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合集下载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区分原则有主观和客观一致性,认知、情感、意识的统一性,人格稳定。

1.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不应发生矛盾或冲突。

人的行为与其所在的场合和环境相适应。

2.知情意的统一性:指人的认知、情感、意识相统一,人的情感应与其所经历事情产生的认知和意识相统一。

3.人格稳定:人的人格的形成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但是人格都是具有稳定性的,不会因今天是沉默寡言的深沉派,明天就变成侃侃而谈的交际花。

心理是指人类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

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

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1。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划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个大的范畴,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没病或有病。

心理正常范筹内按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两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都可归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愈或疗愈的,有可能向心理异常方向发展。

疑似神经症应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鉴别,心理咨询师如果接访应于特别关注,或干预或转介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而定,力不从心的或难以鉴别的应于转介专业心理医生。

一、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病性的幻觉是无对象的知觉,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若一个人听到了别人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并坚信有人在害他、攻击他、诽谤他,所以这个人感到非常愤怒,痛不欲生。

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基础,这种人所想所反应的情感不被人理解。

故评价这个人心理不正常。

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统一的。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一致表现在内心体验与环境的一致,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儿子结婚办喜事喜气洋洋,已故亲人办丧事痛哭流涕。

这就是情感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

病态相反,该哭的不哭,该笑的不笑,这就是反常、病态。

常见精神分裂症。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若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而出现性格的反常,如平素开朗外向,突然沉默寡言,孤僻不接触人,我们认为是破坏了他性格的稳定性,是反常。

如抑郁症。

综上所述,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以自知力为判断和鉴别的指标。

完整的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及严重程度、疗效的指征。

它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自知力是现实检验的一把尺子。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是指根据人类行为和心理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普遍表现和期望来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1. 频率和持续时间:异常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行为、情绪或思维的频繁和持续的变化,超出了正常心理范围。

例如,持续的抑郁情绪、频繁的恐慌发作或强迫性行为。

2. 功能障碍:异常心理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正常履行日常生活中的职能和责任。

例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社交或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3. 社会标准和期望:正常心理的表现通常符合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普遍期望和行为准则。

异常心理的表现可能超出了社会的正常范围,违反了社会、家庭或职业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4. 个体痛苦和功能受损:异常心理常常伴随个体的痛苦和功能受损。

这可以包括情绪上的苦闷、焦虑、沮丧,以及在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中的困扰、障碍或冲突。

5. 统计数据:通过大规模的统计数据,研究人员可以确定一些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将个体的心理状态与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是否符
合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社会环境、个体历史和生物因素等。

因此,在确定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并且个案分析。

心理学范畴内,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

心理学范畴内,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

心理学范畴内,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心理学是探讨人类思维、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科学,内容涉及深度广度十分广泛。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这两个范畴,以更准确地理解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本质。

在这篇短文中,我将介绍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文化差异。

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因此在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被理解为正常或异常。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放学后的孩子们经常会在小区或学校附近的公园内玩耍、奔跑,好像是正常的社交活动;但在美国文化中,这种行为可能会被理解为过度活跃或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被认定为异常。

因此,在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时候,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影响,避免把文化差异误解为异常行为。

第二个原则是时间差异。

人类的心理状态始终处在变化中,因为个体的行为与经历会不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行为可能从正常向异常转变,或者从异常向正常转变。

比如,在青春期时期,很多人都会经历心理上的波动,感到孤独、沮丧或者焦虑;但是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可能就表明出现了异常心理。

因此,在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时,需要充分考虑时间的因素,避免把暂时受到影响的行为误解为异常行为。

第三个原则是影响程度。

有些行为可能与一般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却不一定是异常行为。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分析其对个体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

如果某些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无法产生重大损害,同时对社会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异常的。

比如说,一些人可能会痴迷于视频游戏,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游戏。

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异常的,只要他们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的身心状态并且维持正常的社交和生活习惯,就没有达到异常的程度。

总之,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文化差异、时间因素和影响程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原则。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本质,并借助这种理解来改善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环境。

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在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人们会有各种心理表达,这些心理表达在此情况下可以被划分为正常和异常之分。

要有效地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需要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标准。

以下是诊断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一、行为方面:根据不同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来看,个体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或者在有效限度内被认为是正常的。

这就要求一个人行为必须符合某种正当的习惯和道德准则,当这种行为没有达到此标准时,这种行为就被视作不正常。

二、思维方面:思维方面主要考察一个人的智力和想象力有多少正常,想象力指的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智力指的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分析能力,总之智力较低或思维活动能力较差都将被判定为不正常。

三、情感方面:诊断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既要从情感准则上看,情感方面要讨论个体的正常
情感表达,以及一个人的情感表达是否异常。

在一个社会里,个体的普通情感表达和情感控制都必须经得起检验,当普通情感崩溃而无法控制时,往往是一种心理异常,这时有必要进行调节和干预。

四、意志方面:通过判断一个人行为中是否有自控能力,比如有没有约束力或抗拒力来确定自身行为的正常或异常,当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消失时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行为脱离正常轨道,而失去自控卓越,无法再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候就可以认为这种心理非常失衡可能非常脆弱,非常异常。

以上就是诊断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通过根据不同方面来考量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可以很容易地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 异常性: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

2. 稳定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持续存在,不会因外部环境影响
而改变。

3. 功能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影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使其不
能胜任工作或满足日常需求。

4. 个体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

详细解释:
1. 异常性: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

如果
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超出了正常范围,比如说过于激动或者抑郁,那么就可以判断其心理状态存在异常。

2. 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持续存在,不受外部环
境的影响而改变,也是判断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功能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影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使其不能胜任工作或满足日常需求,那么就可以视为心理异常现象。

4. 个体性:每个人在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判断一
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到其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需要考虑到异常性、稳定性、功能性以及个体性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在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包括(习题215,0511-3-135):①主一客观世界统一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判断正常与异常、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原则的说法是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的一致原则(习题38)。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习题40)。

不符合“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的描述是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习题39)(双重否定题)。

“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是指(习题216):①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②“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表述是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习题41)。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描述是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习题42)。

不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描述是人格类型与心理结构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习题49)。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正常与异常心理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要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频率和持续时间正常心理表现为在特定情境下偶尔出现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持续时间短暂。

异常心理则表现为频繁出现的行为和情感反应,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比如,焦虑情绪在一些具有压力的情境下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过分担忧或恐惧,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属于异常心理。

2. 社会和文化背景正常心理是一种符合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它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异常心理则是一种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不适应的行为和情感反应,超出了正常行为的范畴。

比如,西方人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亚洲一些文化中,过多地表露情感反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3. 心理功能的影响正常和异常心理在心理功能上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正常心理状态下,人的心理功能处于协调、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表现出良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

异常心理则会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导致心理不平衡。

比如,患有抑郁症的人经常感到无助、无望和情绪低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4. 生命历程的影响人的生命历程对正常和异常心理都有影响。

正常心理反映了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而异常心理则反映了生命历程中遭遇的各种创伤和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比如,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可能会在遭遇创伤后出现持续的回忆、噩梦和恐惧,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存在着灰色地带,需要深入观察和评估。

心理学家能够通过各种心理评估工具和技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正常心理的行为一般符合社会规范,不会给他人带来困扰或危害。

正常心理者的行为往往是稳定、适应性强的,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而异常心理的行为则不符合社会规范,可能表现为冲动行为、侵犯他人权益等。

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和不适。

二、情绪是否稳定正常心理的人在面对一般生活压力时,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衡。

他们能够应对困难和挫折,积极面对生活。

而异常心理的人在情绪方面可能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情绪波动较大,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三、认知能力是否正常正常心理的人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

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强,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而异常心理的人在认知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可能会出现思维混乱、思维缺失等问题。

四、自我意识是否清晰正常心理的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并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而异常心理的人可能存在自我认知的偏差,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评估不准确,可能表现出自卑、自大等心理特征。

五、日常功能是否正常正常心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常地履行各种角色和责任,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卫生习惯。

而异常心理的人可能在日常功能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可能无法正常履行工作或学习任务,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六、是否存在心理症状正常心理的人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心理症状,他们的心理状态较为健康稳定。

而异常心理的人可能存在各种心理症状,如恐惧、幻觉、强迫等。

这些心理症状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总结起来,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主要包括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情绪是否稳定、认知能力是否正常、自我意识是否清晰、日常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心理症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原则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那些存在异常心理的人们。

请简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与四标准(一)

请简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与四标准(一)

请简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与四标准(一)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需要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以下是三个原则,可用于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常态性常态性原则指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反应是符合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而异常的心理反应则是不符合常态的。

比如,在中国,如果有人哭失恋,这是符合常态的反应;但如果有人在街上跳舞、大喊大叫,那就不符合正常心理的反应了。

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指的是,心理学需要借助科学方法来观察、测量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时,需要依靠客观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而不能仅凭主观看法。

比如,如果我们想判断某人是否有抑郁症,就需要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进行测试,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性原则指的是,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对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定标准会有所差异。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戴面具的人被视为正常,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被视为异常。

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四标准除了上述原则,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标准来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统计标准统计标准指的是,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某种心理现象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比如,如果我们知道在某个年龄段内,抑郁症患病率为10%,那么如果某个人的患病率高于这个标准,就可以判断他的心理状态异常。

社会适应标准社会适应标准指的是,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他的行为是否适应了社会的要求和规范。

比如,如果一个人因为害羞而拒绝社交,这是正常的;但如果他因为害羞而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以判断他的心理状态异常。

个体标准个体标准指的是,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他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

比如,一个人的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但在其他环境中,他的心理状态可以被视为正常。

时间标准时间标准指的是,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他的心理问题是否存在时间限制。

按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按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按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可以参考以下心理学标准和原则:
1. 统计指标:根据人群中的平均水平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如果某个人的心理状况与大多数人相似,那么可以认为其心理是正常的;如果其心理状况明显偏离了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可能存在心理异常。

2. 功能性评估: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否会干扰其正常生活功能和社交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没有明显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和社交关系,那么可以认为其心理是正常的;如果心理问题导致个人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可能存在心理异常。

3. 心理病理学标准:按照心理病理学的定义,根据一些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异常心理。

例如,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症状和病程标准,
判断是否存在心理疾病。

4. 自觉痛苦程度:个体自我感觉心理是否健康和幸福也是判断心理是否异常的重要依据。

如果一个人感到极度的痛苦、悲伤或困扰,可能存在心理异常。

5. 专业评估:由心理学专业人士进行评估,通过面试、测试等方式收集客观的、系统性的信息,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
否正常。

专业人士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和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做出判断。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统计频率:心理学家通常将某种行为或经验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作为衡量指标。

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在大多数人中都普遍存在,那么它可以被认为是心理正常的。

相反,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或几乎没有出现,那么它可能被视为心理异常的。

2. 功能影响: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其对个体功能的影响。

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没有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那么它可以被认为是心理正常的。

然而,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严重干扰了个体的功能,导致他们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或者对人际关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它可能被视为心理异常的。

3. 文化背景: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也需要考虑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定义和期望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同样的行为或经验,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

考虑到文化差异,心理学家通常会采用跨文化的方法来评估和诊断心理异常。

4. 临床标准:在心理学领域,存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临床标准和诊断手册,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这些标准提供了对心理异常的定义、诊断和分类的指导,用于帮助专业人士判断某种行为或经验是否属
于心理异常。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个体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可能会经历心理状态的变化。

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由专业的心理学家进行评估和诊断。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

或者同一性‎标准。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

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

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关系。

这种协调一‎致行,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

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i aide‎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正常心理是指一般情况下人们所具有的正常心理状态,而异常心理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上出现异常的心理状态。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主要包括社会适应性原则、个体适应性原则和文化差异原则。

首先,社会适应性原则是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在社会互动和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正常心理表现为人们能够适应社会角色和规范,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正常心理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有利于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

相反,异常心理则表现为个体在社会角色和规范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差,或者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紧张、不和谐。

例如,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异常心理状态,患者表现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导致他们与他人的交往受限。

其次,个体适应性原则是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个体适应性是指个体在应对生活事件和压力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正常心理表现为个体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具有适当的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

正常心理的个体通常能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为来解决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相反,异常心理则表现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容易出现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例如,抑郁症是一种异常心理状态,患者常常表现出消极情绪、无助感和对活动的兴趣减退。

最后,文化差异原则是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心理活动的表现会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对正常和异常心理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一些正常心理表现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异常。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沉默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交行为,而在西方文化中,过度沉默可能被视为一种异常心理状态。

因此,在判断心理状态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

总之,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包括社会适应性原则、个体适应性原则和文化差异原则。

简述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三项原则

简述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三项原则

简述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三项原则人的心理活动,既有区别于动物也区别于一般人类的共同特征,又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而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体特征。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确定判断心理现象是否属于正常或异常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概括起来就是:注意到过去发生过的事实;已有知识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注意到过去发生过的事实二、已有知识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三、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个高中生应当是有着基本常识的,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或者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如果不能判断,可以向别人求教,以便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因此,对于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每个人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不过,如果我们把上述标准中的条件“注意到过去发生过的事实”替换成“觉察到细微的变化”,那么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有些行为或者思想意图看似细微,但却仍然在暗中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比如对年老父母不愿奉养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获取优惠购买房屋或者政府补贴的利益而娶妻生子;比如在学校受到欺负,总是以忍让的方式求得平安无事等。

当然,对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接触和深入调查,他们也就只能在潜意识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子女,使得他们将这种态度代代相传。

在谈论了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后,我们就必须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按照一般原理,在一个正常的人身上,凡是符合社会文明准则的都是正常的,否则即是异常的。

但是同样是在这个正常人身上,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者思想意图是否属于正常范围,也还需要经过仔细的辨别。

这是因为,任何正常的人在其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总是想着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事情,对于危害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东西,往往采取回避甚至排斥的态度。

而且,由于每个人的具体环境及家庭背景不尽相同,造成各人性格气质的迥异,从而导致各人内心世界的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偶尔遇到突发事故刺激,就会产生极端反映。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和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是否相一致。

主要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

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言谈和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

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

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和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是否相统一。

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都说明这种一致性。

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

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是否相对稳定。

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

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的性格特点。

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正常与异常心理分类诊断及名词解释

正常与异常心理分类诊断及名词解释

系统分类诊断及若干名词解释顺序:由重到轻, 由粗到细(从大类到小类)一、判断病与非病(是精神病性障碍还是非精神病性障碍):三原则/ 特异行为表现/ 求医行为/ 自知力(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幻觉/妄想/自知力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内在协调一致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二)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重性精神病的核心症状1、认知方面的症状①体感异常、某些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②思维障碍:A、思维联想方面障碍:思维迟缓、奔逸、贫乏、病理性赘述、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

B、思维逻辑障碍: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

C、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妄想等。

③注意障碍:不正常的注意增强、涣散、减退或转移。

④记忆障碍:不正常的减退或增强、错构、虚构、似曾相识或熟悉感。

2、情绪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神情绪高涨、低落、淡漠、倒错和病理性激情。

3、意志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的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

4、行为方面的症状: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精神运动抑制、违拗症、刻板动作及作态等。

(三) 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四) 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所谓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

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出现失眠、不安、不思茶饭、情绪低落等心理行为异常。

但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也很了解,能非常详尽地诉说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有时能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推论其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夸大其症状的严重程度.特别害怕会不会转成“精神病”.简单地说,就是“承认自己有病”;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则常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妄想是真实的,坚持那些对自己有明显伤害的行为而不感到痛苦,他们对别人说自己精神有问题特别敏感而且坚决予以否认,对症状毫无“自知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这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就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与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

但就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就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就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就是否相一致。

主要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

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与冲突,她们的言谈与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

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

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与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就是否相统一。

就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与行为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就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都说明这种一致性。

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她的不幸遭遇,我们说她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

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就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就是否相对稳定。

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

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她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就是人的性格特点。

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