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绪论及第二章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尔雅》分为十九章,前三章为释诂、释言、释训。
4、历代学者们的汉语史研究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②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语音、词汇、语法)4、简答题:汉语史的分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5、大题:汉语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6、填空: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
最新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第一讲绪论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 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何九盈认为战国末年齐鲁一带的儒生所作.《尔雅》的成书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战国末年、西汉等不同说法.王力先生认为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稿部分重点一、名词解释1、如字:相当于破读而言。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如字。
2、破读: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破读。
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或类别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汉语判断句大多用名词作谓语,但判断谓语不限于名词。
甲骨文很少判断句,西周开始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更显纷繁复杂。
4、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
也叫做形态变化法。
5、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6、《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以“尔雅”为书名,就是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
《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等。
《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
7.《方言》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
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汉末扬雄向聚集在首都参加考试的人们采集方言词汇而成的稿本,约在公元17-18年间成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古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
《方言》原为15卷,9000字。
今本《方言》只有13卷,669条,11900字。
其中有一部分为汉魏学者所增补。
后代模仿接续《方言》类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训诂专著是章太炎的《新方言》。
8.《释名》东汉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专著。
他的《释名》仿照《尔雅》体例,按所收语词的意义类别分为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等27篇.《释名》一书的目的在于推寻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因此它收集的多是常用词,其中很多不见于经传,还有一些俗语词,范围比《尔雅》广。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客观发展的现象及内部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斯大林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二、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1.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2.语音。
3.语法。
(最稳定)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
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
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阶段。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简答+填空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
*①派生词(附加式合成词)数量不多,词缀有“有、然、如、若、焉、尔”等:有夏—夏王朝,有殷—商王朝,有梅—梅子,有众—商周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士兵;反而—花叶翻动的样子;莞尔—的样子;翕如—乐声兴盛的样子;沃若—润泽的样子;勃然—的样子;忽焉---突然,情况发展迅速而又出人意料的样子。
②联合式复合词(并列式/并立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汉语表达的明晰度和精确度而产生的:庖厨—厨房供给休息和睦便利;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社稷——土神或谷神,古代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威武——武力、权势;稼穑——泛指农事活动;刻薄衰老;市井——“市”是市集,“井”是水井,指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或市场;出入是非;俯仰——低头、仰头,合用表示人的一举一动;依违——“依”是依从,“违”是违背,合用表迟疑不决。
③偏正式合成词(主从式/向心格):九天—天空的最高处;四海—繁殖全国各处,天下;东风---春风;内子—卿大夫的嫡妻;晨风—鹞鹰一类的猛禽;后生—后辈,后一代;朝阳—山的东面“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尔雅》;羝羊—公羊;飘风—旋风;草芥—小草;鸟乌-乌鸦;天子骨节;布衣—布制衣服,古代平民所著,用作平民代称④支配式复合词(动宾式)(数量不多):将军—春秋诸侯以卿统兵,成为将军,战国时为武官名;司南;司寇—古代管刑狱、纠察的官;从事—办事、做;当路—掌握政权;折中—取其正中,无所偏颇;主名—确定名称、名分⑤表述式复合词(更少)(主谓式):公主—帝王诸侯的女儿;屋漏—古代屋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由此射入,故称屋的西北角为“屋漏”;肢解(支解)--分裂四肢,古代酷刑;心仪—心中向往,倾向于;齿衰---老年人牙齿往往衰败脱落,以“齿衰”表年老;自杀分析词头词尾一、名词词头产生及发展历史汉语里很少构词性质的前缀、后缀。
秦代以前,少数词带有类似词缀的标记。
有些名词前边带“有”,名词前缀“阿” 也一直沿用至今。
汉语史重点
汉语史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汉语史•“漢”本是水名。
《尚书•禹贡》:“嶓塚导漾,东流为漢。
”(嶓bō塚冢zhǒng山是漾水的发源地,东流到今漢中市以下为漢水。
)1、汉语:汉民族的语言。
2、“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说文》)①史即历史。
历的繁体:《说文》:历,过也,传也。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录。
3、汉语史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地球上发生的事,都通过光以30万公里/秒向太空传播。
《一个1810年长度中国石笋记录对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和文化关系的检验》4、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Eg “格”字义的演变——a.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
(北周•庾信《小园赋》)b. 格物致知c. 格杀勿论d. 格律诗《说文》:格,木长貌。
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格:树木长枝条→栅栏→阻止→抵挡→打杀(本义)↓方格→格式、规格、格律(引申义)到→穷究(假借义)第二讲训诂和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尔雅•释诂》:训,道也。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說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训、顺、驯,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
•“训”可做名词用。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尔雅•释训》收录的词是“道形貌”的。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2、“诂”•《說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訓者,說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为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3、孔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①“诂”是解释“异言”的。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呼唤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观看。
5、韵摄: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同摄中,各舒声韵的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9、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
10、古无轻唇: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
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帮滂並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
三,简答:1、汉语史的分期及依据: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
等等。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形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等等。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等等。
4、简述中古声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第一,全浊声母清音化。
第二,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卷舌音(zh、ch、sh)。
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来。
第四,零声母的大量增加。
16、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一、绪论部分第一节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第二节2、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3、语言科学以前的语文学和作为语言科学的汉语史有什么区别?第三节4、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5、什么叫做“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怎样应用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主要缺点是什么?第四节6、汉语史的研究跟世界其他语言史的研究比较起来有哪些特点?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有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对于汉语史的建立有什么重大作用?第五节7、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诸语言在语音、语法两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主要的差别?8、亲属语言的研究对于汉语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第六节9、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七节10、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第八节11、什么是字体?什么是字式?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怎样创造文字的?简化汉字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二、语音发展部分第九节1、从双声叠韵的事实中如何看出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密切关系?2、什么叫做骈词?骈词是怎样构成的?第十节3、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为什么应以“切韵系统”为标准?4、中古语音的声母和韵母是怎样研究出来的?5、什么叫做“反切”?“反切”在语音的研究上有什么作用?6、《广韵》35声母和传统的36字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试就“五音”和“清浊”两方面给36字母加以分类。
7、《广韵》206韵可以归出哪61韵类,哪92个韵母?其中平声韵有哪些?入声韵有哪些?它们的读音是怎样的?8、“平水韵”的性质和体例是怎样的?它和《广韵》有什么不同?9、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10、什么叫做“四等”?在韵图上声母和韵母是怎样分等的?11、什么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么关系?第十一节12、清代学者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他们是怎样研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13、先古音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各有哪几类?它们是怎样相配的?阴阳入互相通转的规律又是怎样的?14、研究先韵母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先声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15、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6、什么叫做古音的重建?重建古音应当遵守什么原则?高本汉重建先古音的时候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第十二节17、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18、餘母(喻四)在先是怎样一个声母?它从先到中古变化的结果和原因是怎样的?19、先照系二三等各声母的读音是怎样的?它们到中古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第十三节20、上古纯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21、上古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四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四节22、上古鼻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五节23、为什么说高元音是汉语语音发展规律之一?第十六节24、在先古韵到中古的发展中,声调对韵母有什么影响?先-m韵尾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中古的-ng韵尾?25、什么叫做“阴阳对转”?为什么说“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第十七节26、为什么说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础在14世纪已经形成了?《中原音韵》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韵书?它的声韵调的特点是怎样的?它与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什么异同?27、《韵略易通》声类的特点是什么?第十八节28、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中,最稳固的声母有哪些?29、什么叫做“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30、现代zh、ch、sh三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其中澄、崇、船、禅四母有什么复杂的演变情况?第十九节31、什么叫做尖团音?现代z、c、s、和j、q、x六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第二十节32、现代r[ʐ]这声母的来源和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3、什么叫零声母?现代普通话的零声母是怎样从中古演变来的?34、现代普通话“儿韵”的来源及其演变的条件是怎样的?在什么时期形成了“儿韵”?第二十一节35、古代声母发展到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或者发生变化的在现代各方言里是怎样保存下来的?36、什么叫做“韵头的转化”它的转化规律和条件是怎样的?第二十二节37、现代普通话的a韵(包括a、ia、ua)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38、现代普通话的uo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三节39、现代普通话的[ə]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40、现代普通话的e韵(包括e、ie、ye)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四节41、现代普通话的ei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42、现代普通话的i、u、y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第二十五节43、中古哪些韵母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现代普通话的-i(zi)和-i(zhi)?它们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十六节44、现代普通话的ai、au、ou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45、现代普通话的白话音au、ai、ei、ou的来源是怎样的?跟它们相对的文言音唸什么?46、古代的入声韵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保存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十七节47、现代普通话的-n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中古-n韵母和-m韵母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48、中古的山咸臻深四摄在现代方言里演变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二十八节49、现代普通话的-ng[ŋ]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关于-ng尾韵母的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有哪三件事情?第二十九节50、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和中古的四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51、什么叫做轻音?现代普通话轻音的性质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代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第三十节52、试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变化事实说明语音变化是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律性和制约性的。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第一讲绪论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 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何九盈认为战国末年齐鲁一带的儒生所作.《尔雅》的成书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战国末年、西汉等不同说法.王力先生认为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汉语史稿王力笔记终极版
1.3个研究及其代表作:(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主要著作有《尔雅》《释名》《说文解字》《方言》(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
主要著作有《切韵》《广韵》《集韵》《七音略》(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太平天国(十九世纪)。
主要著作有《康熙字典》《玉篇》《字汇》《正字通》《说文解字注》《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马氏文通》,金石学、甲骨学2、研究汉语史的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3、汉语史研究的依据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文字;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前人研究的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4古无舌上:“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
舌上音声母是由后来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
直到现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如:湖南衡山方言,“里”读“底”,“为”读“里”。
古无轻唇: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首先提出。
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双唇音)“帮滂並明”,没有轻唇(唇齿音)“非敷奉微”,并根据形声字,通假异文,古人读音,声训,古反切,等论据加以证明。
16.钱大昕的两个论断A.“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古读:钱大昕,古音竹读如笃;直读如特;裯读如祷……zh、ch——d、t形声字:寺侍持等特待;寿筹祷涛焘;周稠绸调蜩雕雕……zh、ch——d、t现代方音:粤语:秩序(diet)zh、ch——d、t常州话:埠头(码头)、抚头(摸头)B.“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异文:伏羲即庖羲;士鲂即士彭;附娄即部娄;汶山即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
汉语史稿
一、第一章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1.语义研究阶段。
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扬雄)、说文解字(许慎)、释名(刘熙)。
《尔雅》:中国最古的字典。
它是一部按事物类别编排的同训词典。
它收集了先秦主要典籍中的常用词语,加以整理研究,并按同义词的类属分类编排,共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等19篇,开创了辞书释义的通例,为训诂学奠定了基础。
《说文解字》:它是我国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全书分成540部,共收9,353字。
这一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它又给予后代汉语语义学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成就:1)首次阐发六书内容,并在说解中贯穿了六书原则,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
许氏总结了先前的“六书”理论,创造了系统解释文字之法,是先解释字义,再剖析形体构造,最后注明读音。
2)首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540部首,并创立了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编纂法。
3)保留下来的汉字小篆形体是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学者由隶变后的字形直接通向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4)解释字的本义从根本上解决训诂的问题。
5)不仅单词释义,在对很多词语解释时还加上了描写和叙述。
例:桂,江南木,百药之长。
2.语音研究阶段。
沈约《四声部》。
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周德清《中原音韵》是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
《康熙字典》成书于1716年,由陈廷敬编纂,按部首编排。
第三节汉语史的研究方法①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②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③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④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1.原则:王力先生原则上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
因为“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言的转变。
”“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历史分期。
”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
”“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整理资料汇编下(语法部分)
王力《汉语史稿》第九讲汉语语法的发展一、语法的稳固性1、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今春王出。
(郭沫若《殷契粹编》)甲辰卜,商受年?(《前》3.30.6)知我者,谓我心忧。
(《诗·黍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论语·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如‚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
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也能体现汉语语法的稳固性猫比狗小 VS 猫细过狗语法的稳固性保证了语言的连贯性。
二、语法的发展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汉语史稿》中有‚历史形态学‛一篇,专讲词法。
形态,即指词形变化。
1、形态方面⑴上古汉语的形态,一般表现在声母或韵母的变化上。
之[ţǐə] VS 其[g ‘ǐə] 不[pǐwə ] VS 弗[pǐwət]⑵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在变调构词这一语言现象中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
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①名词或形容词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象覆二人之形。
‛名词,平声;‚九月授衣。
‛《广韵·未韵》:‚衣著‛。
动词,去声。
‚老者衣帛食肉。
‛【冠】《说文》:‚弁冕之总名也。
‛名词,平声;‚新沐者必弹冠‛《广韵·换韵》:‚冠束‛。
动词,去声。
‚冠者五六人‛【好】《说文》:‚美也。
‛形容词,上声;‚君子好逑‛《广韵·号韵》:‚爱好‛。
动词,去声。
‚敏而好学‛【善】《说文》:‚吉也。
‛形容词,上声;《韵会》:时战切,去声。
注云:‚凡善恶之善則上声,彼善而善之則去声。
‛②动词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观】《说文》:‚谛视也。
‛(仔细看)动词,平声;《广韵·换韵》:‚楼观,《释名》曰‘观者,于上观望也。
’‛。
名词,去声。
【分】《说文》:‚别也。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一,根据作者写作品:见图表。
二,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总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渊源十分丰富。
在汉语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言形式和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
下面就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先秦时期汉语的变迁在先秦时期,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华夏文明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汉语发展主要包括了甲骨文、金文、铭文等形式。
这些文字早期的形式古朴而古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有关信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时期,汉语主要是一种象形文字,文字的表现形式很多,而字的数目也相对较少。
不过,这一时期的汉语文字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体系,存在着多种文字形式的并存。
有时甚至一个汉字有多个意义,读音也多种多样。
二、秦汉时期汉语的统一化随着秦统一天下,汉字的演变也进一步加速。
在秦朝和汉朝的统一时期,汉语文字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良。
秦朝的统一文字制度,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和字的形式。
同时还出现了新的文字形式,如小篆等,这极大地促进了汉语文字的发展。
此时的汉语文字逐渐变得系统化和规范化,人们开始尝试用统一的文字系统来记录信息和交流思想。
新文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和表达的准确度,为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汉字的草书和行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书写形式逐渐增加了草书和行书等形式。
这些新的书写形式包括了隶书、草书、行书等,形成了汉字书写的多样性。
这些书写形式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同时,这一时期的汉字书写形式经历了繁简对立的阶段,出现了大篆、小篆、繁体字和简化字等。
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汉字的书写和阅读形式,使得汉字的书写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四、现代汉语的发展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音的发展,二是文字的发展。
现代汉语的语音发展主要包括了拼音、注音符号等形式。
这些形式使得语音的表达更加清晰和准确,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
与此同时,现代汉语的文字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汉语史稿课后复习题个人整理资料【范本模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2)汉语史的研究对象:①在这一门科学中,我们研究现代汉语史怎样形成的,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一般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②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a.一般的内部规律对于一切语言是共同的规律,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
b.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如,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和俄语不同;俄语的内部发展规律跟英语也不同.(3)实践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1、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1)《尔雅》①《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王力先生认为这本书成书应在西汉。
②《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③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方法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而用一个单词来解释。
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
这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汉语语法史讲稿(重点都讲到了)
汉语语法史讲稿第一节词类的发展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又可以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类。
尽管人们的看法还不太一致,但这些基本类别大体不同,古、今也是一致的。
词类的内容十分丰富,限于教学时数,本章只选取一部分内容来讲,语法的其他内容也这样处理。
一、人称代词的发展(一)第一人称代词的发展下面把各个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排列一下,以看其发展脉络:上古我、吾、余、予、朕、卬、台中古我、吾、余、予、身、奴、侬、鄙、民、下官近代我、俺、俺们、咱、咱家、咱们、偺、偺们、洒家现代我、我们、俺、俺们、咱、咱们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我”的生命力很强,从甲骨卜辞一直沿用至今,最后在书面语里将第一人称单数定于一尊。
2.上古和中古的第一人称代词为什么这么复杂?有几个原因:一是来源不同。
上古的7个代词按声母发音可以分为两个系统:“我、吾、卬”属于[ ]系,“余、予、台、朕”属于[d]系。
上古也应该有方言的区别,代词的不同读音可能反映了方言的差别。
二是语法功能不同。
如上古“我”,可以充当各种成分。
“吾”只用作主语和定语,只在否定句里才作宾语。
例如:(1)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论语·雍也》)(2)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
(《左传·桓公六年》)(3)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朕”多数用作定语,少数作主语,并且日渐衰微,到秦始皇只作皇帝的自称。
三是语用功能不同。
刚才讲到“朕”后来只作皇帝自称。
“余、予”六朝以后在口语里逐渐消失。
“身”在魏晋以后广泛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多少带有强调说话者自身的作用。
“奴”是六朝时北方方言中臣子对国君的谦称,宋以后一般只作为女人的自称。
“侬”在吴、楚歌辞里出现最多,大约是南方方言词,可能是“奴”在南方方言的读音。
“鄙”是有身份的人的谦称,“民、下官”都是官吏的谦称。
四是使用文献范围不同。
汉语史稿读书报告
汉语史稿读书报告《汉语史稿》读书报告词汇部分一、内容概要《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期间所写的教材,也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大致分为五部分:绪论,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词汇的发展以及第五部分结论。
由古至今全面的讲述了汉语的各个方面,是学习汉语的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本文重点就《汉语史稿》一书的词汇部分加以详述。
二、(一) 词汇部分的主要内容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1. 基本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里的一部分词和代词、数词、连结词等。
它们的出现顺序也大致是按此顺序排列的。
书中主要讨论了名词里的基本词汇,大致包括以下几类:1) 自然现象的名称。
几千年沿用下来的有“风”、“雷”、“水”、“山”、“天”等。
2) 肢体的名称。
沿用下来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词。
3) 方位和时令的名称。
方位和时令概念的形成应该是人类文化相当发达以后的事。
关于方位,甲骨文中“南”、“北”、“上”、“下”俱全;关于时令,甲骨文中只有“年”、“月”、“日”和“春”、“秋”。
4) 亲属的名称。
5) 关于生产(渔猎、畜牧、农业)的词汇。
有的一直是基本词汇,如“猪”、“稻”、“麦”等;有的词义范围缩小,如“谷”、“禾”;有的变成了僻字或不常用的字,如“畋”、“稻”等。
6) 关于物质文化(宫室、衣服、家居)的词汇。
2. 结论1) 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富于稳定性的;多数基本词汇有了几千年(或者是数百年)的寿命。
在复音词逐渐发展以后,有些基本词转变为词素,如“月亮”的“月”。
2) 基本词汇虽然稳定,变化还是可能的。
首先是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古代需要区别的东西(如“豝”、“縱”),后代不再需要区别了。
古代存在的东西(如“冠”),后代不再存在了。
其次是转化,如“眼”、“脚”、“屋”、“案”等。
最后是方言和外来词的影响,如“頭”、“哥”等。
3) 古代没有而后代产生的东西自然需要产生新词。
例如:战国时因有了二层楼而产生“楼”字,以及宋代的“桌”字,“椅”字。
汉语史、音韵学重点
名词解释假二等与假四等: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
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与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
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
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
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私’。
同时,喻三和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防止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喻三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喻四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也叫做“假四等〞。
韵摄:等韵学的概念。
等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在一起,称为一“摄〞。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幕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的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为: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精清从心邪,照川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母,日母。
同源词:指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组有相同来源的字。
“同源字〞是“同源词〞的习惯称呼。
1/8尖音和团音:在i,ü前念z,c,s叫做尖音,如“siǎozi现ě〞在普通话中没有尖音,只存在在戏曲,曲艺或方言中;在i,ü前念j,q,x,叫做团音,如“xiǎojiě〞二.大题〔一〕汉语构词法的开展1〕上古汉语的构词法——单音节词为主的时代的构词法变义构词即不改变词的语音形式,只改变词的意义或词性的构词法。
Ⅰ改变词义:枝—肢牙—芽井—阱昏—婚Ⅱ改变词性:人—xx—瑕禽—擒疏—梳音变构词:变调构词,变纽构词,变韵构词,综合型音变构词重迭构词:状态词—拟声:喈喈喓喓xx许许呱呱—模状:萋萋采采xx附加构词:前缀—名词、形容词、动词前缀:有动词前缀:曰、言、爰、薄言2/8后缀—形容词后缀:如、然、xx、假设、焉、乎复合构词:Ⅰ联合式—由两个同义词素构成:庖厨休息;由两个不同义词素构成:社稷;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得失左右Ⅱ偏正式:名词—天子布衣农夫;动词:假寐Ⅲ支配式:名词:将军司寇xx屏风?xx名·xx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稿部分重点一、名词解释1、如字:相当于破读而言。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如字。
2、破读: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破读。
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或类别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汉语判断句大多用名词作谓语,但判断谓语不限于名词。
甲骨文很少判断句,西周开始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更显纷繁复杂。
4、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
也叫做形态变化法。
5、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6、《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以“尔雅”为书名,就是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
《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等。
《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
7.《方言》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
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汉末扬雄向聚集在首都参加考试的人们采集方言词汇而成的稿本,约在公元17-18年间成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古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
《方言》原为15卷,9000字。
今本《方言》只有13卷,669条,11900字。
其中有一部分为汉魏学者所增补。
后代模仿接续《方言》类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训诂专著是章太炎的《新方言》。
8.《释名》东汉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专著。
他的《释名》仿照《尔雅》体例,按所收语词的意义类别分为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等27篇.《释名》一书的目的在于推寻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因此它收集的多是常用词,其中很多不见于经传,还有一些俗语词,范围比《尔雅》广。
《释名》主要采用声训的方法进行推源的研究,即用同音词、音近(双声或叠韵)词来对语词进行解释。
由于《释名》的编排体例近似《尔雅》,明代郎奎金曾把它和《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在一起,称为《五雅》。
为使书名都有“雅”字,他将《释名》改名为《逸雅》。
9.《说文解字》徐铉《说文解字》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字典,是揭示汉字系统性的一部科学巨著。
本书收集了9353个单字,1163个重文,归入540个部首进行解释。
体例是先解释字义,次讲字形与字音。
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字的本义。
本义是一切引申义的出发点,解释了本义,就能使词义引申脉络清楚。
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字的本义一般就是词的本义。
因此《说文》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清人研究《说文》者,成就以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为最高,被称为“《说文》四大家”。
“以形为纲,因形立训”正是《说文》的最大特点。
10、《玉篇》梁顾野王撰,收字22824个,以楷书为字头,分为542部。
书的重点在于注音与释义。
每自先注反切,然后释义。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多义词的字书,既释本义,也释引申义,并详细引证文献材料。
可惜原书仅存零卷,今存的是宋代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大宋益会玉篇》,删除了原书的全部引证。
11、《切韵》隋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
共5卷,收1.15万字。
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
增订本甚多。
《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平、上、去、入四类。
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
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
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
每字均有释义。
1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于《广韵》的注释所引。
《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
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
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于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13.《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曲韵著作。
作者元代周德清。
《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
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中原音韵》对于当时以及以后的北曲创作起过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以后的许多曲韵著作大多以它为样板,在他的基础上进行诠释,或者沿袭它的体例进行改编。
二、填空题1、每字下面先列本义,其次列传注,其次列假借:其不能归于转注假借者,称为别义。
王念孙的主要著作是《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王引之的主要著作是《经义述闻》是解释经义的书和《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虚词的书与《经传释词》同一类型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与《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同一类型的是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2、朱权《琼林雅韵》陈铎《蒃斐轩词林要韵》兰廷秀《韵略易通》毕拱辰《韵略汇通》3、《尔雅》:我国第一部词典。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
5、《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的理据词典。
《释名》的体例。
《释名》例仿《尔雅》,明朝人称之为《逸雅》。
这是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6、《方言》:汉代扬雄著,全名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词典。
7、《方言》的产生标志我国由语文学到语言学的转变。
8、《切韵》:隋朝陆法言著,是今存最早的韵书。
《广韵》《集韵》:是宋代官修的一部韵书。
9、《康熙字典》: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玉篇》:是我国最早一部楷书字典、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11、《小学答问》:章炳麟改“小学”为“汉语言文字学”12、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是马建忠《马氏文通》,原名《文通》。
吴大徾作《说文古籀补》13词义引申的方式(1) 词义扩大(2) 词义缩小(3) 词义转移14、语法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15、古音方面明末陈第作《毛诗古音考》清初经学大师顾炎武作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16、明初乐韶凤、宋濂等奉敕所撰的《洪武正韵》自称以中原雅音为定”,可是它里面杂着吴音的特点以北音为根据17、汉语史的含义简单地讲,汉语史就是汉语的历史,就是研究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几千年来发展变化的历史。
18、用双声叠韵作出解释的办法叫做“声训”。
“声训”是汉儒的一种风气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而作的19.引进外来词的方式:(1)音译的(2)音译兼意译的(3)音译加意译的20.汉语史分期依据:文体和语法21、高陲王氏代表作.《广雅疏证》:王念孙(字怀祖)著《读书杂志》:王念孙著,《经义述闻》:王引之著。
.《经传释词》:王引之著22、.《文始》:章炳麟(字太炎)著,他是清代朴学的殿军。
《文始》主要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论述汉字(词)的孳乳变化,更为详细论证了汉语的词源理论。
23、《新方言》:章炳麟著,他探求了词的本义和衍生义,主要以《说文》所释词的义为本义,然后从声音的线索探求该词在现代方言中的意义。
24,康熙年间的两部官书:《佩文韵府》《骈文类编》25、阮元等编订《经籍纂诂》明代梅膺祚《字汇》张子烈《正字通》26、西方词类划分:实词和虚词27、汉语史的研究方法分为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溯源两种。
28、五音依照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纽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三判断题(语音,词汇,语法史的相关基础知识)四简答题1、研究汉语史的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4)、区分通例和特例(5)、辨认语言的研究方向2.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1)词序的固定(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数千年如一日)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论语》)(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之、於、以、与、而、则、虽、如”等字今天依然在用。
“三分之一”的“之”今天口语还没能找到替身。
(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
北京:猫比狗小。
广州话:猫细过狗。
3、汉语史研究的依据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文字;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前人研究的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4.汉语的形态,(1)上古汉语的形态:形态是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属于语法范畴。
上古汉语主要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内部屈折只能在一个音节上发生变化,并且不像西方语言那样只是在最后一个音节,而是在聲母部分发生屈折(双声),或者在韵母部分发生屈折(叠韵),如“之[ȶiэ]、其[giэ]”,不[piwэ]与弗[piwэt]。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就有差别(四声别义)。
中古汉语主要是靠去声和其它声调的对立来区别。
上古没有去声,后来一部分入声转为去声。
一般的规律是:凡是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
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念去声。
(3)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方面。
上古汉语虽然有形容词词尾,副词词尾和类似动词词尾的东西,但是除了“然”外,这些词尾并没有保留下来。
而且词尾和形尾是有区别的。
词尾是构成一个词的组成部分,如“read-reader”,形尾虽然也是放在词的后面,但不跟别的词相结合构词,有很大的独立性,仅仅表示语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