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三专题中国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专题四考点3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专题四考点3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 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 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 区
①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 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②遵循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 放性经济体系
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再分配机制→兜底 脱贫
④健全东西部技贫协作机制→促进协调发展→同步 富裕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而 不是财产性收入,故排除①。“同步富裕”的说法错误, 故排除④。 答案:D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 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但是,近两三年 来,金融业占 GDP 比例快速提高,制造业比重却在快速 下滑。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的做法有( )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任务,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 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 贫、真脱贫。上述传导过程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是( )
①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脱贫 致富
②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技术 致富
解析: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 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故选 A。
答案:A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A.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B.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析:教材识记内容。 答案: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
1
2014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联邦议会演讲:中 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相信在座各位对这个问题都有兴趣,正像世界上很多 人都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一样。关于这两个问题,国际 社会众说纷纭,有的对中国充分肯定,有的对中国充 满信心,有的对中国忧心忡忡,有的则总是看不惯中 国。我想,这也正常,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 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 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 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
4.莱茵模式的新发展
(1)向银行注资,稳定金融秩序 (2)扩大公共投资,促进消费需求 (3)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二)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英美模式)
主要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
1.主要特征:
(1)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崇尚个人主义; (2)强调并鼓励自由竞争,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因是市 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 (3)主张私有化,要求放松管制、削减赋税,鼓励个 人积聚财富; (4)要求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以企业 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公司注重并追逐利益目标; (5)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发挥股票和证券市场对 经济的杠杆作用。
15
三、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16
1.把理论创新和群众实践结合起来 2.把学习借鉴和把握发展实际结合起来
3.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4.把发展的“好”和“快”结合起来
5.把加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
6.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17
2
本专题主要内容:
1.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新发展
2.理论界关于中国道路(模式)的认识
3.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稳定发展为特点,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该体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障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既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又充分发挥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特色的转型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这一转型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具有竞争力,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中国经济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结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之所在
•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 艰难曲折的过程。在经历了20世纪社会 主义的辉煌和挫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更加现实、更加成熟,但其发展还面 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具有很多独特性。
1、特殊的社会发展道路
同学们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晓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晓峰
八个专题
• • • • • • • •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武晓峰)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武晓峰)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武晓峰)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任云丽)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云丽)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任云丽)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武晓峰) 第七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任云丽)
• ( 2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 必然结果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表现在经济生活中的两对矛盾,导致了周而 复始的经济危机;表现在阶级系中,导致 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矛盾的加深推动着矛盾的根本解决,社会主 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解决矛盾的最终结果。
• 运用哪一种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要根据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 而定。
• 3、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 (1)未来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未来社会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 的高级阶段。 • 第一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不能不带有 资本主义社会遗留的痕迹。 • 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发展才能实现。

推进经济建设专题-毛中特汇报PPT课件

推进经济建设专题-毛中特汇报PPT课件

为在中国搞市场 经济开辟道路
打破长期以来认为的“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有”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
出了改革开放
我国开始了由计划
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过渡
2021
5
2.经济转型时期(1978~1992年)
• 1979~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大规模展开,设立经济特区。 •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计划经济
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021
11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粮食产量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十六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亿美元,2009年末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末突破3万亿
到103740亿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20.8%。 美元,达到318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
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
长30.7%,外汇储备规模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
1997年,党的“十五大” 提出邓小平理论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所有制形成。
2002年,党的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增长目标: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2007年,党的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增长目标: 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要求:(1)“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2)中共八大;(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2、实施“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补充: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1)背景: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状,工业落后;为了增强国防;受苏联影响。

(2)时间:1953——1957(3)内容(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主要在东北)(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4)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1)背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提示(供2013级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习使用)一、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及主要内容提示(一)简目导论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二)细目(其中用黑色字体的是本次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整个课程中标示的有16个重点,有关章目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为重点内容序号)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2)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1.经济和经济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中国的经济发展(3)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4)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2.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3.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1.政治和政治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5)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6)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4.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1.文化和文化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体制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1.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推进文化传承、借鉴与创新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9)1.社会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二、保障和改善民生1.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10)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1.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2.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11)1.生态与生态文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2)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13)1.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2.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4)1.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一、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三、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15)1.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2.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16)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二、复习思考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18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

18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

考点一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①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①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①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重点深化]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020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辅导(课件)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共203张PPT)

2020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辅导(课件)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共203张PPT)

市场,①错误;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出让股权,是为了解决 融资问题,不是兼并重组的表现,④错误。
【精析考向】 【微体系】
【巧突破】 1.全面把握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
(2)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④完善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 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核 政治 心 认同 素 科学 养 精神
必备知识
新一轮央企改革 政策的正确性
正确认识新一轮 央企改革的目的
基本经济制度、 央企改革
【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 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央企业属于国有企业, 央企改革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重组整合、清 理退出一批央企,是为了推进资源整合,实现国有资本 的优化配置,①符合题意。巩固加强、创新发展央企, 是为了增强央企活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②符合题意。央企改革是为了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 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是为了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③表 述错误。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处于 主导地位,④表述错误。
命题热点二:农村“三权分置”改革 2.(2018·全国卷Ⅲ·T14)中央《关于完善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 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 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 化的影响路径是 ( )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
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作用
国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改革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 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 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 作用

第三专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三专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 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和战略目标

(二)重大意义



1. 这个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以人 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 2. 这个总体布局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内在要求 3. 这个总体布局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 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和战略目标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 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 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 广泛深入;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 现。
第二个阶段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 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 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
发展历程: 1978年:一个中心:经济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 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和战略目标

(一)形成过程
“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两个文明 三位一体
两个文明
= 物质文明 + 精神文明
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一)如何更好推进“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
1.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动推 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更好 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在此输入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第三专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三专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从 2020 年 到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 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 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 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 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 现;
2035 年,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 基础上,再奋斗
十五年,基本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到那时,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 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 有序;
在此输入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谢谢大家! 输入文字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1.创新是发展的基点,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 出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 2.协调体现了发展的节奏,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 要求,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宗旨 3.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 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4.开放是发展的格局,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5.共享是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是社会建设的愿景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 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和战略目标

(二)重大意义



1. 这个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以人 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 2. 这个总体布局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内在要求 3. 这个总体布局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 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和战略目标
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2035 年—本世纪中叶( 15 年)
2020年—2035年(15年)
第一个阶段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将大幅跃升,跻 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概述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概述进行阐述。

经济改革与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自1978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资和技术,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这一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这一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保障公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强调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旨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等问题,推动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倡创新驱动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通过加强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中国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资源节约利用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签署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经济建设。

通过经济改革与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域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专题 (PPT 74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专题 (PPT 74张)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 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 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 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 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 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言:从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1)
•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达 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 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数稳步提升, 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国 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成为带动 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总量 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 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超过20%。
引 言:从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2)
• 《华尔街日报》(20121018):“一系列 失败的收购案正加剧美中紧张关系”。最 近的豪客比奇拒绝中企收购案、美国总统 奥巴马拒绝中国三一重工在美企业建造风 电场、中国企业华为和中兴遭美国国会 “间谍”指控,都有“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的背景,“这让中国企业觉得,美国外国 投资委员会在抵制一切中国投资”。 • 美国针对中国大企业的阻击已经上升他们 的国家战略。
引 言:从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1) • 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5083元, 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 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 我国人均GDP 由2002年的1135美元 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引 言:从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1) • 从2003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有6年实现 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的 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 以来9.9%的年均增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设置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置调整的必要性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进行适当调整2、从2005年开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作了调整,新的教学内容与现行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

构建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的、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必要性3、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调整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内容的新要求三、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1、课程的导向性——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2、课程的层次性——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3、课程的实效性——紧密联系研究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设置和安排有关课四、“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思路1、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为背景2、“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1)“把握重点、专题深入” 方式:把握重点问题,有选择地讲授每一讲中主要内容和突出问题(2)“问题切入,专题结合” 方式:从一定问题切入,把不同讲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不同的教学模块,以适合有不同理论需要的研究生选择(3)“逐次递进,专题拓展” 方式:由“概述”的相关内容切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深化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获得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真谛(4)“问题发掘,专题融汇”方式:明确问题,从对问题的分析中导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和视角,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知与行融汇一体,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5)“整体为先,专题为主”:首先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问题,“分专题” 才能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才能有深邃的理论支撑、才能有深广的实践依托,对“导论”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是“分专题” 的基本前提3、与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衔接, 实现螺旋式上升状态的“步步高”4、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五、“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导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4、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2、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3、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3、中国的经济发展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3、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2、保障和改善民生3、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2、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3、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2、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3、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4、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导论教学基本要求✧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1、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主要内容: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3、“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1957年超额完成)(1)成就:①过去没有的重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械制造建立起来。

②东北: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作用:①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途径:①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个体经济转化为集体经济)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先采用公私合营,后实行“赎买”政策.(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特点:(1)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2)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中共八大1、背景:①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②苏共“二十大”2、时间:1956年3、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实质:大力发展生产力)4、意义:中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初步成果。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中特——经济专题

中特——经济专题

含义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就 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 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 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 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 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调整经济结构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了发展理念 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 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 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含义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 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 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摘自十五大报告)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指国有 经济对其它经济形式的影响力、 渗透力、带动力,能保证国民经 济的正确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走共同富裕道路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成果应该更多更公平地惠及 全体人民,使之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 前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扩大消 费需求,协调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为 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政权: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一边倒的政策及外交政策的调整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工业化道路是对实现工业化的原则、方 式和机制的统称。
? 具体来说,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技术的选择; ? 资本筹集方式的选择; ? 发动和推进力量的选择; ? 工业发展方式的选择; ? 工业空间布局的选择;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 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十八大代表纷纷表示,党的十八大 报告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 向。
? 城市化道路的内容: ? 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
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 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 (三)工业化的内涵和衡量 ? 1、 工业化的内涵 ? 工业化英文名称:industrialization ? 定义: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
生产活动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基本释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1、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提出
? 2001年3月“十五计划”第一次提出:“实 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推进 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和市 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 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 城镇体系”
? (二)城市化的内涵和衡量
? 1、 城市化的内涵。
? 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 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 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 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 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双向过 程)
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
益不断提高、人均收 入不断增加的过程。
? (5)社会特征:
从整个社会的状态看,
工业化是
? 由贫穷落后的农业社 会和文明向先进发达 的工业社会和文明、 再向更加发达繁荣的
后工业社会和文明转 变的过程;
? 是社会科学、文化、 教育、医疗卫生、艺 术、体育等等各项事
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 4、工业化道路的内容
值) 中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农业产值所占比重
? 第二、 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工业内部
大量涌现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 集型产业, 形成了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 完整的工业体系, 具有高度发达的工业生 产力。
? 第三、建立了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国民
经济其它部门, 这些部门的建立大大促进 了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科技文化 教育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社 会生产力。
? 第四、第三产业日益兴起与发展, 在GNP
中的比重日益提高, 以至成为GNP 总值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工业化率:工业化率I 工业化率II,
? 工业化率I =工业GDP/总GDP ? 工业化率II=工业劳动力/总劳动力
? 农业比重:
? 农业比重I=农业GDP/总GDP ? 农业比重II=农业劳动力/总劳动力
? (3)生产组织特征:
? 从生产组织形式看,工业 化是:
? 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细 化、专业化协作程度 不 断提高的过程;
? 社会生产由以家庭为基础 的小生产向以企业为基础
的社会化大生产 转变的过
程。
? (4)效率和收入 特征:
? 工业化是:
? 由低效率、低收入 转 向高效率、高收入的
过程;
? 是社会经济不断 发展、
第二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专题 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引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含 义和内容
? (一)基本含义: ? 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
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 (二)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包含内容: ?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城市化的衡量
? 经济学界主要以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与总 人口的百分比及其变动来衡量城市化程度 高低和进程快慢。
?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数/人口总数(世界、 国家或地区)
? 3、城镇化道路的内容和选择
? 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市化的动 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 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
?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 ?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
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五条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 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 十八大报告提出:
?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突 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 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 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 3、工业化的特征
? (1)技术进步特征:主要是由手工技术向
机械化转变,再由机械化逐步向自动化、信息 化、网络化 转变的过程。
(2)经济结构特征:工业化是以农业为
主向以工业为主、再向以服务业为主 演变的过 程,而且是各个产业 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工业化也是 农村人口 向城市人口 转变即城市化的过程,而且是城市 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 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化路子。
? 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
?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 大变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 突出位置。
? 传统的工业化观点认为,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 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过程。
?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 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
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
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 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 2、工业化的衡量
? 第一、现代工业产值在GNP( 工农业总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