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性质特点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导学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各论”讲述的则是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以及这两个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个环节。
通过良种良法把品种固有的基因型充分发挥出来作物栽培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1复杂性,作物品种种类多,环境条件不同。
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都不可违背。
3地区性,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不同地区适合栽不同的作物。
4变动性,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新技术的措施引进,栽培方法也要不断变化。
作物:人们为了利用,在人为条件下进行保护、管理。
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当地作物资源: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优点:见效快,投资少,收益大。
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1生活条件需要得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光、温度、水等。
2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3被引种的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逐步适应。
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1)谷类作物,谷子、高粱、稻(2)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3)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芋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棉花、亚麻(2)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3)糖料作物,甘蔗、甜菜(4)其他作物,烟草、茶叶、咖啡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如苜蓿、草木犀等。
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区别:1栽培种的各个器官特别是人类所用的部分巨大,生长迅速,野生子粒小,少2栽培作物的有效成分改进了3栽培作物的成熟期比较一致,野生种的成熟期不一致,生育期长4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特别是玉米,野生种的传播手段发达5栽培作物的休眠性缩短减弱,野生种的休眠性较长6栽培作物的防护机能减弱,野生种的保护组织发达。
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㈡ 任务: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采取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 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36
㈢ 研究对象
–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 – 第二节 作物的器官建成 – 第三节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 第四节 作物与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
–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二节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 第三节 作物的产量潜力 – 第四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改良
24
– 北非:埃及,公元前3600年种植过小麦和大麦 – 美洲:种植作物的历史始于公元前6000年,主要作
物有玉米、豆类、薯类、南瓜、籽粒苋等 – 欧洲:最早种植的作物有小麦、大麦、亚麻等
23
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 我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是世界栽培 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这是举世公认的:
版社,2003.
39
本次课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第三节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38
本次课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特点 –作物的起源与分类方法
• 难点
–作物分类方法的相对性
37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0
三、作物分类
㈠ 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 按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分类
• 喜温作物:生物学起点温度10℃左右,全生育期需要较 高的积温。如稻、玉米、高粱、谷子、花生、烟草等
10377作物栽培学
10377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P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达到既获得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P3 (一)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2.季节性3.地区性P3对于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常采用下列方法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开数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
4.作物生理研究法P6 瓦维诺夫(1935)根据苏联作物栽培工作者在世界5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多次考察的结果,确定了主要栽培植物的8个独立起源地。
P8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编译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P9我国生物多样性正临着来重的威胁,表现在: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②物种收到威胁或正在减少③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P1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
P12作物引种到新的地区之后,出现2种情形:一是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发育、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这叫做“简单引种”;二是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这叫做驯化引种。
P1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土宜论”“风土论”“排风论”等引种理论。
“土宜论”是指不同的土地需种不同的作物。
“风土论”指的是,遗传性不同的植物对环境条件(风土)有不同的要求,引种时必须协好植物本性与环境的关系,使值物适应当的风土。
“排风论”是“风土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一方面承认土壤气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同时又认为植物的遗传性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提倡通过创造条件去顺应植物的要求,同时又要改造植物的本性,以达到引种驯化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
1、何谓作物,作物栽培学?广义:指所有经人工栽培的植物。
狭义:指在大田里栽培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亦即通常所说的“庄稼”。
一般所说的作物都是指狭义的。
目前,我国的大田作物约有50余种。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1)、性质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机理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农产品。
3、简述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4、作物栽培业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1、作物栽培业是生物生产,是以有生命的“机器”生产有生命的产品。
2、作物栽培业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它合成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3、作物栽培是初级生产,别的部门都直接或间接以作物栽培业为基础. 4、作物栽培业是露天生产,受自然支配,人类难于控制。
5、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麦现在哪些方面?1、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衣着的来源。
2、作物栽培业是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基础3、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多种工业原料和药材原料。
4、深加工使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6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一)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作物体系的建立及其技术原理的研究。
(二)集约条件下农作高产、优质、高效机理和技术体系及突破点的研究。
(三)农作物抗逆稳产综合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四)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五)间、套、复种立体种植机理与技术的研究(六)集约栽培技术体系与环境资源保护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七)农作物栽培体系计算机模拟系统的研究(八)农作物高产水平下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7、我国农业生产可分为哪几个区域?1、内蒙古高原区2、新疆甘肃灌溉农业区3、青藏高原农业区4、东北农业区5、黄土高原区6、华北农业区7、长江流域农业区8、东南沿海农业区9、云贵高原农业区8、我国在作物起源中占有什么地位?9、我国古代作物栽培中哪些传统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10、“由谁养活中国”这一提问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1、你对“可持续农业”是怎样理解的?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发展生产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要点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1.作物的起源: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2.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紫云英、田菁、三叶草、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4.药用作物:枸杞、黄连、红花、人参、地黄等(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课程代码
03085-03086
总学时120
讲课:90学时
实验:30学时
实习:1周
学分
5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对象
农学专业
教材和
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胡立勇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文钰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1.1.2作物生产的特点
1.作物种植的地域性
2.作物种植的季节性
2.中国作物网:http://
3.中国农业网:/
4.中国作物科技信息网:http:///caw/zuowu_c.htm
5.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包括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137个县、市。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川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2县,共129个县、市。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2.1作物的起源
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导学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气、肥等。
了解作物的特性特征,懂得了作物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要相应地采用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作物栽培学概论
2、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向 1.全国农区耕地产量潜力的研究。 2.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作体系的研究。 3.主要农作物合理布局和调整结构的研究。 4.不同类型地区农作体系相适应的集约化 耕 作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5.我国高产、中产、低产农区农田产量综合 分类指标及潜力分析与效果的研究。
三、作物栽培的特点 作物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 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生产的周期较长,与其 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 特点。 1、系统的复杂性 2、技术的实用性 3、生产的连续性 4、生长的规律性 5、明显的季节性 6、严格的地域性 7、较强的社会性
作物栽培学概论
第一节
绪
言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三、作物栽培的特点 四、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五、作物生产概况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 性应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 律和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 关系,并探讨解决作物实现高产、稳产、优质、 低成本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一环境一措施三者关 系的一门科学。
五、作物生产概况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2、我国作物生产概况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近年来,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对农业生 产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动力。据统计,1975年 世界人口为40亿,耕地面积为15.07亿hm2, 到1999年仅24年时间,人口已增加到了60亿, 耕地面积却减少到了13.13亿hm2。各国都十 分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复种指数和作物单 产来保持农产品总量的增加,以应付人口压 力的严重挑战。在农产品的生产中,粮食生 产被列为首要任务。
二、作物的概念 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为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地球上植物 有40多万种,被利用的植物有 2500~3000多种)。 狭义:是指农作物,目前主要栽 培的作物有90多种,我国有50多种。 (粮、棉、油,糖、麻、烟,茶、桑、 果,菜、药、杂,统称为“庄稼”)
作物栽培学
第一节作物及作物栽培学作物的概念、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作物栽培学的特点1、作物的概念广义的作物: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的作物:农业生产上在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作物是作物栽培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
2、作物栽培学概念、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门应用科学。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可持续性,变动性,季节性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栽培作物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与培育而得农业的发生公元前5000-7000年采集野生植物到种植植物渔猎野生动物到饲养动物●公元前5000年土耳其西南部居民已栽培大麦和小麦●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种植黍(糜子)和粟(谷子)●我国长江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7000年前已经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4000年以后,南美的阿亚库乔人已经较多地依赖食物生产,已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豆类等。
大约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随着非洲撒哈拉各民族的南迁,他们在那里栽培了高粱等作物。
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水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高粱、大豆、荞麦、苦荞、山药、油菜、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等。
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蚕豆(胡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红花(红蓝花)、苜蓿等。
公元后从亚、非、欧各洲引入燕麦、黑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非洲高粱、魔芋、饭豆、蓖麻、草棉、三叶草等。
从美洲引入玉米、甘薯、马铃薯、粒用菜豆、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美棉)、海岛棉、剑麻、烟草等。
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 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植物多样性,作物的多样性,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多样性的保护,作物的驯化,作物的创造(二)作物的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10℃)/耐寒作物(1~3℃)(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日照变长时开花)、短日照作物(日照变短时开花)、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定日照作物(只能在某一日照长度开花)(3)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四碳(C4) 作物(4)根据播种期,分为:春播作物:水稻、棉花、花生、玉米、甘薯、夏播作物:玉米、大豆、秋播作物:马铃薯、油菜、小麦、冬播作物:马铃薯、小麦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药用植物:红花、贝母、泽泻、川芎等饲料和绿肥作物:豆科: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田菁、柽麻等禾本科:有苏丹草、黑麦草等其他:红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有些作物既可作饲料,又可作绿肥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可能有几种用途,例如大豆、玉米、马铃薯、红花。
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1.作物的概念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过人工栽培的植物。
一般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三类。
狭义: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草和饲料等种植业所栽培的大田作物。
2.作物栽培的特点①强烈的季节性②严格的地域性③对土壤的依赖性④生产的连续性⑤系统的综合性⑥技术的实用性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其与条件环境的关系,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科学。
4.作物栽培学性质与特征①作物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研究对象②作物栽培学以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为研究目标③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④作物栽培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①“深耕细锄”,“少种多收”,耕作体系的革新②农业用具发明与改进③历代重视农田水利建设④开辟了多种肥源,创造了沤肥,堆肥,熏土等一系列肥料积制方法第二章作物起源传播与分类一,作物起源1.中国起源中心黍,稷,粟,稗,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大麻,水稻等2.印度起源中心稻,绿豆,甘蔗,芝麻等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豌豆,蚕豆,亚麻等4.近东起源中心小麦(各种),黑麦,燕麦等5.地中海起源中心小麦,甜菜等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小麦,高粱,亚麻,芝麻等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等8.南美起源中心马铃薯,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二,作物的分类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烟草,玉米耐寒作物:麦类,油菜,豌豆,蚕豆2.按作物光周期特性分类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卜等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等中日照作物:日照时间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C4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C3作物高,玉米,高粱,甘蔗等景天科作物: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分类: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2.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分类:中耕作物(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密植作物3.按收获季节分类:夏粮作物,秋收作物根据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1)谷类第一类禾谷类(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小黑麦第二禾谷类作物(粟类)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薏苡其他谷类作物荞麦,藜麦(2)豆菽类大豆,杂豆(3)薯类马铃薯,木薯,甘薯,魔芋,菊芋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棉花,麻类等(2)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3)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甜叶菊(4)其他作物①嗜好作物:烟草,茶,咖啡,可可等②特用作物:桑,橡胶,香料等③编织原料作物:席草,芦苇等3 .饲料与绿肥作物苜蓿,羊草等4.药用作物枸杞等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水稻,甘薯,烟草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特性1.生命周期:作物由播种出苗到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为作物的生命周期,也称为作物的一生。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导学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各论”讲述的则是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学(ppt109页)
作物栽培学(ppt109页)作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分类第三节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第四节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第五节我国作物栽培学主要成就与展望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一、性质与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与之相关的学科很多。
作物科学研究领域每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都必须通过检验评定与组装配套,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用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中显示其功效和价值。
作物栽培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其任务与作物、环境和措施有关。
作物本身。
研究对象是活的有机群体。
个体有自身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群体也有它结构和发展规律,必须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
不同作物、品种及生育时期和器官要求不同。
必须通过选择和改造环境来满足它。
技术措施。
作物对环境要求,如自然条件满足不了,采取相应人工措施。
如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尽量满足作物的要求,以达高产优质目的。
同时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二、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基础。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大田作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重要的工业原料。
目前,我国约40%的工业原料如纺织、医药,70%的轻工业原料如卷烟、食品、造纸、制糖等来源于作物生产。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比重将会下降,但仍是重要出口物资之一。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4、稳定”三农”。
作物种植业比重大,对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和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5、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作物栽培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1、什么是作物?什么是作物栽培学?2、试论述作物生产的特点与作物栽培学的性质?(1)作物生长的规律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周期性和持续性;(4)综合性和复杂性性质:(1)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2)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科学,其研究成果强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试述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4)重要的生物质能源4、作物有哪些分类方法?(1)按职务科、属、种分类(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为种名,第三个命名者的姓氏缩写)(2)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结合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作物)绿肥与饲料作物(3)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感温特性(耐寒>1—3℃、喜温>10℃)光周期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如荞麦/豌豆、定日作物甘蔗)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C4作物玉米/高粱、CAM作物龙舌兰/兰花/百合/芦荟)5、我国种植业如何分区,进行种植业分区有什么意义?根据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种植业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区内相似性10个一级区,31个二级区意义: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布局有利于选建作物商品生产基地,促进作物生产的产业化6、哪些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作物在世界分布较广?起源于中国: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黍、粟、高粱、大豆、红小豆、荞麦、苦荞、山药、芋、紫芋、麻芋、白菜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苘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世界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收获面积最大)、水稻、玉米(总产量最高)(三大粮食作物)、大麦、高粱、燕麦、黑麦、粟温带经济作物(甜菜、大豆)及少数亚热带作物(棉花、葡萄)世界油料作物多以一年生为主,包括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棉花、麻类和木棉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甜菜,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咖啡、可可和茶叶7、请阐述作物栽培科学及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优质高产栽培、节本简化高效栽培(抗旱节水、少免耕/节能技术、定量施肥)、机械化生产技术、绿色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栽培、设施栽培、信息化栽培8、我国作物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目标: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1)如何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长期保证我国的食物安全(2)如何提高作物产品的质量,增加供给的多样性(3)如何提高作物生产效益(4)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章1、什么叫作物的生长?什么叫作物的发育?举例说明生长:作物的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数量和重量上不可逆的增加过程。
浅谈作物栽培技术的特点与作用
浅谈作物栽培技术的特点与作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之一,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需求。
作物栽培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石,具有着重要的特点和作用。
本文将从栽培技术的目的、技术手段、适应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作物栽培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粮食需求,而栽培技术的发展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品种、调节生长环境、施肥灌溉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生长的条件,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其次,作物栽培技术涉及众多的技术手段。
除了选种和施肥灌溉之外,还包括病虫害的防治、田间管理、种植密度的确定等。
在不同的作物栽培过程中,还可以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产量和品质。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加快了作物栽培的进程,还有效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投入。
作物栽培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其适应性。
不同的作物栽培技术需要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生长环境进行调整。
例如,在干旱地区,农民需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抗旱作物品种等,以适应该区域的特点;而在湿地地区,则需要注意排水和通风等问题。
因此,作物栽培技术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提高作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也能降低环境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最后,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农民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等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作物栽培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重要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还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
第1章 作物学概述 本章提要 主要介绍了作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系统的主体成分,作物生产维系着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因而,作物学被认为是农业学科门类中的核心学科,作物学及作物生产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力求解决人口、粮食、环境、效益等多重问题的发展进程中,十分需要了解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1 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1.1.1 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作物学(crop science)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农业科学(agricultural science),也是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作物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及农业内涵的发展而变化。
早期狭义的农业主要是指粮食生产;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是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随着动物生产的发展,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称为小农业;后来又把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称为大农业。
其中,作物学主要是指有关大田作物(field crops)生产和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现代作物学是与园艺学(horticulture)、植物保护学(plant protection)、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并行的一级学科,同属植物生产类学科群。
植物生产业或种植业通常是指以栽培作物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药用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花卉作物等广义作物的生产。
种植业中的作物可分为粮、棉、2第1章 作物学概述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两大类。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目录:•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一、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合一”•二、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局•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复习思考题••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一、源、库、流理论•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一、作物品质的概念•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主要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物栽培学性质特点
性质:研究作物—环境—农艺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2).明显的季节性
(3).技术的适用性(4).生产的连续性
(5).系统的复杂性(6).有序性
2.小麦穗分化过程
0.茎叶原基分化期Ⅰ.生长锥伸长期Ⅱ.单棱期Ⅲ.二棱期
Ⅳ.颖片原基分化期Ⅴ.小花原基分化期Ⅵ.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Ⅶ.药隔形成期Ⅷ.四分体形成期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相互依存:营养生长为生殖生长提供所需养分,生殖生长为下一代的营养生长提供条件。
相互制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存在养分的竞争,当营养生长过旺时生殖生长受到抑制,当生殖生长过旺时,则营养生长不良。
4.玉米胚乳淀粉结构类型
硬粒型:四周为角质淀粉,中部有少量粉质淀粉。
马齿型:角质胚乳分布于子粒两侧,中央和顶部为粉质胚乳。
半马齿型:角质胚乳较多。
糯质型:胚乳全部为支链淀粉组成。
爆裂型:胚乳几乎全部为角质。
甜质型:胚乳多为角质,胚大。
粉质型:胚乳完全由粉质淀粉组成。
有稃型:角质胚乳环生外层。
甜粉型;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
5.玉米生理成熟期的主要特征
果穗中下部籽粒乳线消失和胚位下方尖冠处出现黑色层的时期,这时子粒变硬,干物质不再增加,呈现品种固有的形状和粒色。
6.作物光能利用率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1)培育强大的根系,吸收足够的营养为作物新陈代谢提供物质源泉。
(2)保护绿色叶片不受病原菌危害,受细菌真菌或病毒侵染的绿色叶片呼吸作用加强,光合
作用减弱
(3)合理密植,充分利用空间
(4)提高复种指数
7.马铃薯种薯退化与防治
(1)利用茎尖脱毒素生产无病毒种属。
(2)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源源不断地生产优质脱毒种薯。
(3)因地制宜采用避蚜留种技术。
(4)利用实生种子生产种薯。
8.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
(1)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2)限制因子:作物品种的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管理措施。
(3)调整措施:①选育优质高产的品种
②推广反季节栽培
③合理安排种植密度
④进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证水肥供应充足,防止病虫害
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积,增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累积
9.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源是指向其他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在作物中主要指绿色叶片。
库是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终的收获器官或组织。
流是指源与库的疏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
协调方法及理论:
①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
②适当增大库源比可增加源活性,促进干物质积累。
③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④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
⑤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起着“拉力”和“推力”作用。
⑥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
⑦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
的主导因素。
⑧培育健壮的茎秆,使疏导组织发达,可促进库的形成。
应用:
①对源强库弱品种作物,应多施P、K肥,增加花开数量,修建株型等达到减源增库的目的。
②对源弱库强品种作物,应增施有机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进行疏花疏果。
③对源库适中作物使流顺畅。
10.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有哪些?
(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
(2)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3)降低呼吸消耗。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①合理的种植制度,套种,复种,间种
②培育优良植株
③改善水肥条件
④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
⑤增加田间C02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