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_以书院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M ay.2010第3期(总177期)JOU R NA 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 D EMY OF SOCI A L SCIENCES N o.3
史学新论
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
类型及现代启示*
———以书院为例
王瑜卿 袁敏英
【提 要】书院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发展于元代,于明清时期达到普及,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它的教学特色,如学规、讲会制度、自学制度,对当代大学的办学类型与发展定位都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 书院 书院制度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10)03-0140-05
一、书院的起源和发展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唐代,是古代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源自民间和官府,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必然结果。”①清人袁枚的《随园随笔》卷14所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②可见,唐代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并非真正的教育机构,而主要是官方校书藏书的场所。书院之所以能够兴起并发展,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唐末五代战乱之后,官学式微,“士病无所于学”,于是私学教育勃兴;二是有些士大夫和学者要求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三是一些学者受禅林的影响,愿选择山林名胜施教。这样,“书院便应运而生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③随着官府设立和私人兴办的书院渐渐增多,书院的教育功能也日趋突现,出现了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雎阳书院、嵩阳书院等许多著名书院。南宋时书院大兴,书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和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辽、金、元时期私学教育十分发达,有家学、从师就学、私人办学等形式,影响和效果大大超过了官学。元世祖大力认可和提倡书院的讲学制度,使得元
* 该成果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河北省高等院校的培养层次、定位选择问题的对策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6020178。
① 唐亚阳:《中国书院精神》,《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 徐晓娜:《书院的教学特色及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07年第8期。
③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版,第265页。
140
代的书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据统计,元代新建书院143所,复兴书院65所,改建书院19所,凡227所,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北方也从无到有,出现了40多所。”①至明清时期,科举盛行,书院受社会历史条件和官方政策的变化而时衰时盛,甚至时断时续。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教会书院在中国的设立,西方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学制管理对传统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的传统教育形式已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在国人变革学制的要求下,清政府于1898年下令改书院为学堂。改革过程一波三折,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希望完全破灭后,独具办学特色的书院才终于走完了全部的历史路程,为新式学堂所取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书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书院的办学特色及文化意义
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从其发展脉络和具体操作流程看,体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获得官方的认可与扶助。从历代书院的确立及发展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有关。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二是注重藏书与读书。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三是自由讲学,研讨学术。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责。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四是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②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在教学方式上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书院有丰富的藏书,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基本条件。朱熹认为,读书要读出疑问,然后切磋。除集体讲演外,书院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老师,所谓“质疑问难”。朱熹创造的读书法对后世读书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张栻要求学生读书“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③书院还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注重营造学术探讨的氛围,体现研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讲明义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某一问题进行精讲,如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仅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黄干在白鹿洞曾讲“乾、坤”二卦,山南山北士子云集;程端礼在集庆路江东书院也只就某一专题或某一章句进行讲授,然后让学生自行钻研。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主动修为,自我调控。朱熹曾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④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正是这样交互递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书院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中国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作为传承与创新儒家文化的主要机构,书院是以
141
王瑜卿 袁敏英: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
①②③④曹松叶:《元代书院概况》,《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0集第112期。
安萍:《古代书院及书院文化》,《兰台世界》2008年第23期。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范铭:《中国古代书院所体现的现代大学精神启示录》,《民办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