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f38d21d3b3567ec102d8ab6.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技巧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句的,答题线索一定在附近;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
(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304f60369dc5022abea00b4.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层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4a499fb011ca300a7c3902f.png)
语文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b1562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4.png)
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阅读题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从近几年语文试题中,我们不难寻出一些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我们不难寻出一些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现作以小结,现作以小结,以期对学生答好阅读题有所帮助。
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步骤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步骤1、 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1)定区域。
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答案表述的原则:答案表述的原则:(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
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
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原语句或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4ddcc655270722182ef71f.png)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1d605c131126edb6e1a10d4.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1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
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戏曲,说明的中心是戏曲的特点。
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
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
《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
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
抓住议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2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
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
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
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段的中心句,**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a99435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9.png)
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一、文学常识(语文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说理、烘托、照应、设置悬念、(借代、反语)(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双关、通感、互文(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分类(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细分: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七)描写角度:①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②描写景物的角度:●感官的角度(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事物本身:外形、颜色、气味……●远近高低(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远近结合……)●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八)描写(或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九)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一)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二)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四)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十六)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即文章的构建)。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f03f91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a.png)
中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解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简答题是语文中考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答好简答题呢?主要是要有较好的阅读基本能力、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其次还要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一、要点充足法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
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
例:(2008某某)《失去的书桌》(3)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3分)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二、依文解题法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
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
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
例:(2008某某)《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X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08某某)《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
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有的题干中明确规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掌握的符合语文专业要求的说法,说清自己读懂文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6d1fc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1.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中考即将来临,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需要重点准备的部分。
通过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内容。
本文将总结一些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和解题方法,希望对广大中学生提供帮助。
一、阅读技巧1. 整体把握:在开始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理解关键词:通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思。
关键词往往是作者需要强调和表达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注意逻辑关系: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识别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总分关系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4. 注意上下文语境:有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线索,推测出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现代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意义。
二、解题方法1. 题目分析: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要求和考点。
不同的题目可能涉及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段落结构、语言风格等不同的方面,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2. 找准定位句:定位句是指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观点、中心思想或重要信息的句子。
通过找准定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定位到答案所在的段落和位置。
3. 理清文章结构:阅读文章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掌握文章的脉络和主题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4. 答题技巧:在回答问题时,要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注重细节和答案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排除法、对比法等方式,找到正确的答案。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7a7759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3.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答题模板一、整体感知内容问题:1.请概选文的主要内容2.请以“xx”为线索,从某角度分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xx”写了哪些内容?答题思路:1.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取主舍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合并段意。
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归纳要素。
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二、概括事件方法知识点一:概括事件【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1.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例】《散步》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事件的概括方法,应该按照事件的概括的答题模式去答题。
人物:两个母亲两个儿子(祖孙三代)。
地点:田野。
事件:散步,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答案】本文叙述了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
三、分析文章标题知识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1】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题技巧】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题型2】文章标题拟得好在哪里?【答题技巧】1.分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修辞。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人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cf1c8dd195f312b3169a5fd.png)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戒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丌可以;(一般情况丌可以,特别 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 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戒限制说明了戒修饰限制 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戒恰 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丌用戒调换后,诧境有何发化(丌用,丌能体现 诧言的准确、严密、生劢、形象戒不事实丌符戒太绝对,用 了,体现诧言的准确、生劢、形象戒严密。)
27、诧言赏析戒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诧的表达效果 对 策:(1)了解用词乊美------劢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 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诧,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 心服务。 (2)掌插答题技巧:把插词诧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 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发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 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丌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 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劢。
二、在结构上 : 1、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开吭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2、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吭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吭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 用。 3、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 头、収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 B、为后文设伏笔 C、作铺垫 D深化中心 E、衬托 F、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G、渲染 H、呼应、照应 I、对 比 J、象征 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 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戒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 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呾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戒事物衬托 主要的人戒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戒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 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呾方法对人戒事物迚行 揓露、批判呾嘲笑,加强深刻性呾批判性,使诧言辛辣幽默 。 (8)欲扬先抑呾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689a8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4.png)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e6e497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f.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四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五抒情方式/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六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七描写:①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Eg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十句式鉴赏:按句式整齐与否分: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按句子长短分: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十四文章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十五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⑦总领全文;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感十六引用的作用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对应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联系原文答题技巧:①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②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③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关键:理解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答题技巧:①整体把握句意,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时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②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指出文中的某个句子,然后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根据是什么关键:联系上下文,原文中找答案答题技巧:①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是观点句还是结论句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②确定句子所涉及的范围,筛选信息,切不可照抄原文;4、文中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件事物写起/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答题模式:相关术语+文章的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6、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作用是什么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性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增强气势和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设问:引起了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与思考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7、文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尽量要全面,有条理,要拓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8、赏析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要以“…….”为标题/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分析角度:内容、结构、形式9、文章用了第几人称,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答题技巧:使用人称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10、线索的赏析/文章以…….为线索答题模式: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答题技巧:从上下文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所写内容有几个方面就从几个方面概括;如果内容集中写一个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为几个方面时,应考虑从手法虚实、正反、点面方面分点概括;11、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思答题技巧:联系上下文,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结合主旨,分析作者情感12、人物鉴赏/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技巧: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定量分析;或先从几方面定量分析,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总括;13、鉴赏语言/赏析文章语言答题技巧: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的角度去鉴赏答题模式: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内容1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简要分析答题模式:文章是以……为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的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三、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应注意:关键词、句;联系原文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语、语句;看课文时要注意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2、紧扣题意,选恰当的句式、角度回答,如何问就如何答;3、不要一字不漏的照抄原文,也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句要在原文中找,再根据这些词句重组答案;4、答题时要时刻与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相联系;5 、需要术语的要分清术语,不能混淆术语,也不能乱凑术语;6、答题时答题模式要灵活贯通,不能墨守成规;7、看分答题;。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万能答题套路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万能答题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3c5cd31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d.png)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万能答题套路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
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
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
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二、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中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
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三、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
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
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科技文不是中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不是中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
它中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五、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
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六、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阅读致胜30招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阅读致胜30招](https://img.taocdn.com/s3/m/957e80e3ff00bed5b8f31d9a.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上了初中,如果要问语文试卷最难的是什么,就是阅读理解如何拿到高分。
阅读理解分数比值大,并且难以踩中拿分点。
那么有没有一些实用答题技巧呢?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信息提炼要准确,表达的语言要精练信息的提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作答质量的高低。
这就要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表达的能力。
能否精练地表达出来,反映出考生是否准确地筛选整合出了信息。
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答题,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因为很多时候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
如何在“中考”中取得“阅读”高分?这是许多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整体解读15招1.理解主旨5招(1)细观眉目(通过研究文章标题或副标题理解文章主旨)(2)段意概括(通过概括、综合各段段意理解文章主旨)(3)线索探究(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文路理解文章主旨)(4)点睛品味(通过品味文章的点睛句段理解文章主旨)(5)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2.理清思路5招(6)抓纲理目(通过分析文眼理清文章思路)(7)分段析层(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关系理清文章思路)(8)注意标志(通过具有标志性的语句、时间、小标题等理清文章思路)(9)关注承启(通过分析文章的承上启下句段理清文章思路)(10)推究呼应(通过分析文章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理清文章思路)3.解读写法5招(11)探究构思(通过探究文章的构思解读文章的写法)(12)研究笔法(通过研究文章的语言表达解读文章的写法)(13)分析手段(通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段解读文章的写法)(14)关注文体(通过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解读文章的写法)(15)比较求索(通过同材同旨不同写法的文章比较解读文章的写法)(二)局部咀嚼15招1.品尝词语5招(16)引申推断(通过词语本义和引申意义的推断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17)瞻前顾后(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18)剥茧抽丝(通过分析语境的显性、隐性意义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19)列句比较(通过列出相关句子比较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20)换词推敲(通过更换词语进行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2.品尝句子5招(21)看段析句(通过分析段落意思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22)注意关联(通过分析句子本身和前后文句子的关联分析句子意义和作用)(23)体察感情(通过体味、观察句子的情感色彩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24)考究风格(通过考察研究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25)换句品味(通过更换句子进行比较品味句子的意义和作用)3.品尝文段5招(26)抓住核心(通过抓文段的中心句、精华句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27)通观上下(通过观察上下文段的关系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28)考察组合(通过考察句与句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29)观豹窥斑(通过把握全文意思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30)品味写法(通过品味段落的写作方法、结构方式分析文段的意义、关系和作用)今日热点:小道消息:广州2011年中考体育必考项目中考状元的初中三年是如何度过的?中考体育项目难度提高拿满分难了备考指导中考语文120天倒计时科学提分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常见问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常见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cedb6d94a7302768e9939eb.png)
很多同学都希望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够拿到更高的分数,那么阅读题有哪些常用的答题技巧?本文的线索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句子赏析当题干未给出赏析角度时,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赏析。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①先判断该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赏析。
②若没有运用修辞,则看句中有无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如果有,则从词语的角度赏析。
(2)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①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用。
②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
③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3)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欲扬先抑、象征、反衬、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通感、白描、对比、联想、想象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11ffa6c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0.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见的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初中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65b3531102de2bd9705884e.png)
初中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很多同学问我现代文阅读题怎么答,今天统一和大家说下,干货很多,建议大家收藏这篇文章,打印。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套路
一、相关知识积累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四)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五)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六)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七)描写:
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
Eg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
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
(十)句式鉴赏:
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
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十二)现代文的分类:
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
(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
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
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
②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⑤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
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
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十四)文章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
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
(十五)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
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