所达到的 水平。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前475—公元589
年)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己经开始走向定型。 2.商朝的建筑(公元前1600一前1046年) (1)商代前期的城址:郑州商城、尸沟乡早商城址、盘龙城遗址 (2)商朝后期的城址: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遗址范围约3Okm2,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2.原始社会时期的公共建筑 (1)祭坛:浙江余杭县的瑶山和汇观山两座祭坛遗址(土筑)。 (2)神庙:中国最古老的神庙---辽宁建平县牛梁河女神庙。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堰师二里头建筑遗址是夏末都城—斟寻,说明在夏代至商代
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建筑,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建筑实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情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管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建筑成就
统一、大型化、砖石结构
统一度量衡、砖石结构的出现
建筑类型
宫殿、祭祀建筑、陵墓
建筑特点
大型木构架、砖石结构、楼阁式建筑
隋唐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繁荣、国际化、技术高峰
建筑类型
宫殿、祭祀建筑、寺庙、陵墓
建筑成就
大运河、都城建设、佛教建筑
建筑特点
雄伟壮观、木结构技术高峰、石窟艺术
宋元明清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举折特点
木构架体系中的举折工艺使得屋面呈现出优美的 曲线,既美观又实用。
斗拱特点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具有承重和 装饰双重作用,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建筑群体组合特点
中轴线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采 用中轴线布局,强调对称、协调 ,体现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
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建筑 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顺应 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
缺乏专业保护人才
从事古代建筑保护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
对于古代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难以对破坏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
古代建筑保护措施与建议
加大保护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古代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破坏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
、工艺等方面的特点。
比较分析
03
将中国古建筑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进行比较,揭示中
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与成就。
02
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起始、礼仪中心、木构架
建筑起源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 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 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 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 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 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作盖。 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建筑掠影
唐代建筑掠影
唐代建筑掠影
唐 长 安 城 复 原 平 面













6 宋.辽.金
北宋在政治上、军事上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 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产生了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和火器等伟大创造。南宋时,中原人 口大量南移,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起来。由于 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 新高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4 隋 隋朝(581~618)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
战乱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 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穷兵黩武,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建筑上主要是兴建 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 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 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两座城 均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也 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 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墨子•辞过》中记载: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 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 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 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 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 …是故圣王作 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 • • • 秦咸阳的布局特点。 汉朝作为中国建筑第一个繁荣时期的标志? 高足家具形成的意义。 外来建筑文化如何转变为本土建筑文化?
一、战国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建设
工商业大城市: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 魏大梁、秦咸阳、燕蓟、韩新郑。
一、战国建筑及其特征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高低错落,有的已达两层,以夯土 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建筑环抱, 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如秦 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
规则:《左传》:“大都,不过参(同叁) 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2.合院
出现了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二进院落,具备 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屋顶已经采用 了瓦。目前挖掘的是祭祀性建筑。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3.建材
A 陶瓦: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制 瓦技术从陶器发展而来,用于改善屋面构造。 B 陶管:用于房屋地基和院落的排水。 C 出现彩绘及雕刻。 D 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
5.砖石建筑
主要在佛塔的建设方面出现了砖造佛塔,并 且出现了三种类型:楼阁式(大雁塔)、密 檐式(小雁塔)、单层塔(河南登封会善寺 净藏禅师塔)等。其外形已向仿木建筑方向 发展。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6.建筑风格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具体表现在斗 拱雄大、出檐深远、气魄雄伟、严整开朗、 无纯粹的装饰构件,构件的形象与加工都表 明了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 系,庄重、大方。
7.门窗及佛龛
门多用方形,方形圆角,圆券形,五边形等。 窗多用圆券形等。 壁龛和佛龛有圆券形、五边形券形和方形三 种。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8.斗拱
柱头铺作常见为“一斗三升”。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9.瓦饰
屋脊两端为鸱尾,脊中央及角脊以凤凰装饰。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2.驰道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 朝。秦朝著名的驰道有9条,是皇帝的专用 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 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
二、秦朝建筑及其特征
3.骊山陵
中国最大的方上,也是世界最大的地陵。
二、秦朝建筑及其特征
4.阿房(pánɡ)宫
《红楼梦》:“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 陵一个史。” 《史记》:“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 做前殿阿旁,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 殿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阿旁宫赋》杜甫:“六王毕,四海一;蜀 山兀,阿旁出。”
10.雕饰
外国传入的母题和中国固有纹样。
发展概况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思考题
• • • • 唐长安和宋东京的区别。 唐朝作为中国建筑第二个繁荣时期的标志? 经济建设对城市规划有何影响? 《营造法式》的现实意义。
一、隋朝建筑及其特征
1.东西二京
都城——大兴城。 东都——洛阳城。
一、隋朝建筑及其特征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6.实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湖北蓟春西周干栏式建筑遗址。
四、春秋建筑及其特征
1.人物
鲁班(公输班)——木匠鼻主。
四、春秋建筑及其特征
2.建材
A 空心砖:制砖技术日趋完善,空心砖已 经开始在墓葬中使用。 B 建筑装饰与色彩开始大量使用。
四、春秋建筑及其特征
3.宗庙建筑:
2.敞肩拱桥
即河北赵县安济桥,为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空 腹拱桥,跨度37m,共用28道石券并列而成。 设计建造者李春。
一、隋朝建筑及其特征
3.京杭运河
一、隋朝建筑及其特征
4.设计方法
设计采用图纸与模型结合的方法。
宇文恺
“明堂” 1:100的图样和木模型
“观风行殿”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唐朝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二个繁荣时 期。其标志体现如下: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4.石刻:
简洁有力,概括力强;比例适当,细部优美。 南京郊区石辟邪。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5.阶基
有叠涩与须弥座等做法。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6.柱及础
北魏、北齐的石窟柱平面大多为八角形,柱 身有收分,但无卷杀。常以坐兽和覆莲为柱 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规划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 各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影响到渤海国东京 城,日本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 市)。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2.建筑空间
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 组合,强调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成功实例 如大明宫、乾陵等。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发展概况
奴隶社会建筑
思考题
• • •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史与建筑发展史的关系。 高台建筑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如何解决隐蔽视线和防御攻击之间的矛盾? 是“秦砖汉瓦”?还是“商砖周瓦”?
一、夏朝建筑及其特征
1.建筑
统治中心在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建筑遗址 目前尚需考证,文献记载有城池、宫室、监 狱等。
3.建筑技术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木构件采用了定型化、规格化的用材标准。 如隋代的赵县安济桥,唐代佛光寺大殿 (35X20m)。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4.建筑施工
设计与施工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专门的 设计与施工人员——“都料”(直到元), 并有“行会”出现。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二、商朝建筑及其特征
4.墓葬
墓室为方形,内壁用原木以井干式构筑,称 为“椁”。可以推测,当时的房屋除了使用 梁柱构造外,还应有井干式壁体。
二、商朝建筑及其特征
5.其他:
A 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 B 青铜器:斛、鼎。
二、商朝建筑及其特征
6.实例: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
私有制开始萌芽发展,引起阶级分化。随着 家庭私有化的出现,产生了套间式平面布局, 即在居住建筑中分内室与外室两个部分。
二、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选存
5.公建的产生
在公共建筑中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 式,从而出现了沿轴线展开的多重空间建筑 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从此建筑不再仅是一 种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成了社会意识形态 的一种表达方式和物化形态。 A 祭坛:早期的自发宗教,祭拜天地。 B 神庙:早期的人为宗教,祭拜鬼神。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6.柱及础
柱的平面有方形、八角形等。 柱的收分很大,且外形矮胖。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7.门窗
现存实物只有墓门。如彭山墓门。 窗的形状多见于明器,以长方形居多,也有 三角形、圆形与其他形状。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8.平坐与栏杆
画像砖与明器中的楼阁,大多有栏杆,设在 平座之上,平座之下以斗拱承托,或直接与 腰檐承接。
中国自古是崇奉祖先的宗法社会,宗庙建筑 从天子到庶民都有一定的制度,史书上也有 很多违例逾越者的记载。
四、春秋建筑及其特征
4.苑囿:
当时盛行游猎之风,其中最常见的是台,多 为方形,以夯土筑而成,其上有亭榭,可以 远眺。
四、春秋建筑及其特征
5.实例
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
发展概况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二、秦朝建筑及其特征
5.秦咸阳
布局具独创性,抛弃了传统的城廓制度。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汉朝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 期。其标志体现如下: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1.木构
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已经形成,多 层木架(楼阁建筑)出现。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2.斗拱
斗拱普遍使用,结构作用明显(保护土墙、 木构架与基础),但形式尚未统一。后代斗 拱的使用决定了建筑的等级、大小与高低。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7.平面布置
唐代屋宇,从宫殿、寺观、住宅,平面布置 均大致相同。现存者可从敦煌壁画中得知。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8.殿堂
秉承汉魏以来的做法,殿堂已成为建筑群的 主体。一般一殿只作一用,若要划分,则依 柱间分割。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9.佛塔
A 除净藏禅师塔(八角形)外,唐代佛塔平 面一律为正方形,如有内室,也是正方形。 B 各层楼板楼梯一律木构,故塔身结构,其 实是一个上下贯通的筒体结构。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9.檐端结构
檐角有展开的,也有平行排列的。 屋顶两坡的相交之处一般有脊。脊端尚未有 鸱尾出现。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10.雕饰
多见于墓门、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 壁画,其他如铜器、漆器上也有。
三、汉朝建筑及其特征
11.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苑囿等。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二、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选存
3.村落的产生(仰韶文化时期,母系社会)
A 区域:分居住区(南)、墓葬区(北)、 制陶区(东)三部分。 B 组团:以一幢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 的房屋围绕中心的空地和大房屋作环形布置, 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二、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选存
4.套间的产生(龙山文化时期,父系社会)
1.佛教建筑
A 佛寺:分为专门建寺和舍宅为寺两类。 B 佛塔:埋舍利的地方,传入中国后缩小为 塔刹。 C 石窟:洞窟式佛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2.园林建筑
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并立的格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及其特征
3.家具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地区,从席 地而坐的矮足型到适应垂足坐的高足家 具。
一、夏朝建筑及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