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分类

合集下载

中药方剂分类编码

中药方剂分类编码

中药方剂分类编码
中药方剂的分类编码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五味分类法、四气分类法、功效分类法和归经分类法。

这些方法都是根据中药方剂的不同特性进行的分类。

例如,五味分类法是根据中药方剂的五味(酸、甜、苦、辣、咸)进行分类;四气分类法则是根据中药方剂的四气(寒、热、温、凉)进行分类;功效分类法则是根据方剂的主要功效进行分类;归经分类法则是根据中药方剂主要作用的经络进行分类。

在中药方剂的编码方面,可以采用一些通用的编码系统,如国家药品监管局发布的药品编码规则。

这些编码系统通常会根据中药方剂的成分、功效、用法等特性进行编码,以便于管理和检索。

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中药方剂的分类和编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药方剂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中药方剂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中药方剂分类编码的信息,可以查阅中医药相关书籍文献,或者咨询中医药专家获取专业解答。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通过对中草药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探讨以中草药为主要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即中药方剂,其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中药方剂学旨在总结丰富的中医药传统经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确保使用中药安全有效。

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的定义中药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配方规律,将若干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煎煮或制成剂型,用以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方剂通常包含主药、佐使药、调和药以及药引等组成部分,各药性味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方剂的分类方剂按类型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等;按作用可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化气剂等多种类型;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治标方、治本方、方解、方草、便民方、辨变方等不同类别。

中药方剂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药方剂使用中,通常根据君臣佐使相配的原则进行配伍。

君药在方剂中起主导作用,臣药则在辅助君药的同时有特定的作用,佐药则有助于调和君臣药的作用,使整个方剂更加有效。

用药考量原则在选择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确保选用药物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用量适中,药性温和。

疾病辨证原则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确保选用适合的方剂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方剂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未来,中药方剂学将更加注重对方剂的药效成分研究,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致力于提高方剂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中药的规范化、现代化应用。

总的来说,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医药精髓,通过对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愿中药方剂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造福人类健康。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方剂的研究。

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有针对性地在
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病因制定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方剂分类:方剂可分为单方、复方、方剂组成学、方剂炮制
学等不同分类,这些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纳整理。

2. 药材学:药材学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其中包括草药的形态
特征、药材的产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材的炮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方剂组成学:方剂组成学是针对方剂中所含药材的分类和配
伍原则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重点包括药材的归经、性味、相克相宜原
则及其配伍规律等。

4. 方剂炮制学:方剂炮制学是研究药材加工和配伍技术的学科。

包括药材的初加工、水分处理、炮制加工等各个环节及其炮制方法。

5. 方剂应用:中医方剂学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中需要考虑
方剂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内容能为临床提供基
本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还需要结合病情和病人的特点灵活运用。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总论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多味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証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的。

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应用上,由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故在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常因历代医家见解迥异,归纳产生不同的方剂分类法。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

历代对于方剂的分类,繁简不一,各有取义。

其中主要的有“七方”说、“十剂”说、按病证分、按治法分、按组成分、按病因分。

本教程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将所辑之方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食、驱虫、涌吐计十八章,每章分若干小节,使之纲目清晰,便于学习和掌握。

一、七方之说:最早记载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又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制下,制以急;急则气厚,缓则气味薄。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

金元.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首先明确指出七方名称:『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複七方是也。

』。

“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大方: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需要重剂治疗的方剂,如大青龙汤、大承气汤。

小方: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之轻剂治疗的方剂,如葱鼓汤、桑菊饮。

缓方:药性和缓,气味较薄,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方能收效的方剂,如四君子汤。

急方:药性峻猛,气味较厚,以治病重势急,须迅速治疗急于取效之方剂,如四逆汤。

奇方: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如五苓散。

偶方: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如四物汤。

複方:指两方或数方合用而用治疗较为複杂病证的方剂,如八珍汤。

二、十剂学“十剂学”源于北齐·徐之才《药对》,宋·赵佶《圣济经》正式定为“十剂”。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

所谓七方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这个实际上是《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一种设想,也反映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

《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病证分类法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

《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三、主方分类法祖方(主方),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就是治法。

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里最早提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的功效,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

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法结束了,到达遣药组方阶段,这个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第二个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熟练的配伍技巧,配伍应当是我们方剂学的,方剂复方是配伍,应该是方剂学教学、研究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

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把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

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

那作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作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一种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的原有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方剂剂型分类

方剂剂型分类

方剂剂型分类
方剂剂型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散剂:将药物研磨成细粉后包装,患者使用时需要按照剂量取用,常见的如散剂颗粒剂、散剂袋剂等。

2. 丸剂: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后再加入辅料进行调制,制成球形丸状,常见的有水丸、蜜丸、浸膏丸等。

3. 散剂丸剂:是将散剂和丸剂结合在一起,如贝壳散丸、三七胶丸等。

4. 汤剂:将药物煎煮,制成液体剂型,患者用开水冲服,常见的有煎剂、煮膏等。

5. 冲剂:是将药物研磨成细粉后制成冲剂,并加入辅料,患者用开水冲服。

常见的有冲剂颗粒剂、冲剂袋剂等。

6. 丹剂: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后配合辅料制成球形丹状,患者直接吞服,如丹丸、丸剂等。

7. 煎膏剂:将药物煮成糊状,加入胶质制成软膏剂,通常外用,如外用膏药。

8. 乳剂:将药物悬浮、乳化或溶解于水-油等混合物中,制成
液体剂型,如霜剂、乳剂、乳霜等。

9. 颗粒剂: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制成颗粒状,如颗粒剂、珠粒剂等。

10. 片剂: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后制成片状,常见的如口服片剂、贴剂等。

以上是常见的方剂剂型分类,每种剂型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方法。

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配方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一、方剂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治疗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配伍而成,用于防治疾病。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1. 主药:针对主要症状或病因选择的药物。

2. 辅药:协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

3. 佐药:减轻或消除主药的毒副作用的药物。

4. 使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

三、方剂的分类1. 按照治疗作用分类:- 发散风寒类- 发散风热类- 清热解毒类- 补益类- 活血化瘀类- 利水渗湿类- 温里祛寒类- 安神类- 平肝息风类- 化痰止咳类- 理气类- 收敛固涩类- 驱虫类- 其他类2. 按照处方来源分类:- 经典方:源自古代医学典籍的方剂。

- 经验方:根据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创制的方剂。

- 民间方:流传于民间,未经正式文献记载的方剂。

四、方剂的配伍禁忌1. 十八反:某些药物共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 十九畏:某些药物共用会减弱药效。

3. 妊娠禁忌:对孕妇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五、方剂的临床应用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3.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1. 方剂药理研究: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方剂剂型改革:开发新的方剂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依从性。

3. 方剂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方剂配比和质量控制标准。

七、常用方剂举例1. 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2.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

3. 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4. 八宝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5. 五子衍宗丸:用于治疗男性不育。

八、结语方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请注意,本文仅为方剂知识点的概述,具体应用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加味香苏散
辛凉解表
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
扶正解表
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参苏饮
二、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
温下
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润下
济川煎、麻子仁丸
逐水
十枣汤、舟车丸
攻补兼施
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九仙散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金锁固精丸、缩泉丸
固崩止带
固冲汤、固经丸
十、安神剂
滋阴安神
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磁朱丸
十一、开窍剂
凉开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温开
紫金锭、苏合香丸
十二、
理气剂
行气
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橘核丸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
五、祛暑剂
祛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祛暑清热
清络饮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祛暑利湿
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六、温里剂
温中祛寒
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回阳救急汤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七、表里双解剂
解表攻里
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汤
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
温化寒湿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萆解分清饮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1 七方七方,是方剂分类之一。

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不同的方剂。

2 十剂十剂,方剂分类方法之一。

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剂。

3 君药君药,方剂组成原则之一。

即指方中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4 逆流挽舟法逆流挽舟法,治疗方法之一。

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5 大承气汤方名。

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

因本方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汤。

6 增水行舟法:对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以大量滋阴补津液之品,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

代表方如增液汤。

7 和解少阳法和解法之一。

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代表方如小柴胡汤。

8 痛泻要方方名。

由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组成,有泻肝补脾之功。

用补脾泻肝的药物来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的肠鸣腹痛泄泻,泻后腹痛不减的方剂。

9 辛开苦降法治法之一。

对肠胃不和,寒热互结,气失升降之心下痞、呕吐、下利病证的治法。

常用辛温与苦寒药物伍,开结散寒,苦降泄热。

如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的配合,即属辛开苦降法。

10 清营凉血法治法之一。

是清除热性病邪在营血的治法。

其用药常以清营透热,凉血散瘀之品为主,如清营汤。

11 凉膈散理中丸,方名。

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虚寒证。

因本方用药,使中焦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

13 开窍“三宝”指凉开方剂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

三方组成均是以芳香开窍药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14 玉屏风散固表止汗剂。

方剂学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剂型、煎服法)

方剂学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剂型、煎服法)

金元时期,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药方论》(成书于 公元1156年),是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 析组方原理的专著,虽然只分析了《伤寒论》中的 20首方剂,但开著《医学启源》(刊于公元1186年),全书 共3卷,善于化裁古方,自制新方,师古而不泥古。
全书共200卷,载方近20000首,系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 所献医方和“内府”所藏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一一和剂局的成药配 本(初刊于公元1078—1085年),载方297首。至大观 年间(公元1107-1110年),经当时名医陈承、裴宗元、 陈师文等校正,内容有所增订。至淳祐年间(公元 1241-1252年),历经160余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 首方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 药典,其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上篇:总论
内容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 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 验积累,认识到对于多数病证而言,几味药配合应 用的疗效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晋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云:“伊尹以亚圣之 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后世多以此为方剂 之始萌。
唐孙思邈编撰《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 年),孙氏在序中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 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之。全书共 30卷,凡232门,合方、论5300余首。
孙氏尤其注重医德,“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端,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 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 凶……一心赴救。”公元682年,孙氏鉴于《备急千 金要方》有诸多遗漏,“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 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又撰《千金翼 方》以辅之。全书共30卷,包括妇人、伤寒、小儿、 养性、补益、杂病、疮痈、针灸等,凡189门,合方、 论、法2900余首。

方剂学习笔记-整理

方剂学习笔记-整理

方剂学习笔记-整理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配伍规律,并提高临床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

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指代由中药组方而成的药物组合。

根据不同的配伍原则和治疗目的,方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经典方剂、医家方剂、方剂变法等等。

其中经典方剂是指历史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并被广泛应用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和配伍规律方剂的组成主要由各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功效。

在方剂的组方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治疗目的,合理选择中药,并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等特点进行配伍。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方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药物配伍的禁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病症的疗效增强或减弱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和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剂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方剂的功效和应用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不同方剂具有不同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的应用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调理等方面。

在使用方剂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并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调整。

方剂学的重要性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发展中医药产业以及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水平。

方剂学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 张恩溥,黄国熙,李振洲.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李冀平. 中医药学方剂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丁志勇. 中医药学方剂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与方解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与方解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与方解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
1. 单味药方剂: 由一种中药药材煎煮而成的方剂。

例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2. 复方药方剂: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组成的方剂。

例如:四逆散、十全大补汤等。

3. 方组合药方剂: 由多种方剂组合而成的方剂。

例如:十枝汤加味剂等。

4. 炮制药方剂: 对中药进行炮制处理后使用的方剂。

例如:附子理中汤、茯苓四逆汤等。

5. 茶剂类药方剂: 由中药药材煎制成茶剂的方剂。

例如:三仙饮等。

6. 石墨类药方剂: 由石墨制成的药剂。

例如:石膏湯等。

7. 糖浆类药方剂: 由糖浆制成的药剂。

例如:白芷糖浆等。

8. 凝胶类药方剂: 由凝胶制成的药剂。

例如:牛黄清心散等。

9. 胶囊类药方剂: 由胶囊制成的药剂。

例如:丹参胶囊、人参胶囊等。

方解是指针对具体的疾病或症状,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其他因素,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方解包括方剂选择、用药原则、药物配伍、煎煮方法等内容,旨在确保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方解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组合和处理方法。

通过方解,中药方剂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3章方剂的分类

第3章方剂的分类
物分成十种 宋代赵佶《圣济经》在每种后加一剂字,将方分 成十种。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明确提出“十剂”名称。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八阵”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补方之制,补其虚也。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攻方之制,攻其实也。 散方之制,散表证也。 寒方之制,为清火也。 热方之制,为除寒也。 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按病证分类:《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按组成分类:“七方” 按主方分类:《祖剂》 按治法分类:“十剂”、“八阵”、“二十二剂” 综合分类法:本教材
“七方” 大: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 小: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邪轻浅的轻剂。 缓: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急: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 奇:单数味药组成的方剂。 偶:双数味药组成的方剂。 重(复):两方或数方组成的方剂。
二十二剂(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 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 润燥、泄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 明目、痈疡、经产、救急良方
习题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消法与下法的异同 3、八法由清代( )在《 》提出,包括( )。 4、八阵包括( ) 5、十剂是指( )

方剂的分类与常用的方剂

方剂的分类与常用的方剂

方剂的分类与常用的方剂
以下是 7 条关于方剂的分类与常用方剂的内容:
1. 解表方剂啊,那可是太重要啦!就像给身体打开一扇窗,把邪气赶出去。

比如说麻黄汤,你感受风寒后浑身发冷、头痛,这时候来一碗麻黄汤,哇,那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就好像在冬天给你送来了温暖的阳光,让你一下子就舒服多啦!
2. 泻下方剂呢,就像是给体内来一次大清理!比如大承气汤,当你肠胃积滞,肚子胀得难受的时候,用上它,就像给堵塞的管道通了一通,顺畅极了!这多神奇呀!
3. 和解方剂呀,那是在帮身体调和矛盾呢!像小柴胡汤,当你寒热往来,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心情也烦躁的时候,小柴胡汤就像一个和事佬,让身体的各种状况都平静下来,难道你不觉得很厉害吗?
4. 清热方剂哦,那简直是身体里的消防员!比如黄连解毒汤,当你体内燥热得不行,口舌生疮的时候,它能快速地灭火降温,你说神奇不神奇?
5. 温里方剂啊,那可是给身体带来温暖的宝贝!像理中丸,当你脾胃虚寒,总是腹痛腹泻,理中丸就像一个小火炉,让你的肚子暖乎乎的,多贴心呀!
6. 补益方剂呢,就像是给身体补充能量!比如四物汤,对于气血不足的人来说,喝了四物汤,就好像给身体注入了活力源泉,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这效果能不让人惊叹吗?
7. 安神方剂呀,那是让心灵平静的妙方!像酸枣仁汤,当你心烦失眠,辗转反侧的时候,来一碗酸枣仁汤,让你能安然入睡,就好像给你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宁静的港湾,多么神奇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方剂真是太神奇啦,不同的分类有着不同的功效,大家一定要好好了解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方剂呀!。

方剂剂型分类出处

方剂剂型分类出处

方剂剂型分类出处
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方剂的剂型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方剂的制备、配方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方剂剂型分类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

1. 固体剂型分类法
固体剂型分类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剂型分类方法。

它将固体剂型分为十二类,包括煎剂、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贴剂、酒剂、膏剂、砂剂、灸剂、泡剂和水蜜丸剂。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清晰明了,对于不同剂型的方剂进行区分非常方便。

2. 液体剂型分类法
液体剂型分类法是将液体剂型分为七类,包括汤剂、浸剂、酒剂、油剂、水剂、糖浆剂和膏剂。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中药的浸泡、煎煮和提取等制剂过程中,对不同液体剂型的要求和应用进行分类。

3. 其他分类方法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剂剂型分类方法,如粉末剂型分类法、注射剂型分类法、穴位贴剂型分类法等。

这些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特定的方剂剂型和应用场合,对于细分方剂剂型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方剂剂型分类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分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方剂剂型和应用场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

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 》中提出
“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 、清、温、补八法尽之”,明确提出了“以 法统方”的思想,也是对治法分类方剂的理
论总结。
04
祖方分类法与功用分 类法
祖方分类法的作用与局限
作用
局限
例子
功用分类法是根据方剂的功效来对其 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够 清晰地展示不同方剂在功效上的特点 和差异,有助于研究者对方剂进行系 统的整理和分析。
01
这两部著作继承了汪昂的分类方法,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增加了更多的方剂和更详2
这两部著作不仅对每一类方剂进行了分类,还对其进行了详细
的解读,使读者更易理解和学习。
增加了方剂的来源和临床应用经验
03
这两部著作在解读方剂时增加了方剂的来源和临床应用经验等
内容,使读者更了解方剂的历史和应用情况。
“七方”说
含义及出处
• “七方”说是古代的一种组方理论,最早见于《黄 帝内经》,是根据病邪的微甚、病位的表里、病势 的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需要,概括地说明 制方的方法。
金·成无己的贡献
• 金·成无己是宋代医学家,他在其著作《伤寒明理论》中明 确提出了“七方”的名称,并将“重”改为“复”,后人引 申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
然而,功用分类法也存在一些局限。 首先,同一方剂可能具有多种功效, 难以简单地归入某一类。其次,某些 方剂的功效可能不够明确或存在争议 ,导致分类上的困难。此外,功用分 类法往往难以涵盖所有方剂,尤其是 那些具有独特功效或新功效的方剂。
例如,六味地黄丸是一个具有滋阴补 肾功效的方剂,被归为“补益剂”一 类。然而,该方剂还具有治疗其他疾 病如糖尿病、肾炎、高血压等的作用 ,因此难以简单地归为某一类。

药膳方剂的分类

药膳方剂的分类

药膳方剂的分类药膳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特殊的药物形式,它是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通过烹调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

药膳方剂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按照功效分类1. 补益类:如人参鸡汤、枸杞炖鸡、当归炖鸡等,主要用于调养身体、增强体质。

2. 清热解毒类:如黄芪炖猪肺、薏米煮蛋、金银花炖鸡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水。

3. 祛寒驱湿类:如姜汁煮鸭、花椒炖鸡、葱姜炖羊肉等,主要用于祛寒驱湿、温暖身体。

4. 消食化积类:如山楂煮鸡、薏米煮鸭、荷叶煮鱼等,主要用于消食化积、健脾胃。

二、按照药物性质分类1. 补益类:如人参、黄芪、枸杞等,主要用于调养身体、增强体质。

2. 清热解毒类: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水。

3. 祛寒驱湿类:如姜、花椒、葱、姜等,主要用于祛寒驱湿、温暖身体。

4. 消食化积类:如山楂、薏米、荷叶等,主要用于消食化积、健脾胃。

三、按照食材分类1. 肉类药膳:如炖鸡、煮鸭、炖羊肉等,主要用于补益身体、增强体质。

2. 蔬菜药膳:如炒菠菜、炒芹菜、炒豆芽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水。

3. 水果药膳:如苹果炖鸡、梨煮瘦肉、柿子煮鸭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4. 谷类药膳:如薏米煮鸭、红豆煮糯米、黑米煮鸡等,主要用于消食化积、健脾胃。

总之,药膳方剂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药物形式,它不仅具有中药的药理作用,还具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可以起到药食同源的作用。

药膳方剂的分类主要有按照功效分类、按照药物性质分类、按照食材分类等几种。

在制作药膳方剂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病症、不同的季节等因素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

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治法分类。

这些分类,各有取义,但以治法分类较为科学。

而且实用。

一、按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方剂的文献首推《五十二病方》。

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目,医方共283首。

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清代《张氏医通》等。

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作。

这种分类,便于临床以病索方。

二、按组成分类这种分类最早来于《黄帝内经》。

它是按“组成”药物指多寡、用量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体指强弱作为分类依据,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重七类。

“七方”分类由于没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现已不用。

三、按治法分类这种分类始于北齐徐之才《药材》。

该书原始对中药进行分类的。

他根据中药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了清朝,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分类方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利湿、消导等22剂。

这种按治法(或功效)分类的办法,概念比较明确,并能概括众多方剂的功效,切合临床与教学的实际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方剂分类法,一是按治法(或功效)分类,其次是按疾病分类。

剂型所谓“剂型”,是指药物经加工而制成的形态。

如汤剂、片剂、丸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及其主要特点简介如下。

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适量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滓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主要内服、含漱、外洗、熏蒸之用。

优点是吸收快,能较快地发挥药效。

其次是制作容易,不需特殊设备。

而最大的优点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最能显示中医治病的灵活性,因此,疗效比较理想,病家所采用。

汤剂的不足之处是药材用量大,同时非水溶性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挥发性成份易挥发散失。

此外,汤剂还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不便于携带。

2.散剂:是将物粉碎、过筛、制成粉状的一种剂型。

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

内服散热一般是研成细末,以水冲服,如人参蛤蚧散、十灰散等。

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煮取汁内服的,称为“煮散”,如银翘散、凉膈散等。

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外洗之用,如金黄散、双柏散等。

亦有作为喷鼻、吹喉之用,如通关散、冰硼散等。

散剂的优点是制作简便,可以大规模生产,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内服吸收亦较快。

散剂的不足之处是难于随证加减。

3.丸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将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

丸剂的优缺点与散剂相似。

丸剂与汤剂比较,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于慢性、虚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左归丸等。

但也有一些丸剂因含有芳香走药物(如麝香、冰片),如安宫牛黄丸、赤台香丸等,其药效则甚快捷,适于病情危急,急需见效的病证。

此外,丸剂尚可再包裹糖衣,使之有良好口感而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遭被吸收,又可包肠溶衣,使之进入肠道再崩解。

常用丸剂种类有蜜丸、水泛丸、糊丸、浓缩丸等。

4.片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用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压制而成的片状固体剂型。

如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

片剂的优缺点与丸剂相同。

5.酒剂:又称药酒,是将药物用酒浸泡而制成的一种液体剂型。

酒剂的特点是制作简易,服用方便,吸收较快。

多用于祛风通络或补益身体。

如五加皮酒、参茸药酒等。

外用尚可活血消肿止痛等。

6.冲剂:是将药材提取物加入赋形剂而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剂型。

其优点是吸收快,服用方便。

如感冒冲剂、小儿喘咳冲剂等。

7.糖浆剂:是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加入蔗糖而成的液体制剂。

如止咳糖浆、急支糖浆等。

糖浆剂的优点与冲剂相似,而且味道甘甜,易于人口,尤适用于小儿甩药。

8.口服液: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液体剂型。

如蜂王亲口服液、杞菊地黄口服液等。

口服液的优点与冲剂相似。

9.注射液: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无菌粉末,供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的一种剂型。

针剂的优点是药效迅速,剂量准确。

适于急救,尤宜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病人。

如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以上诸般剂型,各有特点,临证应根据病情酌以选用。

此外,尚有膏剂、丹剂、茶剂、露剂、锭剂、线剂、栓剂、气雾剂等以及其他新的剂型,不一一详述。

可参考《中药药剂学》。

方剂煎服法一、煎药法汤剂、冲剂、浓缩丸、糖浆剂、口服液等都是将药物经过煎煮,去滓取汁而成。

煎法是否适当,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临床最常用的汤剂,它是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差异而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

(一)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铁一起加热之后,会起化学变化或降低溶解度。

例如人参含未饱和之脂肪酸,遇铁可形成脂肪酸铁沉淀。

早在明代李时珍已有“人参忌铁器”之说,因此,炖煮人参时勿用铁器盛药。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大于药物的容积,以利于药物的翻动,并可避免药液外溢。

煎煮时宜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过快,并可防止气味走散。

(二)煎药用水宜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

也可用酒或酒水合煎,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煮时间而定,一般以500~600mL为宜,或以浸过药面3~5cm为宜。

每剂药可煎煮1~2次,有的煎3次。

每次煎得量为100 ~150mL即可。

(三)煎药火候煎药火候有“武火”、“文火”之分。

急火、大火煎之谓武火;慢火、微火煎之谓文火。

一般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

同时,要根据药物性质及疾病性质,酌定火候。

例如,解表与泻下之剂,煎煮时间宜短(10~15分钟),因此,其火宜急,水量略少;补益之剂,煎煮时间宜长(40~60分钟),因此,其火宜慢,水量略多。

(四)煎药方法煎药前,宜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然后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

有些药物宜用特殊的煎煮方法,常见的有:1.先煎:介壳与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实,有效成分难于煎出,宜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物。

某些质地较轻而用量又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如芦根、糯稻根等),亦可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取其挥发油起效的(如薄荷,砂仁、木香等),只煎4~6分钟即可。

用大黄取其泻下的,一般煎5~8分钟即可。

3.包煎:某些药物,煎煮之后,其药汁或混浊难咽,或对咽喉有感官刺激,或易于粘锅,如海金沙、车前子、赤石脂;有些药物,煎煮之时总是漂浮水面而不下沉,此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或花序如蒲黄、旋覆花等。

以上几类药物都应先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它物物同煮。

4.单煎:有些贵重药物如高丽参、鹿茸、西洋参等,为了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单煎另服,或与其它药汁和服。

5.溶化或蛘化:胶质、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饴糖、蜂蜜、鹿胶等,应单独溶化,趁热另服,或与煎好的药汁混服,.以免因其粘性而影响其它药物的煎煮(性粘的胶质药物若与其他药物共煎,常会粘结其他药物,使其有效成分不易析出)。

胶性药煎煮时容易烧焦,故只能用“溶化”之法。

6.冲服:某些芳香类药物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等,不宜煎煮(煎煮则有效成分全部挥发散失)的,应研末冲服。

此外,为了节省药材,有些药物如三七、西洋参、五味子、牛黄等,亦常研末冲服。

此外,有些药材(特别是植物叶、花类如菊花、茵陈、桑叶等)吸水性强,使药汁流出不譬。

因此,煎取药汁时,应对药滓予以适当压榨,这样,可收尽药液,以免浪费。

二、服药法(一)服药时间1.饭前服(空腹服):下列情况宜饭前服:①病位在下焦者。

如肠燥便秘、下焦瘀热、膀胱湿热等。

②补益类方剂宜空腹服,使药物能被充分吸收。

③对肠胃制酸类方剂,如珍珠层粉、香砂养胃丸等宜饭前服,使药物能直接中和胃酸,增强对胃粘膜的保护。

2.饭后服:下列情况宜饭后服:①病位在上焦者,如感冒、咳嗽、鼻炎等。

②消食剂宜饭后服,使药物既充分接触食物,又健运脾胃。

③对肠胃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如常山、黄药子、皂荚、马兜铃、瓜蒂等,亦宜饭后服,以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

④缓下剂如麻子仁丸、济川煎、太黄附子汤、番泻叶等一般于晚饭后服,以利于次日晨排便。

总的来说,大部分的方剂宜于半饥半饱服,急病或重病则不拘时服。

(二)服药方法1.汤剂:一般般是1日l剂,分1~2次温服。

有些疾病如急病或重病,1日可服2剂。

对于服药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同煎或姜汁对服。

2.中成药:膏、丹、丸、散等中成药的服法,一般是将一天的总药量分2~3次口服。

其服用方法与汤剂一样都是根据病情、病位和药物特点而定。

附:古方药量考证古方用药分量,从数字看,与现代相差很大,这是由于历代度量衡制度、计量单位各不相同所致。

1.古方衡器:古秤(汉制)以铼、分、两、斤计算,即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及至宋代,遂立厘、分、钱、两之目,即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元、明、清均沿用宋制。

建国以后,我国现行中医处方按国家标准法定计量单位要求以“克”(g)为单位。

2.古方容器:古方容量有斛、斗、升、合、勺之名。

均以十进制,即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其大小,历代亦多变易。

例如秦代一升,折合市制为0 34市升,至清代一升,折合市制则1.0355市升。

此外,尚有“刀圭”、“方寸匕”、“钱匕”、“撮”、“鸡子黄大”等名称,这是较为粗略的计量方法,现已不用。

所谓方寸匕,是指作匕正方一寸,抄散荆(或药丸)取不落为度;钱匕者,是以汉代五铼钱抄药散(或药丸),亦以不落为度;半钱匕者,则为抄取一半。

本教材以一钱匕相当2克计,半钱匕相当1克(g)计。

为便于了解古今方剂的用药剂量,兹将汉、晋衡量与现代剂量对照如右表:如果参阅<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汉唐方书,还需注意其服法。

多数方剂“分温三服,得效即止”。

这是因古方一剂药等于现代的三剂,故直接的折算可接一两约合3克(g)计。

根据国务院指示,从1979年1月1日起,芏国甲熙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克”(g)为单位。

兹附旧斤两制单位与克制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一斤(16两)=0 5公斤(kg)= 500克(g)1市两=31.25克(g)1市钱=3.125克(g)1市分=0.3125克(g)1市厘=0.03125克(g)(注:换算时尾数可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