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理论

合集下载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引言财政分权是指政府财政权力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财政分权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竞争性、更好地满足地方需要等。

然而,财政分权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创造财政赤字、不公平分配等。

本文将对财政分权的利弊进行理论分析,旨在探究财政分权的矛盾性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的好处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竞争性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不同的政府部门可以更加积极地竞争和协调合作。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更好地管理地方财政资源,提高地方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中央政府也可以通过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投资和发展计划来支持地方经济。

财政分权有助于促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益。

更好地满足地方需要财政分权的一个显著好处是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的特殊需要。

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更加有效地根据地方实情制定财政政策。

例如,开展城市重点工程、扶持地方营商环境等。

这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满足了地方居民的实际需求。

财政分权的负面影响创造财政赤字财政分权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更多的财政自主权。

然而,这种财政自主权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其自身的财政资源。

当地方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持地方政府的支出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已经发生,不仅损害了地方居民的利益,也使得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不公平分配贡献最大的地方不一定获得最多的收益,这是财政分权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财政分权涉及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问题,如果分配不合理,则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公平。

例如,高发展的地区可以得到更多的投资,波及弱势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服务的提供受到威胁,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更好地实现财政分权财政分权自带一些矛盾性,如何做到既能保证财政分权的效果,又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

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蒂布特(1956)首先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益与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动力。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

7
A
主要的理论模型:
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
理论
特里西“偏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思想
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
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施蒂格勒的理论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8
A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 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 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 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
财政分权理论
1
A
一 财政分权理论的提出 二 财政分权综述
三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四 我国财政分权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
A
一 财政分权理论的提出
3
A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同国有企业、行政、事 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分配 的根本制度。
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 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 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随着上世纪50年 代公共财政理论发展演变而成。
萨缪尔森(1955)分析了公共物品的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
A
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蒂伯特指出: 人们可以“用脚投票”,选择令人们感到满意
财政分权的精髓在于地方政府拥有合适和合意 的自主权进行决策。
5
A
第二章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6
A
财政分权理论是为了解释地方政府存在 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弥补新古典经济学原理不能 解释地方政府客观存在这一缺陷而提出来的,即 解释为什么中央政府不能够按照每个居民的偏好 和资源条件供给公共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从而论证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文献综述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十财经论坛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文献综述李 鹏 杨硕飞财政分权理论的奠基人是蒂布特,1956年,他发表了论文《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被认为是分权理论的起点。

经过施蒂格勒、奥茨、马斯格雷夫、特里西等人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钱颖一、罗兰、温格斯特和怀尔德森等人为代表形成了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为财政分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一)关于财政分权可以降低信息成本的论述蒂布特(Tiebout,1956)的“用脚投票”理论。

蒂布特预定了居民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这样居民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水平寻找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本好效用最大化间的一种理想组合。

而且他们会自动聚集到这一地方政府周围,同理当这一地方政府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

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从而促进地方政府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获得更大的财政收入。

另外如施蒂格勒也认为,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居民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掌控具有优势,而且对于公共产品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也由不同地区的居民自行选择。

特里西(Richard W·Tresch,1981)提出了“偏好误识”理论,他认为,中央政府在了解公众的边际消费替代率时具有随机性,即带有偏好误识,这是由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距离的阻碍作用。

因此,地方分权是必要的。

(二)财政分权与资源配置关系的论述马斯格雷夫(Musgrave,1959)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应该明确,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跨区域的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调控收入差距,而地方政府更加贴近基层群众,可以进行符合居民偏好的资源配置,提高配置的效率。

同时,不同的税种应该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固定分配,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独立的税权。

美国经济学家夏普(sharp)也认为,政府部门级次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因此,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分工,政府正常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财政资金,合理地划分财政税收权限。

政府经济学-14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经济学-14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 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民众, 更了解它所管辖的区内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选择偏好及 效用;
➢ 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利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 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与之相适应,不同种类 与不同数量的服务要求由不同级次、不同区域的政府 来提供。
▪ 斯蒂格勒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的 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进而说明由地方政府来进 行资源配置比中央政府更有效率, 这就说明了地方 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
➢ 每个社区是一个特定的公共品-税收组合,有足够多可供选 择的不同社区;
➢ 有相似偏好的居民居住在同一社区,共同享受地方公共产品
➢ 社区间不存在外部性,财政信息是充分的;
➢ 每个社区有一个公共机构,试图让社区达到规模经济优势下 的最优人口规模,使得提供公共商品的平均成本最低。
▪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他们将会选 择居住在最能满足其偏好的地方,其具体结果是:
(一)偏好误识论
▪ 结论:
➢ 中央政府无法实现公共商品的最佳供给 ➢ 地方政府提供当地公共商品会更有效率 ➢ 地方自治更有效率 ➢ 地方政府的存在是合理的
(一)偏好误识论
▪ 乔治·斯蒂格勒(信息经济学创始人Stider,198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 范围》最优分权模式,认为可以从两条原则出发 阐明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四)俱乐部理论
▪ 布坎南(Buchanar: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俱乐部——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人们
的一个自愿协会。 ▪ 把社区比作俱乐部,地方政府如同一个俱乐部
公共品消费提供者 ▪ 假定:
➢ 俱乐部成员偏好相同、收入相同 ➢ 公共品由成员平均分享并分摊成本 ➢ 公共品拥挤系数大于零

当代西方财政分权理论述要

当代西方财政分权理论述要

当代西方财政分权理论述要在当代西方国家中,财政分权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不同国家的财政分权体制有所不同,但整体趋势是向更加分散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例,对当代西方财政分权理论进行探讨和阐述。

财政分权的概念及影响财政分权是指把某些财政税收权和财政支出权下放给地方政府,以实现财政体制的分散和分权。

财政分权能够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增强地方政府的实践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还能够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和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

财政分权对于发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在地方政府手中设立税收权和财政支出权,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特色和实际情况,使得资金的分配更加公正和合理,地方经济也可以更快地发展起来。

财政分权的理论1.税收分权理论税收分权是财政分权中最基本的分权类型。

它是指将税收权下放至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财政收入来开展相关的工作。

税收分权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刺激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财力。

2.财政支出分权理论财政支出分权是指将中央政府财政预算的一部分分配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按照实际情况和各自的需求来支配。

财政支出分权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好地进行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3.财政债务分权理论财政债务分权是指将中央政府贷款或债务的一份下放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自主管理和还款。

财政债务分权可以使地方政府更有效地规划和使用相关的周转资金,满足地方政府实际经济建设的需求。

4.财政责任分权理论财政责任分权是指将相关的财政责任和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将地方政府的财政分级官员逐级赋予相关财政责任。

财政责任分权可以让地方政府在财务方面变得更加严密和透明,同时也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达到更加高效的财务管理与财政工作效率。

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实践1.美国美国的财政分权体系非常复杂,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权责划分十分明确。

财政分权理论--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第十三章第一节讲义+第二节讲义1

财政分权理论--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第十三章第一节讲义+第二节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职业培训教育网 职业人的网上家园 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第十三章第一节讲义+第二节讲义1财政分权理论一、公共产品和服务理论从公共产品和服务及个人偏好角度出发来构建财政分权理论框架的,以沃伦斯·欧茨和查尔斯·提布特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欧茨的代表作《财政联邦主义》,欧茨的基本结论是:地方政府为其辖区提供相应的产出水平通常要比中央政府对所有辖区提供统一的产出水平更加符合帕累托效率。

二、集权分权理论中央政府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因此需要处理政府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三、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不一定是指政治上实行联邦主义。

它实际上意味着这样两种可能情形:(1)得到上级授权的地方当局进行地方决策;(2)地方当局具有独立的宪法所保障的权力。

财政联邦主义为地方分权提供的理由:(1)地方政府存在的理由是它比中央政府更接近民众,也就是说它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其辖区民众的需求和效用;(2)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人有权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各自的选择,而地方政府就是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选择的机制。

提布特在其著作《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理论。

上述理由得出结论:(1)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的公平性,某些公共决策应该在较低层次的政府进行;(2)地方政府之间也会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更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俱乐部理论俱乐部理论:假定地方是一个由自愿聚合在一起的人们所组成的聚合体或者社群,称之为“俱乐部”。

俱乐部理论论证了地方政府的适当规模问题,即一个地方政府的规模,应该确定在拥挤成本(边际成本)正好等于由新会员承担税收份额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这一点上。

因此在理论上能够断定,存在多个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就可以通过人们在不同辖区之间进行移居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例题1·多选题】财政分权理论主要包括( )。

财政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概况

财政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概况

财政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一、财政分权理论财政分权也被称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是当前财政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在实践中,政府间财政关系也是绝大多数国家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人以为财政分权理论所指的就是权力越分散越好。

事实上,财政分权理论的主题是这样一个公共财政学的核心问题:政府职能如何在不同级次政府间划分才能更有效率。

具体说来,所涵盖的问题有:为什么地方政府有必要存在?如何从财政体制的角度保证其正常运转?为什么要约束以及如何约束地方政府?联系到中国实践,现存的基层政府财政困境、地区间财政差异、公共产品不足等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多级政府结构谈到财政分权,必然需要提及多级政府。

多级政府的存在的经济学解释,即什么是对公共部门职能进行分割的经济学基础:为什么有些政府职能应该由中央政府集中执行,而有些则应该由不同的地方政府分散执行?由地方政府分散执行的效率如何?怎样才能实现分权的最优化?这些都是财政分权理论的关键问题。

财政分权理论建立在公共产品层次,偏好误识、要素流动的基础上,涉及的主要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收益范围、公众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公共选择、政府间竞争,特别是税收竞争、公共产品分散化提供的效率等。

然而,中国政府体制的一个特殊点在于,地方政府的级次太多,甚至多余联邦制国家,共包括四级,且每级都接受上一级政府的行政领导。

中国政府结构的另一个特色是具有很强的复合色彩。

中央与地方从立法的角度来看是自下而上,但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角度看则是自上而下。

依据《宪法》,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同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但同时《宪法》又规定,地方政府在行政上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2.政府权力:分配与限制在越来越意识到地方政府的作用的今天,财权分散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出现了财政分权的趋势,全世界人口超过500万的75个转型经济中,84%的发展中国家正致力于向地方政府下放部分权力。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

8
语言资格考试PPT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 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 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 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
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 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
财权模式:财政集权体制 财政分权体制
4
语言资格考试PPT
财政分权的定义
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 间财政关系时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模式。
财政分权( fiscal decentralization)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 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
10
语言资格考试PPT
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基于一系列假定:
a.政府的活动不会产生外部性; b. 人们是完全流动的; c .人们对于每个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税收情况了如指掌; d .存在着足够多的社区,每个人都能找到满足其公共服务 需要的社区;
e .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不变,这就意味着,如果居民的人 数翻番,那么总成本也将翻番;
13
语言资格考试PPT
特里西“偏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以往的分权理论由于把中央政府放在最优的环境下来进行 分析,而没有考虑到中央政府有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偏好,从 而错误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于全民头上的可能性。
特里西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如果一个社会能够获得完全的 信息,并且经济活动也是完全确定的,那么,由中央政府还是 由地方政府来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都是无差异的。但是, 社会在经济活动中并不是完全具有确定性的。假定地方政府相 当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而中央政府则对全体公众的偏好了 解得不甚清楚,那么,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就会 发生偏差,公共产品不是提供过多,就是提供不足。在此情况 下,回避风险的社会就会偏向于让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财政分权理论 ppt课件

财政分权理论  ppt课件

ppt课件
8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定理建立的认识基础 : a 越是低层级政府,越易于了解和处理当地居民对于公共 服务的偏好信息。
b 下放公共服务职责能够提高低层级政府的责任心,也便 于当地居民对于地方开支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c 服务职责的下放是保证许多公共项目得以有效管理的重 要条件。
最佳社区规模的设置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个是在既定公共服务水平下分担成本递减的有利条件; 二是在既定服务水平下社区居民拥挤程度递增的不利条件。
马斯格雷夫分析了既定服务水平下最佳社区规模的选择,以及 在既定社区规模下最佳服务水平的选择等两种情形。在此基础 上,他将最佳社区规模和最佳服务水平两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 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 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 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 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 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 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 供同样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供则效率会更高。
ppt课件
5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该模型的结论: a 各社区内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b 各社区规模达到最优; c 有相似偏好的人聚居在一起,共同享受地方性公共物品。 蒂伯特认为,如果个人在社区间充分流动的,人们通过 社区的选择,揭示了他们的偏好,社区要么有效率地提供人 们需要的产品,要么人们会迁移到那些更好地满足他们偏好 的社区,社区间的竞争就像公司为争取顾客一样导致资源的 有效配置。
第13章 财政分权理论与中国财政体制
ppt课件
1
财政分权的定义

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五十六

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五十六

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五十六第十三章政府间财政关系第一节财政分权理论(熟悉)一、公共产品和服务理论类型概念特征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那些与国家整体有关的、各社会成员均可享用的产品和服务,其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如国防。

(1)其受益范围被限定在整个国家的疆域之内;(2)提供者为中央政府。

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那些只能满足某一特定地区(而非全国)范围内居民的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如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

(1)其受益范围具有地方局限性;(2)提供者为各级地方政府。

从公共产品和服务及个人偏好角度出发来构建财政分权理论框架的,以沃伦斯?欧茨和查尔斯?提布特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欧茨的代表作《财政联邦主义》,欧茨的基本结论是:地方政府为其辖区提供相应的产出水平通常要比中央政府对所有辖区提供统一的产出水平更加符合帕累托效率。

二、集权分权理论中央政府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因此需要处理政府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三、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为地方分权提供的理由(1)地方政府存在的理由是它比中央政府更接近民众,也就是说它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其辖区民众的需求和效用(2)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人有权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各自的选择,而地方政府就是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选择的机制。

提布特在其著作《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理论。

上述理由得出结论(1)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的公平性,某些公共决策应该在较低层次的政府进行(2)地方政府之间也会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更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俱乐部理论俱乐部理论:假定地方是一个由自愿聚合在一起的人们所组成的聚合体或者社群,称之为“俱乐部”。

俱乐部理论论证了地方政府的适当规模问题,即一个地方政府的规模,应该确定在拥挤成本(边际成本)正好等于由新成员承担税收份额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这一点上。

因此在理论上能够断定,存在多个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就可以通过人们在不同辖区之间进行移居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为了探究财政分权是否导致地方财政危机,本次演示选取了两个案例进行分 析。首先,重庆市在1997年实施了财政分权改革,该案例表明财政分权在短期内 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财政分权并未导致地方财政危机。其次,江 苏省在2002年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该案例表明财政分权并未削弱中央政府对地 方政府的监管力度,同时也未增加地方财政危机的风险。
同时对于调节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在税收分享机制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其次 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没有明确的划分;最后是地方政府的预算自主 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缺点我们需要对分税制进行进一步的 完善和改革。
参考内容
一、引言
财政分权理论是现代财政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主要探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之间财政职责的划分和财政资源的分配。自20世纪初以来,财政分权理论经 历了诸多发展阶段,对各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演示将对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进行述评。
二、财政分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传统财政分权理论
(一)包干制下的财政分权实践
包干制下的财政分权实践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进行的。这 一时期主要采取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税种划分收入,再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各自的事 权范围和支出范围。中央政府通过“两上两下”的方式确定地方的支出基数和收 入基数。
二、我国财政分权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 “分权让利”的改革。“分权让利”改革主要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实行“划分收 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强调了地方政府的预算自主权和地方 政府的财政独立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财政分权也经历了从“包干制”到 “分税制”的转变过程。这一改革在增强地方财政活力、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 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学分权理论

财政学分权理论

财政学分权理论一、西方财政分权理论的演进西方的财政分权理论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限,之前的属于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位理论基础,集中与研究财政分权的原因,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

80年代后兴起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在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当代微观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与机制设计学说,集中关注于如何设计出一套机制以实现对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激励。

1)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概述其以蒂布特的“以足投票”理论、斯蒂格勒的最佳分权理论、马斯格雷夫的分权思想、奥茨的分权定理、特里西的偏好误差理论等为代表。

2)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概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布坎南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范式上,对第一财政分权理论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在福利最大化的框架下研究了财政体制的最优设计,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政府官员的因素。

现实中,政府官员也有自身的物质利益,他们有可能从政治决策中寻租。

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缔约”过程。

钱颖一等借助新厂商理论打开;额政府这个“黑箱”,他们认为政府官员都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和企业经理人相类似,政府官员只要缺乏约束就会有寻租的行为。

所以,一个有效的政府结构应实现官员的地方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

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与应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财政分权理论研究中。

经济学家行非对称信息出发,强调激励相容和机制设计,从而为财政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场维护型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有此形成并完善,成为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核心。

二、我国财政分权改革问题研究在财政分权的经验研究中,大部分文献集中于探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财政分权问题。

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后,其财政分权问题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对于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研究主要沿着如下线索展开:一是财政分权改革与市场化改革。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_0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_0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财政分权即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下级政府自主决定预算和规模。

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

自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形成了相对规范的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在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本文试图对国外学者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讨论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财政监督问题。

一、财政分权的益处综合现有的文献,财政分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对多样化地区偏好的敏感度。

分权化的政府行为利多弊少是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所共同持有的观点,其中代表性观点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离本地区人民较近,因而能更好地反映个人偏好,而中央政府的决策则缺乏对多样化地区偏好的敏感度。

这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公共品供给上往往需要采取折衷的办法。

例如,一些居民偏好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另一部分人却希望保持较小的公共赤字以及更少的税收。

因而对全国性公共品如国防来说,这样的折衷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要消费国防,而且他们是意见不一的。

但是,也存在只在本地区提供并消费的公共物品,因此地区问对公共品的偏好程度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就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对地方公共品的偏好类似于地方居民集体投票以决定他们想消费的公共品的供给水平。

相反,由中央来提供公共品只能是各地得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公共品,而这将引起效率损失。

关于这一点,奥茨在1999年对财政联邦制的综述与回顾中作了切中肯綮的论述。

他指出:“一个不利于财政集权的看法是,由中央提供公共品将导致各地间完全相同的公共品产出或提供水平。

在完美信息条件下,理论上讲有可能由一个慈爱的中央计划者在不同地区问有差异地分配或提供公共品,进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因此,财政分权并无必要(尽管也许有人会说,上述结果在实质上就是分权的)。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一)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一)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一)内容提要: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财政分权问题,他们主要集中研究财政分权的原因、最优财政分权度及财政分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本文对国内外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予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财政分权;信息成本;政府规模;区域经济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财政分权的核心是,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

通常采用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省级政府预算收入中平均留成比例、子级政府支出与中央政府支出之比、预算收入的边际分成率、自治权指标和支出一收入指标、垂直不平衡度等指标来衡量财政分权的程度。

由于不同的国家在进行财政分权时,可能面临的经济环境、政治体制、民主发达程度等方面不同,财政分权的表现形式也会呈现差异。

许多学者根据财政分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

刘云龙把财政分工(或分权)方式划分为立宪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和行政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

前者的基本特征为:在事权划分上,体现经济性、功能性、地方政府优先性;在财政分工的确认上,体现了立宪性、民主性、老百姓说了算。

后者的基本特征是:财政行为的策略性;财政活动的非规范性;财政分工的行政性。

1]钱颖一按地方政府拥有权力的大小把分权化划分为三种类型: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权力分散化的联邦制和完全的分权化。

最极端的分权化形式是完全的分权化,即国家把一切政治经济权力完全下放到地方,包括国防、财政、货币等。

分权化程度最低的一种类型是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它仅仅把贯彻执行政策的任务放给了地方,却不给地方制定计划和选择政策的权力。

介于这两种极端的类型之间的是一种在政府层级体系内部的权力划分,这就是各种各样的联邦制。

2]Inman和Rubinfeld按中央政府政策的决策方式把联邦主义分为三种:经济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民主联邦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1)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其核心观点是,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本身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能够迫使政府官员的财政决策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强化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决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这个论点实质上是强调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的作用。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蒂博特(1956)“以足投票”理论。

蒂博特通过一系列假设,论述了公民“以足投票”,促进地方政府间竞争,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机制。

他认为人们愿意在地方政府周围是由于他们想在全国寻找地方财政支出与税收的一种精确组合,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人们之所以在某一区域工作和居住,接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是因为政府服务与税收符合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斯蒂格勒(1957)最优分权模式菜单。

斯蒂格勒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进而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他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中提出了这两条原则: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地方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公民的效用与需求;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

这就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布坎南(1965)“俱乐部”理论。

布坎南运用“俱乐部”理论解释了最优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形成问题,并强调了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与消费拥挤状况在决定地方政府最佳规模中的作用。

奥茨(1972)分权定理。

奥茨从地方政府组织的决策成本和集合的角度,论述了政府组织结构问题。

特里西(1981)偏好误识理论。

特里西从社会经济生括中信息的不完备性和非确定性出发,论述了由更了解本地区居民偏好的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费雪(2000)地方政府组织理论。

费雪的地方政府组织理论同时强调①公共产品的需求差异、②公共产品成本与受益的外部性、③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④政府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附属成本在最佳的政府结构(包括政府层级、数量及规模)形成中的作用。

按照费雪的地方政府组织理论,最优政府规模的确定需要同时权衡这四种因素。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与新古典的厂商理论相一致,把组织(政府、公司)视为“黑箱”,忽视了政府官员为什么有激励去提供公共产品和维护市场秩序。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围绕着如下四个因素:地区间居民偏好的异质性、辖区间竞争和垂直分工、规模经济和外部性以及地理和人口条件展开了讨论,陷入了集权与分权选择决策的两难境地。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紧张关系,使得要得出一致的规范判断相当困难。

因此,随着一些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财政分权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

2•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沿袭了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指导原则,但在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上有所拓展,引入了“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等研究框架,承认对政府本身有激励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家、利益集团和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行为主体,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

而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机制设计理论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利奥•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开创,并由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埃瑞克•马斯金(Eric S.Mask in)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 B. Myerso n)所发展的(为表彰三人对机制设计理论的贡献共同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它所讨论的一般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从研究路径和方法来看,与传统经济学在研究方法把市场机制作为已知,研究它能导致什么样的配置有所不同,机制设计理论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机制。

即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

机制设计通常会涉及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两个方面的问题。

【信息效率】(Informational efficiency)是关于经济机制实现既定社会目标所要求的信息量多少的问题,即机制运行的成本问题,它要求所设计的机制只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较低的信息成本。

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

【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是赫尔维茨1972年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如果在给定机制下,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使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每个参与者(代理人)按照自利原则制订个人目标,机制实施的客观效果也能达到设计者(委托人) 所要实现的目标。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普济众生式的救世主,政府官员也有物质利益,官员有可能从政治决策中寻租。

一个有效的政府结构应该实现官员和地方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分权在基础理论、分析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不同层次政府间职能分配、税收与支出划分和政府间转移支付。

第一,政府间职能分配。

奥茨(1999)回顾历史时发现,20世纪后50年财政分权的趋势日趋明显,一些原本由中央政府所承担的职能下放到了地方政府。

1996年在美国,长期以来联邦政府资助穷人的收入分配计划,被由州政府来决定其资助规模与形式的新计划所替代。

在欧洲,财政分权倡导者所谓的补贴原则,即公共政策及其执行应分配给能够达成政策目标的最低层次的政府,已经被《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采纳之所以出现财政分权的趋势,是因为财政分权能够带来福利收益。

这首先是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具有了解管辖区内选民偏好和当地公共产品提供成本的信息优势;其次,宪制约束和政治压力限制中央政府向一些地区提供比其他地区更高水平的公共产品,从而只能向所有地区提供同一水平的公共产品,考虑不到地区间的差异。

总之,财政分权福利收益的规模,取决于各管辖区间公共产品需求和提供成本之间的差异,而且在各管辖区间公共产品提供成本相同的条件下,财政分权的福利收益与公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成反比。

大量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地方性公共产品的需求典型地不具有价格弹性。

因此,财政分权潜在的福利收益可能很高。

尽管很多学者支持财政分权趋势,但仍有一些学者为传统的职能分配模式提供新的证据。

坦齐(1996)认为,财政分权会给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管理带来显著的成本。

现在的问题是财政分权所带来的福利收益和损失孰高孰低。

奥茨(1999)指出:关于财政竞争福利影响的争论,意味着迫切需要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另外,就算传统的职能分配模式在一般意义上具有正确性,它也不能为具体公共产品的提供职责在不同层次政府间的分配原则提供一个准确的界定。

事实上,特定公共产品的提供,也存在很大争议,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存在很大差异。

第二,税收与支出划分。

从蒂博特模型开始,对于税收划分问题的分析,就建立在经济单位、产品和资源在国界之间流动性低,而在国内各地方管辖区之间流动性高的假设条件之上,从而认为地方政府应注重对管辖区内流动性较低的经济单位和要素征税,而把对流动性较高的经济单位和要素的征税权力交给上级政府,也即地方政府应该征收财产税,州政府应该主要征收消费税,中央政府应该主要征收收入税。

但这种划分原则并不准确,奥茨和施瓦布(Schwab1991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注重征收流动经济单位的收益税,即这些经济单位应该对当地政府给予的公共产品为其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支付。

与此同时,从效率要求出发,地方政府要避免征收流动经济单位的非收益税,非收益税最好由上一级政府征收。

戈登(R.Gordon1983和茵曼、鲁宾费尔德(Inman、Rubinfeld1996)提出和分析了在经济单位和要素高流动性条件下,单个管辖区财政决策对其他管辖区产生影响的问题,如税收输出、外部拥挤效应等。

为减少税收影响的输出等管辖区财政决策的外部性,茵曼、鲁宾费尔德(1996)和麦金农、内西巴(McKinnon、Nechyba1997提出,地方政府应该依靠基于居民的税种,而不是依靠基于来源的税种,因为前者对基于所有者居住地的生产要素和基于消费者居住地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征收,而后者对雇佣地的生产要素和购买地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征收。

但是,因为基于来源的税种易于管理,所“被地方政府普遍使用。

关于公共支出的划分,特蕾莎•特尔-米纳西安(Teresa Ter-Minassian1997认为,研究文献中已存在广泛的共识,即支出责任向地方政府下放能够带来实质性的福利收益,而且把公共支出的责任划分给最能代表这些支出的受益者的相应层次政府,将使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

依据这种分析,中央政府只能负责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这些公共产品使全国范围受益,并且其提供水平受制于实际经济规模,如国防、外交、洲际运输和通信基础设施等。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观点认为,实际中的制度约束会损害分权在理论上的效率收益,因为地方政府管理能力较弱,它们不能发展现代化的、透明度高的公共支出管理体系(Tan zi, 1996)。

然而,世界范围内普遍的实践是把最昂贵的支出责任,如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分派给地方政府,却把主要的税收权力划分给中央政府。

这种划分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垂直财政不平衡,从而为不同层次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提供了基本理由。

第三,政府间转移支付。

奥茨(1999)指出,各种文献强调了不同层次政府之间转移支付的三种潜在作用:内部化财政溢出效应的收益、地区管辖区之间财政均等化和整体税收体系的改善。

不同层次政府之间转移支付主要采取两种形式:附有条件的转移支付(或称之为配套转移支付)和无条件的转移支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