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治法分类。这些分类,各有取义,但以治法分类较为科学。而且实用。

一、按病证分类

按病证分类方剂的文献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目,医方共283首。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清代《张氏医通》等。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作。这种分类,便于临床以病索方。二、按组成分类

这种分类最早来于《黄帝内经》。它是按“组成”药物指多寡、用量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体指强弱作为分类依据,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重七类。“七方”分类由于没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现已不用。

三、按治法分类

这种分类始于北齐徐之才《药材》。该书原始对中药进行分类的。他根据中药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到了清朝,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分类方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利湿、消导等22剂。这种按治法(或功效)分类的办法,概念比较明确,并能概括众多方剂的功效,切合临床与教学的实际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方剂分类法,一是按治法(或功效)分类,其次是按疾病分类。

剂型

所谓“剂型”,是指药物经加工而制成的形态。如汤剂、片剂、丸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及其主要特点简介如下。

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适量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滓取

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内服、含漱、外洗、熏蒸之用。

优点是吸收快,能较快地发挥药效。其次是制作容易,不需特殊设备。而最大的优点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最能显示中医治病的灵活性,因此,疗效比较理想,病家所采用。汤剂的不足之处是药材用量大,同时非水溶性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挥发性成份易挥发散失。此外,汤剂还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不便于携带。

2.散剂:是将物粉碎、过筛、制成粉状的一种剂型。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散热一般是研成细末,以水冲服,如人参蛤蚧散、十灰散等。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煮取汁内服的,称为“煮散”,如银翘散、凉膈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外洗之用,如金黄散、双柏散等。亦有作为喷鼻、吹喉之用,如通关散、冰硼散等。散剂的优点是制作简便,可以大规模生产,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内服吸收亦较快。散剂的不足之处是难于随证加减。

3.丸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将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的优缺点与散剂相似。丸剂与汤剂比较,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于慢性、虚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左归丸等。但也有一些丸剂因含有芳香走药物(如麝香、冰片),如安宫牛黄丸、赤台香丸等,其药效则甚快捷,适于病情危急,急需见效的病证。此外,丸剂尚可再包裹糖衣,使之有良好口感而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遭被吸收,又可包肠溶衣,使之进入肠道再崩解。常用丸剂种类有蜜丸、水泛丸、糊丸、浓缩丸等。

4.片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用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压制而成的片状固体剂型。如

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片剂的优缺点与丸剂相同。

5.酒剂:又称药酒,是将药物用酒浸泡而制成的一种液体剂型。酒剂的特点是制作简易,服用方便,吸收较快。多用于祛风通络或补益身体。如五加皮酒、参茸药酒等。外用尚可活血消肿止痛等。

6.冲剂:是将药材提取物加入赋形剂而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剂型。其优点是吸收快,服用方便。如感冒冲剂、小儿喘咳冲剂等。

7.糖浆剂:是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加入蔗糖而成的液体制剂。如止咳糖浆、急支糖浆等。糖浆剂的优点与冲剂相似,而且味道甘甜,易于人口,尤适用于小儿甩药。

8.口服液: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液体剂型。如蜂王亲口服液、杞菊地黄口服液等。口服液的优点与冲剂相似。

9.注射液: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无菌粉末,供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的一种剂型。针剂的优点是药效迅速,剂量准确。适于急救,尤宜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病人。如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以上诸般剂型,各有特点,临证应根据病情酌以选用。此外,尚有膏剂、丹剂、茶剂、露剂、锭剂、线剂、栓剂、气雾剂等以及其他新的剂型,不一一详述。可参考《中药药剂学》。

方剂煎服法

一、煎药法

汤剂、冲剂、浓缩丸、糖浆剂、口服液等都是将药物经过煎煮,去滓取汁而成。煎法是否适当,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临床最常用的汤剂,它是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差异而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

(一)煎药用具

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铁一起加热之后,会起化学变化或降低溶解度。例如人参含未饱和之脂肪酸,遇铁可形成脂肪酸铁沉淀。早在明代李时珍已有“人参忌铁器”之说,因此,炖煮人参时勿用铁器盛药。此外,煎具的容量宜大于药物的容积,以利于药物的翻动,并可避免药液外溢。煎煮时宜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过快,并可防止气味走散。

(二)煎药用水

宜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也可用酒或酒水合煎,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煮时间而定,一般以500~600mL为宜,或以浸过药面3~5cm为宜。每

剂药可煎煮1~2次,有的煎3次。每次煎得量为100 ~150mL即可。

(三)煎药火候

煎药火候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大火煎之谓武火;慢火、微火煎之谓文火。一般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质及疾病性质,酌定火候。例如,解表与泻下之剂,煎煮时间宜短(10~15分钟),因此,其火宜急,水量略少;补益之剂,煎煮时间宜长(40~60分钟),因此,其火宜慢,水量略多。

(四)煎药方法

煎药前,宜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然后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有些药物宜用特殊的煎煮方法,常见的有:

1.先煎:介壳与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实,有效成分难于煎出,宜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物。某些质地较轻而用量又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如芦根、糯稻根等),亦可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取其挥发油起效的(如薄荷,砂仁、木香等),只煎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