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

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

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解析:选D; D项,“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应是“叙事”。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

[白话诗歌]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

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

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

本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古代诗歌阅读(第4期)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即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往往通过描写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

常见的设问形式(1)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

(2)诗歌中描写或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格特点?(3)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方法指导1.借助关键词句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突破口,分析诗歌的事物形象也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如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最后两句诗人以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进行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诗人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思想品质。

2.掌握常见意象的内涵古诗词中有些客观事物具有特定的内涵,成为特定意象。

作者常用一些特定意象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比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离愁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

如李商隐的《代赠》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心上人的诗。

其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借芭蕉新叶未展、丁香花如结,表达思念之愁情。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其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借雨打梧桐,将愁苦写到极致。

平时多积累一些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生平作答鉴赏物象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思想主张来把握物象中寄寓的情感。

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诗刻画了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联系当时北宋的现实、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我们知道杏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一、(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筛选概括能力。

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二、(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生气,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但是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出现了,触景生情,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

①老斫轮:斫轮老手。

《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

①矰:短箭。

缴:系箭的丝绳。

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刘过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①,阵势纵横。

人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④。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⑤,曾系诗盟。

龙蛇⑥纸上飞腾。

看落笔四筵风雨惊。

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⑦在,不斩楼兰⑧心不平。

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①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①油幢:油布帐幕。

①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

戎韬指的是兵法。

①“裘带轻”句:《晋书·羊祜传》中记载“西晋羊祜出镇襄阳,轻裘缓带,身不披甲”。

①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之地。

①龙蛇:喻书法。

①吹毛剑:锋利的剑。

①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都写到“羽扇”,它们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语文复习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对点精练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复习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对点精练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Word版含答案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1.(2015江西昌江一中月考)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芬芳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详细分析:形象分析首先要抓意象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尤其要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答案:白梅。

突出了它耐寒、纯洁、清高、报春的特点。

2.(2015广东珠海开学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父①吴镇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

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注】①本词是吴镇临摹荆浩《渔父图》之后写下的十六首《渔父》词中的一首。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详细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能知人论世,也要能从诗歌中的物象入手,另外还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句。

如本词中的关键句就是最后一句,“只钓鲈鱼不钓名”,表达出作者与世无争、隐逸自适的性格和境界。

答案:“风触湖心一叶横”写稳稳坐在小舟中垂钓,体现了悠然自得的心境,“兰棹稳”意为无论多大风浪仍稳坐钓鱼船,体现与世无争的人生观。

“只钓鲈鱼不钓名”表现了不沽名钓誉、隐逸自适的精神境界。

3.(2015桂林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详细分析:全诗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寄托了作者钦羡桐树,欲仿效之的情怀。

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答案: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古代诗歌专题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事物形象)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专题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事物形象)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抒写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
▪ 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 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 (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 步骤2:边境战场,一片肃杀悲凉景色, 烘托了战马;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 鞍具,在战场上迅捷地奔驰,“何当”表 现心理,“踏”显出轻捷矫健的风姿。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
05 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1.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 石头形象。
2.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 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 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①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 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步骤1) ②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 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 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 (步骤2) ③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步骤3)
分析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角度抓 物与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 的品格、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 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
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8)鉴赏诗歌的形象(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8)鉴赏诗歌的形象(Word版,含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野步[宋]周密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附答案详解)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二、(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高考语文-鉴赏诗词的形象-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鉴赏诗词的形象-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鉴赏诗词的形象1.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中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届安徽合肥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女子的名字。

《旧唐书音乐志》:“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1)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昔日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2)结合全诗分析颈联(五六两句)典故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妙用。

(6分)7.【2017届福建厦门一中高三上开学分班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更漏子毛文锡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千结。

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飞燕。

(1)清人陈廷焯云:“‘红纱一点灯’真妙”。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这一句有哪些妙处,并作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词由夜至晨,总共描绘了三处富有寓意的春景。

请指出这三幅春景图,并写出它们各自的寓意。

(6分)8.【2017届福建漳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详细分析: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

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答案: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详细分析: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

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

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

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均有蕴意。

结尾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答案: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题型专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题型专练(含答案)

课时追踪检测(八)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边这首词,达成(1)~ (2) 题。

浣溪沙朱敦儒①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单独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注 ]① 朱敦儒(1081- 1159),宋朝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漂泊江南之时。

②箨 (tuò):竹笋的壳皮。

(1) 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词以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了江南清明节气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光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忱。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了然时间,又描述了江南“清明节气雨纷繁”的特点及扫墓时燃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涟漪,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显现了春季到来的勃勃活力与希望。

D.“日长单独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邃的酸楚,把上阕中凄冷的风景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裕深邃感人的神韵。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问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单怆然的心境相响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势而没心赏析的沉痛心情。

分析:选 AC A 项,“抒发了对江南春光的喜欢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消亡的悲情; C 项,“显现了春季到来的勃勃活力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漂泊江南,四周飘零,无认为家。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如何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剖析。

答: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心里悲凉凄凉、落寞迷惘的爱国诗人形象。

清明节气,凄风苦雨,冷气难耐。

白天渐长,一个人孤独地倚着栏杆,这光阴怎么过得这样迟缓?天寒人心更寒。

词人遭受离乱,故国已亡,漂泊江南,心里的悲忿悲凉因而可知。

2.阅读下边这首词,达成(1)~ (2) 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注]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 ),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问题: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高考诗歌鉴赏事物形象专练

高考诗歌鉴赏事物形象专练
鹭鸶 罗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16.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7.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 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8.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 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 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 虑。
1.A 欧诗是一 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描写、抒情均围 绕画眉鸟展开,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而文诗主要表现诗 人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画眉鸟只是以鸣叫声为这种状态提供 烘托渲染,并不是“直接描写对象”。 2.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 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 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 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 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答案】14. C 15. A 16.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 (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鉴赏诗词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鉴赏诗词事物形象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事物形象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骢马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

青色的皮毛配以金饰的笼头白玉的马鞍,狂野地奔跑在大道上,主人鞭长莫及。

B.颔写骢马的敏捷、矫健。

“朝”“暮”极言时间短促,“东道”至“河源”,写空间的阔远,表现骢马飞奔的雄风。

C.颈联刻画骢马的功业和品格。

“每随”“不惮”表现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人死、为国捐躯的昂扬战斗精神。

D.首联写外在美。

后面三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翎雀歌虞集①乌桓②城下白翎雀,雌雄相呼以为乐。

平沙无树托营巢,八月雪深黄草薄。

君不见旧时飞燕③在昭阳,沉沉宫殿锁鸳鸯,芙容露冷秋宵永,芍药风暄春昼长,【注】①虞集:祖籍四川仁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一生多在元大都任职,晚年才回归故里。

①乌桓: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

①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曾受君王独宠。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从白翎雀入笔,描绘出白翎雀双飞双宿、其乐融融的生动场景。

C.作者将白翎雀与失意宫女相比,突出了白翎雀虽身处苦寒却仍然快乐。

D.本诗着意细节刻画,在末尾点出诗歌主旨,和一般的咏物诗套路一致。

4.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芙容露冷秋宵永,芍药风暄春昼长”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其二)”苏轼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注]①陈直躬,宋代著名画家,苏轼好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随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
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笋皮。

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

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

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解析:分析“风”的形象,应由诗歌中对风的描写和评价入手,诗人言风“凉”,使“林壑清”为“涧户”“驱烟”,为“山楹”“卷雾”,日落山水静寂之时,又吹响松涛,让人们欣赏美妙的乐章,不辞劳苦地工作。

尽管人们看不到它的踪迹,但它的一举一动都满含对人间百姓的深情厚意。

所以诗人称其“有情”。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

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强烈的动感,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这两首诗显示了两“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解析:李诗咏物言志,采用拟人手法将牛人格化,写它因病而“力尽精疲”,在无人理会的情况下,虽心中有怨,但依然为使众生“皆得饱”而辛勤劳作,借此表达自己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仍然心忧“众生”的情怀。

孔诗很像一副温馨宁静的乡村风光图画,诗中的老牛,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悠闲地卧在坡头吃草,那么轻松,那么悠然, 这一形象体现出诗人平和、淡泊的人生追求。

答案:(第一首)诗中的“病牛”心有不平但无怨无悔。

(第二首)诗中的“老牛”在结束了耕耘之后,感到轻松与满足,追求平和淡泊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鉴赏“瀑布”这一形象要抓住诗歌中对其特征进行描写的诗句如“不辞劳”“出处高”写细流不辞劳苦,汇集在高处,形成瀑布;“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写瀑布谢绝溪涧挽留,决心继续向前,流入大海,化作汹涌波涛。

可见这瀑布是不畏艰难,志在高远的勇士。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