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南辕北辙教案及原文】南辕北辙课文原文
《南辕北辙》刘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南辕北辙》刘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故事中,季梁听到魏王欲攻邯郸的消息,中途折返,衣服褶皱也顾不得整理,头上的灰尘也未掸干净,就匆忙去见魏王。
他对魏王说:“今天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人,他告诉我,他要去楚国。
”魏王说:“你去楚国,为什么要朝北走呢?”季梁回答说:“因为我的马好。
”魏王说:“即使你的马好,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
”季梁又说:“我的路费很多。
”季梁接着说:“即使路费很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季梁还是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高超。
”然而,这几个条件越好,他就会离楚国越远,这与他的目标背道而驰。
季梁说:“如今,大王您的行动是想成就霸主的事业,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之人。
但是,依靠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要扩展土地,提高威望,这样的行为越多,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会越来越远,就好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季梁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巧妙地将魏王的行为与自己的目的进行对比,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
季梁的现身说法,不仅让魏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
这一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个成语——“南辕北辙”。
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也提醒人们,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整,否则,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达成目标。
这一故事的主人公季梁,是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
他在政治上主张“尊王”,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在军事上,提出“以德义为荣,以土地为资”的观点,反对通过军事手段来争夺土地和人口;在思想上,他推崇儒家思想,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治国之本。
魏王则是战国时代的大王。
公元前 334 年,魏惠王正式称王,更改元年,至前 225 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南辕北辙》这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南辕北辙的课文内容

南辕北辙的课文内容《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南辕北辙的课文内容,欢迎阅读!南辕北辙的课文内容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南辕北辙》解析重点生字辕:(辕)yuán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辕马。
车辕。
驾辕。
南辕北辙。
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辕门。
行(x妌g )辕。
笔画数:14;部首:车;造句:你做事情南辕北辙,这样怎么能把事情做好。
辙:(辙)zhé车轮压的痕迹:覆辙。
车辙。
南辕北辙。
车行的一定路线:上下辙。
诗词、歌曲、杂曲所押的韵:辙口。
合辙押韵。
办法,主意:没辙了。
途径,门路。
笔画数:16;部首:车;造句:车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袁:姓。
笔画数:10;部首:衣;造句:这个孩子姓袁。
紧:(紧)jǐn密切合拢,与“松”相对:拧紧。
捆紧。
靠得极近:紧邻。
使紧:把琴弦紧紧。
事情密切接连着,时间急促没有空隙:紧凑。
紧密。
紧缩。
加紧。
抓紧。
形势严重,关系重要:紧急。
紧促。
紧迫。
紧要。
不宽裕:紧俏。
紧缺。
松笔画数:10;部首:糸;造句: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重点词语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
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天南海北:天的南边,海的北边,形容距离机器遥远。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左邻右舍:邻居。
南辕北辙原文及翻译

南辕北辙原文及翻译南辕北辙原文及翻译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辕北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南辕北辙的原文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南辕北辙的注释1.方北面而持其驾驾:车持:驾驭;赶2.我欲之楚之:到......去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3.吾御者善善:技术好,善于4.中道而反中道:半路反:通“返”,返回5.头尘不去去:弹下身上的尘土6.此数者愈善数:几个,几样7.曰:“吾用多用:资财8.大行:大路9.奚为:为什么10.衣焦:衣裳皱缩不平11.申:通“伸”,伸展12方北面:正朝北方13.恃王国之大恃:依靠,凭借。
14.犹至楚而北行犹:犹如。
15.举欲信于天下信:取得信任。
16.“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词“这”,“数”,几;“者",代词,事南辕北辙的译文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南辕北辙(战国策 古文)

战国策-古文
01 作品原文
03 创作背景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注释译文 04 作品鉴赏
基本信息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刘向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 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心里 情怀。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惠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 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 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 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 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注释译文
作品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 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 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 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 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 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作品原文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南辕北辙”及其含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上网搜索,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资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成语“南辕北辙”。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方向”、“目标”等。
(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4. 巩固式教学法:通过课后作业、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或黑板。
4. 作业本、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
3. 讨论与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全班交流,总结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南辕北辙(文言文)

南辕北辙[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6)而反7),衣焦8)不申9),头尘不去10),往见王谏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11),方北面16)而持①其驾②,告臣曰:‘我欲之⑤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12)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15)于天下,恃13)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14)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2)驾:车。
1)持:驾驭;赶。
5)之:到......去。
③ 用:资用,即路费。
4)善:技术好,善于。
6)中道:半路。
7)反:通“返”,返回。
8)衣焦:衣裳皱缩不平。
9)申:通“伸”,伸展。
10)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11)大行:大路。
12)奚为:为什么。
13)恃:依靠,凭借。
14)犹:犹如。
15)信:取得信任。
16)方北面:正朝北方。
[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劝谏说:“最近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倚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就正是南辕而北辙。
”[启示]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店铺在此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原文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预习解析重点生字辕:(轅)yuán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辕马。
车辕。
驾辕。
南辕北辙。
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辕门。
行(x妌g )辕。
笔画数:14;部首:车;造句:你做事情南辕北辙,这样怎么能把事情做好。
辙:(轍)zhé车轮压的痕迹:覆辙。
车辙。
南辕北辙。
车行的一定路线:上下辙。
诗词、歌曲、杂曲所押的韵:辙口。
合辙押韵。
办法,主意:没辙了。
途径,门路。
笔画数:16;部首:车;造句:车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袁:姓。
笔画数:10;部首:衣;造句:这个孩子姓袁。
紧:(緊)jǐn密切合拢,与“松”相对:拧紧。
捆紧。
靠得极近:紧邻。
使紧:把琴弦紧紧。
事情密切接连着,时间急促没有空隙:紧凑。
紧密。
紧缩。
加紧。
抓紧。
形势严重,关系重要:紧急。
紧促。
紧迫。
紧要。
不宽裕:紧俏。
紧缺。
松笔画数:10;部首:糸;造句: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重点词语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
人教版小学语文《南辕北辙》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南辕北辙》课文原文及赏析《南辕北辙》课文原文:
从前,有个人要到南方去,他却驾着车往北方走。
有人看见了,就问他:“你要到南方去,为什么要往北方走呢?”那个人回答说:“我的马跑得快,车子也坚固,我带的路费也多,为什么不能到南方去呢?”这个人不明白,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
赏析:
《南辕北辙》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向小学生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否则即使拥有再好的条件和努力,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故事中的主人公想要去南方,但却驾着车往北方走。
他的马跑得快,车子坚固,路费充足,这些都是他自认为的优势。
然而,他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他的行动方向与目标方向完全相反。
这个故事寓言性地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资源多么丰富,能力多么强大,如果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都可能白费。
这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故事情节简单易懂,非常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理解。
同时,它也蕴含着深远的人生哲理,引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目标,选择正确的道路,避免做出“南辕北辙”的错误决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否存在类似的“南辕北辙”情况,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文言文

谢谢大家
❖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 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 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 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 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 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南辕北辙
——《战国策·魏策四》
原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
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
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
❖ 答案: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 //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 北行//也。
❖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答案: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 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 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 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季梁:魏国人。
2、奚为:何为,做什么。
3、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4、辕:车杠。
5、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译文:
季梁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 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 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 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即使你 的马再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 ‘我的路费多。’我说:‘即使你的马再多,但这 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驾车 技术好。’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 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 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 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抬高声望,大 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称王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南辕北辙的小古文全文

南辕北辙的小古文全文
昔者有欲求益者,南辕而行。
或问之曰:“子欲何之?”
对曰:“欲南。
”
问者曰:“子南辕而北行,奚其然也?”
对曰:“吾马良,吾猿捷,吾车坚,吾服厚,虽南辕而北行,庶几至乎?”
问者曰:“非良马不致千里,非利剑不斩强敌,虽有利马、利剑,非用之得其所,亦无所及。
子不闻‘南辕北辙’之说乎?”
对曰:“何也?”
问者曰:“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徒劳无功。
若南辕北辙,焉能南至?”
对曰:“不然!我马日行千里,我猿日驰百里,我车坚固百乘,我服厚暖百结,虽南辕而北行,终能南至。
”
问者见其执迷不悟,摇头叹息而别。
时人闻之,莫不笑其愚。
又有知其欲者,语之曰:“子何苦南辕北辙,劳而无功?不如
回转辕头,直南而行,岂不速达?”
对曰:“我马已行千里,我猿已驰百里,我车稳固,我服安适,寸步不移,焉能回转?”
知其欲者曰:“君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难可贵者,贵能改过。
子既知其错,为何不改?”
对曰:“我马日行千里,我猿日驰百里,我车坚固,我服厚暖,虽南辕北辙,终能南至。
”
知其欲者见其执迷不悟,痛心疾首而别。
世人闻之,皆叹其顽固。
南辕北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南辕北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南辕北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南辕北辙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辕北辙的原文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南辕北辙的注释1.方北面而持其驾驾:车持:驾驭;赶2.我欲之楚之:到......去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3.吾御者善善:技术好,善于4.中道而反中道:半路反:通“返”,返回5.头尘不去去:弹下身上的尘土6.此数者愈善数:几个,几样7.曰:“吾用多用:资财8.大行:大路9.奚为:为什么10.衣焦:衣裳皱缩不平11.申:通“伸”,伸展12方北面:正朝北方13.恃王国之大恃:依靠,凭借。
14.犹至楚而北行犹:犹如。
15.举欲信于天下信:取得信任。
16.“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词“这”,“数”,几;“者",代词,事南辕北辙的译文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南辕北辙》的原文及翻译

《南辕北辙》的原文及翻译《南辕北辙》的原文及翻译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南辕北辙》的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业,欲举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译文:魏王想出兵攻伐邯郸。
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衣服也没换,头上的灰也没去掉,就去见魏王,季梁对魏王说:“今天我在来此的路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告诉臣说‘我想要去楚国。
’臣说‘楚国在南方,为什么要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
’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
‘那人说:‘我的路费多着呢。
’我又跟他说:’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
’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很会赶车。
’赶路的这些条件越好,就离楚国越远。
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
(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扩充,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这就是所说的向南行车却向北走的故事。
南辕北辙课文

南辕北辙课文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为原本想要去南方,却偏偏往北方走。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做事偏离了初衷,结果适得其反的情况。
故事始于一个古代国家,国王聘请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让他设计一座宫殿。
国王非常期待这座宫殿的建成,他希望它是世界上最美丽和宏伟的建筑之一。
建筑师开始着手设计宫殿,他沉思良久后决定将宫殿建在一片宜人的南方山脉中。
他认为,山脉的壮丽景色将成为宫殿的最佳背景,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然而,在建筑师开始施工后不久,他发现自己居然在北方的平原上建造宫殿。
惊愕之余,他立即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他费尽心思设计的宫殿,本应该坐落在南方山脉中,而不是如今的北方平原。
建筑师感到非常困惑,他回想起自己设计宫殿时的初衷,他明明想要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但却偏离了方向。
他决定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从中汲取教训。
在几天的思考后,建筑师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他发现,在开始施工前,他没有进行足够的调研和勘察工作。
如果他提前了解了南方山脉和北方平原的地理特点,就不会出现如此荒谬的错误。
经过深思熟虑,建筑师决定重新设计建筑方案,将宫殿转移到南方山脉中。
他要求国王再次提供建设的资金和资源,并保证这次是自己亲自监督建造的。
国王对建筑师的决定表示理解,并支持他重新开始工作。
最终,宫殿如期而至地坐落在了南方山脉中。
它的美丽和宏伟超出了国王的期望,也赢得了人们的赞叹。
建筑师从这次经历中汲取了宝贵的教训,他明白了计划和调研的重要性,以及做事要始终坚持初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事时,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只有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计划,我们才能避免南辕北辙的情况发生。
坚持初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有始终如一地追随自己的原意,我们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并取得真正的成功。
南辕北辙的古文和译文

《南辕北辙》文言文《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以下是其原文及翻译。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翻译】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注释】1.驾:车持:驾驭;赶2.之:到......去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3.善:技术好,善于4.中道:半路反:通“返”,返回5.去:弹下身上的尘土6.数:几个,几样7.曰:“吾用多用:资财8.大行:大路9.奚为:为什么10.衣焦:衣裳皱缩不平11.申:通“伸”,伸展12.方北面:正朝北方13.恃:依靠,凭借。
14.犹:犹如。
15.信:取得信任。
16.“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词“这”,“数”,几;“者”,代词,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

⼩学三年级语⽂下册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寓⾔故事出⾃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个⼈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向⼜不听别⼈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店铺在此整理了⼩学三年级语⽂下册《南辕北辙》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学三年级语⽂下册《南辕北辙》-原⽂ 从前有⼀个⼈,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盘缠带得越多,⾛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学三年级语⽂下册《南辕北辙》-预习解析 重点⽣字 辕:(轅)yuán 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辕马。
车辕。
驾辕。
南辕北辙。
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辕门。
⾏(x妌g )辕。
笔画数:14;部⾸:车; 造句:你做事情南辕北辙,这样怎么能把事情做好。
辙:(轍)zhé 车轮压的痕迹:覆辙。
车辙。
南辕北辙。
车⾏的⼀定路线:上下辙。
诗词、歌曲、杂曲所押的韵:辙⼝。
合辙押韵。
办法,主意:没辙了。
途径,门路。
笔画数:16;部⾸:车; 造句:车辙是⼀个重要的线索。
袁:姓。
笔画数:10;部⾸:⾐; 造句:这个孩⼦姓袁。
紧:(緊)jǐn 密切合拢,与“松”相对:拧紧。
捆紧。
靠得极近:紧邻。
使紧:把琴弦紧紧。
事情密切接连着,时间急促没有空隙:紧凑。
紧密。
紧缩。
加紧。
抓紧。
形势严重,关系重要:紧急。
紧促。
紧迫。
紧要。
不宽裕:紧俏。
紧缺。
松 笔画数:10;部⾸:⽷; 造句: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重点词语 南辕北辙:⽐喻⾏动和⽬的正好相反。
南辕北辙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南辕北辙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南辕北辙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南辕北辙的原文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南辕北辙的注释1.方北面而持其驾驾:车持:驾驭;赶2.我欲之楚之:到......去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3.吾御者善善:技术好,善于4.中道而反中道:半路反:通“返”,返回5.头尘不去去:弹下身上的尘土6.此数者愈善数:几个,几样7.曰:“吾用多用:资财8.大行:大路9.奚为:为什么10.衣焦:衣裳皱缩不平11.申:通“伸”,伸展12方北面:正朝北方13.恃王国之大恃:依靠,凭借。
14.犹至楚而北行犹:犹如。
15.举欲信于天下信:取得信任。
16.“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词“这”,“数”,几;“者",代词,事南辕北辙的译文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
’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现在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
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
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语文南辕北辙教案及原文】南辕北辙课文原文
相信《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好多人都听过!至于如何通过这个故事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道理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南辕北辙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南辕北辙原文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的方式使学生能正确认读辕辙并理解其意思。
2、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撰写剧本,能感悟人物的说话语气,并能通过合理的想象给人物添加合理的动作及表情。
3、通过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难点:通过合理的想象完成剧本写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理解题目意思。
1、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请教请教字典这位老师查一查辕和辙,
看看他们是怎么读的,是什么意思(解释: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的痕迹。
)
2、通过你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
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
2、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互相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构建剧本框架。
1、现在请你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我们需要哪几个人?其中谁是这个故事的最主要的人物?
2、学生自读课文。
3、课文讲了哪几个人?谁南辕北辙?
4、交流课文内容,同桌相互对读人物对话
三、学习寓言,丰富剧本内容。
1、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
(1)引导: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
(板书:目的行动)
(2)你还从哪个词读懂了什么?理解生字硬,硬要什么意思?给硬要换一个词语。
从这个词
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南边,明明知道在南边,却硬要往北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那表演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呢(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执迷不悟)
(3)朗读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却如此固执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这样做呢?请读读文中朋友与他的对话,划出坐车人的理由。
你能否通过我们刚才的总结的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给他加上动作?
3、小组交流,合作想象,丰满人物形象。
(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指导,刻画主人公的自大,无知及他朋友的真诚劝导和不听劝告后的无奈)
4、通过你们的朗读表演,让老师看到一个所以即使朋友一再诚恳劝告,他依旧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一意孤
行,愚昧无知)
5、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个人当坐车人,注意要表演出他的固执,另一个人当他的朋友当然也要表演出朋友的诚恳和无奈。
听的人要仔细听,仔细看,给出合理的刻画人物的建议,完善人物形象。
坐车人:抓没关系表演他的自以为是,说话语气的自大骄傲。
朋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这是一个什么句?换成陈述句怎么说?哪句好?为什么?指导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抓住朋友对他的无奈
6、放飞想像:(小组讨论)可不可以给故事加上合理的情境、人物,让故事可以自然的表演给观众?
四、指导编写剧本,汇报展示成果:
1、明确编写要求,
(1)能完整的通过表演讲述这个故事。
(2)通过刚才小组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让故事更有趣。
(3)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自然表演,让大家更清晰的感受人物形象。
2、小组自由练习,并能通过讨论写出剧本。
3、指定小组表演,点评。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通过你们的表演,老师对这个去楚国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他的朋友表示同
情,这个人那是多么的可悲。
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永远到不了楚国)
2、其实,别说在2000多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
)
六、作业布置
1、通过小组的合作,完成剧本编写
2、将编写的剧本更加精彩表演出来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行动) (目的)
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三年级下册语文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
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
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
课堂上,学生真的提
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
渠成了。
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
己的教学。
2、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
学习。
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
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
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
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
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
人物的心理。
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看了三年级下册语文南辕北辙教案及原文的人还看:
1.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课寓言两则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
4.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
5.语文三年级下册九课寓言两则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