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赏析.

合集下载

18秋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8秋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白族特色的调饮饮茶方式是?
A.三道茶
B.奶茶
C.竹筒茶
D.盐茶
正确答案:A
铁观音的故乡是哪里?
A.安徽
B.安溪
C.安阳
D.鞍山
正确答案:B
《茶经》的作者是谁?
A.宋徽宗
B.明太祖
C.陆羽
D.皎然
正确答案:C
古代的茶税和榷茶最初始于哪个朝代?
A.秦朝
B.南北朝
C.明朝
D.唐朝
正确答案:D
下列哪项不属于泡茶三要素?
A.茶叶用量
B.泡茶水温
C.冲泡时间
D.茶壶质地
正确答案:D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大观茶论》概括的茶道精神是?
A.致静
B.致清
C.导和
D.修身
正确答案:D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佛教认为的茶的三德呢?
A.提神
B.有益静思
C.帮助消化
D.让人忘记凡尘一切
正确答案:D
茶叶最初的利用方式是?
A.药用
B.食用
C.饮用
D.药食同源
正确答案:A
文成公主与下列选项中哪项最为紧密?
A.奶茶
B.酥油茶
C.红茶
D.青茶
正确答案:A
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撰写的茶书是哪一部?
A.《神农本草》
B.《大观茶论》
C.《周易》
D.《荈赋》。

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1-6

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1-6

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_A 最终成绩:100.0一 单项选择题1.《大观茶论》《茶经》《茶述》《茶录》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茶述》 知识点: 1 茶之序2.荼槚茗茶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荼 知识点: 2 茶之源3.100度沸水80度左右75度左右“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出自哪部茶学著作?( )茶字是由哪个汉字演变出来的?( )乌龙茶适用多少度水温冲泡?( )85~90度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100度沸水 知识点: 3 茶之饮4.运送丝绸运送大米茶马互易运送金银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茶马互易 知识点: 4 茶之事5.陆羽神农氏皎然李白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皎然 知识点: 5 茶之艺6.气味味道形状茶马古道最初的主要作用是( )。

首次在诗中提出“茶道”一词的作者是( )。

茶韵中的韵味是按照( )而分的。

茶叶的特质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茶叶的特质 知识点: 6 茶之韵7.皎然陆羽卢仝荣西禅师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皎然 知识点: 7 茶之道8.公元三至四世纪公元四至五世纪公元五至六世纪公元六至七世纪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公元四至五世纪 知识点: 8 茶之绎9.北沙参茶道一词是由( )首先提出来的。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 )。

《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 )。

莲子茶叶金银花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茶叶 知识点: 1 茶之序10.隋朝汉朝唐朝明朝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唐朝 知识点: 2 茶之源11.三道茶奶茶酥油茶盐茶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酥油茶 知识点: 3 茶之饮12.茶字确定于哪个朝代?( )藏族同胞特色调饮饮茶方式是( )。

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_

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_

绿茶的特点是色泽翠绿,香气清新,口感鲜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绿茶的种类繁多,包括龙井、碧螺春、毛峰、毛尖等,每种绿茶都有其独特的品
质和特点。
绿茶的冲泡方法也非常讲究,需要掌握水温、时间、茶具等技巧,才能更好地品
尝到绿茶的独特风味。
红茶
红茶种类:祁
红茶特点:色
红茶制作工艺:
红茶功效:提
门红茶、正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茶壶:用于泡茶,有紫砂壶、瓷壶、玻璃壶等,具有保
茶杯:用于品茶,有瓷杯、玻璃杯、紫砂杯等,具有美
温、透气性好的特点。
观、实用、易清洗的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茶盘:用于放置茶具,有木质、竹质、陶瓷等,具有美
茶巾:用于擦拭茶具,有棉质、麻质等,具有吸水性好、
观、实用、易清洗的特点。
易清洗的特点。

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强调和谐、宁静、尊重、感恩等,对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茶文化教育:茶文化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形式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具、茶艺、
茶旅游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茶文化的礼仪和规范
茶具摆放:茶具的摆放要整齐有序,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泡茶礼仪:泡茶时要注意水温、时间、手法等,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敬茶礼仪:敬茶时要注意顺序、姿势、语言等,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品茶礼仪:品茶时要注意坐姿、表情、语言等,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第三章
中国茶的种类与特点
绿茶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抗辐射等功效

XXX《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XXX《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XXX《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XXX《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一、单选题1.在哪个时期,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A.秦朝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正确答案:C2.下列几种茶中,哪种不属于“世界知名”四大红茶?A.印度阿萨姆红茶B.祁门红茶C.正山小种D.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正确答案:C3.世界三大饮料是指什么?A.咖啡、XXX、茶B.咖啡、可乐、牛奶C.茶、可乐、牛奶D.茶、纯净水、牛奶正确答案:A4.《山窗清供》的作者是谁?A.XXXB.XXXC.XXXD.皎然正确答案:C5.茶韵中音韵是指什么?A.茶叶的声音B.泡茶的声音C.铁观音的观音韵D.乌龙茶的韵味正确答案:C6.第一位把中国茶理带到日本的僧人是谁?A.XXXB.最澄C.皎然D.XXX正确答案:D7.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哪三个层次?A.物质、行为、精神B.自身、他人、社会C.天、地、人D.你、我、他正确答案:A8.中华民族的“国饮”是指什么?A.水B.酒C.牛奶D.茶正确答案:D9.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正确答案:A10.“君不见,昔时XXX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出自XXX的哪首诗呢?A.《行香子》B.《水调歌头》C.《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D.《试院煎茶》正确答案:D11.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与酥油茶有着重大关系呢?A.太平公主B.XXXC.XXXD.XXX正确答案:B12.茶道一词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A.皎然B.XXXC.XXXD.XXX正确答案:A13.饮茶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由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的时期是?A.明清时期B.唐朝C.宋朝D.元朝正确答案:A14.午子绿茶的茶韵是什么?A.幽韵B.雅韵C.冷韵D.岩韵正确答案:A15.我们日常饮用绿茶适合用什么器皿?A.塑料杯B.金杯C.铁碗D.玻璃杯正确答案:D16.XXX所写的一本茶学著作是《茶养生记》。

茶艺赏析-茶文化

茶艺赏析-茶文化

韵味之美
品茗不仅仅是品尝茶汤的滋味,更是 欣赏茶汤在口中的余韵和回甘,感受 茶之韵味深长。
PART 06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茶诗、茶歌、茶舞欣赏
茶歌
茶歌是以茶为主题的民歌、山歌、小调等,流传于我国南方 产茶区,表达了茶农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如《采茶歌 》、《采茶扑蝶》等。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通过沏茶、赏 茶、饮茶等活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等 精神内涵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等诸家思想 ,强调“和”、“静”、“怡”、“ 真”等精神,追求清雅、淡泊、自然 、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神农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茶叶的种植、 加工和品饮技艺的不断发展,茶文化逐渐丰富和成熟。
地域特色与自然环境关系
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与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高山云雾出好茶,因此许多优质茶 叶产区都位于山区或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的茶文化也更加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
PART 02
茶叶品种与制作工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茶叶品种介绍
绿茶
不发酵茶,清汤绿叶, 滋味鲜爽。代表茶品 有龙井、碧螺春、黄 山毛峰等。
味觉体验
品尝茶汤的滋味,感受其苦、涩、甜、酸等 味道的平衡与层次。
嗅觉体验
感受茶叶的干香、湿香以及茶汤的香气。
触觉体验
感受茶汤在口中的顺滑度、粘稠度和温度。
品茗的意境与韵味
意境之美
文化之美
品茗时追求幽静、清雅的环境,营造 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

茶文化文章赏析

茶文化文章赏析

茶文化文章赏析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文章赏析,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文章赏析1茶《菜根谭》是什么滋味,《南华经》奏何种箫声,《易经》演多少玄妙,《道德经》述怎般人生……我无从回答。

在平凡与自然面前,无人敢自称“大彻大悟”。

天地之始,道是自然。

现今之状,道是颠覆。

也许这就是“还初”一号的由来。

还初道人洪应明的《菜根谭》便有引人还初之意。

不知享尽荣华富贵,成天大鱼大肉者活得累不累,亦不知身怀绝技者是否得到了真正的乐趣,我只是觉得,粗茶淡饭便能令我满足。

拿现今社会来说,年轻人觉得压力大,大学生自杀率低不下来,因为这个五族恶世正在无休止地创造新鲜事物,人的欲望无法减退,无法安于平凡。

有时候被迫“与时俱进”是一件令人疲惫的事:人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却忘了休息。

人不顾一切向前冲,却连有何目的都不清楚。

这些看似“积极”,并能促使时代进步的表现,渐成悲剧。

太多的做作,我学不来。

即使学来了,也不能持续多久。

有时候刻意成就的事物往往变了它原本的面貌。

譬如让好动开朗的女孩学做淑女,譬如把在海底生活的鱼放到淡水中饲养,譬如……“本乱内末。

”孔子如是说。

“本”就是真实与自然。

“性定菜根香”,人若能做到心如止水,无论面对多大的变卦都不会焦躁,方能品得其味。

真正的味道只有“清淡”。

正如一本《菜根谭》,尽述天下真理,句句波澜不惊。

想必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一句极富诗意的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句话出自《南华经》一书,也就是《庄子》。

有人把“相濡以沫”看作爱情美好的代言词。

我觉得很可笑。

若用在爱情上,那也只能说是无奈之下的轰轰烈烈,与美好根本挨不上边。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本意应是:用口沫互相滋润,倒不如在江湖中自在过活,互不相识。

现在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然而人能为彼此做到的事十分有限。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和谐的音符在每时每刻冷不胜防的出现,破坏心情。

中国茶文化赏析第三章

中国茶文化赏析第三章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提出的饮茶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七碗” 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皎然的“三饮” “七碗”说,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皎然的“三饮” 卢仝七碗茶歌诗中写道: 说。卢仝七碗茶歌诗中写道: 一碗喉吻润;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轻灵; 六碗通轻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二、中国茶道的源流和演变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以前没有茶道 5000年前的神农时期 用茶解毒; 年前的神农时期, 5000年前的神农时期,用茶解毒; 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茶叶从野生变为人工栽培, 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茶叶从野生变为人工栽培,成为珍 稀物品; 稀物品; 西汉时期,茶叶饮用方式是调饮---茗粥; ---茗粥 西汉时期,茶叶饮用方式是调饮---茗粥; 汉宣帝刘询时期,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开始销售, 汉宣帝刘询时期,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开始销售,人们学会了 煮茶; 煮茶; 东汉末年,吴王孙皓“以茶代酒” 东汉末年,吴王孙皓“以茶代酒”即诸葛亮邀羌族首领品茶 议事,说明茶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手段; 议事,说明茶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手段; 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后,《晋书》曾有东晋宰相谢安用茶 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后, 晋书》 果招待客人,荆州刺史桓温用茶过宴请宾客的记载, 果招待客人,荆州刺史桓温用茶过宴请宾客的记载,意味着 茶饮已经成为一种宴请宾客的礼仪; 茶饮已经成为一种宴请宾客的礼仪; 南北朝时期,饮茶已成为上至权贵、 南北朝时期,饮茶已成为上至权贵、下到平民的一种生活嗜 好与习惯。 好与习惯。

华师秋《茶文化赏析》在线习题

华师秋《茶文化赏析》在线习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以下不属于乌龙茶的选项是?. 大红袍. 铁观音. 大叶乌龙. 正山小种标准答案:2. 下列几种茶中哪种不属于“世界知名”四大红茶?. 印度阿萨姆红茶. 祁门红茶. 正山小种. 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标准答案:3. 哪位古代茶人茶性的体验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力致和”?. 赵佶. 陆羽. 裴汶. 皎然标准答案:4. “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是历史上哪位皇帝提出的?(). 朱元璋. 赵佶. 朱棣. 乾隆标准答案:5. 高档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茶,适用多少度水温冲泡?. 85-90. 沸水. 80度左右. 75度左右标准答案:6. 荣西禅师写了一本茶学著作,是以下哪一部呢?. 《茶养生记》. 《茶录》. 《茶述》. 《问茶》标准答案:7. 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的画是哪一幅?. 《兰亭序》. 《山窗清供》. 《事茗图》. 《调琴啜茗图卷》标准答案:8. 历史上有名的宝塔茶诗的作者是?(诗中提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 李白. 白居易. 卢仝. 元稹标准答案:9.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出自苏轼的哪首诗呢?. 《行香子》. 《水调歌头》.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试院煎茶》标准答案:10.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标准答案:11. 铁观音的故乡是哪里?. 安徽. 安溪. 安阳. 鞍山标准答案:12. 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撰写的茶书是哪一部?. 《神农本草》. 《大观茶论》. 《周易》. 《荈赋》标准答案:13. 西湖龙井的独特韵味是什么?. 香韵. 冷韵. 形韵. 雅韵标准答案:14. 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人是谁?. 玄奘. 最澄. 郑和. 皎然标准答案:15. 茶马古道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哪一方面?. 运送丝绸. 运送大米. 茶马互易. 运送金银标准答案:16.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佛教认为的茶的三德呢?. 提神. 有益静思. 帮助消化. 让人忘记凡尘一切标准答案:17. “岩韵”是指乌龙茶中的哪一茶种所具有的醇厚的感觉?. 岭头单枞. 武夷岩茶. 罗汉沉香. 奇兰标准答案:18. 现在哪个国家是世界上产茶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 日本. 印度. 美国标准答案:19. 首次在诗中提出“茶道”一词的作者是谁?. 陆羽. 神农氏. 皎然. 李白标准答案:20.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与酥油茶有着重大关系呢?. 太平公主. 文成公主. 王昭君. 赵飞燕标准答案: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南开大学 18秋学期(1703)《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南开大学 18秋学期(1703)《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8秋学期(1703)《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与酥油茶有着重大关系呢?
A.太平公主
B.文成公主
C.王昭君
D.赵飞燕
正确答案:B
白茶最初是怎样形成的?
A.绿茶制作失误形成的
B.发酵过度
C.发酵过轻
D.偶然发现的
E.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
正确答案:D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哪一地区?
A.美洲
B.欧洲
C.西亚
D.中亚
正确答案:D
铁观音的故乡是哪里?
A.安徽
B.安溪
C.安阳
D.鞍山
正确答案:B
哪一个朝代紫砂茶具开始出现的呢?
A.秦朝
B.魏晋南北朝
C.宋朝
D.唐朝
正确答案:C
现今饮茶取水要点中,下列选项说的不正确的是?
A.泡茶用水最好要“活”
B.泡茶用水最好要“甘”
C.泡茶用水最好要“清”
D.泡茶用水最好要是南零泉水
正确答案:D
现在哪个国家是世界上产茶量最多的国家?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美国
正确答案:B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A.公元三至四世纪
B.公元四至五世纪
C.公元五至六世纪
D.公元六至七世纪
正确答案:B
黄山毛峰茶所透出的茶韵是什么?
A.岩韵
B.幽韵
C.冷韵
D.雅韵
正确答案:C
茶字萌芽于哪个朝代?
A.隋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茶文化试题

茶文化试题

茶文化试题茶文化赏析解析一、单选题1、《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C)A.北沙参B.莲子C.茶叶D.金银花解析:本题考点是茶的起源。

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茶叶。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2、“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出自哪部茶学专著?(B)A.《大观茶论》B.《茶经》C.《茶录》D.《茶述》解析:本题考点是《茶经》的特点。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出自《茶经》。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3、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A)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本题考点是唐代茶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唐代。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4、茶字萌芽于哪个朝代?(B)A.隋朝B.汉朝C.唐朝D.明朝解析:本题考点是茶字的起源。

茶字萌芽于汉朝。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5、茶字是由哪个汉字演变出来的呢?(A)A.荼B.槚C.茗D.茶解析:本题考点是茶字的演化过程。

茶字是由汉字荼演变出来。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6、我们常说的饮茶方式除了清饮还有哪种?(A)A.调饮B.煮茶C.煎茶D.吃茶解析:本题考点是饮茶方式。

我们常说的饮茶方式除了清饮还有调饮。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7、在哪一时期的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C)A.秦朝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本题考点是陶瓷茶具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8、哪一个朝代紫砂茶具开始出现的呢?(C)A.秦朝B.魏晋南北朝C.宋朝D.唐朝解析:本题考点是紫砂茶具的特点。

宋朝出现了紫砂茶具。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9、下列哪项不属于泡茶三要素?(D)A.茶叶用量B.泡茶水温C.冲泡时间D.茶壶质地解析:本题考点是泡茶三要素。

泡茶三要素指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19春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9春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周昉是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下列作品中哪一个是其所画的与茶有关的画作?
A.《调琴啜茗图卷》
B.《簪花仕女图》
C.《执扇仕女图》
D.《仕女图》
正确答案:A
下列选项中,那一项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A.尊人
B.贵生
C.坐忘
D.无己
正确答案:C
红茶在哪一时期传入英国?
A.17世纪
B.16世纪
C.15世纪
D.14世纪
正确答案:A
藏族同胞特色调饮饮茶方式是?
A.三道茶
B.奶茶
C.酥油茶
D.盐茶
正确答案:C
历史上有名的宝塔茶诗的作者是?(诗中提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
A.李白
B.白居易
C.卢仝
D.元稹。

18春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18春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出自哪部茶学专著?()A: 《大观茶论》B: 《茶经》C: 《茶录》D: 《茶述》正确答案:(单选题) 2: 我国近代的茶文化复苏是在哪一时期?A: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B: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C: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D: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确答案:(单选题) 3: 俗称的乌龙茶是哪一类茶?A: 青茶B: 黄茶C: 绿茶D: 花茶正确答案:(单选题) 4: “清、敬、怡、真”的茶精神思想是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主要观点?A: 陈文华B: 林治C: 周渝D: 吴振铎正确答案:(单选题) 5: “岩韵”是指乌龙茶中的哪一茶种所具有的醇厚的感觉?A: 岭头单枞B: 武夷岩茶C: 罗汉沉香D: 奇兰正确答案:(单选题) 6: 午子绿茶的茶韵是什么?A: 幽韵B: 雅韵C: 冷韵D: 岩韵正确答案:(单选题) 7: 清神、全真是哪位茶人提出的茶道功用?()A: 皎然B: 卢仝C: 陆羽D: 赵佶正确答案:(单选题) 8: 哪一个朝代紫砂茶具开始出现的呢?A: 秦朝B: 魏晋南北朝C: 宋朝D: 唐朝正确答案:(单选题) 9: 《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A: 北沙参C: 茶叶D: 金银花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哪一地区?A: 美洲B: 欧洲C: 西亚D: 中亚正确答案:(单选题) 11: 古代的茶税和榷茶最初始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南北朝C: 明朝D: 唐朝正确答案:(单选题) 12: 茶叶最初的利用方式是?A: 药用B: 食用C: 饮用D: 药食同源正确答案:(单选题) 13: 下列几种茶中哪种不属于“世界知名”四大红茶?A: 印度阿萨姆红茶B: 祁门红茶C: 正山小种D: 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正确答案:(单选题) 14: 自从哪个朝代开始,茶礼被引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A: 唐朝B: 宋朝C: 明清D: 当代正确答案:(单选题) 15: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A: 公元三至四世纪B: 公元四至五世纪C: 公元五至六世纪D: 公元六至七世纪正确答案:(单选题) 16: 茶马古道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哪一方面?A: 运送丝绸B: 运送大米C: 茶马互易D: 运送金银正确答案:(单选题) 17: 现在哪个国家是世界上产茶量最多的国家?A: 中国B: 日本C: 印度正确答案:(单选题) 18: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正确答案:(单选题) 19: 黄茶的最大特点是?A: 黄汤黄叶B: 高香持久C: 绿叶红镶边D: 汤色清亮正确答案:(单选题) 20: “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茶文化赏析》学习指导书&教学大纲

《茶文化赏析》学习指导书&教学大纲

《茶文化赏析》学习指导书《茶文化赏析》是一门通过对茶的认识、了解茶文化的精髓的课程。

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料,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为世界之最。

自古多有文人借茶抒臆,茶成了文人品格的高洁心境平和的象征。

文学作品中也多借茶说事,茶与酒也并为诗歌中的主角。

本课程从茶的起源、饮用、茶的奇闻轶趣、茶艺、茶韵、茶道,以及世界品茶大观等多个方面为学生介绍讲解了中国的“国饮”,并将茶与“儒释道”三大文化作了融合与贯通,使茶文化从品饮的层次上升了一个更高的角度,也有了更新的内涵。

了解茶,懂得欣赏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是课程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精选中西方近当代反映各时代茶、茶具、茶画等近百张图片,几十首茶诗,通过多媒体手段分析讲解,再辅之《茶文化赏析》课件及测试小游戏,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使学习的接受过程更立体,角度更多元,理解更清晰。

◆关于学习1.先了解关于“茶”本身的一些相关知识,包括茶叶的起源、形成、发展以及茶的引用方式和引用器具。

2.了解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领悟茶与道、茶与佛家、茶与儒家的深刻渊源。

◆关于答疑和辅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关于课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登录学习平台相应课程的答疑区或QQ群提出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答。

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目前暂不安排考前辅导。

本课程没有实习。

◆关于考试为检验学习成果,将统一安排机考。

总成绩由学习时长成绩、阶段性测试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附加分组成。

《茶文化赏析》教学大纲指导教师:王玲一、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茶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深刻领会到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茶与道、茶与佛家、茶与儒家的深刻渊源。

借此提高茶文化的修养,引发对茶以及茶文化的钻研和研究,从而弘扬我国茶文化精神。

二、教学原则1.本课程介绍了有关茶的知识、相应茶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精神的体现;2.授课力求生动,配以相关的图片以及音像资料。

三、教学方式1.本课程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适合线上自学。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赏析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赏析

2018年第03期茶本身蕴藏的茶德茶品向来为人称道,一直以来,人们都倍加喜爱茶文化,品茗已经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一个人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茶文化赞叹有加,饮茶、品茶俨然是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赏析我国文学作品的茶文化,可以发掘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加以保护、传承,让优秀的茶文化得以弘扬与发展。

1唐诗中的茶文化唐朝时期兴饮茶、兴诗风,茶诗进入了全盛时代,人们习惯用“茶乡”、“诗国”来称呼唐朝。

唐朝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歌舞生平,一片奢靡繁华的景象,自然离不开茶文化的助兴。

为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吟诗作赋,创造了大量的优秀诗篇。

根据《全唐诗》记载,与颂茶、咏茶相关的作品高达一百多首,如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等,大文豪们借茶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原则。

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是为感谢友人为自己带来“明前茶”而创作,诗中大量使用了“煎鱼眼”、“搅麴尘”等词汇,详细描述了煮茶工艺及其过程,足见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

其中,“煎鱼眼”惟妙惟肖的形容了煮茶时水沸腾的景象,体现了诗人煮茶的情趣。

此外,诗中提到了“绿芽十片”,这是当时盛行的片茶。

诗人谪居江州,得到远方朋友送来的“明前茶”十分欣喜,本首诗就是基于这样背景写的,诗人借烹茶表达自己的情怀。

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也提到了茶,“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其中的“啜茗”写的是就是品茶。

日落西山,夕阳余晖,春风拂过,诗人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品着好茶,相当的惬意,足见抒怀。

在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大篇幅的描述烹茶,也没有讲自身对茶的记忆,而是借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与情感,气质不凡。

2宋词中的茶文化常言道,“茶盛在宋”,宋代很多文人雅士都爱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文豪大家,如文学巨匠苏东坡、大诗人苏轼、爱国诗人陆游、文学才子秦少游等,都写了咏茶、颂茶的诗词。

茶文化诗词赏析

茶文化诗词赏析

茶文化诗词赏析茶文化诗词赏析《茶》【唐代】元稹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赏析:这是一首宝塔诗,饶有趣味,香叶嫩芽的楚楚形态跃然眼前,结尾处,茶的神奇妙用在于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山泉煎茶有怀》【唐代】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赏析:“坐酌”与“看煎”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这是描述煮茶的情景,可见诗人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意象。

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修德,吟诗品茗,人生难得清欢。

《与赵莒茶宴》【唐代】钱起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赏析:唐代崇尚茶当酒,设茶宴。

诗中除了令人神往的竹林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使全诗所烘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

一幅雅境啜茗图,人们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琴茶》【唐代】白居易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赏析:这首诗于白居易辞官归隐后所作,无早朝之扰,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听《渌水》更觉逍遥惬意,与琴茶相伴,任性一生,但诗人却又心怀家国,尾联难掩诗人壮志难酬的幽思。

《西陵道士茶歌》【唐代】温庭筠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赏析:品茗,自古以来,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在文人雅士间,更能触发灵感,创作出绝妙的作品,引人入胜。

晚唐诗人温庭筠也喜好品茶,曾著《采茶录》一书。

茶文化诗词文赋

茶文化诗词文赋

茶文化诗词文赋以下是5个茶文化诗词文赋及其赏析:1. 《茶》唐·元稹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赏析:这首诗是元稹所作的一首宝塔诗,形式独特,对仗工整。

从一字到七字,描绘了茶的形态、品质、制作过程以及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 《两碗茶》唐·白居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诗人吃完饭就睡,睡醒后就喝茶的生活日常,体现了他的闲适与惬意;后两句则通过对日影的观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3. 《品令·茶词》宋·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赏析: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碾茶煮茶的情景,表现出词人对茶的喜爱和珍视;下阙则通过对饮茶感受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在品茶过程中的快乐和满足。

4. 《满庭芳·茶》宋·黄庭坚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赏析:这首词的上阙极言北苑贡茶之美,北苑春风,圭璧名动,碎身粉骨,功能凌烟;下阙则借茶写情,以相如病渴,一觞一咏,群贤相扶,醉玉颓山,来衬托自己的才情和高雅品味。

5. 《一七令·茶》唐·元稹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赏析:这首诗的开头从茶的本性说起,称赞茶是香叶、嫩芽,爱慕茶的人众多;中间叙述了煎茶、饮茶的情景;最后则说到茶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倦,饮茶后更是让人诗兴大发。

中国茶文化赏析第一章茶史漫话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赏析第一章茶史漫话PPT课件
❖ 唐代竟陵子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建茶皆乔木”。
❖ 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
❖ 陈学良的《茶话》指出,早在秦汉以前,中国四川 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作为四川的特产被进 贡到京城长安。
狭义的“茶文化”具体地体现于人们日常生活 中包括:
茶的传说、茶事掌故、饮茶习俗、冲茶技艺、茶 艺表演、茶具造型、茶楼装潢和茶疗健身、以及差 可在茶饮、品茶中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茶在人 际交往中一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健 身、以茶馈赠的特殊意义。
课程简介
❖ 本课程是公共选修课,系统介绍茶史茶事、 茶叶知识与鉴别、茶具鉴赏、茶艺茶道、茶 楼茶吧等知识。对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 化,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为将来可能的 自主创业很有帮助。
教学意义和目的
❖ 教学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 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 任。说到中国文化,就不能不说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茶叶 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期间,茶与儒、释、 道,与文学艺术,与医学、养生、保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课程全方位讲述茶的 起源、传播,茶的分布、功用、种类,茶理茶道,以及茶文 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基 本素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很有帮助。
❖ 中国东经95°--122°、北纬18°--37°之间的地 理范围,都有茶树分布。
❖ 当前,中国共有四个一级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 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程 论 文题 目 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欣赏学 院 会计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2014级财务一班学生姓名 杜予墨 指导教师 胡宝娣 职 称教授2016 年 11 月 16 日重庆工商大学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学院:会计学院班级: 2014级财务一班学生姓名:杜予墨学号: 2014052109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一、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 (1)1、茶生中国 (1)2、茶入西方 (1)二、中西方饮茶方式的发展 (2)1、中国饮茶 (2)(1)古代时期 (2)(2)近现代时期 (2)2、西方饮茶 (3)(1)法国 (3)(2)俄国 (3)(3)英国 (3)三、中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3)1、中国茶道 (3)(1)和 (4)(2)静 (4)(3)怡 (4)(4)真 (4)2、西方茶礼 (4)四、结束语 (5)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欣赏摘要: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标志,几千年来茶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生活方式,反映着国人的审美和智慧,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显现。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并将其传播至西方各国。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主流文化的不同,西方的茶文化发展也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本文对中西方茶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对比,以此促进世界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饮茶习俗;茶道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泊静雅;在西方,茶代表着优雅的姿态,展现着西方的绅士风度。

如今,茶已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国家的标志。

茶起源于中国,流传到西方,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

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对中外茶文化的对比欣赏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1、茶生中国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

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2、茶入西方南北朝时,中国茶叶随丝绸、瓷器传到土耳其;唐代时,中国茶种传入了日本和新罗。

中国茶传入欧洲则在新航路开辟以后。

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赖麦锡的《航海记集成》中提到了中国的茶,这是欧洲最早的有关茶的文献记载。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1610年转运至欧洲,成为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的开始,从此,中国茶开始占领欧洲人的食谱。

二、中西方饮茶方式的发展1、中国饮茶(1)古代时期①唐宋时期的主流烹茶方法是煮,先将茶叶晒干或者烤干,捣碎成末,用生铁锅煮沸,但也不可以煮得过火。

这种把茶叶末碾碎了再煮的喝法,在现在也有留存。

②到了宋朝,就是“点茶”的天下了。

随着研磨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把茶叶磨得越来越细,已经从“碎末”进化到了“粉末”。

先把茶叶蒸压后碾成粉末,喝的时候用沸水点冲,类似冲泡速溶咖啡的样子,再用一种叫做“茶筅”的东西搅拌,茶末与水融为一体,最后饮用这个浓稠的“茶糊糊”,今日日本抹茶的喝法,就和这个“点茶”之法类似。

③在明朝的时候,沏茶的方式已经类似于今日之冲泡整叶的喝法,而“点茶法”被淘汰的速度之快、程度之高也令人咋舌。

整叶冲泡的方法让沏茶这一件事变得简单快捷,也让饮茶之风更快地普及开来。

更重要的,这种泡茶方法的出现,打破了种种繁琐的仪规,只留下最基本的礼仪和技法,其中还有思想启蒙的味道在里面。

(2)近现代时期中国人现今的饮茶方式主要是清饮,但调饮也逐渐盛行。

所谓清饮就是以开水直接冲泡茶叶。

除此以外,由于社会生活得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深,现代人的饮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等。

清饮法是现代人的主要饮茶方式,清饮是以无拘无束,潇洒自如,趋向生活化,大众化为特征的品饮艺术:用开水冲泡,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器具以及冲泡的技法,不加糖、奶等辅助饮料,在清饮品尝中欣赏茶的色、香、味、形等,在慢斟细酌时领略优雅闲趣,洒脱自然地闲趣。

调饮法也是现代人的饮茶方式之一。

相对于清饮法,调饮是在茶汤中添加其它饮品,如酒、水果汁等;选用红茶则加牛奶、柠檬、蜂蜜等。

2、西方饮茶(1)法国: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法国人是欧洲人里真正“会喝茶”的。

法国人喜欢高品质的绿茶而不满足于袋泡茶,不少法国人也能分得清中国茶叶的不同种类。

他们也会像中国人一样不加奶和糖,只用开水泡清茶。

法国人也有采用西非的喝法,在茶水中加入方糖和薄荷叶,放凉了做冷饮,类似现在售卖的加糖瓶装茶。

(2)俄国:俄国人煮茶是把茶叶和糖一起放进茶炊里,倒入开水,每个客人倒大半杯然后再加白开水接着煮。

一边煮一边喝,茶炊里的茶水一直保持沸腾的状态。

俄罗斯人喝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中,用勺搅梓后再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

俄罗斯人在烧茶时一定要加入糖、蜂蜜之类的甜料,也常常会在茶里加入牛奶、柠檬,甚至果醫和奶酪,甜茶还要伴着甜点吃。

由于俄国地方冷,饮茶其实充当了正餐之余的加餐。

(3)英国:中国茶传入英国之前,英国人成天喝酒,早上六七点钟起来都用啤酒来就着早饭吃。

茶叶传入英国之后,茶水在很多情况下代替了酒精。

喝茶的方式和咖啡类似,端给客人的是清茶,喝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奶、糖或者柠檬。

英国人饮茶的时间即所谓的“茶时”,是晨起饮一杯,早餐时饮一杯,上午边工作边饮茶,午餐当然要饮一杯,下午四点左右即使工作没有做完也要停下来饮一杯茶,临睡前还要饮一杯,每天饮茶至少六、七次,堪称“世界饮茶冠军”。

三、中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1、中国茶道茶,贯穿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礼仪、习俗和精神文明。

在我国,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1)“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

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

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和”。

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自然之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2)“静”而“和”,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心田,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

(3)“怡”是灵魂的跳动,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4)“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求真。

2、西方茶礼茶在西方同样作为一种社交礼仪出现,然而与中国茶道不同的是,西方人饮茶更注重优雅的格调。

一首英国民谣这样唱到: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下午茶已经成为了西方文化中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

例如,维多利亚下午茶会是英国红茶文化的核心内容,通常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此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下午茶从17世纪绵延至今,逐渐变成现代西方人休闲的一种习惯。

装饰十分奢华的西餐厅,墙上油画的内容或许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和人物,色彩斑斓。

藤座椅,方格桌布,白餐巾,桌上一茎鲜花,白瓷器具……一边就着糕点饮茶,一边看着午后街头的匆匆脚步,或是悄然独坐,或是与一二好友闲谈,伴随着乐曲的悠悠萦绕,正是一杯清茶消闲清心、放松心情的好时机,这就是源自遥远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下午茶的真谛。

四、结束语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正在世界各地悄然进行,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风格各异,但中西方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茶文化,使得饮茶的方式、习俗等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越来越少的人会花时间去安静地饮茶,但查道中所传播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五、参考文献[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2]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6[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2(4):128-129[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2011(5):69-72,102[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