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 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一: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
作者在洛阳的春夜听见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感叹时光流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春夜的景象,作者在洛阳听到了弯月下独奏的
笛声,想起了故乡,生发了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
首句“春夜洛城闻笛”中用“春夜”两个词精炼地描写了时节和气氛,接着“洛城闻笛”,描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境遇和听到笛声的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笛声的音乐效果和音乐家的情感表达,以及
作者借此感受到的心境和思绪。
最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达了对岁月流逝
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对人生与自然的轮转感到无奈和唏嘘。
全诗构思
深远,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思乡的情感,同时又运用了富有
音乐感的诗歌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春夜洛城闻笛》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现了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和唐诗经典之一。
乐乐课堂《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乐乐课堂《春夜洛城闻笛》古诗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作者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作者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作者的羁旅情怀。
作者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以一个猜测性的问句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那悠扬的笛声到底出自何人呢?诗人不言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便客体为主体,体现出笛声给人带来的触动之深切。
一个“暗”字,下得十分精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也不知吹笛者为何人,只听得笛声暗送,使得他乡客子不免起了羁旅之愁。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它无处不在。
这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并随着春风散布了整个洛阳城,仿佛每个角落里都有笛声响起。
这一“散”字,用得极妙,笛声只有“散入春风”,才能“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
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
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
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
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
“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成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谁家的玉笛随着春风悄悄地飘荡,传入洛阳城里。
今夜里曲调时而奏起《折杨柳》,撩动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赏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思乡是个永恒的主题,热爱故乡、依恋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自己打小生长、生活的故乡,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特别是游子身处异乡之时,这种思念变得尤为强烈。
李白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达的正是这个主题。
原诗如下,略作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
“折柳”运用了典故。
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
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份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2)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1《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原文《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__,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__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__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原文及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展开全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者简介
【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 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 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正音释词
春夜洛城闻笛
悄悄地飘来声音。
李白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即洛阳。
指《折杨柳》,汉 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词句注释
① 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 玉笛: 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③ 暗飞声: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 闻: 听;听见。 ⑥ 折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 故园:指故乡,家乡。
延伸拓展
5、李白喊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想的羽翼一次次被无情伤害,现实的荆棘一寸寸不停蔓延。 是累了还是倦了?你停下了曾憧憬的一切。 但政坛的失意成就了你诗坛的得意; 无尽的踌躇成就了你无边的自由。 你明白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明白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你奔跑,从那现实的荆棘奔向无边的草原; 你狂放,从那没被人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到不容丝毫卑屈的人格。 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未必那么险峻的蜀道也“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算不得多高峻的天姥山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狂放的心智,狂放的李白,这才是时势造出的狂放李白吧!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及注释】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
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
此“暗”字寓意颇深。
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唿应。
“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
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译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精美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刚分开管理发过来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甫《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赏析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全诗意思及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全诗意思及赏析全诗的意思是:“谁家的玉笛在暗中飞声飘荡,随着春风散落全城。
就在这寂静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涌起思念故乡的深情?”诗的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描绘了笛声的悠扬和传播的范围。
诗人用“暗飞声”来形容笛声的悄然出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散入春风”则进一步表现了笛声的扩散和弥漫,它仿佛融入了春风之中,充满了整个洛阳城。
这两句诗通过对笛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人们在离别时常常吹奏《折杨柳》的曲子,以表达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意。
在这里,诗人听到了《折杨柳》的曲调,自然地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表达,诗人相信,在这个夜晚,所有听到笛声的人都会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诗将个人的情感与普遍的人性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表达手法。
他将笛声比作春风,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
同时,“暗飞声”和“散入春风”的描写,也体现了诗人对声音的敏锐感受和细腻描绘。
此外,诗中的“此夜”和“何人不起故园情”等词句,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春夜洛城闻笛》以其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景,更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 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