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检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PPT课件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6b86424a7302768e9939ee.png)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 (不稳定因子) Xa的辅因子
VII (稳定因子) a. 决定PT(prothrombin time)值b. V-k依赖, 肝功能c. 输注新鲜血浆可纠正 VII
VIII (抗血友病因子)
IX (血小板复合因子II),依赖V-k
X (stuart-prower因子),依赖V-k
FXIIa 内激活
外 激活
前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原
t-PA u- PA 纤溶酶
.
2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肽A、肽B
凝血酶
纤维蛋
纤维蛋
ⅩⅢa
.
7
血小板通过粘附、集聚、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
.
8
GPⅠb
血小板
粘附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
9
Ⅱb/Ⅲa
GPⅠb
血小板集 聚与释放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
10
Ⅱb/Ⅲa
GPⅠb
血小板集 聚与释放
血栓形成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
11
C、凝血系统
正常凝血机制 1.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Ca2+-PF3 复合物形成过程。
外源凝血途径 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
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共同凝血途径 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
成的过程。 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
血阶段。
体内在已不再是 主要的凝血途径
两条凝血途径并不 是完全独立,而是 相互密切联系在机 体的整个凝血过程 中可能发挥不同的 作用
内
凝血四项解读PPT课件
![凝血四项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3311e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3.png)
1、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 血液,带负电荷的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于血液而启 动。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 露于血液而启动。
凝血的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纤维蛋白原(FIB)
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
乏抗凝治疗。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缩短见于:
a、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早期。
b、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时间(TT)
简介: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 固的时间。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可用凝血酶时间(TT) 来反映。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 使TT延长,故也有人将TT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疾病状态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 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 塞;生物瓣换瓣;急性 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 栓塞);瓣膜病房颤
机械瓣换瓣(高危);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 肌梗死复发);某些血 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 合征
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
INR INR 2.0-3.0
INR 2.5-3.5 INR 2.0-3.0
情况。
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于APTT的评价:
(1)因APTT对肝素的敏感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 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监测中(倍为宜),但对于低 分子肝素的监测,APTT不敏感。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 露于血液而启动。
凝血的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纤维蛋白原(FIB)
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
乏抗凝治疗。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缩短见于:
a、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早期。
b、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时间(TT)
简介: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 固的时间。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可用凝血酶时间(TT) 来反映。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 使TT延长,故也有人将TT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疾病状态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 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 塞;生物瓣换瓣;急性 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 栓塞);瓣膜病房颤
机械瓣换瓣(高危);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 肌梗死复发);某些血 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 合征
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
INR INR 2.0-3.0
INR 2.5-3.5 INR 2.0-3.0
情况。
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于APTT的评价:
(1)因APTT对肝素的敏感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 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监测中(倍为宜),但对于低 分子肝素的监测,APTT不敏感。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PPT课件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6ad7ed6c85ec3a86c2c539.png)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检查内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获得性凝血因子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也可用来凝血因子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血途径所以apttaptt成为监测肝素治疗首选指标前后成为监测肝素治疗首选指标前后之比之比15152525为佳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9-1.1。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 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 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 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
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 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 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④治疗肺梗塞 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 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 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当INR>4.5 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 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9-1.1。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 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 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 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
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 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 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④治疗肺梗塞 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 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 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当INR>4.5 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 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课2凝血检测 ppt课件-精选文档
![课2凝血检测 ppt课件-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7d5b3bcdaef5ef7ba0d3c53.png)
优势: 能在较接近受检者体内情况的条件下测定血小板功能 不受其他种类细胞或碎片的干扰。 可检测出活化的血小板聚集亚群 劣势: 检测费用高 仪器操作复杂 无法在床旁完成检测
检测内容
血栓及出血、止血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查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般包括: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流变学检测
VerifyNOW属床旁检测设备,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min
VerifyNOW的优势与劣势
系统诊断的血小板反应性和临床预后关系尚待更大规模的随机 对照观察 此方法目前最大的劣势在于其阿司匹林反应性的诊断标准是基 于单剂量 325mg阿司匹林口服后光比浊法测定的肾上腺素诱 导血小板聚集,故此标准尚需进一步的验证
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高度怀疑血管因素异常时才做!
[参考值]BT测定器法
为延长
6.9±2.1min >9min
出血时间意义
BT延长 血小板明显 <5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 DIC
凝血相关检测
掌握:各种检测名称,临床用途
熟悉:各种检测对应检测内容,优缺点
了解:各种检测方法学原理
检查目的
止凝血障碍疾病的诊断 抗凝治疗监测 溶栓治疗效果判断 术前检查
检测内容
血栓及出血、止血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查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般包括: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流变学检测
临床意义: 可分别评价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
透光率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 优势与劣势
检测内容
血栓及出血、止血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查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般包括: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流变学检测
VerifyNOW属床旁检测设备,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min
VerifyNOW的优势与劣势
系统诊断的血小板反应性和临床预后关系尚待更大规模的随机 对照观察 此方法目前最大的劣势在于其阿司匹林反应性的诊断标准是基 于单剂量 325mg阿司匹林口服后光比浊法测定的肾上腺素诱 导血小板聚集,故此标准尚需进一步的验证
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高度怀疑血管因素异常时才做!
[参考值]BT测定器法
为延长
6.9±2.1min >9min
出血时间意义
BT延长 血小板明显 <5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 DIC
凝血相关检测
掌握:各种检测名称,临床用途
熟悉:各种检测对应检测内容,优缺点
了解:各种检测方法学原理
检查目的
止凝血障碍疾病的诊断 抗凝治疗监测 溶栓治疗效果判断 术前检查
检测内容
血栓及出血、止血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查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般包括: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流变学检测
临床意义: 可分别评价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
透光率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 优势与劣势
实验 出凝血检查.ppt
![实验 出凝血检查.ppt](https://img.taocdn.com/s3/m/6f0e2653f111f18582d05a1e.png)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 注意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2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 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 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 管。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 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 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 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 凝听
34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5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
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
状态。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8
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3.68~40.32s (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测之参考值有 差别)
报告方式:
APTT:XX.Xs,正常人血浆:XX.Xs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9
注意事项: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0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1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 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 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 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 敏感性指标。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2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 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 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 注意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2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 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 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 管。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 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 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 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 凝听
34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5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
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
状态。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8
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3.68~40.32s (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测之参考值有 差别)
报告方式:
APTT:XX.Xs,正常人血浆:XX.Xs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9
注意事项: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0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1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 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 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 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 敏感性指标。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2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 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 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d4be03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5.png)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幻灯片课件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幻灯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9042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9.png)
含有共价包被特异抗体的乳胶颗粒悬浊液与待检样本进行 混合。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导致乳胶颗粒发生凝集,诱导 反应介质浊度增加。浊度的增加反映在吸光度的增加上, 用来测试样本中D-二聚体/ FDP的水平。 AT-Ⅲ检测原理:发色底物速率法。 AT在肝素存在时是快速有力的凝血酶抑制物。①待测血 浆与肝素和过量凝血酶(试剂1)共同孵育;②剩余凝血 酶通过对合成产色底物(试剂2)的酶促反应来定量。由 于凝血酶的数量在第一步中被血浆AT成比例地消耗,因此 剩余的凝血酶在第二步反应中与血浆AT水平呈反比。此测 定不受治疗剂量肝素影响。
– FIB水平升高
•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15
D-Dimer
• 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FnDPs) • 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反映凝血与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 生理性:抗血栓; • 降解纤维蛋白/原; • 降解凝血因子( FV、FVIII、FX、FVII、FXI、 FXIII); • 病理性:症和低(无)纤 维蛋白原血症;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肝病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症;
3、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如肝素和抗凝 血因子抗体Ⅱ、Ⅴ、Ⅶ、Ⅹ抗体。
二、PT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三、口服抗凝剂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过程 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1
TT
• TT是一评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检测项目,TT同 样也是一用于补充PT和APTT的筛选实验。
• 原理:在预定量凝血酶作用下,正常血浆会在有 限的和稳定的时间内发生凝固。
12
TT
• TT延长表示 – FIB异常 • 质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数量: – 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病,DIC); – 存在肝素、水蛭素; – 存在FDP。
– FIB水平升高
•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15
D-Dimer
• 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FnDPs) • 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反映凝血与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 生理性:抗血栓; • 降解纤维蛋白/原; • 降解凝血因子( FV、FVIII、FX、FVII、FXI、 FXIII); • 病理性:症和低(无)纤 维蛋白原血症;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肝病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症;
3、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如肝素和抗凝 血因子抗体Ⅱ、Ⅴ、Ⅶ、Ⅹ抗体。
二、PT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三、口服抗凝剂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过程 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1
TT
• TT是一评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检测项目,TT同 样也是一用于补充PT和APTT的筛选实验。
• 原理:在预定量凝血酶作用下,正常血浆会在有 限的和稳定的时间内发生凝固。
12
TT
• TT延长表示 – FIB异常 • 质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数量: – 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病,DIC); – 存在肝素、水蛭素; – 存在FDP。
凝血功能检测课件
![凝血功能检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18f9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b.png)
3
检测方法
采用自动化凝血分析仪,通过凝固法、发色底物 法等方法测定血液中相关成分的活性或浓度。
02
凝血功能检测的方法
Chapter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01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凝血功能检测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评估肝脏合成功能 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
0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来评估凝血功能。正常值参考范围为11-15秒,超过正常值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该检测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对于判断出血倾向和血 栓形成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4
凝血功能检测的注意事项
Chapter
检测前注意事项
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应在检测 前一周停用,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
凝血功能检测时应确保身体处于 正常生理状态,避免过度疲劳、 剧烈运动等。
饮食要求 药物影响 避免创伤 生理状态
凝血功能检测前应保持正常饮食 ,避免过度进食高脂、高糖食物 ,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预防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 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 成等严重后果,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 及早发现并预防。
凝血功能检测的原理
1 2
血液凝固机制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与凝血相关的 各种成分和酶活性,了解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变化 。
常用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
01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用于监测血栓 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 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 梗死等。
02
在这些疾病中,凝血系统的异常 激活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通过凝 血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血栓形成的 风险和治疗效果。
凝血五项ppt课件
![凝血五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7a04e669dc5022aaea00d2.png)
解读:BT主要用于检测毛细血管的结构和
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两者之间相互 作用和影响。 BT 延长 :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功能 缺陷;血管性血友病(VWD);血管壁及 结构异常 ;纤溶亢进症等。 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 和血栓形成时。
精选课件
3
凝血时间(CT)测定
目的和意义: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
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 间。
解读:
1、凝血时间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 ;如继 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 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等 。
2、凝血时间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及血栓性疾 病。
精选课件
4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目的和意义:TT检测主要反映凝血 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 现象。 解读: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
解读: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
意义。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 凝血因子缺乏。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 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PT用于口服抗凝药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 2~4时为抗凝治疗合适范围。
精选课件
11
血浆D-二聚体检测
目的和意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
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 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 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 物。 对继发性纤溶的诊断有特异性。
精选课件
12
血浆D-二聚体检测
解读: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
解功能。
增高或 阳性
DIC
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两者之间相互 作用和影响。 BT 延长 :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功能 缺陷;血管性血友病(VWD);血管壁及 结构异常 ;纤溶亢进症等。 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 和血栓形成时。
精选课件
3
凝血时间(CT)测定
目的和意义: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
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 间。
解读:
1、凝血时间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 ;如继 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 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等 。
2、凝血时间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及血栓性疾 病。
精选课件
4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目的和意义:TT检测主要反映凝血 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 现象。 解读: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
解读: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
意义。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 凝血因子缺乏。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 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PT用于口服抗凝药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 2~4时为抗凝治疗合适范围。
精选课件
11
血浆D-二聚体检测
目的和意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
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 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 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 物。 对继发性纤溶的诊断有特异性。
精选课件
12
血浆D-二聚体检测
解读: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
解功能。
增高或 阳性
DIC
凝血PPT课件
![凝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a1c4dafab069dc502201ea.pn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白壵
一、开展止凝血实验的意义、重要性
• 血栓形成和出血性疾病同样重要,因为它 在许多非血液疾病,尤其是在危害人类健 康和生命最严重的一些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 血栓与止血已超越了血液学的界限,成为 一门受到各学科学者重视的边缘学科。同 时,与之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也得到了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白壵
二、止凝血机制的基础理论
生理状态下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
凝血 血栓 抗凝 出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白壵
二、止凝血机制的基础理论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
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如何正确判断检验结果
• 抗凝功能
细胞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 网状内皮系统细胞
抗凝血酶Ⅲ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其它:肝素等
抗凝因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白壵
二、止凝血机制的基础理论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最基本和核心成分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 作用:
–清除血管和腺体排泌管道内形成和沉积的纤 维蛋白。 –保证管道畅通,防止血栓形成。 –排除伤口或炎症灶内的纤维蛋白,促进伤口 愈合。
and fibrinolytic)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白壵
二、止凝血机制的基础理论
(一) 当血管壁受损后的一系列变化
Ⅰ.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Ⅱ.内皮细胞分泌vWF、Fn Ⅲ.释放FIII
促进plt粘附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Ⅳ.暴露内皮下胶原
促进血小板粘附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PPT课件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24a6b0ad02de80d5d8404b.png)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第一部分 正常的止血机制
➢ 血管壁(vessel wall) ➢ 血小板 (platelet) ➢ 凝血系统 (coagulation system) ➢ 抗凝血系统 (anti-coagulation system)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ibrinolytic system)
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检 查和解读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概述
• 出血是ICU危重病人的常见病。
• 严重外伤,感染, 肝功能衰竭及恶性肿瘤的危 重病人,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 评估病人出-凝血功能? • 出-凝血障碍所涉及的范畴:
➢ 血管完整性障碍 ➢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障碍 ➢ 凝血及抗凝血障碍 ➢ 纤溶障碍
凝血酶 生成期
Ⅹa Ⅴa Ca2+ PF3
凝血酶原 (Ⅱ)
凝血酶 Ⅱa
纤维蛋白 生成期
纤维蛋 白原精(I选) ppt课件最新
纤维蛋 白单体 (Ia)
ⅩⅢ
共 同
途
径
ⅩⅢa
交联纤 维蛋9白
33、凝凝血血系系统统
Cell –base model of coagulation
• Hoffmann and Monroe(2001)提出凝血发生不是 “瀑布式”,而是三种重叠的状态的凝血新模型 。启 动,放大作用,繁殖 。
繁殖
➢ 4) 提供膜磷脂表面(PF3),提供凝血 反应介质
➢ 5)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
形成稳固血栓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Platelets’ AAA: adhesion, activation, aggregation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血凝四项实验室检验PPT课件
![血凝四项实验室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d56b9204a1b0717fd5dda0.png)
11/20/2019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system) 抗凝及纤溶系统(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4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血管壁的完整性
是防止出血的重要保证 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及内皮下胶原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11/20/2019
24
[内源性途径]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PKa PK
XII——————XIIa HMWK (凝血旁路)
XI
XIXIa
IXa IIa
Ca2+
VIII--------------- VIIIa
Plt------------------ PF3IIa X
促进血小板粘附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11/20/2019
10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前列环素(PGI2) 扩张血管、抑制plt功能 纤溶酶原激活物(PA) 激活纤溶酶、清除小凝块 血栓调节素(thrombomodulin TM) 参与蛋白C
系统的抗凝作用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 具有多种抗凝活性
11/20/2019
11/20/2019
7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vW 因子) Fibronectin Fn (纤维结合蛋白) Tissue Factor TF (组织因子 FIII) Endouthelin ET (内皮素)
11/20/2019
8
Ⅰ.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凝血系统
内凝血系统
各种启动凝血所需因子均存在血液中。 因子Ⅻ接触异常表面后被激活。再依次激活因子Ⅺ、Ⅸ。 在因子Ⅷ、磷脂和钙的参予下,因子Ⅸ激活因子Ⅹ。在因
子Ⅴ、磷脂和钙的参与下,因子Ⅹ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 酶。 凝血酶又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激活因子ⅩⅢ, 后者使纤维蛋白变稳定。
5
.
凝血系统
外凝血系统
受损组织释放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血中,激活因子Ⅶ。因子 Ⅶ又激活因子Ⅹ。
进入上述共同途径:因子Ⅹ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 血酶又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激活因子ⅩⅢ
6
.
凝血过程
7
.
抗凝系统
循环中有三大主要的抗凝系统。抗凝血酶Ⅲ(ATⅢ)-硫酸肝素系统和蛋白C系统以及组织因子途 径抑制剂(TFPI)途径。
8
.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被内皮细胞释放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物(tPA)激活产生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而溶
解血栓。
抑制tPA的是PAI,抑制纤溶酶的是α-抗纤溶酶等。
9
.
凝血和纤溶
10
.
出凝血监测
一、临 床 监 测 二、实验室检测
11
.
临床检测
(一)出血的原因
1、局部原因:如手术止血不全、外伤、皮肤粘膜------------2、出凝血机制异常:①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来解释的出血;
止所需的时间。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CFT)又称束臂试验,根据
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及其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正常值:男性 0~5个,女性0~10个。
15
.
实验室监测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1、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BPC) 正常值(100~300)
3
.
血小板
血小板止血的两个阶段 初期止血功能:受损部位的血管发生收缩,局部
血流变慢。血小板在von willebrand因子(vWF) 的存在下粘附在暴露的内皮下组织,为凝血酶或 胶原激活分泌释放ADP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TXA2引起血小板的聚集,纤维蛋白原也参与其中 形成白色血栓。 二期止血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也起重要作 用如血小板具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功能;表面 磷脂的促凝活性等。
凝血时间(celite activated clotting timபைடு நூலகம்),正常值:90~130s。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KPTT) KPTT主
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正常值:32~42s。 4、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imple thromboplastin generation test,
②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引起的出血不止;③同时有多个 部位出血;④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⑤伴有易引起 出血的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严重肝炎病。
12
.
临床检测
(二)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环节分析
1、血管因素 2、血小板计数异常或功能缺陷 ①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②原发
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表现为内脏出血和血栓形成; ③血小板功能缺 陷: 3、凝血因子缺乏 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4、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13
.
临床检测
(三)病情动态监测 1、出血部位的监测:皮肤、粘膜、伤口、消化道、泌尿道、
鼻咽部等; 2、凝血功能实验指标监测; 3、生命体征的监测; 4、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14
.
实验室监测
(一)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实验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指皮肤被刺破后出血至出血自然停
出凝血监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ICU 邢金燕
1
.
正常止血、凝血和抗凝机制
维持循环血液的流动状态是凝血和纤溶之间平衡 的结果。维持这种平衡依赖几个相关系统的功能 保持正常。
1、血管内皮细胞 2、血小板 3、凝血系统 4、抗凝系统 5、纤溶系统
2
.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依赖表面的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凝血活酶和组织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参与调节血栓形成或血栓溶解。 内皮细胞光滑面上的糖萼层可排斥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接 触,防止内凝血系统的激活。血栓调节蛋白可灭活凝血酶 和激活蛋白C起抗凝作用。
(thrombin time, TT),正常人为16~18s,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TT延 长见于血液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含量增、纤维蛋白原浓度降 低、DIC等。 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 3P test)阳性见于DIC早期,假阳性率较高。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和D-二聚体 检测(D-dimer,D-D) FDP正常值0~6mg/L。FDP≥20mg/L有诊断意义。
STGT)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阶段,较KPTT敏感。正常值:10s~14s。 5、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
验,正常值:12s±1s。 6、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 Fg) 正常值:2~4gL.Fg。
17
.
实验室监测
(四)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的试验 1、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clotting time,TCT) 又称凝血酶时间
18
.
实验室监测
(五)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抗原含量(antithrombin Ⅲ,ATⅢ:C及AT- Ⅲ:Ag)测定AT- Ⅲ:C的正常值:96.6% ±19.4%;AT- Ⅲ:Ag的正常值:364.1mg/L ±83.0mg/L。
X109/L。 2、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 PF4) PF4为反映血小板
激活的指标,正常值:2.89~3.2ug/L。如PF4大于天常值,常提示血 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期。
16
.
实验室监测
(三)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1、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 CT)正常值:5min~10min。 2、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ACT) 又称硅藻土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