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二)》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二)》教案【学习目标】
1.体会烛之武游说的策略技巧,品析文中君臣的形象;
2.探讨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原因;
3.了解作品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课前预习任务】
诵读全文,熟读第3自然段。
【课上学习任务】
一、概括烛之武说秦的四个层次。
二、品析人物形象,填写任务表格。
三、思考探究
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哪些原因?(请分条概括)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一、重点词语
1.A
2.B
二、重点句子
1.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3.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4.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四、鉴赏说辞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请大家先自读第三小节说辞部分,思考:烛之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烛秦晋围郑之以退为进深明大义武临危受命晓之以弊能言善辩退诱之以利秦说退秦师巧施离间师晋师撤离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所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均为历史散文。
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言行品德,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学习本单元,应引导学生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其叙事的艺术。
学情分析: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语法把握不准,对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
解决的方法之一是诵读,之二是积累文言词语,在疏通文义的根底上,把握人物形象。
教法设计:思考探究法,比照探究法。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人物言行体味人物性格;2、指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2.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两课时之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导入。
二、重温故事情节。
三、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佚之弧--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的爱国者。
完成教学目标一。
四、比照探究。
列举邹忌与齐威王、魏征和唐太宗、比干与纣王的事例,探究劝谏在古今的意义。
完成教学目标二。
五、课外阅读《左传》中的短小篇章,拓展学生视野。
周维纳。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翻译3-4段,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小结出词类活用的翻译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词类活用的规律。
文本探究:(20分钟)
1、翻译第三段
(1)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夜缒而出②郑既知亡矣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④越国以鄙远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何厌之有
⑦既东封郑⑧缺秦以利晋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3)口译本段
(4)解决你的疑难点
2、翻译第四段
你的疑难点:
基础整理:(10分钟)
基础探微:
1、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越国以鄙远
③与郑人盟
④不仁,不知(智),不武
⑤唯君图之
小结规律:名词加名词,有一个名词处于谓语位置,需要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后跟名词,名词需活用为动词。
(2)名词作状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夜缒而出
小结规律:名词后面跟动词,但是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关系,名词就作状语(3)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君亦无所害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小结规律:动词处于宾语位置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
小结规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考虑是否使动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共其乏困
小结规律:形容词处于宾语位置
布置作业:把3、4段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烛之武 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首古代战争题材的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烽火四起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首诗歌,本文将制定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步: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首极具历史气息的战争题材诗歌。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下面我会先放一段短视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随后介绍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背景介绍烛之武,即战国末年楚国将领烛和武。
当时,秦国兵锋所向披靡,攻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正准备南下攻打楚国都城郢。
这时,楚国国君春申君派遣烛和武前往阻击秦军。
在烛和武的英勇抵抗下,秦军节节败退,最终撤离楚境,明确了双方的强弱。
第三步:作者介绍《烛之武退秦师》作者是楚国名士宋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家。
宋玉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绝代好手,在文坛和军事上都享有盛名。
他的《九辩》被誉为古代修辞学的杰作,而《烛之武退秦师》则是他在诗歌上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四步:分析诗歌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首诗歌。
首先是诗歌的结构,它是一首十四言古体诗,共五段,每一段都有一个最后句言状突出的中心思想,各自逐层递进,构成了整首诗歌的精彩情节,展现了楚军抵御秦军的历程。
其次是诗歌的意象,具体表现在对三大元素的描绘上:火、烟、战鼓。
火光照亮了整个战场,烽烟柳暗了天空,鼓声激荡人心。
整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艺术手段,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心理体验,深深地体味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第五步:课堂互动1.请同学自主搜索一些《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2.每位同学选择一句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解读一下意思并分享给大家。
3.分组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交换各自分析的结果。
第六步:课后作业1.整理自己课上做的笔记,重新拓展一下思路,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1.2《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文学特点体现在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本文是如何体现的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相关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体会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及精彩的语言艺术。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文章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背景,理解秦晋围郑及秦晋撤退的原因,思考秦国所为是否符合“礼”。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烛之武临危授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资料补充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诵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理清波澜起伏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佳作,比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无不让人体会到古人劝说艺术的魅力,或孝心可嘉,或诚心可感,或忠心可敬。
今天让我们看看烛之武是如何打动秦伯并使其退兵的?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疏通文意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一、点名朗读课文二、掌握重要的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本文)“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三、掌握重要的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导语:高中学习,文言文是难点之一,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参考!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烛之武()退秦师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
(每段用四个字概括)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1.点拨关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 ——清· 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教学设计16: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师: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微任务活动二 微观透析 把握细节描写
师:以“退”为文眼,按“荐退→求退→说退→逼退”的线索展开叙事,这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审美观照。刚才有同学点到了,第三段写了烛之武劝说的艺术和力量。那么,我们就来微观分析一下这部分的劝说艺术和力量。哪位同学能来分享一下你的研究心得?
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我认为这句话体现了烛之武言说的智慧,他通过愿景分析,让秦王意识到攻郑必阙秦利晋。通过“若”“越”“陪”等字,设身处地站在秦王的立场上为秦国分析形势,直戳秦王痛处。
生: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④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师:文章开头说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说明,郑伯有过脚踏两只船的历史,既依附于晋国,又依附于楚国。史料记载:郑国曾参加了以楚国为首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与晋国为首的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在城濮交战。楚负于晋之后,郑伯立刻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同年(公元前632年)5月,还与晋候盟于衡雍。郑伯求烛之武出山为国效力时,仅用两句话搞定:“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两个细节,你觉得郑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教学设计抓住了课文的重点。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较好地巩固了学习成果,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4.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了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在课前将要探讨的问题告知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因为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 并晓之以理;
二是,因为烛之武深明大义,有 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烛之武是怎样去见秦伯的?
“夜缒而出”,形势的危急充分显示出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烛之武怎样成功退秦师?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以适当的群体答问来配合老师讲解,努力学习准确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准确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
拓展探究:谈谈鉴赏烛之武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
1.安排学生思考、讨论。
2.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重
点
1.理解掌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际,体会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
学
思
路
掌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体会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简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谈谈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则故事中的其他人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然X亡,子亦有不利焉。〞X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㈢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X伯,从而挽救了X国覆亡的命运.
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假设观火.“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六、总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七、作业
1、完成随堂练习
2、背诵第三段
个人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X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X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X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X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X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贰、军、辞、陪、共、济、阙、说、行李、肆〞等文言词语;了解《左传》的记叙重点,记事特点,语言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阅读和文言文的能力;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理解掌握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2.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教
学
重
点
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以适当的群体答问来配合老师讲解,努力学习准确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准确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
拓展探究:谈谈鉴赏烛之武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
1.安排学生思考、讨论。
2.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用投影仪展示思考题:
(1).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2).烛之武是怎样去见秦伯的?
(3).烛之武怎样成功退秦师?
1.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交流,分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得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真实理解,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三、
老师归纳明确,用投影仪展示参考答案
教
学
资
源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设计讨论话题:1)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2)烛之武是怎样去见秦伯的?
3)烛之武怎样成功退秦师?4)谈谈鉴赏烛之武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
5)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则故事中的其他人物?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1.理解掌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际,体会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
学
思
路
掌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体会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简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谈谈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则故事中的其他人物。
主要
教学
方法
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井然有序的讨论,在讨论中理解掌握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结合现实来评价人物形象,学会挖掘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五、
简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1.老师安排学生认真思考,共同探讨。
2.老师在学生认真探讨的大胆发表见解之后归纳明确: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子犯——勇猛,缺乏远见。
1.学生认真思考,然后从其他人物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来谈谈看法。
2.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交流,互相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让学生学会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养成互相探讨的好习惯,以求共同进步。
六、
布置作业
老师布置作业:
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则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完成作业。
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教学设计抓住了课文的重点。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较好地巩固了学习成果,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4.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了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在课前将要探讨的问题告知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因为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二是,因为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烛之武是怎样去见秦伯的?
“夜缒而出”,形势的危急充分显示出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烛之武怎样成功退秦师?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老师评价总结。
烛之武:
①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勇担重任。
②怀才未必不可遇。
③有才能更要毛遂自荐。
④做事有能力还不够,还要有胆识。
⑤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要讲究艺术,和睦相处。
⑥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
1.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认真听老师归纳总结,有不同意见可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
第
二
课
时
一、
简略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导入第二课时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全体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整个故事,并找出文中的六个主要人物。
进一步掌握故事情节,找出文中的六个主要人物
1.进一步掌握故事情节。
2.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二、
结合思考题,学生自主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总之,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讲究语言艺术,最终成功说退秦师。
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爱国情深;
在危急关头,能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英勇无畏;
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2.突破难点的力度不够,在分析人物的特点时,教师应尽可能少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上。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说明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点明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
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