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慢性胃炎
科普一下慢性胃炎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科普一下慢性胃炎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对人们健康危害很大,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慢性胃炎是一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比较多见的疾病,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导致的疾病。
该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病原菌感染、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等联系密切,且男性患者居多,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因此,慢性胃炎成为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阻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慢性胃炎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胃炎;病因;症状;治疗方法1慢性胃炎的病因慢性胃炎发病的原因种类较多,病因学还尚未完全阐明,多与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病原菌感染、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等有关。
不同种类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群,导致病因持续存在,且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病变,进而引发慢性胃炎。
1.1遗传因素有关医学专家学者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双亲中的患病率的研究结果得出,慢性胃炎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其影响非常小。
1.2物理因素长期食用浓茶、烈酒、咖啡、过热、过冷、辛辣刺激、油炸、烧烤以及过于坚硬粗糙的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食物,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过度吸烟,加上进食过程中咀嚼不充分,进而使胃粘膜反复受到损伤,最终导致了慢性胃炎发生。
1.3化学因素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会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合成,导致粘膜屏障被破坏。
还有吸烟也是引发慢性胃炎的原因之一,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对胃粘膜的血液循环会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引发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胰液、肠液反流,进而破坏了粘膜屏障,损伤胃黏膜。
1.4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也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大病因。
由于过度的精神刺激、紧张、焦虑、疲劳,反复作用于大脑皮质,致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机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导致胃粘膜发生炎症及溃疡。
慢性胃炎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症状
症状
不适感:慢性胃炎患者常常感 到胃部不适、胃酸过多、饱胀 等不适症状。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还可能导 致消化不良,如恶心、呕吐、 胃痛等。
症状
体重下降:如果慢性胃炎长期没有 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导致体重下降 、贫血等情况。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
饮食调整:合理饮食,少吃油 腻、辛辣食物,多摄入蔬菜水 果,避免吸烟、喝酒等有害习 惯。
药物治疗:如必要,可以使用 胃黏膜保护剂、胃酸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
预防和治疗
幽门螺杆菌根除:如果慢性胃 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需 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
结论
结论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通 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适当 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和缓解 慢性胃炎的症状。及早诊断和 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
慢性胃炎的科 普知识PPT课
件
目录 引言 病因 症状 预防和治疗 结论
引言
引言
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 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的慢性 疾病。
病因
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炎的 主要原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感 染。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长期使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也可能导致 慢性胃炎。
病因
环境和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 ,高盐、高脂肪、高糖的饮食 环境也与慢性胃炎的发生相关 。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慢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胃炎有什么症状
慢性胃炎的病因慢性胃炎有什么症状入秋之际,慢性胃炎患者会出现特有的症状和病理现象,如胃胱部隐痛、口鼻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反应。
那么,慢性胃炎伴的病因是什么?会有什么症状表现呢?让博仕胃肠病胃肠病医院的医生告诉你吧。
一、慢性胃炎的病因一、精神因素: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以及其它精神因素反复作用于大脑皮质,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导致胃壁血管的痉挛性收缩,胃粘膜发生炎症或溃疡。
二、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由于鼻、口腔、咽喉等部位感染病灶的细菌或毒素不断地被吞入胃内;或胃内缺乏胃酸,细菌易在胃内繁殖,长期作用而引起慢性胃炎。
三、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食物及进食粗糙食物或吸烟等。
这些因素反复作用于胃粘膜,使其充血水肿。
四、胃粘膜长期淤血缺氧。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症的病人,胃粘膜长期处于淤血、缺氧,引起营养障碍导致胃炎。
五、急性胃炎如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可转变为慢性胃炎。
同时如果出现胃酸缺乏,细菌容易在胃内繁殖,也可造成慢性胃炎,或患者出现营养缺乏,内分泌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异常,可引起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患的症状:1、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正中偏左或脐周压痛,呈阵发性加重或持续性钝痛,伴腹部饱胀、不适,少数病人出现剧痛。
2、呕血与便血:少数病人呕吐物中带血丝或呈咖啡色,大便发黑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说明胃粘膜有出血情况。
慢性胃炎应谨防恶化成大出血,严重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
3、食欲减退、反酸:慢性胃炎患者进食后症状疼痛感加重,同时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气顶胸闷、打嗝。
入秋后,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人也应随之而奉收正气,注意对元气精华的敛养。
而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应更加注意饮食起居的规律,比夏季要早睡,早上适当早起,精神不要太激动外露,以防正气消耗外散,做到这些,对于慢性胃炎的康复是有利的。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慢性胃炎知识点总结
慢性胃炎知识点总结慢性胃炎知识点总结如下:一、慢性胃炎的症状1. 上腹部不适,如胀气、腹痛、饱胀感等;2. 消化不良,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3. 反酸、嗳气等胃部不适;4. 便秘或腹泻;5. 肤色苍白、精神不佳、食欲缺乏。
二、慢性胃炎的分类根据临床表现和镜下检查结果,慢性胃炎可分为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慢性非活动性胃炎等几种类型。
其中,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类型之一。
三、慢性胃炎的诊断1. 临床症状:主要根据患者的上腹症状、消化不良症状等进行判断;2.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确定是否患有慢性胃炎;3. 螺杆菌检查:通过呼气法幽门螺杆菌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4. 病理学检查: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胃黏膜的炎症情况和病变程度。
四、慢性胃炎的治疗1.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幽门螺杆菌根除药等;2. 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合理饮食,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3. 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4.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足够的睡眠。
五、慢性胃炎的预防1. 饮食健康: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膳食的多样性;2. 饮食有节制:不吃过冷、过烫、过硬的食物,避免过量酗酒、吸烟;3.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4. 早发现早治疗:定期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慢性炎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预防慢性胃炎需要从饮食、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一旦发现明显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慢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保持胃部健康。
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及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及及时治疗的重要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疾病,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逐渐恶化。
本文将介绍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并强调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一、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1. 胃部不适:慢性胃炎患者常感到胃部不适,如胀气、隐痛、胃灼热等。
这些症状往往轻微,容易被忽视或误以为是暂时的不适。
2.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会导致胃黏膜的炎症,从而影响食物消化和吸收。
早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恶心等,虽然这些症状可能会间歇性地出现,但如果频繁出现则需要引起重视。
3. 体重下降:由于消化不良,患者吸收营养的能力降低,导致体重减轻。
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需考虑是否与慢性胃炎有关。
4. 容易疲劳:慢性胃炎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因此患者容易感到疲劳和乏力。
5. 神经系统症状:慢性胃炎可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往往被忽视。
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1. 防止疾病恶化:慢性胃炎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逐渐恶化为胃溃疡、胃癌等严重疾病。
及时治疗可以阻断疾病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医疗花费。
2. 提高生活质量:慢性胃炎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如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会影响正常饮食和工作。
通过及时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预防合并症:慢性胃炎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贫血、胃出血等。
通过及时治疗,可以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保护身体健康。
4. 心理健康:慢性胃炎的症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和焦虑,及时治疗可以缓解这些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
5. 预防传染:慢性胃炎常由幽门螺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及时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还可以预防细菌传染给他人。
总结起来,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但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引起更多人对慢性胃炎的重视和关注,及早发现和治疗,保护自己的健康。
关于胃炎的综述
关于胃炎的综述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
以下是关于胃炎的综述:1. 胃炎的分类:- 急性胃炎:由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的急性广泛性或局限性的胃黏膜急性炎症。
- 慢性胃炎: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胃炎的病因:- 物理因素:如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或饮料,以及长期饮酒、浓茶、咖啡等。
- 化学因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强酸、强碱及其他刺激性药物等。
- 生物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免疫性胃炎。
- 其他因素:如年龄增长、营养不良、放射治疗等。
3. 胃炎的症状:- 上腹部疼痛或不适。
- 腹胀、恶心、呕吐。
- 食欲不振。
- 消化道出血,如黑便或呕血等。
4. 胃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主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胃镜活检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 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5. 胃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
- 对于严重的胃炎或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6. 胃炎的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
- 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的科普知识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一般通过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才能明确诊断慢性胃炎。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包括抗酸药物、抗生素、抗炎 药等治疗措施。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 是管理慢性胃炎的重要方面。
预防慢性胃炎 的措施
预防慢性胃炎的措施
避免食用过硬、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酒精等。 不过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长期受 炎症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细 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 炎药物等。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包括胃痛、消 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慢性胃炎的分 类
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可分为萎缩性慢性胃 炎和非萎缩性慢性胃炎两种类 型。
萎缩性慢性胃炎主要由胃酸分 泌减少引起,常伴随胃黏膜变 薄和萎缩。
预防慢性胃炎的措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 律作息和适量运动。
小结
小结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 诊断和治疗都需要专业的医疗 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 活方式。
小结
最后,如果出现与胃相关的不适症 状,应及时就医寻求合适的治疗和 咨询。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慢性胃炎的科 普知识
目录 引言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慢性胃炎的措施 小结
引言
引言
欢迎来到本次科普知识讲解,今天 我们将学习关于慢性胃炎的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慢性胃炎的简要介绍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 管理这种常见的胃病。
什么是慢性胃 炎
慢性胃炎的分类
非萎缩性慢性胃炎则是指胃黏膜炎 症较轻,没有明显的萎缩现象。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慢性胃炎主要指不同病因导致的一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内科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多发生于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病变迁徙不愈而发展为慢性胃炎。
虽然该疾病并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是仍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同时,慢性胃炎的症状较多,了解其症状对于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慢性胃炎的症状进行分析。
1.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主要指不同病因导致的各类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主要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饮食不当、吸烟等。
临床治疗以药物为主,通常病程较长,治疗缓慢。
因为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所以难以获得准确的患病率。
但是可以肯定,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不低于当地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也在增加,但是该疾病与性别并无明显相关性。
1.慢性胃炎的症状1.分类病程迁延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特点,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存在消化不良的表现。
多伴随上腹饱胀,不适感强烈,进餐后更为严重,同时存在无规律性的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少数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通常情况下为少量出血。
A型胃炎存在明显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可能伴随贫血。
如果存在典型恶性贫血症状,能够发现舌炎、舌萎缩以及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多发生在双足。
根据解剖部位对慢性胃炎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和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
其中前者较为少见,多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
病变多累积胃体以及胃底;遗传因素是主要发病因素,部分患者存在甲状腺炎等疾病。
慢性胃窦炎较为常见,该类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少数其他病因为胆汁反流、非甾类消炎药、吸烟以及酗酒导致。
对慢性胃炎进行病理分类,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层扩展到腺体,随之腺体破坏和减少的过程。
结合病理变化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浅表性胃炎。
炎性细胞浸润局限在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完整无损;(2)全层黏膜炎。
慢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慢性 胃炎是指 不同病因引起 的 胃粘膜 的慢性炎症 或萎
全 阐明 , 可能与 以下 因素有关 : 1 HP产 生 多种 酶如 尿素 () 酶及其代 谢 产 物 氨、 氧化 物 酶 、 白溶 解 酶、 脂 酶 A 过 蛋 磷 等 , 粘膜有破坏作 用 ; 2 HP还分 泌细 胞毒 素 如含有 细 对 ()
1 一般 治疗
慢性 胃炎病 因较 多 , 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 , 饮食及 生活 习惯在慢性 胃炎 的发生 、 发展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 饮食 不节 不仅可 以诱发 胃炎 的发生 , 也可使 胃炎反复发作 , 因此 饮食 治疗非常重要 。首先改 变饮食 及生 活 习惯 , 诫 患者戒 烟 告 戒酒 ; 饮食定 时定量 , 免暴饮 暴食 , 免过 冷过 烫 、 糙 、 避 避 粗 辛辣食 物 ; 少食腌 制、 熏制 的肉类食物 ; 实行家庭分 餐制 ; 慎 用或不用损 害 胃粘膜 的药物等 ; 强有关知识宣教 , 加 保持情 绪稳定 , 消除患者顾虑 , 增强治疗信心 。
从发现 幽门螺杆 菌( ei bc r y r, P) H l oat l iH 以来 , 因学得 c eP o 病
到 了发展 , 并随着 HP研究 的不断 深入 , 电子放 大 胃镜 的临
床应用 以及 临床新药 的开发 , 慢性 胃炎 的治 疗无 论从 临 使
床上 、 还是病 理组 织学上 均得 到 了发展 。 因慢 性 胃炎易 复
胃炎的治疗 现状给予综述 , 现报告如下。
规 治疗 疗效差者 J 国内外 已有大 量临床证据已经得到证 。
实, 于 H 对 P感染 的治疗方法 有多种 , 抗生 素治疗 仍处 于重 要地位 , 应用抗生素治疗 后 , P呈现明显异常 , H 显示细胞 壁 不光 滑 , 胞质膜 与细胞 壁分 离 , 出现 断 裂和两 端变尖 , 并 核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胃炎分为几类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慢性胃炎分为几类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
一、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包括上腹饱胀不适,多在餐后加重,无规律性的上中腹部疼痛,并有嗳气、反酸、恶心及呕吐等。
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慢性胃炎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症状表现,因此,患者发现胃部不适时要及早到医院检查,防止慢性胃炎的进一步恶化。
二、慢性胃炎分为几类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慢性胃炎可分成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三大类。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
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再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
全胃炎发展与否及发展快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
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体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萎缩性胃炎曾被消化病专家认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尤需警惕。
肥厚性胃炎临床上较少见。
三、慢性胃炎如何防治首先要保持心情偷快,避免精神刺激;其次要求生活起居有规律,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吸收的、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概述】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
【分类】 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近年来还参照免疫学的改变,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拟订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①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及胃粘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指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变部位。
②萎缩性胃炎,炎症已累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hyperplasia)。
③肥厚性胃炎,这类胃炎是否存在,因无上皮细胞肥大的证据,故尚有争论。
慢性胃炎还可根据胃粘膜病变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作更详细的分类,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体、胃窦、贲门等。
②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分为浅表性及萎缩性,后者又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
③胃炎活动的程度,根据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可定出活动期或静止期,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④有无化生及其类型,化生分为肠腺化生(肠化)及假幽门腺化生,前者常见于萎缩性胃炎,偶可见于浅表性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后者仅见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体粘膜由胃窦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弯向上移行,称胃窦潜移。
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抗壁细胞抗体(PCA)常阳性,以胃体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发生恶性贫血。
B型,PCA常阴性,以胃窦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
但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两型病变难以截然分开,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较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的两类。
【病因及发病机理】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急性胃炎的遗患 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二、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粘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于胃粘膜所致。
慢性胃炎病症分析报告
慢性胃炎病症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胃黏膜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类型。
二、病因分析1.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长期大量食用辛辣、油腻、烟熏、腌制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喜欢吃太烫、太冷的食物,会引起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从而导致慢性胃炎。
2. 长期药物使用一些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类药物等,这些药物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刺激和损伤,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3. 环境因素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下,如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较多的工作环境等,会加重人体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从而诱发慢性胃炎。
4. 心理因素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状态下的人容易患上慢性胃炎。
心理因素影响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导致胃黏膜对炎症刺激的反应性增强,进而引发慢性胃炎。
三、常见症状1. 上腹痛慢性胃炎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痛,疼痛程度和位置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在饭后出现疼痛明显。
2. 反酸和胃胀慢性胃炎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引起胃酸逆流,患者会经常感觉胃酸反酸、胃部饱胀。
3.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4. 体重下降长期慢性胃炎会导致患者食物吸收不良,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导致体重下降。
四、预防和治疗1. 调整饮食习惯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维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2. 注意药物使用患者在用药时要注意遵医嘱,不要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容易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3. 环境改善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空气清新,为胃黏膜提供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
4. 心理调节学会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5. 药物治疗如果出现慢性胃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立即就医。
慢性胃炎的病理表现
慢性胃炎的病理表现胃炎(gastritis)是胃粘膜的炎性变化,是一种常见病,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但多数因其他全身性因素及胆汁反流至胃内引起。
近年发现,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出一种螺旋状弯曲杆菌,命名为弯曲样细菌(campylobacter like organisms,CLO),经研究证明本菌与胃炎之间关系密切,该菌不仅适应胃内高酸环境,还可降解胃粘膜表面被覆粘液使其失去保护作用,故被认为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病原因素。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一般分为表浅性及萎缩性二种。
1.慢性表浅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本病在胃窦部最为常见,为常见的胃粘膜疾患之一,纤维胃镜检出率高达20%~40%。
病变肉眼观,病变多为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胃粘膜充血、水肿,有时并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镜下,可见炎性病变主要限于粘膜浅层,呈弥漫性或灶状分布。
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有时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此外可见粘膜浅层出现水肿、小出血点或表浅上皮坏死脱落。
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本病炎症改变并不明显,主要是胃粘膜的萎缩性变化。
此时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
临床上可有胃内游离盐酸减少或缺乏、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痛、贫血等症状。
病变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有的几乎消失。
粘膜表面呈细颗粒状。
胃镜检查,可有3个特点:①正常胃粘膜的橘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②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粘膜界限明显;③萎缩处因粘膜变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镜下,病变区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
在粘膜固有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在胃体和胃底部病变区,主要呈现壁细胞消失,其次是主细胞消失和粘液分泌细胞化生。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新进展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新进展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持续被炎症侵蚀、修复及再被损伤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可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医学领域,对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进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本文将结合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角度,针对近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慢性胃炎的病因1. 药物因素目前,常见的诱发慢性胃炎的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阿司匹林及其他抗凝血剂等,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不当或超量使用会对胃黏膜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2. 生活习惯因素有些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欠规律、吃得过于油腻、夜宵频繁等,都会导致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从而促进慢性胃炎的发生。
此外,长期应激、抽烟和饮酒也被认为是慢性胃炎的高危因素。
3. 感染因素除了药物和生活习惯因素,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该病原菌会刺激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黏膜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引起胃黏膜的炎症。
4. 醛固酮水平异常最近的研究证明,血清醛固酮水平异常与慢性胃炎的发生有关。
在一些慢性胃炎患者的检测结果中,血清醛固酮水平显著升高,而该参数与胃黏膜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二、慢性胃炎的治疗新进展1.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慢性胃炎治疗的新趋势,包括改变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对症用药等,高效地缓解患者的胃痛和不适感。
2. 滋养胃黏膜胃黏膜细胞的生长和修复能力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滋养胃黏膜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流行的滋养胃黏膜方法包括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含有γ-谷氨酰胜肽的药物已逐渐成为滋养胃黏膜的首选药物。
3. 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通常采用三合一抗幽门螺杆菌疗法进行治疗,其口服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以及胃泰松等药物。
该疗法已经成为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
4. 醛固酮水平调节由于醛固酮水平异常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够调节醛固酮水平,可能成为治疗慢性胃炎的新方向。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时间受到各种刺激而引起炎症,导致胃黏膜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该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某患者的慢性胃炎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探讨其病因、症状及治疗措施。
一、病因分析患者男性,50岁,有较长时间的胃部不适感。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环境,可发现以下病因可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1. 饮食不规律:患者饮食习惯混乱,常吃辛辣刺激食物、高脂肪食品和过烫食物,长期摄入这些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胃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炎症。
2. 长期吸烟酗酒:患者长期吸烟、酗酒,尼古丁和酒精成分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容易引发慢性胃炎。
3. 工作压力大:患者从事高压工作,长时间内心情紧张,工作压力大,这种心理压力加上长期的紧张状态可能导致胃黏膜对炎症刺激的抵抗力下降。
4. 细菌感染:胃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胃黏膜炎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可能存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
二、症状描述患者主要症状包括:1. 上腹疼痛:患者常感到上腹部胀痛,通常出现在饭前或饭后,长时间空腹未进食时疼痛会减轻。
2. 多食少饱:患者食欲正常,但进食量明显减少,容易出现饱腹感和早饱。
3. 恶心呕吐: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在进食过多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后。
4. 不适感:患者常常感到胃部不适、胀气、反酸等症状,影响了生活质量。
三、辅助检查经过临床诊断,患者被推荐执行以下辅助检查以确定病情:1.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病变的程度,是否存在溃疡和其他病变。
2.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炎症指标、贫血情况以及细菌感染情况。
3. Helicobacter pylori抗体检查:检测患者是否感染了胃幽门螺杆菌。
四、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患者将接受抗酸药物、抑酸药物和抗生素治疗,以减轻疼痛、控制胃酸分泌和消除幽门螺杆菌。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
1970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
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
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
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
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年Waarre和Marshll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来源:医学空间关键字:慢性胃炎近年来,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的研究成了世界消化病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尽管在某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对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治疗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展。
作者复习近5年来主要的英文文献,综述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治疗,并提出在我国条件下如何认识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治疗的一些看法。
本文涉及的慢性胃炎不包括有壁细胞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也不包括1990年悉尼会议分类中的各种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如:反应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慢性胃炎,病毒感染和霉菌感染等)。
本文涉及的慢性胃炎包括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
前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胃炎。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有2,①反复发作消化不良的症状,影响生活品质;②极少数慢性胃炎可以发展为胃癌。
尽管过去有学者提出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潰疡有关,但是近年来,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同样过去曾认为慢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目前对此普遍持否定看法,甚至认为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也极少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一) 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是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特点是慢性和反复发作。
有学者发现65%的慢性胃炎患者在3年后可发生同样的消化不良症状。
另外,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2—20个月后有86%的患者仍然有症状。
普遍认为胃粘膜炎症不一定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原因。
大量证据表明胃粘膜炎症消退与否与消化不良症状缓解与否无明显关联。
同样也未能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但是不少学者相信部分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因为根治幽门螺杆菌之后,消化不良症状好转。
有学者发现胃粘膜嗜中性白细胞的侵润与症状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产生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是①胃排空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小肠运动功能障碍);②胃及小肠对机械性扩张刺激的敏感性变化;③肠胃返流的异常;④进餐刺激胃酸分泌增加的减弱;⑤心理因素。
慢性胃炎的诊疗现状
慢性胃炎的诊疗现状发表时间:2011-05-27T16:54:26.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宪忠[导读] 我国人口众多,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据数字统计,发病率可达60%以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王宪忠 (内蒙古扎兰屯市人民医院 162650)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139-02【关键词】慢性胃炎发病率胃癌我国人口众多,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据数字统计,发病率可达60%以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国内消化界学者一致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与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
针对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见解不一,现将我国近年来对慢性胃炎的诊治综述如下: 1 慢性胃炎的诊断通过一些消化道症状如慢性腹痛、腹胀等可疑诊慢性胃炎,但确诊需要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同时可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胃镜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幽门螺杆菌检测可采用涂片或病理切片检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测定;13C、14C 尿素呼气试验等[1],后者临床较为常用。
有关胃炎的内镜分类和诊断问题先后在多次全国会议上修订。
1982年重庆会议提出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慢性肥厚性三类。
2000年井冈山会议共识意见中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萎缩性及特殊型三类[2]。
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在上海发表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诊为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
2 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2.1 与消化系统疾病相鉴别 2.1.1 胃癌慢性胃炎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临床症状与胃窦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
大多数患者纤维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
1970 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
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
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
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 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
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 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 年Waarre 和Marshll 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
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
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
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1. 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1) Hp: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
无: 特殊染色片上末见Hp; 轻度: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Hp; 中度: Hp分布超过标本全长1/3〜2/3或连续性、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重度: Hp 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
肠化黏膜表面通常无Hp 定植,宜在非肠化处寻找。
对炎症明显而HE 染色切片未见Hp 的,要作特殊染色仔细寻找,推荐使用较简便的Giemsa 染色,也可按各病理室惯用的染色方法。
( 2)活动性: 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轻度: 黏膜固有层有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度: 中性粒细胞较多存在于黏膜层,可见于表面上皮细胞、小凹上皮细胞或腺管上皮内;重度: 中性粒细胞较密集,或除中度所见外还可见小凹脓肿。
( 3)慢性炎症: 根据黏膜层慢性炎症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两可时以前者为主。
正常: 单个核细胞每高倍视野不超过5 个,如数量略超过正常而内镜下无明显异常,病理可诊断为基本正常;轻度: 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 /3;中度: 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不超过黏膜层的2 /3;重度: 慢性炎性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计算密度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区。
( 4)萎缩: 萎缩指胃固有腺减少,分为两种类型:①化生性萎缩: 胃固有腺被肠化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②非化生性萎缩: 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
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 来计算。
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中度: 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 〜2/3 之间;重度: 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化不能算萎缩。
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应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
一切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都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取自溃疡边缘的活检,不一定就是萎缩性胃炎。
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可参考黏膜层腺体大小和密度以及间质反应情况推断是否萎缩,同时加上取材过浅的评注,提醒临床仅供参考。
(5)肠化:轻度: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V 1/3:中度: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 〜2 /3: 重度: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 > 2 /3°AB-PAS染色对不明显肠化的诊断很有帮助。
以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区分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
( 6)其他组织学特征: 出现不需要分级的组织学变化时需注明,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
前者包括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后者包括肉芽肿、集簇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
假幽门腺化生是泌酸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
胃角部活检见到黏液分泌腺不宜诊断为假幽门腺化生,只有出现肠化生,才是诊断萎缩的标志。
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时要注明,分轻度和重度(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
五.慢性胃炎的治疗1. 西医治疗(1)抑酸或制酸剂适用于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
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H2受体阻断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制酸剂(胃舒平、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
(2)胆汁结合剂适用于各类胃炎伴胆汁反流者,有消胆胺、甘羟铝、铝碳酸镁(达喜、威地镁)等,后者兼有抗酸。
(3)根除Hp 治疗适用于Hp 阳性者: 目前推荐方案是铋剂、PPI 加2 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方案,特别适用于发达城市、中心地区Hp 耐药较高的地方; 而对于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和社区基层Hp 耐药较低的人群,则仍可采用铋剂或PPI 加2 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
为克服耐药,提高Hp 根除率,可在原三联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益生菌或口腔洁治等形成新的四联疗法。
(4)黏膜保护剂适用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
常用的药物有铋剂(丽珠得乐、果胶铋等)、硫糖铝、康复新液、米索前列醇(喜克溃)、复方谷氨酰胺、吉法酯、施维舒、膜固思达等。
(5)促动力剂适用于上腹饱胀、早饱、嗳气、呕吐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盐酸伊托必利、马来酸曲美布汀等。
(6)助消化药适用于萎缩性胃炎、胃酸偏低,或食欲减退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稀盐酸、胃蛋白酶、泌特、慷彼申、得每通等。
(7)其他抗抑郁药和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
常用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多虑平等)、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药(帕罗西汀、盐酸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舍取林)、选择性5-HT 及NE 再摄取抑制药(文拉法辛)等。
(8)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大肠型肠腺化生者可行胃切除手术治疗。
对病灶局限、范围明确的胃癌前病变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也可酌情分别采用微波、激光、射频、氩气刀或高频电切治疗。
2. 中医治疗A. 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甘草)。
加减: 偏寒者加高良姜或荜拨; 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 嗳气者加杮蒂,胀甚者加广木香、厚朴、砂仁; 吞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 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胃蠕动活跃或亢进者,加芍药、甘草。
( 2)肝胃郁热证。
治则: 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 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丹皮、栀子、青皮、陈皮、泽泻、浙贝母、白芍、黄连、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甘草)。
加减: 嘈杂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
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广郁金。
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 胃黏膜有出血点,加大黄、白及; 胆汁反流者,用柴胡温胆汤。
( 3)脾胃湿热证。
治则: 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方药: 连朴饮加减(黄连、厚朴、法半夏、石菖蒲、茯苓、陈皮、芦根、蒲公英、生薏苡仁、甘草)。
加减: 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金铃子、郁金; 大便不爽者加苍术、白术; 恶心呕吐者加枳实、竹茹、生姜; 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胃黏膜充血糜烂者,加蒲公英、连翘等。
( 4)胃络瘀阻证。
治则: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后下)、砂仁、三七粉(冲服)、延胡索、郁金、枳壳、甘草。
加减: 胃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元胡; 大便色黑者,加白及、血余炭; 胃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者,加丹参、半夏、山慈菇、莪术; 黏膜变薄或黏膜下血管透见者,加黄芪、党参、当归、赤芍。
( 5)脾胃虚寒证。
治则: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 黄芪建中汤加减(生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茯苓、陈皮、法半夏、广木香、砂仁、炙甘草)。
加减: 胃脘怕冷明显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 大便稀溏者加炮姜、炒扁豆、炒薏苡仁; 食后腹胀者加枳实、佛手; 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 纳呆食少者,加炒焦三仙; 胃黏液稀薄而多,用胃苓汤; 胃黏膜苍白者,加黄芪、当归、丹参; 见陈旧性出血者,加黄芪、当归、仙鹤草; 胃蠕动缓慢,加枳实、白术。
( 6) 胃阴不足证。
治则: 养阴健脾,益胃止痛。
方药: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白芍、香橼皮、佛手、鸡内金、甘草) 。
加减: 嘈杂似饥,饥不欲食者,加左金丸; 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 大便干结者加枳实、全栝蒌、火麻仁; 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 黏液量少黏稠,加浙贝母、栝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