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它的实施让教材变了,学生变了,课堂教学当然也要变。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课程改革,必然会有新的理念、新的策略产生。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必须深刻理解这些新的理念与策略,正视改革实际,转变自身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才会积极、主动、真实地承担起新课程实施的重任。

1、把握好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前提和保证

1)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特点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要求,它与以前的旧大纲相比,更加完善,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主要表现在:

①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化窄为广,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

③改变以往教学采取的讲授式,学习的内容由教材或教师直接给出,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启发、开放、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④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课题研究都大大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2)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①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有些知识是以“信息浏览”与“多学一点”的形式出现,降低了初学者的难度。

②教材附有大量的彩图,生动形象、简洁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标题也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进入物理境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新教材附有大量的旁批,提供了大量学生自由阅读,课题研究等栏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

④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 T 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速度计、斜拉桥、汽车的A B S系统等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

2、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强化物理知识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体验、学会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目的。

因此,传统的“传播—理解—示例—练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正逐渐被“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做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尽可能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所学的内容,通过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向外延伸,去解决一些尚未认知的新事物,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在教学

中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如何使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虽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有个好的开头是非常关键的。如《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和学生们谈理论,肯定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出发,引入功的概念,同时借助各种手段,比如图例、多媒体等,做到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深入人心。此外,还应开展师生互动的实验、娱乐,从中探究规律,在对现象的解释、分析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将学生领入门之后,就要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树立“学为主,教为辅”的理念。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习,这些规律大多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而在探究规律形成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对科学规律进行再认识。比如教《曲线运动》一节,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些曲线运动现象导入,先用小球做实验,及时指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自己去描述曲线运动的规律,对它进行再认识。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也可借助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彻底改变教师过去在黑板上辛苦地绘制小球的各种运动轨迹图像的窘境。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要使教学在如下几方面发生变化:(1)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注意倾听,认真操作,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习的自主性。(2)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在探讨问题,特别在解决问题方面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要留出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并使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质疑、发表独立见解,以体现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和创造性。

3、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针对物理新课程特点,强化物理实验功能的开发也至关重要。由于实验情景和实验研究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概念、规律的教学,首先必须提供大量的实验和事例,让学生占有足够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物理场景。不能出现“我们这节课讲某某,那么什么是某某呢?”的教学形式,这样学生感到知识只是书本上的枯燥文字,与自己陌生无关,很难产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在讲“压强”时,我让一学生先双脚站立,再单脚站立.然后用脚尖站立并说出不同站立方式时的感觉,由此引入与压力作用效果有关的物理量和压强的概念。学生们兴趣盎然,求知欲望大增。在讲授“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时,我让两个同学,一个手放在课桌上(冬天),另一个两手搓动,并说出各自的感觉和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亲自尝试了改变物体热能的两种方法。讲到这两种方法是等效时,我从外面取一热钻头,问学生钻头是怎样变热的,学生顺畅的思路中突然激起波浪,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热能等效”的道理。

当学生的认识上升为理论后还要重新回到实践中去,这样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

体会列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巾我常采用让学生列举生活实际例子和引导学生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