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课:我国古代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高三历史复习课:我国古代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高三历史复习课:我国古代的农业和土地政策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__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课件全集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课件全集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5)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明清以前: 地主——佃户(部曲),有强烈的依附关 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
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 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思考: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性质、 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 (1)时间:商周时期。 (2)原因:略。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性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度,但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即全国的土地归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4)内容:周王把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受封者
世和废井制代奴除(田度井5)享隶于演制都田用在战变是适制,贵国:分应是但族(开封了经商不土始制当济鞅得地于的时基变转上商基生础法让集朝础产,)。和体,,力分买耕兴分的封卖种盛封发制,,(制展是鼎并遭建水与盛向受立平之)于国残在。相西王酷井适周缴 剥田应,纳削制的瓦贡与之上解赋奴上层于。役;建春庶。两筑秋民种;, (6)与分封制的关系:
阅读思考:
材料一:佃户见田主,略如主仆礼仪。 ——《畿辅通志》
材料二:(雇工与雇主)共做共食,彼此平等相 称,素无主仆名分。
——《大清律例》卷二八 材料三:(雇工)无论有无文契年限,俱以凡人 科断。
——《大清同,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 意义。
4、宋代和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的表现 (1)宋代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2)明清土地兼并的发展及影响 阅读教材左下角材料,思考这种现象有何影响? 商业资本大量用于买田置地,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 累和扩大再生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 发展,不利于近代经济的形成。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含义: (2)原因:租佃关系出现的原因:(1)土地兼并——主观 原因;(2)人多地少——客观原因。 (3)发展历程: (4)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拥有较多自 由,争取到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力,生产积极性 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②促进了商品经济(充 足的劳动力)。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关系) 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课题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

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二、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三、赋税徭役1.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

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

(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

2.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

(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

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四、水利兴修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X国主持修建的X国渠。

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祝大家阅读愉快。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耕牛(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
组织模式:大规模简单合作个体养殖
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度——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3)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三种形式:主权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重要)和所有者农民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已成为房东扩张房地产的主要方式)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 生产方式——集约化栽培
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商业模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本文就是为大家整理的
高中历史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农业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一、各历史时期的农业政策:西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春秋: "相地而衰。

"初税亩"。

--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秦朝:①徭役繁重。

②刑罚严酷,③赋税沉重④土地兼并—破坏农业生产。

西汉初;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西汉末土地兼并严重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南朝江南农业开发:(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2)民族融合(3)农业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隋的暴政:徭役、兵役沉重、严刑酷法唐朝: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戒奢从简;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农民有一些土地,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唐玄宗:限制佛教,裁汰僧尼,保证农业劳动人手。

募兵制减轻农民负担。

唐中后期:两税法。

明:一条鞭法清(前期)康熙帝“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摊丁人亩”。

清中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重农仰商政策各朝代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一般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必要条件)(2)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重要条件)(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科技条件)(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

(5)中外交往的加强。

(6)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基础。

(根本原因)(7)前朝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发展:技术开发地区农作物夏商西周:"五谷"、(稻麦黍稷豆)桑麻西汉:西域的葡萄、石榴、盲荐、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唐朝:①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明朝:棉种植由南向北。

推广国外作物玉米、甘薯。

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种植扩大。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高三如何高效复习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考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特征概览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

3.中国古代商业: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广东考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发展历程: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用途 工具 耕作最初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器、木器、骨器等春秋战国牛耕和铁农具开始使用唐发明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如翻车、筒车等【拓展链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1)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时期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青铜(商周时期)——铁(春秋战国冶铁技术进步)。

(2)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春秋后期出现,西汉广泛推广)——自然力(唐朝筒车的发明)。

(3)制造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水利设施的完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黄河以及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坎儿井。

4.生产方式(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一轮复习必修2第一单元考点一 农业与土地制度

一轮复习必修2第一单元考点一 农业与土地制度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高考考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寒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农抑商政策。

【备课建议】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地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影响是本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所在。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的国家。

距今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土地国有制1、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含义:一切土地属于。

国王把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同时向国王交纳贡赋。

和在贵族封地上耕种,土地呈方块形,形同“井”字。

(2)性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二)土地私有制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发展——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

②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趋向瓦解;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④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不同程度上承认。

2、形成: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土地私有制(私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收税,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废除,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类型①地主土地所有制——支配地位②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③封建土地国有制——如魏晋以来的均田等4、特点:土地兼并5、抑制兼并措施如北魏至唐朝前期的,明朝“一条鞭法”等。

三、小农经济1、背景:(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的变化。

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

(3)封建土地确立。

2、含义:小农经济,是以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方式),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一、我國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變:
(1)、奴隸社會:井田制形成於商,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

土地國有制
(2)、封建社會:國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農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

這種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2000多年,後期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中國長期貧困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B、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

C、土地國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頒佈均田令,隋唐兩朝均採用)。

(3)、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2、對土地制度變革和調整的認識我國古代社會土地制度從奴隸社會
土地國有制到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演變,以及對不同土地制度的調整,實際上體現了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3、土地兼併:
(1)、表現:地主大量兼併和佔有農民的土地。

(2)、中國封建社會各階級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所採取的措施:
A、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其措施主要是通過封建國家的權力來
強行限制、禁止土地兼併。

北魏至唐朝,國家掌握部份土地,實行“均田制”,保證農民獲得部份土地,但並不觸動貴族、官僚、地主土地,終究
無法制止土地買賣和兼併;780年,唐實行“兩稅法”,實際上承認了貴族、官僚、地主對土地佔有的合法性。

B、農民階級:作為被統治階級,主要是通過農民戰爭來猛烈衝擊地
主階級統治,以實現土地的重新分配。

農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階級政權調整統治政策,承認土地變動的現實。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14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14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

考点14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改变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耒耜。

(2)商周少量运用青铜农具,懂得浇灌、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铁犁和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记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耕作技术(1)汉代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区田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纳耕耙技术。

(3)宋朝以后,江南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农业浇灌(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浇灌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化及其缘由1.土地制度的演化(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全部(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归国家全部(即属于周王全部)。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全部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依据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激励农夫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挡土地兼并。

2.缘由(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运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总结-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总结-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区域经济二、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地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五谷”“六畜”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

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

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问题探究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

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16-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

16-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

[键入文字]
16-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以下是历史网整理的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16-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更多精彩内容请大家持续关注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4.自耕农经济特点①拥有一定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精耕细作。

(分散性)②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稳定性)③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给自足)④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脆弱性)⑤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

(封闭性)⑥自耕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5.影响①积极:明中期以前,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明中期以后,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变化与结束①变化:明朝中后期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即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属性不断降低,商品经济属性不断上升)。

③结束: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小农经济转经济变为集体经济。

三、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1.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历程:开始实行(商);盛行成熟(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内容:①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②井田之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③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生产方式: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

(4)瓦解原因: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②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5)废除:战国时秦商鞅变法:a.“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为田开阡陌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b.实行“以军功行田宅”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土地私有制(1)历程:①春秋: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实际承认了土地私有;②战国:一些诸侯国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如商鞅变法。

③秦朝:统一全国后,以法律形式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④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2)形式: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②影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历朝对待土地兼并的政策:a.限制——政府实施“均田”、“限田”政策。

b.不限制——北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3.均田制(1)发展历程:北魏创立→隋朝唐初沿用→武则天时期破坏→唐玄宗时期瓦解。

(2)实施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实施条件: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社会上有大量流民;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的可耕荒地。

(4)土地利用方式:官府募民耕作。

(5)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

(6)土地构成分类:永业田(初称桑田,政府授予均田农户的私有土地,多余部分可出售);露田(政府出租给均田农户的土地,农户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7)瓦解:唐玄宗时期;原因是土地兼并盛行,导致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

(8)对应的赋役、兵役制度:租庸调制(北魏建立,称作租调制。

租就是均田农户给国家缴纳的地租;调就是均田农户给国家承担的户税;隋唐时期,均田农户不服徭役的话,要向国家缴纳布、帛、绢等以代之,由国家募人替之,是为庸。

纳绢代役有助于保证农时和农业生产。

租调制始称租庸调制。

唐中期,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

府兵制(西魏创立,唐玄宗时期被废除。

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均田农户成年男子农忙干活,农闲练兵,遇有战事,自备武器干粮等集中,被征调去打仗,仗打完后返回)。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产经济。

(主要)(2)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经过(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

【真题例举】1.(2019年新课标卷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演变的历史。

(1)题干材料讲的是清朝时期江南地主,基本居住在自家所有土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居住在城里,为什么会这样?结合基础知识合理推知:明清时期,江南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市镇的繁华吸引了许多有钱有势的人纷纷移居城市。

所以,出现了题干材料所述现象。

(2)以往地主家的土地的生产经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部分土地出租给佃农,佃农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属于个体农耕生产。

二是将部分肥沃的土地留下来,雇佣长工进行小规模的集体生产。

(3)题干材料说地主都移居到城里了,那地主家的土地的生产经营方式,就不可能出现雇佣长工进行集体生产的情况,只能是出租给佃农组织生产;而佃农的生产经营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故题干所述现象,反映的是地主移居到城里,其家所属土地上的生产经营采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符合题意只有C项。

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呈现“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的信息,错误。

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呈现“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的信息;不符合史实和常识,在农业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就是土地,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大愿望就是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能养家糊口的土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固之”,引种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力宣扬“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就极具吸引力。

这些都说明了,土地很重要,土地上的产出更重要。

错误。

D项,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指的是土地上种植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这样的信息,不符合题意,错误。

2.(2019年新课标卷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全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史实。

本题从三个方面解答:一,运用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之主体一致原则可秒杀,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全国”,秦国在全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肯定是举全国之力才能完成。

二,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守李冰组织当地民众完成得,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施“疲秦之计”,就是让秦国举关中之民力修建郑国渠,从而达到让韩国苟延残喘之目的,以上两则史实都可以说明,秦国能在全国范围修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故D项为正确答案。

三,判定选项。

A项:一方面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公田制度随之瓦解,并非“逐渐完善”。

另一方面,公田制度,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知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可直接Pass,公田是井田制中贵族占有的一块最肥沃得土地,公田以外的土地为庶民的份田。

故A项错误。

B项:铁制生产工具普及是在西汉时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C项:一是交通运输网络畅通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没有必然联系;二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在秦统一全国后,修驰道之后出现的。

故错误。

3.(2018年新课标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本题的情境为西汉文景时期的农、商矛盾,考查的是主干知识“重农抑商”的相关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为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阻,所以正确答案选B。

当时虽然有士地兼并等现象的发生,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国家还是实行重朿抑商政策的,故A选项错误。

粮价低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这只是题干中的部分信息,并非本题的主旨,不能将题的多数信息摈弃不用,对农、商矛盾视而不见,故C项亦不选。

税收是国家行为,商人是无法操纵的,故D选项也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