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
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
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
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D、何怒之有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
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
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
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
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
子者也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
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
颂的应该是莲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选文第1节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参考:梅花。
②喜爱的原因是: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又如: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
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
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7、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 )⑵遂至承天寺( 于是 )
⑶怀民亦未寝( 睡觉 ) ⑷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上像积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
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
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
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
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
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
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
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