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技长”的运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是“安内”、“御外”。
主要内容包括创建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迅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和思想,不可必免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较大冲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洋务派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面对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越的人物,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让,独器不能众。
从1861年开始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清政府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多艘,陆军和海军的创建发展,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建设。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足,近代中国洋务理论家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迅,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国之本也”。
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铁、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多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商公办的形式,拓集商股作为资本,雇用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同时洋务派他的民用工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数量扩大起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网络财富Intemet fortune Theory Studies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5]。
对于能满足或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的的对象,人们倾向于有积极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态度。
反之,对于阻碍自己达到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则倾向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产生否定态度。
具体来说,特定的情境引发了人的移情体验,产生了悲伤、同情、内疚、愤怒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促使人产生行为,使得移情所引起的负性情感体验得到减弱,同时获得相应的愉悦体验,也就是人通过采取行为追求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个体对自我的一种奖赏,成了促进情境与行为产生联结的自我强化物,也促进了行为规范的内化。
而这一过程将促使人在下一次的类似情境中产生类似的移情体验,进而再次产生一定的行为。
而在多次的行为中所获得的积极道德情绪体验会促进个体对行为准则的认同和接纳,进而促进态度的形成。
因此,若能在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中,从激发个体的移情体验人手,让个体学会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更多地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让个体在切身的体验中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预防艾滋病对于他的积极意义,体验到相关行为对于他的生活的影响,个体就更易于把外在输入的知识转变为内在的态度、信念。
参考文献[1]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第11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72-473.[2]刘俊升,周颖.移情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概述[J].心理科学,2008,31(4):917-921.[3]岑国桢,王丽等.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781-7851.[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6-191.[5]乔建中.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6.作者简介:于海涛(1978—),男,内蒙古宁城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博士,石河子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
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
洋务运动(1861-1895)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一次重要尝试,它为中国留下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学习:洋务运动鼓励了中国引进和学习
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工业制造、造船、航海、冶金等领
域。
这强调了科学技术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推动了
中国科技的进步。
2.教育体制的改革:洋务运动提倡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许
多新式学校和研究机构得到兴建和发展,培养了一批西方
科学知识的人才。
这种教育改革提高了中国人的综合素质
和知识水平。
3.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洋务运动鼓励了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
展,促进了近代工业、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为中国
发展现代化经济建立了基础,并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
人才。
4.国防和军事现代化:洋务运动强调了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
推动了中国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
引进西方武器和军事技
术,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5.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洋务运动的失败和局限性,使中国开
始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对洋务运动的失败进行分析,为
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促使中国努力从根本
上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了重要的启示,包括科学技术的引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国防和军事现代化,以及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性。
这些启示对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各项举措,在众多的方面都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型的近代新式企业和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主要表现在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
其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
第二,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权利。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
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其次,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近代化的起点。
比较洋务运动前后,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发展进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赖以进行作战的是弓箭长矛、鸟铳抬枪和土炮装备起来的“军队”,是损坏严重、火炮陈旧不堪的海防炮台。
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是极为落后的。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思想和理念,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工艺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
例如,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轮船、火车等先进设备,推动了中国铁路、矿产、军械、航运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中国的经济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近代国家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政治的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尝试和西化的政策,如兴办洋务以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和理念。
这些试图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使中国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尽管这些在短期内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但它们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进程打下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铺平了道路。
此外,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意识。
洋务运动时期,许多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哲学、文学等思想和知识,他们开始思考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并积极探索中国的与发展之路。
例如,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众多洋务派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人通过学习西方思想和知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倡议,如“自强”、“求富”等口号,鼓励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启发。
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教育等,并对这些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例如,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
[精品]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精品]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现代化、近代化、工业化和民族意识的提高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它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它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象征,它创立了中国的第一条现代化造船业,并建立了轻重工业的组织体系,为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化铺平了道路。
二、引进西方文化和科技洋务运动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和科技的引领。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了许多高科技和先进设备,包括机器设备、武器、船舶设计、科学研究方法等,为中国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甚至还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机器制造学校和天文台,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
三、提高民族意识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民族意识的提高。
通过洋务运动,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了中国在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逐渐认识到了中国民族在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改变社会发展方向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走向明确的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向现代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中国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方向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它不仅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还引领了中国所需要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留下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和技术现代化的启蒙标志,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由于长期被异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束缚,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19世纪末,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中国推广了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了大量的现代机器和工业设备。
这些进步与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相比,无疑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大门。
例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成立,直接推动了中国最早期的工业化起步。
洋务运动还对中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带动了内陆经济的发展。
外贸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的引进,还促进了现代企业形态的兴起,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现代化。
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洋务运动鼓励中国学子赴海外留学,并组建了许多洋务学堂。
这些学堂开设了西方科学、数学和工程课程,培养了大批具备西方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这些学生和学者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
他们在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对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洋务运动鼓励学习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引进了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
这使得中国军队得以进行武器装备的更新,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在洋务运动后期,中国海军得到了显著发展,具备了一定水平的现代化舰队。
而这些军事改革也为后来的中国近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洋务运动还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艺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先进的西方思想开始传播到中国。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进步。
同时,洋务运动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冲击和冲突,使得中国社会面临了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研究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
研究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近代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进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且在社会观念、思想觉醒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的压力,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洋务运动提出了发展工业的口号,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这使得中国的纺织、造船、冶炼等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组建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这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提升了国家的地位和声望。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军事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战争观念和技能的军事人才,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此外,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
这使得中国的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知识和科学素养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且在社会观念和思想觉醒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中国在洋务运动中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技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掌握现代化的核心技术和知识。
其次,洋务运动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洋务运动在思想觉醒和社会观念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却相对较少,这限制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和广度。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指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影响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尝试。
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首先,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
这使得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抵御外敌入侵。
同时,这也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带来了一定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建立起一些近代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建立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生产技术和工业品,也为中国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也为中国后来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此外,洋务运动还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开办一些近代学校和大学,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西方知识背景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中国的知识界注入了新鲜的思想与学术观念,并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智力支持。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腐败和浪费的现象,导致财政困难。
其次,产业对国家的影响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
最后,由于国内各方面条件准备不足,中国的洋务运动很快就被列强的侵略所打破,并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从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基础支持,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迎头赶上了西方列强,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石。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这为中国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一些隐患。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洋务运动,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作者:李琳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对近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这一系列现化运动的起点。
洋务运动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
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
他们在中央已奕 、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
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虽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及封建专制统治,其失败的命运无法避免,但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以新式武器装备武装陆海军,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最为著名。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它仿造的毛瑟枪及自主研制的无烟火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洋务派代表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因此洋务派大量购置西洋枪炮及军舰,训练洋枪队,以此来武装清政府军队,同时,并筹编了北洋、南洋和福建等三洋海军,这一举动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过渡为热兵器时代并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近代化军事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官办,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因此洋务运动的口号由“自强”转变为“求富”,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洋务派着手于创办民用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
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各项举措,在众多的方面都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型的近代新式企业和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主要表现在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
其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
第二,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权利。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
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其次,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近代化的起点。
比较洋务运动前后,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发展进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赖以进行作战的是弓箭长矛、鸟铳抬枪和土炮装备起来的“军队”,是损坏严重、火炮陈旧不堪的海防炮台。
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是极为落后的。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中洋务运动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化影响最深的一次国内改革运动。
它在清朝末年推进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特别是文化和智力层面的中国人开始改变以往对于西方文明的消极态度。
这种挑战和刺激的效果使得许多知识份子感到他们的国家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智慧来推进现代化建设。
他们不再满足打工的角色,也不会再被吓倒于西方文明,开始努力为国家做出更多有意义和成效的贡献。
这种改变,对于中国国家现代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和智慧。
二、洋务运动使中国对外开放加速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潮流。
它通过开设毛主席早年所说建立:"中国的神经中枢"的上海,开放口岸和交通线路等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外来投资。
这种形势下,大批的外国人流入中国,给中国人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使得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技术和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这种外来技术和思想的介入,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提升,使得中国人能够看到自己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小。
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人不仅引进了众多的现代技术,同时也深入学习了制造和设计各种先进的机械和工具的知识。
此外,在这段时间内,中国还建造了许多新的机器和设备,使得自己完全具备了制造一些产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创造性的将西方技术进行改进,并为现代化技术的革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四、洋务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概念的思考和理念突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人开始认识到那些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同的西方人。
中国人从西方同仁的理念和方式中寻找灵感,同时又将这些观点汉化或者本土化成中国自己的理念。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中国军队建设、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以及文化教育、思想意识的近代化影响,力图阐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有了近代化的工业体系,也促进了中国军事、文化教育、思想意识的近代化,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指出洋务运动由于其封建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求强、求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起了一些阻碍作用。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主要代表在中央以奕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首;以“自强”为口号,其目的是“安内”“御外”;其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
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认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
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
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
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
洋务运动的影响
一、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的历史转型,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现代化思潮的涌动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人类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而在中国,清王朝遇到了开国以来最大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凭借洋枪洋炮打败了“天朝”军队。
日趋衰落的清王朝犹如一座将倾的大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组合――洋务派。
他们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提出了应变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早揭示这一思想核心的是冯桂芬,他在1861年就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可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最初框架。
后来,洋务运动最重要的领导者李鸿章曾多次阐述过相同的观点,如1863年2月他在致曾国藩书、1864年春在致总理衙门书和1865年9月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都反复强调了用外国长技来维护中国的“文物制度”的主张。
另外,洋务知识分子如王韬等也都在其著述文字中阐述过类似的观点。
直到1898年另一位洋务官僚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才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
在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中体西用”的思想成为洋务派的理论纲领。
(二)促使中国现代民族意识增长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传统上,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是文化意义上的,他们认同的是一个华夏文化共同体,统治合法性的世袭君王。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民族主义意识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始变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不过是多元世界中的一个有限的政治实体,这就萌发了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完整版)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已经忘记过去中华民族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但是我们忘不了中华民族受的耻辱,我们一边又一遍的告诫自己,我们要强盛,我们要复兴,我们要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国际爱的兴旺,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一一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我认为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
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
清代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清代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9世纪,五大洲之间的贸易和交流日趋频繁。
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僵化和长期闭关自守的政策,使中国的现代化制度远远落后于欧洲和美洲。
为了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曾推进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
本篇文章将介绍清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实施情况和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 历史背景在19世纪初期,中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内忧外患。
除了农业生产的压力外,中英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大门,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面对强大的西方列强,清朝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进行近代化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为了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财政收入,清政府开始推进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启动的时候,正值太平天国事件结束,一场几乎摧毁了清朝的反叛失败了。
这个时候,清政府意识到革新是大势所趋,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个时期的紧缩政策需要改弦换面。
2. 洋务运动的实施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清政府在此次运动中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军事改革、工业改革、教育改革和航海学习。
其中,军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列强的海军进攻和内外有别的兵器装备。
当时国王的装备普遍落后,手枪比不上西洋手枪,步枪使用古老的火枪,弹药和勃艮第、英国等武器刀具相比,显得并不利于战争,这就意味着清军士兵可以在使用现代武器方面获得更强的技术优势。
在工业方面,清政府在上海、天津、湖北等地开设了许多国营工厂。
这些工厂主要是以银、铜为原材料,生产军事器材和轻工业产品。
此外,清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重新衡量秤和银币比值,制定新的货币和税收体系,以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改革方面,清政府在中国南方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创办了徽、宁、常三股银行、邮局和学校。
这些学校跟英国的传教士来华传教设立了一些教育机构,包括南京师范学校和上海路教堂,旨在为中国培养一批现代化人才,以推动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自我实现近代化的开端,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单说来就是要以中国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文化、以“伦常名教”作为思想基础,以向西方学习技艺为主,而对于封建君主的专制制度是不可动摇和变更的。
最初,洋务派是于西学的认识仅仅是局限于西方的军事技术。
在这一时期的引进西学,主要是洋务派借法自强活动,从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建立军事工业开始。
进入19世纪70年代,逐渐认识到向西方习的不仅是军事技术,在其后面是西方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后,洋务派就是由此“求强”的军事工业,而发展到“求富”的民用工业,对西学的翻译也从介绍军事技术领域扩展到自然科学的以及史地、政治、教育、商务等社会科学方面。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西学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尽管作为一个并不成熟的且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文化观念,“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
然而,作为冲破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下的一种新兴观念和气息,它在洋务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的、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是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但是因为中国的漫长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者是把“中学”中的那些经典的东西,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而继承和发扬的,所以洋务派企图只是期望用西方的“技”,移植、嫁接到中国“学”上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做法,实际上从开始就宣告了它的必然命运。
“洋务运动”的三十年,最终以中日甲午之战中的失败,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告终,但是“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近代化,以及它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包括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同样是具有历史意义。
而且在所创办的一些工业企业,后来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些企业甚至成为现代企业的雏型。
一些在洋务运动中所建起的一些军用工业和开采的矿山业,都为建国以后轻重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已经忘记过去中华民族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但是我们忘不了中华民族受的耻辱,我们一边又一遍的告诫自己,我们要强盛,我们要复兴,我们要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国际爱的兴旺,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我认为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
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 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
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
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学成归国后为祖国发挥光与热。
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
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民穷,而“弱国无外交”是国人以惨痛的经历所换来的结论。
所以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二、对中国经济管理的影响在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机器设备由外国整套引进,技术人员由外方专家培训,高层管理则可能直接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虽然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都不得不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但是我认为以夷为师,必定要经历一个模仿揣摩的过程。
100多年来,中国摸索着进入了中国式的工业革命的道路,今天,随着WTO的加入,在将成为世界的制造加工厂,但我们缺乏管理人才于是在外企中成长的一批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在民企、在国企、中他们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把民族企业的管理国际化——一一场管理上的洋务运动。
它反映了一个新的变革趋势,国内有一批企业家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企业这样干下去不行,无法与外企比拼,热切愿望请职业经理人,因此出现了德国的罗兰.贝格首席代表李波、夏海宁等以10万美元的年薪到山东的浪潮通软担任CEO、COO ,赢得国人的敬畏。
洋务运动期间,留学回国后发挥的作用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许多领域代替洋工程师工作,如福州船政局的国产军舰都是由他们制成的。
新式海军舰艇的管带、大副也大都由留学生担任,中国第一条独立修筑的铁路——京张铁路,也是由留美学生詹天佑设计修筑的,但这些杯水车薪没能改变清朝没落的命运,关键在于没有改变清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
今天在振兴中国足球的口号下,某些企业出资送中国球员到外国俱乐部练球如孙继海、李铁以及杨晨、谢晖等,但如果只学一些花拳绣腿,根本没学到精髓,或者是回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也是与一百年多前的洋务运动一样可悲吗?德国的罗兰.贝格首席代表李波、夏海宁等以10万美元的年薪到山东的浪潮通软担任CEO、COO,后不是如昙花一现最终飞遁而去了吗?洋务运动给了我们又一启示:输入科学的管理观念、管理系统是成功的关键!三、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先后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但是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抬高地主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压低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封建社会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
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
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领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四、对中国军事的影响1、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对清政府刺激很大,使其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
李鸿章是“海防议”最坚决的支持者,他除了支持总理衙门和丁日昌关于建立新式海军和配备海防近代化枪炮武器外,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清政府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又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
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
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匣金400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水师。
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
2、设立海军衙门,中国海军得到较快发展中法战争中粤洋(福建)水师在马尾遭法军偷袭,几乎全军覆没。
战后,清决心大治水师。
为此在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
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拥有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巡洋舰七艘、其它船舰14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
四支舰队共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
八十年代开始,还修建了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一。
至此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五、对中国外交的影响1、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签订条约的清朝官员,不谙外情、不懂外文,不懂国际公法,更谈不上谈判经验。
英方代表曾说:“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与语法,而中国的代表们并不仔细审查,一览即了。
很容易看出来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
”在洋务运动中,深感外交人才的极度缺乏,于是于1862年6月开办了“同文馆”,设英、法、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
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官。
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1868年开始,陆续与西方列强进行修约谈判,由于事先作了充分准备,研究了对策,使西方列强的侵略阴谋没有得逞。
如出使英法大臣曾纪泽,在赴俄修约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之败,又倚仗左宗棠在新疆的重兵威胁,在长达七个月的谈判中,“反复辩论,凡数十万言”,终于挽回了《里瓦几亚条约》给中国造成的部分损失,争回了伊犁周围大片领土,以及有关通商、纳税等主权。
2、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夷制夷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中法战争中,由于近代化外交观念的影响,清政府能够比较合乎实际地估计敌我力量对比,从而坚持定见,毫不动摇。
如醇亲王提出不论战争结局如何都不赔款的原则,就被政府始终坚持。
李鸿章在法将威胁进军京畿时,轻蔑地微笑回答:法军“要晋京,先要经过津沽,有我在此,恐不易过。
”如此气概,是以自身的实力为后盾的。
在战争中,清政府利用了近代全方位外交,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牵制法国。
如清政府利用德法的世仇,令驻德使节与德国政府密切联系,并大量从德国订购武器,制造联德制法的的气氛,迫使法国不得不分心防备德国,不敢在远东投入太多的兵力。
但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质上讲是一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
在自身的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借用别国的一些力量,也就是打外国牌,有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100年前的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