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新教材《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宇宙航行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宇宙航行》,关于这节课我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内容:教材简介,课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其中教学过程又包括下面五个部分:复习旧课,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下面我将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解说。
一、教材简介《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模块第7章第5节的内容。
二、课程分析本节课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
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速度问题。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我国在xxxx年,20xx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圆了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分析之后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2)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并能够准确阐述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3)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并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航天员与记者”模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合理表达能力;2)学生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解决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关课后习题时均以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求解。
7.4 宇宙航行(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第4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问题与目标目标与素养1.通过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三个宇宙速度含义的了解,能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
情景与问题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天体运动的认识,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解决卫星运动的有关问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难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
2.掌握有关人造卫星的计算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代换。
教学准备教师要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学生要求课前预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查阅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的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简单介绍中国近几年的航天发展情况,并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及一些图片资料:如今,人们的通信手段越来越多样,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要保证稳定通畅的通讯,需要同步卫星进行信号的传递。
手机等便携设备的导航定位功能已经非常全面,要实现精确的导航,需要同步卫星发挥极大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怎么样才能把物体发射上天空,且不再落回地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一)300多年前牛顿的设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问题”部分并播放图片:牛顿曾设想,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则落点一次比一次远。
如不计空气的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而是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总结出人造地球卫星运行遵从的规律是: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教师投影图片,提出问题:如图所示,你认为四条轨道中可以作为卫星轨道的是哪些?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回答问题:A、C、D可能,B不可能。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宇宙航行》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宇宙航行》。
(板书)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航行”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小节,本节课是一节知识应用与扩展课,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实践成就,即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和运行规律,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基础。
人造卫星是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也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个更深入的认识,对宇宙航行有一个更系统的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接下来,看一下学生及重难点分析。
从知识层面来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规律,具备了解决宇宙航行问题的知识基础。
另外,通过本章前四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其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尚不清楚,对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的了解。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高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尚处在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容易接受表象的知识,但对知识体系的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有所欠缺。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对人造地球卫星原理的理解和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难点在于对卫星运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以及对卫星运行规律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按照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希望学生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数值及物理意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及运行规律,对各种卫星的运行图景有个正确认识。
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经历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并通过对卫星运行规律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2.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建立起关于各种卫星的运行状况的正确图景;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2.通过对卫星绕行星运动的研究,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三、情感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认识到天体运动的实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应用,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归类,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能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
教学重点1.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人造卫星的速度、周期的比较;同步卫星的特点。
教学难点1.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环绕运行的最大速度;2.同步卫星的特点电教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为: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动脑、动口、动手。
而电教媒体则为这一切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互平台。
本节课电教设计含:二个课件(1:将卫星的运动与行星的运动作一类比;2: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认知三种宇速;);图片3张(配合分析宇宙速度);录像一段(人造卫星与空间技术的发展史:使学生在物理学史中感知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整体感。
);投影片若干(巩固练习,加大信息密度和课堂容量。
)在每个环节,先用媒体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思考,自觉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探索,再通过师生的讨论、分析、概括及应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
将思维的发展贯穿于知识认知的全过程,是本课的一条主线。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简述新闻背景———神舟号。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公开课教案[1]
讲练结合、视频展示【教学用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播放“神舟”10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剪辑录像。
媒体报导:12年朝鲜发射了“光明星3号”卫星,但发射失败,你能分析一下造成发射失败的可能原因吗?背景:牛顿提出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从高山顶水平抛出一个铅球,当抛出速度足够大时,铅球将环绕地球运动,成为一个“小月亮”问题:牛顿思想的基础是什么?一.第一宇宙速度人造卫星就像一个小月亮,能在一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
为简化起见,假设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问题:“什么力”提供卫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猜想学生思考:可能是发射速度太小,也可能是……学生了解“牛顿的预言”学生思考:在地面上抛出速度较小时作平抛运动,但随着速度增大,平抛的水平位移增加,由于地球是圆形(球体),所谓的“水平位移”实际上就变成了“弧长”,如果速度再增加,“弧长”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思想之伟大。
学习他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假设卫星地球和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 与m ,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如图所示)则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多少?问题:若地球质量M 约为6×1024,地球平均半径为6400,人造卫星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即近地卫星,则其运动速度是多少?(6.67×10-11N ·m22)22Mm v G mrr =卫星运行速度GMv r =代入数据:7.9问题:近球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即在地表所受的重力,则卫星可以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也可理解为重力提供向心力。
从这要方向试求近地卫星的运行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2.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速度中的最小值。
发射速度小于该值则物体定会因“平抛”而“落求解第一宇宙速度大小,并提出证明方法强调其是发射的最将等于“周长”即物体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人教版宇宙航行说课稿
人教版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对人教版宇宙航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包括宇宙的构成、探索宇宙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宇宙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火箭发射、航天器运行轨道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引导学生认识到宇宙探索对于人类科技发展和未来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奥秘- 宇宙的定义和组成- 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的特点和分类-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 宇宙探索的历史- 人类探索宇宙的早期尝试- 重要的航天事件和里程碑- 国际空间站的作用和意义3. 宇宙航行技术- 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和控制- 宇宙航行中的挑战和解决策略4. 宇宙探索的意义- 宇宙探索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宇宙资源的潜在价值- 人类未来在宇宙中的生存和发展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提问,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宇宙探索的意义,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视频观摩:观看宇宙探索相关的纪录片,直观感受宇宙的壮丽和探索的艰辛。
4. 实验操作:通过模拟火箭发射等实验,加深对宇宙航行技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宇宙有多大?”“宇宙中有哪些天体?”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简要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授新知- 详细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宇宙探索的历史。
- 通过实例和图解,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宇宙探索对人类的意义,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 观看宇宙探索相关的视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问题。
4. 巩固提高-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航行的过程。
-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关于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6.5宇宙航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II)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6.5宇宙航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II)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知道环绕速度和发射速度的区别以及人类是怎样探索和发现宇宙的奥秘的。
2、解析: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可结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球运转的向心力,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是卫星环绕的最大速度,同时了解第二、三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同样满足一般圆周运动的各量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同步卫星,有哪些参量是确定的.二、目标及其解析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2.分析人造地球卫星的受力和运动情况.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4.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很难区分环绕速度和发射速度。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先让学生区分环绕速度和发射速度,然后才能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同时也是最大环绕速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基本流程复习万有引力公式和向心力公式→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介绍环绕速度和发射速度的区别→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同时也是最大环绕速度”→练习、小结2、教学情景问题1.卫星的绕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r的关系?(1)由G,得v=,得r越大,v越小.(2)由G=mω2r,得ω=,得r越大,ω越小.(3)由G,得T=,得r越大,T越大.问题2.讨论天体(包括人造卫星)运动规律的基本思路?(1)万有引力全部提供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所有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都必定在地心.(2)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与它的高度不同.(3)离地面高度不同,重力加速度不同,设离地球表面高为h处,重力加速度为g′,地面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则:=mg,G=mg′故g′= g.问题3.什么叫宇宙速度?怎样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方法一:地球的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地,引力常量为G,物体在地球表面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R=R地,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G故:v1=.方法二: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那么物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也就等于重力,即mg=m,故v1= (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说明:a、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v1=7.9 km/s,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最大运行速度.b、第二宇宙速度:v2≥11.2 km/s,又叫做地面附近的逃逸速度,即物体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时的速度.c、第三宇宙速度:v3≥16.7 km/s,即物体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外的空间所必须具有的速度.例1: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 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这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A.16 km/sB.32 km/sC.4 km/sD.2 km/s设计意图:此类题要结合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来计算.解析:由G=m得v=.因为行星的质量M′是地球质量M的6倍,半径R′是地球半径R的1.5倍.即M′=6M,R′=1.5R得:=2即:v′=2v=2×8 km/s=16 km/s.答案为A.思维总结:计算第一宇宙速度有两种方法:(1)由G=得:v=(2)由mg=m得:v=.拓展练习1-1: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速率()A.一定等于7.9 km/sB.等于或小于7.9 km/sC.一定大于7.9 km/sD.介于7.9 km/s和11.2 km/s之间例2:已知一颗近地卫星的周期为5 100 s,今要发射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它距地面高度为地球半径的多少倍?设计意图: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都是由万有引力提供,所以可以用两种卫星的对称性来求解.解析:对于近地卫星,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2R ①对于同步卫星有:G=m′()2(R+h)②联立①②得:即-1又T1=5 100 s,T2=24×3 600 s,所以=5.6.答案: 5.6倍思维总结:地球所有的同步卫星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内,同时轨道半径、环行速度运转周期均相同,并且T=24小时,h=3.6×104 km,v=3.08×103 m/s.拓展练习2-1: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步卫星要和地球自转同步,它离地面的高度和环行速度都是确定的B.同步卫星的角速度和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但同步卫星的高度和环行速度可以选择C.同步卫星在地球上空的纬度可以选择D.同步卫星的轨道在地球赤道面内例3:2005年10月12日9时,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的时刻,这是我国继“神五”之后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神六”刚入轨时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第五圈变轨为距地面343公里的圆轨道,“神六”的运行可以说是“地面一昼夜飞船十六天”,下面有关“神六”的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各自的圆轨道半径的立方和周期的平方的比值是相同的B.已知飞船的圆轨道半径和周期可以计算地球质量C.飞船圆轨道绕行速度约为7.82 km/s,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其原因是轨道半径太小D.飞船在圆轨道准备返回地面时要沿飞行方向的反方向喷火以使飞船加速做近地飞行设计意图:在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半径和周期,我们也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来进行分析计算. 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k,k是一个和中心天体质量有关的常量,故A项正确;根据G=mr得:若已知飞船的圆轨道半径和周期可以计算地球质量,故B项正确;由公式v=知:半径越大,绕行速度越小,故C项错误;若沿飞行的反方向喷火,则飞船将加速,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飞船将做离心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为AB.思维总结:(1)使飞船加速,飞船将远离地球,再次做圆周运动时的半径变大,线速度减小. (2)使飞船减速,飞船的轨道半径减小,其动能反而增大,再次做圆周运动时的半径变小,线速度增大.拓展练习3-1:一颗人造卫星在地面上以速度v发射后,可绕地球运动,若使发射速度变为2v,则该卫星可能()A.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变大B.绕地球运动,轨道变为椭圆C.不绕地球运动,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卫星D.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六、目标检测1、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 .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 .如果没有,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将围绕地球运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 .2、第一宇宙速度的表达式是和 .3、要使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它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 km/s,并且小于 km/s,要使卫星脱离地球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成为人造行星,必须使它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km/s;要想使它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地方去,它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 km/s.4、地球同步卫星的与地球的相同.配餐作业从下列三组题中任意选择两组题完成,建议选择AB或BCA组题1.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B.它是近地圆形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C.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近地点的速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不随运动状态而改变,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也不随运动状态而改变B.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随物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C.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随物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3.在人造地球卫星中,下述哪些仪器不能使用()A.天平B.弹簧秤C.水银温度计D.水银气压计4.用m表示地球通信卫星(同步卫星)的质量,h表示它离地面的高度,R表示地球的半径,g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ω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则通信卫星所受万有引力的大小为()A.零B.mC.m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练习B组题5.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则()A.速度越小,周期越小B.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C.加速度越小,周期越大D.角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大6.人造卫星由于受到大气阻力,其轨道半径逐渐减小,其相应的线速度和周期的变化情况是()A.速度减小,周期增大B.速度减小,周期减小C.速度增大,周期增大D.速度增大,周期减小7.航天飞机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是指这个物体()A.不受地球的吸引力B.地球吸引力和向心力平衡C.对支持它的物体的压力为零D.受地球的吸引力减小了8.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展,现在已成功地把人造天体送到火星上漫步,我国也已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并着手实施登月计划,下列有关人造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的轨道越高,则其运转速度越大,周期越大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载人空间站中,宇航员受力的作用,但所受合外力为零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载人空间站中,宇航员不能通过做单摆的实验测定空间站中的加速度D.若地球没有自转,地球将没有同步卫星9.可以发射一颗这样的人造地球卫星,使其圆轨道()A.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纬度线(非赤道)是共面同心圆B.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经度线所决定的圆是共面同心圆C.与地球表面上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且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静止的D.与地球表面上的赤道线是共面圆心圆,但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运动的10.地球同步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可由r3=求出.已知式中a的单位是m,b的单位是s,c的单位是m/s2,则()A.a是地球半径,b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B.a是地球半径,b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C.a是赤道周长,b是地球自转周期,c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D.a是地球半径,b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C组题11.已知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若在地球上质量是50 kg 的人到火星上去.求:(1)在火星上此人所受的重力多大?(2)此人在地球上可跳1.5 m高,他在火星上可跳多高?(g取10 m/s2)12.国际通迅“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相对地面静止,若地球的质量为6×1024kg,赤道半径为6 400 km,求:(1)同步卫星高度是多少千米?(2)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速度是多少?设计意图:提高部分学生的能力。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望奎一中杨志宇一、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宇宙航行》选自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和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学本人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如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实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学习方法高一学生,经过了大半年的学习,抽象能力和对某些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高估他们对物理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更是欠缺。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
第七章是力学,讲述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这一章我们将学习对人类智慧影响至为深远、在天体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万有引力定律,并了解它的发现历程和在人类开拓太空中的作用。
《宇宙航行》一节主要讲解宇宙航行的物理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2.5 会计算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 5 了解牛顿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
二、说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
教材一开始以牛顿的设想引入,让学生思考人造地球卫星如何才能不落回地面;紧接着从运动和受力分析入手,用万有引力。
河南省物理优质课《宇宙航行》说课稿
河南省物理优质课《宇宙航行》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宇宙航行》这节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航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小节。
这节课是一节知识应用与拓展课,主要介绍了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和运行规律。
通过研究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宇宙航行有更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
此外,这节课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状况。
学生已经研究了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万有引力定律,具备了解决宇宙航行问题的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和运行规律尚不清楚,对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的了解。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尚处在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容易接受表象的知识,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对易混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有所欠缺。
接下来,我们来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需要了解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数值,理解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同时,学生也需要掌握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及运行规律,会用万有引力是人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处理天体运动问题。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需要通过了解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同时,通过对卫星原理及运行规律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需要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和成就,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的热情和兴趣。
同时,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介绍,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
第七章是力学,讲述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这一章我们将学习对人类智慧影响至为深远、在天体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万有引力定律,并了解它的发现历程和在人类开拓太空中的作用。
《宇宙航行》一节主要讲解宇宙航行的物理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2.5 会计算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 5 了解牛顿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说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
教材一开始以牛顿的设想引入,让学生思考人造地球卫星如何才能不落回地面;紧接着从运动和受力分析入手,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讲解了宇宙速度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
教材安排有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能从运动和受力分析入手,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2.了解人类运用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成就。
四、说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通过学习宇宙航行知识,能从物理学视角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认识和观念;能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能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宇宙航行;能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抽象概括;运用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能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知识的认识。
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联系实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
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必要的埋伏。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及其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退到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前面所学的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知识,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来。
3、教学重点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正确深入理解人造卫星的运动的特点和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宇宙航行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运动情况的想象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二、说教法:本堂课的教学将综合应用以下教学手法:1、情景激学法(目的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手法。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宇宙航行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的课题。
本课旨在通过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引导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意义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量和探索欲望。
2. 宇宙航行的意义和发展历程介绍宇宙航行对人类的意义,如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科技创新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包括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月球登陆等重要事件。
3.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通过实例和模型演示,匡助学生理解宇宙航行中的物理原理。
4. 宇宙航行的技术和装备介绍宇宙航行所需的技术和装备,如火箭发动机、航天器、航天服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技术发展和装备特点。
5. 宇宙航行的未来展望探讨宇宙航行的未来展望,如太空探索、太空旅游等。
引导学生思量宇宙航行的潜力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模型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宇宙航行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法设置问题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预,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探索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模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加深对宇宙航行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宇宙航行的图片、视频、模型等,以及实验器材和工具,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延伸1. 阅读推荐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和科学杂志,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宇宙航行的知识和最新发展。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说课
v
联系,新旧知识结合,
复习的同时加深对新知
识的理解与记忆。
mv 2 R
G
Mm R2
使卫星加速到
v1,
使
mv12 R
G
Mm R2
运高使
v3
动轨卫
v2
道星
做进
圆入
周更
使卫星加速到 v3,使
mv32 L
G
Mm L2
卫星的发射完整图示
设计意图
通过动态图演示帮 助学生更直观生动 了解完整的发射过 程,兴趣浓厚记忆
公式: GMm
v2
r2
m r
设计 意图
v
GM r
GM R地
6.67
1011 5.98 6.40 106
1024
m
/
s
7.9km
/
s
这就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叫 做第一宇宙速度。
学生常出现的问题: 分不清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速度。 解决方法: 加深情景分析,熟练掌握公式
牛 顿 的 猜 想
图 设 提出问题, 计 师生互动, 意 迁移类比,
引发思考。
牛 顿 的 猜 想
6 内容精讲
流程1 情景引入
流程4 例题练习
流程2 新课讲授
流程5 课堂小结
流程3 拓展延伸
流程6 板书设计
建立模型: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基本思路:卫星绕地球做匀
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
R
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
3.第三宇宙速度 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速度。v=16.7km/s
4.卫星变轨 离心运动
优点:基于教材,结合动图引入让学 生更感兴趣,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带 领学生体验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 缺点: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参与 程度有待加强。
7.4宇宙航行说课课件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
强调: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火箭的初速假若卫星发射后不再补充能量,那么要发射 一颗人造地球度。卫星,其发射速度就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问题探究2】:若发射速度v>11.2km/s会怎样呢? 2.第二宇宙速度:v=11.2km/s当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11.2km/s时,它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 强调:若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物体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不是圆,是椭圆,但还在地球的引 力范围之内。
3.第三宇宙速度:v=16.7km/s当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16.7km/s时,它会挣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 外。
第 一 环 节 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 第四环节
新课讲授:人造地球卫星
北
以动画演示形式,更形象直观,便于 学生理解
【问题探究3】:这些卫星的轨道有什么特点呢?
西
赤道平面
F F
东
(1)轨道分类:赤道轨道,极地轨 道,倾斜轨道
新课引入:观
看火箭发射视
频
5
17
新课讲授:宇宙速度
新课讲授:人造
地球卫星、载人 航天
13 5
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 第四环节
情景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体现立德树人,为探究卫星发射原理做 好铺垫
1、播放视频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实现我国航天载人新征程,尤其 航天乘组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人要在天空驻扎六个月
2、过渡语:同学们,你知道航天员靠什么飞上天吗?火箭发射的最小 速度是多少呢?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又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将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宇宙航行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建立学生清晰的物理分析思路。
学生常常对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不区分,因此对这部分的强调十分必要。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在的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在他们展现其自身才能的同时可以达到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的沟通与合作。
板书设计
5、边问边引导学生得出:如果卫星在“地面附近”飞行,可以用地球半径R代表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从而得出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和数值。
6、强调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是最大的环绕速度。
7、教师可启发,除了第一宇宙速度,有没有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呢?介绍第二宇宙速度是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是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搜集学生答案,并引导)
提问2:你来猜想,随着抛出物体速度的增大,物体的运动情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总结,并用多媒体模拟.
如果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物体在空中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初速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宇宙航行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重点内容,是匀速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结合。在宇宙速度的教学部分,教师合理的为学生搭建台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应用已知的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导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学习上比较有依赖性,本节课程除了宇宙速度部分需要老师的引导,大部分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进行自学互学,这正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好机会。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汇报的形式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互助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新教材《宇宙航
行》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很高兴能就《宇宙航行》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指导思想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
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
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可组织一些课后调研活动。
2、学生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
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
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④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科学的民主意识;
②通过学习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③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5、教和学的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同时采用讲解法和谈话法辅助学生学习。
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在本节课,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根据教学要求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地位)
学生活动(主体地位)
情景导入
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了人类的航天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自主探究
复习性提问,提出问题: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同学们请思考:
人造地球卫星和“东方号”载人飞船绕地球做什么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什么力?
卫星在绕地球运动时受哪些力的作用?
交流协作
安排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看书,并分组探究下面问题的答案。
牛顿对人造地球卫星是如何理解的?
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
根据上面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表达式?
根据上面得到的表达式,可以得到的表达式是什么?
看宇宙速度的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如果卫星是在地球表面,它的运行速度是多少?这个速度叫做什么?
怎么推导出来的?()
这个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它的速度大于7.9km/s会怎么样呢?
什么是第二宇宙速度?数值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什么是第三宇宙速度?数值是多少?物理意义是什么?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是一回事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根据得到的环绕速度的表达式,地球卫星的运行速率和轨道半径有什么关系?
如何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和最大环绕速度”?
地球同步卫星:
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
“同步”的含义是指什么?
地球同步卫星的有何特点?能不能确定?
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怎样才能让地球同步卫星向高轨道运行(离心运动)?
通过学习,你认为分析卫星变轨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让学生互相交流,总结出正确答案,必要时可适当采用讲解法。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自主性,综合性,多向性,全程性
纬度:情感、能力、协作合作、操作技能)
借助于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并对学生问题较集中的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或评价。
通过学案的“自我测评”来进行自我测评,了解自己课堂学习效率如何,有疑问的可以集中解决,做到有的放矢。
总结建构
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自学、讨论及成果展示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体系,建构知识框架;布置作业。
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完成课后作业。
四、教学设计体会
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
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在“宇宙速度”讲解时引入了“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在讲解卫星的变轨问题时,借助地球同步卫星的变轨发射讲解,拓展了教学内容。
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科技息息相关,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加之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学习本节课,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既突
出了自主学习,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3.改变知识获得的渠道,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
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前学生被动获得知识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变得更加合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这也为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
1、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2、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得到转变。
3、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