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石兽的传说和背景;(3)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3)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石兽的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培养保护意识;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课文;(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 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作文;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石兽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石兽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石兽的故事,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教案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河中石兽”主题的兴趣。
2.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河中石兽”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与河流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河中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河中的石兽有什么想法?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兽的了解和故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分享。
第二章:石兽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讲述石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变化。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不期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变化了吗?3. 讲述石兽的起源和发展故事。
4. 引导学生讨论石兽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讨论。
第三章:石兽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讲述石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不同形态和结构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形态和结构了吗?3. 讲述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4. 引导学生讨论石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讨论。
第四章:石兽的生态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2. 讲述石兽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保护措施。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石兽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活。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了吗?3. 讲述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河中石兽》教案集合6篇
《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教案集合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教案篇1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吴德锋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
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
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
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2024年《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2024年《河中石兽》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1.3 领会文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1.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1.2.2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石兽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1.2.3 关键词语解释:讲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2.4 寓意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1.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石兽寓意的理解。
2.1.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实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文并茂,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2.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2.2.3 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作业和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简介《河中石兽》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1.2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讲解重点词语。
3.1.3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石兽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3.1.4 寓意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
3.1.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3.2 时间安排3.2.1 课文朗读与翻译:2课时3.2.2 分析人物形象:1课时3.2.3 寓意探讨:1课时3.2.4 总结与拓展:0.5课时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评价其课堂参与度。
4.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交流能力。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并评价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石兽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强调石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2 课文解读: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石兽与河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深入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河中石兽》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图片资料:提供石兽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兽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意义。
【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优秀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时课型:两课时课内讲读课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示标导入1、讲一小故事: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也**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2、作家作品简介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二、查学诊断1、给下字注音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三、导学施教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2.疏通文意(1)学生**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4、朗读课文(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四、练测促学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一寺临河干 ( )(2)竟不可得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2.翻译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五、反馈延伸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昀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果得于数里外求之于上流老河工第四种失败原地沙下讲学家第三种无迹顺流而下僧第二种不可得原地水中僧第一种结果寻找的地点人物寻找经过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示标导入俗话说:“没有**,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查学诊断1.通假字曳铁钯“”通“”,答案:钯:通“耙”,*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为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答案:被/认为/成为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表转折但是,却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三、导学施教1. 朗读课文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12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四、练测促学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答:【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五、反馈延伸: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布置作业:1 熟读背诵本课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古文的意义和用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中的传奇故事,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教育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本文以生动的寓言故事形式,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难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石兽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概括石兽的形象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形象特点,并简单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并交流讨论成果。
2024年河中石兽的教案(2课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河中石兽的艺术特点;(3)能够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中石兽的诗句背诵和理解;(2)河中石兽的艺术特点分析;(3)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介绍。
2. 教学难点:(1)河中石兽的艺术特点分析和审美鉴赏;(2)河中石兽的制作技巧和创意实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准备河中石兽的图片或实物模型;(3)准备相关的艺术鉴赏和创作工具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河中石兽》的诗句;(2)收集有关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资料;(3)准备个人的创作素材和工具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激发学生对河中石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齐读或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2)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3)引导学生欣赏河中石兽的艺术特点,如形式、线条、色彩等。
3. 艺术鉴赏:(1)展示不同风格的河中石兽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2)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欣赏河中石兽的美感;(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欣赏心得。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2. 绘制或制作一幅河中石兽的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或其他形式;3. 写一篇关于河中石兽的欣赏心得体会。
六、教学过程(续)4. 创作实践:(1)让学生根据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欣赏,进行个人创作;(2)提供适当的创作工具和材料,鼓励学生发挥创意;(3)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过程,解答学生的疑问。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河中石兽》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一、作者引入新课1、讲一小故事: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自由发言,分散回答)、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1、范读、领读课文、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掌握字的读音:圮棹曳湮中最重要的手段,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关键词: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阅已①圮:坍塌②曳:牵引③湮:埋没……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有问有答的: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掌握: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冲刷。
《河中石兽》教案10篇
《河中石兽》教案10篇《河中石兽》教案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以下是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河中石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板演生僻字)圮木杮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正音:看黑板划一划: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是/非木杮盖/石性/坚重棹(zhào)/数小舟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参考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参考 河中石兽 是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 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以下是河中石兽优秀教案参 考,欢迎大家参考.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参考【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 岚的儿时的趣事 2、 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 说明这一“满 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 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 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 常识。
2、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3、引出《阅微草 堂笔记》 共 24 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1、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 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 发言: 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 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 能够在石兽 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 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 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 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 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情况,包括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和领会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和教案。
(2)实地考察和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1)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河中石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知道河中石兽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授河中石兽的来源和特征。
(2)讲解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实物展示与讨论(10分钟)(1)展示一些真实的河中石兽,供学生观看。
(2)让学生围绕河中石兽的特征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实地考察(20分钟)(1)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河中石兽雕刻群,进行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观察河中石兽的雕刻工艺和细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收获,并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河中石兽的短文,包括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 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其他传统建筑文化的材料,进行展示。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河中石兽的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1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老师引导学生正音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5、师生解疑2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募棹曳钯杮携湮啮坎溯臆欤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纪昀
一、教学目标:
二、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三、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七、课时:2课时
八、讲授法、合作探
九、授课老师:潘顺钦
十、授课班级:初一年(1)
十一、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谥文达公。
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jì yún)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四库全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曾任
书》总编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代表作)。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着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二、生字词过关,注意划线读音(课堂作业)。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河干()
明确:圮( pǐ)于河募(mù)金重修棹(zhào)数小舟曳(y è)铁钯( pá)纪昀(yún)木柿(fèi)湮(yān)没啮(niè)沙溯(sù)
欤( yú)河干(gan)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的注释梳理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讲讲课文内容(2分钟准备)
三、生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沧州南,一寺临于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大门倒塌在河水里,二个石兽
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
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
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伐着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点拨:临:靠近。
河:指黄河。
干:水边,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圮:倒塌。
阅:经历。
余:多。
岁:年。
棹:船桨,这里用作动词,伐船。
曳:拖着。
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一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官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
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也颠乎?”众服为确论。
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点拨:
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
尔:你,你们。
物理: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此。
木杮:木片。
岂:怎么。
为:被。
暴涨:指洪水。
湮:湮没。
沿:顺着。
颠:颠倒。
为:当做,认做。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越冲越深,到石头底部一半时,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
遂反溯流上矣。
求之下游,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于是反而逆游而上。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远处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了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点拨:
河兵:镇守河防的兵。
凡:所有的。
求:觅也,找,寻求。
盖:连词,
表示原因,因为。
啮: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
为:变成,形成。
掷(zhì):扔,投,抛,这里指倒。
坎穴:洞穴。
转(zhuǎn):改变位置。
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逆游而上。
固:本来,原来。
如:依照,按照。
果:果然。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
矣,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点拨: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但但:只。
者:这里指“……的人”。
(“者”,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
理:指常理。
臆断:主观地推断。
屿(yú):表示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四、作业:
1、重要文言词写两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再次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本文可分为及部分?(讨论)
明确: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一(1---3)记述寻找石兽的经过。
二(4)作者的思考和议论,他用问句提出:天下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很多,怎么能按照常理主观臆断呢?言下之意是:实践出真知。
三、合作探究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和根据,请完成下面作业:寺僧判断1其在,
依据是;
寺僧判断2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讨论后师明确:
1、石兽落水处寻找。
根据:哪地方倒下那地方找。
2、2、到河的下游寻找。
根据:认为石兽随水顺流到下游地方。
3、3、到河底沙中寻找。
根据:认为石兽既坚硬又沉重,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
4、4、到河的上游寻找。
根据:石兽受到水的不断冲刷,逆游而上,应该在上游。
四、合作探究
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
“笑”:。
老河兵的“笑”:。
讨论后师明确:
讲学家的“笑”: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做法的嘲笑,刻画出教书先生自恃博学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老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做法的否定,也表现出老兵自信和沾沾自喜。
五、讨论课后习题二
找出课文相关语句,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老河兵是怎么做到“究物理”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根据。
讨论明确:
老河兵镇守河防多年,阅历丰富,他善于观察和总结,发现一个规律:“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他的分析推断,符合现代物理学所讲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六、就课文内容分析教书先生和老兵的性格特点。
讨论后明确:
教书先生:自以为是,自认为博学,嘲笑僧人的做法。
想当然,主观臆断。
老兵:阅历丰富,他善于观察和总结。
对自己的判断表现出自信和自喜。
七、合作探究
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讨论后明确: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今天的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
、预习下一课课文。
3、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课文,并检查落实。
1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