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f2d55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f.png)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文化特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点,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2. 第二课时: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曲艺等,并学会欣赏和评价。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实践操作法3. 第三课时:家乡的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4. 第四课时: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如婚嫁、丧葬、祭祀等,并学会尊重和传承。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实践操作法5. 第五课时: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家乡情怀的培养。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调查、采访、实践操作等。
3. 学生对家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家乡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图片。
2. 视频素材:关于家乡文化的视频资料。
3. 实践活动材料:调查表、采访提纲、实践操作工具等。
五、教学建议1.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乡文化内容进行教学。
2.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邀请本土文化专家或民间艺人进行讲座或表演。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实际情况。
4. 鼓励学生参与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化演出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家乡文化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故事、风俗等。
五六年级江西红色文化教案第3课
![五六年级江西红色文化教案第3课](https://img.taocdn.com/s3/m/bb76313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0.png)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红三军在沿河的那段历史。
2.让学生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3.了解黔东人民对革命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
2.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珍惜今天的生活,从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时数:一个课时。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遵义会议吗?生:知道。
师:谁能说说遵义会议的意义呢?生: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师:是呀,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道路。
可是你们知道当年我们的家乡也建立过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板书课题)师: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征的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的率领下来到黔东,与黔东人民共同开创的根据地。
师:同学们想知道那段历史吗?生:想知道。
二.新课师:还是红军来到沿河的时候,当时的红军领导人贺龙认为,白鹤有个滩头,老虎有个山头,红军不能没有一个根据地。
黔东地处湘、黔、川边境山区,国民党政府对边际地区的统治相对混乱;黔东地区有梵净山、乌江等高山峡谷,道路崎岖,沟壑纵横,复杂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红军开展游击战,战能进、退能守,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黔东世代杂居着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长期饱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劣绅的压迫和剥削,黔东人民为摆脱压迫进行过多次反抗。
鉴于此,红三军领导人贺龙等经过认真分析后,决定在黔东建立革命根据地。
[1]于是在1934年7月21日至22日,贺龙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出席大会的共有135人,沿河、印江、德江三县选出的代表103人,其中雇农和手工业者55人,贫农25人,中农8人,士兵4人、小商4人,其他职业7人;另有红军代表32人。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生活第三课](https://img.taocdn.com/s3/m/4660a12d4b73f242336c5f27.png)
考点二: 考点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世界的) 。(文化是世界的 3、由于(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各民族文化之间存 由于(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各民族文化之间存 在着差异(个性)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 在着差异(个性)。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 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文化 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文化 是民族的) 是民族的)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 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 。( 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 因之一) 因之一)
考点一: 考点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详解 基本表现形式: 基本表现形式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民族节日: 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文化的集中展示, 民族情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 )庆祝民族节日,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 的集中表达 表达。 感的集中表达。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化的韵味 韵味。 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
《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c9289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1.png)
《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文化的特点和形式,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
2.感知文化生活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
3.学习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一些方法,培养爱好、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家乡文化的特点和形式,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建设的方法。
2.家乡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
3.学习如何了解和感知本土文化,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实现文化走出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资源,熟悉当地的文化产业,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从中发现创新思路,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教师主导授课、学生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电子绘图表达、视频、照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体验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当地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当地文化出发,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中来,随后通过幻灯片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交流讨论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家乡的文化特点和形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视频、图文信息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的文化特点和形式,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感知家乡的文化。
3.案例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借助网上资源和图书资料,分组讨论家乡的文化产业及相关问题,展示家乡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角色和机会。
4.小组合作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文化创意设计中来,要求学生设计有家乡元素的品牌LOGO、特色产品、文化IP等。
文化生活第三课复习
![文化生活第三课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63a14621eb91a37f1115c83.png)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B案—课前预习【使用说明】: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明确知识体系,理解重点知识。
一、基础知识梳理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原理依据: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记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4、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原则、要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9df1c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c.png)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
熟悉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预备】1、布置作业:晚上观看夜空。
2、一幅描绘安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
这样学生会更简单理解古诗。
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
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
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进展他们的口头表达力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今日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
“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⑴课件出示本课生字: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⑵检查自学状况: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教师领读。
⑤开火车检查。
⑶随生字熟悉偏旁。
三、朗读古诗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3、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帮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⑴同桌互读。
⑵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⑴自己试背。
⑵指名背诵。
⑶齐背。
⑷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举头──低头五、检查背诵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目耳头米2、学习书写:⑴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习。
⑵集体学习“目、耳、头、米”的写法。
⑶描红、临写。
教师巡察指导。
3、扩词练习: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课时检测(新人教版必修三)带答案详解
![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课时检测(新人教版必修三)带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e29d10a6c85ec3a87c2c525.png)
文化生活课时检测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不同的传统节日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据此回答1~3题。
1.在我国,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
这些传统节日( )①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展示②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④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2.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游行,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复活节主要蕴含着( ) A.民族历史的文化因素 B.宗教信仰方面的文化因素C.风土人情方面的文化因素 D.思维方式方面的文化因素3.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 )A.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B.不同的文化对个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C.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4.2010年10月7日,在庆祝中意建交40周年和“中国文化年”开幕音乐会上,“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是第一个节目。
京剧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选粹“联袂登场”。
中国三位著名京剧演员和三位优秀歌剧演员分别以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唱,以及对照鲜明的服饰与化妆,为全场观众演绎了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精品节目,获得观众经久的掌声。
这表明( )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意文化已经消除了差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中华民族是一个敬尚祖宗的民族,国人中不乏珍视古人遗存者。
之所以要珍视古人遗存,是因为( )A.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C.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D.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6.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 )A.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
![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4f780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0.png)
-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曲式结构、和声配置等音乐理论知识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集体合作中的音准与节奏统一:在集体演唱时,保持音准和节奏的统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对于装饰音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慢速演唱、分解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歌曲的情感内涵,分析音乐元素如何传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的背景、情感和音乐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和表达对家乡的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聆听和分析歌曲,了解其旋律特点、节奏变化和歌词含义,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传达歌曲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这两个重点。对于装饰音、滑音等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指导来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歌曲中的一个音乐元素或情感表达。
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章《民歌·家乡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及演唱技巧。
2.了解歌曲背景,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热爱家乡、歌颂英雄的情感。
文化生活第三课一轮复习学案
![文化生活第三课一轮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b5fb0dbb68a98271fefa54.png)
青州实验中学政治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教师寄语: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复习编写人:王国喜审核人:闫敬敬使用时间:2012-10-17 【高考考点】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尊重文化多样性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课前预习案一、研读教材28—38页第三课内容,至少读一遍,明确自己的复习起点。
二、在阅读教材基础上自主完成一轮复习资料第112-113页“考点剖析”与“问题探究”,掌握基础知识、明确疑难问题。
二、根据问题回顾知识,自我检测,巩固预习成果。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内探究案【探究一】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土、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
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春节”申遗的必要性。
(2)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探究二】近年来,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形成卫星、互联网、面授三方于一体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体系,为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提供远程教育信息服务。
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倡导“共建、共享、互动”,让优秀的资源直接与各地学校对接,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渠道,实现了“零距离”教学。
结合材料,谈谈对上述做法的认识。
【随堂训练】一、判断并说明理由1、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4、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的文化传播手段5、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二、选择1.2011年2月25日,社会各界翘首期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高票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课仁者爱人教案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课仁者爱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a2e783172ded630b1cb6cb.png)
第三课仁者爱人【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吴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乡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
后来他做了胶东地区的长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仁爱清廉。
有一次,负责收税的下属孙性,偷偷地多收了百姓一点儿钱,给父亲买了一件新衣服。
孙性的父亲知道衣服的来历后,把他训了一顿:“吴长官是多么好的一个人,你怎么忍心瞒着他干这种事?”然后逼着儿子去自首。
孙性又羞愧又害怕,最后还是拿着衣服去自首了。
在办公大厅里,吴枯看到孙性局促不安的样子,就让身边的人都退交下,然后说:“现在没有别人了,有什么事,就告诉我吧。
”孙性支支香香地把事情讲了一遍。
吴枯听完,严肃地说:“你私自收钱,应当严厉处理!”孙性一听,吓得“扑通”跪倒在地。
吴枯见状,语气支得温和起来,说道:“你现在能知错就改,难能可贵,以后千万别再犯这种错误了!你应该感谢你父亲,也代我谢谢他老人家。
”随后,吴枯拿出自己的钱,连同那件衣服交给孙性,嘱咐道:“把这些钱退给老百姓。
这件衣服,就以我的名义送给你的父亲吧。
”孙性被吴枯感动了,以后再也未犯其他过错。
讲完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本,熟读文本所选经典章句,看是否与刚才的问题相契合。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给出与文本有关联的其他段落,对比分析: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三、历史镜鉴1.学生分享仁者爱人的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
2.齐鲁大地上又有哪些仁者爱人的故事?3.生活中有哪些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有关善良仁爱的事例,又有哪些事情感到不快甚至厌恶的呢?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将仁爱思想付诸行动?4.说说儒家所倡导的仁与礼的内涵,并分析礼与仁的关系。
《文化生活》 第三课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案
![《文化生活》 第三课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d7a1fe524de518964b7d2f.png)
《文化生活》第三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案《文化生活》第三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案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前预习】、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学习过程】情境导入:阅读书本P28,思考,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一:阅读书本P29,从以上两个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2)民族节日: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和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
庆祝民族节日,是,也是。
情境二:阅读书本P30,思考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3)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____________。
情境三:阅读书本p31,思考,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①文化是世界的,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是由、_______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情境四:阅读书本p32,思考,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用文化的眼光,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既要_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借鉴,__________,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尽心致养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尽心致养](https://img.taocdn.com/s3/m/3333b7b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70.png)
第三课尽心致养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
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物质和经济保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
“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啜菽饮水”也能“尽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
----《孝经·庶人章》注释:①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啜(chuò):吃。
②菽(shū):豆类。
3③手:通“首”。
④还(xuán):迅速。
⑤椁(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
①称(chèn):相称。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来安葬。
”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
父母去世,用棺材收敛他们的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
政治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设计5篇
![政治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f1e103941ea76e59fa0406.png)
政治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设计5篇政治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设计1《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讲授】探究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气质类型测试结果,提起学生情趣,并依此作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的切入口。
◇新课讲授教师: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测出来的气质类型都会不一样?一个人气质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略)(展示图片)家庭、社会以及学生参加体艺节运动会的图片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生活中的久了,就会沾染那样的文化。
在我国: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江浙人温婉细致;山东人既传统又豪爽,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文化活动的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现代男人“三从四得”:女朋友出门要跟“从”,女朋友命令要服“从”,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女朋友生气要忍“得”,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140ade2f227916888586d70f.png)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内涵(识记,小题)(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生活第三课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三课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bad1ce99b89680203d82547.png)
5.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尽管很多人在外打工,离家千
里之外,但“千万里,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人们忙碌了一年,总
是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这说明
( )。
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
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
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成为世界性文化 ④文
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①②④
解析 “中国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人的喜爱”,是因为其民族文 化的个性和特征,中国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体现了文化多样化对 于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故① ②④ 正确。③观点错误。
B.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C.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都是吉祥物
D.各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中都是一样的
解析 A、C、D三项本身说法错误。
11.“汉语桥”首届全俄中学生中文比赛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后, 2013年9月29日在莫斯科落下帷幕。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 捷琳堡、伊尔库茨克和远东等5个赛区的19支队伍参加了比赛。当 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兴起了汉语热。这表明 ( )。 A.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B.中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D.各国用汉语语言消解英语的影响
解析 艺术节的主题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传统 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C项观点正确;A、B、 D三项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013年4月16日至23日在北京举办。本届 电影节最大的亮点是新增了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评奖,共有15 部中外电影角逐今年“天坛奖”的10个奖项。“天坛奖”的核心价 值为“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 基本精神;“美美与共”,则源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处 理不同文化关系所提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 同”的十六字箴言。电影节如同一个生命,若想健康蓬勃生长,需 要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天坛奖”的设立只是一个开始,如何使奖 项深入人心,真正具有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1)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天坛奖”的核心价值的意义。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9a3a5bd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d.png)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标内容1.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4.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明白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许多发明成果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时空观念:知道由于炎帝和黄帝在部落联盟中的重要地位,人们把当时的创造发明归功于他们,学会将事件、现象等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理解。
3.史料实证:知道神话传说蕴含着历史信息,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形成重证据的意识。
4.历史解释: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知道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但传说与史实又有着区别,学会在辨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识。
5.家国情怀:知道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作为炎黄子孙应感到自豪,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炎帝(右)黄帝(左)雕像图中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者3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国家教师讲解:约五千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案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adb4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5.png)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2.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PPT。
2.学生搜集被淘汰或变革的风俗等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有许多的风俗被我们继续传承,但也有一些风俗被人们所淘汰。
有的地方根据自身的特色,也对有些风俗进行了变革。
你的家乡,你知道有哪些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或变革的呢?生:自由回答师:对啊,比如,我们四川就会根据自身的文化发展变革了许多的风俗,尤其是纳溪盛产茶叶,便发展了“采茶节”。
像这样变革的风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风俗的演变。
2.揭示课题:10.我们当地的风俗之风俗的演变二、新知探究。
(一)小调查1.课前小调查:请你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
2.学生在小组内展示汇报自己的小调查。
3.每个小组选择 1名同学的调查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4.师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比如我们纳溪的“搬打狮子”民俗,由于表演的危险性较大,及传承的人极少,所以可能遭到淘汰或者变革,可能替代它的便是一些简单的舞龙舞狮的活动。
(二)辩一辩1.师: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但是对另外一些风俗的保留与否,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放鞭炮,有的人觉得应该延续,而有的人却认为应该淘汰。
观点1:放鞭炮会引起火灾,每年都会让很多人因此受伤、致残甚至丧命。
放鞭炮还会污染环境,鞭炮中的火药在燃放过程中,会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因此要禁止燃放。
观点2:放鞭炮是中国人庆祝节日和喜事时的重要习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3课 非澹泊无以明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3课 非澹泊无以明志](https://img.taocdn.com/s3/m/10026108561252d381eb6e4b.png)
第3课《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为“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3课,同时提供了“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
学情分析
修身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前边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通过阅读讨论“庄子钓于濮水”这个故事明道喻理,进而知行合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背诵前一课内容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了解这句话的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三、明道喻理
1.引导学生读“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
2.出示问题:
庄子为什么不愿去楚国做官?
3.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四、知行合一
1.阅读知行合一内容
2.想一想:我该怎么做?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作业:
拓展阅读: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6b4ce6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3.png)
俊彦风流,风物永昌家乡文化生活展评课说课稿一、教学准备:说文本:单元设计:第一阶段——活动起始,激发兴趣。
第1 课时:美在宣城,文化之魅。
第二阶段——知识储备,能力培养。
第2 课时:了解访谈,学会访谈。
第3 课时:了解志文,学会写志。
第4 课时:了解调查,学会调查。
第三阶段——实践活动,展示评价。
第5 课时:俊彦千古,风物永昌。
第6 课时:守护遗产,增美宣城。
这节课在本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中,属于“展示与评价”阶段,通过展示撰写的人物志、风物志,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为后面撰写调查报告,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文化的意识做铺垫。
说学情:我校高一学生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整体较好,对家乡文化比较感兴趣,通过前期家乡文化探究活动,他们对家乡的文化名人、文化风物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虽然前面学习了志的写法,但由于初次接触这类文体,对志的格式与语言要求还不一定完全掌握,加上本单元实践活动和写作时间有限,写出的志能否清晰传达出所写对象的特点还是未知数。
说目标:1.通过课堂展示,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贤精神和风物价值。
2.通过评价环节,提高志的写作与评价水平。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传承与建设家乡文化的意识。
重难点:1.提高志的写作与评价水平。
2.通过对家乡名贤精神品格和风物价值特点的了解,增强传承与建设家乡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1.演示2.讨论3.讲述设计思路:1.活动前让学生以班级名义给父母写一封信,告知他们活动内容和意义,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
2.课堂展示,让学生有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宣城的风物和人物;3.通过讨论与评价,让学生明白怎么写志,如何评价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文房四宝节的主题曲《墨韵宣城》,结合视频内容,学生诵诗。
简介节目。
意图:关注家乡文化,激发兴趣。
二、展示环节活动一:小组活动成果展《百年御纸千年寿》《水东古镇久,秋来蜜枣香》《余霞映敬亭,澄江照仙人》《传奇商人胡雪岩》《“梅”不逊雪》《千年礼教,锁不住少年心》《水阳三宝,你戒不掉的宣城味道》《塔泉尽源水,高峰云雾茶》选择胡雪岩、敬亭山、宣纸的志来作为主要课堂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举例: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课堂探究:(1)丽江古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努比亚遗址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遗产?
(2)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探究提示:(1)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
复活节岛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或酋长而建,他们把石像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守护神。然而这些守护在石海边的巨人脸上带着忧郁的神情,似乎见证了小岛曾经接踵而至的灾难。复活节岛上有一种奇怪的象形文字,称为郎格郎格,意思是“会说话的木头”。但认识这种符号的人早已死亡殆尽。准确破译这些符号,是打开复活节岛秘密的一把钥匙。
教
学
过
程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课堂探究: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就建筑艺术方面举例加以证明。北京故宫是明清24代帝王的宫殿,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尊严感和君临天下的气势。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
2、文化遗产
(1)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保护文化遗产:
由于岁月侵蚀、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面临被毁坏的危险,这些为历史创造的遗产无法再造,因而成为不容替代的珍品。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措施。
金字塔和神庙是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典范。
(2)如中国的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埃及金字塔。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
◇课堂探究:各国民歌演唱,让学生欣赏。备选曲目:俄罗斯、非洲民歌◇探究提示:(1)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多样化。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课堂探究:圣诞节、春节
◇探究提示:展示圣诞树、春联等欢度节日的不同方式,加强探究活动趣味性。引导学生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老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其他节日的对比,比如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世界民族节日集锦》,办好《世界民族节日集锦》板报展示活动。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如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文明的怀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如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探究提示:(1)会徽,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图腾。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民族文化。
◇课堂探究:出示17、27、28届奥运会会徽
要点提示:(1)比较第17届、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理解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2)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3)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通过分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重点
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难点
世界文化多样性;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活动,多媒体教学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文化与经济与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各民族人民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举例:中国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性的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等。这些传统美德,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课
题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分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意义
3.理解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