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二)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 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二)气压带和风带

14、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1)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①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因此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与高纬环流。

(3)全球气压带形成的原因①热力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或高气压。

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②动力原因: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城内辐合或辐散,从而导致气压发生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4)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①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②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

③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分布在极地附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地处高纬,太阳高度较小、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2、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分布在极地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纬度高,太阳高度极小,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高山气候
垂直变化明显
分布中、低纬度的高大山地和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地
地势高,地势起伏大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气温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热 带:
(南北纬
30°之间,
T最冷月>15℃)
1、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o之间
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里沿岸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间分布的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大气在均匀的地表(地表是平坦的,消除了地势的高度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消除了物质比热容的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运动,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无论三力平衡还是不平衡,风向始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斜交等压线);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当二力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其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的三圈环流,全球近地面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1、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等压线与纬线平行,形成的气压带也与纬线平行。

2、近地面气压带和高空气压分布状况。

当近地面是高压带时,盛行下沉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低气压;当近地面是低压带时,盛行上升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高气压。

3、二分日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4、气压带和风带的宽度。

理论上讲,每一个气压带大约有10个纬度的宽度,每一个风带有20个纬度的宽度。

5、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6。

气压带的移动范围。

气压带和风带最大移动范围为10个纬度。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压带位于5°S-5°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5°N-35°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55°N-65°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5°N至北极之间。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至10°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N-40°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N-70°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7。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技巧(1)看对应的纬线分布特点: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对应的中心纬线。

(2)看相间分布特点:①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②所有的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的。

2.表格记忆风带的风向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西南风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西北风东南风【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和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知识点二 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1.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因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故气压带多呈块状分布。

2.亚欧大陆及东部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1)1月份⎩⎪⎨⎪⎧⎭⎪⎬⎪⎫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北太平洋低压陆地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2)7月份⎩⎪⎨⎪⎧⎭⎪⎬⎪⎫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夏威夷高压陆地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3.亚洲东部面临最大的太平洋,背依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高考地理经典必备 :气压带风带

高考地理经典必备 :气压带风带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1.气压梯度的含义: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此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图示受力状况风向理想风向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高空风向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1)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①为低纬环流,②为中纬环流,③为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1个),G为极地高气压带(2个),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4)六个风带⎩⎪⎨⎪⎧低纬信风带⎩⎨⎧北半球:B 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带⎩⎨⎧北半球:D 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北半球:F 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分布: ①北半球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3.季风环流(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气体分子对物体产生的压力。

在地球表面上,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而是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分布规律,这就是气压带。

而气压带的存在,也直接导致了风带的形成。

一、气压带气压带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的转动、不同经纬度的热量分布以及地形的影响。

根据气压分布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气压带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带状区域。

1. 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受到阳光直射的影响,地面上的气体分子被加热后上升形成气压下降,形成低压带。

由于气压低,空气上升,水汽充足,距离赤道越远,雨量越多。

因此,赤道低压带也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2.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以北约30°到40°之间,主要由于赤道地区上升的空气在30°左右下沉形成的压力。

这里空气下沉,水汽减少,降雨较少,天气晴朗。

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沙漠地区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原因。

3.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北约60°到70°之间,该区域的天气寒冷,气温低,很少有人类居住。

由于经度和季节的变化,副极地低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4.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位于北极和南极附近,是气温最低的地区。

由于冰雪的存在,极地高压带的地表气温极低,冬季长时间黑暗,气温更是低至零下50摄氏度左右。

二、风带风带是由气压带形成的,气压差是产生风的主要原因。

高压区的气压较大,而低压区的气压较小,两者之间的压强差就会引起风的产生。

根据气压对称性的原则,风流始终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风的方向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根据风流的方向,我们可以将风带分为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副极地东风带和极地西风带。

1. 赤道东风带赤道东风带位于赤道附近,又被称为信风带。

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赤道附近的空气流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风的切向速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东风。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气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带:(南北纬30°之间,T最冷月>15℃)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o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4、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30o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北部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亚热带南北纬30°~40°间T最冷月>0℃)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南、北纬25o~至35o 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温带(南北纬40°~60°之间T 最冷月>0℃)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北纬35o~55o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南、北纬40o~60o之间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3、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及岛屿西欧、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新西兰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北纬60°附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长严寒,夏暖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南、北纬50o~70o之间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带(北纬60°~90°T最热月(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风速的分布情况。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天气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对于环境和农业的影响。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分布带状区域。

由于地球自转、光热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在不同纬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

1.低气压带: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也就是0纬度附近,称为赤道低气压带。

这个地区阳光照射较为直接,导致空气被加热,产生热浮力,使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

低气压带是常年的热带气旋活动区,伴随着阵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2.高气压带:高气压带位于地球的30°纬度左右和60°纬度左右,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

这些地区的空气下沉,导致气压升高。

高气压带是干燥的区域,通常没有降水,形成了沙漠和荒漠。

3.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地球的极地地区,由于太阳照射角度小,因此地表和空气受到的辐射能量较少,导致气温低并形成低气压带。

这个地区的天气通常寒冷、刮风且多云,降水量很小。

风带风带是指在气压带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环流运动带状区域。

气压带和风带是相互关联的,气压带的存在影响着风的形成和方向。

1.赤道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形成了称为赤道低压带的风带。

由于赤道附近的气压高度低,空气上升,形成了一股从南向北的上升气流。

这股气流被称为赤道东风,它主要影响赤道附近的热带和地区。

2.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的气流在上升后分裂为两股,一股朝北、一股朝南。

这两股气流在30°纬度左右降落到地表形成高气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在南半球,这个风带被称为南风带,而在北半球,则被称为北风带。

这两个风带主要影响副热带地区。

3.副极地辐合带:在副极地高压带降落到地表之后,形成了一股从北向南的下沉气流。

这股气流与来自赤道的南风带相汇合,使空气被迫上升,并形成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辐合带。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一、七个气压带1、赤道低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赤道附近形成原因: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气流强烈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高温多雨。

2、极低高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极低(90ºN/90ºS)附近形成原因:极低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气体遇冷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下沉增温,大气中的水汽不能凝结,干(燥)严寒3、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30ºN/30ºS附近形成原因:赤道地区上升气流,源源不断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ºN/30ºS附近堆积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动力原因)天气特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高温干燥4、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60ºN/60ºS附近形成原因:从极地吹来的冷而重的东风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地区吹来的暖而轻的盛行西风在60ºN/60ºS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气压(动力原因)天气特征:寒冷湿润二、六个风带1、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形成原因:气流由较高纬(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低纬(赤道低气压带),气流逐渐升温,难以凝结致雨气候特征:高温干燥2、盛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形成原因:气流由较低纬(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较高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逐渐降温,冷却致雨气候特征:湿润温和3、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形成原因:气流由极低东风带吹向低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难以致雨气候特征:严寒干燥在下图中标出各个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1.概念:气压带是指地球大气环流中垂直方向上由于高、低压带的交替分布而形成的区域。

2.成因:气压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强度不同有关。

地球赤道处因受到直射日照,气温升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在两极地区因受到斜射日照,因此气温较低,使大部分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3.特点:气压带的特点是交替分布,即从赤道开始,每个半球上交替分布着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等。

二、风带1.概念:风带是指受到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地表特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在赤道、中纬度和极区分布的气流带。

2.成因:风带形成是地球大气环流和地球自转的结果。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气流会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大气环流形成了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等气流带。

3.特点:风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向和强度上的不同。

赤道附近主要是东风带,中纬度则是西风带,而极地地区形成了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气压带和风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气压带的形成是风带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分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例如,赤道的低压带形成了赤道东风带,中纬度的低压带形成了副热带西风带等等。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导致了一些干旱地区的形成,而赤道附近则多为热带雨林气候。

2.农业生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和季节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定位与规划也要考虑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气象灾害:-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可能会引发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干旱、暴雨等,对人类活动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做好农业生产、避免气象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总结,能够对气压带和风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气压带风带笔记

气压带风带笔记

气压带风带笔记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 单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且地表均匀)- 赤道地区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

- 极地地区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极地高气压带)。

-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赤道上空的气流向极地流动,极地近地面的气流向赤道流动,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2. 三圈环流(考虑地球自转,地表均匀)- 低纬环流。

- 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向南北两侧分流。

向北的一支在向北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在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气流在此堆积下沉,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 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带。

- 中纬环流。

-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北半球情况)流出的暖气流,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冷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

暖气流被迫抬升,在高空分别向南北分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 从副极地低气压带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中纬西风带(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 高纬环流。

- 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向南(北半球情况)流出,在北纬60°附近与暖空气相遇抬升后,在高空向北分流,近地面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最终回到极地高气压带。

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1. 气压带。

- 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空气受热上升,多对流雨,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之一。

-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是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之一。

- 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南北纬60°附近,冷暖气流交汇,多锋面雨和气旋活动。

- 极地高气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气候寒冷干燥。

2. 风带。

- 低纬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带。

完整版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完整版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完整版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不同纬度带状区域,在这些区域内的气压特征和风向变化相对稳定。

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自转和辐射能量的分布有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

1.高压带和低压带:高压带是指大气压强较大的区域,通常位于中纬度35°N和35°S附近的地带,例如副高带。

低压带是指大气压强较小的区域,通常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带,例如副低压带。

2.赤道低压带(赤道高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带,此地区受太阳直射,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形成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是全球季风的重要影响区域。

3.副高带:位于30°N和30°S之间的地带,此地区受到下沉气流的影响,形成高压带。

副高带是气温较高,降水较少的地区。

4.副低压带:位于60°N和60°S之间的地带,此地区受到突然性天气变化的影响,气压变化较大,形成低压带。

副低压带是气温较低,降水较多的地区。

5.极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的地带,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空气向外扩散,形成高压带。

6.风带:与气压带相对应的是风带,风带是指在不同纬度区域内气压不断变化而引起的风速和风向的变化。

7.赤道风带: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带,受到赤道低压带和副高带影响,形成持续的东风。

赤道风带是全球环流的动力源之一8.副热带风带:位于20°N和20°S之间的地带,受到副高带和副低压带影响,形成持续的西风。

9.极地风带:位于极地附近的地带,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空气向外扩散,形成持续的东风。

10.季风风带:位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地区,季风风带是由于大陆和海洋之间辐射能量的差异而形成的。

季风风带的风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冬季主要为北风,夏季主要为南风。

11.活动中心:气压带和风带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称为活动中心。

活动中心分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高压中心通常是气压升高的地点,低压中心则是气压下降的地点。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假设条件:①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②地球静止不动;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高二地理知识点气压带风带

高二地理知识点气压带风带

高二地理知识点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循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气压带的概念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平均气压特征所形成的带状分布。

全球气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多个气压带。

1. 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其特点是空气上升,气压值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赤道地区收到太阳辐射最为直接和强烈,地表温度高,海洋和陆地表面的水汽也较多,所以空气上升,形成了赤道低压带。

2.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附近,大约在北纬30°和南纬30°之间。

由于赤道地区的热量被大气传导向高纬度地区,所以副热带高压带出现了冷却下沉的情况,形成了高压带。

3.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北侧和南侧,大约在北纬60°和南纬60°之间。

这里的空气冷却下沉,但太阳辐射不足,形成了低压带。

4.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地区,大约在北纬90°和南纬90°之间,气压值高于其他地区。

这是因为地球的极地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很少,导致那里的地面温度很低,空气密度也较高,形成了高压带。

二、风带的概念风带是指在不同气压带之间形成的大规模气流环流系统。

根据气流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赤道风带、副热带风带、副极地风带和极地风带等多个风带。

风带是气压带产生的结果,它会带来不同强度和方向的风。

1. 赤道风带赤道风带是由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形成的。

赤道地区的空气上升并向两极方向流动,形成了一种从东向西的赤道东风。

2. 副热带风带副热带风带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形成的。

副热带风带主要表现为一种从西向东的风,称为西风带。

3. 副极地风带副极地风带是由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形成的。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3)意义: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讲述)全球大气是如何运动的?我们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看大气的运动。

2. 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1) 前提条件和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 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结合下图)①低纬环流(提问)赤道与极地附近的热量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两地气流是怎样垂直运动的?——赤道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所以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水平方向上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而近地面的空气则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我们将赤道近地面形成的低压带称为赤道低压带;而在极地近地面形成的高压带称为极地高压带。

(转折)但是水平运动的大气不可能由赤道运动到极地,或者由极地到达赤道,因为大气在运动过程中,时刻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从赤道上空向北极运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北纬30附近气流已经转变为西风,于是这些气流便不能继续北进,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

随着赤道上空的气体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北纬30上空不断堆积,于是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使地面(北纬30附近)形成高气压,我们把这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自副热带高压带流出地气流分为南北两支。

向南流向赤道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逐渐转变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它刚好补充了赤道近地面的上升气流,构成一个环流圈,称为低纬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点的阻碍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指全世界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世界性、长期性、规律性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不同,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不同意义:增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互换,调整全世界的水热散布和平稳,阻碍全世界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①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形成进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散布一样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因此赤道周围的低纬度地域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地域扩散,因此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域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域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如此空气相互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如图②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的形成进程:赤道及其双侧同意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如此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域,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阻碍,南风慢慢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抵达北纬30°周围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如此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那个地址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阻碍下,北风慢慢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域辐合上升。

如此,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阻碍下慢慢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
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
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
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①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
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
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
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
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
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
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
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
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如图
②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
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
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
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
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
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
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北极及附近是纬
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
极地高气压带。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
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
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
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
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
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
极地低气压带。

即三圈环流的形成,如图: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三圈环流。

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是使气
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与北半球不同,但原理都相同。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公转)与大
气活动中心(地表不均一,地球公转,自转)
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规律: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夏季,陆地上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快,气压降低,形成热力型低压破坏
了副热带高压带的带状分布,让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导致陆地上的
低和海洋上的高压相间分布。

③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冬季,陆地上近地面的空气升温,气压升高,形成热力型高压,破坏
了低气压带的带状分布,使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导致陆地上的高压
和海洋上的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三、季风
1、季风的概念
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在较大范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
变的现象。

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基本原理
①高气压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不易形成降水,以晴朗天气为主,常年
在高气压控制下的地区气候往往是干旱的。

②低气压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空气上升过程中冷却成云致雨,常年在
低气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往往多雨或湿润的。

③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因为都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行进过程中
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在它们的控制下降水偏少。

④西风带是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行进过程中气温降低,容易成云
致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一般是湿润的。

⑤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的地区会被气压带风带交替控
制。

2、在不同气压带风带会出现不同的气候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