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与不过
不过造句大全
不过造句大全[标签:栏目] ,不过造句大全1、没有行动的承诺,不过是一席空话。
2、着急不过人等人,难受不过人想人,温暖不过人帮人,感动不过人疼人,残酷不过人害人,阴险不过人算人,郁闷不过人气人,耻辱不过人戏人,为难不过人求人,生气不过人比人,和谐不过人让人,幸福不过人爱人!3、人生不过是。
笑笑别人。
偶尔让别人笑笑。
4、我曾经有过一双翅膀,不过我没有用它在天上翱翔,而是放在锅里煲汤。
5、事情本身不过是芝麻大小。
6、我的爸爸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高高的鼻梁,经常穿着白大褂,戴一副黑框眼镜,还挺帅的!不过,由于过于关注工作和劳累,脸上开始泛起细细的皱纹,头发也出现白霜。
7、畏惧敌人徙然沮丧了自己的勇气,也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增加敌人的声势,等于让自己的愚蠢攻击自己。
畏惧并不能免于一死,**的结果大不了也不过一死。
奋战而死,是以死亡催毁死亡,畏怯而死,却做了死亡的奴隶。
8、世上本无移山之术,惟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人生最聪明的态度就是: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9、很脏,乞丐很脏,很狼狈。
也许他们的心比任何人的心都要干净。
只不过被看似肮脏的外表所掩饰,也许不是掩饰,而是被忽略。
10、回忆多姿多彩,不过虽然回忆很美丽,但今天更重要。
11、我不过是随便翻翻而已,没有认真读。
12、劳绩到班不到班,也不过是句官样文章的话,本还是事在人为。
13、走进花园,那里的花争奇斗艳五彩缤纷,有紫的有红的还有黄的。
不过最美的还是池中的。
14、夏天的雨,总是那么的疯狂。
总是伴随这台风呼啸而来,雷公公和电婆婆是一对夫妻。
噼里啪啦的大吵起来。
暴雨带着这对夫妻好像要吞没整个世界。
不过,它又是个纸老虎,看它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其实蹦跶不了几天。
15、路边的树木都掉光了叶子,成了“光棍树”。
不过,台阶上的店家招牌却是五颜六色,一尘不染。
远处,传来喜庆的红鞭炮的燃爆声,低头一看,哟,路边小店前的地上,都是火红的一片,看来,他们也都燃放了红炮竹呢。
范围副词“不过”与“只是”的句法差异及语义解释
范围副词“不过”与“只是”的句法差异及语义解释“不过”与“只是”是现代汉语中一组意义相近的虚词,它们既可以作表示限定、指明范围的副词,又可以作表达转折义并对前文进行补充、修正的连词,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在一些句子中,二者却不可以互换,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作为范围副词的“不过”和“只是”,比较其句法特征和语义指向的差异,从语义角度解释句法差异,并从二者的词汇化过程中探寻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标签:只是不过范围副词语义指向词汇化一、引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虚词的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对虚词尤其是对近义虚词作具体深入的研究,真正把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汉语语言本体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只是”与“不过”这一组近义虚词进行比较研究,因为二者都可作为范围副词和转折连词,且无论是作副词还是作连词,表达的意义都相近。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不过”的解释为:①[副]仅仅;指明范围,把事情往小里或往轻里说。
句末常用“罢了、而已、就是了”配合。
②[连]表示转折,比“但是”轻,多用于口语。
a.补充、修正上文的意思;只是。
b.补充同上文相对立的意思①。
“只是”的解释为:①[副]a.限定范圍;仅仅是。
前后常有说明情况或进一步解释的词语,句末可以用“罢了、而已”等配合,表示语气更为缓和。
b.强调在任何条件下情况不变;就是。
用于否定句。
②[连]表示轻微的转折,意思重在前一小句,后一小句补充修正上文的意思。
语气委婉,跟“不过”相近②。
“只是”的转折语气比“不过”更轻,后面不能停顿。
由此可见,“只是”与“不过”无论是作副词还是作连词,都有相似之处,在某些句子中可以互换。
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主要说明了它们语气上的差异。
那么二者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互换,什么情况只能用“只是”,什么情况只能用“不过”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前人对“不过”和“只是”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单独对其中一个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意义以及篇章衔接功能等方面进行描写。
为什么生日过阴历不过阳历
为什么生日过阴历不过阳历很多人都知道阴历和阳历,但并不知道这两种历法是怎么计算的。
家里大部分的老人其实都比较讲究阴历,而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确是阳历。
你知道为什么有人说生日过阴不过阳吗?为什么生日过阴历不过阳历 11、过阴历每个婴儿出生都有一个出生日期,而出生日期主要看农历时间。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多以农历计算,所以说农历生日更倾向于保持传统习俗是有意义的。
2、过阳历虽然农历生日因为老祖宗的习俗或者一些寓意,一直流传下来,但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数不过来,很容易记错日期。
所以,如果觉得农历生日麻烦,也可以给孩子过阳历生日。
3、两个都过如果家里不能统一日期,可以两个生日都过,但不一定要过同一个隆重的生日。
根据家人的喜好,选择一个生日过一个隆重的生日,也是一个既能兼顾又不会影响家人和睦的点。
农历和阳历的生日怎么算1、阳历公历也就是公历,国际通用。
这本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
它是古罗马人从埃及人那里学来的,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2、阴历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汉历”、“黄历”等。
古代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农历是以月圆和月满的时间为基准,历时29天半。
为了计算方便,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和小月一般是交替排列的。
一个太阴年大概只有354天,平年和闰年没有区别。
阳历作为一种国际历法,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计算阳历的生日会更方便。
当然,如果生日落在一些传统节日,会更有意义。
过个阴历生日也不错,阴历阳历如大家所愿。
一建考完不论过于不过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建考完,不论过于不过,经验与大家分享今年的一建终于考完,尘埃落定,静待公布成绩。
回首5年来的一建考试的心路历程,感受颇多,借大家论坛宝地,也给广大一直奋战着的坛友交流、分享我的考试经历(注意是经历,不是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首先介绍下,本人是从事(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
我是从07年开始一建考试,当时对一建考试很盲目,不知道考哪个专业好。
07年刚好是以前的4个专业合并一个机电专业,也就是说4本书合成1本书了,很多人认为机电考试难度太大,当时我也这么认为。
当时同事给我建议说可以考虑考市政工程(本来按工作专业来说,我是应该考机电工程的),至少书没有机电那么厚。
当时认为有道理,于是乎就报了市政专业,从此开始了我漫长的一建考试历程。
一、考试篇抱着探探路的心态,07年报了法规和管理,经过两个月挑灯夜读,通过;08年停考一年;09年报考的经济和市政实务,通过。
10年增项机电工程,94分。
11年增项机电工程,等待成绩。
二、学习篇由于08年耽误一年,考第一个市政专业时前前后后就拖了3年,09年考经济和市政实务是公认最难的两门,如果不过,前面3年就白费,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
07年考试的时候还不知道课件、论坛,都是自己闷头自学,好在与自己工作相近,也比较有兴趣,因此顺利通过。
09年在进行经济和市政实务学习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是本专业不说,本人天生对数字不感冒,经济和专业课都有很多数字和专业知识,搞得我很头大。
想到3年光阴不能白费,当时也有种孤注一掷的感觉,强迫自己学习。
09年提前3个月开始准备,先是买课件、听课件,然后是看书,3个月里没有一天周末休息,每天晚上基本都是12点。
过了30岁的人,只要书本打开看不了一页就睡意朦胧了,并且当时白天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到晚上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
每晚学习是都要喝浓茶或咖啡,一晚上10多根烟……很苦!到最后甚至每晚睡觉都失眠,只要一闭眼,满脑子都是这个公式,那个数字。
作文如何看待过生日与不过生日发表自己的想法
作文如何看待过生日与不过生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们普遍认为过生日只是一种计算年龄的方式,过不过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然而实际上过不过生日的人生实际上差别很大,通过观察我们能够发现,那些每年都会规律过生日的人,人生往往更加顺遂,更有可能成功,而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距在于“过不过生日”。
那么这个平时被我们忽略的生日,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过不过生日对一个人造成的第一个影响便是自我认同感(Self identity)。
自我认同对决定人们如何在世界中行动具有重要作用,自我认同感高的人在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往往会更自信、更游刃有余。
他们不会过于沉迷于消极的情绪中,能够及时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son)曾提出,所谓自我认同是指个体知道自己是谁,并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够对自己产生持续稳定的认同。
通常情况下,自我认同是由先天特质和重要的早期养育者的言传身教所共同创造的,而过生日就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影响方式。
通过过生日的方式,能够让个体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从而对自己形成自信心。
人心是极其敏感的,一丁点风吹草动都足以让一颗心震颤。
父母如果始终给孩子规律的过生日,孩子便能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从而发展出自我认同,反之则反。
自我认同感低会阻止人们利用客观资料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导致个体在面对困难很容易被打败。
他们经常会生活在挫败中,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无法发挥出个人真正的潜力。
他们的人生会相对走得更艰难。
再者过生日能够给个体创造复盘人生的机会。
人类很擅长为自己打造舒适圈,一旦习惯了舒服、放松的状态,形成了惯性思维很容易沉溺其中不思进取。
长此以往,不过生日的不止不幸福,还难以拥有幸运人生。
研究发现大脑只占我们人体质量的2%,当我们抛弃杂念集中心念开始思考的时候,大脑每分钟要消耗大约1.5卡路里。
我们每一次的思考都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卡路里,但人体能够自我提供的能量毕竟有限,当损耗过多,大脑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大大下降,这种情况下大脑会自动依赖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做反应。
初一的学生过不过儿童节
初一的学生过不过儿童节初一的学生过不过儿童节六月一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儿童节。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孩子们可以放飞自我,享受童年快乐。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一的学生是否还能像小时候一样过儿童节呢?对于初一的学生们而言,过不过儿童节其实是一个争议话题。
一方面,他们已经进入初中阶段,代表着更多的课业压力和学习任务,精力和时间也会更多地放在学习上,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庆祝节日。
此外,初中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对学习、生活和社交有更高的要求,会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思考成长上。
另一方面,尽管初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但他们始终是孩子。
适度的庆祝或参与儿童节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到快乐和放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同时,儿童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会带给孩子们欢乐和回忆,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爱护。
儿童节是一年一度的,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也是难得的机会去庆祝和参与的。
事实上,初一的学生并不一定要追求像小时候那样过儿童节。
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举办的儿童节活动中,比如参加包饺子、做手工、唱歌跳舞等活动,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除了学校的活动,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安排一些适合初一学生的儿童节庆祝方式,如去公园、看电影、组织团建活动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度过儿童节。
这些庆祝方式既可以满足初一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可以保证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不受影响。
当然,过儿童节并不意味着初一学生要放弃学习和成长。
在儿童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学生们可以放松心情,享受欢乐,但也应该保持学习的节奏和质量,认真完成作业和复习任务。
只有在学习和娱乐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度过儿童节,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初一的学生可以过儿童节,但需要考虑到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合理规划活动和时间,既能庆祝儿童节,又能保证学业上不受影响。
重要的是,学生们应该时刻保持心态平衡,既要珍惜童年的欢乐时光,也要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
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
影过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意为:看到影子匆匆飘过,原来不过是一点大雁飞过而已。
1、影过指的是,影子过去。
归鸿,在古代指的是归来的大雁的意思。
2、该句子来源于歌曲《一点归鸿》,由平生青涯唱作,歌词节选:不过是花开花谢苍生,影过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古来三五英雄,万事俱从容,短梦无凭无言中,不过一笑变成空。
八阵图一分西蜀与江东。
歌曲《一点归鸿》
词:菟丝子
曲:什么鹏
凤鸣青空时至晚夏妒秋风
与黄花去临危行云相送
只念初冬旧梦一重又一重
日月过星河又怎能浪涌
琅琊卧龙于庭前与君意同
梁甫吟诵较乐毅比管仲
弱冠之年不知虚名有何用
不过是花开花谢苍生冢
影过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
古来三五英雄万事俱从容
短梦无凭皆有终不过一笑便成空
八阵图一分西蜀与江东
影过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
任重两鬓如霜今朝谁与共
东风吹断雁鸣声乱山重叠这故城迟迟暖日唯有兰香正浓
琅琊卧龙于庭前与君意同
梁甫吟诵较乐毅比管仲
弱冠之年不知虚名有何用
不过是花开花谢苍生冢
影过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
古来三五英雄万事俱从容
短梦无凭皆有终不过一笑便成空八阵图一分西蜀与江东
影过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
任重两鬓如霜今朝谁与共
东风吹断雁鸣声乱山重叠这故城迟迟暖日唯有兰香正浓。
儿童节初中生过不过生日
儿童节初中生过不过生日
儿童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因为它是为了庆祝所有孩子在世界上的存在和生命。
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否在儿童节过生日有些争议。
有一些人认为初中生已经不再是儿童,所以不应该在儿童节过生日,而有一些人则认为在儿童节过生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那些认为初中生已经不再是儿童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认为儿童节是应该只属于那些年龄在12岁以下的孩子们的。
在他们看来,儿童节是一个庆祝孩子纯真、天真的节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成熟,开始面对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过生日是不合适的。
但是,另一些人认为在儿童节过生日是很有意义的。
他们认为初中生也应该被视为孩子,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还未完全结束。
特别是对于那些初中生来说,儿童节实际上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
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过生日,也就意味着庆祝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儿童节过生日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让初中生再次感受到那种纯真和天真的感觉。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可以抛开成人的心态,纯粹的享受生日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这也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成长中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否认儿童节对孩子们的意义和作用。
虽然初中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依然需要被视为孩子。
因此,在儿童节过生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并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哭过、笑过、走过、路过,一切的一切不过如此_人生感悟
哭过、笑过、走过、路过,一切的一切不过如此_人
生感悟
1、珍惜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不管欣喜还是眼泪。
哭过、笑过、走过、路过,一切的一切不过如此。
2、无论你今天要面对什么,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就坚持下去,给自己一些肯定,你比自己想象中要坚强。
3、幸福好简单,牵牵手就是一辈子;幸福又好难,众里寻她千百度,一转身却错失了最美的风景。
希望在灿烂黎明,期盼在金色黄昏,头上的天蔚蓝蔚蓝,脚下路深浅深浅。
4、人生路山高路远。
不要羡慕别人的境况有多好,不要感叹自己的境遇有多糟。
改变自己现有的坏习惯和坏脾气,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世界是这样的宽容。
淡泊人生和包容别人,原来是这般的海阔天高。
5、或许曾经狠狠的辉煌过,但是,请记住,那已经是曾经,也只是曾经,无论是社会,还是生活,永远都是朝前的,地球离了谁都照样可以转,所以,请不要把自己看的那么重,有时候,真的不是别人不重视你,是你把自己看的太高太重了,爬的高,跌得重,但是,不怕高,永远见不到最美的风景,所以说,过犹不及,其中滋味,都要靠自己去品,去把握那个"度"了。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过与不过
“过”与“不过”在本人的记忆中,中央音乐学院曾牵头举办过两次有关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会议:第一次,1996年召开的音乐学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会议就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的体制及问题三个专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第二次,2005年召开的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就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经验、困惑、考试与培养,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体系、目标与思考,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之宗旨、实施与展望等三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究。
众所周知,音乐学研究生的培养不外乎:进口(招生考试)、培养(教学培养)、出口(论文答辩)三大环节。
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处可改日:导吾导以及人之导,学吾学以及人之学。
借以表达本文寓意及初衷。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给艺术院校招生、培养、毕业等各个环节均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也产生了各种问题。
本文只讨论音乐学研究生培养的第三环节(即论文答辩)遇到的一些案例。
需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绝大部分院校教师遵守职业操守、认真教书育人,为学生尽心尽力、亲力亲为、为人师表;但是也有个别现象使人产生纠结,值得思考与探讨。
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这是时下网络、坊间盛传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之变体,有学生在论文答辩后改为:你过,或者不过,论文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怜,或者不怜,我就在那里,不卑不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举事例,有的源于本人亲历,有的则为圈内同事闲聊时所获知。
希望读者切忌对号入座,因为此文本意不想“请君入瓮”,更不希冀“瓮中捉鳖”。
一、关于“两张皮”提法或诟病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两张皮”是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新兴术语,通常一张指代“技术”(一般包含和声、复调、配器、作品分析等作曲理论)之“皮”,另一张指代“理论”(大致包含“中音史”、“西音史”、传统音乐等音乐学基础理论)之“皮”。
使用词语不过要怎么造句_不过怎么造句一年级
使用词语不过要怎么造句_不过怎么造句一年级不过的意思主要有:1. 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很高。
2. 作连词,表示转折,只是。
在学习造句的过程中,不过怎么造句?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使用词语不过要怎么造句_不过怎么造句一年级,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过造句:1. 不过我还是尽量地争取时间来阅读,丰富自己。
2. 不过,不要被张老师的严格要求吓怕了,课后张老师也是很亲切,听孩子们说:在午间的时候,张老师会在班级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谈话、说笑。
3. 我妹妹还喜欢橡皮泥、画画呢!只不过我不一一细讲罢了。
4. 我有一个慈祥的奶奶,她现在经过世了,不过我现在依然记着她那张慈祥的面孔。
5. 他喜欢赌气出走。
妈妈说她一下,他就出走了。
不过他又怕妈妈担心,只在我家门外走来走去。
6. 不过他很聪明,他会100以内的手指快算,会说两盘碟的英语,写的日记已有六本了。
7. 叫沈棋琦,今年9岁,是一年级的学生.我有一头乌黑的短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下面有一个高高翘起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当然啦,我也有一双耳朵不过没什么特别.8. 我的优点是擅长画画!我的缺点是乱扔纸团,不过,我会尽量改掉这个坏毛病的。
9. 我想,春雷你别神气,那无声的绿树和红花,早已把春天的信息悄悄地告诉了人间。
不过,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勤劳的农民还是欢迎它的,他们并不被春雷后那贵如油的春雨10. 我想,春雷你别神气,那无声的绿树和红花,早已把春天的信息悄悄地告诉了人间。
不过,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勤劳的农民还是欢迎它的,他们并不被春雷后那贵如油的春雨我背着书包高兴地回家。
11. 不过,它摔在地上的姿势,也真的漂亮——一个个跳芭蕾舞的小仙女冒出地面来,飞跃一下,怦然倒地,化作一滩柔情的水。
12. 秋天,白桦、栎树和杨树……的叶子变黄了。
泡桐显得更苍翠了,秋风一吹,落叶在空中飞舞。
这时,花谢了、草黄了、不过南湖还是那样美丽。
13. 今年冬天,没有往年那样寒冷,只不过下了一场小雪,当日便融化了,我连霜都没有见到,寒冷的冬天变成了暖冬。
所有的人不过是过路人文案
所有的人不过是过路人文案
野心总是在深夜开始酝酿,等天亮又黯然收场。
我们不过是路人而已。
在黑暗中去窥探黑暗,不做那个战战兢兢回首的人。
我们就不过是路人。
我喜欢生活中有喜欢的你。
但我不过是路人罢了。
似曾相识,淡然一笑擦肩而过,不过是路人。
我喜欢拍天空它那么大,一定能包容我所有的难过和委屈,但我不过是路人。
喜欢自由就要尝遍各种孤独,我不过是路人。
我会努力我会更好,但终究不过是路人。
没心没肺的现在,是有个掏心掏肺的曾经,不过是路人。
也谈不上是疲惫的一天,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一天天的,也蛮充实的,做做喜欢地做的事,发发喜欢的照片,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了,也都挺好的一切,不过是路人罢了。
一个善于自嘲的人,不是因为内心强大,而只是想巧妙地让别人闭嘴。
刘同《向着光亮那方》,终究不过是路人罢了。
爱很简单,三分喜欢,七分珍惜。
但抵不过我们成为路人。
用不过造句大全
用不过造句大全造句,动词词语,是指用词语组织句子。
今亦以指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
以下是用不过造句大全,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用不过造句11、您是金枝玉叶,我却不过一介文士,所以你还是走吧!2、他规划家庭的远景只不过是黄粱美梦。
3、我不过是随便翻翻而已,没有认真读。
4、她形同花瓶,不过是家里的一个漂亮摆设。
5、你乘人之危的方法不好,在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
6、有的名牌产品并不好,不过是徒有虚名。
7、被介石誉为王牌军的七十四师,其实也不过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不堪一击。
8、你不过是人家的过河卒子,做不做由不得你了。
9、由这位女演员来扮演国色天香的西施,最恰当不过。
10、不过,我们很快发现,其实大部分人都弄巧成拙。
11、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又想遗大投艰,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12、这些贵族老爷对于表现乡村生活的戏群起鼓噪,不过是蜀犬吠日,显得既可悲又可笑。
13、长城用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
14、其实我对他没有任何好感,他偏要约我去逛公园,这只不过是他自作多情而已。
15、方先生在国外学得了制造飞机的本领,但在没有航空工业的`旧中国,这种本领不过是屠龙之技罢了。
16、我们做小贩的,终年辛苦,所得亦不过蝇头微利,发达可谈不上。
16、他只不过是好心办坏事而已,但是他是一个好人,就不要再责备他了。
17、没有观念的交流,物质的繁荣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18、她气质不好、再怎么模仿明星、也只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19、有人写符念咒,这是左道旁门,不过为惑众骗钱罢了。
20、不过我却关心着另外一件事情,倒很想把它弄得一个水落石出。
21、他说的那些话,对我不过是秋风过耳,我不会往心里去的。
22、在达官贵人眼中,老百姓不过是"蚁民"而已,一钱不值。
23、这些贵族老爷对于表现乡村生活的戏群起鼓噪,不过是蜀犬吠日,显得既可鄙又可笑。
24、劳绩到班不到班,也不过是句官样文章的话,本还是事在人为。
用不过造句
用不过造句导读:本文是关于用不过造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读书是好的,但必须记住,书不过是书,要自己动脑筋才行。
2、感觉是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沉闷闷的,睁开眼还是灰蒙蒙的一片,不带半点儿白色,纯纯的浓黑,似一道浓墨泼洒在天边,不带半点儿的辅色。
3、美丽的蓝图,落在懒汉手里,也不过是一页废纸。
4、天才不过是不断的思索,凡是有脑子的人,都有天才。
5、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偷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你闻的时候,觉得非吃不可,真到嘴也不过尔尔。
6、冬日来临,树枝上的叶子并没有落尽。
寒风吹来也不过是冷一日两日的事情罢了。
等到天空变蓝,太阳慢慢爬上屋檐,鸟儿吱吱叫个不停,老翁小孩又可以在门前的空地上晒太阳了,这一副江南东景,岂不也很可爱么?7、七月的盛夏,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毫不留情的烤着大地上的一切。
大地被晒得发焦发烫,地面上仿佛被一个巨大的蒸笼罩住了,使人透不过气来。
连天上的云彩也受不了了,悄悄地躲了起来。
8、面对困难,许多人带了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9、校园里有迷人的四季:桃红柳绿的春天,花繁叶茂的夏天,枫红菊香的秋天,松青雪白的冬天。
不过,最让我喜欢的是春天的校园。
10、没有行动的承诺,不过是一席空话。
11、不过,冬天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和快乐。
远远望去那些纯白的雪,就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雪白雪白的大衣。
12、天气是那样炎热,仿佛一点星火就会引起爆炸似的。
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走在路上,迎面的风似热浪扑来。
大清早,蝉就高声大叫,告诉人们又一个火热的日子开始了。
13、妈妈长年的辛劳,给她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
不过,她那浓密油亮的短发,仍是那么乌黑。
眼睛虽是单眼皮,但秀气、明亮。
那高高的鼻梁下经常有力地紧抿着的嘴唇,显示着青零星的活力。
14、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15、原来真的最怕回忆长成心上的一棵树,就算有朝一日连根拔起,余下的也不过是个血淋淋的窟窿。
人生不过白驹过隙
人生不过白驹过隙庄周在《知北游》中云: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意为人之一生就像小白马在细小时间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元马致远在《荐福碑》文中也引用了白驹过隙成语:恁兄弟一片功名心更速,岂不闻光阴如过隙白驹。
看来远古之贤人早已经有了光阴似箭之感悟,教诲后人要惜时如金,不要白白把自己的光阴浪费掉。
鄙人龄近天命,年似夕阳红,虽无不良嗜好玩世不恭,回头看,有价值地利用自己五十年光阴,大概只用了十年而已,步入天命才感悟到了晚食当肉之意。
行文到此,不由地吟出来李白《将进酒》之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但是后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僕就不怎么认同了,斗胆修改为人生得意须勤学,莫叹白头空手归,这样接后面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勤学,莫叹白头空手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相得益彰还有励志的作用。
偶一日,读到宋谢维新之金玉良言:纸为良田,笔为锄来,墨为稼穑,义理为丰年。
读后感愧无地而叹喟自己光阴荏苒。
师旷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
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
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
西汉人刘向写的《师旷论学》中有师旷和晋平公的一段对话(白话):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
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古人有七十而学的例子何况我乎?天命之年去纸田墨稼,也就像《战国策》文中所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既然立志纸田墨稼,就要让禾垛茁壮成长。
从文从字顺中日进月步,在只争朝夕中专心一意。
转折连词_不过_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
2003年3月第26卷第2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 ormal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2003V ol.26N o.2【语言研究】Ξ转折连词“不过”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王 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现代汉语的转折连词“不过”来源于副词“不过”,而副词“不过”来源于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不过”。
“不过”的语法化过程就是功能的扩展过程,“不过”的语义由实到虚,形成了一个渐变的序列。
关键词:转折连词;不过;来源;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3)02Ο0090Ο05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
由于思维表达日趋精密化、丰富化,语法结构逐渐复杂化,所以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不断萌芽、发展。
近些年来,虚词的语法化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家都希望通过历时演变的研究为共时变异提供有力的解释。
对“不过”,语法学界一般只关注它从动词性的短语结构演变为表“仅仅、只”的复音副词,另外还有学者讨论过“不过”作补语的情况,对转折连词“不过”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关注得很少。
本文拟在前贤对“不过”研究的基础上,对转折连词“不过”的语法化问题作一个深入的探讨。
一、共时平面的推测转折连词“不过”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见的连词,它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的呢?通过研究大量的语料我们发现,直到北宋它才偶有出现,到南宋开始大量使用。
所以本文以宋代为一个分界点,重点考察、分析宋代以前、先秦以后(包括先秦)“不过”的演变情况,以此来揭示转折连词“不过”的来源、语法化过程和动因。
考察“不过”在宋代的使用情况时,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朱子语类》(以下简称《朱》)。
通过对《朱》中“不过”相关用例的统计分析,我们看到它可分为4类:A.至汉,遂大封同姓,莫不过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与“不过”在本人的记忆中,中央音乐学院曾牵头举办过两次有关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会议:第一次,1996年召开的音乐学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会议就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的体制及问题三个专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第二次,2005年召开的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就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经验、困惑、考试与培养,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体系、目标与思考,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之宗旨、实施与展望等三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究。
众所周知,音乐学研究生的培养不外乎:进口(招生考试)、培养(教学培养)、出口(论文答辩)三大环节。
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处可改日:导吾导以及人之导,学吾学以及人之学。
借以表达本文寓意及初衷。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给艺术院校招生、培养、毕业等各个环节均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也产生了各种问题。
本文只讨论音乐学研究生培养的第三环节(即论文答辩)遇到的一些案例。
需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绝大部分院校教师遵守职业操守、认真教书育人,为学生尽心尽力、亲力亲为、为人师表;但是也有个别现象使人产生纠结,值得思考与探讨。
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这是时下网络、坊间盛传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之变体,有学生在论文答辩后改为:你过,或者不过,论文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怜,或者不怜,我就在那里,不卑不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举事例,有的源于本人亲历,有的则为圈内同事闲聊时所获知。
希望读者切忌对号入座,因为此文本意不想“请君入瓮”,更不希冀“瓮中捉鳖”。
一、关于“两张皮”提法或诟病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两张皮”是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新兴术语,通常一张指代“技术”(一般包含和声、复调、配器、作品分析等作曲理论)之“皮”,另一张指代“理论”(大致包含“中音史”、“西音史”、传统音乐等音乐学基础理论)之“皮”。
由于近年较多出现因“两张皮”而顾此失彼的论域取向或写作偏好,毕业论文被判不予通过者时有发生,缘由也可谓五花八门。
案例1:理论失衡被判理论失衡者,多出现在非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中。
某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因其论文过多偏重技术理论之“皮”的应用,忽略音乐学理论之“皮”而被拒答辩;某作曲理论硕士研究生因论文有一多半为自己记录的乐谱(总谱),其中包含有一手(采录)、二手(转录)、三手(下载)资料,甚至被疑还有自己创造的成份,加之该论文较多驻足、流连于音乐形态分析,极度缺乏音乐技术理论方面的分析、描述、提炼、归纳,因而被判修改后再提交答辩;某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因其论文过多偏重音乐学理论之皮的应用,忽略音乐技术理论之皮的运用而被判不过;某音乐学近现代音乐史专业博士毕业论文,因较多回旋于对作品形态结构与曲式分析的解读而被教育部专家抽检认定为“太浅”。
案例2:理论偏失被判理论偏失者,多出现在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中。
某院声乐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因其论文过多偏重音乐学理论而被指:“重理论而轻实践”、“耍嘴皮子”、“只说不练”、“理论练家子”、“论文对专业表演毫无意义”等;某院器乐表演专业硕士生,在论文答辩陈述环节被某评委直接打断并给予不过票,理由是其论文“太音乐学”,表述晦腻、文章太大、学术性太强等。
纠结思考:音乐学理论是否必须面面俱到?难道音乐(此多指形态)本身只属于艺术而不属于文化?如果是,那为何一定要苛求“文化”?如果不是,那民族音乐学所强调的“音乐中的文化”或“音乐背后的文化”,可否理解为“文化中的文化”或“文化背后的文化”?二、关于疑似“垄断”或“绑架”现象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连年来,在研究生群体中盛传:刑事绑架并不可怕,因为绑架者的目的多为谋财而较少害命;学术绑架则不然,绑架者虽不谋财但却“害命”。
譬如音乐学写作中学位论文相左于某位评委的“理念”、相逆于某某评审的“理论”,都极有可能遭遇不同意答辩或答辩不通过的噩运。
案例1:学术垄断A教授海外学成归国后,看国内研究生教育横竖不对,甚至一塌糊涂,因而在其大课、小课每每必言、言必于此,为中国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缺乏理论建构”而捶胸顿足(学生谓其“老愤青”),并就此立誓要做一番改变:旋即上下游说,联合同门,高举x研究大旗,由此引发一场轰轰烈烈、徒孙接力、关系链接的学术“造神”,其理念“营销”与学科“标准”亦浮出水面;于是乎,一切过往(老祖宗或前辈)的研究成果、理论,几乎无一例外遭遇“鞭尸”、拷问。
如此种种,无形中渐渐禁锢了后学者原本开放、多元的思维,而“被垄断”、“被学术”、“被格式”、“被范式”、“被理论”后,往往还获赞:有问题意识!案例2:学术绑架B教授一直坚持并认为自己所讲授的x课程(选修课)至关重要,但限于自己授课形式的呆板以及学术思维的“腐闷”而广遭学生诟病。
于是乎,B教授开始在学生开题、汇报、答辩,甚至课堂讨论等各种环节不失时机地每每发难学生,此举使得该专业学生闻风丧胆、人人自危,无奈纷纷投其课下聆听“教诲”,私下却普遍窃窃私语以宣泄自己意志遭遇“强奸”的愤怒……但B教授却如愿以偿摆脱了原本“闷葫芦”及不善辞令的窘貌,并渐渐披上了“严谨”这一皇帝的新衣。
而迄今,每言其选课人数寥寥,总以自己课程“太难”掩饰尴尬,与此同时却从不放过攻击一下授课受学生欢迎的同事数言,说其课程内容简单、较多故事情节穿插其间、获取学分容易等等,聊以自慰。
近年来,在研究生答辩评委的投票中还存在类似“大小年”(即大年紧、小年松)的现象。
学生们总结:就一般而言,大年常与新官上任、老官下野存在某种巧合――狠抓教学“质量”,往往成为新官上任三把火中最为常见的“第一把火”;后一种情况则往往是因个别部门领导“下课”后心境郁闷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有同行闲聊,某学校甚至还有因个人原因而转移“泄愤”对象的案例(无考)。
纠结与思考:学术是否应苛求一种“格式化”思维?近年来,在对研究生的理论教学与论文指导中,我逐渐发觉(仅以传统音乐研究方向为例),大多数学生对民族音乐学观念中的局内与局外、主位与客位、宏观与微观、描述与阐释、我者与他者、近经验与远经验等宏观理论较易把握,对此值得肯定。
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似乎对个案的把握如选题、视域、调查、研究等环节,普遍缺乏富于“个性”的实证研究与思辨结论。
另外,许多校内外硕士、博士生的论文在表述格式、写作范式等方面均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雷同,鲜见个性化的研究与亮点表述。
因此,本人一直期盼学生在未来的思辨、选题、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少一些“千篇一律”、“万人一词”的学术“绑架”与“垄断”,尽可能多一点“万紫千红”、“各抒主见”的学术“自由”或“创建”。
三、关于答辩中“常规投票”或若干定式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随着音乐学研究生的不断扩招,近年来答辩也出现一系列的新问题,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僧多粥少”。
为此每年的答辩档期(3―6月),专家评委疲于“赶场”的现象也逐渐增多,见多不怪!于是乎,形式多样、花样翻新的投票方式应运而生。
案例1:常规投票此即目前艺术院校研究生答辩中最为常见的投票方式。
应该说,迄今为止此类投票方式仍然为高校学位论文答辩的主流,绝大多数参与者(教师)都能坚持各自的教学理念、学术规范、基本流程而进行。
此不赘!案例2:外援投票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音乐学研究生答辩评委的组成与投票方式,也是目前艺术院校常见的“指定”、“选择”或“建议”评委的投票方式。
来者(大多由导师指定或建议)一般均是“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鲜见“雪上加霜”。
原因很简单,假如有一次“反叛”,就再无下次,自然会被淘汰出局,甚至亦有可能就此在圈内埋下隐患并遭遇“四面楚歌”的境遇。
案例3:流水投票此种投票方式常见于毕业生颇众的综合类、师范类大学的艺术院(系)。
通常每个研究生不再陈述(评委审阅相关论文后提早给出问题)而直接答辩(人均5―10分钟,据说也有3―5分钟的);以上下午各为一单元,最后一并票决后集体宣布结果(只设通过与不通过两档,且鲜有不过者)。
案例4:秒“杀”投票指在最后一刻投反对票。
此类投票往往是评委在同行评委、专家或者众多学生面前被“糗”后的“应急反应”和必然结果。
此类过程往往也会令在场评委或听众愕然,甚至惊悚!因为之前的一切征兆,例如论文开题、年中汇报、论文评阅(检重、盲评)等各个环节均显得平和、顺达,一路绿灯。
某音乐学院研究生答辩会:答辩委员与研究生几轮“答”与“辩”之后,评委问:“你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认为……”被研究生打断:“我就是这么认为的,那只是您自己的看法。
”结果:秒杀!事后该评委言:“我本来是想给他通过的……”某艺术学院研究生答辩会:同样是研究生与答辩委员几轮唇枪舌剑之后……评委问:“你怎么会这样看?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的x书中早有定论。
”研究生:“老师,此书我已拜读,那只不过是您的一家之言而已,我不这么认为。
”结果:秒杀!某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答辩会:答辩委员与研究生几轮问答后,研究生反问:“老师,恕学生直言,我怀疑您对我论文的深层研究不甚了解。
”评委错愕、愤怒!听客冷汗。
结果:秒杀!某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答辩会:还是一番答辩后,评委:“我认为这句歌词应该这么唱……”学生抢话:“我的民族历来就是我这样唱的,你不懂我们民族的语言。
”结果:秒杀!案例5:激情投票此指由原先预投赞成票突然改投反对票的投票结果,即学位论文确实存在一些小问题,但不存在硬伤(就一般而言,带硬伤者大凡指导教师、校内外同行肓评或专家评审时,就会建议其不宜提交答辩),各位专家在评阅阶段都持肯定的意见,并且答辩后还有修改的环节,在最后上交研究生院(部)的留档论文前一般也能有足够的时间可供学生修改。
但对此种情况,某答辩主席不予主导通过,反而“激情”投反对票。
事后,众学生分析,该教授近乎亢奋的激情缘由有二:一是欲借此机会向本院学生宣誓权威,以期达到“敲山震虎”之目的;二是不失时机向外院校研究生(听众)标榜自己的“严谨”与“无私”。
事后却主动数度解释日:我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本意只是想吓唬吓唬学生,让其认真改过而已。
案例6:串谋投票这是一种最常见于随机“专家库”或“评委库”抽取评委名单后所产生的投票结果。
就通常而言,当“圈内”(此指学术共同体、同门师兄弟、甚至有可能是课题组等利益关联体)评委收到评阅论文后,通过电话、短信等“串谋”(交流)投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当然,此种方式也存在不少风险:其一是“文人相轻”的中国古训。
大凡在相同领域,或多或少带有自我保护、孤芳自赏,甚至唯我独尊的色彩。
二是“同门相斥”这个学术圈内普遍难以规避的“学统”,其往往依据同门师兄(姐)或师弟(妹)学生是否被“为难”作为判断依据或根本,结果往往诱发“暗斗”后变质“明争”。
三是“师生天敌”这个另类的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