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品)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教案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通过寓言故事,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PPT或黑板。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2)准备课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分段朗读,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节。
(3)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和示范。
3. 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内容,分析寓言的寓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寓言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背诵课文。
3. 家庭作业:和家长分享本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讨论寓意和做人的道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背诵情况。
3. 寓言故事理解评价:通过提问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和做人体会的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
小学古代寓言两则语文教案范文
小学古代寓言两则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学会通过分析故事内容,提炼出寓意并进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诚实、勤奋、聪明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通过分析故事内容,提炼出寓意并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好两则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的课件或黑板书。
(2)准备相关生字词的学习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则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
(2)准备好学习生字词的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
(2)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两则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则故事,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提炼出寓意并进行思考。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两则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
2. 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的小作文。
3.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情况、生字词运用和寓言故事小作文的内容丰富度及表达能力。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选6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篇1《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今日,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讨论读懂,读通每句话。
1、同学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讨论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同学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争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知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信任实际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意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索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留意比较熟悉“之”的不同意思。
其次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把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5分钟)2.揭题: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同学先读通课文。
2.依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意义。
理解并分析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寓言的定义和背景。
分析寓言的特点,如动物拟人、夸张手法等。
讲解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材料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析寓言故事。
2.2 教学材料教材:《古代寓言选读》等相关教材或阅读材料。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重点内容。
参考资料:相关寓言的研究论文或解读文章。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引入古代寓言的概念和背景。
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讲解寓言特点讲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如动物拟人、夸张手法等。
举例说明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3.3 分析第一则寓言讲述第一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引导学生关注寓言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4 分析第二则寓言讲述第二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引导学生关注寓言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法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和准确性。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4.2 反馈方式口头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指导。
书面反馈:在学生写作作业时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小组反馈:在小组讨论中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古代寓言的角色扮演或表演。
引导学生进行古代寓言的创意写作活动。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寓言故事,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寓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教案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寓言两则》。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复述和解释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寓言两则》的正确朗读和理解。
(2)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寓言故事的理解和解释。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词和短语。
2. 互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寓言两则》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
3.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3. 课堂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进行合作学习。
(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并准备进行分享。
(2)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准备好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相关资料。
(2)制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教师强调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对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练习。
2. 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对自己生活的启示的短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5《古代寓言两则》-教学教案
25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教案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同学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那么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同学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最终到达熟读成诵。
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终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 先学矛与盾。
老师范读,领读。
使同学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 同学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比解释自悟句意文意1 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解释,揣摩句子意思。
2 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 全班沟通质疑。
老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同学留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机敏些,说法不必强求全都,意思不错即可。
4 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
先自己讲,再指名讲。
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1 小组争辩:(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 沟通争辩结果。
老师指导点拨:这那么寓言挖苦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冲突犯难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表达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 练习背诵课文。
3 读写生字。
其次课时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1 学习郑人买履。
同学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 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⑴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⑴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使学生认识到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重要性,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4.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生字词、成语及寓言的寓意。
3.每位同学从《古代寓言两则》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挑选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深入研究它的来源,了解背后的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共同丰富我们的成语知识库。"
4.家长参与:请同学们将所学寓言故事讲述给家长听,并和家长一起讨论寓言故事中的道理,促进家庭亲子互动。
-开展寓言故事创编、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围绕寓言寓意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5.情感教育,渗透德育
-结合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6.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接下来,请大家完成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
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第二课时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
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
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教案三篇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教学过程一、透过课题→知内容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展示课件第二至三屏)(一)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二)盾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三)课文写了关于矛和盾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四)教师小结:课文写了古时候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的故事。
(五)简介:1.作者:韩非《韩非子·难势》2.寓言:体裁特点3.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这节课,我们要首次学习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语言——文言文。
大家还记得吗?在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
大家回忆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之处?二、根据内容→*路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熟读成诵。
(展示课件第四屏)全文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与矛。
第二层: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三、沿着思路→译课文(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矛、弗”2个生字,会写“矛、盾、弗”3个生字。
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课件第五至十六屏)(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审题质疑,初知矛和盾的感性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为下文的顺利教学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1.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将怎样夸耀你的盾?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的主题。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2)学会对比分析,将两则寓言故事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热爱。
(2)学会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学会对比分析两则故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将两则寓言故事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制作两则寓言故事的课件,配合教学。
2. 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古代寓言故事,供学生拓展阅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主题。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引导学生从中提炼人生哲理。
4. 互动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则寓言故事,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则古代寓言的背景和作者。
概括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2 课文分析:分析两则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解读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内容和情节。
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2 教学难点:解读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分析并解读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导入:引导学生对古代寓言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学习热情。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3 分析与解读:学生分组讨论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和解读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5.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问题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评估学生对寓言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5.3 分析和解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评估学生对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寓言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解读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6.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读单元导语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正式学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uacute;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ugrave;御kograve;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igrave;邑(今山东曲fugrave;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文言文两则一人专心致志(成功)学奕一人三心二意(失败)两小儿辩日日始出近大如车盖一儿日中时远小如盘盂(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日初出远沧沧凉凉一儿日中时近热如探汤(凉则远,热则近)参考译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质教案范文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学弈》)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
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古代寓言两则语文教案范文
小学古代寓言两则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能够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3)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代寓言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的主题。
(2)简介两则寓言故事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故事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学生展示角色扮演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寓意讲解:(1)教师讲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2. 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写一篇心得体会。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2)能够解释并运用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能够分析并比较两则寓言的主题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思维导图、写作等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两则寓言故事的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阐述。
(2)将寓言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题或讨论题,初步理解寓言的寓意。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两则寓言故事进行讲解,解释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寓言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表演寓言故事。
(2)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或写作,展示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故事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寓言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寓意运用: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作品,评价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寓言两则》相关教材或故事文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概括和阐述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概括和阐述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寓言两则》文本。
2.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3.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资料、寓言故事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两则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演绎寓言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所传达的道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寓言故事的能力。
2. 学生对寓言故事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能够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最新整理六年级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则》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篇文言文,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文言文以它特有的语言特点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篇文章古代寓言两那么。
二、学习文章。
1、配乐读文,感知意境。
现在老师和着这首古朴的乐曲,为大家朗诵这篇文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2、三步学习,了解大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随着学习向导,来理解文章。
〔1〕出示学习向导: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含义。
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小组间合作解决。
〔2〕学生根据自学向导的要求进行自学。
〔3〕全班交流质疑。
教师重点指导难以理解的句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自己练习。
〔2〕全班汇报。
〔3〕同学评价。
三、作业。
预习第二那么寓言故事。
附:板书设计内容总结〔1〕六年级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2〕六年级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3〕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篇文言文,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文言文以它特有的语言特点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4〕现在老师和着这首古朴的乐曲,为大家朗诵这篇文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2、三步学习,了解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
(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
(学生练说)
4.交流。
(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
6.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
(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
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
(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
“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
“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
“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
“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
(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
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
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
4.指导朗读。
背诵短文。
(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
“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