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合集下载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复习课件.doc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复习课件.doc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

1 诀 ; 局方 发 挥 ; 脾 胃论 三卷 ; 格 致 余 论 ; 兰 脉 2 3 4 5
室秘 藏 三卷 ; 内外 伤辨 惑论 三 卷 ;此 事难 知二卷 ; 6 7
8 药本 草三 卷 ; 医 经溯 洄集 ;O  ̄ 汤 9 l J 科精 义二 卷 ; b 1 l
前 的起 首部 位 , 一般 都 比较 慎 重 。总 目》 完 全遵 《 未
早 版 本 康 熙 甲午 五 十 三 年 陈 懋 宽 其顺 堂 刻 本 与馆
本 中心馆藏 中医古籍 目录 与《 目》 行仔 细 核对 , 总 进 从 中发 现《 目》 总 编纂体 例 的优点 和不 足 。
优 点
藏 相符 。
3 为文献价值 的准确 鉴别提 供可 靠 的依据 .
《 目》 总 采用分类编年体例 , 详细罗列 了同一种
清・ 秦景 明纂《 伤寒 大白四卷总论一卷》 馆藏 , 只著 录 康熙 五十 i年 刻 本 ; 书 卷 端 记 “ 原 陈懋 宽敬
敷 梓 ” 书 名 页记 “ 熙 甲午 五 十 三 年 ” 版心 “ 顺 , 康 , 其 堂 ”经 核对 ,总 目》 ; 《 收录 8 版本 , 中现存年 代最 种 其
的不 同版本, 以体现 中医学术的发展 源流和传承轨迹 , 对于版本 的准确鉴别提 供 了可靠的依据。但是 ,总 目》 《 的编
纂 体 例 也 存 在 一 些 不足 , 要 有 : 少数 中 医古 籍 未 将 卷 端 书 名 作 为 著 录 的 主 要 依 据 、 主 极 书名 著 录 不 完 整 、 未严 格 区
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 明・ 工宇泰的《 婴童百问》 十卷 , 原书疏记 “ 嘉靖
— —
根据古籍著录规则 , 卷端是古籍书名著录的主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敬启者:自古求学必备书目,或购或抄,欲做学问必不可少。

下列书目为中医临床大家携手文献整理专家将现存世中医经典名著精选,以现代数码技术处理后精制影印,各分卷附请当代中医专家、教授撰写引言、导读,并在原文基础上作点校、注释。

所有书目网络均可购得。

刘希彦按:所有书目皆为古籍原版之影印,大量第一次得见真面目之珍本,幸甚。

书目图样ISBN书名版本定价978-7-5357-8290-8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上)清光绪元年1875善成堂本180.00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下)978-7-5357-8405-6难经经释、难经悬解清雍正5年1727徐氏洄溪草堂刻本、清同治11年1872冯氏刻本70.00978-7-5357-8393-6素问直解(上)清光绪13年18 87浙江书局本260.00素问直解(下)978-7-5357-8390-5难经集注清嘉庆宛委别藏本85.00978-7-5357-8386-8内经评文(上)清光绪24年1898周氏丛书本210.00内经评文(下)978-7-5357-8288-5古本难经阐注清乾隆3年体仁堂刻本70.00978-7-5357-8287-8内经知要清光绪9年崇德堂刻本65.00978-7-5357-8291-5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清江阴朱文震校刊本、清刻《刘河间伤寒六书》本100.00978-7-5357-8523-7内经博议清乾隆元年孙石芝抄本86.00978-7-5357-8522-0读素问钞明嘉靖6年休宁程确斋初刻本95.00978-7-5357-8571-8黄帝内经素问上明顾从德影刻宋嘉祐本200黄帝内经素问下978-7-5357-8597-8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津一筏宣明:清末朱文震重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一筏:清道光13-24年1833-1844昭代丛书本110978-7-5357-8603-6灵枢经明赵府居敬堂刻本120978-7-5357-8601-2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元刻本运气:清内府抄本68978-7-5357-7020-2伤寒论明赵开美仿宋本74.00978-7-5357-7032-5注解伤寒论清光绪6年1880扫叶山房刻本64.00978-7-5357-7024-0伤寒明理论、伤寒活人指掌、伤寒兼证析义宋景定1261建安庆有堂新刊本、明崇祯5年1632金陵原刻本、清康熙6年1667金阊书业堂刻本88.00978-7-5357-7029-5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清道光3年1823黄氏士礼居覆宋刻本、明万历39年1611乔山堂刘龙田刻本63.00978-7-5357-7015-8伤寒类证活人书清光绪23年1897儒林堂刻本92.00978-7-5357-7018-9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要旨药方元刻本、清咸丰3年1853仁和胡氏木活字本、宋乾道7年1171姑孰郡斋刻本83.00978-7-5357-7016-5伤寒补亡论清道光1年1821徐锦校刻本心太平轩藏板104.00978-7-5357-7028-8伤寒直格、伤寒贯珠集元天历1年1328建安翠岩精舍刻本、日本文政9年1826小川氏校刻本稽古斋藏板89.00978-7-5357-7031-8尚论篇清乾隆28年1763黎川陈守诚刻本77.00978-7-5357-7030-1尚论后篇清乾隆28年1763黎川陈守诚刻本69.00978-7-5357-7019-6伤寒来苏集(上)清乾隆20年1755马中骅校订本145.00伤寒来苏集(下)978-7-5357-7025-7伤寒溯源集(上)清康熙47年1708虚白室刊本190.00伤寒溯源集(下)978-7-5357-7026-4伤寒悬解清道光12年1832长沙徐氏燮和精舍刻黄氏医书八种本80.00978-7-5357-7021-9伤寒论纲目(上)清同治13年1847湖北崇文书局刻本160.00伤寒论纲目(下)978-7-5357-7022-6伤寒论浅注清光绪2年1876懿惠堂刻本72.00978-7-5357-7027-1伤寒寻源清光绪7年1881刻本62.00978-7-5357-7014-1金匮玉函经二注清道光12年1832刻本吴郡经义斋藏板104.00978-7-5357-7012-7金匮钩玄、金匮要略心典清光绪33年1907京师医局据朱文震刻本修补印本、清雍正10年1732刻本遂初堂藏板97.00978-7-5357-7013-4金匮翼(上)清嘉庆18年1813赵亮彩刻本120.00金匮翼(下)978-7-5357-6097-5金匮要略浅注清光绪13年1887五福堂刻本76.00978-7-5357-7298-5金匮要略方论元至元6年1340邓珍刊本55.00978-7-5357-8284-7金匮玉函经清康熙55年1716陈世杰刻本76.00978-7-5357-8533-6金匮要略论注(上)清光绪5年扫叶山房本160.00金匮要略论注(下)978-7-5357-8576-3金匮要略直解清康熙12年刻本135978-7-5357-8587-9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伤寒六书纂要辨疑金匮:明刊本纂要辨疑:明崇祯5年1632金陵刻本118978-7-5357-8584-8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指掌标本:清光绪33年1907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指掌:清嘉庆12年1807刻本115978-7-5357-8582-4伤寒撮要清道光19年瑞鹤堂刻本110978-7-5357-8579-4伤寒论本旨上清同治6年聚文堂刊本248伤寒论本旨下978-7-5357-8578-7伤寒论后条辨上清康熙10年1671式好堂刊本260伤寒论后条辨下978-7-5357-8604-3伤寒论证辨清康熙51年1712许华生刻本80978-7-5357-8589-3伤寒微旨论、伤寒正宗微旨论:清咸丰4年长恩书室丛书本正宗:清康熙刻本120978-7-5357-8575-6伤寒绪论清康熙6年1667刻本138978-7-5357-8574-9伤寒缵论清康熙6年1667刻本135978-7-5357-8577-0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上清顺治6年1649刻本360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下978-7-5357-8197-0广瘟疫论、湿热条辨清乾隆48年1783刻本、清光绪7年1881慈水杨采青校简香斋刻本75.00978-7-5357-8191-8温病条辨(上)清嘉庆18年1813问心堂刻本135.00温病条辨(下)978-7-5357-8194-9痧胀玉衡清康熙14年1675书业堂刻本85.00978-7-5357-8186-4痧胀源流、疫疹一得清道光21年1841三省堂刻本、清抄嘉庆16年重刻本70.00978-7-5357-8193-2伤寒瘟疫条辨(上)清乾隆50年1785刻本140.00伤寒瘟疫条辨(下)978-7-5357-8187-1时病论(上)清光绪10年(1884)至13年(1887)三衢雷慎修堂养鹤山房刻本120.00时病论(下)978-7-5357-8198-7松峰说疫(上)清咸丰10年1860近文堂藏版105.00松峰说疫(下)978-7-5357-8196-3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清同治2年1863上海崇本堂刻本70.00978-7-5357-8188-8温热经纬(上)清咸丰2年1852刻本105.00温热经纬(下)978-7-5357-8190-1温热暑疫全书清康熙18年1679著者序刻本70.00978-7-5357-8195-6温疫论、痎疟论疏清康熙48年1709刘敞校刻本、光绪4年当归草堂本80.00978-7-5357-8189-5温热论、瘟疫明辨清光绪3年1877周氏医学全书本、清乾隆15年1750汪氏紫峰刻本70.00978-7-5357-8192-5阴证略例、温热病指南集清光绪2年1876至13年1887归安陆氏刻十万卷楼丛书本、清光绪2年1876云间复园刻本75.00978-7-5357-8527-5瘟疫论类编清咸丰10年刻本68.00978-7-5357-8526-8瘟疫论补注清光绪21年1895扬州文富堂刻本70.00978-7-5357-8292-2医宗备要清嘉庆19年1814忠恕堂刻本65.00978-7-5357-8404-9脉义简摩(上)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140.00脉义简摩(下)978-7-5357-8380-6脉简补义清光绪22年丙申(1896)池阳周学海刻周氏医学丛书本75.00978-7-5357-8525-1诊病奇侅清光绪14年1888四明王仁乾于日本铅印本60.00978-7-5357-8301-1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脉学辑要指掌:明万历29年《医统》本;辑要:日本宽政7年1795江户万笈堂刻本聿修堂藏板68.00978-7-5357-8388-2诊宗三昧清康熙28年己巳(1689)金阊书业堂刻本60.00978-7-5357-8297-7察病指南、四诊法指南:日本宽永21年1644刻本70.00978-7-5357-8293-9脉经元天历1330刻本95.00978-7-5357-8528-2脉诀汇辨(上)清康熙61年校勘本128.00脉诀汇辨(下)978-7-5357-8418-6三指禅清光绪21年乙未(1895)澹雅书局刻本65.00978-7-5357-8529-9病机沙篆清刻本80.00978-7-5357-8534-3医灯续焰(上)清顺治9年初刊本280.00医灯续焰(中)医灯续焰(下)978-7-5357-8391-2广成先生玉函经、崔真人脉诀、诊家索隐玉函经:清嘉庆宛委别藏本;崔真人:明万历《东垣十书》本;索隐:清嘉庆4年1799刻本65.00978-7-5357-8389-9形色外诊简摩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75.00978-7-5357-8376-9脉诀刊误集解明崇祯6年1633重刻本76.00978-7-5357-8414-8望诊遵经清光绪元年1875求志堂刻本88.00978-7-5357-8299-1诊家直诀、重订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直诀: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重订、章句:清光绪17年1891至清宣统3年1911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刻本;68.00978-7-5357-8600-5脉理宗经脉粹脉粹:日本永正15年抄本宗经:清刻孤本88978-7-5357-8581-7识病捷法明万历11年刻本230978-7-5357-8586-2四诊脉鉴大全清康熙33年1694体仁堂刻本75978-7-5357-8473-5诊家正眼医学辑要正眼:清康熙6年1667士材三书本辑要:清道光16年1836刻本90978-7-5357-8455-1医方集解清康熙21年(1682)宏道堂刻本100.00978-7-5357-8457-5古今名医方论清康熙14年1675古怀堂刻本90.00978-7-5357-8494-0医方论清光绪14年1888扫叶山房刻本70.00978-7-5357-8491-9千金翼方(上)元大德11年1307梅溪书院刻本(《东洋医学善本丛书》)270.00千金翼方(中)千金翼方(下)978-7-5357-8454-4仁斋直指方论宋刻本120.00978-7-5357-8493-3史载之方宛委别藏本65.00978-7-5357-8453-7世医得效方(上)元刻本(配补)400.00世医得效方(中)世医得效方(下)978-7-5357-8452-0肘后备急方明万历2年1574李栻-刘自化本110.00978-7-5357-8558-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元大德8年1305勤有堂本90.00978-7-5357-8496-4洪氏集验方、潜斋简效方宋乾道6年1170姑孰郡斋刻本、清咸丰3年1853重庆堂本70.00978-7-5357-8560-2普济本事方日享保20年1735刻本120.00978-7-5357-8497-1急救良方、易简方急救:明嘉靖29年1550自刻本易简:日天保4年1830刻本100978-7-5357-8182-6成方切用(上)清乾隆26年1761利济堂刻本300成方切用(下)978-7-5357-8498-8是斋百一选方日本宽正11年1799覆元刻本160978-7-5357-8495-7医方考(上)明万历14年亮明斋刻本200医方考(下)978-7-5357-8490-2备急千金要方一日本影宋本550备急千金要方二备急千金要方三备急千金要方四978-7-5357-8492-6串雅内外编清乾隆年间抄本150978-7-5357-8484-1本草从新清光绪6年1880扫叶山房刊本120978-7-5357-8739-2本草汇言一清顺治2年大成斋藏版470本草汇言二本草汇言三本草汇言四978-7-5357-8508-4本草衍义宋庆元元年1195年重修本60978-7-5357-8509-1雷公炮制药性赋清光绪32年1906扫叶山房本50978-7-5357-汤液本草清光绪33年医统本95978-7-5357-8483-4药性通考清道光29年1849原刻本130978-7-5357-8482-7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一金泰和1249张存惠晦明轩刊本360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四978-7-5357-8573-2本草备要、药性巧合记备:清康熙22年1683还读斋初刊本巧:清同治9年抄本98978-7-5357-8499-5本草纲目拾遗(上)清同治3年1864张应昌刻、10年1871吉心堂刊行230本草纲目拾遗(中)本草纲目拾遗(下)978-7-5357-8819-1本草求原上清道光28年1848远安堂刻本300本草求原下978-7-5357-8487-2本经逢原上清康熙乙亥1695长洲张隽永堂刻本230本经逢原下978-7-5357-8486-5得配本草清嘉庆9年1804小眉山馆活字盘珠集本130978-7-5357-8818-4雷公炮制药性解明天启2年翁氏初刻本80978-7-5357-8488-9神农本草经疏一四库本360神农本草经疏一神农本草经疏一神农本草经疏一978-7-5357-8387-5内外伤辨惑论、中风论内外伤:明万历29年1601吴勉学校刻本、中风:清光绪10年1884刻本65.00978-7-5357-8387-5慎柔五书清顺治毘陵石震刻本65.00978-7-5357-8663-0丹溪心法(上)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80.00丹溪心法(下)978-7-5357-8536-7百效内科全书(上)明(约1644年)藜光堂刻本130.00百效内科全书(下)978-7-5357-8409-4理虚元鉴血症良方理虚:清乾隆36年1771刻本;血症:清康熙51年1712刻本60.00978-7-5357-8316-5脾胃论明万历29年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65.00978-7-5357-8537-4内科摘录清同治4年1865萍乡文氏延庆堂刻本60.00978-7-5357-8375-2痢疾论清道光27年1847谦益堂刻本70.00978-7-5357-8295-3痰火点雪明建邑书林刘大易刻本75.00978-7-5357-8605-0脉因证治清光绪《芋园丛书》本105.00978-7-5357-8572-5此事难知、症治析疑录此:明万历29年1601映旭斋藏版析疑:清抄本(孤)105978-7-5357-8538-1内科摘要伤暑全书内:明万历19年1591序刻本暑:明末黄昌刻本(初刻本)98978-7-5357-8442-1疮疡经验全书(上)明隆庆3年1569刻本180.00疮疡经验全书(下)978-7-5357-8441-4外科证治全生集、伤科大成全生:清光绪33年1907刻本;大成:清光绪17年1891刻本65.00978-7-5357-8445-2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外科发挥仙授:明洪武刻本;发挥:清康熙18年1679刻本75.00978-7-5357-8446-9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精义刘涓子:宋刻本;精义:明万历29年刻本80.00978-7-5357-8448-3伤科补要清嘉庆23年1818引溪志远堂刻本90.00978-7-5357-8443-8外科精要、卫济宝书、大河外科精要:清东溪堂刻本《薛氏医按二十四种》;卫济:四库本;大河:明万历31年刻本90.00978-7-5357-8447-6洞天奥旨清乾隆55年大雅堂刻本125.00978-7-5357-8444-5正体类要、外科百效全书正体:薛氏医按二十四种;百效:清书林五凤楼刻本80.00978-7-5357-8449-0伤科汇纂(上)清嘉庆23年1818博施堂抄本220.00伤科汇纂(下)978-7-5357-8450-6徐评外科正宗(上)清咸丰10年1860海宁许氏刻本180徐评外科正宗(下)978-7-5357-8432-2经效产宝、胎产秘书清光绪3年1877影宋刻本、清道光25年1845止园刻本80.00978-7-5357-8563-3女科济阴要语万金方、女医杂言、妇科约囊万金方济阴:清徐大椿手抄本;杂言:明万历13年1585刊本(孤);约囊:清抄本98.00978-7-5357-8424-7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刻本88.00978-7-5357-8431-5女科撮要、妇科玉尺撮要:明嘉靖27年1548刻本;玉尺:清乾隆49年1784刻本98.00978-7-5357-8565-7胎产大法、保生胎养良方大法:清道光26年1846刻本;胎养:清光绪6年1880活字本80.00978-7-5357-8422-3增广大生要旨、达生编清咸丰8年1858扫叶山房刻本、清乾隆39年1774敬文堂刻本90.00978-7-5357-8428-5竹林女科证治清光绪怀德堂本115.00978-7-5357-8423-0胤产全书明1602书林乔山堂刻本90.00978-7-5357-8440-7胎产心法(上)清雍正8年1730广西左江观察使署刻本140.00胎产心法(下)978-7-5357-8421-6胎产新书清光绪12年1886汉皋成媄堂刻本108.00978-7-5357-8429-2产宝百问、产宝诸方清抄本、四库本80.00978-7-5357-8564-0女科经纶清乾隆46年1781遗经堂刻本115978-7-5357-8434-6傅青主女科清同治8年1869湖北崇文书局刻本85978-7-5357-8436-0幼科释谜、颅囟经清乾隆39年1774上海朱增惠春坪氏校刻本、四库本90.00978-7-5357-8438-4幼科要略、活幼心法清道光24年1844经鉏堂本、清乾隆59年1794皖江熙湖李氏据康熙15年刻本重刻本80.00978-7-5357-8439-1小儿病源方论、幼科铁镜清嘉庆宛委别藏本、清光绪21年1895贵池刘氏信天堂刻本85.00978-7-5357-8435-3麻科活人全书清光绪19年1893丰城李福田刻本105.00978-7-5357-8426-1幼科发挥、福幼编清乾隆6年敷文堂刻万密斋书本、清道光16年1836六安临潼田氏刻本85.00978-7-5357-8437-7婴童百问(上)明嘉靖21年1542礼部奉昌校刻本170.00婴童百问(下)978-7-5357-8451-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上)明弘治2年1489刻本190.00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下)978-7-5357-8433-9小儿药证直诀清康熙起秀堂刻本85.00978-7-5357-8427-8慈幼新书清乾隆11年1746刻本110.00978-7-5357-8525-4幼幼集成(上)清乾隆16年1751刻本198.00幼幼集成(下)清乾隆16年1751刻本978-7-5357-8463-6疫痧草喉科秘钥喉科心法草:清光绪14年1888京都梓文斋刻本钥:清光绪12年重刊本心法:清光绪4年1878扬州文枢堂刻本90978-7-5357-8465-0喉科紫珍集清嘉庆9年1804京江尊仁堂刻本85978-7-5357-8456-8喉痧正的疫喉浅论正的:清光绪16年1890苏州曹氏刻本浅论:清光绪5年1879存吾春斋刻本70978-7-5357-8742-2审视瑶函请初刻本160978-7-5357-8459-9咽喉脉证通论喉科指掌通论:清道光21年刻本指掌:清乾隆22年1757刻本65978-7-5357-8460-5一草亭目科全书原机启微集一草亭:清康熙51年1712颍川鹿氏刻本原机:清嘉庆14年1809书业堂刻本65978-7-5357-8458-2尤氏喉科囊秘喉书尤氏:清嘉庆13年1808张氏刻本60978-7-5357-8461-2重楼玉钥白喉辨证重楼:清道光18年1838苏城喜墨斋初刻本白喉:清光绪6年1880黎培敬序刻本70978-7-5357-8462-9秘传眼科龙木论明万历7年1579刻本120978-7-5357-8464-3目经大成(上)清嘉庆22年1817达道堂刻本180目经大成(下)978-7-5357-8377-6针灸问对四库本75.00978-7-5357-8289-2针灸聚英(上)明嘉靖16年1537陶师文刻本120.00针灸聚英(下)978-7-5357-8379-0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正统8年1443石刻拓本75.00978-7-5357-8378-3推拿广意清江阴学古山房刻本70.00978-7-5357-5973-3针经摘英集、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刻本、四库本55.00978-7-5357-8300-4十四经发挥、太乙神针明万历吴琯刻《薛氏医案》本、清同治7年1868刻本55.00978-7-5357-8294-6厘正按摩要术清光绪15年1889张氏刻述古斋幼科新书本90.00978-7-5357-8286-1针灸大成(上)明万历29年1601赵文炳刻本265.00针灸大成(中)针灸大成(下)978-7-5357-8394-3备急灸法灸法秘传备急:清罗家杰十瓣同心兰室影宋刊本;灸法:清光绪9年1883刘氏乐善堂刻本55978-7-5357-8602-9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针灸素难要旨窦太师:济生拔萃本要旨:日宝历3年大阪弘昭轩书林刻本上海乐善堂1887年重印90978-7-5357-8598-5神灸经纶清咸丰3年元刻本110978-7-5357-8419-3神应经传悟灵济录神应:明成化10年1474朝鲜重刊洪熙元年1425本传悟:清同治8年抄本95978-7-5357-8599-2针灸甲乙经上清末朱文震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48针灸甲乙经下978-7-5357-8507-7养生月览、类修要诀、养生四要养、类:清精抄明万历22年《寿养丛书》本、四要:清康熙51年视履堂刻本60.00978-7-5357-8504-6饮膳正要、食色绅言、玉房秘诀明景泰七年刻本、明万历绣水沈氏刻本、清光绪33年双梅影庵丛书80.00978-7-5357-8467-4抱朴子内篇、修龄要旨明嘉靖44年1565鲁藩本、涵芬楼影清道光11年六安晁氏木活字本100.00978-7-5357-8506-0调疾饮食辨、勿药元诠1、清道光3年1823经国堂本2清嘉庆4年1799医方集解本130978-7-5357-8469-8三元参赞延寿书、老老恒言、赤凤髓1明《正统道藏》本2清同治9年1870刻本3明万历25年1597刊本夷门广牍80978-7-5357-8502-2山居四要明万历20年寿养丛书本50978-7-5357-8503-9寿亲养老新书清同治9年1870刻本80978-7-5357-8468-1泰定养生论、养性延命录、逍遥子导引诀1日本天保6年影抄明正德4年1509刊本2道藏本3明万历25年1597刊本夷门广牍105978-7-5357-8500-8卫生汇录清抄本(故宫孤本)80978-7-5357-8501-5香奁润色寿世青编1清人精抄明万历寿养丛书本2清康熙47年1708《士材三书》本80978-7-5357-8505-3遵生八笺一明万历19年1591高濂自刊本540遵生八笺二遵生八笺三遵生八笺四978-7-5357-8570-1卫生编清乾隆2年1737刻本(孤本)60978-7-5357-8403-2医贯清康熙26年1687天盖楼刻本120.00978-7-5357-8408-7医学发明客尘医话明万历刻本、清嘉庆8年1803刻本60.00978-7-5357-8541-1芷园臆草存案、医贯砭清乾隆30年1765刻本、清雍正5年1727至乾隆29年1764刻本半松斋藏板徐氏医书六种55.00978-7-5357-8530-5壶中医相论、壶中药方便、百度解壶中:清道光1829吴氏合刊本;百毒解:清道光12年1832先慎堂刻本70.00978-7-5357-8511-4笔花医镜清光绪20年1894延清崇文坊刻本80.00978-7-5357-8535-0医说(上)宋刻本180.00医说(下)978-7-5357-8510-7折肱漫录清乾隆59年1794修敬堂刻本70.00978-7-5357-8532-9医学源流论四库本70.00978-7-5357-8539-8续医说日本万治元年1658刻本60.00978-7-5357-8392-9吴鞠通医案民国裘氏刻医药丛书本128.00978-7-5357-8540-4推求师意、医略正误师意:明嘉靖13年1534刻本;医略:明嘉靖刻本68.00978-7-5357-8296-0读医随笔清光绪24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刻本108.00978-7-5357-8531-2三合集清康熙38年1699江宁汪琦刻98.00978-7-5357-8410-0医经溯洄集、洄溪医案溯洄:四库本;洄溪:清咸丰7年1857刻本85.00978-7-5357-8381-3名医类案(上)四库本360.00名医类案(中)名医类案(下)978-7-5357-8412-4研经言清光绪5年1879月河莫氏刻本90.00978-7-5357-8542-8医经正本书、侣山堂类辩医经:明初刻本;侣山堂:清乾隆33年1768宝笏楼刻本70.00978-7-5357-8406-3医学读书记、慎疾刍言读书:清嘉庆19年1814刻本松风阁藏板;慎疾刍言:清道光28年1848长洲谢嘉孚契兰堂刻本68.00978-7-5357-8407-0冷庐医话清光绪23年丁酉(1897)刻本乌程庞氏藏板90.00978-7-5357-8524-4扁鹊仓公列传、医故扁鹊:日本嘉永3年庚戌(1850)存诚药室据宋建安黄善夫刻本影印本;医故:清光绪平江梓文阁刻书带草堂丛书本76.00978-7-5357-8474-2巢氏诸病源候论上元刻本280巢氏诸病源候论下978-7-5357-8478-0类证治裁(上)清咸丰元年研经堂初刻本210类证治裁(中)类证治裁(下)978-7-5357-8476-6石室秘录清康熙刻本翰宝楼藏板140978-7-5357-8777-4卫生宝鉴明嘉靖14年1535明德堂刊本180978-7-5357-8472-8血证论怪疴单1清光绪16年1890唐氏家藏版2明万历25年《夷门广牍》版110978-7-5357-8741-5医学纲目一明嘉靖44年1565曹灼刊本830医学纲目二医学纲目三医学纲目四医学纲目五医学纲目六978-7-5357-8475-9云林神彀明万历25年1597刻本70978-7-5357-8477-3景岳全书一清乾隆33年1768藜照楼藏版630景岳全书二景岳全书三景岳全书四景岳全书五景岳全书六978-7-5357-8124-6先醒斋笔记中藏经1明万历43年1615丁元荐刻本2清嘉庆13年1808孙星衍校勘本100978-7-5357-8470-4医学心悟清雍正10年1732慎德堂刻本150978-7-5357-8612-8医学源流古今医史1日本宽永9年1632刻本2清抄本98978-7-5357-8471-1医学正传(上)明嘉靖10年1531刻本258医学正传(下)。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指瑕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指瑕
一体例不统一敦煌词典在体例上均是先标词目注音释义然后列出敦煌文献中的用例再在敦煌文献用例以外举出其他资料以为助证或推究词义的来龙去脉另立一段首加按字为别
第2 0卷第 1期
V0 . 0 No 1 12 .
四川文理 学院 学报
Sc u n Un v r i fArsa d S in eJ u n l ih a i e st o t n ce c o r a y
同“ ” 愤 怒 。 ] .六 忿 , [蛳 卷
成文 , 以供《 敦煌词典》 修订时参考。


体例 不统 一
《 敦煌 词典》 体 例 上均 是 先 标 词 目、 音 、 在 注 释义 , 然 后列 出敦煌文 献 中的用例 , 再在敦 煌文 献用例 以外 举 出其 他资料 以为助 证或推 究 词义 的来 龙去 脉 , 立一 段 , 加 另 首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按 字为别 。不过 , 我们发现 ,敦 煌 词典 》 13个 词 目 《 的 0 下却 只有敦煌 文献 用例 而 并 无其 他用 例 , 没 有加 “ ” 也 按 字进行 必 要 的 解 释 。简 要 列 举 如 下 : 不 道 ”,I “ “ - 不
修 改和 补 充 。
关键词 :敦 煌文献语 言词典》; 目; 《 词 不足 中图分类号 : 6 H1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64— 2 8 2 1 ) 1 03— 3 17 54 (00 0 —07 0 时。 ”
蒋礼鸿先生主编的《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以下简称 ( 《 煌词 典》 是一部关 于敦 煌文 献语 言 研究 的词典 , 敦 ) …所 收词 目 12 5 6个 , 4 约 0万 字 , 敦煌 学 的进 一 步 研 究做 出 为 了巨大的 贡献 , 汉语史 的研究提 供 了重要 参考 。正 如蒋 为 先生《 序例》 所言 , 一方面他肯定了《 敦煌词典》 的重要成 就, 另一 方面也谦 虚 地指 出 了其 存 在 的 不 足 。诚 然 , 作 著 要求 毫无疏失 是很 苛刻 的, 先生 实事 求是 的态 度实 在令 蒋 人佩 服。在拜 读这部词 典时深 受启 发 , 同时 也发 现 了一些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看指甲诊病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看指甲诊病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看指甲诊病摘要中医治疗疾病讲究望闻问切,这里的“望”不仅包含面诊,还有手诊。

中医可以通过看指甲诊病,指甲的信号也能说明某些身体疾病,不要看指甲小小的,但是说明的问题却很多,比如指甲有棱线,指甲颜色变白,指甲的月牙不见了,都能说明某些身体状况。

从中医来讲,一个人手指甲上的月牙如果弧度大、光泽好,就表明此人的气血比较丰盛;如果月牙变小或逐渐消失,说明人体的气血衰退,身体状况不如从前。

中医学的确有记载可以通过白月牙判断人的心脏功能是否好,中医认为肝藏血,血循环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肝其华集中在人的指甲上。

一般来说有白月牙的人心气足,血脉循环比较通畅;白月牙比较小的或是根本没有的,心气则要弱一些,血循环可能不是很好。

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说明肝血盛衰可影响爪甲的枯荣,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展开剩余85%1指甲板纵纹指甲纵纹——神经衰弱指甲上有数条明显纵纹表示长期神经衰弱、机体衰老的象征。

容易出现:神经衰弱,长期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

消耗性疾病,体力透支(如身心疲劳综合征)。

免疫功能差,容易感冒。

2指甲板横纹横纹深粗者,表示一次严重的疾病。

指甲横纹多且细者,多见于长期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泄泻等症状。

3指甲的斑点瘀黑斑点—是表示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征兆。

一般右手指甲出现,表示左脑有问题。

指甲白点—消化不良,指甲上出现1个或数个白点:成人多见肝功能代谢或受损,特别是乙肝慢性病人。

小孩多见于肠胃积滞,消化不良或虫积或缺钙习惯性便秘,长期造成肠胃紊乱也会出现点状白点。

4按压指甲一般而言恢复快的表示正常,慢的表示体内有障碍。

用一只手按压住另一只指甲尖3秒,见指甲白色后放手,观察5个手指甲床下血液循环回复的快慢,如果马上呈微红状,则表示健康,说明血液循环顺畅,内脏机能活泼。

如果有1个指头血液循环不良,则与这一指头相应的内脏问题有关。

5半月痕-正常中医学说认为,气不耗归于肝为血,血不耗归于肾为精,精不耗归于骨为髓,这就是精髓的由来。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一、经部1. 易类《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周易本义》等2. 书类《尚书正义》、《尚书大传》、《尚书注疏》等3. 诗类《诗经正义》、《诗经集传》、《诗经注疏》等4. 礼类《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等5. 春秋类《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等6. 孝经类《孝经正义》、《孝经注疏》等7. 四书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二、史部1. 正史类《史记》、《汉书》、《后汉书》等2. 编年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3. 纪事本末类《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4. 别史类《逸周书》、《东观汉记》等5. 杂史类《国语》、《战国策》等6. 传记类《高士传》、《唐才子传》等7. 地理类《水经注》、《大唐西域记》等三、子部1. 儒家类《荀子》、《新书》、《盐铁论》等2. 道家类《老子》、《庄子》、《列子》等3. 法家类《韩非子》、《商君书》等4. 名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等5. 墨家类《墨子》等6. 纵横家类《鬼谷子》等7. 杂家类《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四、集部1. 楚辞类《楚辞》、《楚辞补注》等2. 别集类《陶渊明集》、《李白集》、《杜甫集》等3. 总集类《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等4. 诗文评类《诗品》、《文心雕龙》等5. 词类《花间集》、《宋词三百首》等6. 曲类《元曲选》、《六十种曲》等五、丛部1. 丛书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2. 类书类《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3. 小说类《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4. 佛经类《大藏经》、《金刚经》等5. 道藏类六、艺术部1. 书画类《历代名画记》、《书谱》、《法书要录》等2. 篆刻类《印章集》、《印谱》等3. 音乐类《乐府杂录》、《琴操》等4. 舞蹈类《舞谱》、《舞蹈史》等5. 戏剧类《录鬼簿》、《南戏录》等七、科技部1. 天文类《甘石星经》、《授时历》等2. 地理类《地理志》、《舆地图》等3. 农学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4. 医学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5. 建筑类《营造法式》、《园冶》等6. 数学类7. 兵器类《武经总要》、《兵器谱》等八、生活部1. 食谱类《随园食单》、《饮膳正要》等2. 花卉类《群芳谱》、《花镜》等3. 茶艺类《茶经》、《茶谱》等4. 服饰类《中国古代服饰史》、《绣谱》等5. 旅行类《徐霞客游记》、《旅行指南》等九、宗教部1. 佛教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圆觉经》等2. 道教类《道德经》、《南华经》等3. 儒教类《孝经》、《大学衍义》等4. 基督教类《圣经》、《基督教要义》等5. 伊斯兰教类《古兰经》、《伊斯兰教义》等《中国古籍总目》不仅是一部文献检索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宝典。

目病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目病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目病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目病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目者,肝之窍,经曰∶肝受血而能视。

又肝虚则目晃晃无所见。

又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视不明。

以肝为木脏,木得水则荣,失水则枯也。

又曰∶肾之精为瞳子。

又曰∶肾病则目晃晃如无所见。

盖目之精明在瞳子,故真水内亏,必目多昏黑,譬之水浅混浊,则不能照物,故绝无障翳遮睛。

是以治目者,当养肝血,补肾水为主。

然经又言∶心者,五脏之转精也。

目者,其窍也。

又云∶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因事冗心烦,则神劳血虚火旺而目病,故清心养血安神,亦为治目之要务。

东垣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而为精明之用。

然脏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土,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受伤,脾虚则脏腑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于明目也。

是则脾胃所宜理也,故仲淳治目病,每用杞菊地黄丸,天王补心丹二方,朝夕并进,药品甘寒,不伤脾胃。

故云∶久服自效,深合六经东垣之旨。

丹溪云∶目能远视,不能近视者,肾水虚也,宜地黄丸;目能近视,不能远视者,心血少也,宜补心丹。

倪氏云∶心为君火,肝为相火,火炎无治,神水受伤,上为内障。

又言诸脉皆属于目。

相火者,心胞火主百脉,上荣于目,火盛则百脉沸腾,上为内障。

其症初起,视物微昏,空中常见黑花,神水色变淡绿,急宜杞菊地黄丸、补心丹治之。

次则视歧,睹一成二,色变淡白,失此不治,久则不能睹物,色变纯白,永为废疾。

此症亦有因暴怒伤肝,致神水渐散昏花者,急宜滋肾水,养肝血,收其散大之神瞳,镇其上冲之逆气,当宜杞菊地黄丸合磁朱丸治之。

但内障之病,最为难疗,服药须累月经年,又当远房帏,戒恼怒,释忧思,免劳碌,庶几有效,不然必废,终不可复。

或有因大怒气逆上冲空窍,神水随散者,此属不治之症。

又有因为物所击,神水随散者,亦不可治。

有因悲哀过度,泪多液竭,渐至丧明者,《内经》命曰夺精,亦最难治。

有因诸失血过多,睛珠作痛,不能视物,羞明酸涩,眼睫无力者,但宜滋阴养血为主,杞菊地黄丸加减,加白芍、胡麻、天冬、人乳之属。

中医药典籍介绍

中医药典籍介绍

中医药典籍介绍
中医药经典是指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治病方外,经过长期实践与总结,形成的一套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古籍、经方、医书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典籍介绍:
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基本经典,包括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2.《伤寒论》:是中医药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基本依据。

3.《金匮要略》:是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集中了他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药学的“临床宝典”。

4.《本草纲目》:是明朝著名药学家李时中所著,是中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药及中药方的收集、考证和系统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5.《医学四大经》: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部经典,涵盖中医治疗、药物理论、方剂方面的内容。

以上仅是常见的中医药典籍,还有很多其他的经典著作,如《千金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这些经典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华古籍总目》五部分类表及类分

《中华古籍总目》五部分类表及类分

《中华古籍总目》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集中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五部分类表及类分更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系统总结和分类,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看《中华古籍总目》中的第一部分类表,即《经部》。

这部分类表主要收录了古代我国的经典著作,以及有关儒家、道家、名家等各种思想学说的著作。

在这部分类表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易经》、《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还可以看到《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以及《韩非子》、《管子》等名家思想的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来看《史部》这部分类表。

《史部》主要收录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包括了传世名著《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通过阅读《史部》中的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演变、社会制度、人物传记等丰富内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类表是《子部》,这部分类表主要收录了我国古代各种学术著作,包括了儒家的经义、经学著作,道家的论著,医学著作,天文地理的著述等。

这些著作涵盖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珍贵遗产。

第四部分类表是《集部》,这部分类表主要收录了我国古代的文学著作,包括了诗、词、曲、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

在这部分类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最后一部分类表是《古逸部》,这部分类表主要收录了一些零散的、较为特殊的典籍,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方志、奇闻异史等。

这部分类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非凡性。

总结来看,《中华古籍总目》所收录的五部分类表及类分,不仅全面、深入地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宝藏。

《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指瑕

《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指瑕
i s t h a t i t h a s n t l i s t e d t h e b o o k s c o mp l e t e l y a n d mi s s e d a b o u t 3 0 0 k i n d s o f b o o k s . he T s e c o n d i s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s o me p r o b l e ms w i t h t h e b o o k s i t h a s l i s t e d . hi T s p a p e r w i l l o f f e r n i n e e x a mp l e s o f t h e s e c o n d p r o b l e m.
T h e Mi s t a k e s i n t h e Hi s t o r y C a t a l o g u e o f T h e G e n e r a l C a t a l o g u e o f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B o o k s
则 是合 并两 家 书 目中 的相 关类 别而 成 [ 1 _ 。 《 古籍 总 目》 史部 目录类 中部 分伪 书 目已经标
果 ,是一 部 旨在 全 面反 映 中 国古代 文献 流 传 与存 藏 状况 的总 目录 。 对 学术 界有 着 重要 贡 献 , 意 义重 大。 可 以预见 在相 当长 的一 段时 期 , 它将是 治 中国 传 统文 化 学者 的必 备 书籍 。但 由于该 项 目过 于庞 大, 参 与人员 众 多 , 其 间 的编纂 疏误 , 在 所难 免 。 要
著 录 中也 有 种 种 疏 误 。文 章 就 后 者 举 出九 例 。

《医宗金鉴》眼目总括

《医宗金鉴》眼目总括

《医宗金鉴》眼目总括眼目总括1。

目为五脏六腑精,气白筋黑骨精瞳,血为眦络肉约束,里撷系属脑项中。

经热腠开因风入,合邪上攻赤肿疼,轻者外障生云翳,重者积热顿伤睛。

【注】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气之精为白眼,筋之精为黑眼,骨之精为瞳子,血之精为络眦,肉之精为约束,即眼胞也,里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因经热蒸开腠理,故风邪得以入之,风热之邪合上攻于目,赤肿疼痛。

轻者则为外障,或暴生云翳,重者则积热之甚,陡然痛伤睛也。

外障病证2。

火眼赤肿泪涩痛,硬肿多热软多风,睑粟烂弦鸡蚬肉,努肉赤脉贯瞳睛,血灌瞳人高突起,旋螺尖起蟹睛疼,拳毛风泪风痒极,赤膜下垂黄膜冲。

【注】风热上攻,目赤肿痛多泪,隐涩难开,火眼也。

肿而硬者,属热盛也,宜先下之。

肿而软者,属风盛也,宜先发散。

两睑上,下初生如粟,渐大如米,或赤或白,不甚疼痛,谓之睑生风粟。

两睑粘睛,赤烂痒痛,经年不愈,谓之烂弦风,又名赤瞎。

睑内如鸡冠,蚬肉翻出,视物阻碍,痛楚羞明,谓之鸡冠蚬肉。

此皆脾经风热为病也。

两眦筋膜努出,谓之努肉攀睛。

两眦赤脉渐渐侵睛,谓之赤脉贯睛。

两眼混赤如朱,痛如针刺,谓之血灌瞳人。

两眼痒痛,忽然突起,谓之突起睛高。

目中大痛,忽生翳膜,状如旋螺,谓之旋螺尖起。

目中大痛,忽然瞳睛努如蟹目,谓之蟹睛疼痛,又名损翳。

此皆肝,心二经积热也。

两睑燥急,睫毛倒刺,谓之倒睫拳毛。

两目冲风,泪出涓涓,冬月尤甚,谓之迎风流泪。

两目连眦痒极不痛,谓之风痒难任。

目中从下忽生黄膜,侵睛疼痛,谓之黄膜上冲。

目中从上忽生赤膜,垂下遮睛,谓之赤膜下垂;又名垂帘翳。

此皆心,肝,脾三经风热为病也。

内障病证3。

内障头风五风变,珠白黄绿不光明,头风痛引目无泪,相注如坐暗室中,绿风头旋连鼻痛,两角相牵引目疼,时或白花红花起,同绿黑花为黑风,乌花不旋渐昏暗,黄风雀目久金睛,青风微旋不痒痛,青花转转目昏蒙。

【注】内障之病,每因头风五风变成。

中医解读手诊

中医解读手诊

中医解读手诊中国古老的《黄帝内经》以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其功能在于:行血气、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因脏腑通过经脉、络脉、皮部和体表建立了联系,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和气血盛衰,可以从皮部反映出来。

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意思。

在诊断上就可以从人体外表的变化表现出来如:面色、舌象、体表的寒热等测知内在脏腑的功能状况。

脸上的纹是可以看病的,额上、眉间、唇边的皱纹变化、与内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把面纹、掌纹结合起来观察,可以进一步提高诊病的准确性。

脚掌上的皮肤特点和手掌上是一样的,所以观察脚掌上的纹也可以看病,只是脚上的神经系统没有手上丰富和反应灵敏。

脚掌的微循环也没有手掌丰富,而且皮肤也比手掌上的粗糙,观察起来极不方便,但在足底按摩治疗运用足穴压痛法诊病的还是很多的。

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手的神经反应直接传到大脑,大脑的指令也可以直接迅速的传达到手上。

手与脑之间有精密的协调功能,手的活动直接调动着脑的思维反应。

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较高,它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这种丰富的末梢神经活动对掌纹的生成变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果微循环畅通,皮肤得到充分的濡养,掌纹就会显示出协调均匀的色泽。

如果微循环受阻局部濡养失调,掌面就会萎缩,局部就会塌陷。

当细胞分解和代谢受到影响,手部就会出现局部的隆起和塌陷,掌纹就会生长和消退。

当微循环中二氧化碳过高时,多余的脂肪颗粒就会被送到手掌上堆积成丘,而这时人们往往也没感觉到血脂高的症状。

因此手部掌色、掌丘、掌纹的变化是与神经传导功能,血液循环情况,人体微循环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手上共有374个穴位,其中经穴64个,手穴感应点74个,新针手穴42个,经外奇穴194个,手部集中着大量的人体信息,是我们由表识里判断健康的重要窗口。

不仅掌纹和疾病有关,手的形态,手的色泽,手指与手掌的比例,掌丘的丰满程度均于疾病有关。

《中国古籍总目·经部》指瑕

《中国古籍总目·经部》指瑕

《中国古籍总目经部》指瑕孙利政【摘要】《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在著录古籍时存在一些疏误.文章举出八种类型的问题.【期刊名称】《图书馆研究》【年(卷),期】2017(047)004【总页数】5页(P119-123)【关键词】中国古籍总目;经部;辨误【作者】孙利政【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2《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是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

但该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笔者查阅《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发现了一些瑕疵、疏漏,故分为八类,条举数例,商榷如下。

经10506027:《礼论杂》一卷,晋范宣撰,清马国翰辑。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1]511。

按:书名当作“礼论难”。

检《中国古籍总目·丛书部》丛20200774《玉函山房辑佚书》著录“《礼论难》一卷,晋范宣撰”[2]891,不误。

经10606522:《律吕母音》二卷,清永恩撰[1]550。

按:书名当作“律吕元音”。

经20910129:《四子书真读》,清郑燮书[1]847。

按:书名当作“四子书真迹”。

经21212336:《徐君说文多采用淮南说》一卷,清王仁俊撰[1]1026。

按:书名当作“许君说文多采用淮南说”。

经21212675:《说文发疑绩》一卷,清张行孚撰[1]1051。

按:书名当作“说文发疑续”。

经10506028:《礼论答问》一卷,宋徐广撰,清马国翰辑。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1]511。

按:徐广生于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

检《中国古籍总目·丛书部》丛20200774《玉函山房辑佚书》著录“《礼论答问》一卷,晋徐广撰”[2]891,是。

循《总目》体例,凡刘宋则称“南朝宋”,无有单称“宋”者,此条“宋”前增“南朝”二字亦可。

经10302681:《书经补遗》五卷,元吕宋杰撰[1]250。

《清人别集总目》指瑕六则

《清人别集总目》指瑕六则

《 清 人别 集 总 目》 于 周 岐名 下 著 录 “ 周 氏清 芬 诗文 集 3 8卷 ” [ 1 1 1 4 3 5 一 种 ,版本 及 馆 藏 为 “ 光 绪 1 9年刻本 ” [ 1 ] 1 ;附列 传 记 资 料 称 : “ 周歧 , 字 农父 ,号 需庵 ,桐城人 。明崇祯 进 士 ,官 开封 推 官 。人 清不仕 ,学者 称 土室先 生 。 ” 【 1 _ 1


其次 ,周 岐小 传存在 不确 之处 ,问题 主要 出
鸣集不 分卷 ”一 种 ,作者 亦署 “ 周岐 ” ,提要
在 “ 明崇祯进士”的提法上。 《 清人别集 总 目》
于周 岐名 下共 提供 了三种 传记 资料参 考 书 ,分 别
称:“ 岐字支山,天津人。 ” 《 中国古籍总 目 ・ 集部》 同样 列 有 “ 一 鸣集 ( 支 山诗 钞 )不 分
夏 勇
( 杭州 I 电子科技 大学 ,浙江 杭 州 I 3 1 0 0 1 8 )
[ 摘
要]《 清人 别集总 目》 是一部非 常重要 的清代 文献书 目,同时又存在若干疏误 ,如 《 周氏清芬诗
文集》 条、吴骞 《 南 宋方炉题 吟》 条、茅炳 文 《 师山诗存 》 条 、祁 离藻 《 寿 阳祁 氏遗 稿二 十二 种》 条 、
志补 编》 “ 集部 ・ 总集类 ” 之 “ 家集 ” 部 分 与孙
[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4— 2 6 [ 作者简 介]夏 勇 ( 1 9 8 1 一) ,男 ,江苏无锡 人 ,文学博士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 院讲师 。

6 7・
厦 门广 播 电视大 学学报
严漾 《 荐堇感蓼 图题辞》 条 、陈永 澍 《 春 江书院课 艺》 条 ,有 必要 一一予以辨正。 [ 关键 词]《 清人别集 总 目》;周岐 ;吴骞 ;茅炳文 ;祁寓藻 ;严澡 ;陈永澍 [ 中图分 类号]I 2 0 6 . 2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 编号 ]1 6 7 1 —3 2 2 2( 2 0 1 4 )0 3- 0 0 6 7— 0 5

《中国古籍总目》指瑕十七则

《中国古籍总目》指瑕十七则
2 著者著录不当
史 61141574 续文献通考钞二十三卷 明王圻撰 清康熙二年美延堂刻本 国图 北师大[1] 按:此刻本书名页题“续文献通考钞 /美延堂刊”。书 前有王圻《续文 献 通 考 引 》,后 附 清 康 熙 二 年 (1663)史 以 甲识语;又有《续文献通考钞目录》,后附清李蘅识语。 史以甲识语云: 贵与先生《文献通考》上下数千载,典故叙论,灿如指 掌,诚经国之蓍龟、后学之津筏也。从兄际亨先生尝取其 菁华以课余。今年秋八月,朝令重实学、绌浮华,先生欲以 素业公天下,属李子杜若纂定以付梓人。又取王元翰先生 《续考》示余曰:“是编吾丹铅几遍矣。自宋南渡迄明神宗 朝,文献具在,子曷芟繁就简,别为一编,以成全书,附荀卿
1 书名或卷数著录不当
史 71451090 卫藏图识四卷附蛮语一卷 清盛绳祖撰 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国图 中科院 北大 复旦 天津 南京[1] 按:此书含 《图 考 》二 卷、《识 略 》二 卷、《蛮 语 》一 卷。 书中有周琦识语,云:“至绳祖……相与增删成帙,并证诸 群书,厘为五卷。”所 谓 “卫 藏 图 识 四 卷 附 蛮 语 一 卷 ”不 知 何据。《总目》另著录清光绪九年盛时彦刻本,作“卫藏图 识五卷”[1]。此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亦应作“卫藏图识五 卷”。 子 71635351 性理真诠四卷首一卷 法国孙璋撰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慈母堂铅印本 国图 北大[2] 按:《性理真 诠 》分 为 卷 首、二 卷 上、二 卷 下、三 卷 上、
三卷下、四 卷 续,清 乾 隆 十 八 年 (1753)刻 本 分 为 六 册,光 绪十五年(1889)上海慈母堂排印此书,分卷不变,将二卷 及三卷之上、下 合 为 一 册,共 四 册。所 谓 “性 理 真 诠 四 卷 首一卷”,疑为编目者见前有“卷首”,故如此著录,实则卷 首即卷一。《总目》另著录《性理真诠》六卷,亦有“清光绪 十五年上海慈母堂铅印本”[2],两条目实为同一书同一版 本,唯计卷方式不同。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摘要】《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工具书。

特别是《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但是,《总目》的编纂体例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极少数中医古籍未将卷端书名作为著录的主要依据、书名著录不完整、未严格区分同一书名的丛书的不同子目和卷数、版本著录有误等。

本文通过本中心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仔细核对,举例说明《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古籍保护版本鉴别编纂体例卷端著录2007年12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以下简称《总目》)正式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耍的参考工具书。

《总目》收录全国150家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455种,新增品种1334种,新增版本3652个,其中不乏明以前的珍稀善本,全面系统地摸清中国中医文献的“家底”。

为了使我中心中医古籍整理和数字化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和更明确的目标,将本中心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总目》进行仔细核对,鉴别其版本的优劣,从中发现《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为版本时代的准确鉴别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救偏琐言十卷》,原书的版心有“惠迪堂”,记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馆藏目录只著录为清刻本;经核对,《总目》收录21种版本,其中惠迪堂刻本的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

又如:明•王宇泰的《婴童百问》十卷,原书疏记“嘉靖十八年”,书名页记“聚锦堂梓行”;馆藏目录著录为明嘉靖年聚饰堂藏板;经核对,《总目》收录18种版本,其中聚锦堂刻本的时代是明末清初。

《中国古籍总目·经部》指瑕

《中国古籍总目·经部》指瑕

《中国古籍总目经部》指瑕
孙利政
【期刊名称】《图书馆研究》
【年(卷),期】2017(047)004
【摘要】《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在著录古籍时存在一些疏误.文章举出八种类型的问题.
【总页数】5页(P119-123)
【作者】孙利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籍总目·集部·曲类·俗曲之属》指瑕 [J], 孙越
2.《中国古籍总目·经部》指瑕 [J], 孙利政;
3.《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指瑕 [J], 侯印国
4.《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指瑕 [J], 侯印国;
5.《中国古籍总目》指瑕十七则 [J], 王域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指瑕内容摘要:《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

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等,致使作者时代不明,师承授受关系缺然。

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俾有所参考焉。

关键词: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医古籍、目录《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

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一书多次著录等,皆白璧之瑕,不掩大美。

但这些问题,或为撰者失考,或作者时代不明,致使师承授受关系缺然,一些有价值的典籍未得以揭示。

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参辑众本,详加论列,俾有所补益焉。

一、以字号误作原名者。

1、《眼科约编》、《眼科备览》二书,《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皆云颜筱园撰。

按,《眼科约编》前有颜氏自序云:“《眼科约编》者,梧暇日之所撮录也。

”序末云:“道光甲午菊月密峰尔梧颜筱园氏自序于寻乐草堂。

”知筱园,为作者字号。

(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著录:“《眼科约编》,国朝颜尔梧撰。

尔梧字凤甫,连平人。

”1《惠州府志》卷三十九有其小传云:“顏尔梧,字凤甫,連平人。

捐职按察司照磨。

素善岐黃术,而眼科尤精,名重於時。

著有《眼科约编》。

”以是可知,颜筱园,当为颜尔梧。

尔梧,字凤甫,一字筱园,号蔼人。

福建连平人。

2、《元汇医镜》五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刘琇峰撰。

《中医古籍书目提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作敲蹻道人(盼蟾子)撰。

按,当为宛平刘名瑞撰。

名瑞,号琇峰,道号盻蟾子,又号敲蹻道人。

民国刻本《元汇医镜》书名页题“敲蹻道人盻蟾子刘著”。

自序末署“光绪戊申戊午己亥北京天寿山桃源观敲蹻道人刘撰”。

序后有“敲蹻道人、盻蟾子刘”二方木记。

3、《麻疹汇要》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续考》著录,作吕新甫编。

按,当为东阳吕铭撰。

铭,字新甫,咸丰八年举人。

居东阳马上桥。

其所撰《治疹全书》卷端题:“古吴宁新甫吕铭参阅,男耀垣、耀玑同辑”2。

东阳《卢正珩日记》同治元年九月廿五日:偕受卿笙甫至马上桥吕新甫(吕铭)家。

顷春珊、浦廷均来。

夜宿吕氏敦好斋3。

1(清)劉溎年修,鄧掄斌纂,(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光绪十七年刻本。

2《中国历代医家传录》386页,3郭佐唐选注《卢正珩日记》,载《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97年排印本,第58页。

4、《眼科百问》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东北目》、《拾遗》等著录,作王子固辑。

按,当为长垣王行冲辑。

行冲,字子固,文之,号勉斋。

康熙五年举人。

《眼科百问》前有顺治十四年崔胤弘序,序云:“文之王子固,余家珠王叔宝以渭阳事余者,性颖异,博闻强识,于书无所不沉酣,经术而旁通医。

”(嘉庆)《长垣县志》卷十一有其传:“王行冲,字文之,号勉齐,明少保永光孙。

康熙丙午举人。

事母尽孝,遭母丧,寝柩侧不入内者四载。

乐善好施,尝设义学,开药局,施钱米,济贫乏,人皆感之。

性聪慧好学。

凡天文、地理、六奇、太乙、医术,皆能明其奥旨。

工书法,兼通绘事。

年八十,以赴礼闱,卒于京邸。

”5、《喉證指南》四卷,《達生保赤編》(一名《保赤良方》)四卷首一卷,《經驗急救良方》一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皆作严江寄湘渔父撰。

考《保赤良方》,有寄湘渔父自序云:“忆自岁庚午,改官陇上”。

序末署:自识于甘肃秦州署之退思斋。

知严江寄湘渔父,乃为官甘肃者。

周兆璋序云:“余二田刺史,浙人,寄籍湖南。

”于此可知,寄湘渔父为余姓,字二田。

刺史,一般是指官知府、知州者。

考此时秦州知州为余泽春。

泽春字二田,号寄湘渔父,浙江遂安人,寄籍湖南。

6、《通俗咽喉科学》一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张若霞撰。

按,当为山阴张拯滋撰。

拯滋,字若霞。

张拯亢兄。

善画雁,有诗才。

民国二年创螭阳诗学社。

著有《螭阳志》、《食疗治病新书》、《草药新纂》、《通俗内科学》等。

光绪十一年生,1957年卒。

7、《胎产集要》三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贩书偶记续录》著录,作黄惕斋辑。

卷端题鹤湖黄惕斋辑。

道光十九年宗室惠林序云:鹤湘黄君所辑《胎产辑要》三卷4。

《中医人名词典》:黄兴德,字惕斋。

尝集诸家之说,删繁补阙,辑为《胎产辑要》,后更名《达生保赤全编》。

8、《胎产珍庆集》六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宋若昂撰。

按,是书前有张文翰序云,宋曾任范县教谕,城武、蓬莱训导。

考(道光)《城武县志》职官表中有宋綵,利津人,拔贡生,乾隆四十年任训导。

此宋若昂者,即清利津宋綵。

9、《女科锦囊》、《伤寒锦囊》二书,《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东北目》著录,作刘渭川撰。

按,考(嘉庆)《无为州志》卷二十一有:“刘泽清,字渭川,号浊翁。

诸生,以女医鸣于时,著《女科指南》二卷”5刘渭川,即无为刘泽清。

泽清字渭川,号浊翁。

10、《脉学全书》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续考》著录,作陈虞宾撰。

按当为陈蕴华撰。

蕴华,字虞宾,同治十二年拔4《中医人名词典》564页。

5(清)顾浩修,吴元庆纂(嘉庆)《无为州志》卷二十一,清嘉庆八年刻本贡。

四川犍为人。

著有《北马南船记》。

11、《本草诗》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北大善》《本草书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中国本草全书》影印,皆作赵瑾叔撰注,陆文谟补。

按,是书卷端题:杭人赵瑾叔撰并注,钱塘陆文谟典三甫较定。

前有乾隆元年陆文谟序云:兹《本草诗》一编,出吾乡赵瑾叔先生手,自作自注,凡四百六十一种,所谓五之一也。

《郭西小志》赵瑾叔条云:“钱塘赵瑾叔,名瑜,入籍武康……与洪稗畦齐名,撰有《熊罴梦》、《秦淮雪》、《青霞锦》、《翠微楼》传奇数种。

江村高士奇尝聘居燕邸,与稗畦同撰《词典》。

”赵瑾叔,当为钱塘赵瑜。

瑜,字瑾叔。

12、《仙方合集》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大辞典》著录,《中医珍本丛书》影印本、北京科技出版排印商山校点本《仙方合集》等皆作贾山亭辑。

按,即苍溪贾儒珍撰。

儒珍,一名道圆,字聘候,号山亭,别号知足子,道圆居士。

其祖贾宜亭,世居南部县,乾隆二十年徙居苍溪。

父贾聚五,知文事。

儒珍,自幼好学,博综经史,及长留寓成都,广交学友。

归乡后,以竹桥斋为号校刻经籍,兴办寻乐书岩义学。

儒珍好宋明理学,崇尚格物致知,主敬、立诚慎独之旨,与嘉定李嘉秀、阆中许义楼等教授于寻乐书岩义学。

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6。

13、《辩证良方》四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蒋杏桥辑。

按,当为蒋锡荣辑。

锡荣,字杏桥。

道光丁酉副贡。

武进人。

《武阳志余》卷一有其传云:蒋锡荣,字杏桥。

副贡生。

江宁陷,锡荣著《絶粤匪檄》以激劝忠义。

贼至,守北城。

及䧟,与子湛恩赴水死7。

14、《神仙濟世良方》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柏鹤亭撰。

按当为汉军柏永瑞撰,永瑞,字鹤亭,内务府正黄旗汉军。

乾隆五十九年任阳曲典史8。

15、《沈子畏先生医案》,《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沈子畏撰。

按,应为沈凤葆撰。

凤葆,字子畏。

(民国)《桐乡县志》皆有其传。

传云:“沈凤葆,字子畏,桐乡乌镇人”。

“祖成美,名兰舫,为逸舲僧高弟傅,子繘泉、词源。

凤葆,繘泉子也。

少孤,受业于成美之门人沈馨斋,馨斋,德清人也。

名树德,其兄梅清名树培,为丁受堂高弟。

凤葆融会诸家,独标真谛,所居嵇家汇,庭户以外,俨若市廛,弟子数十人皆传其业。

至今浙西人士精岐黄术者,以为导源乌镇焉。

宣统元年卒,年五十三。

葬杭州王家坞”9。

16、《吴甫恬先生自存医案》,《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作吴甫恬撰。

按应为清江阴吴士瑛撰,士瑛,字甫恬,一作甫田,号壶芦山人,又号子虚子。

(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八云:“吴士瑛,6王峻峰撰《寻乐书岩》,载1986年《苍溪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79页。

7(清)莊毓鋐,陸鼎翰纂修(光緒)《武陽志餘》卷一,清光緒十四年活字本8(清)李培謙監修,閻士驤纂輯,(道光)《陽曲縣志》政略十二,清道光刻本。

9卢学溥纂修,(民国)《乌青镇志》卷三十,民国二十年刻本。

字甫田,太学生,熟于素问诸书。

著有《痢疾明辩》,万青藜为之序。

”17、《韩拜墀先生方案》不分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韩拜墀撰。

按当为清娄县韩文衡撰。

文衡,字清泉,号半池,又号拜墀。

江苏娄县人。

祖籍浙江遂安,故别号随安子,晚号和叟。

咸丰六年生,民国十八年卒。

每于诊务之暇,著作不辍。

手书心得验方,分门别类,经数年,成《随安医案》七卷,《临症摘要》若干卷,详校虞山陈耕道《疫痧草》两卷10。

18、《医医医》三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等著录,作孟今氏撰。

按书前有徐绍桢序云:“孟今于风八先生,桢髫年在桂林闻名”。

知孟今氏者,姓于。

考《清稗类钞》卷七十一,171页。

艺术类“于风八欲医医条”云:“桂林于风八,一号孟今,久客广州,绝意进取,专一于医……宣统己酉乃遂发愤著书,书成,名之曰《医医医》。

盖以医医之医自任也”。

又《清稗类钞》卷四十,第38页,姓名类,“以天文数目之字合为字”条云:“光绪中粤西有秦书祥于夔者,结友十人,讲学论道,于字风八,取义于八方风也”。

于此可知,于风八者,即于夔,字风八,号孟今。

19、《增注医宗己任编》四种八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571《中国丛书综录》709著录,皆作湖州杨乘六撰,按当为鄞县高斗魁等撰,旌德方汝谦补注,湖州杨乘六评。

20、《医学三书合刻》三种三卷,清光绪元年莲池书院刻本。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丛书综录》、《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江苏地方文献书目》著录,皆作陶慰农辑。

按应为清陶云锦辑。

云锦,字慰农。

同治七年任邢台知县。

江苏吴县人。

21、《小云巢丛刊》七种无卷数,《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徐了缘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