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本章概述·明要求〔课标导航〕1.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3.说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重要意义。

4.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综合思维)。

能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分析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海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主要意义(地理实践力)。

〔学法点拨〕本章包括三节内容。

第一节,从环境问题发生的机理展开,重点讲述了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学习时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于环境问题的表现,可以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同时注意区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二节,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入手,重点掌握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等难以把握的概念,要充分结合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等理论,深入理解。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学习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入理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具体措施。

在分析主体功能区的确立时,要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具体分析;在分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时,要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分析区域适合发展的产业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对于拓展海洋蓝色经济空间以及维护海洋权益的学习,要明确海洋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以及我国海洋国情的特点,根据海洋国情的特点,分析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措施及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生涯规划〕项目专业或高校(排名不分先后)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环境工程类、海洋科学类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序号:18号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2.内容分析:环境问题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书先解释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而后通过图片资料介绍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形成,引发学生对于周围环境污染的思考,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

在介绍过程中,教材并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法,而是利用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既增强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过程与方法: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转型阶段,虽然初中已经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不具备系统的地理思维。

学生对环境问题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结合实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全球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六、教学方法基于情境的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观看北极熊失去家园的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北极熊为什么失去了家园吗?让我们跟随它的踪迹,帮助它寻找回家的路。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案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中。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问题1(综合思维)说明图中箭头的含义。

问题2(人地协调观)人类在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时候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①②所示);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④所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⑤⑦所示);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箭头⑥⑧所示)。

②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

2、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产生原因
自然资源枯竭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环境污染
身的净化能力
三、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大污气染污等染、、水污染、土壤

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行等声音
噪声污染 、
放射性物质泄漏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放射性污染 、 海洋污染 、
|迁移应用| 1.读土壤污染及其危害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上图说出土壤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 答案:固体污染物,大气污染物,通道污水,农药、化肥、重金属等。 (2)土壤具有污染物质自我净化的能力,为什么还会被污染? 答案:污染物质排放过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主要的环境问题 森林 减少、 水资源 危机、 矿产 资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 、土地 荒漠化 、 生物多样性 减少等 大气 污染、 水体 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乡村与城市以及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特点。 (1)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环境污染 ;乡村的环境问题主要表 现为 生态破坏 。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过度消耗资源 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 生态破坏 ,以 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 环境污染 。 (3)有些环境问题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有些环境问题从局部 、 向 全球 蔓延。
①由于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②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 ③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等,导致土地盐碱化; ④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等。 在实际运用当中,首先要认真对照二者在概念上的差别;其次要仔细分 析具体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形成原因,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此类问 题。
D.澳大利亚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 水资源紧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

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从区域角度认识区域主要的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区域认知)2.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综合思维)3。

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地理实践力)4。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1)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产生原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2.类型—-按性质分类主要类型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短缺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二、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1)成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2)表现: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1)成因: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2)后果: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

(3)主要类型及其危害主要类主要污染物危害型大气污染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海洋污染人类活动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高中地理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运用相关资料,理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

(人地协调观)2.以某一环境问题为例,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后果。

(综合思维)3.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含义: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的环境问题。

2.分类(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易错提醒]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再生速度,就会出现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

(1)全球变暖①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②影响a.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b.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c.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d.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易错提醒]温室气体的增多不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

①大气污染②酸雨概念pH值小于5.6的降水形成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危害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常常引起国际纠纷①分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②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主要原因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具体表现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图表点拨]教材P120图5-1-4,该图展示出:(1)世界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环境与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环境与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d.箭头⑦⑧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把它受到的人类影响, 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2.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与表现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 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 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 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当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下图所 示:
图中环节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A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解析] 第(1)题,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 量。当人类索取资源方式不得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 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第(2)题,箭头 ①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这个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人 们用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来保护包兰铁路这一做法属于人类正面作用于 环境。第(3)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生态遭到破坏,属于 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说明20世纪60年代琵琶湖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人为 原因。 提示:环境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为原因:琵琶湖流域周边人口、城市众多,生活消费水平高,排放大 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入琵琶湖流域。 (2)与北湖相比,南湖水体自净能力差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湖水域面积狭小,水量少,水浅,支流少;湖区相对封 闭,流动性差。

属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阐释环境问题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讲述环境问题的表现,从而全面深入地阐述环境问题。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两个标题。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一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教学,在第一、二个标题里设置了“活动”教学。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和活动教学,增强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所在地环境状况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综合思维:重视案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或者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实例,也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制案例。

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探究环境问题的表现。

借助案例的分析和迁移应用,提高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重视运用地图和活动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环境问题的差异,通过这些活动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对所在地环境状况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归纳与演绎、小组合作、综合分析学情分析。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设置了“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章节。本章节通过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臭氧层破坏、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等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数据解读、图表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3.开展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问题导向:本案例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途径。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任务,如调查某一地区的环境问题,共同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针对本章节内容,我将设计一份优秀教学案例,以符合教学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途径,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它们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从而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通过图表、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地球能量平衡等概念,并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
2.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环境问题案例。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球环境问题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技能,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行动能力。
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
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环境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征,重点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等角色,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强化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环境问题定义与分类:教师讲解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征,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点讲解我国及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影响: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讲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阐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针对一个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解决策略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知识衔接: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逐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内涵、原因和影响。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环境问题的本质。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审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问、探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多元化评价提高综合能力:本案例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自己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环保行动方案,培养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一项环保行动方案,如“如何减少学校附近的噪音污染?”等。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2.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环保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通过讲述环保故事、分享环保经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同时,我还强调环保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参与环保行动的意义,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讲授新知
1.结合课本内容,系统地介绍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
2.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成因。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具体案例,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如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成因。此外,我还运用图表、数据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验。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他们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4.情感教育的融入: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通过讲述环保故事、分享环保经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性。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A:,B:、,C:,D:。

(2)说出图中箭头表达的含义①人类通过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

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③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影响环境。

④变化了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2.环境问题(1)当人类向环境的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生态破坏等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能力,会产生等问题。

【教材点拨】教材第96页图5.2读图5.2需要明确两点:第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环境,并且通过物质、能量的输入和废弃物的输出与环境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第二,自然界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的,而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单向流动的。

认识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的这一非循环特点,是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关键。

【温馨提示】1.如何区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环境自净能力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知识链接】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突出的原因(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

(2)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足够能力解决环境问题。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即转嫁污染。

【温馨提示】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

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矿产资源短缺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教学设计作者:学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五章第一节一、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 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三、教学难点: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 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二、影响聚落发展1. 交通枢纽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2. 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 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3. 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讲授新课》第五章环境与发展人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度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

由此,人类深刻反思、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主要途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怎样的地理背景?维护海洋权益、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有什么重要意义?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不同的□01态度和□02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04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03不恰当、□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05环境承受能力时。

(1)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06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下降。

1.判断正误。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压力②城镇化进程加快③资源不合理利用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简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提示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01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02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3)环境污染:□03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3.全球性与局域性(1)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08全球变暖等。

(2)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1.判断正误。

(1)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污染程度也低于发达国家。

(×)(2)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减轻。

(×)2.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 )①酸雨②土壤盐碱化③臭氧层破坏④噪声污染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

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提示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任务探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材料一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

材料二 环境问题漫画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请你给材料一所示图片加上适当的名称。

(2)材料二所示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3)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成果展示] (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环境问题源于人类与环境□01关系失衡。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人类,人类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则能与环境协调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如下图: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02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03更新、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04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大(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2)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发展水平高C.生态环境脆弱 D.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思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方法第(1)题,读图可知,甲为过度砍伐,乙为垃圾排放,丙为工厂废气排放,丁为过度放牧。

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

第(2)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引起环境问题。

[答案] (1)B (2)A提升运用能力读漫画,回答1~2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自然资源枯竭 B.水体污染C.生态破坏严重 D.耕地面积减少2.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A.开矿毁坏岩层B.滥砍乱伐森林C.过度抽取地下水D.任意排放废弃物答案 1.A 2.C解析读图,根据大量抽水管从地下深处获取地下水可知,该地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枯竭。

任务探究环境问题的表现下图为当今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环境问题有哪几类?其成因主要是什么?(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差异是什么?(3)乡村地区和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否相同?(4)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的更为严重?(5)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有哪些?[成果展示](1)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2)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的工业和生活废物污染等)。

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

(3)不同。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4)发展中国家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有限。

(5)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①环境污染问题②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2)生态破坏问题(3)自然资源短缺问题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09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读世界部分国家和区域生产、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回答(1)~(2)题。

(1)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C.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D.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2)人均消费碳排放量( )A.印度多于俄罗斯B.美国最多C.金砖五国多于欧盟D.日本多于美国科学思维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多于消费的碳排放量,是因为有部分生产的碳排放量随着产品的出口而出口到了其他国家被消费;我国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高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进口产品所致;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小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判断。

美国人口总数较少,而消费的碳排放量总量最多,所以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最多。

[答案] (1)C (2)B提升运用能力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答案 B解析根据图例及其分布可知,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③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④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

2.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答案 D解析②为酸雨,与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

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第97页思考]思路点拨 1.可结合图中的人类不合理活动进行分析。

2.分析周围存在哪些环境污染,可从人类不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略。

[教材第98~99页活动]思路点拨 1.驱使人们垦荒的直接原因是粮食不足,同时,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需求量增加,以及因人口素质低下,对垦荒问题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等,也是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

2.图示垦荒方式有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等。

围湖造田的负面影响:湿地减少,水利破坏。

开垦草场的负面影响:草场破坏,风沙侵蚀。

毁林开荒的负面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3.据图5.4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可知,因粮食需求导致过度垦荒,使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生产力下降,进而使作物减产,粮食不足,在当地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越垦越穷。

成果展示 1.人口增长快,对粮食需求量大;人口素质低下。

2.略。

3.略。

[教材第100页思考]思路点拨 1.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环境问题的影响应从区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地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结合图示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成果展示 1.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土壤退化的形成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沙尘暴频发;不合理的耕作和放牧;过度抽取地下水等。

影响:荒漠化更加严重,区域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土壤生产力和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生存环境恶化等。

2.图中欧洲河道改造和污染、北海和地中海水污染、欧洲东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南亚环境污染、北美洲石油泄漏、南美洲过度砍伐雨林、极地地区冰川加速融化等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材第100页活动]思路点拨 1.据材料可知,小岛国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使两极和高山的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其国土,导致其丧失生存环境。

2.结合材料,按照地理事实发生的先后顺序绘制联系图框。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可从气候、冰川、岛屿和沿海低地、海平面变化、农业等角度分析。

3.据绘制的联系图框可知,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关键环节。

解决措施可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加强政府间合作等角度入手。

成果展示 1.小岛国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丧失生存环境。

以目前人类能源消费结构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速度,他们的担心有道理。

2.联系图框:略。

影响: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冰川融化;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加;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影响农业生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