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合集下载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c e p t o r s( P R R s )a r e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p a t h o g e n s a n d t h e i r c o mp o n e n t s . A n d t h e n u c l e o t i d e o l i g o m e r i z a t i o n d o ma i n
【 A b s t r a c t 】 I n n a t e i m m u n i t y i s t h e i f r s t l i n e o f t h e h o s t i m m u n e s y s t e m i f g h t i n g a g a i n s t i n v a d i n g p a t h o g e n s . P a t t e n r r e c o g n i i k e r e c e p t o r s( N L R s )a r e 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R R s . I n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p a t h o g e n s i n f e c t i o n , s o m e N L R s i n c l u d i n g N L R P 3 , N L R P 1
a n d NL RC 4 or f m l a r g e p r o t e i n c o mp l e x e s c a l l e d i n f l a mma s o me s , wh i c h me d i a t e ma t u r a t i o n o f p r o — i n l f a mm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s I L 一 1 1 3 a n d

AIDS机会感染_新生隐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_曹虹

AIDS机会感染_新生隐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_曹虹

AIDS机会感染_新生隐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_曹虹AIDS机会感染-新生隐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曹虹,张立科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广州 510515摘要:新型隐球菌病对于一个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只是一种偶发的机会感染性真菌,但是对于艾滋病患者却是一种常见且顽固的,可引发致命的肺部感染和脑膜炎,死亡率极高的疾病。

目前临床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其发病机制和免疫反应有必要进行深入了解,以开发出可靠、抗耐药的药物。

最近研究表明新型隐球菌荚膜对于激活人体固有免疫系统,驱动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评估和讨论新型隐球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发展情况,以便为研究潜在的治疗手段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AIDS,模式识别受体,粒溶素,颗粒酶,穿孔素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出现之前,隐球菌病等真菌引起的机会感染相对较少,仅限于婴儿老人及应用类固醇和免疫缺陷病的患者。

自从上世纪80年代首次报道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以来,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已成为我国卫生和社会安全最为重大的威胁之一, 2011年全国报告艾滋病发病15982例,死亡7743例,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名列第一。

AIDS引起的机会感染累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可高达50%,脑部病变已成为AIDS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新生隐球菌脑膜炎(CM)可占到中枢系统感染总数的5%-15%。

[1]随着AIDS患者的增多,死亡率极高的机会感染疾病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引起关注。

新生隐球菌(Cn)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吸入为主,极少数情况下皮肤创伤、食物污染经肠道粘膜也可引起感染。

一、Cn通过呼吸道粘膜、气血、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新生隐球菌脑膜炎。

当患者暴露于存在Cn的环境中时,Cn的单倍体酵母细胞或者担孢子会有机会吸入肺泡中,在呼吸道内,对Cn的第一道防线是黏膜纤毛的清除作用,之后剩余的病原体由单核/巨噬细胞杀伤清除,因此气道中的固有免疫系统的非适应性黏膜防御是一种高效的基本防御系统,同时抗原递呈细胞(APCs)吞噬菌体后,活化T细胞和B细胞,激活的体液免疫系统可以给予天然免疫有效的支持。

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染肺隐球菌及其对策

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染肺隐球菌及其对策

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染肺隐球菌及其对策肺隐球菌病是通过吸入隐球菌孢子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真菌病,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种。

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仅次于白念珠菌、曲霉的第三大类肺真菌病,因而日益受到临床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有关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的报道不断增多,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新生隐球菌也可感染免疫功能正常者以往认为,鸽子粪便污染的土壤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随后的研究发现,新生隐球菌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在城市中心、房屋内尘埃中均可发现隐球菌孢子,甚至宠物猫狗也可携带隐球菌,通过接触直接传播。

隐球菌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器官植移、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或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化疗等患者。

目前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发现,新生隐球菌亦可感染免疫功能正常者。

我国近期大规模回顾性调查(1998-2007 年)证实,肺隐球菌病占我国肺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第三位(75/481 例,15.6%),其中 34.0% 无基础疾病。

临床特征与免疫抑制患者相比,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以男性、中青年多见,起病时常表现为非特异性肺部或全身临床症状,病情通常较轻微。

临床症状的发生率较免疫抑制者明显降低,其中以咳嗽、发热、胸痛多见,咯血、气促少见。

约 20%-30% 患者甚至无临床症状,大多在体检时发现,因而易误诊为肺癌。

影像学改变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改变,可表现为:(1)孤立性肿块影,多见于原发性肺隐球菌病;(2)单发或多发结节影;(3)单发或多发斑片状影,约 10% 患者有空洞形成,常为继发性肺隐球菌病;(4)弥漫性粟粒状阴影;(5)急性间质肺炎型,此型少见。

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胸部 CT 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直径大小不等,其次包括团块影、斑片浸润影、实变影、毛玻璃影,部分为混合病变。

病灶多靠外周或胸膜下分布,可伴有支气管充气征、空洞征和晕征,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较为少见;而免疫抑制者更容易出现渗出性改变(80%)。

新型隐球菌病

新型隐球菌病
总结与展望
新型隐球菌病研究进展回顾
01
病原学研究
新型隐球菌病的病原学特征、致病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02
诊断技术提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型隐球菌病的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使得
疾病的确诊更加准确、快速。
03
治疗方案优化
针对新型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案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包括药物治疗、手
新型隐球菌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概述 • 新型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技术应用 •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原则 • 免疫抑制者中隐球菌病管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概述
隐球菌定义及特点
隐球菌是一种病菌,属于隐球 菌属,其中仅新生隐球菌及其 变种具有致病性。
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 定期清理鸟粪等污染物

提高免疫力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提高自身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避免密切接触
避免与携带隐球菌的动 物密切接触,如鸽子、
鹦鹉等鸟类。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戴口罩等个人 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新
型隐球菌病的传播。
0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技术应用
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隐球菌病需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在临床 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病原学检查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02
新型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
01
新型隐球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发病率存在地域差异。
气候影响
02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隐球菌的生长和传播,因此热带和亚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隐球菌是一种严重的致病真菌,能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其中新生隐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在感染过程中,宿主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单核细胞在感染后产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效应。

本文将探讨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新生隐球菌感染通常通过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小鼠脑部。

一旦进入脑部,新生隐球菌会引发炎症反应并激活宿主免疫系统。

单核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感染初期就参与炎症反应并积极清除病原体。

研究表明,单核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杀伤隐球菌,其中包括吞噬、氧化爆发和分泌抗菌物质。

首先,单核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来清除隐球菌。

一旦新生隐球菌进入脑部,它们会被单核细胞识别并通过胞吞作用内化。

单核细胞中的溶酶体会与吞噬的病原体融合并释放消化酶,从而消灭隐球菌。

此外,单核细胞还能通过产生氧化爆发来增强隐球菌的杀伤能力。

氧化爆发是单核细胞一种重要的反应,通过释放氧自由基来杀伤病原体。

实验证实,在感染新生隐球菌的小鼠模型中,单核细胞通过氧化爆发来消灭病原体,并控制感染的扩散。

其次,单核细胞还能通过分泌抗菌物质来抵抗新生隐球菌感染。

研究发现,在感染初期,单核细胞会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趋化因子MIP-1α。

这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能够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前来参与免疫反应。

此外,单核细胞还能分泌一些抗菌蛋白,如大量杀菌素(defensin)和氧化酶(oxidase)。

这些抗菌物质能够直接杀伤隐球菌,从而控制感染的扩散。

除了直接消灭隐球菌,单核细胞还能产生适度的炎症反应来调节免疫反应。

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并加强免疫反应。

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病理损害。

因此,单核细胞在感染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需要严格调控。

研究发现,单核细胞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炎症反应。

新型隐球菌分类

新型隐球菌分类

新型隐球菌的分类一、引言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机会致病性真菌,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的隐球菌病,特别是在免疫受损的宿主中更为常见。

随着近年来临床病例的不断增加,新型隐球菌已成为重要的医学真菌之一。

因此,对新型隐球菌进行准确的分类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而且对于预防和控制隐球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隐球菌的分类历史新型隐球菌的分类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早期,科学家们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其进行分类。

然而,由于隐球菌属内种间形态差异较小,且生理生化特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传统的分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为新型隐球菌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三、新型隐球菌的形态特征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5-20微米。

在显微镜下观察,新型隐球菌的细胞壁呈现明显的荚膜结构,这是其与其他隐球菌属真菌的重要区别之一。

此外,新型隐球菌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可形成特殊的菌落形态,如乳白色、光滑、粘稠等特征,这些特征也为其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新型隐球菌的分子生物学分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序列被用于新型隐球菌的分类学研究。

其中,核糖体RNA(rRNA)基因序列分析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新型隐球菌的rR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可以将其与其他相近种类的真菌进行准确的区分。

此外,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也为新型隐球菌的分类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五、新型隐球菌在系统发育学中的位置基于分子生物学数据的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新型隐球菌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中的隐球菌科(Cryptococcaceae)。

在隐球菌科中,新型隐球菌与其他几种隐球菌属真菌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孟广勋;郭彩琴;陈明宽【摘要】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体系中对抗微生物侵染的第一道屏障.天然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外源微生物及其成分,其中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s)是定位于细胞内的一类PRRs.NLRP1、NLRP3和NLRC4等NLRs家族成员可以形成叫做炎症小体的分子复合体,介导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目前已经确定多种炎症小体参与抗真菌的免疫反应.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该菌主要感染AIDS等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死亡率很高.目前,人们对天然免疫系统抗新生隐球菌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该文将对宿主抗新生隐球菌的天然免疫机制进行总结.【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5(010)004【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天然免疫;炎症;炎症小体;真菌;新生隐球菌【作者】孟广勋;郭彩琴;陈明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200031;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200031;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5;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4由于长期受到微生物侵染的威胁,宿主进化出了多种免疫机制清除这些入侵的病原体,包括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天然免疫细胞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来识别病原微生物。

自从Janeway提出PRRs的概念以来,很多成分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来源的结构成分以及微粒物质如二氧化硅、石棉等[1]都可以通过PRRs来激活天然免疫反应[2]。

不同的PRRs可以识别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PAMPs),诱导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产生抗感染的免疫反应。

隐球菌病研究报告

隐球菌病研究报告

隐球菌病研究报告
隐球菌病是一种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

它可以在土壤、鸟粪、动物粪便等环境中找到。

隐球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当人体的免疫系统较弱时,隐球菌就会引发感染。

隐球菌病主要分为侵袭性隐球菌病和非侵袭性隐球菌病两种类型。

侵袭性隐球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肺部和皮肤,症状包括头痛、发热、嗜睡、全身乏力等。

而非侵袭性隐球菌病主要影响肺部,症状较轻,通常表现为慢性肺炎。

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和脑脊液的培养和检测。

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对病变组织的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隐球菌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为主。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治疗疗程一般较长,并需要反复治疗。

对于侵袭性隐球菌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整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预防隐球菌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防护。

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并做好个人卫生。

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变,对于预防和控制隐球菌病也非常重要。

总之,隐球菌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真菌感染疾病。

在预防和治
疗方面,需要综合采取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和提高免疫力,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隐球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新生隐球菌形态特点概述

新生隐球菌形态特点概述

新生隐球菌形态特点概述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真菌,它主要存在于土壤、鸟粪以及其他环境中。

新生隐球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例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者。

了解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 经典的隐球菌形态特点新生隐球菌以酵母菌形式存在,其细胞直径约为2-8微米。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球形细胞,表面光滑且呈现明亮的胞浆。

新生隐球菌的细胞壁由多糖和脂质构成,这些成分对其致病性起到重要作用。

2. 胞浆胞的结构特点新生隐球菌的胞浆中含有多种结构和组分,包括多糖、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

其中,多糖是致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使得新生隐球菌具有较强的抗吞噬能力和致病能力。

3. 胞浆胞与胞壁之间的关系在新生隐球菌中,胞浆胞与胞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胞壁对细胞的保护非常重要,它起到维持细胞形态和抵御外界环境压力的作用。

胞壁也是新生隐球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4. 隐球菌的菌落形态特点隐球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白色或乳白色的菌落,菌落边缘规则且光滑。

在培养基上,菌落的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初步鉴别方法。

隐球菌在对氧气敏感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产铜的菌落,这一特点可以通过特殊培养基来观察。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以酵母菌形式存在的真菌,其形态特点包括球形细胞、明亮的胞浆、多糖和脂质构成的细胞壁等。

了解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新增知识文章:标题:揭秘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点与致病机制引言: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真菌,它引起的隐球菌病在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中具有高致病性。

了解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点及其背后的致病机制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其相关的致病因素。

1. 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点新生隐球菌以其独特的形态特点而闻名于世。

隐球菌病治疗指南.

隐球菌病治疗指南.

隐球菌病治疗指南摘要由8人组成的全国变态反应性和感染性疾病协会(NIAID)真菌病研究组评估了现有的有关隐球菌病治疗的资料。

基于个人的经验及文献资料总结了隐球菌病最佳治疗的方法。

每种推荐方法的相对推荐强度是根据相应的临床证据的类型和级别作出分级的,与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此前公布的指南相一致。

专门小组通过2次电话会议和撰写原稿评论加以确定。

新生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依赖于侵犯部位及感染宿主的免疫状态。

对于免疫正常宿主的局限性肺隐球菌病必须保证严密的观察。

在有症状的病例,建议使用氟康唑,200~400mg/d,共3~6个月。

对于那些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1:8而无CNS侵犯的隐球菌血症,或泌尿道、皮肤感染的病例,推荐使用唑类(氟康唑)3~6个月。

在所有病例中,均需严密观测以排除潜在的CNS感染可能。

对于不能耐受氟康唑的病人,伊曲康唑(200~400mg/d,共6~12个月)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方案。

对于严重的感染病例,需采用两性霉素B(0.5~1mg/kg/d)治疗6~10周。

对于健康宿主的CNS感染病例,标准的治疗方案是采用两性毒素B(0.7~1mg/kg/d),与氟胞嘧啶(100mg/kg/d)联合使用2周,然后使用氟康唑(400mg/d)至少10周。

根据病人的临床状况,氟康唑“巩固”治疗需持续6~12个月。

对HIV阴性的免疫抑制病例,不管其感染部位,均需按CNS感染来治疗。

HIV感染的隐球菌病病例均需治疗。

对于局限性肺部或泌尿道感染的HIV阳性病例,建议采用氟康唑,200~400mg/d。

尽管与高活性抗病毒治疗(HAART)的冲突还不清楚,但推荐所有HIV感染的病例需终生维持抗真菌治疗。

对于不能耐受氟康唑的病人,伊曲康唑(200~400mg/d)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方案。

对于严重的感染病例,需联合使用氟康唑(400mg/d)和氟胞嘧啶(100~150 mg/kg/d)10周,然后采用氟康唑维持治疗。

免疫正常宿主新生隐球菌肺炎2例

免疫正常宿主新生隐球菌肺炎2例

病例报告免疫正常宿主新生隐球菌肺炎2例李丹叶,周蓉,贾玉萍,林江涛*(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100029)病例1,女,48岁,主因“左侧胸痛20d,加重半个月”入院。

20天前患者出现胸痛,呈持续性,吸气时为著,偶干咳。

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示:左肺上叶胸膜下小片斑片影。

先后予“头孢曲松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患者胸痛、咳嗽无好转,出现间断低热。

复查胸部CT示左上肺胸膜下多发斑片影,周围伴晕征,较前加重(图1A,封三)。

既往体健。

发病前10d曾去往山中游玩,路过山中养鸟场。

入院时查体:T37.4℃,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WBC9.61×109/L,N81.6%;红细胞沉降率49mm/h,C-反应蛋白:6.56mg/dL;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520个/μl,CD4+/CD8+ 0.68;血隐球菌抗原阳性。

支气管镜下左肺上叶后段灌洗液真菌培养示新生隐球菌。

CT引导下右上肺阴影穿刺真菌培养示新生隐球菌,病理示上皮样肉芽肿性炎,PAS染色和银染见少量隐球菌孢子(图2,封三)。

诊断新生隐球菌肺炎,治疗上予氟康唑300mg/d治疗(6mg/kg)。

患者用药后2d体温降至正常,咳嗽、胸痛明显缓解,3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左上叶肺部阴影明显吸收(图1B,封三),血隐球菌抗原(+),6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肺部阴影完全吸收(图1C,封三),血隐球菌抗原(-)。

病例2,女,69岁,主因“发现肺部结节3月余”入院。

患者体检时查胸部CT发现右肺上叶多发结节影,2月余前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结节影较前范围稍扩大,呈轻度分叶状,边缘毛糙,伴晕征。

予左氧氟沙星片治疗半个月复查胸部CT示结节较前无变化。

既往高血压病史。

体检前曾在我国南方农村居住3个月。

入院后查血常规、血沉正常;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673个/μl,CD4+/CD8+1.66;CT 引导下行右上肺结节穿刺,真菌培养示新生隐球菌,病理示肺泡腔内见多核巨细胞浸润,银染及PAS染色发现隐球菌孢子。

免疫功能正常者新生隐球菌感染1例报道

免疫功能正常者新生隐球菌感染1例报道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PWZXK2017-09);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产学研项目(PKX2019-S17)作者简介:王东江,男,1982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测工作。

通信作者:郭 建,E-mail :。

免疫功能正常者新生隐球菌感染1例报道王东江, 郭 建(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上海 200120)关键词:新生隐球菌;血流感染;荚膜抗原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文章编号:1673-8640(2021)05-0577-04 中图分类号:R379.5 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25可引起感染的隐球菌主要包括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肺部和皮肤。

隐球菌主要引起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其发病率约为6~1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隐球菌病的发病率更可高达30%[1]。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则很低,仅有十万分之一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2]。

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临床抗隐球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隐球菌属对氟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明显升高[3],及时、规范的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对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隐匿、病死率高是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重要特征[4]。

本研究对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中年男性隐球菌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诊断项目,提高检验路径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

10年前曾患胃炎,平素体健,无药物过敏和慢性病史,无传染病及手术外伤史,否认有鸽子接触史。

1周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伴有胃反酸、头痛、畏寒。

2019年7月23日来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急诊内科就诊,体温37.5 ℃,予以左氧氟沙星、头孢美唑抗感染治疗,奥西康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5 d 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仍有反复发热,且近2 d 出现腹泻。

新生隐球菌形态特征

新生隐球菌形态特征

新生隐球菌形态特征
一、引言
隐球菌是一种真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水体、植物
和动物体内。

隐球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如艾滋
病患者、器官移植者和白血病患者等。

因此,对隐球菌形态特征的了
解对于诊断和治疗隐球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菌丝形态
隐球菌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菌丝上。

隐球菌的菌丝通常是单核的,但也可能存在多核情况。

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隐球菌,其菌丝呈现出分
枝和网状结构。

此外,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隐球菌还会形成孢子,这些
孢子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三、酵母细胞形态
除了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隐球菌具有分枝和网状结构外,在宿主体内生
长的隐球菌则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真菌的酵母细胞形态。

这种酵母细胞
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在2-10微米之间。

酵母细胞表面光滑,无菌丝生长。

四、菌落形态
隐球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真菌的特殊形态。

隐球菌的菌落通常呈现出白色、乳白色或灰白色,表面光滑而平整。

此外,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隐球菌还会形成类似于蛋壳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鸡冠状”(umbonate)。

五、总结
综上所述,隐球菌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

其在培养基上生长时呈现出分枝和网状结构的菌丝和白色、乳白色或灰白色的平整表面的菌落;而在宿主体内,则呈现出圆形或卵圆形无菌丝生长的酵母细胞。

对于诊断和治疗隐球菌感染来说,了解这些形态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隐球菌感染常见原因

隐球菌感染常见原因

隐球菌感染常见原因隐球菌感染是一种由隐球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病,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是隐球菌感染的主要诱因之一。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会使人体无法有效抵抗真菌的侵袭,导致真菌感染。

例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体、白血病患者等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容易患上隐球菌感染。

2. 感染源:隐球菌感染通常是通过吸入或接触寄生在土壤、鸟粪、动物粪便等中的真菌孢子而引起的。

因此,与动物或鸟类接触、在露天环境工作的人群更容易感染隐球菌。

3. 饮用污染水源:某些地区的水源可能受到隐球菌的污染,食用此类水源可能会导致隐球菌感染。

4. 使用免疫抑制剂:一些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隐球菌的风险。

5. 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接受骨髓移植或器官移植的人群,因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排斥反应,因此更容易患上隐球菌感染。

6.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会严重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清除隐球菌,容易出现感染。

7.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内真菌的过度繁殖,可能引起隐球菌感染。

8. 慢性疾病患者:患有慢性肺病、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因其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隐球菌感染的威胁。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隐球菌感染,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直接接触含有隐球菌的物质。

2.饮用干净的煮沸过的水,避免饮用不洁的水源。

3.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含有动物或鸟类粪便的环境中。

4.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及时就医并遵从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饮食结构,增强身体免疫力。

总之,隐球菌感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受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源、药物和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的发生。

同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应该及时就医,积极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防范意识,有效预防隐球菌感染的发生。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上)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上)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上)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做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今天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一、病原学
新型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脑膜、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器官和部位。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一个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也可引起隐球菌病。

二、传染病学
(一)传染源
从鸽粪、水果和土壤中可分离出新型隐球菌,也可从健康人的皮肤、黏脱和粪便屮分离出来。

由于新型隐球菌在44oC停止生长,鸟类的正常体温为42oC,阻止新型隐球菌不向肠道外侵袭,所以,鸟类并不发病。

与其他鸟类的生活习性不同,鸽子保留废弃物在鸽巢中,有利于新型隐球菌的繁殖,使鸽粪中新型隐球菌的密度可高达5x107/g。

(二)传播途径
环境中的病原体主要呼吸道,也可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疾
病,或使成为带菌者。

人体通常是吸人环境中气溶胶化的新型隐球菌孢子而发生感染。

尚未证实存在动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一些正常人体内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者如糖秘病、肾衰竭、肝硬化、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以及长期、大量地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等易感染和发病。

艾滋病患者对新型隐球菌的易感性增加。

(四)流行特征
新型隐球菌病呈世界性分布,呈高度散发。

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大约为3:1,没有明显的种族和职业发病倾向。

更多预防医学知识点请关注!。

带你认识新型隐球菌病

带你认识新型隐球菌病

某中年女性反复出现头晕、头痛、呕吐,CT提示颅内占位伴颅骨转移,临床医生考虑颅内恶性肿瘤伴转移。

神经外科医生通过手术,将病变的颅骨切下后送到病理科检查,在其中找到了一种病原体———新型隐球菌,证实了患者是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

什么是新型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神经系统、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人类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土壤和鸽粪中最多见。

新型隐球菌在鸽子粪便中可存活1年以上,所以鸽子是重要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空气、食物、水和用具,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感染。

目前,尚未证实存在动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

该病发病往往与机体抵抗力低下、身体状况不佳及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相关。

新型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感染新型隐球菌后,潜伏期为数周至数年不等。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变化多样。

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80%,其中又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为常见。

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或者颅内压升高引起恶心、呕吐、烦躁和性格改变等症状,严重时病变累及脑实质,可表现为颅内占位的临床表现,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肺新型隐球菌病肺部新型隐球菌感染时多起病隐匿,可有发热、咳嗽、咳痰、气短、胸痛等症状,亦可无症状。

胸片常见肺局限性小斑片影,常误诊为肺结核或非典型病原体肺炎。

小部分也可表现为实性占位,临床和影像学都容易误诊为肿瘤,经外科手术或者穿刺病理检查后才能明确诊断。

皮肤新型隐球菌病皮肤是播散性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各种皮损,皮损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单凭皮损无法进行诊断,需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辅助诊断。

骨骼、关节新型隐球菌病该类型大约占新型隐球菌病的10%。

表现为连续数月的骨骼、关节肿胀和疼痛。

出现溶骨性病变时,通常以冷脓肿形式出现,可累及皮肤,需要与结核感染鉴别。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在感染过程中,单核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核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调节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和细胞垃圾,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记忆的形成。

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单核细胞具有以下作用和机制。

首先,单核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在感染初期,单核细胞通过感染部位的病灶信号和趋化因子受体的识别,从周围组织和血液中迅速迁移至感染部位。

单核细胞在感染部位产生多种免疫介质,如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等,这些介质能够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和局部免疫细胞的活化。

此外,单核细胞还能够直接杀伤病原体,通过产生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等物质,破坏病原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促使其死亡。

其次,单核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隐球菌感染会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脑部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紊乱。

单核细胞在感染局部产生的抗炎介质,如IL-10等,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同时,单核细胞还能够调节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和程度,防止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毁伤。

此外,单核细胞还能够释放一些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有助于恢复脑部功能。

此外,单核细胞参与免疫记忆的形成。

感染过程中,单核细胞能够将病原体的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

激活的T细胞能够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形成免疫记忆。

单核细胞还能够与其他免疫细胞合作,促进免疫记忆的维持和加强,使机体对再次感染具有更快速和有效的免疫应答。

单核细胞参与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单核细胞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异分子模式(PAMPs),如隐球菌的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等,活化Toll样受体(TLRs)和其他免疫受体,启动免疫应答。

其次,通过产生免疫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能够引导其他免疫细胞迁移至感染部位,形成炎症巨细胞和颗粒细胞等炎症复杂体。

隐球菌感染症状起因1

隐球菌感染症状起因1

隐球菌感染症状起因
*导读:隐球菌感染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隐球菌感染症
状的疾病有哪些?
正常人常暴露于新生隐球菌的环境中,但发病者极少,人体对隐球菌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体液免疫包括:抗荚膜多糖抗体以及补体参与调理吞噬作用,协助吞噬细胞吞噬隐球菌。

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才易于侵入人体而致病。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隐球菌感染的病因,隐球菌感染怎么
引起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隐球菌感染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第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体系中对抗微生物侵染的第一道屏障。天然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eptors,PRRs)识别外源微生物及其成分,其中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s)是定位于细胞内的一类
PRRs。NLRPl、NLRP3和NLRC4等NLRs家族成员可以形成叫做炎症小体的分子复合体,介导炎症因子IL-lB和IL一18的 成熟。目前已经确定多种炎症小体参与抗真菌的免疫反应。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该菌主要感染 AIDS等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死亡率很高。目前,人们对天然免疫系统抗新生隐球菌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该文将对宿主 抗新生隐球菌的天然免疫机制进行总结。
注,并发现了包括NOD样受体(NLRs)和RIG-I样
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lecular
associated mo—
patter,PAMPs),诱导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产生抗感染的免疫反应。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892) 作者简介:孟广勋,男(汉族),博士,教授,研究员.E・mail:gxmeng@
and NLRC4 form large protein complexes called inflammasomes,which mediate maturatio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 8 and
are
important in
anti-fungal immunity.Cryptococcus
host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
neoformans.
【Key words】innate immunity;inflammation;inflammasome;fun矛;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hin J Mycol,2015,10(4):193-196]
mannose receptors
and acapsular mutants
between
interaction
beta--slncan
phagoeytosed by macrophages via and host receptors Dectin・,
l[10’¨].When C.,艳ofo/TRan¥were opsonized with capsular antigens spe- cific antibodies or complement,they can be phagoeytosed and transloca-
Fig.1
Recognition of
neoformans
by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Immune cells
recognize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fection through
as
membrane bound PRRs such
TLRs and CLRs.Glucuronoxylomannan
NLRPl、NLRP3和NLRC4等‘71。
图1天然免疫系统对新生隐球菌的识别。宿主免疫细胞通过细 胞膜表面的Toll样受体(TLRs),凝集素样受体(CLRs)等模式识 别分子(PRRs)识别隐球菌感染。隐球菌菌株荚膜主要成分为 GXM,能够结合宿主细胞上的TLR2,TLR4和CDl4,但是不产生炎 症信号【8J。新生隐球菌能分泌甘露糖蛋白(Mannoprotein),能被 宿主细胞膜上的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识别,产生炎 症信号【9J。Dectin—l识别隐球菌孢子和荚膜缺陷菌株并引发隐球 菌的吞噬和炎症信号产生[10-11]。在抗体或者补体调理下,隐球菌 能被调理素受体Fc Receptor和complement receptor(CR)介导的吞 噬进入吞噬体,并激活MAPK和NF・kB等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因子 表达【l引。被吞人宿主细胞内的隐球菌能够导致吞噬溶酶体膜的 渗漏,激活NLRP3炎症小体,导致caspase一1的成熟,从而切割之前 诱导的pro.IL.113和pro.IL.18的切割并分泌到细胞外…t13]。Cn,
【关键词】天然免疫;炎症;炎症小体;真菌;新生隐球菌 【中图分类号】R
5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3827(2015)10.0193.04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ction does
trigger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proteins secreted by and then inducing spores
C.neoformans
Call
can
inflammatory
fungal
respsone[9】.what’s
be
more,C嘶删m
pro—inflammatory
to
neoformans
phagolysosome as well
expression【驯.,1118 phagocytosed C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and
as easpase一1 maturation,which
activate NLRP3 process
MENG Guang・xunl,GUO Cai-qinl”,CHEN Ming—kuanl (1.1nstitut Pasteur ofShanghai,Shanghai Institutesfor Biologic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Shanghai 200031,China;2.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5,China) College
neoformans
is
an
opportunistic fungal pathogen.mainly in-
on
fecting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nd causing high mortality.Here we review recent progresses gainst Cryptococcus
粒物质如二氧化硅、石棉等。1 o都可以通过PRRs来 激活天然免疫反应。2J。不同的PRRs可以识别不
Toll样受体(TLRs)是被发现的第一类PRRs, 定位于细胞膜或内体膜上¨J。C型凝集素受体 (CLRs)是另一类结合于膜上的PRRs,该类受体通 过与胞外的PAMPs,如真菌来源的13一glucans和 mannan来激活天然免疫反应¨J。病原微生物与宿 主相互作用时往往会被宿主细胞吞噬,因此研究天 然免疫系统胞内识别病原的机制也越来越受到关
of蜘and
【Abstract】Innate ceptors(PRRs)are
immunity is
the first line of the host immune system fighting against invading pathogens.Pattern recognition for recognition of pathogens and their components.And the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ryptococcus
3新生隐球菌分类及毒力因子的概述 新生隐球菌属于担子菌门,呈球形或卵圆形, 细胞壁外包被一层荚膜,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 人类感染新生隐球菌病主要通过吸人空气中的繁 殖体,这些被吸入的感染性颗粒一般是芽孢或者是 薄荚膜的酵母体¨4|。新生隐球菌进入人体后,有 时不会被宿主完全清除,并进入潜伏感染期¨孓17J。 当宿主处于免疫力低下的时期,潜伏期的新生隐球 菌开始增殖,并能够扩散到机体的多种器官,尤其 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新生隐球菌越过血脑屏 障(BBB)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即使得到及时的 治疗,死亡率仍然有10%~25%¨引。 荚膜是新生隐球菌重要的毒力因子,是其维持 菌体内环境稳定、适应环境压力及抵御宿主免疫细 胞吞噬的第一道屏障¨91。新生隐球菌的荚膜主要 由多糖成分组成,其中GXM含量占90%~95%, GalXM占5%一8%,以及甘露糖蛋白(MP)占不到 1%。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能够脱离菌体,分布 于菌体所生长的外界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其他重 要的毒力因子包括黑色素、分泌性酶、分泌性囊泡
(GXM),the major
can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e bound by
not
human TLR2,TLR4,and/or CDl4;however,this inter- eytokines【“.Manno-
be captured by
主垦基萱堂苤查!!!!生!旦筮!Q鲞筮!弱£!也』丛Y!!!:垒!理塾!Q!i:!!!!Q:№:垒
・193・
・专家论坛・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孟广勋1 郭彩琴1’2 陈明宽1
(1.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200031;2.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5)
【摘要】
recognition
由于长期受到微生物侵染的威胁,宿主进化出

PRRs的发现及分类
了多种免疫机制清除这些入侵的病原体,包括天然 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细胞主要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来识别病原微生物。 自从Janeway提出PRRs的概念以来,很多成分包 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来源的结构成分以及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