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基础必背30条 .pdf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必背基础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统一斗争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革。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3.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类别的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类型和性质:辩证法将矛盾划分为质量矛盾和数量矛盾,质量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数量矛盾是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的互相转化和质变: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互相转化,矛盾的转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四、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期末马原必背知识点

期末马原必背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运动是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但离开运动就没有物质。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真正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想象不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想象非物质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对立又统一。
马原必背

一、意识的本质(唯物论)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③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④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⑥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⑦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二、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⑵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⑴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⑵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⑶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⑸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⑴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⑵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⑴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对立的: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②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③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已实现了的可能性。
⑵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个最重要必背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通过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概括为三点区别、三点联系:(1)三点区别: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三点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
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否认物质决定作用,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否认意识和物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主张意识就是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的庸俗化。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笛卡儿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又认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都是上帝创造的,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如统一于“心”,统一于神等)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多样的。
因为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各种运动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差别。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的就是世界的多样性。
而这种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相对的、可变的,体现了事物的个性。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批评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中主义观点时,第一次明确指出:“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
(2)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1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6、质量互变规律:(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7、辩证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向旧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马原知识点背诵

马原知识点背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哲学体系,它包含着一系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派别,它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有着不同的观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具有客观存在和独立性。
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由物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决定性因素,意识能够主导物质的存在和发展。
唯心论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由意识的活动推动的。
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它包含着一系列的基本概念。
1.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体。
世界上没有没有矛盾的事物。
矛盾既有对立面,也有统一面。
2.质量和量变:质量是指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是稳定的。
而量变则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变化,是无限的。
3.联系和发展: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辩证发展的基础。
事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但是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是有差异的。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是主观的活动,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取经验和知识,然后通过思维和感觉将其整理和加工,最终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二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
它不仅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一个革命思想和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它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行动纲领,它宣扬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
马原基础必背30条 腿姐亲自整理PDF版

⻢原基础必背30条新浪微博:Tino海螺⼩姐公众微信平台:luyufeng1205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基本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二者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 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马原整理背诵版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了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②思维能否认识活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原》必背知识点
1.马列主义的世界观:马原强调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
等基本原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原中强调了中国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和
资产阶级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独特性。
4.战略防御:马原认为,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应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积蓄力量,以待一个有利机会。
5.十大战略原则:马原总结了十大战略原则,包括:以军事原则推动
政治,以军事原则指导外交,以军事原则改造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全心全意拥护党的政策,做到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做到人人都是
军事家,做到以战养战,发展壮大人民战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根据地战争的光辉战例:马原通过总结根据地战争的经验,指出了
根据地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根据地战争中保持根据地和军队的生机
与活力。
7.三个阶段的战略:马原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即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8.革命军队建设:马原中提出了革命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重点包括
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军队的传统和纪律,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等。
以上仅是《马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问题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原》必背知识点一、《马原》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编写的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重要读物之一。
下面将介绍《马原》中的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变革世界的基础。
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观察、思考和实践。
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质量互变的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等。
这些原理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体现和运行规律。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再适应原有的生产关系时,就会引发社会革命,推动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六、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阶级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阶级的存在。
剥削和被剥削是阶级社会中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被剥削阶级可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七、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每个人都能按需取得社会财富。
马原必背30条

马原必背30条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基本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二者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5.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6.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马原背诵笔记

马原背诵笔记一、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理论。
同时,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不满足于工人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革命意识,开始产生创立理论的迫切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简单地把它们结合起来,而是以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批判地吸取了它们合理的内核,在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经验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哲学的批判不能停留在纯思辨的领域,而必须深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去。
他们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强调哲学家们“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它以人类社会的解放为己任,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它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 个基本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二者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 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6.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之上的。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
7.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8.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有 3 个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10.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2.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1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 3 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3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4 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也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19.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0.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有待发展。
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2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3.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4.生产力有 3 个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二是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5.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包括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7.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现实中的人。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28.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9.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3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