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庠先生与陈寅恪先生_兼释陈寅恪先生诗_西天不住住南天_句
史学大师陈寅恪--人生五痛伴终生
![史学大师陈寅恪--人生五痛伴终生](https://img.taocdn.com/s3/m/0adb483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4.png)
史学大师陈寅恪--人生五痛伴终生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逝世,终年79岁。
陈寅恪生活在多灾多难的乱世,身体屡遭病厄,心灵极富敏感,他的痛苦和忧伤几乎超过了他的承受力的极限,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挣扎着,抗争着,居然活够近八十岁高寿,真可说是人间奇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友伤逝之痛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历任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其为人足智多谋,且有实干能力。
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驻安庆时,待陈宝箴为上宾,视之为“海内奇士”,赠联给这位青年后辈,下联为“半杯旨酒待君温”,足见其看重之意。
陈宝箴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为席宝田建策,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和大臣洪仁玕,这是第一件,是福;赞成维新变法,荐举刘光第、杨锐辅佐新政,并在湖南巡抚任上励精图治,开学堂,办报纸,兴实业,勇为天下先,百日维新失败后,他坐滥保匪人罪,被革职,永不叙用,退居南昌西山,两年后即郁郁而终,这是第二件,是祸。
祖父陈宝箴去世时,陈寅恪十一岁,对人生无常尚只有肤表的认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其人饶有诗才,在清末诗坛是首屈一指的名家。
陈三立进士及第后,不乐做官,随侍其父陈宝箴,于政务多有谋划,多有襄助。
六君子被斫头,陈宝箴遭严谴,陈三立对政局极感灰心绝望,他自号“神州袖手人”,从此远离政治漩涡,致力于开办新式学堂,但其爱国的心火并未熄灭。
1932年,日寇占领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陈三立从报纸上得悉战况不利,愀然而有深忧,梦中狂呼杀日本人,全家都被惊醒。
及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倭陷北平,欲招致先生,游说百端皆不许。
诇者日伺其门,先生怒,呼佣媪操帚逐之”(汪东《义宁陈伯严丈挽诗序》)。
陈三立因此忧愤成疾,他拒不服药,拒不进食,五天后便溘然弃世。
父亲死时,陈寅恪四十八岁,国恨家仇,燃眉灼睫,人间悲苦,味道转浓。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字师曾,画坛一代大家,山民齐白石蛰居京师多年,寂寂无名,润格甚低,多赖陈衡恪逢人说项,为之广为延誉,且携齐白石多幅国画赴日本展销,引起轰动,卖出天价。
陈寅恪名言经典
![陈寅恪名言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a32086102b160b4e767fcfd9.png)
陈寅恪名言经典导读:本文是关于陈寅恪名言经典,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
2、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3、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4、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5、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6、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7、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
闻道通明同换劫,绿章谁省泪沾襟。
8、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9、我认为不能先存对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10、剩有文章供笑骂,那能诗赋动江关。
11、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12、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13、小穷,则以诗相勉。
索居,则以诗相慰。
同处,则以诗相娱。
14、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15、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16、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17、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18、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19、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谈梦倍酸辛。
青天碧海能留命,赤县黄车更有人。
世外文章归自媚,灯前啼笑已成尘。
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20、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21、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22、今生所剩真无几,后世相知或有缘。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94b8fd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8.png)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游李商隐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注】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dān)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
①庾郎: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
《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明媚的春天出游,见到高桥之上骏马疾驰,白鸟高飞于长川之上。
B.烟轻柳新,春意萌发,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含苞欲放,与诗人心境相契。
C.此诗为即事感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不落俗套,自成一格。
D.庾翼年少有为,就连青草都要妒忌他的春袍,隐含作者怀才不遇的伤感。
2.诗词常借动作细节抒写人物心境,请简要分析诗句“摩挲七宝刀”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的不同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花明韦应物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点题,“绿”“朱”二字分别描写枝条和花朵,色彩鲜艳,画面感强。
B.颈联上句以“乱”状风中叶,下句以“妍”写水边花:诗人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由物及人,“荧煌”一词生动地写出诗人眼前光色闪烁、花影迷离的感受。
D.本诗体物精细,意境闲淡,显示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以及高超的绘景造境功力。
4.诗中是怎样表现夏花之“明”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陈寅恪①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鬓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
②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注释】①陈寅恪(1890—1969),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亦是杰出的诗人。
①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于1937年8月日军进入北平后绝食而死,死前犹挂念前方战事。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生平简介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cf4161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c.png)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生平简介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读作chnynque,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e)儿,故先生名字应读que音)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
知不知斋主: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
![知不知斋主: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https://img.taocdn.com/s3/m/a63c142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3.png)
知不知斋主: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作者:知不知斋主冬日偶翻《陈寅恪集·诗集》,读到一首七律,乃有感于民国大才子兼大汉奸黄浚(字秋岳)之才,词工藻美,情痛意深,录如下: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当年闻祸费疑猜,今日开编惜此才。
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荒山久绝前游盛,断句犹牵后死哀。
见说旸台花又发,诗魂应悔不多来。
花随人圣庵,即黄秋岳给自己书斋取的斋名。
以斋名称其主人,是古来文士习惯。
《花随人圣庵笔记》,实为《花随人圣庵摭忆》,是黄秋岳撰写的有关清末民初名士胜流的轶事掌故,兼及北京的一些名胜。
比如诗题中提及的“旸台山”就是北京西郊的凤凰岭阳台山,历来是北京春天赏花的胜地。
《游旸台山看杏花》实际上是黄秋岳在《花随人圣庵摭忆》第二十一则中录的一首自作七律,文词也挺美,值得抄录于此一并欣赏:旧京无梦不成尘,百里还寻浩浩春。
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山含午气千塍静,风坠高花一晌亲。
【塍,畦】欲上秀峰望山北,弱毫惭见壁碑新。
据寅恪先生挚友吴宓《吴宓日记》,寅恪先生极赏此诗颔联:“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感动之深,以至于专为它写了这首七律。
以上是背景,下面赏析寅恪先生这首七律。
此诗作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时寅恪先生已返回清华园。
首句“当年闻祸费疑猜,”指黄秋岳因通敌罪于1938年被国民政府枪决,为抗战首例汉奸案,当时很轰动,自然也有很多人不信,寅恪先生也在其中,故曰“费疑猜”。
次句“今日开编惜此才。
”“开编”,即指阅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惜此才”者,才人惺惺相惜之意也。
近二十年后(1965-1966年间),寅恪先生还在其《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重提此律,并云:“秋岳坐汉奸罪死,世皆曰可杀。
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因人废言也。
”颔联“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经典散文.doc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经典散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47be2d3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2.png)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经典散文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
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
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
我是一个颇为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
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地神圣的。
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
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旧集》,已经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
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
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
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却是很富裕的。
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
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
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
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
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
我们是慕名而去的。
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
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
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
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
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
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https://img.taocdn.com/s3/m/64b1b1f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0.png)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未展(唐)钱诩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乙菩萨蛮(宋)张镦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
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
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案。
1.以下最适合填入两篇作品标题方框中的一项是()A.丁香B.杨柳C.芭蕉D.梧桐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冷”点明时节,“绿蜡”比喻新颖,并给人以翠脂凝绿的联想。
B.甲诗“芳心”句使用比拟手法,将植物拟作一个含情羞怯的少女形象。
C.乙诗上片前两句写春日的风姿都集中在烟雨朦胧,而非所咏植物之上。
D.乙诗“无限凉”既指景致,也指心境,与后文“月明生夜寒”相呼应。
3.有人认为甲诗画线句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也有人认为乙词画线句更胜一筹,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并阐释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苏轼原序: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
晓开帘,欲平檐。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
水晶盐,为谁甜。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使君:朱昌寿,在鄂州为太守,清正爱民。
东坡贬居黄州,与之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既写景亦抒情,作者先状写雨后雪景,再由景写到人,最后三句独白作结,以雪喻人,可谓寓意深远。
B.“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两句,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雪景,也暗示词人自己的处境,欲借酒浇愁而不得。
C.本词上阕虽没有一个雪字,通过外部自然环境和人物主观感受的烘托,却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描绘得淋漓尽致。
D.词的下阕写有人正盛筵宾客,而自己却未能列席其间,因而词人内心十分孤苦,只能手持梅花遥忆陶潜,聊以慰藉。
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陈寅恪四事
![陈寅恪四事](https://img.taocdn.com/s3/m/6bbf0240e518964bcf847c6f.png)
好 , 当 时 吴 宓 向 陈 寅 恪 推 荐 了 唐 稚
松。
《 桃 蹊 诗 存 》 中有 三 首 涉 及 陈 寅 恪 。第 一 首 是 《 题 陈寅 老 ( 柳 如 是 别 传 )后 》 ,写 于 上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
全诗如下 :
风 雨 南朝 遍 野 哀 ,
一
枝 奇艳 出尘 埃 。
同 去 青 岛 大 学 讲 学 并 往 邹 平 参 观 梁
漱 溟 主 办 的村 治学 院 。1 9 4 1 年 冯 友
矣。 ” ( 《 陈寅恪集 ・ 金 明 馆 丛 稿 二 编 》第 2 5 7 页 ,三 联 书 店 ,2 0 0 0 年)
此 话 中 又 涉 及 两 件 旧 事 。 一 是
均佳 ,信是美 才也 。 ”唐稚松 在西南
联 大 读 书 时 是 金 岳 霖 的 高 足 ,曾 与 吴 宓 和 陈 寅 恪 有 交 往 , 旧诗 修 养 极
稚 松的诗集 《 桃 蹊 诗 存 》 ,我 很 快
为他 觅得 。此 书2 0 0 5 年 作 家 出 版 社 曾 印 过 ,我 估 计 是 自费 印 刷 ,所 以 不 常 见 。最 早 版 本 为 1 9 9 5 年6 月 自印 本 ,大 十 六 开 ,装 订 简 陋 。 唐稚松 是西 南联 大哲 学 系学生 , 湖 南 长 沙 人 。 中 国 著 名 计 算 机 软 件 专 家 , 中科 院 院 士 。 桃 蹊 是 他 的 笔 名 。宗 璞 有 一 篇 散 文 曾 提 到 他 在 美 国 访 问 王 浩 的 情 景 ,说 当 时 唐 稚 松
他 赴 穗 任 唐 诗 助 教 ,可 见 造 诣 。 他
因 另 有 专 长 ,未 能前 往 。 ”
代骊 龙 起 九 垓 。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https://img.taocdn.com/s3/m/d58b58d026fff705cc170aaf.png)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邹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西南联大几年碑文——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陈寅恪先生文三篇
![陈寅恪先生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f4730c4a7302768e993901.png)
得 以 脫 心 志 於 俗 諦 之 桎 梏 真 理 因
將 下 後 世 其 詞 曰 士 之 讀 書 治 學 蓋
天 不 獲 已 謹 舉 先 生 之 志 事 以 普 告
辭 於 無 竟 因 以 刻 石 之 詞 命 寅 恪 數
示 以 永 其 念 僉 曰 宜 銘 之 貞 珉 以 昭
有 受 先 生 之 陶 冶 煦 育 者 有 年 尤 思
子 究 院 同 仁 咸 懷 思 不 能 自 已 其 弟
研
海 寧 王 靜 安 先 生 自 沈 後 二 年 清 華
•
•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 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 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 宜铭之贞珉,以昭示於无竟。因以刻石之 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 以普告天下後世。
• 序曰: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 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 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 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 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 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 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 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
• 對科學院的答覆 • 我 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 念碑中。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 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年月可查。 在當時,清華校長是 羅家倫,是二陳(CC)派 去的,眾所周知。我當時是清華研究院導師,認 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 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學問的人。特別是研究 史學的 人。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 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 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俗諦」在當時 即指三民主義 而言。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 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 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 究學術。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6762d04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3.png)
陈寅恪经典语录1.文人薄命,才女亦然。
《论再生缘》2.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3.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柳如是别传》4.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5.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
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
《柳如是别传》6.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7.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
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8.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
抛残歌舞种愁根。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
溶溶院落共黄昏。
《柳如是别传》9.唐之初期其乐之承隋亦犹礼之因隋,其系统渊源,盖无不同也。
若其后之改创及直接从西域输入者则事在本章主旨范围之外,故置不论。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0.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11.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柳如是别传》12.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3.隋唐职官之名号任务,其渊源变革记载本较明显,而与此章有关之隋唐制度之三源复已于前章详悉考论,其涉及职官者尤为易知,故此章仅择其要点言之,其余可从简略。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4.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
旧令亡失,无所依据。
太和中,高祖诏羣寮议定百官,着于令。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5.明末清初,魏际瑞、丘维屏等九人讲学于江西宁都翠微峰之易堂,世称“易堂九子”,清人彭玉雯辑其著述为《易堂九子文钞》十九卷,序中所谓取易堂九子集而读之盖此。
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国学大师陈寅恪
![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国学大师陈寅恪](https://img.taocdn.com/s3/m/5fa5fb411ed9ad51f01df2be.png)
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国学大师陈寅恪 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 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 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
甚至他的名字, 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 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 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 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 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 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 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 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 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 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 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 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 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 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 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 他因为了解 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 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 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 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 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 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 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 36 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陈寅恪诗词
![陈寅恪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48babbe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5.png)
陈寅恪诗词●陈寅恪的《庚寅人日》:岭梅人日已无花,独对空枝感岁华。
黄鹞鲁连羞有国,白头摩诘尚馀家。
催归北客心终怯,久味南烹意可嗟。
闭户寻诗亦多事,不如闭眼送生涯。
●陈寅恪的《忆故居》: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寅恪的《残春》:无端来此送残春,一角湖楼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犹忆去年人。
过江愍度饥难救,弃世君平俗更亲。
解识蛮山留我意,赤榴如火绿榕新。
●陈寅恪的《贫女》:绮罗高价等珠玑,白叠虽廉限敢违。
幸有阿婆花布被,挑灯裁作入时衣。
●陈寅恪的《挽王静安先生》: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陈寅恪的《追忆游挪威诗易卜生墓》:清游十日饱冰霜,来吊词人暖肺肠。
东海何期通寤寐,北欧今始有文章。
疏星冷月全天趣,白雪沧波缀国妆。
平淡恢奇同一笑,大槌碑下对斜阳。
●陈寅恪的《甲戌人日谒杜工部祠》:新祠故宅总伤情,沧海能来奠一觥。
千古文章孤愤在,初春节物万愁生。
风骚薄命呼真宰,离乱馀年望太平。
归倚小车心似醉,晚烟哀角满江城。
●陈寅恪的《丁亥除夕作》: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
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
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饯岁觥。
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
●陈寅恪的《丁亥春日清华园作》:葱葱佳气古幽州,隔世重来泪不收。
桃观已非前度树,藁街长是最高楼。
名园北监仍多士,老父东城有独忧。
惆怅念年眠食地,一春残梦上心头。
●陈寅恪的《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陈寅恪的《华西坝》:浅草平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
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晚风。
酒困不妨胡舞乱,花娇弥觉汉妆浓。
公案总传疑:陈寅恪先生“恪”字之读法
![公案总传疑:陈寅恪先生“恪”字之读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9b671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9.png)
公案总传疑:陈寅恪先生“恪”字之读法
張旭東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2009(0)1
【摘要】《石遣室诗话》卷一末云:“都下诗人,十余年来颇复萧寂,自余丁未入都,广雅相国入廷枢,樊山、实甫、芸子俱至,继而弢庵、苏堪、右衡、病山、梅庵、确士、子言先後至。
”其中有“确士”者。
【总页数】6页(P150-155)
【关键词】陈寅恪;读法;公案;诗人;诗话
【作者】張旭東
【作者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G633.41
【相关文献】
1.杜国庠先生与陈寅恪先生——兼释陈寅恪先生诗"西天不住住南天"句 [J], 姜伯勤
2.文史互证的典范之作——读陈寅恪先生《读〈莺莺传〉》 [J], 韩开元
3.谈陈寅恪的"恪"字读音 [J], 刘经富
4.陈寅恪名字中"恪"字的读音辨 [J], 李金松
5.释“恪”字音——陈寅恪的“恪”该怎么读 [J], 张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访古斋诗话~陈寅恪最喜东坡二月三日会客诗
![访古斋诗话~陈寅恪最喜东坡二月三日会客诗](https://img.taocdn.com/s3/m/465093f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4.png)
访古斋诗话~陈寅恪最喜东坡二月三日会客诗苏东坡《二月三日点灯会客》江上东风浪接天,苦寒无赖破春妍。
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
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冷烟湿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
按:坡翁此律押一先韵,末句换十三元,乃“孤雁出群”格也。
寅恪先生极喜此诗,上元节次其韵凡十二叠。
丁亥元夕用东坡韵(1947年2月)万里烽烟惨澹天,照人明月为谁妍。
观兵已抉城门目,求药空回海国船。
阶上鱼龙迷戏舞,词中梅柳泣华年。
旧京节物承平梦,未忍匆匆过上元。
戊子元夕放焰火呼邻舍儿童聚观用东坡韵作诗纪之(1948年2月) 火树银花映碧天,可怜只博片时妍。
群儿正赌长安社,举国如乘下濑船。
坡老诗篇怀旧俗,杜陵鼙鼓厌衰年。
新春不在人间世,梦觅残梅作上元。
庚寅元夕用东坡韵(1950年3月)过岭南来便隔天,一冬无雪有花妍。
山河已入宜春槛,身世真同失水船。
明月满床思旧节,惊雷破柱报新年。
鱼龙寂寞江城暗,知否姮娥换纪元。
辛卯广州元夕用东坡韵(1951年2月)岭表春回欲雨天,新蒲细柳又争妍。
淅矛炊剑朝朝饭,泛宅浮家处处船。
几换鱼龙馀此夕,浑忘节物是何年。
风鬟雾鬓销魂语,剩与流人纪上元。
广州癸巳元夕用东坡韵(1953年2月)海月昏黄雾隔天,人间何处照春妍。
绕身眷属三间屋,惊梦风波万里船。
久厌鱼龙喧永夜,待看桃杏破新年。
先生过岭诗为历,此是南来四上元。
壬寅元夕作用东坡二月三日点灯会客韵(1962年2月)暝入非常色相天,难分黑白辨媸妍。
人情未许忘灯节,世事唯馀照酒船。
戏海鱼龙千万里,知春梅柳六三年。
江河点缀承平意,对淡巴菰作上元。
壬寅元夕后七日二客过谈因有所感遂再次东坡前韵(1962年2月)不用杨枝伴乐天,幸馀梅影晚犹妍。
文章岂入龚开录,身世翻同范蠡船。
南国有情花处处,东风无恙月年年。
名山金匮非吾事,留得诗篇自纪元。
癸卯元夕作用东坡韵(1963年2月)灯节寒风欲雨天,淩波憔悴尚馀妍。
山河来去移春槛,身世存亡下濑船。
自信此身无几日,未知今夕是何年。
读陈寅恪抗战胜利之《忆故居》[七律]
![读陈寅恪抗战胜利之《忆故居》[七律]](https://img.taocdn.com/s3/m/964d605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9.png)
读陈寅恪抗战胜利之《忆故居》[七律]
陈寅恪撰写《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少壮云游赴远方,
才高八斗寓胸藏。
精神独立崇风尚,
思想自由嗟夕阳。
半世飘零堪梦碎,
一生风雨话凄凉。
书山有路记识得,
无奈他乡聊故乡。
附:陈寅恪《七律. 忆故居》渺渺钟声出远方,
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
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
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
且认他乡作故乡。
如何理解“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句诗?
![如何理解“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句诗?](https://img.taocdn.com/s3/m/5ec1f2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4f.png)
如何理解“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这句诗?“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出自陈寅恪先生《忆故居》诗。
全诗如下: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据吴密先生抄稿,此诗作于1945年4月30日,时抗战基本胜利,只是中国并非完胜,也非大胜,而是“惨胜”。
当时国事虽然向好,但山河破碎,百废待兴,陈先生自然欢悦不起来。
这首诗有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崝庐,在南昌之西山,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
”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
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境苍茫,因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览之者,得知予此时之情绪也。
国事之外,家事身事,亦令陈先生倍感落寞。
这首诗所忆之故居,一为南昌西山之松门别墅,故此诗题目,一作《忆松门别墅故居》。
所忆的另一故居“崝庐”(崝zhēnɡ,高)。
1899年,陈宝箴葬亡妻黄夫人于西山后,在墓旁筑屋,该屋悬有陈宝箴所撰对联——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
《忆故居》第七句之“松门松菊”,字面意,大抵由此联而来,兼指崝庐和松门别墅。
题主所问的两句,乃诗歌颔联,写的是陈先生的身事。
因为自己一直坚持人格独立,奉行自由思想,孤高行世,不肯屈居人下,苟同世俗;四海之内,知己寥寥可数,而今卧病他乡,偏居蓉城成都,而身边竟无一起赏玩夕阳之人。
当然,“四海”,除了指天下,四境之外,还有另一重意思,“眼高四海空无人”,即能入我法眼,让自己青眼相加者甚少。
“夕阳”,除了指傍晚的斜阳,还暗指落寞的人生际遇。
山河破碎,国家疮痍,背井离乡,故园荒芜,平生大志尚未实现,今又卧病,情绪颇为低落。
早在1927年,陈先生游静明园时所作诗,有“回首平生终负气”句,知陈先生孤高自许,不肯苟合于人,由来已久。
此外,顺便解读下诗歌的其他六句。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若有似无的钟声,从远方传来;依稀林影中,众多乌鸦返回巢穴。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c153512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1.png)
陈寅恪经典语录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陈寅恪的,欢迎大家的阅读。
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
2、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4、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5、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6、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7、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8、我认为不能先存对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9、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10、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人物介绍】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社会科学 2009年第6期杜国庠先生与陈寅恪先生兼释陈寅恪先生诗西天不住住南天!句姜伯勤[提 要]杜国庠先生担任广东学术界主要领导期间,尽可能保证陈寅恪先生的良好工作条件。
他对陈寅恪先生的真诚尊重,源于他崇高的人品,深厚的人文精神,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良知。
[关键词]杜国庠 陈寅恪 弹词!渊源 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K825 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9)06-0099-04一1956年12月16日午后,我作为一个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和中山大学历史系1955级乙班20位青年同学一起,到广州东山杜国庠先生寓所,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拜望请益。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拜访。
我中学时熟读郭沫若自传∀少年时代#和∀革命春秋#,后来又读过郭老所写的∀洪波曲#。
郭沫若先生那种流水行云的文章,生动记述了墨者杜老!的形象,使我景仰不已。
在1956年那个难忘的科学的春天!里,我和同一科研小组的江昇日同学、黄绍衣同学,在刘节先生指导下,做了一部∀张衡传#。
江昇日同学是部队文化教员转业的,他中学时已能写林琴南体的小说,因而负担了这部稿子十分之八的篇幅。
黄绍衣同学是潮汕地区著名留日教育家、中山大学早年之中文数学两系教授黄际遇先生的嫡孙,也是杜国庠先生的乡亲,担任这部传记稿子的文学史部分,约占总篇幅十分之一。
我担任另外十分之一篇幅,是思想史部分,篇名∀张衡的反图讖思想及其必然性#∃。
我的主要参考书中有旧版的候外庐、杜守素(杜国庠)、邱汉生诸先生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
由于黄绍衣学兄不时向我述说潮州乡贤杜国庠先生如何了不起,我也就尽量搜读了杜老关于先秦诸子和两汉思想的有关著作。
墨者杜老!在我的心中,更清晰化为一位学富五车的硕学大家。
当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杜老之家时,只见这是一栋三四十年代建造的东山常见的二层住所。
杜老的公子说话带有潮汕口音,十分亲切地把我们迎进屋内。
终于亲眼拜见了杜老,一位极99具魅力的清癯而和蔼的长者。
笔者在1989年杜老诞辰100周年时,写了一篇∀论杜国庠与河上肇#的文章,其中写到这次访问,文章说:杜老的书房里挂着一件田汉先生写的条幅,所记为杜夫人抗战期间万里寻夫事。
另有一幅李可染先生写的牧牛图%%杜老对青年侃侃而谈,说到求学、革命和治学的经历,讲了大革命、金山中学、上海的斗争经历。
讲了杜夫人抗战期间千里寻夫的故事。
杜老还说陈寅恪先生和陈垣先生是爱国学者!,告诫青年要向二陈先生学习而不应偏激。
不久前我见到黄宣民同学,他亦回忆起杜老讲二陈先生爱国的话。
&20年后的今天,适逢纪念杜老诞辰120周年之际,笔者恭撰此文,是想进一步阐发爱国学者杜老如何赞扬并保护爱国学者陈寅恪先生这一主题。
记得1956年12月16日那次拜见中,杜老说到陈寅恪先生爱国时,还说到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曾派专机接陈先生去台湾,陈先生不去,而南来广州任教。
据曾在杜老身边工作的李稚甫先生回忆:杜老去访问陈老时,多次向陈先生请教、讨论有关魏晋清谈与玄学的关系,以及佛教传入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谈得很欢洽,杜老很自然地就了解到陈老的生活、健康等情况,并向陶铸同志作了反映,在可能范围内,由中大加以落实,对陈老作了许多照顾。
如陈老近盲,只有微弱视力,便在其住宅前,用白水泥铺了一条小道供他散步。
在工作上配了助手,派了专门护士照料健康,在困难时期又保证了付食品供应。
陈老得到这样的尊重,工作热情高涨。
∋又说:杜老对陈老带病坚持撰述的情况是了解的。
%%在1950年%%北京已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杜老有意在广州组织分会%%陈寅老、容庚、刘节、梁方仲、商承祚等,均被推为委员,我亦被推为委员兼秘书。
这是广东成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史学分会。
(从1953年起,杜老担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所以在保证陈寅恪先生得到良好工作条件的问题上,能使得上劲。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是党政高级领导,是有长期革命资历的左翼文化人,然而,他看了批判陈寅恪的文章后,指出这是人身攻击和谩骂,根本不讲道理,也没有什么学术味道!)。
这种正直的精神和学术的良知,使我们由衷地景仰,并永志不忘。
总之,杜老对陈寅恪先生是真诚的尊重的,这源于杜老的崇高人品,崇高的人文精神,广阔的国际性学术视野和学术上的良知!。
二杜老有广阔的世界性学术视野。
杜老有家学渊源,父就是以教书为生的晚清秀才,7岁已熟读四书五经。
1907年,18岁的杜先生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学成归国,当年9月应聘北京大学讲师。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指派杜先生为岭东地区最高学府潮州金山中学校长。
抗战时期,从事进步文化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并从事墨子等先秦诸子研究,成绩卓著∗。
100陈寅恪先生的家学以及13岁至36岁的国外留学经历为世所熟知,已不须在此赘述。
总之,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深湛的学养,使两位大先生相互尊重。
两位先生的各自学术成就及其比较,在此亦难以备述。
这里,仅以一斑窥全豹,说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两位先生都从各自的研究中注意到弹词!在古代的渊源,并对此作过正规的学理性研究。
弹词!,又名苏摊,是一种以苏州方言进行的说唱艺术,其中不乏文学精品。
杜国庠先生1944年写了一篇∀论荀子的+成相篇, 介绍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学#。
其中,引用卢文弨∀荀子集解−成相篇−注#,有云:审此篇音节,即后世弹词之祖!。
又引俞樾的见解,谓成相!之相!,此相字即.舂不相/之.相/。
∀礼记#∀曲礼#郑注曰,.相谓送杵声/。
俞樾说,.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歌讴以相劝勉/!0。
杜老说:相是送杵的声音,像举大木者呼邪许一样,发展起来就成为一种歌讴,即舂者的劳动歌1。
如∀成相篇#中有云:治复一,修之吉,君子执之心如结!。
又如,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像圣人!2,确实可与弹词比较的有韵的歌曲。
而陈寅恪先生在∀寒柳堂集−论再生缘#中指出:及长游学四方,从师受天竺希腊之文,读其史诗名著%%然其构章遣词,繁复冗长,实与弹词七字唱无甚差异!。
又云,又中岁以后,研治元白长庆体诗,穷其流变广涉唐五代俗讲之文,于弹词七字唱之体,益复有所心会!。
如才女陈端生所著弹词∀再生缘#中有: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管隙敢窥千古事,毫端戏写再生缘%%写几回,离合悲欢奇际会,写几回,忠奸贵贱险波澜!3。
这里通篇的七字唱中间,偶尔也夹着三字唱。
可见,杜老所引卢氏关于荀子成相篇,审此篇音节,即后世弹词之祖!,是有根有据的。
我们常说,最为民族的,也是国际的。
我们还要说,严谨的历史文学研究,也往往要追溯到民俗学上的源流。
三∀陈寅恪集−诗集#∀答龙榆生#有云:西天不住住南天!(1954年1月) 。
关于西天不住!,我们可以在何炳棣先生∀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中,看到1945年的∀旅途观感#一节,那里写道:这时陈寅恪师也在加尔各答等候飞机赴英讲学。
他两年前已应牛津之聘为汉学讲座教授。
与陈师同行的有邵循正、沈有鼎和孙毓棠三位,他们都将充任牛津的汉学导师(tutor)。
陈师双目网膜已半脱落,最忌强烈震动。
由于我身材比较高大,所以陈师登飞机时由我扶持。
令我终身难忘的是,在登机的前几天,陈师突然有所感触,特别当着我,对美国人尽情地发洩,欧州人看不起中国人还只是放在心里,美国人最可恶,看不起中国人往往露于颜色!。
这段实录,就是陈寅恪先生不住西天!的这一宣示的背景。
至于住南天!,陈序经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礼聘和杜国庠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礼遇,可以作为这一宣告的注脚。
正是在∀答龙榆生#一诗写作的一个月以后,陈先生又有∀癸已除夕题晓莹画梅#,诗云:晴雪映朝霞,相依守岁华。
莫言天地闭,春色已交加。
(1954年2月2日)。
!而唐晓莹师母早在1951年1月16日所作∀岭南大学欢送军干大会有感#一诗中写道:101参军荣校复荣亲,抗美授朝壮(或作战)士身,珍果荣华彩车送(或作万里征程今话别),空前感况岭南人。
∀诗为心声,从1950年到1954年,陈寅恪先生与夫人表达了颂赞春色交加!的好心情,表达了爱国的热忱。
这印证了杜老说陈寅恪先生是爱国学者的断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杜老作为那时主持广东高教工作和社会科学的辉煌的业绩。
∃姜伯勤:∀张衡的反图讖思想及其必然性#(以科研小组名义发表),载广州∀中山大学学生科学研究# (中山大学周报之专页),1956年。
&姜伯勤:∀论杜国庠与河上肇#,载∀杜国庠学术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4 ~195页。
∋(李稚甫:∀蔼然长者学术宗师 回忆在杜国庠同志身边工作的日子#,载∀杜国庠学术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2、223页。
)林洪、曾牧野、张难生、张磊:∀遗泽永在风范常存 纪念杜国庠同志诞生一百周年#,载∀杜国庠学术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6页。
∗熊泽初、黄学盛:∀杜国庠传略#,载∀杜国庠学术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5~260页。
01杜国庠:∀论荀子的+成相篇, 介绍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学#,∀杜国庠选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7页。
参见董治安、郑杰文:∀荀子汇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2∀杜国庠选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6页。
3陈寅恪:∀论再生缘#,见陈美延编∀陈寅恪集−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4页。
!陈寅恪:∀答龙榆生#,陈美延编∀陈寅恪集−诗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02、103页。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209页。
∀陈美延编:∀陈寅恪集−诗集#,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第105页。
作者简介:姜伯勤,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 510275[责任编辑 江中孝]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