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7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素材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7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素材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7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素材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素材新人教版: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新知识点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2.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括号,能够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的计算。

2.使学生会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教学建议

1.在整数混合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作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作第二级运算。并且有如下规定,在只含同一级运算的算式中,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进行第二级运算,后进行第一级运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先进行括号里面的运算,后进行括号外面的运算。对于这些内容,通过前几册教材的教学,学生已有初步认识,这里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混合运算。例1是两级运算,教学时,着重让学生说明,题中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例2是带有小括号,并且小括号里面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着重说明小括号里面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在教学例3时,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中括号,再使学生明确:在带有小括号的

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同时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加深学生对一般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灵活的解题能力。

这单元所出现的应用题都是在以前学过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里出现的三步应用题都比较容易,是在求两个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的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相加、相减、相乘的两个数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先算出来。应用题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于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方法,正确列出算式。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混合运算的审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题目中有几个运算符号,都是什么符号;题目中有没有括号;题目中有没有可以简算的;题目中有没有关于0和1的计算;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二是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避免计算错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让学生掌握了检验的方法,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课时安排

5课时

六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PDF版)

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三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表示各个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反映增减变化) 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绘制条形统计图(主要是用于比较数量大小) 1、写出统计图的标题,在上方的右侧表明制图日期。 2、确定横轴、纵轴。 3、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条形的宽度和间隔。(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间隔也要一致,单位长度要统一) 4、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确定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要根据最大和最小的来综合考虑。 5、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6、给直条图形不同的颜色(或底纹),并在统计图右上角注明图例。 二、关于复试条形统计图 1、制作复试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在每组数据中各量要用颜色或底纹区分。 2、复试条形统计图---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间隔要一致,单位长度要统一。

3、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等不同方法观察,可以读懂复试条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4、复试条形统计图有纵向和横向两种画法。 三、绘制复试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大小,还可以比较数量变化的快慢) a、只有一条折线的折线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 b、用不同的折线表示不同的数量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叫做复试折线统计图。 考点:三种单式统计图和两种复式统计图。 1、三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反映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两种不同的条形来分别表示不同的类型。复式折线统计图:用两条不同的线来表示,一条用实线,另一条用虚线。 3、反映某城市一天气温变化,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反映某校六年级各班的人数,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好,反映笑笑家食品支出占全部支出的多少,最好用扇形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律

运算律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第3单元,属于小学中年级的内容。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加法,但是还没有接触过运算律,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所以说本课内容是一个过渡,既要用到以前的知识,又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主要解决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明白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学会应用,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运算律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列举例子,再举例子中运用,使用各种方法计算答案。 运算律首先告诉学生学习原因,帮助学生探索运算律获得的原因,其次告诉学生运算律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运算律来解决。运算律有很多种,本节课只学习加法的交换律a+b =b+c,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课本上举男生女生跳绳踢毽子的例子,由学生熟悉的出发,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最后得到相同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加法的结合律是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又是一重点,难点。在检查一道加法题是,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验证是否算的准确 (3)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中年级,已经学习加法了,掌握了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但是还没接触过运算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东西,新概念。运算律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他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期,要帮助他们完成好这个转化。既要向他们呈现具体的失事例,也要帮他们形成抽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对具体的事例,可爱的图片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一起他们的兴趣。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之前加法学的不好的学生,这是难上加难,必须要注重这类学生的需求,从最简单的开始,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学会在做题中使用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在计算的过程中要细心仔细,尽量会的题目都做对。 过程方法:学生自己能够推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并且举一反三。数学学习的过程比方法更为重要,只有掌握过程才有可能算出结果,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养成自己探索发现的精神,树立科学的思维习惯,具有科学的精神。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经典计算题大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练习汇总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 135×45 108×25 54×312 47×210 138×54 126×89 203×32 312×25 437×28 82×403 208×24 36×137 406×23 460×23 305×56 624×78 46×589 353×56 45×240 479×85

336÷21 858÷39 918÷27 888÷37 645÷32 432÷46 966÷23 731÷79 980÷28 828÷36 689÷34 618÷88 372÷45 294÷29 328÷42 395÷56 765÷74 840÷35 630÷31 961÷19

三、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578+143+22+57 128+89+72 357+288+143 129+235+171+165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75+34+125+366 125+75+320 153+38+162 163+32+137+268 158+395+105 822+197+78

2.乘法交换结合律(一): 25 ×125×32= (15×25)×4= 38×25×4= 35×2×5= (60×25)×4= (125×5)×8= 25×17×4= (25×125)×(8×4)= 38×125×8×3= 5×289×2= 125×5×8×2= 9×8×125= 43×25×4= 125×50×2= 42×125×8= 60×25×4= 125×5×8= 25×17×4= 37×8×125=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位置与方向㈡教学内容: 教材第 22 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1 / 4

)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位置与方向(二) ] 二、自主设疑 1、如何根据路线图确定位置? 2、如何根据描述画出示意图?三、探究交流㈠教学例题 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大屏出示)(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 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教学札记: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540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30 度方向移动了 600km,到达A市。 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北偏西 30 度方向移动了 200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姓名: 1、竖式计算 135×45= 54×312= 408×25= 47×210= 11×11 80÷40= 94÷20= 246÷60= 360÷30= 127÷21=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99×99 263÷27= 602÷31= 487÷18= 961÷19= 108÷18= 2、脱式计算 360÷(12+6)×5 360÷[(12+6)×5] 459×(76-50) 3、简便计算 35×2×5 ( 60×25 ) ×4 ( 125×5 ) ×8 ( 3×4 ) ×5×6

1、竖式计算 164÷20= 210÷70= 780÷60= 460÷80= 302÷48= 208×24= 437×28= 26×137= 82×403= 624×78 846÷18= 728÷13= 900÷60= 900÷12= 218÷42= 253×56= 503×32= 45×240= 336÷21= 858÷39= 2、脱式计算 120÷[(8+4)×2] 400÷(51-46)×8 (227+26)÷11 3、简便计算 36×3 58+39+42+61 39×101 35×68+68+68×64

85×82+82×15 (125×25)×4 167+289+33 25×41 第三组 1、竖式计算 552÷69= 536÷8= 315÷9= 216÷3= 312÷4= 48×23= 603×34= 72×124= 25×112= 46×589 150×40= 77×209= 26×137= 82×403= 503×32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44×25 2、脱式计算 400÷[(51-46)×8] (105×12-635)÷25 120÷(8+4)×2 3、简便计算 25×37×4 (125×12)×8 27×45+27×55 13×102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四 运算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四运算律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中括号,知道中括号的作用。 2、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4、能正确,灵活的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一些算式,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重点 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律。 3、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律来解决问题。 单元学习难点 能正确,灵活的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一些算式,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课时数: 10课时。

【学习内容】:课本47-49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题。 【学习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3、在计算中增强自己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了解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自学指导】: 1、我会读(2颗红星等你摘★★) 阅读课本第47页至第49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划下来,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得地方做上标记,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到的见解写下来。 2、比一比,谁最爱问(2颗红星等你摘★★) 想一想教材内容的要点,学习新知识要运用哪些旧知识,除了了解书中的知识外,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考考同学们吗? 3、练一练(2颗红星等你摘★★) 在做预习时你哪道题做起来有困难,请你将它指出来。 4、自学检测(4颗红星等你摘★★★★) 首先,祝贺你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以上三个自学任务!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检测。请完成数学配套练习上的第______________题。哪道题做起来有困难请你提出来? 【课时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了,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的不够好。我得了______颗星。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练习题

, (位,置)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__________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__________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________列第________行。 2、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 (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表明王兵坐在第_________列第________行。 3、如下图(左)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西瓜的位置记为____________。 4、如下图(右):A点用数对表示为(1,1),B点用数对表示为_____________,C点用数对表示为 _____________,三角形ABC是____________三角形。 3题图4题图 二、对号入座。(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下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 B、(4,5) C、(5,4) D、(3,3) 1题图 2、如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 B、(1,1) C、(7,1) D、(3,3) 2题图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A、(5,2) B、(4,3) C、(3,2) D、(4,1) 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200道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1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82×403126×89 203×32 1700÷40 336÷21138×49437×28437×28 735÷25 1080÷36 28×312 47×210 858÷39 918×27 888÷37 640÷32 432÷46 966÷23 7311÷79 850÷28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2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7×28159÷94 203×47 725÷74 568×9 370÷40 54×312 47×210 294÷29 689÷34 618÷88 1372÷45 338×26 717×26 328÷42 395÷56

234×46 613×48 320×25 440÷70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3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21÷48 598÷12 450÷251004÷24 350÷34 930÷32 864÷36 694×17 609÷87 9100÷240 5070÷39 7936÷26 289÷44 3200÷70 32×246 672÷42

771÷38 840÷56 13×450 670×90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4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231÷43 241÷23 341÷26 215×36 152÷14 25×291 117÷25 3842÷34 367÷24 463÷49 195×32 245×31 1117÷36 910÷65 16×270 136×15

325×65 52×315 57×158 36×215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5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7×28457÷19 332×24 465÷49 35×126 235×12 321×19 321×16 1543÷42 960÷32 872÷19 786÷86 125×86 335×26 165×24 256×3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运算律》测试

四年级数学上册运算律测试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 1、如果用a、b表示两个乘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成()。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2、根据运算率填空。 ① 85×a = a×□② 49+□ = 73+49 ③ 56+b+44 = b+(□+□) ④□×52 = □×17 ⑤ (45+37)+63 = 45+(□○□) ⑥ 25×18×4 = (□○□)○18 ⑦ 351+102 = 351+100+□ = □ 3、在计算32+45+55时,可以用加法结合律,先算()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列式为(),还可以列式为(),面积都等于()平方厘米。 5.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上填上合适的数。 25+=38+×35 =×96 118+159+182=(+)+ 46×25×4 =×(×) 6.450比105多(),比680少()。 7、把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沿着一条边剪开,拉成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长是()。 要把这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是8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应该是(),它的面积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 1、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2、36×25=(9×4)×25=9+4×25……………………………() 3、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4、179+204=179+200+4…………………………………………() 三、选择题。 1、400+250 250+400 ①>②<③= 2、37+295+63=(37+63)+295这是运用了加法的() ①交换律②结合律③交换律和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是() ①a×b=b×a ②(a+b)+c=a+(b+c) ③(a×b)×c=a×(b×c) 4、计算125×24时比较简便的方法是() ①125×8×3 ②125×6×4 ③125×20×4 5、小红在计算52×38后,又用38×52来验算,小红在这里运用了() ①乘法交换律②乘法结合律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年级数学上册运算律专题训练

潘小四年级上册运算律专题训练姓名 得分 1、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的位置, 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例: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357+218= 195+367=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例:47+58+42 18+(159+82)175+201 204+417 3、两个数相乘,交换他们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例: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46×78= 65×9= 4、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

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 例:25×32×125 39×5×4 18×35 32×25 5、多加要减 6、少加要加例:387+98 例:387+102 7、多减要加8、少减要减例:387﹣98 例:387﹣102 9、减法的规律:课本第35页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例:387﹣78﹣22 180﹣36﹣44 (2)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和里每个加数。 例:159﹣(59+37)268﹣(35+68)10、除法的规律:课本第37页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例:280÷5÷2 2800÷25÷4 (2)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里每个乘数。 例:160÷(4×8)720÷45 11、加减的规律: (1)先加后减等于先减后加 例:268+45﹣68 325+41﹣25 (2)先减后加等于先加后减 例:268﹣45+32 325﹣41+75 12、乘除的规律: 先乘后除等于先除后乘 例:45×12÷972×12÷8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大全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1 一、分数的应用题 1、一缸水,用去1/2和5桶,还剩30%,这缸水有多少桶? 张万 2、一根钢管长10米,第一次截去它的7/10,第二次又截去余下的1/3,还剩多少米? 3、修筑一条公路,完成了全长的2/3后,离中点16.5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4、师徒两人合做一批零件,徒弟做了总数的2/7,比师傅少做21个,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5、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第一次取出总数的2/5,第二次取出总数的1/3少12袋,这时仓库里还剩24袋,两次共取出多少袋? 6、甲乙两地相距1152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对开,货车每小时行72千米,比客车快 2/7,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7、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5,一条裤子多少元? 8、饲养组有黑兔60只,白兔比黑兔多1/5,白兔有多少只? 9、学校要挖一条长80米的下水道,第一天挖了全长的1/4,第二天挖了全长的1/2,两天共挖了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2 二、比的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 2:1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长、宽、高的比是 3∶2 ∶1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高为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 ∶2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4、某校参加电脑兴趣小组的有42人,其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 ∶3,男生有多少人? 5、有两筐水果,甲筐水果重32千克,从乙筐取出20%后,甲乙两筐水果的重量比是4:3,原来两筐水果共有多少千克? 6、做一个600克豆沙包,需要面粉红豆和糖的比是3:2:1,面粉红豆和糖各需多少克? 7、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9,第二天看了24页,两天看了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1:4,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8、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2:3:4,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3 三、百分数的应用题 1、某化肥厂今年产值比去年增加了 20%,比去年增加了500万元,今年道值是多少万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竖式计算题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口算。 200×30=42×4=63×7=230×20-46= 130×3=60×50=36×20=490÷70+58= 150÷3=260×2=75×26=21×40-49= 35×20=15×80=300×6=15×8+97= 23×30=51÷3=250÷50=210÷30-69=二、列竖式计算。 827×43 729×86 253×38 470×220 330÷21 108×49 470×28 430×290 705÷25 1070÷39 9100÷460 1900÷50 850÷39 9180÷27 888÷37 640÷320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口算。 60÷60=80÷5=240÷80=100÷50-46= 1200÷20=270÷90=50÷10=360÷40×8= 500÷50=280÷70=34×2=15×50+52= 21×30=15×63=120÷60=25×4-34= 14×50=480÷80=30×60=180÷60×6= 二、列竖式计算。 439×24 589÷94 263×97 705÷71 598×8 870÷60 584×52 49×260 264÷23 609÷30 658÷88 1072÷47 448×29 818×56 358÷92 3900÷560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口算。 25×40=1800÷90=5×17=48÷3+72= 90×6=1400×5=12×8=92÷2-26= 150×4=560÷80=72÷24=3200×2= 24×20= 56×13=28×3=70÷14×5= 650÷5=10×47=91÷13=900÷6-123= 二、列竖式计算。 435÷48 5980÷120 450÷65 1005÷25 359÷39 936÷38 860÷360 940×170 619÷87 9200÷340 5870÷79 736÷56 589÷44 3860÷90 35×296 6920÷62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运算律教案北师大版.doc

四运算律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中括号,知道中括号的作用。 2、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4、能正确,灵活的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一些算式,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重点 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律。 3、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律来解决问题。 单元学习难点 能正确,灵活的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一些算式,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课时数: 10课时。

【学习内容】:课本47-49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题。 【学习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3、在计算中增强自己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了解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自学指导】: 1、我会读(2颗红星等你摘★★) 阅读课本第47页至第49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划下来,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得地方做上标记,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到的见解写下来。 2、比一比,谁最爱问(2颗红星等你摘★★) 想一想教材内容的要点,学习新知识要运用哪些旧知识,除了了解书中的知识外,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考考同学们吗? 3、练一练(2颗红星等你摘★★) 在做预习时你哪道题做起来有困难,请你将它指出来。 4、自学检测(4颗红星等你摘★★★★) 首先,祝贺你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以上三个自学任务!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检测。请完成数学配套练习上的第______________题。哪道题做起来有困难请你提出来? 【课时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了,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的不够好。我得了______颗星。

六年级数学上册素材:黄金分割

六年级数学上册素材: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发现 关于黄金分割比例的起源大多认为来自毕达哥拉斯,据说在古希腊,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被应用在很多领域,后来很多人专门研究过,开普勒称其为“神圣分割”也有人称其为“金法”。在金字塔建成1000年后才出现毕达哥拉斯定律,可见这很早就存在。只是不知这个谜底。 黄金分割的历史来源 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国推广。 欧洲部分 2000多年前,古希腊雅典学派的第三大算学家欧道克萨斯首先提出黄金分割。所谓黄金分割,指的是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长的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短的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而计算黄金分割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斐波契数列1,1,2,3,5,8,13,21,……后二数之比2/3,3/5,5/8,8/13,13/21,……近似值的。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这种算法在印度称之为“三率法”或“三数法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比例方法。亚洲部分 其实有关“黄金分割”,我国也有记载。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创造的,后来传入了印度。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我国而经过印度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4《比》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4《比》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由于比与除法有着天然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过去一直编排在“分数除法”单元内。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还与分数、除法等知识有更重要的联系。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即为过去习惯中所说的“按比例分配”,由于这类问题实质上是按“比”分配的,学生又尚未接触“比例”,所以称为“按比分配”更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求比值、化简比和按比分配等知识的学习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密不可分,因此将比的认识安排在分数乘法和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比更强调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直接描述,有时并不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而除法、分数更多的是强调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通常也会同时关注运算的结果。此外,我们可以用比同时表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除法、分数一般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教材在讲比的意义时,既强调比的一种情况——两个同类量的比,例如长和宽的比,又强调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要用到比的另一种情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时 教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 2015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过程 与 方法 在由实物到绘制坐标图的抽象过程中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空间观 念。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准备 及手段 量角器、直尺、课件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家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场所吗?能给大家介绍介 绍吗?(生自由汇报) 师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准确描述那些场所在你家的什么方向 上呢?今天这节课一起探讨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例1图片:同学们,这是昨晚的天气预报,你从天气 预报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对天气预报内容进行修改,不给出方向 和距离) 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 带来严重的灾难,那么在得知这样的信息后,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 备无患呢?(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测算到达时间) 要测算台风到达时间,首先要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怎样来确 定台风中心的准确位置呢? 1、确定方向。 (1)加方向标。 师:加方向标的好处是什么?(容易说方向) 方向标加在哪里?(本市) 说说台风中心在什么位置?(在本市的东南方向)

距离是600千米。 3、小结 师:回忆我们刚才是怎样确定台风中心位置的呢? 学生通过回顾梳理,明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需要方向(角度) 和距离两个条件。 4、现在你能测算出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本市吗? 学生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教材第23页第2题。 3、拓展练习 出示问题:小强看小明在南偏西40度方向上,那么小明看小 强在什么方向上? 四、回顾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心得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 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 2015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 与技 能 结合具体实例,能够根据描述,在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 与方 法 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确定方向和距离。 教学准备 及手段 量角器,直尺、课件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1、竖式计算 135×45= 54×312= 408×25= 47×210= 11×11 80÷40= 94÷20= 246÷60= 360÷30= 127÷21=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99×99 263÷27= 602÷31= 487÷18= 961÷19= 108÷18= 2、脱式计算 360÷(12+6)×5 360÷[(12+6)×5] 459×(76-50)

3、简便计算 35×2×5 ( 60×25 ) ×4 ( 125×5 ) ×8 ( 3×4 ) ×5×6 1、竖式计算 164÷20= 210÷70= 780÷60= 460÷80= 302÷48= 208×24= 437×28= 26×137= 82×403= 624×78 846÷18= 728÷13= 900÷60= 900÷12= 218÷42= 253×56= 503×32= 45×240= 336÷21= 858÷39= 2、脱式计算 120÷[(8+4)×2] 400÷(51-46)×8 (227+26)÷11

3、简便计算 36×3 58+39+42+61 39×101 35×68+68+68×64 85×82+82×15 (125×25)×4 167+289+33 25×41 第三组 1、竖式计算 552÷69= 536÷8= 315÷9= 216÷3= 312÷4= 48×23= 603×34= 72×124= 25×112= 46×589 150×40= 77×209= 26×137= 82×403= 503×3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测试卷 姓名学号 一. 填空(20%)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是( )。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是( )。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列式为( ),还可以列式为( ),面积都等于( )平方厘米。 3.在计算32+45+55时,可以用加法结合律,先算( )。 4.根据运算律填上合适的数。 118+159+182=( + )+159 46×25×4 = 46×( × ) 5.450比105多( ),比680少( )。 6.学校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早晨8:00上课钟声响,上第一节课。照这样计算,第三节上课的钟声应该在( : )响起。 7.把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沿着一条边剪开,拉成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长是( )。要把这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是8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应该是( ),它的面积是( )。 二. 小判官(8%) 1. m+n=n+m 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 ) 2. 78+43+22 = (78+22)+43 ( ) 3. 146-98 = 146-100+2 ( ) 4. 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扩大4倍,另一个乘数缩小4倍,它们的积不变。 ( ) 三.择优录取(8%) 1. 125×7×8 = 7×(125×8) 这是运用了(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与451-51-49相等的算式是( )。 A、451-(51+49) B、(451+49)-51 C、451-49+51

3.在公园停车场停车,前两小时共需付款3元,以后每小时2元。王叔叔停了4小时,他应该付款( )。 A、9元 B、8元 C、7元 4.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 )。 A、长方形较大 B、正方形较大 C、不能确定 四.计算(37%) 1.直接写出得数。(5%) 75+35= 98-79= 100÷4= 35×3= 130÷5= 180÷20= 490÷70=9×5×8= 4×6×5= 87÷3= 2.竖式计算,并用运算律进行验算。(6%) 289+476= 28×64= 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8%) 893+594+107 105+298 5×(17×24) 125×16 35×9×2 329+(471+86) 4.列式计算。(8%) 1.120加84除以7的商,结果是多少? 2.703与295的差除以51,商是多少? 五.解决实际问题。(27%)

六年级下册数学素材 - 知识整理

一、数与代数 1、自然数包括正整数和0,所以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计数单位是指: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等.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5、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11、13等等;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10都是合数. 6、最小的自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7、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如·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125430 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12.543 亿. 8、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1302490015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13 亿.

9、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 10、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11、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1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13、比、比例、比例尺、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二、运算法则(小数、分数和整数的运算法则一样) 1、同级运算,从左往右.(加和减是第一级运算,乘和除是第二级运算) 2、两级运算,乘除优先,加减在后.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三、运算定律(总共5个,加法2个,乘法3个)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