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Science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

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现将组织行为学中一些理论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群体理论

( 1)定义

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

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目标。

群体三要素: 1、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 2、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

系成整体; 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 2)群体类型

1、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大型群体: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 (通过目标、机构等 )联系在一起。社会因素

有更大作用。例如,阶级、阶层群体、大型企业、大学校等。

小型群体:人们之间有直接接触,心理因素的作用大。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指向组织目标的。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

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3、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开放群体:开放 --经常更换成员,来去自由,输入“新鲜血液” ,适应性强;

地位和权力不稳定,不适合于长期的任务。

封闭群体:成员稳定,等级关系严明,历史的眼光。

( 3)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60 年代中期,人们大都认为,群体发展经历 5 阶段的标准程序:

形成,目的、结构、领导、规范不确定。

震荡,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规范,形成亲密关系、结构。

执行任务,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

中止

(4)群体特征

1、角色

2、.群体互动分析

3、群体规范

4、地位

5、凝聚力

6、群体规模

(5)群体互动分析

1、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

“心理地图学”,对组织或群体的社会关系进行直观分析的学科。

社会测量法 (Sociometry),通过面谈或问卷,发现组织成员喜欢谁或不喜欢谁,

愿意和谁在一起工作,不愿意和谁在一起工作。

社会关系图 (Sociogram),利用面谈或问卷得来的信息,用图示的形式表示组织成

员的社交偏好的图形。

2、群体互动分析的主要概念

小集团 (cliques)是指更为长久的、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友谊关系的非正式群体。

明星 (stars) 指社交网络,关系网最密的人。

联络人 (1iaisons) 联系两个或者更多个簇,但自己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簇的

人。

桥梁 (bridges) 指属于两个或者更多个簇,从而起到联结点作用的个人。

狐立者 (isolates) 指与社交网络没有联系的人。

二、激励理论

(1)简介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

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

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

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

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 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 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

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

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

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

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

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 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

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

分地得到满足。

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

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

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

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

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