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七中高2014届高三(上)入学考试 历史
成都七中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成都七中高2014届入学考试文综测试(历史部分)1.顾炎武说“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因非一人所能操也,而权乃移于法。
于是多为之法,以禁防之,虽大奸有所不能逾,而贤智之臣亦无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
于是天子之权,不寄于人臣,而寄于胥吏。
……守令无权,而民疾若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命乎?”可见顾炎武认为国家衰落的根源是A.皇权高度强化 B.法律过于严苛C.官员不思进取 D.权力寄于胥吏2.《周礼·秋官司寇·薙氏》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 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4.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5.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
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6.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2014届高三第二次综合训练
高2014届高三第二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 1.“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主要表明A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B .诸侯争霸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C .儒家学说在诸侯争霸下的窘境D .孟子使儒家学说发扬光大2.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 .否定了君主制度C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3.右图是一幅用甲骨文字体创作的书法作品。
关于该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字体是甲骨文,因此它是商朝的作品 B .东汉出现造纸术,因此它是东汉的作品 C .唐朝书法家辈出,因此它是唐朝的作品D .甲骨文是清末发现的,因此它是清末或以后的作品4.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
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 B .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 C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D .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5.以下是1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 何异同?(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6)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
……(8) 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
”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A .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B .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C .公众批评《临时约法》D .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6.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 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
2014届2013—2014学年上期第二次文综考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1.“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主要表明A.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 B.诸侯争霸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C.儒家学说在诸侯争霸下的窘境 D.孟子使儒家学说发扬光大2.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3.右图是一幅用甲骨文字体创作的书法作品。
关于该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A.字体是甲骨文,因此它是商朝的作品B.东汉出现造纸术,因此它是东汉的作品C.唐朝书法家辈出,因此它是唐朝的作品D.甲骨文是清末发现的,因此它是清末或以后的作品4.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
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B.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D.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5.以下是1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何异同?(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6)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
(8)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
”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A.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 B.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C.公众批评《临时约法》 D.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6.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4届高三历史2月入学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4届高三历史2月入学考试试题新人教版第Ⅰ卷(选择题,共计48分)一、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2.观察右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
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周公在②地辅政,“制礼作乐”B.北魏孝文帝从③地迁都到②地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的③地及周围地区被称为“腹里”3.有学者认为:“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4.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5.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从中可以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6.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分四川卷
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4届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文综试题
成都七中高2014届高三10月文综测试(历史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王国维认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代没有实行分封制B.嫡庶之别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C.商王由贵族推举产生D.商人地位低贱不能适用宗法制3.近代某条约规定,“1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
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光绪帝4.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近代化的视角认识该事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B.体现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D.表明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5.下图是老师在讲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采用的知识框架图。
依据图示,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6.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这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主要表现在A.提出三民主义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提出三大政策D.领导护法运动7.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装卸前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并针对中国,特别把香港、澳门也列入禁令适用地区。
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出台,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
面对这一形势,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包括①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②中苏双方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贯彻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④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准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当时内地对香港的宣传是黑社会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然而令蔡珠祥(引者注:一位曾经的“逃港”者)惊讶的是,这里的生活水平比内地高许多,香港居民还用上了洗衣机和电视机。
四川省成都市2014届历史
四川省成都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1至5页,第Ⅱ卷(非选择题)6至8页,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问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2.《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君主应A.加强集权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D.顺应天意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4.“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5.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沦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6.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里,他强调的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7.表1为1942~1944年陕甘宁边区庆阳县参议员统计表,它表明当地A.停止划分阶级成分B.实现了人人参政C.扩大中农贫农权益D.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8.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雀”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训练试题
2014届2013—2014学年上期第十周文综考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1.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xié)”。
关于卜辞中“众人曰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萌芽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2.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苏州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3.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小题目命制不适宜的是A.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B.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C.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4.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
成都七中2014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部试题
文科综合测试(历史)1.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3.“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4.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象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
这一过程体现了A.中体西用B.西学东渐C.西学中源D.中西同源5.“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
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
”这一决定的提出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D.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重大转折6.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
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
该公司的经营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7.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等。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4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成都七中2014届二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1.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
据此可知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2.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可见该配诗画作是A.山水画,重视写实B.风俗画,刻画习俗C.文人画,重视写意D.人物画,形神俱备3.史载:嘉庆十年,御史何元琅上《请酌改军机处名目》折,称“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此事反映了军机处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4.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
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B.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业分离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D.中国社会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5.创刊于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6.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的关键原因在于A.它是体制完备的新式大学B.它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C.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担任教授7.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阶段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1.下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B.内外服制确立C.打破禅让传统D.王权初步形成2.秦郡置“守”“尉”分掌民政、军事之权。
到西汉末期,就出现“守”“尉”互兼的事例。
东汉时期大部分郡都废“尉”而并其职于“守”。
这一变化(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D.体现了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3.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
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
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
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
此举旨在( )A.强化中央权威B.巩固统治基础C.推进科举改革D.平衡派别利益5.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
据此推测,当时(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6.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
《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
高三历史上期中-成都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方式是A.考古发掘 B.实地调查 C.道听途说 D.文献查阅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
这种趋势表明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 D.君主专制的强化3.某同学在探究中国绘画发展时,发现这样一段描述:“绘画在……基础上继续发展,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和民间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共同构成……绘画的面貌”。
此描述的朝代应该是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清朝4.“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中国就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五四运动6.胡适说“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这表明胡适的主张是A.中学应充分世界化 B.全盘接受西洋文化C.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8.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成都七中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 长江流域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堆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谷、稻壳、稻叶和稻秆、稻粒(分为籼稻和粳稻)。
由此推断,当时余姚河姆渡()A. 农业的生产水平较高B. 已完成社会大分工C. 有较固定的居住区域D. 粮食的种类比较多2. 《礼记·昏义》将“合二姓之好”与“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作为婚姻的最高宗旨。
这样,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以及士大夫之间盘根错节、密如蛛网的联姻关系,构成了周天子的家天下。
根据《礼记·昏义》的规定,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 鲁国与燕国为抵抗强齐而联姻B. 燕国与晋国因世代交好而联姻C. 晋国与吴国因天子之命而联姻D. 吴国与楚国为避免纷争而联姻3. 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形成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
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
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且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
这说明,当时()A. 江南士族集团地位高B. 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C. 谱学导致门第观念形成D. 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4.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令,主要原因在于岑文本是闻名于世的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为人老实勤勉,工作兢兢业业。
岑文本的亲朋好友为此庆贺,岑文本却说:“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今日受吊,不受贺。
”材料表明,唐朝()A. 军功勋贵阶层垄断政治B. 人情私利影响政权稳定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 中枢机构权力异化5. 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薛昂夫在定居江南后,执弟子礼于江南硕学耆儒,“事笔砚,读书属文,学为儒生,发而为诗、乐府”,以诗人知名。
赵孟頫为其诗集作序时,曾说“其风俗本是‘服旃裘,食渾酪,居逐水草,驰骋猎射,饱肉勇决’,定居江南之后,却气质迥异祖辈”。
2014年四川成都七中实验校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
2014年四川成都七中实验校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使得官营手工业中的技术更加成熟,故选A。
民营手工业在汉武帝时期受到沉重打击,无力与国家抗衡,B排除。
东汉杜诗发明水牌,用水利鼓风冶铁,排除C。
西汉时期冶铁技术的先进才使得铁农具广泛使用,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D排除。
答案:A2.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解析:A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是理念是团结友爱;B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会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
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B;CD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家乡。
答案:B3.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A.街市B.市镇C.夜市D.草市解析:草市,就是民间集市。
“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宋代以前已经出现,说明商业得到了发展。
结合题干中的“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故选D。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4届高三5月第四次周练历史试题
2014.5.29.文科综合测试(历史)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会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2.西汉时期,朝廷颁令:“欲益买宅,不比(紧靠)其宅,勿许。
”西汉的这种限购令,其目的可能是A.抑制过高房价B.加强社会控制C.保护农业生产D.实现大一统3.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4.“申江(上海黄浦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民族工业发展需要原料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C.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D.苏杭地区传统纺织业力量薄弱5.右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
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A.服饰B.发型C.建筑装饰风格D.交通工具6.19世纪末期,晚清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反对与日本议和,曰:“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
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A.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B.变法图强的思潮已经开始兴起C.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D.“天朝上国”观念依然根深蒂固7.1949年8月董必武在政协筹备会议上说:“‘新政协’这一名称已决定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四川成都七中2014高三上入学考试-历史.
四川成都七中2014高三上入学考试--历史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5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仁政”思想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4.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5.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B.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6.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求教他唱。
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啊?”这个伟人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唱一首歌。
”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C.美德即知识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7.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
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
艾哈迈德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成都七中高2014届高三(上)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5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仁政”思想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4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5.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6.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求教他唱。
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啊?”这个伟人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唱一首歌。
”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A.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C.美德即知识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7.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
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
艾哈迈德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
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被称为公民法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8.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完善,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原则B.人文主义精神C.自由公正意识D.天赋人权思想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②不赞成使用武力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0.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观点显然不适合用于评价A.永安建制与定都天京B.北伐、西征和东征C.《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D.《资政新篇》的颁布11.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上述史料表明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12.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说明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13.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初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14.1941年中共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新中国的雏形”的产生是因为抗日战争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15.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6.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主权属于人民全体C.天赋人权D.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17.有学者研究表明,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建立英国在孟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
这一现象后来得到改变的背景应该是A.责任内阁制确立B.宪章运动展开C.1832年议会改革D.两党政治确立18.“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
”可见,代议制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形下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它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议会主权B.人民主权C.法律至上D.普选制度19.1844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道:“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这一作品若作为研究某一思想兴起的材料,这一思想是A.民族主义B.社会主义C.自由主义D.民主主义20.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历史的曲折与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称号。
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应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21.普法战争后,法、德两国最终确立了近代政治体制。
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点是A.国家元首掌握实际政治权力B.内阁的任命须经议会同意C.选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构D.行政首脑是军队最高统帅22.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
受两次世界大战影响而创作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有①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④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23.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①控制西欧国家②阻止西欧崛起③提升英镑地位④遏制苏联力量A.①④B.①②C.②④D.③④A.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C.苏联大国地位严重削弱D.中国GDP地位没变,主要原因是受“文革”的影响25.“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
……”上述材料可以反映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总计50分)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
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2分)材料二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
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2)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6分)材料三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3)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4分)(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转变的趋势及认识。
(6分)27.(20分)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层面的比较多。
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1)“远东危机”的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
对于另外三位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理由。
(6分)材料二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4分)(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
(4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材料二18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
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