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下之新经济政策探讨
·13·高校教育赤子 SPIRITUAL LEADERS2016年 总第383期苏联模式下之新经济政策探讨何一通(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37)【摘要】新经济政策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尤其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有深远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研究分析苏联模式下的新经济政策,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生产力、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指导新世纪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1919年苏联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国内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
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的苏联本该放弃使用具有临时应急性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继续发挥着作用,甚至比内战时期的影响范围更广阔更深远。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调查,同时在严重危机的逼迫下,1921年2月初列宁形成必须改行粮食税的决定,并起草了“农民问题提纲初稿”,提出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的基本方针。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苏共中央政府审时度势,在苏共十大上正式提出新经济政策取代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求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生产的目的。
1921年3月8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开始。
在本次大会上开始正式使用“新经济政策”这个名词。
代表会议决议写到:“当前的基本政治任务是使党和苏维埃的全体工作人员充分领会和确切执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基础性提纲是:恢复市场、货币机制,改变工业的管理方针,建议取消无偿劳动,提高工资,把对工人的供应同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同企业的工人人数挂钩,使经济政策的整个基础立足于经济核算之上,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手工业企业实行非国有化,发展合作社,把企业交付租赁等等。
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
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20世纪初期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它标志着苏联经济体制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战后复苏的过渡。
新经济
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以恢复,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实行了“农业税收”政策。
这一
政策取消了原先对农民实行的强制征收政策,而是改为向农民征收
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有了更多的
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其次,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实行了“合作社经营”政策。
在这一
政策下,苏联政府允许私人企业家开办小规模的工厂和商店,同时
鼓励工人组建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苏联工业
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此外,列宁新经济政策还对对外贸易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苏联政府允许私人商人从事对外贸易,同时也鼓励外国资本进
入苏联进行投资。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苏联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
的活力,也为苏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总的来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苏联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并逐渐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战后复苏的转变。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一、知识分析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是历史考查的重点。
学生对于知识的整合总是存在诸多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抓基础。
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内容详尽的掌握,才能从容地进行知识整合。
下面就针对这三次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从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中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以最终解决学生在知识组合方面的困惑。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一、导入。
思考:在20世纪对社会主义中国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哪个国家?答:有很多人曾经用“刻骨铭心”四个字来形容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三者的不同点:(1)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入市场调节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是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调节、规范市场经济规则,摆脱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2)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2)目的:改变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2.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具体表现在: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3.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背景下,为摆脱和避免经济危机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它是在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国家利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整,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注]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美国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这其中的各自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初三历史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 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材料三:“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一)工业化
1.开始时间:1926年
2.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措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 计划
苏联民间笑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 苏联人得意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
5、评价: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
列
大
宁
林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 绩和存在的问题; 2.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实施等的措施; 3.分析和评价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的利弊。
新课探究
一、新经济政策
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 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依据是什么?
(1)内容: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 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概念(实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特点:经济方面---忽视商品经济,重视计划经济 政治方面---忽视民主法制,个人高度专权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找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 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 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面对苏联模式 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 真理,修正了错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在走过一段 弯路后,邓小平同志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同时 也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 设的关键时期转危为安。而苏联并没有客观的认识到自
谢
谢!
己发展中的不足,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解体 是必然的结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客观审视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对苏 联模式关于现实威胁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时代主题”的客观判断,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 整和资源分配与整合的关键,是破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和基础。 对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深刻解答,把握 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现实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80%,而且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国家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党内干部大清洗
历史高频考点特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人民政权通过的决定中,最能反映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水平的选项是()A.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战争B.建立人民委员会取代临时政府C.土地国有,劳动者使用D.选举列宁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3.“……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罗斯福新政4.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形势,(苏俄)党内有些同志认为“用异己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
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6.1921年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他为此而采取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工业化方针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新经济政策7.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8.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背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
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
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评价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 )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苏联建立。
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东北石油大学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三大改造的全面告捷,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最严峻也是最重要的课题。
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我国曾经选择“苏联模式”和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作为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虽然在“苏联模式”的统领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弯路,但是它对于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经济政策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林论变成现实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陆续取得辉煌成就,苏联模式也逐渐形成了,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渊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自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的,特别是再改革开放之前面对我们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抖颤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开展,我国的领导人不断地审时度势,果决地重新判断世界形势,同时基于全面总结20世纪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的历史决定。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仍然困顿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带领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寻找契合点,他提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共产主义政权改革经济体制,推出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
苏联经济改革以一系列经济政策为支撑,其中包括政府减少其经济干预,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行企业变革,改革银行体系,改变货币政策,改善流动性、取消购买力平衡衡等等。
首先,苏联实行了减少政府经济干预的政策。
苏联政府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实行一定的市场经济,取消许多计划经济的限制,以政府指导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为主,以市场和企业决策为主导。
此外,苏联政府取消了所有关于定价、商品流通和销售的规定,释放了企业成立、生产和经营的自由,允许企业对外贸易,并将重点放在市场化改革上。
其次,苏联实行了企业变革的政策,允许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如联营、合伙企业、国有股权与民营企业结合的企业、外资企业等。
苏联还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出口贸易,采取外汇优惠政策,建立外贸担保体制,加强企业管理,并为企业发展外资提供便利。
第三,苏联改革了银行体系。
苏联政府将银行从企业管理结构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央行,实行货币政策和准备金制度。
此外,苏联还取消了信用卡系统,实行现金和支票制,改变原先的银行体系垄断的结构。
最后,苏联还实行了改善流动性的政策,以改进货币流通条件、实行税制变革、降低利率水平、取消购买力平衡衡等措施,提高货币流通效率。
上述措施优化了资金使用环境,加速苏联经济变革进程。
苏联通过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实现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些新政策包括减少政府经济干预、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行企业变革、改革银行体系、改变货币政策、改善流动性等。
这些政策大大改善了苏联经济环境,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一)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简述:内战发动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于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分散出来用作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推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泛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2.措施:(1)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各种农产品。
(2)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3)在互换方面,政府推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
(4)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到1921年引起严重的国内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在凶险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少的特定条件下被迫实行的具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做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其特点就是在非政府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挤商品货币关系,抛开了市场,实行单纯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即为用“简便、快速、轻易的办法推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
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
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
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
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
到1921年春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前苏联崭新经济政策1.详述:为了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的危机,苏俄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14-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1.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政府禁止买卖粮食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私营企业纷纷涌现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A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20年”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故答案为A。
B项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C项出现于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D项出现于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之后。
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题干中列宁的话实际上说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结果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引发的。
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A项错误。
农民并非“敌对势力”,D项与题意无关。
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但是它仅仅是问题之一,此“严重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造成的,C项从属于B项,B项是主要原因。
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 B解析从表格的数据看,自1921年起平均税款逐渐降低,这段时期正是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符合这一时间信息的是B、C两项,C项与赋税无关,故B项正确。
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答案 C解析“允许出租土地”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方式,但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制状况,A项错误。
浅谈列宁时期苏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背景和意义
浅谈列宁时期苏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背景和意义浅谈列宁时期苏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背景和意义如下:“战时共产主义”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1918至1920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在1921年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实行余粮征集制。
它是“战时共产主义”的核心内容。
粮食短缺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大挑战,1918年5月初,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实行粮食垄断,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国家“对全部存粮实行最严格的核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不交出余粮者被宣布为“人民敌人”。
从1918年至1920年,全国共组建工人征粮队2700个,参加者达8万多人。
(2)银行和工业企业的国有化。
列宁吸取巴黎公社未没收法兰西银行的教训,从1917年11月中旬开始,苏维埃政权就着手接管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接着对大型工业企业、运输、外贸企业实行国有化。
至1920年底,国有化企业已达3.7万多家,其中包括雇工5至10人的小企业。
(3)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苏维埃政权向所有非劳动者(雇主、私商、自由职业者等)发放劳动手册,规定每个人必须参加义务劳动,才能迁徙和获得口粮。
(4)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但从事黑市交易的“背口袋的人”,始终无法杜绝。
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为一种战时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
正如列宁后来在《论粮食税》中所说: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谢 谢!
15
追求现代化
对外开放
经济发展
13
结语
总之,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任何一种模式,一 经形成便可以一劳永逸。任何理论和模式都要 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样 ‘社会主 义’ 也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 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苏联模式只是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本身并没有 一种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不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找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国家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党内干部大清洗
三: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
成就
弊端
政治
消灭了各种私 管得过死,
有制,实现了 缺少效率与
社会主义公有 制。
效益
经济
消灭了所有的 过度集权,
剥削阶级,实 缺少民主与
现了工农当家 作主
法治
文化 创立了社会主 管得过严,
义教育制度, 缺少独立与
5
四: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则;
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 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 点。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现实国情 三大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80%,而且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第48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_商__品__交__换__
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_按__劳__分__配__
返回
4.特点 (1)利用 商品货币 关系和市场作用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 公有制 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 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 小农经济 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 主义的正确道路。
d返回通历史解释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作用和实践效果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绝对计划调节经济运行机制多种分配形式平均主义分配分配原则多种所有制并存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逐步过渡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方式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含义返回研史料实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探究点二斯大林体制本材料重在分层次把握层意
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解析
返回 2.1921 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
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此后
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请对以上不同的观点,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评论。
二、特点:战--战时、共产主义 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斯--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单一公有制
步步高P129
部门 农业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粮食税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工业 商业
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
新经济政策的 实质是什么?
1: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罗斯福天天都在吃“烤百万富翁 ”;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法》,我们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 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我们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 下罗斯福是不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工业+救济+社会立法 2: 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他 以少量的所谓救济来麻痹工人的斗志。 实质+影响 3:美国当代史学家评论:……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导致 的失业这一严重问题。在1938年,美国的失业人口达到1100万。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武器制造业的发展才使美国工人完全摆脱了失 业状态。 根因+局限+实质 4: “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 制度。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比本政府为这个制度效力更多 。……为了挽救它,我们采取了迅速而激烈的行动”。 实质+影响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 命脉前提下,允许商 品经济的发展。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苏联新经济政策(NEP)是在1921年至1928年间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
该政策采用了一系列自由市场的措施,旨在加强苏联的经济体制,振兴国民经济。
NEP的主要内容包括:
1.允许私营经济活动:政府允许个人和私人企业经营小规模工商业、农业和贸易活动。
这鼓励了小商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活跃。
2.引入货币制度:政府引入了稳定的货币供应,并实行比较稳定的汇率。
这使得苏联的市场更加稳定,资本流动也更加便利。
3.恢复农业生产力:政府取消了强制征收粮食的政策,并实行市场化的粮食交换制度。
这促进了农民生产力的提高,也增加了粮食供应。
4.发展重工业:政府增加了对重工业的支持,这对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贸易政策,鼓励出口,促进国际贸易。
NEP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列宁逝世后,一些党派认为NEP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最终导致了NEP的停止。
论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贡献
论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贡献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联开始逐步从战时经济
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国内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化的改革,激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使得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也使得消费品市场供应逐渐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3.增强了国家实力和稳定性:新经济政策使得苏联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国家财政收入也得到了增加,这为国家实施各项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保障。
同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得苏联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4.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各国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实力和稳定性,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是苏联经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是苏联经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苏联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对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工业一直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和支柱产业,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不仅对苏联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国防需求。
在苏联成立初期,面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是苏联在国家安全上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苏联政府把军工产业作为国家安全的重点发展对象,着力发展重工业,面向军工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苏联在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之后,又充分利用军工技术转化到国民经济中,从而推动了重工业的迅猛发展。
第二,工业化需求。
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工业是支撑其全部工业体系的关键。
苏联国内工业化的起步相对较晚,后发优势并不如当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追赶并超越这些国家,苏联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促进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苏联坚定地走向重工业化,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手段,从而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较快的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战略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支持社会主义建设而实现经济现代化。
在苏联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重工业建设是必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苏联国内的重点工业领域例如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都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发展重工业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需求。
苏联强调重工业是一种“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这种政策从经济学上来看是为了实现国有化的目标,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掌控的计划经济和强大的官方监管体系可以对国有产业进行有效掌控,使得这些国有产业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新是相对于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也收归国有,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规定余粮可自己支配,鼓励商业贸易,承认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这不同的地方就是新的地方。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来的经济政策,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1)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社会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2)时间:1921年。
(3)内容:变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效果: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巩固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后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5)新经济政策的总体特点:在充分认识俄国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由此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6)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意义:从现实看,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
工农联盟也得到了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从长远看,表明了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对俄国的国情有了初步的清醒认识,对发展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始探索在利用市场经济的某些手段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经济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于苏联模式的内涵 •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 形 成 • 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 • 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 全面评价苏联模式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 苏联模式
一:苏 联 模 式 的 内 涵
所谓的苏联模式,是指 世纪 年代末到50 世纪20年代末到 所谓的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 年代末到 年代中期,由列宁开创、 年代中期,由列宁开创、斯大林发展的在苏联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 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 体制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总称。 体制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总称。 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 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则; 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则; 第二,它是苏联的, 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 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 点。
在当时的条件下,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一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 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优越性. 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优越性.使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多一点 的时间里,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时间里,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欧 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这一模式还使得苏联抢在 战争前面,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 战争前面,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 为抗击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保卫社会主义苏联, 为抗击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保卫社会主义苏联,同时也为 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模式的弊端,特别是在战后恢复工作完成后, 苏联模式的弊端,特别是在战后恢复工作完成后,这 包括社会主义自身) 一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整个世界(包括社会主义自身 一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整个世界 包括社会主义自身 已发生重大变化之后,苏联没有及时改革这一模式, 已发生重大变化之后,苏联没有及时改革这一模式,反而 将其绝对化、神圣化,从而产生了更消极的作用。 将其绝对化、神圣化,从而产生了更消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面对苏联模式 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 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 真理,修正了错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真理,修正了错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在走过一段 弯路后,邓小平同志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 弯路后,邓小平同志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同时 也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 也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 设的关键时期转危为安。 设的关键时期转危为安。而苏联并没有客观的认识到自
联模式的历史地位, 全面地评价苏联模式的历史地位,应明 确以下几个问题: 确以下几个问题:
1 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评价苏联模式: 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评价苏联模式: 2 苏联模式同苏联解体的关系: 苏联模式同苏联解体的关系: 3 实事求是地看待苏联模式,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前 实事求是地看待苏联模式, 提:
己发展中的不足,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己发展中的不足,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解体 是必然的结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客观审视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客观审视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 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对苏 联模式关于现实威胁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时代主题”的客观判断,既 联模式关于现实威胁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时代主题”的客观判断,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 整和资源分配与整合的关键,是破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和基础。 整和资源分配与整合的关键,是破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和基础。 对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深刻解答, 对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深刻解答,把握 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谢
谢!
语
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 正如列宁指出的: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 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 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 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 的特点。 的特点。
追求现代化
对外开放
经济发展
结
总之,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任何一种模式, 总之,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任何一种模式,一 经形成便可以一劳永逸。 经形成便可以一劳永逸。任何理论和模式都要 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 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样 ‘社会主 也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义’ 也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 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苏联模式只是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本身并没有 一种固定的模式。 一种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不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找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现实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80%, %,而且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 %,而且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 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国家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党内干部大清洗
文化
四: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 原因: 1、 前苏联模式自身弊病的发展
2、前苏联模式的失败,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前苏联模式的失败, 人具有重要的关系 3、劳动者阶级的民主政 、 治制度的缺失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也有国际原因 5、私有制,是推动前苏 、私有制, 联模式破产的根本原因
前苏联模式失败的意义: 前苏联模式失败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其建立和发展的初期, 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其建立和发展的初期, 都曾受到过巨大的挫折和失败。挫折和失败, 都曾受到过巨大的挫折和失败。挫折和失败,更有助 于推动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于推动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也更有助于推 动人们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 动人们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完善和发展新 的社会制度。前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劳动者阶级在人 的社会制度。前苏联模式的建立, 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以后,消灭资本私有制, 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以后,消灭资本私有制, 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新社会制度的一次伟 大探索。它虽然失败了, 大探索。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推动全世界劳动者 阶级,建立新的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 阶级,建立新的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 具有伟大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 具有伟大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
三大运动
三: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
成就 政治 弊端
消灭了各种私有制, 管得过死, 消灭了各种私有制, 管得过死,缺少 实现了社会主义公 效率与效益 有制。 有制。 消灭了所有的剥削 阶级, 阶级,实现了工农 当家作主 创立了社会主义教 育制度, 育制度,培养了大 批工农新知识分子
经济
过度集权, 过度集权,缺少 民主与法治 管得过严, 管得过严,缺少 独立与自由
在经济上, 在经济上,表现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 的经济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从今天的认 识水平和历史环境出发来加以判断, 识水平和历史环境出发来加以判断,很可能会对苏联模式加以 全盘否定,但当时的苏联处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时期, 全盘否定,但当时的苏联处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时期,苏联模式 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它给当时苏联重工业带来了 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其成为可以与美国抗争的国家, 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其成为可以与美国抗争的国家,维护了社 会主义阵营。因此, 会主义阵营。因此,我们必须从苏联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历 史条件来分析、评价苏联模式。 史条件来分析、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内在矛盾和中国的对外开放道路
正是因为对苏联模式中包含的 追求现代化与封闭体系之间 之间矛 追求现代化与封闭体系之间矛 盾的解答,使中国走上了对外 盾的解答,使中国走上了对外 的道路, 开放的道路 开放的道路,不仅同社会主义 国家, 国家,而且也同资本主义国家 广泛开展经济贸易往来, 广泛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利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勇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勇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推动了中国开放性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开放性经济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 的进程中, 的进程中,既克服了苏联模式 的矛盾, 的矛盾,同时也保留了苏联模 式的合理成分。 式的合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