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12fe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8.png)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卓越的研究能力,具备系统、
扎实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理论与方法知识,具备独立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
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高校、研究机构、体育教育管理部门等
单位从事师资培训、科研与管理工作。
二、培养要求
1.具备扎实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
2.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具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工作;
3.具备对体育教育训练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贡
献研究成果;
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
5.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意识。
三、培养模式
1.研究生入学前培训: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素质和学科基础的培训,包
括科研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内容。
2.导师制:每位研究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
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定期进行学术指导和评估。
3.课程学习:研究生需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
核心课和选修课。
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导论》、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理学》等;选修课可根据研究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4.知识积累:研究生需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积累。
5.科研实践:研究生需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科研实践经验,提升
科研能力。
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及对策
![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9aba5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3.png)
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及对策刘飞;李雅伟;刘亚男;魏杨南【摘要】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相应地严峻起来,特别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口径较窄再加上用人单位的吸纳能力降低以及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还有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形成了较其它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据统计法以2012届东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例,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针对此问题的对策探析.【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4(016)003【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体育专业研究生;现状;就业;对策【作者】刘飞;李雅伟;刘亚男;魏杨南【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河北承德067000;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河北承德067000;吉林医药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吉林吉林市 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1 体育专业研究生面对应聘的现状1.1 体育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自2003年高校不断扩招以来,应试教育指挥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使得家长和学生们对上大学才是未来唯一的出路深信不疑。
为了提升高考的升学率,各大高校开始扩大学生的招生范围,自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加。
招聘单位每年需要的体育教师是固定有限的,所以导致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有一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了读研来减缓就业的压力,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人数也不断猛增。
1.2 招聘单位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第一学历的要求随着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不断增多,招聘单位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首先要求的就是,体育专业研究生第一学历的毕业院校是否属于“985”和“211”重点大学范围之内,然后才可以进入面试考核的第二环节。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3篇)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22398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0c.png)
第1篇一、引言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体育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推动体育科学研究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任。
本文将围绕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成立背景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体育教研室之一。
当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东北师范大学在原体育教育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教研室,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历程1. 创办初期(1950-1960年代)在创办初期,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主要以体育教育为主,开设了体育理论、体育史、体育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课程。
同时,教研室还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 改革与发展(1970-19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改革。
在此期间,教研室增设了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专业人才。
此外,教研室还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研究领域。
3. 现代化建设(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现代化建设。
一方面,教研室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另一方面,教研室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四、主要成果1. 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自成立以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共培养了一万多名体育专业人才,遍布全国各地。
这些毕业生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科研成果丰硕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教研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出版了一批专著和教材。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81568a2ee2bd960590c677bb.png)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应用该语种写作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学制为三至六年,硕博连读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五至六年。
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半年至一年。
三、培养方式博士生培养以论文为主。
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博士生授课。
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均要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设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的暂行规定》)。
博士生指导教师可选聘一名助手作为副导师(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遴选和配置博士生副指导教师的规定》)。
四、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我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必须制定本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由院系或学科点制定。
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科学研究、论文要求等。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为发挥博士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博士生入学半年内,指导教师要制定好每一位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内容要求参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意见》。
五、课程教学博士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体育特长人才“学训一体化”培养方略
![体育特长人才“学训一体化”培养方略](https://img.taocdn.com/s3/m/cbe588b9a8114431b80dd888.png)
东北师大附中办学经验选粹特稿•专麄漫、萨满剪纸、创意素描五门模块课程中,摄影和 动漫课程在设备上实现了单反和手绘板教学。
剪纸 主要选自东北地区特色的萨满剪纸。
书法定位于传 统艺术的继承。
素描则侧重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几门模块课程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培养学 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美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同时也实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技能的传承。
通过丰富 的课程的学习,让每一名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享受 到全面、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从爱好、兴 趣到特长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 自己,面向未来,培养有感情、有个性、有创造力、自由、乐观、对未来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以美术模块课程课堂 教学为主阵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 研究中教学,教、研、思合一。
在模块课程内容、开设方式、授课方式、师资培养等方面不断优化,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符合美术教学规律、学科 规律以及学生美术学习规律。
期待东北师范大学附 属中学美术教育有更广阔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培养 艺术家,而是培养更多的科学巨匠,文化巨匠。
【编辑:梁建】体育特长人才“学训一体化”培养方略■东北师大附中岳全王大伟在体育特长人才培养方面,东北师大附中依据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原则,借助学校的优质 平台,为体育特长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进一步提出了“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
笔者从 东北师大附中特长人才“学训一体化”培养理念,培养原则和培养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加 强体育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年,是教育 部直属示范性高中。
遵循“学术、创新、自觉、友 善”的教育理念,经过几代附中人的不懈努力,学 校研究构建了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理 科、人文社科、工程创造、科技创新、语言文学、体育特长、艺术创意、国际理解等八大人才培养模 式,本文就体育特长人才“学训一体化”培养模式 进行简要地阐述。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dc7e6527d3240c8447efaf.png)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某一领域的实际工作。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二、学制学习期限2-4年。
脱产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三、培养方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由学校导师与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课程学习采取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学位必修课不少于27学分。
四、课程设置1.公共课(15学分)自然辩证法60学时3学分Ⅰ学期外国语90学时3学分Ⅰ学期科学研究方法60学时3学分Ⅰ学期逻辑学60学时3学分Ⅰ学期计算机60学时3学分Ⅰ学期2.专业领域核心课(12-15学分)体育教学领域体育课程导论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体育教材教法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体适能评定与方法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运动训练领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体适能评定与方法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3.选修课(不少于5学分)体育组织与管理40学时 2学分 Ⅰ学期多元统计学40学时 2学分 Ⅰ学期体育经济学40学时 2学分 Ⅰ学期健身与健美40学时 2学分 Ⅰ学期网球40学时 2学分 Ⅰ学期体育体闲40学时 2学分 Ⅰ学期体育控制理论与管理40学时 2学分 Ⅰ学期运动技术最佳化的理论与方法40学时 2学分 Ⅰ学期4.教学实践活动(2学分)五、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在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1504031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精编资料)
![01504031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精编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8364f0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7.png)
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3)一、学科简介1、一级学科简介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以及与体育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体育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学科日臻完善,形成了由体育理论、体育史、体育方法学与体育教学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4个学科方向构成的一级学科体系。
学习体育学应当具有坚实宽广的体育理论基础,并且熟悉各体育学学科的研究前沿问题;系统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史、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熟知国内外关于本专业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学术前沿发展动态。
同时,要对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所涉猎,还能够综合运用体育学方法论的知识、社会实践调研的知识等多种工具性知识。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开设的“体操科”,1916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是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祥地之一。
本学科从198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近30年的研究生教育经历,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如今拥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体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拥有4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即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授予的“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授予的“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江苏省教育厅授授予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2.学科方向简介: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一级学科设2个学科方向:(1)体育人文社会学本学科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运用社会、体育、教育哲学和社会基础科学等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本学科构建了“综合性、创新性”的体育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体系,有一支实力雄厚梯队合理的导师队伍,注重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整体性。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研究、体育法研究和全民健身与健康管理研究。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cb2517c0ed630b1c58eeb5be.png)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303)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开拓创新意识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并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初步编程能力。
3.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2.全民健身的理论与实践3.竞技运动项目职业化、商业化与发展三、修业年限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3-6 年。
生源为 3 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为 4 年。
四、培养方式1.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群体智慧,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
具体实施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实施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度的规定》。
2.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3.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采用系统的理论学习、讲授与指导、研讨班等多种培养方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
4.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 1 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校内学院范围以上公开做学术报告 2 次;通过联合培养方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资助博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5 •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
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
五、课程学习1 •课程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2 .考核方式本专业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算。
必修课75分以上为合格,选修课60分以上为合格。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专业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专业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6adf98d83d049649b6658c1.png)
060203
专门史
060204
中国古代史
060205
中国近现代史
060206
东北民族民俗学(自设专业)
0602Z1
世界史0603
世界史
060301
一级博士点
古代西亚、北非和欧洲文明史研究(自设专业)
0603Z1
理学07
数学0701
基础数学
070101
一级博士点
计算数学
070102
应用数学
070104
050101
一级博士点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2
汉语言文字学
050103
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4
中国古代文学
050105
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6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108
外国语言文学0502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一级博士点
俄语语言文学
050202
法语语言文学
音乐与舞蹈学1302
音乐学
130201
一级博士点
舞蹈学
130202
美术学1304
美术学
130401
一级博士点
050203
德语语言文学
050204
日语语言文学
050205
印度语言文学
050206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050207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050208
欧洲语言文学
050209
亚非语言文学
05021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211
历史学06
中国史0602
[整理]体育类硕博点简介
![[整理]体育类硕博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b2cacd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b.png)
000体育类硕士博士点00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硕士点000带Z者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博士点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上海体育学院00苏州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点安徽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Z北京体育大学 Z长江大学成都体育学院 Z东北师范大学 Z东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Z赣南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Z贵州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 Z河海大学河南大学 Z河南师范大学 Z湖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Z华东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Z华南师范大学 Z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Z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Z集美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Z解放军体育进修学院Z辽宁师范大学 Z聊城大学鲁东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Z南京体育学院南通大学宁波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Z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Z山东体育学院Z山西大学 Z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Z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Z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 Z首都体育学院Z四川大学 Z四川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Z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Z温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Z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体育学院 Z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Z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新疆师范大学 Z徐州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延边大学扬州大学 Z云南师范大学 Z浙江大学 Z浙江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 Z00体育四个专业的博士生点000北体大:四个博士点都有(1987年开始培养体育学博士,招收的一个博士是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博士生导师田野教授(1991年毕业))上海体院:四个博士点都有(1987年开始培养体育学博士,招收的一个博士是目前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王广虎教授(1993年毕业))华南师大:四个博士点都有(2001年开始培养体育学博士)华东师大:四个博士点都有(1993年开始培养体育学博士,招收的一个博士是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卢健教授(1997年毕业)))苏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1年设立)福建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1年设立,目前有黄汉升教授、陈俊钦教授、周登嵩教授、李鸿江教授、孙民治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后面三位为首都体育学院的兼职博导,其中孙民治教授已经退休)东北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姜立嘉教授、张强教授、陈刚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陈小平教授、王培勇教授、张冰教授、仇军教授四位博士生导师,曾经的博导陈希教授已经离开,调任教育部副部长)浙江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王进教授一位博士生导师,另外,曾经的博导丛湖平、凌平都已离开浙大,而王健教授则挂靠心理学招生)河北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刘建国教授、赵斌教授、赵焕斌教授、何玉秀教授、刘志红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其中刘建国教授已经退休)山西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李建英教授、李金龙教授、石岩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北京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毛振明教授、殷恒婵教授、乔德才教授、杨国庆教授四位博士生导师)辽宁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何敏学教授、于文谦教授、黄滨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华中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王健教授、王斌教授、刁在箴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其中刁在箴教授已经退休)河南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王崇喜教授、乔风杰教授、杨军教授、杨改生教授、粟胜夫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武汉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湖南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李艳翎教授、金育强教授、马卫平教授、龚正伟教授四位博士生导师)南京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顾渊彦教授、田雨普教授、孙庆祝教授、周学荣教授、邹玉玲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其中顾渊彦教授已经退休)00曲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孙晋海教授、刘一民教授、曹莉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000山东大学:运动人体科学00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00一、培养目标00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有坚实、宽厚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并在本学科做出创造性成果、能从事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867d8f32e2bd960590c677b4.png)
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1.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工作的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获得相关领域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胜任相对应的基础体育教学、各层次运动训练指导、广泛的社会体育指导以及各级别竞赛组织的专业工作。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
二、领域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三个专业领域。
三、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
不得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
并于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高度重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
密切结合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体育教学实践、运动训练实践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实践问题的意识和专业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实践环节在实习基地完成,实践环节结束后要提交实践环节总结报告。
5.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
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以专业实践为基础,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按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四个类别设置课程(见附件1)。
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220ce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1.png)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组织管理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
2 勤奋学习,严谨治学。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具有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承担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并在本专业领域做出有一定创造性的成果。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
4 熟练运用体育知识,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 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2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3 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不得提前毕业。
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一年,以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为主。
在职攻读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可按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延长至六年(含休学)。
完成学业的博士研究生可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未按时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以肄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必须取得规定的20学分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专题讲授,亦可指定专著、文献进行自学,以师生共同研讨、导师辅导、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
各类课程的具体要求:(一)公共课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可通过教师专题讲授、学生自学有关专著和文献资料、专题讨论及教师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习。
2 外语: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的训练。
通过学习,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
能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摘要和常用应用文;能听懂用外语所作的本专业的学术讲座;能初步用外语口头表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进行一般生活方面的会话。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的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892041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d.png)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的特色
张强;方志军;何劲鹏
【期刊名称】《体育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4个模块构成,突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审
美教育3者的融合,加强通识课程教育人文性、科学性;精化专业教育基础课和
主干课;引导专业系列课程学习,明确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取向。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张强;方志军;何劲鹏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7
【相关文献】
1.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鞠秀奎;李成梁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体育师范生核心就业力的影响分
析 [J], 杨莹
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机遇、问题及策略 [J], 虞灿星;凌晨;吴永奎
4.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J], 文静;常娟
5.师范类专业认证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改革 [J], 王小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3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开拓创新意识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并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初步编程能力。
3.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2.全民健身的理论与实践
3.竞技运动项目职业化、商业化与发展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3-6年。
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为4年。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群体智慧,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
具体实施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实施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度的规定》。
2.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3.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采用系统的理论学习、讲授与指导、研讨班等多种培养方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
4.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1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校内学院范围以上公开做学术报告2次;通过联合培养方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资助博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5.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
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
学期间兼做助教。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2.考核方式
本专业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算。
必修课75分以上为合格,选修课60分以上为合格。
3.学分要求
博士生课程学习应至少修得11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博士生在导师和导师集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论文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前期审查、中期审查和后期审查三次审查。
审查程序严格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前期审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实验设计。
博士生在入学3个月后应根据个人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查阅文献资料,初步拟定研究方向,撰写文献综述,再此基础上拟定毕业论文题目,设计论文框架和结构。
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三学
期内完成开题工作,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实际价值、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等做出论证。
最终确定论文题目和论文工作计划。
中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初稿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学生在论文的撰写的过程中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性汇报,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
论文写作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时间,以确保论文写作质量。
后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答辩为依据,全面审查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博士生需在答辩前3个月提出申请,将完整论文提交导师,经博士生指导小组预审批准后方可进行答辩。
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提发表论文原件,发表文章具体要求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执行。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具体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注:本方案自2007级博士生起开始执行!
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名单:
组长:姜立嘉(东北师大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伟(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振峰(首都体育学院教授)
王家宏(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永刚(广州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民治(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钢(东北师大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强(东北师大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爱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